登陆注册
1878400000021

第21章 “浮生只合尊前老”(2)

好在这世界对苏轼来讲,还不至于太绝望,至少在他被捕的当时,所有人都躲得远远的,不敢沾边,还有人挺身站出来,并不避嫌的,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支持了。“予得罪于吴兴,亲戚故人皆惊散,独两王子(立、敏)不去,送予出郊,日死生祸福,天也,公其如天何!返取余家致之南都。”不但亲自送他上路,还照顾他的家属,给予妥帖安置。

《宋史·鲜于优传》载,“元丰二年召对,命知扬州……苏轼自湖州赴狱,亲朋皆绝交。道扬,优往见,台吏不许通。或曰:‘公与轼相知久,其所往来诗文,宜焚之勿留,不然,且获罪。’优曰:‘欺君负友,吾不忍为。以忠义分谴,则所愿也。”’这位太守宁肯担风险,也要招待一下犯了错误,被押往京师而路过他治下的一位老朋友,这种古道心肠,就绝不是那些小人所能理解的了。

受他这次案件牵连的人不少,驸马王诜因来往甚密,被削除一切官职,司马光、范缜等被罚铜二十斤。还有一位王巩,一向生活奢侈,连外出旅游,也要让仆人带着自家的佳酿,决不肯在村店野肆喝酒的贵公子,也因与他来往,被发配到荒僻的地方。苏轼后来在一篇文章里写道:“饥寒穷困,本书生常分,仆处不戚戚固宜,独怪晋卿以贵公子罹此忧而不失其正,诗词益工,超然有世外之乐。此孔子所谓可与久处约长处乐者。”

一个已经失去了一切的人,便不怕再丢掉什么的了。落寞对苏轼来讲,是不存在的,他的一生,又是何时不曾坎坷,不曾跌跌撞撞的呢?更何况,幸好还有这些不肯划清界限,不怕担干系的友人,与他同在。要不然,他就一头栽进长江里去了,他打算自杀的,但想到身后在为他祝福“好人一路平安”时,他决定活下去。

苏轼在《观棋》诗里,曾经写下四句话:“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以这样态度对待生活,也就是像苏轼所说的“超然自得,不改其度。”“杜门默坐,喧寂一致”的境界了。能做到热闹和冷清都无所谓,也就置落寞于不顾了。后来,他获释出狱了,这位因诗被捕的大师,走出牢门的第一件事,还是做诗。“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小年鸡。”从这首诗中,看不到他一点颓唐,仍旧那样自负,那么豪迈,挫折于大师,只不过是烈火炼金,使他愈益真纯成熟罢了。

这还只不过是他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时年四十四岁的第一次倒霉,八月入狱,十月脱险,责黄州。但到了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时年五十九岁的苏轼,第二次倒霉,又被贬往惠州。绍圣四年(公元1098年),时年六十二岁的东坡先生,再一次谪往海南,第三次倒霉。四年以后,六十六岁,遇赦,再回到中原时,于途中在常州病逝。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洞若观火般的清醒,哪怕直至死,也不肯让别人省心。我也发现,那些标榜甘于寂寞的人,十个有九个半,不过嘴上说说而已。

会为得不到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官位,沮丧痛苦,难过万分。根本就经不得一起挫折,甚至连稍稍的落寞也受不了。会为得不到一个狗屁不顶的虚衔,哭天号地,哀哀欲绝。还有一些人,一天到晚,怀蠢蠢欲动之心,存绝不退却之念,用东张西望之眼,作掂斤簸两之算。哪怕大幕已经落下,也还是不肯脱下戏装头面,擦去铅华脂粉,还自己一个本色的人的。

现在,再来看看那些整治苏轼的小人们,后来又如何呢?

舒亶,如果不是因为他整得苏轼死去活来,他,作为一个诗人的名字,早就湮没在历史的故纸堆里了。这倒合乎晋人桓温所言,“既不能流芳百世,复遗臭万载邪”的效果了。若是仅仅想把自己的名字附着在历史上,向大师发难,倒不失为一种“不朽”的捷径。其实,他有他的集子,不过,不传而已。作品早死亡了,但臭名却长存。后人赵万里辑有《舒学士词》一卷,《全宋词》存词五十首,几乎全为令词。评者认为他“雅语深情,得花间派真传。”

后来,宋哲宗罢新政,他比较早地就败落了。这种人,盛时,不可一世,败时,便水裆尿裤。咬人时,决不撒嘴,一旦被主子抛弃,马上耷拉尾巴,作丧家之犬状。他还不死心,还梦想夺回失去的王国,从他的一首《蝶恋花》词中看出来此人的落寞心境: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抛向小楼东畔倚栏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这首词可能写于“元佑更化”新党人物遭受打击贬斥时期,诗中不仅写了那种失意的凄凉,更写出了盼着重登政治舞台的强烈欲望。“故人早晚上高台”的希冀,表明了他还是梦想着王安石东山再起,好接着做他的整人之梦。所以,屡遭失败的苏轼,根本不怕落寞,“浓装淡抹都相宜”。而尝过飞黄腾达,春风得意的人,尤其是一个追名逐利的小人,更是留恋那逝去的光辉岁月,只好端着酒杯,倚着东楼栏杆,惆怅地眺望长安道上的雪,但那已是别人的风景了,能不让这位告密专家黯然神伤嘛!被抛弃的小人,比那长门之怨的弃妇,还要痛不欲生啊!

但无论如何,有落寞的一天。尤其那些闹腾了一辈子的人,尤其文人,姑且我们不说他是个小人。到了这个时刻,真是像要他的命一样的难耐啊!

王安石罢相后,简直有点失落了,在金陵赋闲时的一首《桂枝香》,更可了解他郁闷的心情。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在他笔下,也是充满了百无聊赖的萧瑟悲怆情绪。王安石当初就是在金陵这个地方发迹的,当时,求才若渴的宋神宗一天下达数道敕令,让他到开封去任相国。现在,过气政客,失意明星,落魄文人,和不修边幅的老资格,再度回到金陵,整个是斗败了的鹌鹑打败了的鸡,他身上已经找不到一丝奋发,更设有苏轼那种愈败愈斗的豪情。他写出的“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就完全是他自己的真痛苦了,全不是那个“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他了。

被他整得一败涂地的苏东坡,倒有机会在金陵与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王安石,有一面之缘。“东坡过金陵,荆公野服乘驴,谒于舟次。东坡不冠而迎揖曰:‘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荆公笑曰:‘礼岂为我辈设哉?’东坡日:‘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荆公无语。乃相招游蒋山。在方丈饮茶次,公指案上大砚曰:‘可集古人诗,联句赋此砚。’东坡应声曰:‘轼请先道一句。’因大唱曰:‘巧匠斫山骨,’荆公沉思良久,无以续之。乃起曰:‘且趁此好天色,穷览蒋山之胜,此非所急也。’田画承君,是日与一二客从后观之,承君曰:‘荆公寻常好以此困人,而门下士多辞以不能,不料东坡不可以此慑伏也。’”由这样一个小场面,便活画出东坡的率真和王安石的矫情,也写出东坡之屡败而心不败,王安石之得意一时而失意半生的原因了。

王安石最后的失败,倒不是正人君子把他挤出朝廷的,老实说,善与恶较量,善是绝对不会操胜算的。相反,恶与恶斗,倒必有一场全武行的好戏。王安石实际是败在了他一手提拔的吕惠卿手里。苏轼在南京见到下野的拗相公时,还曾好心地关注他过去一些政治上的举措得失。他连连摆手说:“别问我,别问我,现在已是吕惠卿主政了。”而且还神秘兮兮地对苏轼交待,“此话出于我口,入于你耳,万万不可为他人所知。”

他如此小心谨慎,紧张其事,不是没有来由的。由于王安石当年给吕惠卿写过一封私下的信,上面特地注上一笔:“勿使上知”,也就是不要让皇帝知道他们之间的秘密。结果,这个可以说是更坏的小人,彻底的两面派,随时准备反戈一击的叛卖者,把这封“勿使上知”的信件,交给了皇帝,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了。王下台以后,过度失落造成心理的极不平衡,而歇斯底里起来,时常“喃喃自语,有若狂人”,还用手指对空书写“福建子”三字,一写就是半天。他为什么写这三个字呢?因为把他整苦了的吕惠卿,是福建人的缘故。据说:王安石临死的前一天,在野外骑驴独行,他看见一位农妇向他递交诉状,然后就消失不见了。回到家后,一摸衣袋,那份诉状也无影无踪,但他确切记得当时,是很认真地接过来放得好好的。这样,越想越怕,第二天,就在恍惚和惊吓中死去了。

从此,他就固定在这个无法令人尊敬的形象上,虽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伤害了那么众多的好人,也就只有让后人永远保持对他的歧义了。整人者都难免这样的结果,尤其落寞了,不甘落寞,则更甚。而苏东坡呢?凡他足迹所至的地方,无不给后人留下景仰,留下最美好的诗文,留下在挫折中不屈不挠的身影,留下做一个光明磊落文人的风范。而整人的那些小人,固然猖狂一时,但结果却换来万世骂名。历史的价值,也就体现在这种公平上了,否则,小人岂不更得志了么。

那天,我和我那位老朋友,谈了一通苏东坡以后,祝福了他健康,便告辞走出了他的病房。

在医院长长的走廊里,我考虑过,是不是顺便去看望一下这位“谁”,后来,我决定了,还是不去了,以不见为好。何况,手里连一把鲜花也没有,那也太缺乏礼貌了吧?

但是,我无论如何没想到,这位“谁”的病房门是开着的,而且,他的子女看见了我,并向我点了点头。这样,我要是过其门而不入的话,那也太过分了。怎么说,这是一个年老的人,一个垂危的人,值得把过去的事那么介意吗?

连那位老友都悟得透透的,我就更没有必要计较这实际已成为历史的一个无可奈何的部分。

生活,不完全按照书本写的那样进行,你不也得领受?

我走了进去,虽然某老插着管子,但他还是能够喃喃地说些话,虽然有的词语,还需要他的子女翻译,我才能听懂,大部分的意思,我还是能明白的。

他问我:“知道他在这里住院吗?”

这个“他”,显然指的是我的老朋友了。我点点头,并且告诉这个“谁”,我就是看他来了,才知道您老也住院了。

“他这个人哪,就是一辈子不吸取教训。”

这类教育犯错误人的话,也许他说得太多太多,即使他子女不翻译,我也听清楚了。但是,那两个年轻人劝阻着他们的父亲,“你能不能不要再管别人,管管你自己好不好?”

他说:“要是我能过到他病房,我要对他讲讲的。”

“得了吧,你——”他孩子很不客气地打断他。

他显然愿意对我这个听众讲他想讲的话:“你还记得那个毛头嘛,也爱写写弄弄的。”我早把这位女同事忘掉了,还是在“文革”期间,就因为交待不清楚家庭关系而自杀身亡的一个蛮漂亮的美术编辑。这是他被革委会结合后主持清理阶级队伍时,所发生的一起事件。人死如灯灭,如不是他提起,我是完全记不得了。这两个年轻人,“谁”的子女,根本不知毛头为何许人,因为那时他们都上山下乡去了。所以,对这个话题也无多大兴趣。“谁”继续对我说:“她就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很好啊!”

我说,“我很佩服您的记忆力,多少年前的事情,还能说得上来。”

他告诉我,“她也在这里住院,你不知道?前两天,还到我这里聊了一会儿呢!”接着,他那暗淡的目光,游移起来:“呶,这不是她在门口站着嘛!进来呀,进来呀!”

也许,老人的儿女看出我神色有异,便问我是怎么一回事,我连忙说没什么,没什么。只是讲:显然老人累了,我不能再打扰他了。其实,我更觉得不安的,是这间病室里,肯定有我们看不到,而他能看到的其他许多人。于是,一刻也不想多呆了,赶紧离开这个至死怕也不肯落寞的人。

走出医院,天高云淡,阳光明媚,这才觉得心头轻快了许多。

于是我想:生活,成为历史;历史,成为过去。虽然是个周而复始,往还不竭的过程,但可以相信,当终于悟到了一些什么以后,人就会变得聪明,就会明白没有永远不变的游戏规则,就会选择不一定非这样生活,也可以那样生活的方法,就会避免重复前人走过的路。这是毫无疑义的进展,否则,这世界还有什么新鲜感呢?

同类推荐
  • 不是冤家不聚头:鲁迅与胡适

    不是冤家不聚头:鲁迅与胡适

    说到胡适与鲁迅,两大对峙的奇峰,他们有着太多的相同:一样的出生于文化丰厚之地,一样的来自于文脉世家,一样的青春年少便出门求学,最终又一样的漂洋过海留学深造,甚至一样的被守寡的母亲以同样的“母病速归”的谎言诓骗回家,娶了一个同样的没有文化的小脚太太。这太多的相同背后,又有着太多的不同:一个求学金陵,一个求学上海。在金陵的学校,鲁迅过的是比绍兴还要保守、传统的封闭生活。而在上海求学的胡适,则被开放、摩登的殖民文化所陶醉,如鱼得水,如浴春风,用他自己的话说:“自打进入上海后,我几乎没有一天不读报纸。”成山成堆的报纸杂志,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开阔了胡适的心胸,拓展了他的视野,让他看到了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的文化大潮。
  • 最具影响力的政坛伟人(下)

    最具影响力的政坛伟人(下)

    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精选大全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精选大全集

    不过,来讲述我人生的故事。,是永不褪色,永远生动的,虽然这些画面只是片断的、零碎的,写下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命历程,有些回忆在我的大脑深处。为了避免文章冗长乏味,回忆真是一件让我惶恐不安的事情。当我提起笔来,我只是节选了一部分最有价值和最有趣味的情节,真的感觉到童年往事如同笼罩在我身上的薄雾一般,模糊而飘渺。当我要把它掀开时,才发现其中有很多细节已经变得混沌不清了。因为童年早已离我远去,现在的我很难分清楚回忆中到底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幻想。但对于我的生命却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
  • 乱世文宗洪迈

    乱世文宗洪迈

    本书应该说是一部洪迈传论。其前七章是以洪迈的生平为纲,阐述洪迈生命的各个重要时期最为重大的事迹,涉及时代、文学审美观、治世观念、历史观,可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而清晰的洪迈评传;其后二章《容斋随笔》、《夷坚志》则是对洪迈在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的综合评价了。如果有人想对洪迈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读一读此书必定会得到很大的满足。
  • 傀儡皇帝:汉献帝

    傀儡皇帝:汉献帝

    汉献帝,名刘协,字伯和。汉灵帝第三子,汉少帝弟。少帝被废后,被董卓迎立为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刺死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献帝。后献帝逃出长安,落到了曹手中。献帝在位31年,终被曹丕所废,后病死,终年54岁,葬于禅陵。《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傀儡皇帝(汉献帝)》我们讲述的就是这位汉朝末代皇帝的悲哀一生。
热门推荐
  • 钻石就在你家后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故事全集)

    钻石就在你家后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故事全集)

    站在生命的起跑线上,开始一场人生的马拉松赛跑,为什么起点相同,结局却迥然不同?秘诀就在于学习。学习能够点石成金、削璞为玉。提高学习能力,会让你从平庸中脱颖而出,踏上人生闪光大道,奔赴心中远大前程。
  • 横扫异世之我是传奇

    横扫异世之我是传奇

    我们就是黄金族最后流下来的人,虽然被打败了,虽然一直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但是一个天才的横空出世,是否能挽救整个黄金族,是否能斗破苍穹?
  • 针灸与养生

    针灸与养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苏轼《赤壁赋》里的名句。养生实际是人们长生梦想破灭后的一种现实补偿。看看时下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美容院,令人眼花缭乱的保健品店铺,听听周围日渐平常的减肥健身话题,你就不难发现,追求健康、健美已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时尚。
  • 挽云歌

    挽云歌

    云倦初,倦心,倦世,倦浮生;苏挽卿,挽情,挽爱,挽君魂。他只手改天换地,却难寻一安身之所;她一笑倾倒众生,偏难留他片刻温存。滴水之恩,让他愿为了烟火人间燃尽生命;情丝万缕,教她只为他一朵笑花挥洒青春。去留之间,江山易改,他终于恍悟:原来锦绣山河比不上她如花笑靥,千秋史册敌不过彼此缱绻情深!生死之际,他终为她选择了留下,斩断他一身的枷锁——难道他拼得起破碎的山河,却拼不起自己的今生?
  • 全职高手

    全职高手

    网游荣耀中被誉为教科书级别的顶尖高手,因为种种原因遭到俱乐部的驱逐,离开职业圈的他寄身于一家网吧成了一个小小的网管,但是,拥有十年游戏经验的他,在荣耀新开的第十区重新投入了游戏,带着对往昔的回忆,和一把未完成的自制武器,开始了重返巅峰之路。===================================
  • 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也是英语世界中最伟大的现代诗人之一,歌德堡诗歌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一生创作丰富,深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生命之树》这本散文集反映了他受到雪莱诗歌、布莱克浪漫主义、爱尔兰民间神秘主义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叶芝文学思想与艺术思想的结晶。
  • 科学修仙者

    科学修仙者

    修炼无情道的他,为她转有情,与魔界大战,身死道消;她为他,千年沉睡,送一缕灵魂进入地球。他降生之后,空有一部宝典,却因身在地球无法修炼,修仙经书变得不伦不类。于是,一个靠着聪明的大脑,拖着孱弱的身体,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科学修仙者,慢慢的生活感悟,慢慢的体验温情,慢慢的朝着目标一步步走去……
  • 至尊商女千千岁

    至尊商女千千岁

    重活一世,欠她的,算计她的,她一个都不会放过。刚重生,爹娘被害,整个京城的人都在觊觎着云家的万贯家财。这一世,她不会被歹人蒙蔽,是善是恶,定要分个清楚。
  • 超级思考力训练

    超级思考力训练

    说到思考,好多人会觉得神秘而且充满无穷的奥妙,其实,是你没有走近它,没有真正地了解它,并且调动他们的大脑。运用它。当人们都对树上落下的苹果熟视无睹的时候,伟大出自平凡,复杂蕴于简单,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隐藏在平凡事物之中的不平凡之处的眼睛,坐在树下的牛顿却开始了思考的机器——大脑——为什么苹果会落地?,运用合理的、有效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索,挖掘出深深地隐藏在事物内部的真理
  •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

    阅读2011年的随笔,脑子里总是缠绕狄更斯的一段话。这是让人辗转不寐的话,一想起心里就有莫名的躁动,骨子里仿佛添加了别样的物质。狄更斯的话本来是对法国大革命而言的。那是震荡的时代,那是血与火的时代,是方生方死,是绝望时希望,是血污与啼哭,是产床与墓碑,是破坏与打碎也是祈祷与重建。在大变革的时代必有大撕裂,在血水里浸泡,在沸水里蒸煮,在清水里涤洗。但是当下呢,我们身处的当下,这是怎样的时代?怎样的时期?我们心绪茫然,真不知如何命名这种情绪:是说爱还是言恨。你要爱这个时代就托生在这个时代吧,这是天堂;你要恨这个时代就托生在这个时代,这是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