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0500000018

第18章 美丽凤凰木的阴影里(1)

在美苏两国登月的竞争十分激烈的日子里,中国人在急于打出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在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不久,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即求见毛泽东,他奉命打听中国人对此有什么看法。他端坐如仪,耸耳静听,毛泽东却在一片烟雾里大手一挥,兴之所至,郢书燕说:在中国,嫦娥几千年前就上天了,我们还要请嫦娥下地来……

如果说毛泽东的这番话可视为有着些许自嘲自嘘意味的笑谈,那么,次年他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则是一腔掷地可作金石声的誓言:中国也要搞人造卫星。而且,我们要搞就要搞大的,鸡蛋那么大的我们不抛。

中国科学院将研制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的重点任务。这项绝密的工作被定为代号“581”任务。

“581小组”的组长是钱学森。1949年至1955年,他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1955年回国,被委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重任。副组长是赵九章,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气象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他是中国动力气象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的奠基人。此时,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一时间,中科院内热气腾腾,调兵遣将,数十个研究所共同组建了三个设计院:第一设计院负责总体设计和火箭研制;第二设计院负责研制控制系统;第三设计院负责探空仪器与空间环境研究。

1958年,堪称放“卫星”之年。各行各业都争着“放卫星”某县放水稻“卫星”亩产三万斤,没几天,另一个县又放“大卫星”,亩产水稻十三万斤,某地一座高炉放铁水“卫星”日产三千吨,最多一星期,另外一地的高炉又放出日产万吨铁水的“特大卫星”……

毛泽东视察河北,在徐水,县委书记说:粮食多得吃不完。

毛泽东回答说:那就让社员一天吃五顿。

经过安国县,县长说:县里土地多着哩,想修个飞机场。

毛泽东勉励道:好呵,那就把马路搞成洋灰的,再弄宽点,修个飞机场。

***在北京石景山发电厂与工人们座谈。他说:现在赶上英国不是十几年,两三年就行了,明年、后年要超过英国,这不是假的,钢铁、煤炭明年就可以超过,电要慢点。中国进入共产主义,不要好久,你们大多数人可以看到共产主义……

这一年,无论是领袖,还是各级干部,水浪一样波动的舌头不打一点颤。

《人民日报》为一个在舌头上放“卫星”的国度叫好,它的社论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有万斤的思想,就没有万斤的收获”。

中国科学院在当年6月份召开的“大跃进”动员大会上,提出放重型卫星,向次年的国庆十周年大庆献礼。

留在北京的两个设计院干劲十足,夜以继日,苦干了三个月。以年轻人为主的科技工作者和工人们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群策群力。在卫星的初样和试验阶段,没有铆枪,没有固定工件的桁架,就靠各人手中的一把小锤,以自己的身体当桁架,将铆钉一个个敲了上去。当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跃进成果展览会保密馆里,展出了卫星和火箭的设计图和模型,包括载有科学探测仪器和小狗的两个探空火箭头部模型。

搬迁去了上海的第一设计院,改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当时从各大学调进了几百名在读的大学生,平均年龄只有21岁。客观条件的限制,层出不穷的问题,使该院承担研制的火箭尺寸越来越小,研制压力却越来越大,最后只能研制简单的T7—M火箭。

进入1960年,原来“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的激情,被一片马瘦毛长、摇摇晃晃的影子所取代,但饿着肚子的大学生们还是将这枚T7—M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县老港镇20米高的发射架上。

当年进入上海机电设计院,还是复旦大学数学系二年级学生的李大耀,当时的工作就是计算航天器的空气阻力。四十四年后,他对记者回忆道:发射场就在上海南汇县的海边,发电站用芦苇席围上后盖了张油布篷。现场人员之间没有什么通信设施,连扩音器也没有,仝靠手势和嗓门大。给液体火箭发动机加注燃料,用的是自行车的打气筒。火箭上天后怎么跟踪呢?就是几个人手里拿着天线对着天空,看上去像玩遥控飞机……(见《登月一——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2002年12月5日《三联生活周刊》)

一个月以后,毛泽东来到上海,参观上海新技术展览会。

一进大厅,他直接来到T7—M探空火箭模型旁边,在仔细观看了这枚火箭后,他问旁边的讲解员:“这家伙能飞多高?”“八公里”。

毛泽东轻轻“噢”了一声,但马上又转头,对陪同来的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说:“了不起啊,八公里也了不起,我们就要这样,八公里、二十公里、两百公里地搞下去,搞它个天翻地覆。”

六个月后,火箭发射的高度达到了60—80公里,此前卫星模型也做出来了。但实际上,科技人员普遍缺乏火箭、卫星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没有设计资料、计算手段,总体设计参数难于选择。试验手段与测试条件更差,材料、元件也供应不上……一大堆实际问题解决不了。倘若卫星可以关起国门放,那舌头也就放了,可它是要放去天上的一颗真家伙,研制工作不得不搁浅了。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同年7月9日和7月11日,我国还连续成功发射两枚“东方红二号”自制导弹,它们已通过实弹考验,与原子弹配套成了有实战价值的战略武器。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开始担任我国自制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的正是孙家栋。

“两弹”的成功,表明我国在新型材料、仪器仪表、精密机械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射卫星的工具问题,使发射自己的卫星上天成为可能。

在当年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目中,念念不忘大国是需要一些象征的,尤其是高举反帝反修大旗的社会主义中国。但我们与别的国家比什么呢?比汽车,比钢铁?还是比国民收入,受教育水平?经过狂热的“大跃进”所导致的“三年困难时期”的惩罚,许多人都退烧了,清楚在这些方面决不是十五年、更不是两三年就能赶超得了的。可以拿出来比,而且一比就能震动世界的,就是所谓“两弹一星”的原子弹(包括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1965年,国民经济开始全面好转。

既然在中国人饿着肚子、赫鲁晓夫更夸张为中国人穷得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情况下都能搞出原子弹,现在能吃饱饭了,国家怎么不会投入更大的力量搞出自己的卫星?

看上去不再“像玩遥控飞机”,其转折是在1965年。

1964年岁末,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身为人大代表的赵九章,听完周恩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当晚起草了一份关于尽快全面规划中国人造地球卫星问题的建议书,次日上午,他当面交给周总理。

1965年1月6日,赵九章又与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吕强,联名向中国科学院党组上书,建议立即启动我国研制卫星的系统工程。

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和副院长裴丽生阅此报告后,当天便批转给了中科院星际航行委员会主任竺可桢,请其尽快审阅处理。竺可桢阅完报告,当即在报告上欣然写下四个大字:“刻不容缓!”并组织人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份中国科学院党组的建议报告,正式呈送中央。

同年8月,周恩来主持中央专门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该委员会负责审批有关国家国防与安全的重大项目。这次会议原则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确定将人造卫星研制列为匡l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并确定整个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委负责组织协调,卫星本体和地面检测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研制,运载火箭由七机部负责研制等事项。因是一月份正式提出建议,这一工程的代号定名为“651”任务。

会议还强调,只要是“651”需要的,全国的人、财、物,不管是哪个地方、哪个单位的,一律放行,全面绿灯。这意味着卫星已从全面规划阶段,开始进入工程研制阶段。

这次,赵九章被任命为中科院卫星设计院院长,作为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的则是钱骥。自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后者在众多的科学家中穿针引线,促使中国科学院将人造卫星列为空间技术开发中的头号重点课题。

这两人还颇声气相投。1949年解放前,两人先后做过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在国民党政府仓皇撤离大陆去台湾时,两人都拒绝去台,决意留下来为新中国效命。两人都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恨不能做跳进油锅里的大虾,顷刻间让遍体变得通红——钱骥已在195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赵九章入党未成,没资格交党费,可交工会的会费总是可以的吧,从建国起,每月一领到工资的头一件事,他就从工资袋里抽出一百元钱交会费,一直交到自己成了“牛鬼蛇神”……

卫星设计院成立不久,钱骥和几位科学家随赵九章到中南海总理办公室,汇报卫星设计方案。周恩来手拿一份汇报人员名单,走到钱骥面前问:“你是哪里人?”

“江苏金坛”。

总理说:“那我们是大同乡,你和华罗庚先生是小同乡”。

得知钱骥的姓氏时,周恩来哈哈笑了:“我们的卫星总体设计师也姓钱啊,怎么我们搞尖端科学的,原子弹、导弹和卫星,都离不开‘钱’啊?”

这便是著名的“三钱”的来历——除钱骥外,此时钱三强正负责原子弹、氢弹的研制组织工作,钱学森则是研制导弹的领导人(按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三钱”之中有钱伟长,而无钱骥)。

当设计人员拿出了第一颗卫星的外形定为七十二面体的球形,并将其命名为“东方红一号”的方案后,法国的一颗重量为38公斤的卫星发射升空,坐上了美、苏两国之后人类航天的第三把交椅。

“651”的各部门里灯火通明,节假日也挑灯夜战。设计人员思绪云涌,他们打算不鸣则已,一鸣盖世,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不但要超过法国的卫星重量,而且要超过苏联的83.6公斤,更将美国的8.2公斤远远地抛在后面,最后确定中国第一颗卫星的重量为100公斤左右。

下了井冈山,又去了韶山滴水洞的毛泽东,也思绪云涌。

犹如一部音符里弥漫着不安与不祥的交响乐,休止符的出现总是短暂的。在1966年,历史将中国引向了又一次更大规模的癫狂。

中科院里,赵九章首当其冲。他是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的外甥,年轻时做过戴季陶的机要秘书。进了仕途又退出仕途,先是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又获公费留学资格,在德国攻读气象专业,仅用三年工夫,便获博士学位。若继续留在国外,美元豪宅、香车宝马,全然不在话下。他却选择了自己动荡而又贫穷的祖国。

这两个人生重大选择,在“文革”中,变成怎么样辩说、怎么样挣扎,也爬不出来的历史沼泽。

每天他都被押到大街上,像牲口一样赶着往前走。脖子上挂一块墨迹森然的牌子,上面不是“反动学术权威赵九章”,就是“历史反革命赵九章”。牌子重达十几公斤,套在脖子上的又是铁丝,他的脖子很快便被勒出道道血槽。

游街完毕,再带回科学院批斗,每次批斗,他都必须低头弯腰,甚至坐“喷气式”。人老了,腰又有病,实在弯不下去。于是,革命群众使用烟头烫他的腿,烫他的腰,烫他的嘴,直到烟头烫灭,他的腰还是没有弯下去……

他想起了留学德国时结识的朋友乔冠华,此公算是周恩来身边的人了。他想给乔冠华打个电话,问问自己曾多少次如坐春风、亲耳聆听的周恩来侃侃而谈的知识分子政策,是不是一朝成了手纸,冲进了厕所?

家里早就被不知抄过多少遍了,他找不到乔冠华的电话号码。一次打开水时,赵九章碰到随自己工作了十几年的研究员邓增昆,请他尽快帮着找找乔冠华的电话。邓的家里哪里又是一片大洪水时的绿洲?写有乔冠华电话号码的一个小本子,怎么也找不到。

希望,有时就如安眠药。相信了,既可麻醉人;一旦失去,又可能吃死人。邓增昆翻不出“安眠药”,好几天躲在家里,不敢见赵九章。“不怕贼偷,就怕贼惦着”,有一天,还是被赵撞上了。当他听说没有找到乔的电话号码,刚才还如圣诞树一样放亮的眼睛,突然一下黑了,身子似水漫沙器一样地颤颤倒下。邓增昆扶着他起来,在原地站了足有五分钟,他才踽踽而行,一步步地挪回家里……

欧阳自远是幸运的,他得以又一次“溜号”。“地爆”计划,让仅吃了大半年苦头的他,顷刻间和“219小组”人间蒸发;可人造卫星计划却没能让赵九章化险为夷,而且,这个计划从此将他拒之千里。

国家和中科院的所有会议以及科技方面的活动,他没有资格没有权利参加。有关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情况,他无权过问,凡涉及这方面的信息,对他一律实行封锁……

他的大把心思却仍在人造卫星上,叫他反省,他想的是人造卫星;叫他汇报思想,他谈的是人造卫星;叫他关起门来写检查,他在纸上反复论证的还是人造卫星。连他在检查开篇必引的最高指示,也多是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雄伟号召。

他有时还会从梦境中潸然泪下地醒来,梦中是两年前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的发言,主席台坐着凝神静听的毛泽东、***、周恩来……

他被拒之千里了,仍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卫星工程,关注这场来势汹涌的运动中每个卫星专家和火箭专家的命运,他尤为牵挂钱骥,他深知钱骥对第一颗人造卫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文革”开始不久,钱骥便和他中断了正常的工作联系,他被揪出来后,钱的影子也见不着了。

他理解这位朋友及助手的无奈,可他太想知道哪怕是一点点卫星的研制进展情况。他托人偷偷给钱骥捎去一张纸条,并作好了被抓“现行”的最坏准备,纸条是用德文写的,然而,纸条送出去后杳无音信。赵九章无法知道的是,这时的钱骥也被打成“特务”,逐出了卫星工程的山门。

1968年6月,已在北京郊区的红卫大队劳动改造小半年的赵九章,听说了火箭金属材料研究专家姚桐斌的死讯。

我手头正保存有一份《将军军管日记》。作者是杨国宇,他1914年生于四川仪陇,1933年参加红军,先后随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浴血奋战,1955年授少将军衔。建国后曾奉周恩来之命,与钱学森一起参与领导航天工业、尖端武器的研制。1978年任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曾率领海军舰船参与远洋航行以完成重大军事科研和建立中国南极站等项任务。2000年5月去世。

1967年3月,杨国宇奉命率“支左”小组到七机部第三研究院实行军管。在此军管近两年时间里,他写下了不少日记。由这些日记,后人能进入未加任何修饰的历史现场。此外,姚桐斌致死一案,当年也是由他处理的。

同类推荐
  • 爱默生最美的随笔:不念千古,只爱当下

    爱默生最美的随笔:不念千古,只爱当下

    《爱默生美的随笔:不念千古,只爱当下》是哈佛大学受欢迎的哲理书,是爱默生随笔精选集,内含主题随笔、浪漫诗歌和私家书信。阅读本书,可以给你的心灵一次震撼。
  • 燕云居诗钞

    燕云居诗钞

    《燕云居诗钞》中的诗词创作,已经达到颇高的境界,所以,实不必对他的作品逐一分析,只宜让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其机趣。可以说,“燕云居诗”和“燕云居长短句”,无论是古体、绝、律、词、曲,俱臻妙境。其中像“顾梁汾歌”、“改编下场诗”、“有感”、“金缕曲二首”、散套的“归去来书怀”,尤属各种体裁中的精品。这些诗作,在风流蕴藉中贯注着磊落不平之气,真情丽句,感人至深。
  • 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本套丛书《民国大学与大师》,以详实而生动的史料、全面而独到的视角,邀你一起走进晚清与民国时期国学与科学大师们富有个性、既伟大又平凡、传奇而精彩的世界,包括他们的上学、留学、教书、长校……其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语言通俗,可读性强。丛书分为名家上学记、名家留学记、大师讲书记、大学校长记4卷。由青年学者朔之北、青年作家许毕基等人撰稿。
  • 迅风辞赋集

    迅风辞赋集

    本书为辞赋作品集,是作者多年来的心血结晶,更是一个身处基层的文学爱好者艰辛奋起的例证。作者曾两次荣获中国地市报副刊作品二等奖、四川报纸副刊作品二等奖,还荣获了“中华赋坛十大精英辞赋家”荣誉称号。
  • 2010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2010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这套丛书的选本包括:中篇小说选、短篇小说选、报告文学选、散文选、诗歌选、微型小说选和随笔选七种。力求选出该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热门推荐
  • 续红楼玉水之缘

    续红楼玉水之缘

    当黛玉的一腔爱恋得不到回应的时候,当一直依赖着的外祖母也放弃她的时候,黛玉是否只能是死路一条,莫名其妙的圣旨,让黛玉重获新生。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宝贝家人的健康

    宝贝家人的健康

    如果能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加以科学的健康管理,对我们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时时加以审视和检查,并有针对性进行一些家庭膳食调理,注意饮食方面的营养搭配,因人而异地进行预防和补益,则生活中大部分常常困扰我们的疾病,都能获得有效的防治和改善。再者说,不管任何一种病症都有其初期人征兆,只要加以细心看管,做好防护,不仅可以使家人或自己的生的小病很快治愈,即使有什么大的病痛,也不会因“雪上加霜”而铸成大错。
  • 农女小娘亲

    农女小娘亲

    都市女白领穿越成农家小女子,无奈多了个两岁的儿子,让她成为年仅11岁的小娘亲,灵魂穿越而来,寻找心的归属。一个家徒四壁,没有隔夜粮的家。一个为她瘸了腿的哥哥,一个身怀六甲却努力操持家事盼她归来的的嫂嫂。面对虽然贫穷却疼她至深的兄嫂,她毅然挑起家庭的重担,开作坊、建新房。闻风而来的极品亲戚,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你翻脸无情,也休怪我心毒手辣。她没有过人的本事,也没有什么聪明、才智,只是一个平凡到极点的人,甚到有点贪财、小气,还有点小懒,当心有了依靠,她决定托起这个家。[人物篇]哥哥:锦儿是我手心里的宝,哪怕再苦、再穷,我绝不允许任何人动她分毫。嫂嫂:锦儿,你都忘了你还是个孩子了吗?不要太坚强,想要独自撑起这个家,你还有我和你哥,别让关心你的人心疼好吗?夏长鸣:锦儿,你可知道……这情爱之苦莫过于求不得、放不下,而我却是连求的资格也是没有的!情景节选:木梓:少爷,你这样破坏锦儿小姐的亲事是不对的!小木:除了我,谁也别想娶到她!木梓:那你上门提亲不就行了吗?少爷你什么时候变的这么婆婆妈妈了!小木:你懂什么,这叫情趣!(都是狗屁,能提亲我还等到今天)遥想当年……小木:锦儿你对未来夫婿有没有什么要求?夏锦:有啊!我的良人啊,要没有显贺的家事背景,没有淘天的权势,更不要有家财万贯,只要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泪奔……蹲在墙角画圈圈……为什么我全都有……
  • 丑女无敌:追捕丑颜逃妻

    丑女无敌:追捕丑颜逃妻

    生为丑女也就罢了,可是竟然让她被娘嫌弃。被娘嫌弃也就罢了,可是竟然让她饱受虐待。饱受虐待也就罢了,竟然,竟然让她嫁给命带煞星的男人……据说那个男人虽然貌若桃花,可是足足克死了七个老婆,神啊,她还是赶紧逃吧……
  • 思念是一种病

    思念是一种病

    一年又一年的流逝,沉思追忆,回首前程往事,思念的伤痕越陷越深。多年以前的熟悉,多年以后的今天,一切的一切早已烟消云散,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一样的陌生人。
  • 一品庶女要翻身

    一品庶女要翻身

    她本是21世纪绝色神偷,亚州赌霸,身怀绝技,容色夺目,只因出了那么一点小小的“意外”,轮为穿越大军中的一员,很悲催的穿成豪门庶女,死爹死娘死爷爷的她,在府中众人的打压之下,将如何绽放光茫,锋芒展露!
  • 银河帝国6:基地边缘

    银河帝国6:基地边缘

    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