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3300000026

第26章 在全球化面前(2)

再举一个人们可能很少想到、局外人听了也许会吃惊的中西文化融通的例子:悉尼歌剧院。这个建筑世界闻名,中国人也不陌生。一般都会认为它是纯西方的。其实不然。它身上有中国建筑文化的血脉。这需要从它的设计者伍重讲起。伍重(Jorn Utzon),一九五七年为澳大利亚设计悉尼歌剧院而闻名环宇,却是丹麦建筑师,而且二零零三年获得的是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那年他八十五岁。伍重得奖时评委的评语说:“伍重是一位深深地根植于历史的建筑师,这历史包含了玛雅、中国和日本、伊斯兰以及他自身斯堪的纳维亚的文化精神。”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开始热衷中国文化。后又进一步涉猎有关中国建筑的着述。他比较中西特点,说:“在西方,重力是朝向墙体;而在东方,重力是直接朝向地面的。”他概括为“屋顶与平台”。这一空间意象是他悉尼歌剧院设计思想来源之一。悉尼歌剧院的空间意象正是强化了的巨大“平台”和“平台”上的“屋顶”。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着作之一是宋代李诫编着的《营造法式》,该书于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一一零三年)颁布为官书。据说,伍重在悉尼的办公室里一直放着一本《营造法式》。一九五八年,在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中标的第二年,伍重旅差途中曾来中国,会见过梁思成,请教过有关《营造法式》的一些问题。

请看,从伍重,我们找到了“文化交融”、“全球化”的又一例证。

“武”的方式

我们上面说过,不同的文化碰在一起,有的可能会和睦何处,亲切交流,很容易取得价值共识,相通相融,合为一体,包括结合之后生出新的文化现象。但是,有的则有矛盾、冲突,有时会格格不入,有时会打起来,会发生战争。

所谓“武”的方式,主要是说战争。战争不是个好东西。我们不喜欢战争。但是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中,战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至今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还在打。

战争能否根除?什么时候能够根除?不知道。我希望根除。

战争的破坏性,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不能不痛苦的承认战争带给人类的另一种东西,即强制性、强迫性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有时候是很残忍地施行这种交流和交融,伴和着血和泪。例如,满族入关,建立大清,“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即是,然而,现在看来这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事情。还有西方列强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对中国人来说,鸦片战争是伴随我们中华民族屈辱血泪的战争。不平等条约,割地(割让香港等)、赔款、划租界、行治外法权、强开内河航运、强开商埠、强建教堂,丢尽中华民族的脸面。但是另一面,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带来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促进新一轮的西学东进--中国大量翻译介绍西方书籍、学术文化正是在此之后,如严复所译《天演论》,在中国发生巨大影响。中国某些人士(包括官方和民间)大办洋务,开各种工厂、企业、公司,如船厂、煤矿、铁厂(最有名的是“汉冶萍”公司)、枪炮制造厂,建新式海军(如北洋水师),购买现代化舰艇,等等。它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我们常常说十九世纪许多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看世界。有一部分中国人睁开眼,是接触外界事物之后,自觉地睁开了眼;还有一部分中国人的眼,是被西方列强的炮火炸开的,是叫人家的大炮轰开的。睁开眼一看,噢,原来中国之外还有那么广阔的世界,还有那么新鲜的事物,还有和我们那么不同的文化,还有比我们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睁开眼看世界的志士仁人认识到必须变革,必须开放交流,必须接受新文化。“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天下无数百年不敝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小更革则小效,大更革则大效”。他们认识到,西方“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还在思想观念及议会制度,倘观念和制度优越,则使“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他们走出国门,去学习西方的文明。例如,中国第一个真正的留学生容闳,从一八四七年起在美国留学八年,中西对照,使他更加感到清王朝之黑暗腐败。经过长时期的积蓄,于是有后来的“公车上书”,有“戊戌变法”,有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变革的先驱者们提出必须“破除旧习,更新大政”;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疾呼“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怜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岂能服膺”!

这都是鸦片战争之后发生的事情。

我们还要指出:这里所谓“武”的方式,所谓战争、搏斗,既包括真刀真枪的厮杀,即热血战争、肉体搏斗;也包括不见刀枪的特殊的搏斗、特殊的战争,即精神上的战争、观念上的战争、价值取向上的战争、心理上的战争。这两种战争常常交织在一起。后面这种战争同通常的热血战争并不相同。通常的热血战争,如古代部族之间的战争,现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其结果一般是以一方的毁灭告终。不是你吃了我,就是我吃了你。但是,精神上的、文化上的“战争”却不是简单的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甚至也不是简单的谁占了上风、谁占了下风,谁败了、谁胜了,谁升值了、谁贬值了,谁吃亏了、谁占便宜了,谁向谁投降了……。譬如在中国历史上,伴随着元灭宋、清灭明的民族之间真刀真枪的战争,也发生了两种文化上的“战争”。这种文化“战争”的结果,并没有像政治和军事集团那样一个被一个吃掉。汉文化败了吗?没有。蒙古族文化和女真族文化胜了吗?也没有。汉族文化并没有灭亡,蒙古族文化和女真族文化也没有独霸世界。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它们在许许多多强制性的行为中,也在无声无息的潜移默化中,逐渐互相理解、渗透、融合,并且遵循“取优”的规律,运行、变化、发展。通过这种融合、“取优”,两种原有的文化都发生了微秒的改变,产生了既包含汉文化也包含蒙古族文化的元文化、既包含汉文化也包含女真族文化的清文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其适应性(从地域和人口上说)更广、更大了--从窄狭走向广阔。不同文化的这种碰撞、搏斗、交融,尽管常常伴随着血泪,有着诸多不情愿,但最终结果是从窄狭走向更广阔的融合与发展。如果由此再伸发开去,长远地看,能不能广阔到全世界的范围呢?如果广阔到全世界的范围,那不就是可以称为“全球化”的一种方式吗?当然,这可能会是一个非常痛苦、非常漫长的过程。而且文化中的某些方面、某些领域、某些部分,可能永远会保持其个性化、民族化、多样化、多元化的面貌,但是它们可以具有价值上的共识和共享,达到全球性的文化共存共荣。

这是不是可以看作人类不同文化之间,除了和平交融之外,“并不和平”而得以发展的又一种方式呢?

打破狭隘民族主义的心理

面对全球化,面对各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交往、交流,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敞开胸怀,“拿来送去”;一种是闭关锁国,不进不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唐时代,是取前一种态度。那时,我们是世界的第一等大国、强国,文化高度繁荣,我们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有诸多商业往来、文化交往。唐朝国都长安,除外国友好使者外,还有许许多多“外籍人士”(商人和各种文化人)居住;中国也派往国外许多使者和商业贸易、文化交流人员,还有出国留学者。而到了明清时代,则取后一种态度。自明代初期起,就实行“海禁”(又称“洋禁”)政策,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这与同期的西方相比,政策恰恰相反:哥伦布出海,是受鼓励的,而且规定许多奖励政策(有人说,所获百分之十归己,我未曾考证和查阅资料)。中国明朝海禁,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经济的、政治思想的、军事的等等。就拿军事来说,据说是为了防倭寇--倭寇起于市舶,故罢市舶,厉行海禁。那时只允许“朝贡贸易”。明代永乐时,海禁尺度有所放宽(但绝未解除),永乐皇帝还派郑和下西洋。但是必须明确:郑和下西洋,不是进行海上贸易,而是显示大明国威,顶多属于“朝贡贸易”之类。正常的海上贸易,当时几乎不可能。到清代康熙时(康熙二十四年,即公元一六八五年)曾解海禁,但是实际上并未真正的彻底的落实,因此有清一代,总体说仍然没有开放;而且越到后来越禁锢。闭关锁国的结果,我们成了世界上的“夜郎国民”,清代官员甚至比“夜郎”还“夜郎”,不知有葡萄牙国,嘲笑人家“葡萄”还长“牙”?中国几乎被甩在世界历史进程之外。中华民族吃尽了苦头。

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仍然是封闭的。在整个民族中,形成了某种封闭心理,这其中就有某种狭隘民族主义心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改革开放了,中华民族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但是以往那种狭隘心理是否还在某些人身上有残留呢?未可知。譬如,面对外来文化,面对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以至产生新的文化因子或者最后产生了新的文化,有的人站在原有文化的立场上,心理上感到不舒服、不光彩,好像“我们”失去了什么。怀有这种心态的人常常简单地把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看作是“文化占领”,常常以“谁输了谁赢了”、“谁向谁投降了”、“未来是谁的天下了”等等观念来看待文化交往。请问:倘有上述那种感觉,是不是某种民族主义的狭隘情绪在作祟?

假如超越某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而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超越“中”“西”派系观念而站在它们之上,我们也许会接纳和认可不同文化由隔漠、对立、冲突走向对话、理解、融通的新成果,达到某种程度的价值共识和价值共享;我们会从两种文化碰撞融会中产生的新文化中受益。譬如,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中有一种很重要的价值观念“信”或“信义”,所谓“言必信,行必果”。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也有一种很重要的价值观念“信誉”--“商业信誉”或“企业信誉”。虽然这两者都沾了个“信”字,其实有根本区别。中国的“信义”与宗法家族社会的长上崇拜、士为知己者死联系在一起,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的信誉则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公平、平等为基础。这两种东西,在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相遇了,两者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产生了今天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信任感”、“信誉”。今天存在于中国的这种“信任感”、“信誉”,是不是有新的因子在其中呢?我认为有。它比起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的“信誉”,可能多了点“义”的成分,多了点人情味儿;而比起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士为知己者死”、“长上崇拜”的“信义”来,可能多了点“公平自由竞争”、“亲兄弟明算帐”的成分。这种新的文化因子,将来发展起来,是不是适应的范围和地域更广更大呢?是不是对我们中国的市场经济更有益处呢?

同类推荐
  • 男人的肋骨

    男人的肋骨

    《男人的肋骨》以两广手信之一金银肝为例,娓娓道来食材的制作、吃法、味道和奇遇。读之,与文中描写的众生一样,垂涎不止,起卧不安。老男人吃风情万种的金银肝:“发觉有人艳羡,那老男人越吃越发心满意足,越发嚼得咂咂有声,越发喝得咕噜生响。活脱脱一副镶了金牙就特别爱笑,戴了手表就特别爱撸袖子的表情。”
  • 我走我的路:致我的同学

    我走我的路:致我的同学

    这本袖珍小书以独特的视角,对那些死学死考得高分的所谓"状元"以及所谓的"命题专家",进行了无情的挖苦、嘲讽,而对考试分数不高的所谓"差生",本书则投去欣赏、赞美的目光。作者以为无论是"状元"还是"差生",每个人都是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欣赏敬畏。只要不违反学习规律、成长规律去死学死考地折腾,每个人都会各得其所,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出路。
  • 纯情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纯情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边缘人语

    边缘人语

    边缘之梦常常惊醒。边缘是一种景观。淡的边缘,怀边缘之想反而海阔天空。从某种意义上说,边缘的启示就刻在每一粒沙子上了,也是可以激活人的思想、情感的最佳状态,长在每一根芦苇上了,不是麻木终了便是灵智闪烁。边缘美丽。人在边缘时草也在边缘鱼也是边缘,嵌进每一片鱼鳞中了驮在每一对翅膀上了——于创造及灾难之间,海的边缘,平及暴烈之间,边缘状态总是酝酿着变化的状态,幸福与痛苦之间。边缘之人往往麻木。空灵与物化之间,命运和机遇都在边缘。边缘寂寞。从边缘的自由到自由的边缘,生存与毁灭之间,于求生和毁灭之间,我们无一你外地边缘着。人怀警惧,江的边缘,心无块垒,是水的边缘。,咸的边缘。远离了神话之后,是生的边缘
  • 梦醒了的人生

    梦醒了的人生

    本书主要内容讲:娜拉走后怎样;人生的足迹;著者自叙传略;我的第一个师父;我的种痘;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女吊;父亲的病;琐记;忽然想到;致萧军;藤野先生;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范爱农;杂忆;《呐喊》自序;《自选集》自序;通信;我和《语丝》的始终;妇女与儿童的发现;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对人生的沉思等等。
热门推荐
  • 妃本纯良:双面夫君杀手妃

    妃本纯良:双面夫君杀手妃

    本王喜欢原型入睡,欣赏尼玛!那,我不嫁了行不行?某男微笑,争宠是个技术活,卷女子入怀,我也要嫁你为妃”!某女皱眉,会争宠的娘子才是好娘子--“无耻的人类!”本王喜生食,即便是死赖,为本王妃者,必欣赏本王的优雅。为本王妃者,新文已发《萌宠龟妃:狐王大大请爬开》求支持。某女微笑,轻言道。“陌陌,在你赖上我的那一刻,某女不由风中凌乱“如玉,你已逃无可逃。某男微笑“你确定?”"自然确定!“一跳跳入蛇窝,须夜夜与蛇同眠。”
  • 绛红色的山峦

    绛红色的山峦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傲世界神

    傲世界神

    盗墓者穿越异世界,获得界珠,学得绝世神功,掌握超绝丹术,这使他在武道之路春风得意……无聊的时候在小世界泡泡妞,找找资源,调戏高高在上的公主,无聊时在那些高人面前装装逼,累的时候让身边的娇妻们按摩按摩……
  • 沉迷之朝酒晚舞

    沉迷之朝酒晚舞

    本书通过讲述“我”、朱赫、李小曼三人在大学校园内所共同经历的“日记事件”、“学费风波”、“勒索教授”、“宣布‘我’的假死来炒作‘我’”等种种曲折离奇的故事,展现出一个真实、鲜活精彩的当代大学校园,并以此折射出整个当代社会的影象。
  • 80后小夫妻的房事

    80后小夫妻的房事

    80后小夫妻购房记。人生两件大事,毕业两年就买房,一是工作,二是房子,热恋中的季明和乔罂大学刚毕业。他们想拥有一套房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然而职场无情,房价高昂,季明和乔罂同时遭遇了人生两大难题。听说做业务能迅速完成财富积累,季明选择了做保险,但业务没来,情感困惑骚扰却来了;乔罂为买房向老板借钱,钱没借来,却来了桃花……居无定所,心无所依。房子是家?家是房子?现实而辛酸的买房那点事儿
  • 老板不在,自动自发

    老板不在,自动自发

    培养敬业务实、视企业如家的主人翁精神;打造当家做主、堪当重任的自主型员工。公司是老板的,事业是自己的。工作看似是替别人赚钱,实际是为自己打工。打造自动自发的职业精神,迈向双赢卓越的职场之道。老板不在自动自发,做一名当家做主的员工。
  • 极品农家

    极品农家

    斗极品亲戚其乐无穷! 本文讲述一个穿越女逆袭斗极品的重生故事! 一个穿越女没有节操的霸道成功之路!。。。。。。。。。。。。。。。。。。 本文根据菊花茶亲的真实故事改编。 感谢葱娘主编大人,制作的封面~~~万分的感谢!!! 本书的扣扣群,请见作者信息。
  • 至尊鸿途

    至尊鸿途

    这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万千种族,无尽位面,数不尽的天才不过世间一粒。尘埃天武大陆,无尽位面之一;一个妖孽般的少年,从贫瘠的世俗走来,一路饮血高歌。药武双修,绝世霸途;踩最强的敌人,战最强的种族;统领人族,踏上巅峰之路!
  • 楚史(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楚史(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楚人以祝融为始祖,其历史的起点,原本在神话与传说之中。历经筚路蓝缕的岁月之后,楚国得以崛起于南方。楚人有着“蜚将冲天”、“鸣将惊人”的雄心,“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气魄,终于在春秋中期跻身五霸之列。然而在取得这样的成就后,政变与内乱让楚国招致了吴师入郢的巨大外患,实力大损。战国时代,楚国用吴起变法以求打破困局,为国家带来起色,楚国一度达到了强大和繁荣的顶点。但在怀王时代,遭遇连番挫折,势力顿衰。此后,郢都沦陷,半壁河山被秦人占领。楚人虽亡羊补牢,但已经无法改变“六王毕,四海一”的趋势。秦末起义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又给八百余年的楚国史留下了一个长长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