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8100000030

第30章 辛亥首义(4)

武昌首义后各省的响应,也是当地颇有名望的旧官僚、旧军人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们仅以推翻满清为宗旨,并未触及封建政权内部的基本结构,只是走走改头换面的过场而已。而阳夏之战以袁世凯的胜利而告终,更加意味着北方作为君临万邦、四夷宾服的天朝中心依然没有改变。

阳夏之战中,如果没有宋锡全率领的鄂军第一协官兵私自离汉,没有湘军的撤回,没有军政府的内部矛盾,其结果恐怕要好得多。那么,也就没有袁世凯的挟威和议。汉口虽失,只要能够保住汉阳,辛亥革命的发展历史也会重新改写。武昌首义成功,湖北军政府成立,在民主人士的心目之中,武汉俨然已成民国首都。只要阳夏战争取得胜利,在当时民国的建都之中,作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城市武汉,又具国之中心与九省通衢的交通便利,必当首选。

可实际情况却是拟定南京,而袁世凯又凭借手中的政治、军事优势不肯南下就位,于是,北京仍为中国的首都。那是一块被皇权浸润透了土地,即使那些生活在皇城脚下的臣民,经了一种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也有着一种莫名的自大心理狂热,打上了“群临天下”的皇权烙印,他们将发生在北京的皇上登基、出巡、祭祀等封建仪式看成是一种提高自己身份的荣幸。今日的北京人身上,我们还能明显地感到他们这种带着首都人对外省人难于言表的优势心态。而南京,也曾是六朝古都,皇权意识相当浓厚。只有武汉,从未被哪朝哪代定都,它崛起于近代,其经济发展与文化氛围又代表了一种融入世界文明的趋势,当为最佳的国都之选。可是,它却错过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此后的湖北,辛亥革命所形成的中心地位与优势也就永远地消失了。新政中断、新军解体,湖北再次变为一个落后的内陆省份。而随着后工业现代化的到来,人类交往联系渠道的多样化、立体化,武汉原先所具有的航运、铁路等重要交通地位日渐丧失,区位优势也不复存在。如何抓住新的机遇,实施国际城市发展战略,重现昔日的“东方芝加哥”风采,已成为今日武汉人所面临的一项严竣任务。

然而,即使阳夏战争革命党人取得了胜利,也并不等于辛亥革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残余一时根本无法彻底清除。

辛亥革命在全国各省会及大中城市闹得沸沸扬扬、轰轰烈烈,但是,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农民却仍是平静如水,压根儿就没有半点改变。而幅员广阔、生活贫困、文化落后的农村正是封建统治、封建专制、封建残余得以生存、盛行的温床,这块广柔的土地没有翻耕,仍是板结着的封建土壤,民主也就无从谈起。

于立宪派而言,他们本身所倡导的就是“以君主之法,行民权之意”。梁启超主张民权学说,但“以为中国数千年之积习,且民智未开骤然予权,固自不易”,只能实行英、日等有君主的民权国家,不能实行美、法等取消君主的民主国家。他们所立所行,仍想保有一个权力无边的皇帝。

而以黎元洪为代表的旧军人、旧士绅则更不懂得民主所为何物。1912年4月,孙中山卸任后应邀来到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武汉巡视,在与黎元洪会面时,他曾问道:“你对三民主义有何看法?”

黎元洪闻言,不禁莫名惊讶地反问道:“三民主义?什么三民主义?”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推翻满清王朝吗?”孙中山又问。

黎元洪笑了:“这个我自然知道啦,因为满清不是我们汉人,所以要推翻它。”

当孙中山告诉他光推翻满清还不够,这只不过是实行了民族主义,下一步还要进行五族共和的民主政治时,黎元洪道:“推翻满清,赶跑皇帝,选了总统,不就是实行民主政治了吗?”

孙中山继续开导说:“选总统不过是一种形式,如果表面挂着总统招牌,换汤不换药,骨子里还做着皇帝,就不能说是民主。”

黎元洪不高兴地说道:“孙先生,就是换块招牌,换碗汤水,依我看这就很不错的了。连我都不知道民主是啥玩艺,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不仅黎元洪,就是革命党人、军人也少有懂得民主含义的。

即使在海外生活过三十多年的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对西方的民权与自由学说也缺乏基本的的理解。

孙中山一生都与革命、战争相联,他最关心的是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与国家的富强,他曾说过:“我们是因为自由太多,没有团体,没有抵抗力,成一片散沙……要将来能够抵抗外国的压迫,就要打破各人的自由,结成很坚固的团体……”孙中山把民权与个人自由分开,又把分散疏离的个体农户解释成享有过多的自由,并以此推导出中国革命的目的不是争自由,而是争取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同时,他还强调忠孝治国,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认为“国民在民国之内,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才自然可以强盛”。以我们今日的眼光来看,当然会认为他所强调的忠孝没有摆脱旧道德、旧文化的范畴。只有当公民充分享有自由权利,具备完全的独立人格,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真正的民主与法制才有可能出现。

孙中山在国内的组织运动,起先主要依靠的就是秘密帮会,他最为注重革命所需要的组织与纪律,极端夸大政党和政府的宣誓手续。在南京临时政府组阁时,他极力反对宋教仁的内阁制,而取独揽大权的总统制,这也为日后袁世凯的独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辛亥革命的过程,自始自终更是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士兵对官长的效忠,黎元洪的登坛誓师,黄兴的登台拜将,都是中国封建专制文化改头换面的展演。

辛亥革命消灭了外在的皇帝,却一时难以革除中国民众心头的皇帝;它推翻了满清王朝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结构,却一时难以建构新的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结构。这不仅是武昌首义中一群三十岁左右的新军义士无法解决的难题,即对那些资历深厚、赫赫有名的革命党领袖而言,无疑也感到深深的棘手与困惑。

武昌首义爆发,黄兴从香港回国,突然与张謇等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素养的立宪派头面人物相遇,两相交谈、了解,黄兴“即歉然自以为不如,还视同党,尤觉暴烈者之只堪破坏,难与建设”。

只破不立,没有美好而完整的建设,没有真正的民主政权,引发的只有危机与混乱。

而中国的封建土壤又过于深厚,封建意识与残余势力一有机会,就会死灰复燃。辛亥革命提出的民主课题经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弘扬,后被压倒一切的民族救亡运动覆盖,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还在轰轰烈烈地上演着一出全民狂热的封建悲剧。人人喊万岁,个个奉圣旨,从上到下只有一个头脑在思考,只有一个声音在回荡。人们不仅受到外在的专制束缚,在灵魂上还要“早请示晚汇报”,时时处于检讨反省的洗脑状态。封建专制之强之烈,几乎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极点。

噩梦醒来是早晨,改革开放后,人们才意识到那是一场民族的悲剧与灾难,才陷入了痛苦的反思,才重拾辛亥革命的话题。

灾难与悲剧为什么总是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中华民族头上?我们何时才能变得更加智慧理性?何日才能真正步入世界民族强林?

反思历史,我们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交的学费实在是太多了。

今日,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审视辛亥革命,尽管它差点沦入“改朝换代”的模式之中,但它毕竟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历次暴风骤雨般的农民起义,它是一次国家的暴力机器军队与具有西方先进民主意识的知识分子相互结合的产物,将中国革命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尽管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真正的民主,但它推翻了满清,消灭了皇帝,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一次大的解放,懂得了怎样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利争取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与自由。

尽管辛亥革命未能完成民主的革命任务,但它所提出的问题在经历了一段历史的怪圈后又重浮水面,凸显在我们眼前,令我们时时警醒,促使中华民族的有志之士不遗余力地献身于未来的现代化民主建设。

……

辛亥革命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内涵,它产生的影响之巨、覆盖的内容之广、包容的课题之深构成了一座我们无法绕开的高山,具有永恒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同类推荐
  • 爱犊居吟草

    爱犊居吟草

    本书是山西省著名作家马乃骝的诗文集,马乃骝,已故,生前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是纳兰性德研究专家……
  • 走进宁波

    走进宁波

    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情节和一幅幅珍贵的新老照片,集中展现了宁波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和活力四射、生机盎然、潜力无限的广阔发展前景。手法新颖,独具匠心,集趣味、意味、回味于一身,集文气、大气、雅气于一体,既蕴涵了宁波磅礴发展的原动力,又体现了宁波人民的自豪感,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苦恼的叙述者

    苦恼的叙述者

    《苦恼的叙述者》由赵毅衡所著,大部分篇幅,都是讨论叙述形式问题,过于深入到细节之中。为了醒目起见,我把《苦恼的叙述者》的分析原则在此作简要说明。在全书开头讲这问题,有先人为主之嫌,实际上,下面的讨论应是全书的结论。建议有兴趣的读者看完全书后不妨再读此节。
  • 爱河之源(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爱河之源(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最早可能成为一名北大的学生,该在1966年。那年我高中毕业。我读中学的太原三中是省内重点中学,我是学校的高材生。我在全省统考曾获总分第二名;我认为自己考取中国任何一所名牌学府都易如反掌;我的首选目标是北大。我在毕业前夕已填好了报考志愿表;我的第一志愿以及第二志愿都是北大;我选了天体物理系以及飞行器系。考北京大学,要讲北京话怎么办?从高一起,我就学了一口太原“京腔”;袜子破了又怎么办?从高二起我开始学习做针线、打补丁。连补袜子这样的细节都考虑过了,有备无患,万无一失。
  • 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

    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

    爱情是贯穿始终的主旨,而至始至终推动它的,是一种对与生俱来的美好事物的祈盼或告白,如同《小王子》一样,充满爱和同情心,它能让人慢下来静静地看,用眼睛看,让身体放松,或干脆站起来哭一场。
热门推荐
  • 放下

    放下

    《放下》是一本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真实生活写照的系列短篇小说。通过五个环节的语录引发出一个个发生在恋爱、婚姻、网络中的平凡故事。
  • 妾勾魂:傻子少爷好粘人

    妾勾魂:傻子少爷好粘人

    身为一古代新媳妇,许筝觉得自己很前卫。一场婚礼,新郎一只,证婚人一个。一夜洞房,她率先扑向新郎!身中奇毒又怎样,被人背叛又如何,身为雪花默惹祸小魔王,她要肆意挥洒她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嘿嘿,现在最重要的是扑倒董家的呆呆小绵羊傻七,然后抱个胖胖的乖娃娃!
  • 食色

    食色

    多少年来,湖广商客去关外收山货、药材,东北老客进关里做丝绸、茶叶生意,周围又有古槐苍柏葱茏环绕,这里也都是必经之路。这宁阳城看上去真是一片很好的景致。渐渐地,一座小城就成了一年四季车船如梭川流不息的水陆两运码头。城里也烟花浮靡一派繁华,前身依傍着瘦龙河,成为四方商贾云集三教九流混杂之地。这里地处东三省通向山海关里的交通要道,旧时便已是人烟稠密车马如流的商业重镇。六条街上更是买卖铺面茶楼客栈栉比鳞次,每到夜晚人声乐声中一片灯红酒绿
  • 萌妻来袭:hold住高冷男神

    萌妻来袭:hold住高冷男神

    乔舒雅嫁给了高富帅,新婚后,别的女人却登堂入室甩她一巴掌,“他娶你只是为了钱!”往日的甜蜜化为乌有,当她的车被狠狠撞飞,容颜被毁,是谁让她从幸福的顶端坠入仇恨的深渊?华丽转身,高调归来,她是否能涅磐重生?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宇宙有没有一个边界?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有那至今令人类百思不得其解的时间之谜:在这些亘古谜团之外,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提出“世界”是什么一这个问题?人的感觉是否可靠?语言能不能传达思想?我们能否认识他人的心灵?经过理性的反思和省察后,我们会发现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和答案,原来都小是这么理所当然,闪此在自然面前永远保持谦恭的姿态就成了唯一正确选怿!
  • 我的孩子最优秀

    我的孩子最优秀

    教育孩子要求父母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天性、情感和性格,并注意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基本品行,这点和我们国学教育中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书中所阐述的正是以国学教育的基本思想为基础,生发出来的人性教育方法,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浅显易懂的文字,与家长们一起来探讨家庭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共同促进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
  • 至尊高校生:恶劣学长

    至尊高校生:恶劣学长

    冷傲的恶劣学长看上了顽皮学妹,听到同学们要去欺负她时,他会站出来狂傲不羁地说:“爷的女人谁敢动!”她伤心哭泣时,他会温柔地把她拉进怀里,霸道又蛮不讲理:“哭什么哭,再哭我就亲你!”与她擦肩而过时,他回头抓住她的手腕,用冰冷的指尖在她的手心里轻轻写下我爱你。
  • 绿茵巨星

    绿茵巨星

    “一个男人所有的潇洒,所有的激情,都在这绿油油的草皮上,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助攻,每一个进球……”——李锐。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球员,走出国门,闯荡欧洲联赛,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绿茵巨星的故事……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