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6200000022

第22章 闲云(3)

沿途的山峰都是光秃秃的,没有花,没有果,没有绿色。那荒山野岭间的小道,如同一条条死蛇,盘绞着一片片苍凉的僻壤。无数的牛蹄坑和干裂的罅缝犹如满目疮痍。大地的贫瘠使健壮的骨肉和嗷嗷待哺的生命变得轻贱,人们给它造成了癫狂的昏热病,它反过来变本加厉地报复善良的人们,强迫人们去咀嚼苦涩酸楚的恶果。

乌石峰下,故乡的人民用出自肺腑的热诚,齐集在彭家围子前迎接彭德怀,故乡的人民仍视他为革命元戎!当他默默无声地走下车时,男女老少齐拥上前,一片问候声。他激动地对人们说:“不要喊我老总了,我过去是打柴棍子出身,如今还是个普通老百姓。乡亲们好吧?”说完,深深地给乡亲们鞠了一躬。

消息传开,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从外县来,走了一夜的路。他们不为别的,就是想看看这位敢替人民说话而丢了官的好人。一连四五天,人流不断。彭德怀为招待大家,自己花钱买的500斤大米和300斤面粉很快就用光了。

彭家围子边上有个黄泥坪,方圆几十亩,一直荒芜着,相传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部下练兵的地方。彭德怀少年的时候,曾站在黄泥坪上发誓说:“将来我也造反,带的兵一定会让黄泥坪装不下。”他的誓言实现了,他指挥了千军万马。但是今天的彭德怀,一个兵也没有了。他这次来到黄泥坪是开荒造田的。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的人都扛着锄头、铁锨来了,几十亩荒地播进了种子。他一边干一边笑着对乡亲们说:“解放后,我提出不当国防部长,想当农业部长,毛主席不同意。现在我解甲归田了,想在社里落个户口,你们同意吗?”

黄泥坪上顿时响起一片欢呼:“欢迎彭老总!”

“那好,我每年坚持回队参加劳动100天,如果不能回,就投资1000元给队上。”

然而,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法回去了。直到1979年,浦安修才遵循他的遗愿,从补发的工资里,给生产队寄来了截止到他逝世的1千元投资,并给乌石学校寄去了1万元资助办学。

在石潭区委召集的一次座谈会上,彭德怀与大小队干部们进行对话:

“1958年刮过共产风吗?”

“刮过。”

“现在问题解决了吗?”

“一平二调的问题清理了。”

“退赔了没有?”

“有的退了,有的暂时退不起。”

“那时候刮过浮夸风吗?”

“刮得很厉害。害得不少人得了浮肿病。有的人说是病死的,其实是饿死的。”

“可悲呀!上边搞浮夸,群众就浮肿。今年的粮食亩产有多少斤?”

“400斤不到。”

“口粮标准呢?”

“300来斤。”

“能填饱肚子吗?”

“半饱。”

“唉,我在旧社会饿怕了,所以才起来革命。没想到革命胜利12年了,我们的人民还是吃不饱肚子。这教训多深刻啊!”他号召大家要振作起精神,组织群众恢复生产。他向大家讲了安徽已把田地包给了农民,生产有了好转;四川也实行了包产到户,那里的人叫得最响的口号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在狮坨大队,社员们纷纷找他告状,说,大炼钢铁拆了社员的房子,至今不给修盖。他找到大队支书:“麻雀子困觉还要有个竹筒眼,人连个窝都没有,行吗?”

“不行。”

“你有房子住吗?”

“有。”

“那你就不管别人死活?”

他责令大队支书立即组织人力物力给社员盖房子。

他望着周围一顶顶破烂低矮的茅草棚,望着身边一张张呆滞的菜色的脸,他眼睛红了:共产党怎么造就了这样一些干部啊!他头脑简单却又有很发达的应变能力,你说明天幸福美满,他说今夜12点进入共产主义;你叫他放,他能放得沧海横流,大浪滔天;你叫他管,他能管得尿不能撒、屁不能放,连蚯蚓都喘不过气来。当然,从他们的口中,也可以听到一些怨言,他们说自己的胡来是上面逼的,不这样做就会挨批评、受处分、遭斗争。这可应了周小舟引用的那句古话:“上有所说,下必甚焉”,唉……

一个月过后,彭德怀告别了故乡,到湘潭锰矿周围去搞调查。彭德怀找到矿党委书记老陈,问:“听说你们矿医院收留、治好了不少患浮肿病的农民?花了多少钱?”

“三四万元。”老陈答道。

“钱从哪里出?”

“公家报销。”

“好,好,你做得对!”

“我不能看着农民兄弟病死呀!”

“好啊!老陈,你对农民有感情!”

“这是我从老首长黄克诚那里学来的。”

“黄克诚?你还叫他老首长?”

“永远都是老首长嘛!”老陈很激动地讲起一件事,“1948年,我在热河冀察分局工作。当时生活十分困苦。担任分局书记的黄老患病,身体很虚弱,秘书长就叫管理员给他做了点大米饭,炒了个鸡蛋送去。”黄老为此大发脾气,饭也没吃,把秘书长狠剋了一通:“农民没饭吃,你叫我吃大米鸡蛋,这是共产党干的事吗?”

彭德怀听后,心中一阵发热,许久才说:“就是应该这样做。现在有的干部哪里还有一点共产党的颜色!说假话、搞浮夸吃香,说实话、讲真话有罪,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什么时候大家都替老百姓着想,事情就好办了!”

在湘潭猛矿招待所里,一个十七八岁姑娘的大义之举,使彭德怀震惊了。

这天,姑娘在收拾房间时间问彭德怀:“老人家,您跟前有崽女吗?”

“唉,我命苦,没崽也没女。”彭德怀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

“您老人家要是不嫌弃,我愿意拜您做干爹。我的家人死的死,讨饭的讨饭。您就收下我做您的女儿吧!”

“你拜我做干爹?一个‘罪人’……”

“您没罪,您在人们心中还是元帅、功臣!我晓得,您受了冤枉,受了委屈呀!”

“好孩子,我收下你这个干女儿……”彭德怀泪溢眼眶。

姑娘“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作了三个揖。

他忙起身把干女儿扶起来,在自己衣兜里摸了半天,掏出一支钢笔,递过去:“孩子,爹爹革命一生,两袖清风,没有什么东西好送给你。这支钢笔是我抗美援朝时用的,送你留个纪念吧!”

姑娘双手捧着钢笔,泪水扑簌簌地滚落下来。

11月9日,彭德怀从锰矿回到湘潭县委。这天傍晚,他到湘江边散步,见一位渔夫坐在石头上收拾渔网,褴褛的短裤露着肉。彭德怀几次走到他跟前,想引起他的注意,他却始终不搭理。

彭德怀忍不住开口问道:“老倌子,你好啊?”

渔夫这才慢慢抬起头,看了一眼他这个老倌打扮的人,点点头:“好,好,谁个敢说不好哟,老倌子。”

“老倌子,你是在发牢骚吧?”

“牢骚?哼,谁个敢发?寨里那些龟孙子把丁点儿粮食都交了啊!上级给他一块大红布,他披着大红布站在大桌子上一讲就是半宿,胡吹现在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倒吃甘蔗节节甜。呸,孽种!”渔夫陡然发怒,两眼圆睁。

“有意见可以向上反映嘛!”

“反映有屁用!堂堂的彭元师说了真话,结果怎样?惹了一身祸,把官都给撤了!”渔夫凝望着江面,长长地叹了口气,抬手指着江上那一条条满载难民的船,对彭德怀说:“老倌子,你看看,又要扯崽拉女出外讨饭了,这和过去有啥子两样?有哪个当官的出来管啊?那喇叭里唱得蛮响: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共产党叫人民吃饱了,江山坐得牢……哼,这样下去还能坐得牢吗?”彭德怀听着,心如刀绞,一时竟想不出用什么话语来安慰这位老人。他默默地目送那一条条不知驶向何方的船只,胸膛里翻滚着辛酸的潮流。他想起了他的童年:风雪里,蜷缩在破烂的草屋里与牲畜一起取暖;饥饿中,沿街乞讨,胆怯地躲避着凶狠的狗牙以及与狗牙同样凶狠的目光;患了病,只能挣扎着等死,很难说哪天早上或哪天夜里悄悄离开人世……谁数过那些讨饭棍上的狗牙的印痕,谁抚摸过那些儿童手脚上的冻疮,谁就会明白行乞是世间最残酷的艺术。试想一想,人的最低要求是活命,而活命就要有粮食。人类进化到了20世纪60年代,又赶上了号称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时代,却依然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怎不叫人长歌当哭!一个曾经创造了人类最辉煌最灿烂的农业文明的伟大民族,为什么又走向了维艰竭蹶之路?板结的土地插着拉不动的铁犁,垡头上闪晃着瘦羸不堪的人影,尽管每一粒种子都包藏着希望,但希望的屡生屡灭使他们的幻想黯淡了。此景此情,该怎样解释?

伦敦桥头,莫尔目瞪口呆。

协和大厦里,欧文困惑不解。

海德公园里,马克思摇头浩叹。

在如此巨大古老的一个亚细亚型国家里做“美好明天”的试验,失败总是难免的。可是,既然晓得条件还不成熟,为什么还不刹车?为什么还那般羞羞答答,遮遮盖盖?难道教训还不够惨重吗?难道非要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肯罢休吗?

他深深地向渔夫鞠了一躬,掏出身上仅有的10块钱塞在老汉的裤袋里,转过身去,默默地走了……

近40天,他走访了家乡4个公社9个大队和1座矿山,在煤油灯下写了4份近9万字农村专题报告。

要不要把这些情况向毛泽东、党中央报告呢?他的随行者们心存忧虑,犹豫不决。

他要金石迅速把写好的材料再整理一下,交湖南省委转给中央。他的态度很坚决:“明人不做暗事,有话我还要说!”

报告写好后,他在上面奋笔疾书:“如有错误,归我负责!”

他于11月16日返回北京。

彭德怀急切盼望着这一重大时刻的到来,倾心聆听着历史的回音。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及地委、县委、重要厂矿企业和部队的负责干部共7千多人(故称“7千人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切实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遗憾的是,彭德怀没有接到开会的通知。

为什么呀?我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嘛,还是国务院副总理嘛,为什么一个连县委书记都能参加的会,却不让我参加呢?

他苦苦冥思,百思不得其解。

至于大会的详细情况,他只是在会议结束后看到会议文件才略知一二。

会上,***代表党中央做的书面报告,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与会者在讨论修改报告中尖锐地提出,“不能笼统地说三面红旗是正确的,缺点错误是执行中的问题”,“如果说错误不是路线性的,那为什么全国都推行错了?”“把三面红旗说清楚,这次会议就开好了。”--与会者希望从指导思想上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

1月27日,***在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时,承认彭德怀1959年信中所说的话不少还是符合事实的,不能说这位前国防部队的立场是错误的;反右倾斗争扩大化了,搞过头了,是错误的斗争;为什么右派都让说话,而不让彭德怀同志说话呢?--这对***同志来说也是自我批评,因为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是他作的报告,他曾宣扬大跃进并向对实现大跃进持怀疑态度的人开火。

毛泽东在会上宣布,这次开的是“神仙会”,“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要大家畅所欲言,“白天出气,晚上看戏。”

1月30日,毛泽东又在全体会议上做了关于民主集中制问题的长篇讲话。

他在讲话的最后,对几年来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做了自我批评。他说:“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他承认最近几年“干过许多蠢事”。同时他还进一步阐明:“历史常常有这样的事实,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马克思、恩格斯手里有真理,可是他们在开始的时候是少烽。列宁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也是少数。我们党内也有这样的经验,在陈独秀统治的时候,在‘左’倾路线统治的时候,真理都不在领导机关的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历史上的自然科学家,例如哥白尼、伽利略、达尔文,他们的学说曾经在一个长时间内不被多数人承认,反而被看做错误的东西,当时他们是少数。”

--毛泽东以先声夺人的战略家的“豁达大度”,令与会者们深受感动、鼓舞和启发,他的呼唤民主所表现出的诚意,使许多人不无激动地讲起了平时憋在肚子里的话。

邓小平在全体会议上提出反对个人迷信和领导权集中于一个人,指出目前党内民主生活中“少数人或个人独断专横的现象确是十分严重的”,并提出改进的要求。

周恩来在全体会议上分析了国家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并承担责任说:“对于缺点和错误,在中央来说,国务院及其所属的各综合性的委员会、各综合口子和各部,要负很大的责任。”

陈云在陕西大组会上做了怎样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些的讲话。

朱德在山东大组会上做了纠正“左”的倾向,恢复和发展生产的讲话。

中央各部委,各大区、各省、市、自治区的负责人也都纷纷做自我批评,虚心听取地、县同志的批评意见和建议。

这次大会的情况,对彭德怀来说虽是间接了解到的,但毕竟使他兴奋,拍手称快。他仿佛感到有一种凝聚已久的力量在涌动,犹如炽热的岩浆躁动于地腹!他默默地为此次盛会祝福,为自己将有“出头之日”庆幸。他心想:参加不参加会大可不必计较,毛泽东讲话时一定想到了我彭德怀,我早就说过,胜负在于理,事久自然明嘛!

但严峻的事实并没有使彭德怀如愿以偿。毛泽东始终认为总路线是正确的,只是“缺少一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方法”。他对会上怀疑和批评“三面红旗”的意见感到不满,认为是“修正主义要推翻我们”。

就在这一时刻,林彪发表了一篇格调与别人截然相反的讲话。他在总结“大跃进”以来的错误产生的原因时说,现在的严重局势,“恰恰是由于我们有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而造成的。如果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如果都听毛主席的话,那么困难会小得多,弯路会弯得小一些。”

他以十分虔诚的口气,用他特有的那种半通不通的语言称颂毛泽东:“正确的东西,是唯物主义,是毛泽东思想。毛主席的优点是多方面的。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他的突出优点,是实际,总是与实际八九不离十,总在实际周围,围绕着实际,不脱离实际。”“过去的工作搞得好的时候,正是毛主席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凡是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尊重,受到干扰时,就会出毛病。几十年的历史,就是这个历史。”

林彪的这一讲话,与整个大会的气氛很不协调。

在林彪的心目中,是否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与他无关,重要的是在一切情况下要为攀登权力的顶峰而不懈努力。而他的目的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毛泽东当然十分关注会上每个人的讲话。他当然会注意到当别人都忙于“出气”时,当他本人的权力和威望可能会受到损害时,不是***,不是周恩来,也不是陈云、邓小平,而是林彪,毫不动摇地对他给予了支持。种种迹象表明,此后林彪更加得宠了。毛泽东在给林彪等人的一封信中,曾高度评价林彪的工作。讲到林彪提出“四个第一”时又说:“四个第一了,这是个创造。谁说我们中国人没有发明创造?”

使彭德怀无法容忍的,是他看到***在全体会议上讲话涉及到他的问题时所下的结论:“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信中所说的一些具体事情,不少是符合事实的。一个政治局委员向中央主席写一封信,即使信中有些意见是不对的,也不算犯错误。问题在于彭在党内有一个小集团,他们的反党活动同某些外国人在中国搞颠覆活动有关。”

同类推荐
  • 怎能忘记(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怎能忘记(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四川曲艺史话

    四川曲艺史话

    本书给了四川曲艺一个简洁、明快的艺术定义,对众多曲种进行了三级分类法,介绍了从汉代到近代四川曲艺的发展情况等。
  • 一世珍藏的诗歌200首

    一世珍藏的诗歌200首

    中外诗歌浩如烟海,古史诗、叙事诗、抒情诗种类繁多,争奇斗艳。本书仅选录了文艺复兴以来并经过了数代读者检验的部分中外诗歌名篇(不含中国清代以前诗歌)。在长长的诗歌长河中,这些诗歌名篇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思想的花朵,情绪的珍珠。它沉淀着人类的苦难与欢乐、幻灭与梦想、挫折与成功,折射着人类精神结构中永恒的尊严和美丽,体现了人类追求真善美、扬弃假恶丑的执着意念和高尚情怀。人,寄居在大地之上,处身于喧嚣的世界,需要这甘甜的蜜汁滋养。中外诗歌遗产需要继承和发展,首先就需要阅读。阅读是一种感悟心灵的精神活动。
  • 胡适文选:倡导与尝试

    胡适文选:倡导与尝试

    《胡适文选:倡导与尝试》收录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之初,倡导文学革命的论文及其尝试以白话文为载体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领略作为文学大师的胡适的风采。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热门推荐
  • 非如此不可:顾准传

    非如此不可:顾准传

    本书记录了顾准坎坷曲折的一生,从家道中落的少年奇才到十里洋场的青年才俊,从热情洋溢的革命青年到枪林弹雨下的地下党员,从意气风发的财政局长到众叛亲离的“极右派”……59年的多舛命运,看遍了人世百态,尝遍了酸甜苦辣,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面对拳打脚踢、妻离子散,他拖着残破的病体,守着自己的信仰,从未停下前行的步伐:生命不息,思想探索不止!  在真理的路上,他一个人孤独前行,很苦,很难,亦很远……新锐作家吕峥以犀利、冷静的笔触,写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孤独内心和探索精神,一个时代的沉重叹息,读懂顾准,反思过去,理解当今!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女作家谭天,在沉寂几年后,集自己数年的修学和写《宽霖法师传》《能海上师传》的经验,发力在《持一句佛号?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中,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四川乐至报国寺主持、四川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93岁高僧昌臻老法师一生修行的展示,告诉我们:切勿外求,回照自心,去掉执着,学会放下,完善人格,烦恼自解,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同时明示我们,在浮躁的当今,回归心灵家园的重要!在不安的2012年,为我们带来一抹清凉。
  • 庶女阏氏

    庶女阏氏

    阏氏-相关解说yānzhī(音同“胭脂”)汉代匈奴称其君主的妻妾为阏氏。瞧我是庶女,就好欺负吗?替尊贵的皇姐姐们和亲塞外?替便宜的皇帝爹维护外交?替大离皇朝稳固统治?行,没问题!不过,请付出代价!看我一个小小皇家庶女,拿了这花花江山,去做我缮善阏氏的陪嫁!一嫁,她穿着高贵无比的大红凤袍,头戴金冠,看着那个在红毯尽头迎着她的未来夫君——垂垂老矣的鄯善王!二嫁,她披上了鄯善国最最荣耀和昂贵的金缕玉衣,与那个要迎娶她的人——腹黑冷漠的鄯善王子,怒目而视!三嫁,只是一身最简单不过的红裙,他为她绾好一头长发,插上自己亲手打造的碧玉簪,二人并肩、携手,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 论语(白话全译)

    论语(白话全译)

    本书包括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译文、解读五部分。旨在方便读者对照原文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并能联系实际,透彻领悟《论语》的精神内涵,切实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论语》的经典之处就在常读常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只要开卷就会受益。
  • 白丝巾

    白丝巾

    刘浪,生于7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五期高研班学员。若干诗歌、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飞天》《文学界》《山花》《作品》等数十家期刊,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
  • 绝世小萌妃

    绝世小萌妃

    传说,古代男人有三好,钱多,体软,易压倒。可是,当陆染染遇到这只腹黑,邪戾,变态到无限大的妖孽王爷时,却只有被反压的份。他唯一的乐趣是,“养肥她,霸着她。”她直言不从,他誓死不放,且看她在压榨与被压榨中与他如何较量。
  • 穿越不为妃:皇上,离我远点

    穿越不为妃:皇上,离我远点

    别人穿,她也穿,为毛别人不是皇后娘娘就是千金小姐,悲剧的她居然却沦为乞儿,上天不公哦!哼!她也要霸占个王爷,怂恿他去夺皇位,捞个皇后头衔过过瘾......
  • 五代花间录(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五代花间录(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韩晓婵、兰泊宁编著的这本《五代花间录(五代分册)》攫取五代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以文化的视角、历史的视野、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叙述,把人物和事件放在广阔历史背景上,使读者不但能享受到阅读快感,更可以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本书兼顾故事性、可看性与励志性。
  • 重生之窈窕千金

    重生之窈窕千金

    一个是蕙心纨质,灵动狡黠的小小女子,落难千金,身负血仇。一个是邪凛铁血,覆雨翻云的黑道霸主,商界骄子,身怀秘任。他们的故事始于一场阴谋,一场重生。前世,她淡雅脱俗,才华横溢,是云城里人人称道的才女。却没料到,三年来,她用尽一切去守护的亲情,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巨大的阴谋。青梅竹马的恋人,也随着这场阴谋,丢了初心,成为魔鬼的帮凶。漫天火光中,她身死,魂却未灭。重生三年前,孟念雪发誓,哪怕坠入地狱,也要叫那些人血债血偿。她韬光养晦,步步为营,然而那绰约的丰姿,却不容忽视。没有想到,这样的一个她,却遇见了那样一个他。他说,你想坠入地狱,好,我陪着你。他说,念雪,你把自己关得太紧了,我进一百步,你才可能进一步,可我若是退了一步,你却会永远不会再进了。他说,我要是放弃了,这世间还有谁能像我一样发疯似地爱着你,疼着你,保护你。可是,爱情?重活了一世,她怎么还会为甜言蜜语所惑?于是,顾裄之,龙门门主,北方黑道第一人,亦是商界骄子,开始了他漫长的追妻之旅。当真相揭开,她的身世竟然是…本文一对一,温馨宠文,重生复仇文,女主成长文。涉及豪门,黑道,商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