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8300000026

第26章

宇宙大气象的哲思画卷

读刘秀鸣画作随记

人们在忘乎所以地享受着、逸乐着、贪占着、挥霍着;

人们在无所依持地焦灼着、惶惑着、思索着、寻找着。

自尼采喊出上帝已死之后,人成了真正的孤独者。他们再无呵护,再无依傍,甚至再无仲裁者。他们只能自己救自己。在种种自救中,人群开始撕裂,灵肉开始撕裂,哲思诗情也零落纷纭得难见阵势。

于是出现了科技理性与神样的科技文明。这个庞然大物先是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富足丰饶的惊喜与耽乐,继而又将人们掷入从未有过的惶乱和隐忧;物欲横流着,可天暗了,水枯了,人的灵魂呢?何处置放这至高至圣的灵魂和灵魂依傍的诗情哲思?

崇尚过好每一天的人们加倍地饕餮;思辨再三仍无着落的人们重新寻找上帝;而那些在文化虚无与价值虚无的窄路上艰难行进的艺术家们却担起了上帝不在的世界中的创造使命。他们尽管常感力所不逮,还是坚韧地希图以自己的艺术创作,给人类带来些温暖、慰藉和启迪,给人生带来一束承诺之光。

奥地利籍华裔女艺术家刘秀鸣就是这样一位践行者。她先在中国学画作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赴维也纳先后在两家着名的美术学院就学,一九九三年获硕士学位后成为维也纳这个举世瞩目的艺术之都的职业脚家。

一位生自东方长在东方的青年学子只身孤影在西方学习艺术,其生活的艰辛艺术路途的坎坷不是任人可以想见的。然而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

她投注到《另一种空间》,她投注到更新更大的《风景》,从地心到地表,从大地到苍穹:那鼓荡的地底岩浆,那深层岩块的挤撞迸裂,那欲补难缝的地壳断裂,那幽冥高远的天穹,那妖娆妩媚的虹霓,那万籁倶寂的短暂的宁馨,……她将她的心她的色彩她的画笔投人到更大生命的歌吟中。在这巨大的交响中,我们看到了她的惊怵,她的礼赞,她的惶惑,她的悲悯,她的迷乱……她在呼唤人们膜拜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同时,何尝不在提醒人们要一样地膜拜生命崇仰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

艺术家的思绪跳荡着。在礼赞生命的交响中,她鬼使神差般又将激情投入到人的生命,这人物由静到动,由个体到群体,于是出现了《逃离后宫的莫扎特》、《永远的探戈》、《最后的华尔兹》……这或许出自她生存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生活联想。然而艺术家的联想往往是世界的人类的。莫扎特所以要从后宫逃离,是因为他要将音乐与美从后宫解放出来,享受给全人类;《永远的探戈》则让舞蹈着的人物告诉世人,其实人与人、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永远是亲近又疏离,又要结缡又相互拒斥;《最后的华尔兹》从氛围到色彩到人物模糊的表情间,却透出种种炫华后的寂火,辉煌盛宴之后的末日……这深沉的一笔无须掩饰地流露出艺术家的悲情与无奈。

然而她不甘无为无望,她不愿眼看着活鲜鲜的生命一个个走向末路。她以新的更富张力的想象和画笔画出又一系列的风景:原初的大地做出了新的解构和重构,洁瀚神秘的天宇在辉煌中或这里或那里隐隐出现了支撑着天与地的神柱,这神柱或许是幻化的,虚无的,不存在的,但却是艺术家希图的甚至是坚信的图腾符号……这是一种超越,是刘秀鸣融西方崇尚的外在超越与东方崇尚的内在超越于一体的衍思与诗情。她希望以这样的神柱重组这不如意的宇宙,希望这神柱给生命带来新的天地新的秩序新的人文情怀。

诺瓦利斯说哲思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刘秀鸣是一位浪漫艺术家,她不大谈哲学,但从她的作品中,却处处印证了诺瓦利斯的这番论述,然而她的乡愁已远不是一己的乡愁,她要寻找的家园也远不是她一己的家园。她的乡愁是人类的,她要找的家园是宇宙大生命的。她以石破天惊的气魄、绚丽多姿的色彩、难于想象的拼图画出她的外宇宙;她又以她独特的外宇宙警示着人们的灵魂,昭示着人类的明天,她的心象与天象浑然一体。

汪伦一哭

若说旧金山湾区的名嘴,真是颇有几位,这其中汪伦其名绝不在其后。汪伦得名,自然因为他是此地中文电视台的资深主持人,因为他儒雅倜傥的风度,珠圆玉润的音色,畅达生色的报道。熟悉他的人还知道他是汪精卫的后人。因其此,他半生遭难半生漂泊,直到来到旧金山才靠自己的拼搏和才气打下一片天地。

他已经云淡天高,他已经鲜花满地,照理他已该舒卷自如,笑看人生了,可那天,在南海艺术中心他外祖父郑锦遗作展的开幕式上,他竟泗泪横流,语不成声……

他说起一段往事:二十几年前在香港,他遇到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先生。当大师知道眼前这位年轻人就是其先师郑锦先生的外孙时,真是悲喜交集,颇有一尽扶掖照拂之意。那时的汪伦年轻鲁直又不习画,儿时的片断记中也知道外祖父早年曾东瀛留学,归国后终生以教画、画画为业,但并不知他的造诣成就,也没在意他在画坛的地位有多高,虽然他手头就有外祖父的一些遗作,并不知那些画价值几何。今既遇先祖的学生倒是不妨一问。

未料,这一问就问出了他至今无地自容的尴尬:他刚开口,大师即正色道:你外公的画岂可以钱论价!你要是缺钱花,尽管跟我说……汪伦听其言观其色,不禁脸红心跳,恨不能地上马上裂个洞让他钻进去躲躲这羞耻。他当然没向大师开口,他开始想如何处理这些珍贵的遗作:卖是不能的,那要愧对先祖,贻笑大方;从此珍藏手中?又怕不懂如何藏画为虫所蛀或遭遇意外3再说既为一代宗师的遗作,总该彰显天下,以偿世人,怎能为一己所有!何况自己这一辈刚刚知道它们的价值,若是传之后辈儿孙,恐怕他们更是不知此为何物了,于是他毅然捐给南海艺术中心,汪伦的眼泪也就说到此处纵流不止……

他为何而哭?恐怕他自己也一时难以说清,说不清正是因为纷纭复杂百感交集:首开先河赴日本学画者,其外祖父是中国第一人;衔命归国组建北平美专(中央美院前身)并荣任第一任校长者其外祖父是第一位;身兼北京大学美学教授、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提出以美育救中华且画作丰盈、德艺双馨者也是旷世少有,可这么一位艺术大师死后四十年却寂寂无闻,作为其外孙的汪伦不但未能承继祖业弘扬其精神成就,如今竟连如何安排其遗作都历久彷徨,他岂能不哭自己无能无为总还有一颗念祖祭祖之心,看看如今的物欲横流、人文精神的败落,想到当今及其后的后人们伦理观、道德观、审美观的异化取舍,面对这一卷卷艺术珍品,怕是认也不认识,在也不在意了,他岂能不哭!他哭的其实不止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哭的是历史的无情,哭的是传统价值的衰落。

魂兮不老说三杰

郑锦何许人?如今已经没几个人知道,包括画界。他堪称二十世纪中国画界元老:一八九七年,他首开先河,东渡日本,弱冠(十三岁)学画。二十四岁,又是第一个以中国人的作品参加日本文部省美术展览,其仕女画《娉婷》引得日本天皇驻足忘返。三十一岁,应国民政府之邀,归国创建北平美专(中央美院前身之后,任北平美专第一任校长、北京大学美学教授、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兼古物陈列所文华殿主任。七年后,因美术界派系之争辞谢一切职务,赴保定从事乡村教育。一九三八年日本侵华后,隐居澳门潜心作画,直至终老。

那真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可少年得志,中年坎坷,晚年未知所终,在那个年代何止郑锦一人!李叔同,这位出自天津豪门的世家子弟,其祖父乃前清进士,其父与洋务派领袖李鸿章是世交,开有大沽盐田和天津银号(即银行禀,李叔同这位自幼锦衣玉食的少爷天资聪颖,风流倜傥,爱戏剧,善书画,善诗文,早年赴日学画,归国后先在上海与陈独秀、柳亚子、蔡元培、章士钊、陈去病等办《国民日报》,后任教杭州美专。赴日前后每有机会即粉墨登场,男扮女装,是沪上有名的京剧票友。他多才多艺,堪称文艺猎手,在中国,他第一个从日本引进五线谱,第个谱写中国国歌,第一个引进模特儿,第一个引进话剧艺术并身体力行自编白演。他有一位出自名门、娴雅温静的原配在天津老宅侍母教子,他有一位通诗文、谙书画、与之琴瑟相和从日本带回的日本太太陪侍他在上海。他有一批才情超人、意趣相投的师友弟子切磋诗文画艺,可不知什么机缘,他竟毅然斩断红尘,在杭州进山当了和尚,从此静修秘宗直至坐化而去。

母亲为日本人,父亲为广东珠海旅日茶商的苏曼殊是又一奇人。他生自日本,稍长即认祖归宗回到珠海,可因不堪封建大家庭的倾乳内斗,他一度出家做了和尚,家人从庙里找回后赴日本学画,可和尚情结始终未断,本为情种,曾与一个个才貌双得的女子邂逅,待到人家堕人情网,他的和尚情结又倏然苏醒,不能不怆然逃离。他善文善画,他的小说连载后曾一度风靡大上海,他的画印出后曾一时洛阳纸贵。他通晓多国文字,尤善梵文,其编着的梵文辞典至今流传。可他居无定所,一生潦倒,终因暴饮暴食又无奈人生,活到三十四岁即一命呜呼。

何以这一个个天才被那段历史无情烟没?不能不归到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劫数。试想,那时正是日本侵华,国破家亡,谁又能有好运!自然,要是他们不讲人格不讲风骨不讲良心,金钱地位他们信手可得,苏曼殊自不必说,他血管里流着的就有一半日本人的血,只要他乐意为日本人效劳,他什么都可以得到,大可不必来一笔稿费就撑得要死,一文不名了就披上袈裟去和尚庙吃舍粥;李叔同出家成了弘一大师后,日本大员曾三请五叫,请他去日本弘法,并以鉴真法师东渡为例3可弘一说:鉴真东渡时太平洋的海水是纯净的蓝色,如今的太平洋却是浑浊的红色,我岂能东渡!多么含蓄深刻铮铮有声!这就是一代宗师的风骨,为人需要这样的风骨,艺术家更需要,否则,绝难创作出艺术珍品。历史不会记得他,后人也将以他为耻。郑锦亦然,二十四岁的少作就曾迷倒日本天皇,以他后来的资望造诣,只要他肯,日本权贵绝不惜重金礼聘,可他避之唯恐不及,宁愿隐居澳门,食不果腹,也要一身洁净,这又与弘一、曼殊何其相似!呜呼,倶往矣,艺坛三杰去矣,但愿其魂兮不老。

我看空中飞人

不知人们是否注意到,如今,海归派与空中飞人们已经在太平洋两岸形成一道独特风景,亮丽出别样风采。关于海归派的光鲜与故事已多有报道,自不必我来叙说,空中飞人们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飞来飞去,各自独创天下了。两相比较,海归派其实并不新鲜,他们承袭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情怀学成归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早自清末民初的严复、蔡元培、胡适、鲁迅直至近代的钱学森、钱伟长们走的都是这条路,是海归派元老。这一派的人们多数集中在教育界、科技界,也有不少人后来进入政界;空中飞人们较之海归派则要晚得多,这自然有时代原因,更有经济与交通发达程度的原因。构成这支队伍的大多集中在艺术界,如影视界的陈凯歌、陈红、斯琴高娃、王姬、张瑜,美术界如陈逸飞、刘秀鸣、崔如琢、吕吉人等,这些人大多拿了外国护照或绿卡,往返于大洋两岸,不独为个人的事业拓展了空间,也为两岸的文化交流、纳人与输出承当了无可替代的载体与媒体。中国早期走出过国门的学人们那时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呼吁,可由于战乱与封闭,中国文化与外部世界却是越来越远,直到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以后,两种文化才有了神速的靠近与认同,我们不能不感谢历史,也不能不向空中飞人们鞠躬致敬。

前些天在矽谷,我又遇到一位空中飞人。他风尘仆仆似还未转过时差,他匆匆返回湾区是为出席在旧金山市政府举办他的画展的开幕式。他叫赵准旺,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从中国画到美国,又从美国画到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他开始了走长江、走长城、走长征之路的路路征程。作为画家,他的走是观览名山大川,采天地灵气,读前人古人们。

同类推荐
  • 抚摸台湾

    抚摸台湾

    时光匆匆,人生短暂。以往听人说此话,自己也随声附和,却是秋风过耳,如今方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今年1月正式退出政界,还原为从乡村出发时的布衣平民了。这不突然,2002年从繁忙的岗位淡出,离现在的退出就差一步了。干脆就将淡出变为退出,一心一意侍弄文字,用刻下的话说是和退出零距离了。如今看来,这零距离太关键了,不是关键在省略了退位的突然,而是那时就给了我回家的感觉,回家的自在。
  • 皮克的情书:彭家煌作品精选

    皮克的情书:彭家煌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狼之独步:高建群散文选粹

    狼之独步:高建群散文选粹

    ,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中篇小说《雕塑》、《大顺店》、《刺客行》、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等重要作品问世。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当代重要西部小说家。本书收录了《我的饥饿记忆》、《陕北猎奇》、《我家的小保姆》等数十篇高建群散文佳作。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代表人物,高建群,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重量级作家
  • 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

    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

    爱情是贯穿始终的主旨,而至始至终推动它的,是一种对与生俱来的美好事物的祈盼或告白,如同《小王子》一样,充满爱和同情心,它能让人慢下来静静地看,用眼睛看,让身体放松,或干脆站起来哭一场。
  • 我的N种生活

    我的N种生活

    我崇拜痛苦和不公,生活深处的隐痛,它们唤起了我以及我的语言,让我的休闲有痛的感觉。我的隐痛是无限的,语言对于我来说是阶梯,经过攀登,我希望尽头是一扇门,打开它我就可以看到那些痛楚和不公了。这种感觉比做爱、喝酒、游荡、读书更重要,它来自语言,语言深处居住着的理解自己、安慰自己、灭掉自己的冲动和愿望。
热门推荐
  • 错进洞房:天才萌妃戏邪王

    错进洞房:天才萌妃戏邪王

    为保一国平安,太子沦为他国质子,遭受欺凌,忍辱负重。再次睁眼,眸中寒光乍现,“他”已不是原来的他!前世身为黑道老大的她,轻笑间掀起血雨腥风,血眸乍现,天才小神医一举成名。传言,小神医脾气古怪,救人全凭喜好。传言,小神医不仅爱女色,更爱男色。传言,各国太子,神药谷里一众神秘师兄们,被他迷得神魂颠倒,却不知他,原来是“她”。
  • 小哲理大智慧:倒掉鞋里的沙

    小哲理大智慧:倒掉鞋里的沙

    在漫漫人生旅途,人们朝着成功和幸福的目标前进。每个人心中都有不落的太阳,我们会抬头看天,也会低头走路,难免会碰到障碍,难免会徘徊不前,速度缓慢,有时还会陷入误区。面对真实的人生,只有脚踏实地,逐步攀登,才能风光无限。使我们激动是奋斗与成功的喜悦,使我们心情悸动的还有诸多挫折、失败,而使我们懊恼沮丧的也许就源于那么一点点东西,一颗留在鞋里许久的颗粒。这个不被注意的角落让我们心力憔悴,错误连连。能倒掉鞋里的沙粒,就能攀登上人生的高峰。别为自己的挫折和错误流泪,最重要的是扫除心中的那粒沙。面对真实的社会和人生,只有付出一步一步攀登险峰的实践,才能贪略那无限的风光。
  • 荒纪元

    荒纪元

    为了你我甘愿踏入无生无我之境!,大千世界,谁主沉浮!荒域深渊,是生是死?无尽的虚空有着神秘的呼唤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西欧现代文学大家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西欧现代文学大家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花开四季

    花开四季

    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他是青梅竹马,却是一辈子不能说出口的感情;他玩着惊心动魄的双城恋,结果却只是一场闹剧;他时隔多年,心中仍有她的印记,再相识,只怨为何不是我……曾经年少轻狂,曾经肆意青春,青春向左,爱情向右,躁动青春不言败!
  • 名家教子书:父亲的榜样(外国篇)

    名家教子书:父亲的榜样(外国篇)

    古语说:“子不教,父之过。”从古到今,父亲在孩子成长教育中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责任重大。父亲如果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那将是非常严重的过失,父亲是孩子人生的导师,孩子的点滴进步离不开父亲对他的科学培养。本书介绍了近现代中外36位成功父亲的教子经验,这些“榜样父亲”的教子经验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哲理,在中国家庭教育的历史上、在今天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意义深远,而且他们的教育智慧在今天的实践中依然不断地被运用。本书可读性强,指导意义深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力求对中国的父母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子指导作用,是当代父母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
  • 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冷少霸宠妻

    冷少霸宠妻

    他是冷氏集团的掌门人,集万千荣耀于一身。她是孤苦无依的灰姑娘,处处受制于人。他爱她,她却不爱他,所以他只能强取豪夺。……在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她被逼陷入这场无爱的婚姻。他无所不用其极,让她步步沦陷,最终掉进他设下的牢笼。她在寒冷如冰的婚姻中守望,等待着他厌倦的那一天。“当初是谁求我帮你?想要离婚吗?你没有资格!”……他一次次的胁迫,将她逼入人生的死角。终于她学会顺从听话,学会暗藏锋芒,学会心狠手辣。“你心里的委屈,不管是谁给的,都交给我。”可他却忘记,她心里的每一道伤口,都是他刻下的,伤痕累累。向来缘浅,奈何情深?当他们都想要回头的时候,却发觉早已物是人非。……★☆★☆推荐汐奚的文:《娇妻难养,老公太霸道》《裸爱成婚》《真欢假爱》《总裁的烙痕》
  • 忘不了的小事

    忘不了的小事

    古往今来,一切闪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都是在顽强拼搏和不懈进取中获得的。
  • 办事办到位

    办事办到位

    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好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我们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把每一件事都办好,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