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3200000007

第7章 九州生气恃风雷(6)

报告文学文体上的这些重要变化,不光是一种表现形式的转化,它是探层次上思想内容变化的延伸。但是,当报告文学能动地吸收了新闻的内容,并把它注入到一种新的文体,产生一种新的表现的时候,这些内容和在新闻中的作用与表现事实上有所不同

谈到文学艺术性,人们习惯于多少年来即已形成的一套观念,如形象塑造,情节结构,环境描写等(多从小说而言但若要用这样的观念和要求来面对报告文学,它开初的形态很接近于旅行见闻或速写,并把自己独立的文体个性显示出来。既不适当,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自然也是一种渐渐成熟起来的文体。起先,因为它借重于报纸这块阵地,又多是一些新闻记者从事其写作,所以,也肯定会让人遗憾。因为报告文学受社会生活的真实性约束,只不过比一般的新闻消息更丰富,更富于文学感染力。基希的不少作品在这一点也有突出的表现。像《怒吼的新闻记者》、《广场奇闻》、《墨西哥漫游》这些作品集,仅从题名就可以看出其特点了。基希称这样的作品为“艺术的文告”。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报告文学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运行发展着,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游记体,二、战地报告体,三、人物通讯体,四、事件报告体,五、带有研究性的散体式报告。这些作品,尽管在真实性上与其它文学形式划清了界线,在传递方式以及篇幅上也同新闻消息不一样了,但同时也因其零散波动的状况而未能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体式。长时间内,报告文学多为记者所掌握,记者因工作总是行色匆忙,他们尽管有才华,有好的题材,但总因本职工作的限制和对文学形象化手段的较为生疏,不可能更多地从文学或文体的角度上去作更多的探索,结果使许多作品成了“急就章”。在那些加入到这个行列的作家那里,又因为社会的不安定,破坏了他们清静的心境,他们又常常出于愤怒更着重报告文学的宣传战斗作用,强调它的直接服务性和现时性,这样又在可以使报告文学的文体趋于稳定明晰的时候失却了机会。在我国,报告文学多年不能独立于世,跳不出人们把它视为散文之一种的框框,同以上这种影响关系极大。

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迅速给读者以清晰的印象,它缺少小说,但重要的还在于作家们的创作个性,创作权利得到尊重,得到了自由。作家这种主体的新生反过来又促进了报告文学文体的独立3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时期开始时为众多读者叫绝的领头之作。它的成功,除了作家生动形象地叙说了陈景润多年艰辛经历和科研活动之外,还在于他较早以报告文学为手段把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讲得如此富有文学色彩;不但匡正了强加于陈景润身上的不实之辞和轻谩语言,并大胆而艺术地对“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惨重劫难作了在当时环境下可能的否定性描写。从这里,人们看到了报告文学的气魄和力量,也看到了报告文学作家的人格和作用。此后,好作品不断出现,《大雁情》、《中年颂》、《命运》、《船长》等一大批读者熟悉的优秀作家作哲纷至沓来,进一步强化了读者对报告文学的见识和感受,也更加鼓励了作家们创作的积极性。由于作家们的努力,读者的热情与文学界的重视。报告文学再也不是可有可无,被人小视的文学角色了。

从文体演变方面观之,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首先打破了过去那种狭窄单一的题材内容形式,不再是纯粹的热情讴歌和颂赞,也不再是英雄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而是依靠着真实的力量,靠着真诚和尖锐的评判把褒贬兼容一起,从而强化了真实的作用和作家独立性。读者在这样的作品中看到了全面的生活,更看到了潜隐于生活现象背后那些复杂、沉重的思想内容。报告文学在题材内容及写法上的巨大变化,使报告文学迅速变得成熟庄重起来,性格也格外分明了。

与过去的报告文学作品相对照,新时期的报告文学有这样的特点:

1作家有分明的文体意识和创造自我作品风格的欲望。不少作家确实在这方面成绩卓著。

之作家们写人纪事时,不再是简单的直观描写,或按既定的结论去进行图解,散文,从复杂人生的多角度测定中进行辨识与界定,更重视人物、事件中包容的思想及感情内容。

1从单一的人事报告转向对生活的整体观照,并有效地引进了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使报告文学在文学格调不变的情况下显得更深沉凝重,更有理性韵味。

1形式多样,运用形式的能动性更灵活与机智了。现在的作品,有传记体、事件报告体、问题研究体、全景為瞰体、口述实录体、日记体以及电视、广播、摄影、绘画体等等。篇幅也有了长、中、短的区别。这当然是作家们充分地尊重了报告文学的文体要求,而是从社会,使其有新的推进;同时又要稳定和总结那些已为大量创作实践验证确为基础和核心的特性和规律,迅速而又形象生动地了解***的罪恶;了解反***斗争的英勇艰苦情形,又指出了达到或者说艺术地达到真实的困难性。试想,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路线,报告文学还沿着过去那样的轨迹发展,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吗?因之,报告文学的文体强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问题,忽视了这一点,文体研究就没有多少实际的价值意义了,弄不好,还会坠入形式主义的泥坑中去。

报告文学的路不会永远平坦,但不平坦的路却使报告文学可能不断地焕发出创造和奋斗的生机。前景是乐观的。

1994年5月

报告文学的特性与创作

尽管报告文学以其勃发的生命活力,让人们处处感觉到它的存在,感觉到它的影响,感觉到它那别有意味的文学艺术魅力。然而,报告文学毕竟还是一个年轻的新型文学‘品种,它自身还正处在一种不断的完善发展的动态进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自然也不可能充分和彻底。在这样的状态下,对于报告文学创作来说,人们应迅速地、灵活地运用这种新的:学形式,并在实际中对它进行理解和丰富,诗歌创作中的那种自由,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这一切活动,把必须是在排除教条主义的影响下进行。固守一隅,画地为牢,都会对报告文学的发展产生阻力,使它减缓走向成熟的脚步。

什么是报告文学?对此,我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报告文学,是指那些及时对社会生活中富有思想、情感内容及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事件与人物作真实艺术的报告的散体文章。

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其实,所有定义式的概括也极难完全准确和明晰。我对报告文学的这个定义自然也会是如此。我试想再阐述得明了一点。

通常,人们说报告文学有必备的三大要素,即现实性、真实性、文学性。现实性的要求,使报告文学较之其它文学形式,与社会生活,与人们的生存坏境亨着更加直接紧窀的族系。报告文学对于现实生活的参与,是士其发生起就具声的特性。鲁迅说,文艺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茅盾说‘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报告’作家的主要任务是将刻刻在变化,刻刻在发生的社会和政治的问题立即有正确尖锐的批评和反映。”这种对报告文学现实性的理论强调以及大量对现实生活作出反映作品的成功实践,都非常有力地说明,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大舞台,报告文学的现实性特点就会因为虚淡而使人不易见识它的作用和价值。报告文学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产生起来的文学。所以,它也只能在伴随着现实生活潮流的波动中才能发展和完善自己。当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不少的作家,就是在反***战争的前线寻找到新闻与文学(主要是指小说、诗歌)的空间地带,从而在真实性的根本基础上把新闻的现实性同文学的形象生动性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创造了报告文学这种新型文体。这种文体与当时反***斗争现实的紧密结合,使人们真实准确,这与可’拥有虚构手段的创作是有根本性的区别和限制的。报告文学的文学艺术性应该有自身的特点,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媒介和感染作用。因之现实性是报告文学走进社会生活并进而与读者发生密切联系的重要途径,它既是报告文学的特性,也是报告文学发生社会效应的重要手段。

报告文学的现实性有时又被理解或称之为新闻性。这其间实际上是有差异的。对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注,对于信息的捕捉,对于真实的依赖,这都是新闻基本内容的重要部分。在报告文学中。例如,新闻中的快速,客观,直接等,都可以说是现实性的范畴,报告文学也对此有所强调,可在处理时和处理新闻消息绝对两样。现在看来,用新闻性来说明拫告文学的现实性似乎不尽确切,容曷含混。还是以现实性来概括报告文学吸收的那些新闻性因素比较合适。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之所以区别于其它文学形式的根本之点。是它安身立命之所在,离开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报告文学。对报告文学的确立和形成有过开创劳动的捷克作家基希,是人们公认的报告文学大师。对于真实性的看重和认识理解,是他感受和实践的结晶。基希认为,基于事实材料所写的报告文学,是一种“待殊的文学样式”,事实证明,它“也能达到独立的艺术作品的境地”。还说在为了作品的艺术性而从事的各种努力之际,必须显示出真实性一一完全的真实的东西这一点不可。”“对于不失艺术的样式和规模而同时又能正确地显示真实这件事,较之诸君所想象的是一种更西难的X作。”在这里基希既强调了真实的极端重要性,自身的规律性。,真实性除了事实、人物的真实之外,还必须强调本质的真实,主体的真实。多少年来,人们在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问题上存在和发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解和争论,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未能跳出事实的真实而走向本质、主体真实所造成的。往往是就事论事,抓住某一点而不顾及全局。有人就是有意用细小的、局部的真实来否定或抵毁本质、主体的真实,把本来明晰的问题搞得复杂化,弄得混乱不堪。真实本身是具有魅力的。那些反映了本质的真实的作家作品总是会具备现实和历史意义的。我们评判一部作品时,要特别去审视它接近本质真实的程度如何,而不必去计较选择了善的还是恶的;美的,还是丑的真实。更不能人为地给作家划定这样那样的界线。生活的真实是不能掩饰的,艺术的规律也不应违背。报告文学如果回避或偏颇地对待了真实,那么报告文学将如同无根之木,干枯是它唯一的前途。

报告文学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感应和发现,不失时机地去捕捉那些连结着社会神经的题材人物。

可是,仅到此驻足却是很不够的。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在文学艺术性方面的要求也是不容忽视的。文学艺术性也是报告文学成其--为独立营垒的成因之一。

同类推荐
  • 荒野的狐灯

    荒野的狐灯

    重新演绎了袁枚的著名鬼怪笔记小说《子不语》里的精彩故事。一个死人千里赴约,去向同窗好友交代身后之事,执念不舍,一直到化作了一具僵尸,作势扑人!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个姑娘,染红了她的长发,却看见圣庙门前的一个赑屃头上猩红耀目,一个仙女思凡,对一个卖鸡的农夫暗生情愫,在城门口拦住他,说:你卖掉鸡会得钱八千四百文,一个书生去深山里寻死,却不期遇见了已死的相好——一个妓女。而旧相好再不肯跟他缱绻,说:我已经是仙女了。这是一场场人与鬼之间的缱绻缠绵。它惊骇诡异,曲折动人,描摹出了一切魑魅魍魉最本色的一面。它让我们突然惊觉,有些鬼怪,竟然如此可爱!《子不语》,又名《新齐谐》,中国历史上最伟人的志怪小说之一。
  • 笛鸣悠悠

    笛鸣悠悠

    眷念,是一种情怀,是一份刻骨铭心的爱。当岁月的年轮翻飞,烟尘一路远去,面对故土,眷念也便愈发深切。风来了,且听……这悠悠笛声,似文字,似旋律,似实景,亦是意象,不管怎样,我总感觉到她来自于心灵,来自于心灵深处自然流淌的点点滴滴……
  • 拆散的笔记本

    拆散的笔记本

    那被风掀动的书页里蕴藏着个性化的思想。非常值得一读。这些文字远离精雕细琢的“小美”,本书是作家洪烛的一部随笔作品集。读后使人有一种美的文学享受,记录了生活、情感乃至艺术对作者的影响。书中所收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流畅优美,而向泥沙俱下的“大美”靠拢。洪烛的这本随笔集,就像一本拆散的笔记簿,再现了作者浓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旧年的血迹

    旧年的血迹

    本书是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的作品集。收录老房子、奔马似的白色群山、环山的雪光、寐、旧年的血迹、生命、远方的地平线等小说。 当十年前的文学新星丛书收录阿来的这部小说集时,人们还不能真正体会这些描写阿坝藏族历史和现实生活小说的真谛,可随着他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的获奖,他早期的这些小说便透露出真正的艺术价值:那摇摇欲坠的"老房子"不正是土司制度衰微的缩影吗?那一步一趋的朝拜队伍不正是藏族寻求精神家园的写照吗?阿来正是从这本书开始起走向中国文学圣殿的。
  • 深夜谈吃

    深夜谈吃

    可以下饭的疗愈美文,献给食物的赞美诗。胃舒服了,心才能安定下来;肚子美满了,一切便都美满了。每天奔波于都市的钢铁丛林,紧张了一天坐下休息的时候,吃,是最温情的疗愈;在失恋的伤口还隐隐作痛,忧伤的情绪还不能够释怀的时候,吃,是比借酒浇愁或深夜痛哭都更治愈的神器。很多人都有一颗自由的心,却仍不幸纠缠于凡尘琐事。很多食物,它可以填饱你的胃,却无法满足你的灵魂,很多人的伤痛记不清,记住的反倒是分手的那一道菜。无处安放的情绪,都能在细细品尝中找到它应得的归宿。如果心情找不到倾诉的耳朵,那么请打开《深夜谈吃》,在这里为心灵寻得一处柔情似水的安慰吧!
热门推荐
  • 格斗传说

    格斗传说

    格斗,世界上练习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的强者却很少,只有悟性极高的人才能到达巅峰,才能领悟新的更强的力量。而且没有哪个人有能力不被战胜,除非他是神。而他有可能就是神,虽然他并不是全胜。
  •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说话不要太老实

    说话不要太老实

    很多时候,老实就是愚笨和无知的同义词;很多时候,说一个人太老实无异于讽刺他是个大笨蛋。你可能常常为以下的问题感到头疼和郁闷:因为不会赞美而无法引起共鸣; 因为直来直去而经常得罪别人; 因为说话不看对象而处处碰壁; 因为枯燥乏味而让人昏昏欲睡;因为口无遮拦而往往灾难连连;因为不懂幽默而不能惠己悦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是因为你说话太老实。说话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容易,也没有你想像的难。如果你能多一点心机,顺着人性聪明谈吐,你就会玩转人脉,成为超人气说话高手!只有无法改变的死脑筋,没有无法改变的穷命运。
  • 再见,首席

    再见,首席

    她为心上人度过难关,却未曾想,搭上了自己的生命。五年后,一个神秘的女人出现,一次次演绎着他日记里曾经的故事,她是谁?他最终爱上她,可她却是别人的契约情人……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胜在制度赢在执行

    胜在制度赢在执行

    制度是管理的法宝,是企业成功的基石,而用制度进行管理则是企业成长壮大的推动力。正如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所说,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强于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执行力是决定团队成败和企业兴衰的关键。星巴克、麦当劳全世界开花,其经营手段和管理制度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却没有哪一家企业能与之争锋。分析发现这些企业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它们的员工拥有超强的执行力。《胜在制度赢在执行》用创新的理论、经典的案例以及全新的视角,诠释制度与执行的关系,点击执行的现实意义,探寻执行不力的根源,并传递出这样的工作理念:执行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促进企业腾飞的助力器。
  • 妈妈决定孩子的一生

    妈妈决定孩子的一生

    妈妈播种什么,决定孩子收获什么!犹如一句谚语所言:“那双推动摇篮的手,也在推动着人类的未来。”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教育大都来自妈妈,妈妈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妈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决定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