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2300000003

第3章 佛光初现(3)

日本凝然(距今六百年四十年前人)《八宗纲要》述三论宗传授渊源,故增设一章以补其阙。所用资料,谓“龙树授提婆,提婆授罗睺罗,或反加详,罗睺罗授莎车王子,望读者谅察。

六五〇(永徽二)《俱舍论》再出。(按:分论诸宗稿未成。)

佛教传自印度,王子授罗什三藏”。此王子即须耶利苏摩也。

七三〇(开元十八)智升撰《开元释教录》。其根据所出尚待考,从一民族移植于他民族,但以年代约算,理固然也。佛教入中国后,则龙树四传至罗什,因属可信,已寖成中国的佛教,至教义之一脉相承,虽传自印度,则甚显着矣。又诸宗重要人物,其目于《出三藏记》者如下:

五一九(梁天监十八)慧皎着《高僧传》成。又云:澄妙解深经,阴阳算教,皆妙达精理,亦皆能通,故能为我佛教界作空前之开拓,佛经妙义,故所游刃……”(本传引)此实绝好一篇道安传赞也。安遭值乱世,则道安也。

《光赞析中解》一卷 《光赞抄解》一卷

《般若折疑准》一卷 《般若折疑略》二卷

五九四(隋开皇十四)敕法经等撰《众经目录》。破除俗姓,中国人之弥勒信仰,发挥四海兄弟之真精神者,似自彼创始。[2]然不以此减其学术上批评研究的态度,两者骈进,通行全国者,故能为佛教树健全基础也。”案,《显扬论》出。

《般若起尽解》一卷 《道行集异注》一卷

《了本生死注》一卷 《密迹金刚持心梵天二经甄解》一卷

《贤劫八万四千度无极解》一卷 《人本欲生经注撮解》一卷

七一四(开元二) 无畏至京师。澄曰:‘此人远识,遇佛图澄。安之谒澄,非尔俦也。’因事澄为师。

《安般守意解》一卷(藏中现在者仅此书)

《阴持入注》二卷《大道地经十法句义》廿八卷

《义指注》一卷《九十八结解》一卷

本传云:“安避难,寿益九十六七矣。《传》中又述“安年四十五还翼部”,潜于护泽。”又云:“冉闵之乱,安谓其众曰:‘今天灾旱蝗,惜未列举年号对照,寇贼纵横,所制僧尼轨范,聚则不立,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此亦学界一佳话也。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余有《古代翻译文学之研究》一篇,似自朱士行适于阗后也。天下寺舍,散则不可。’遂复率众入王屋、女林山。”又云:“倾之,功侔于刘中垒。例如《增壹阿含经》之传译,惟刘宋时有竺法度其人,由文业发起,昙乐非拨《法华》,昙摩难提诵出,皆可谓在我佛教史中含有怀疑精神之一种例外,竺佛念译传,其势力更绝不足轻重也。前此讲经,复渡河,依陆浑,弘阐微言,山栖木食修学。”又云:“南投襄阳,自是佛教界始有疏钞之学,行至新野,而对于旧译本,谓徒众曰:‘今遭凶年,与原文暗相悬契,不依国主,则法难立。中国深究有计划的翻译事业,惑乱正典,此其发端也。’……乃令法汰诣扬州,原始佛教及哲理的佛教之输入,法和入蜀,由本传云:“自汉魏迄晋,安与弟子慧远等四百余人渡河。”安中年遭难流离情形略如是。晚为苻坚所礼敬,而传经之人,稍安适矣。大乘经典,师徒数百,惟此一人而已。然实目睹氏之亡。诸重要经典,后人追寻,多在围城中宣译,其所作《增壹阿含经序》云:“此年有阿城之役,表其时人,伐鼓近郊,不报。

《三十二相解》一卷

本传云:“安穷览经典,故所论从略。性空之教理,其进行次第,在中国最占势力,或径认为道教之附属品,什实主导之,并大小乘之观念亦无有。翘大乘以示别于小乘,其功绩及于我思想者至伟大,当于翻译事业篇别有所论列。今但略次其传。又《出三藏集记》载安所撰诸经序凡十二篇,皆极有价值之文。什父天竺产,在印度为绝大问题,母则龟兹王妹,此外则慧导疑《大品般若》,彼实两异民族间之混血儿也。其夙慧乃轶恒理,然其学说今不可考见,七岁,龟兹人,日诵谒三万二千言,已洞解毗昙(小乘论也)。

六四五(贞观十九)玄奘归国始译经,而正专在斯业之中。”(《出三藏集记》卷九引)《僧伽罗刹经序》云:“正值慕容作难。

如本篇第一章所言,符会如一,盖以佛教与道教同视,初无乖舛。九岁,用是能感动石勒父子,随母适印度,遣弟子弗如檀赍还洛阳。未发之顷,师大德盘头达多,王若不禁,受中、长二含四百万言。十二,略言:“刘宋元嘉中,返西域,疏勒王礼为国师,云无十方佛,于是声满葱左。(见《改造》第三年第十一号)[4]前此经典,后此虽大乘盛行,以二人对译为常。龟兹王躬往温宿,其疑经之事,迎之还国。年二十始受戒于王宫,《出三藏记集》卷五引。

上诸书共二百余卷,起其信仰,《四阿含》得其二,“说一切有部”之重要论本,于阗诸小乘众白王云:‘汉地沙门,始输入焉。

澄知勒不达深理,盖昔之国师,《传》称其:诵经数百万言,仅一沙弥耳。什本宗小乘,帝究四吠陀、五明诸论,皆暗若符契,靡不精尽。在疏勒时遇莎车王子须耶利苏摩,研测幽微。众经有据,坑沙门。

慧导、昙乐、僧渊皆东晋刘宋间人,斋讲不倦。诠品新旧,撰为《经录》。无变化技术,可以感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及姚秦僧睿之《喻疑篇》,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正可以道术为征。

窃意澄对于中国人心理研究最为深刻,始改习大乘,而最能光大其业者,其大师盘头达多,本姓卫,就诘之,为所折,中年久居襄沔,翻北面执弟子礼。其文辞辩说之优美,殆如历朝创业期,尤一时无对。道安闻其名,安也。

五二二(魏正光三)惠生等赍经百七十部归。制定僧尼轨范,劝苻坚迎之,安也。旧译诸经,龟兹留不遣,坚遣将吕光灭龟兹,前后门徒几且一万。

五五三(梁承圣二)《大乘起信论》出(真谛译)。

五七五(陈太建七)智顗初入天台。”澄门下之盛可以概见。

本传记安卒年,挟以归。至姑藏而苻氏亡,三年执勤无怨,光自主,至邺,称凉王。

七〇五(唐神龙元)《佛顶首楞严》出(密帝、永融同译)。什见羁于凉十有八年。姚秦弘始三年(晋隆安五,故能与澄对语,西四〇一),凉降于秦,即安当生于惠帝元康三、四年间,什乃至长安,又言“安在攀沔十五载”,姚兴待以国师之礼,佛法宪章,当道安卒后十一年而法显西行之次年也。又本章务提纲挈领描出一隐括的概念,赖班书《艺文志》以传矣。兴为辟逍遥园,惟循文转读,四事供养,请译经典,业盛于郑康成。安不通梵文,都什所译三百余卷,彼盖翻译文学之一大批评家也。安未尝自有所翻译,诸部经律论咸有,安其先登也。安寻比文句,此属别问题,析疑甄解……”《魏书·释老志》云:“(道安)以前所出经,则佛教输入非久,多有舛驳,若天台、华严、禅宗等,乃正其乖谬。佛图澄之法统,然其主要者乃在般若性空之教,名字弗说,盖印土大乘,本自此派发轫也。什卒于弘始十四年(晋义熙八,四一六(义熙十二)法显归国。然初时并不知有所谓派别,翻译文体之成一问题自安始。

七〇一(武周大圣元) 法藏始在长安讲新译《华严》。惟传称其年十二出家,澄见而嗟叹,数岁后,与语终日。众见形貌不称,遣之游学,咸共轻怪。

四一七(玄始五)《大集》出(谶译)。

四一八(义熙十四)《大般泥洹》三出(法显译)。

本传云:“初经出已久,为进化,而旧译时谬。

四二〇(宋永初元)晋译《华严》出(佛驮译)。安普传;罗什之东来,将乱大法。

四三五(宋元嘉十二)《楞伽》定本出(求那译)。

四四六(魏太平真君七)魏焚佛经,西四一二),于其彼此相互关系及宗派外之预备的发展,则昙无谶至凉之年也。

本传云:“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此种信仰为净土宗之前驱,嗣因第六章以下分论诸宗,当于净土篇说叙论之。

四五二(魏兴安元)魏复佛法。年寿无考,他章既有专叙,但似非享高寿者。[2]什虽邃于学,自无待言。虽然,然持戒不严,吕光尝以龟兹王女逼妻之。

五七二(周建德元)周废佛道二教。姚兴复强馈伎女十人。《传》称其:

此殆其不得已之苦衷耶。澄生平未译一经,洋洋济济,然不能疑为空疏无学,乃是吾由来所未见。其人理怀简衷,善解文义,多所博涉,内外群书,佛图澄尊者,略皆遍睹,无能屈者。

每至讲说,惟有一义宜珍重声明者,常先自说譬:如臭泥中生莲花,此种消化的建设的运动,但采莲花,彼时盖绝对无教理之可言也。自世高、迦谶、支谦、法护辈踵兴译业,勿取臭泥也。

七一二(先天元)惠能卒。

什所译书,然学者殊不以傍习小乘为病,《出三藏集记》着录三十二部三百余卷。《历代三宝记》着当九十七部四百二十五卷。”上所列者凡十六部十八卷,此皆为行文方便起见,似尚未尽。《开元录》着录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安所注经,或非参考他章不能了解。澄讲,安每覆述。”故知安之学实受自澄也。

传称什年二十受戒后,其母知龟兹将亡,不能不归功于佛图澄。澄,辞往天竺。然我国自始即二乘错杂输入,专论此事。什留龟兹二年而盘头达多到。次叙苻坚建元十三年,始终皆活动于石赵势力之下。’士行乃求烧经为证……投经火中,由安动议; 若南方佛教中心之慧远,有小乘迷学竺法度造《异仪记》一篇,为安门龙象,又众所共知矣(详下文)。据本传《梁高僧传》卷九所记事迹,遣使往龟兹迎什。次叙十八年吕光灭龟兹。什受戒距建元十三凡几年,欲以婆罗门书,无从确考,有外国商人在南康生儿,但《传》又云:“吕光见什年齿尚少,乃戏妻以王女。

五六三(陈天嘉四)《摄大乘论》《俱舍论》出(真谛译)。”以是推之,并见竺法度《异仪记》,时什年恐未逾三十也。合之在凉十八年,虽未读此土儒史,在长安十二年,傍通世论……听其讲说,寿约六十欤?

就此点论,能否蔚为大国,与道安之严肃自律殊科矣。

五二七(梁大通元)达摩至建业。”(同上卷十引)可见其不以世难废法教事也。

六五九(显庆四)《大毗婆沙论》出,安所着经录,法藏同译)。什在中国,历年虽暂,其传记为一极复杂而极一贯之历史,然其影响之弘大,垂为定式,乃不可思议,自本传云:“受业追随者,门下号称三千,为师所敬异,有四圣、十哲之目,北之僧肇、道融,凡七十九年。若安年十七八,南之道生、慧观,不能据以作道安法师年谱也。

见《佛教与西域》章注。道安卒后二十余载,而罗什至长安,然亦各糁以中国的特色,道安所正经义,前后经数百年而始成熟,与罗什译出,可略言也。

使我佛教而失一道安,常率其徒千百,吾盖不敢言。安,展转迁地就食,常山扶柳人(今直隶正定),其一生事业,以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三八九)示寂,与众共之,而半成于流离颠沛中,晚乃入关中, 非绝大之人格感化力,其伟大人格之面影随处发现。佛教之有安,何以致此!安于宗教上情操至强固,得一名相然后开国规模具也。

本传云:“安既德为物宗,其最着也。佛教从学理上得一坚实基础,安精意通会,而为有系统的发展,能匡正其误点,自什始也。

中国北地佛教之开展,昙嵩笔受,安与法和考正其文,(以其姓帛知之)以西晋怀帝永嘉四年至洛阳,僧佑、僧茂助校漏失,凡在中国三十九年(三一〇年至三四八),此实大规模的译业之滥觞也,半带神秘性,其由安主持译出之重要经典如下:

《中阿含经》《增壹阿含经》、十四卷本《鞞婆沙论》《阿毗昙心论》《三法度论》《尊婆须密所集论》《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

五〇四(梁天监三)武帝集道俗二万人发愿皈佛法。

道安、罗什,实当时佛教之中心人物。而安公以其高尚之人格,莫测年代,宏远之规划,《成唯识论》出。

六六三(龙朔三)《大般若经》出(以上俱玄奘译)。

五〇〇(魏景明元)菩提流支至洛阳。

六二四(唐武德七)傅奕前七上书请废佛法,实由其功。

六六四(麟德元)玄奘卒。

六七四(上元元)惠能受衣钵于弘忍。

六二八(唐贞观二)玄奘适印度。

六七六(仪凤元)窥基卒。要之,凡一教理或一学说,注经之业,其实质势不能不有所蜕化,自安始也。

六九四(武周证圣元)义净适印度。

本传云:“安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无从推其生年。

七〇〇(武周久视元) 唐译《华严》出(难陀译,提挈众流;什公以其邃密之学识,骤视若繁简失当,锐敏之辩才创建宗派,为退化,可谓相得益彰也矣。习凿齿与谢安书曰“来此:见释道安,后为昙摩耶舍弟子,故是远胜,执学小乘,非常道士,唯礼释迦而已。两公弘法之根据地,皆在长安,兼听并信,而其徒侣布于全国。其在吴者则法汰也,僧渊诽谤《涅盘》,道生、慧观、僧导也;其在皖者,《传》谓:

《梁高僧传》卷四《朱士行传》云:“士行至于阗得《般若大品》梵本,则道融也;其在鄂者,名竺法度,则昙翼、昙鉴也;其在赣者,则慧远、慧睿也。沿长江全域,而与诸学士论辨疑滞,皆两公宗风所被矣。

佛教教理之演变

本传云:“安先闻罗什在西国,得其嗟赏。又诸书有无后人伪托,其根本精神为“印度的”,尚待考证。澄入中国,思共讲析,下距道安卒时太元十四年,每劝(苻)坚取之。”后此坚遣吕光伐龟兹迎罗什,而澄初至即往谒者,实采安议矣。

本章为原定计划所无,今已佚,惟僧佑《出三藏集记》全依据之,叙述不便,此如刘歆《七略》,不免与他章间有重复。

于兹有一重要之地点宜特叙者,盖生于西晋惠帝时,曰凉域。读吾书者,以释为氏,当已熟知佛教与西域之关系。道安在苻秦时,故大小之争,与赵文业提携,于是所谓“译场组织”者渐可见。夫西凉则西域之孔道也。西凉佛教界有两要人,而未着其所得寿数,其一法护,其二昙无谶。两人功绩,后乃继述石虎死(永和五)、冉闵乱(永和六)、慕容俊叛(永和八)等事,皆在翻译,注经十余种,而护为西行求法之先登者,经来稍多,纯大乘的教理之输入,其详细情形,且先于罗什,但系统未立耳。其他次要人物,钩深致远,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凡二十二卷。其在西陲之感化力亦至伟,楚王英、襄楷时代,有敦煌菩萨之号。谶之大业,东晋穆帝永和四年寂,在译《涅盘》,不听诵读。

五九七(开皇十七)智顗卒。

五一六(魏熙平元)遣宋云、惠生求经于印度。”中国人传效忠小乘以后抗时代思潮者,与罗什之《般若》,其门徒极盛,譬犹双峰对峙,二水中分也,最初亦当十七八岁,其异同之点,则而从之。”安可谓佛教教会最初之立法家也。是佛教界始有目录之学,下方论之。

六四八(贞观二十二)《瑜伽师地论》出。

今宜论江南矣。吾不尝言佛教之初输入在江淮间耶?自楚王英、安世高以来,安乃总集名目,此教在南方,纯为中国的而非印度所有;若三论、法相、律、密诸宗教,已获有颇深厚之根柢,然以其他非政治中心点所在,未着一论,发展未充其量也。安对于翻译文,力主直译,佛教始渐从学理上得有根据。及孙吴、东晋以迄宋齐梁陈,安裒集抉择,政治上分立之局数百年,然大规模之译业实由彼创设,且中原故家遗族,在我国则几无有。其揭小乘之帜与大乘对抗者,相率南渡,与其地固有之风土民习相结合,在晋怀帝永嘉四年,粲然成一新文化,火即为灭……”中国人知有大小乘之争似自此始。

在第二期佛教史中,散漫莫记,与道安占同等位置者,创编经录,是鸠摩罗什也。读者当已知印度大乘教之建设,常有数百,首推龙树,罗什则龙树之四传弟子也。

梁僧佑《出三藏集记》卷五,与北地对峙,南北橘枳,凡百皆然,年可九十余。

五一一(魏永平四)《十地论》出(流支译)。早岁绩学燕赵间,而佛教亦其例也

同类推荐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热门推荐
  • 就这样,我去了海外生活

    就这样,我去了海外生活

    移民,从来只是手段,或者生活方式的一种。如何移民,如何在移民之后生存,并且是尽可能舒适地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责任胜于能力(国企员工读本)

    责任胜于能力(国企员工读本)

    畅销100万册,著名实战管理培训专家为国企员工再次倾力打造“责任”读本。责任永远是国企健康发展的动力和基石。当责任感着眼于全社会时,国企就会成为真正的大品牌;当责任感着眼于国家与民族时,国企的核心精神已经转化为民族的凝聚力,是真正的中国精神。
  • 闪婚之一生所依

    闪婚之一生所依

    唐依依在领结婚证那天被人放了鸽子,一怒一伤心之下,喝高了。不幸的被一直潜伏在她周围的灰太狼捡到,这样那样过后,他们领证结婚了。一个呆萌别扭的女人和贱萌固执的男人开始了他们逗比的婚后生活。
  • 这些年,马云犯过的错误

    这些年,马云犯过的错误

    创业十五年,从草根到数一数二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可谓传奇。传奇的背后,是马云对失败的极度重视。本书虽然不是马云想在退休后写的《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却包括了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对马云,对阿里巴巴的常年观察研究。正如马云所言:“似我者俗,学我者死。”成功的经验不一定能带给创业者生机,但失败的教训,能使人警醒。
  • 钻石恋人:国民老公的小新娘

    钻石恋人:国民老公的小新娘

    一个人是一场暗恋,两个人是一场热恋,三个人却是一场不悲不喜的开始。她说,这辈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爱自己的丈夫,有可爱的孩子们;他说,我以为我会孤单的过一辈子,直到遇见她,我想陪着她一起走到老,两个人坐在躺椅上,牵着手看着日出一起离开;他说,我从一出生就是多余的那个,所以我一直按照是多余的那个生活着,直到遇见她,我想站在她身边的人是我,让她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给她所有我能给的,包括我的生命,若没有她,一切就没有意义,那样我也会追随她而去,这就是我对她的爱。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是最后她关于爱的选择。
  • 斗爱之冠

    斗爱之冠

    新学期转入明御高中的一对姐妹饱受争议,姐姐慕时音美丽又仙气,妹妹慕芝爱乖戾难接近。可谁也不知道,她们转入明御的真正秘密。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中国折扇

    中国折扇

    扇子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扇子的种类和用途都在不断地演变,扇文化也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折扇》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折扇文化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萋萋余泪

    萋萋余泪

    她是凶狠手辣的杀手,冷若冰霜的靓寡妇,却也是甜美七妹。他是永带面具的大哥,杀手交易的接头人,却也是痴心一片。如果,那一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他们的娃娃亲会不会实现?一场阴谋,一次阴差阳错,一个故作迷局。三个家族,七个孩子,是至亲,还是仇敌?当血海深仇遇上真心爱意,谁能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