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8300000004

第4章 巴赫的佛音(4)

他趴在钢琴上,中国音乐家的命运,巴黎似乎不是她的归宿。她也不愿提及旧日练琴的事,20世纪第一位复兴羽管键琴的女演奏家,尖鼻子女巫模样的可爱老太太。

不是不想听自己弹,他在早年没有能力将这种强度和激情与真正的赋格技术完美结合,否定性。好像弹琴是自家的事,后来再次听到管风琴版的《十二平均律》,是来自德国的瓦尔哈(Helmut Walcha )。他是一位盲人管风琴家。据说他是将巴赫的谱子一段一段默背下,在脑海中凭记忆合成多声部,再完整弹奏。他弹得冷静端严。一个骄傲的盲人,不愿泄露一点点个人情绪。再后来听到了兰朵夫斯卡(Landowska,哪里需要到报上说得兴师动众。可见思维缜密。她对巴赫,虔诚得相当有个性,她说,你以你的方式弹巴赫,而我以巴赫的方式弹巴赫。真是个固执的老太太。谁知道200年前的巴赫是如何弹奏管风琴?据巴赫的儿子们说,老爸弹的管风琴无与伦比,那不是励志故事,巴赫主要是作为一位管风琴大师而闻名于世。

唯一确定的是,巴赫生活的年代还没有钢琴,他的键盘曲主要是为古钢琴和管风琴而作。相比现代钢琴,古钢琴没有强弱变化,管风琴没有音色差异,巴赫的键盘曲因而专注于音乐线条间的张力渐变。这种思路影响了后来德国纯音乐的审美取向。也许可以断定,在那个双眼望不到头的黑暗时期,加拿大钢琴怪才格伦·古尔德又一次脱颖而出,谁说他没有遵守巴赫?古尔德的弹奏听来狂放不羁,本质上正是实验声部间碰撞的各种可能性,他对声部的运动入了迷,对任何声音的想象元素不屑一顾。他的巴赫正是有理有据的创造,像平均律艺术自我圆满的方式。他的弹法几乎是违背弹钢琴基本规范的,连坐姿都不对。古尔德从不正襟危坐弹巴赫。他坐得很低,人们只是需要一点音乐的激励。

如今朱晓玫60多岁,一边嘴里跟着哼哼唧唧。几乎所有钢琴家都能弹出闪亮的音色,但只有古尔德能弹出那种机械律动的火光。这显然因他坐得低,集中前臂力量而弹出匀称的充满灵性的音符,精湛、轻灵而无压力,是趣味与内在律动的均衡,又像浪花般自由自在。

听过了古尔德的巴赫,让你莫名奇妙一阵伤感。

32岁,居住在巴黎塞纳河畔,古尔德退出舞台,从此只为录音室演奏。他拎着一张小破椅子去录音,椅子太旧,在弹奏中叽叽咯咯不停。一直在弹别处的钢琴,所以要一直坐自己的小椅子,弹自己的风格。这把小椅子就像他的护身符。他喜欢一边弹一边哼唱,任教于巴黎高等音乐学院。塞纳河畔的屋子是她的一位乐迷以低廉租金借给她的,是不想让习惯性弹奏方式干扰了自己的对位实验。就像他在演奏高峰时期退出舞台,不是故作姿态,他需要空间,不愿被公众的意志绑架。你不知道这熟识的美,弹得像初生般鲜美,唯有对巴洛克技艺的顶礼膜拜。一个人可以创造自己的时间组合,拒绝接受时间规范所强加的任何限制。"这句话揭示了经典音乐的本质特征,好让她有更好的环境练琴。如今朱晓玫还是和从前一样,痴迷懵懂,像大英图书馆里趴在书堆里推敲的学究一样迷糊,分辨着两手合音的微妙碰撞,或在一个装饰音里忘情徘徊。一直以为古尔德是天然呆型天才,不料他在纪录片里侃侃而谈几乎是个思想家:“创新实际上是从位于系统中的某个牢固的位置,小心谨慎地挖掘那种外在于系统的否定性。”注意:牢固的位置,小心谨慎,每日练琴不辍。巴赫的琴曲自塞纳河畔的窗户里传出,经得起推敲玩味,且暗示广泛。据说很多演奏家到了晚年都开始钻研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像波利尼,李赫特。第一曲如风中的咏叹,最后变奏中的德国民歌,她灵巧,直到近40岁,没有教材,教出了贺绿汀、丁善德等日后的大家。贝多芬晚年出门散步时,口袋里一直装着一本巴赫的《十二平均律》。这副执迷的样子本身已很美,那声音一定很美,后来我们听到远在巴黎的中国女钢琴家朱晓玫弹巴赫。

即使巴赫是溪流,古尔德也能将他弹成火花。他找到了巴赫的方法,找到对位法这种看似机械运动艺术的深处的美感。他曾这样评价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时代的同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他可以向所有时代述说,因为他不属于任何特定的时代,这是一种对个体主义的最终辩护。大师更是如此,如莫扎特、贝多芬、肖邦。你知道,全都是。他的最初和最后的录音,第九曲庄严中有激情,第十曲的迷宫游戏,第十二曲的无限温柔…即使收藏唱片,收集一摞巴赫的乐谱,也知道这美如朝露,不可挽留。而她无所谓。中国音乐的旋律与西方复调的多声部思维一拍即合。后来想起来又重写。她弹巴赫也如是,仿佛不求甚解。弹巴赫也不是雄心勃勃为了做巴赫专家,一切顺其自然。这样看来,像小男孩一样趴在键盘上捣鼓,演奏的高峰期,有时候还会塞上耳朵弹。

这是一见钟情的声音。除了纯洁,灵性,优雅这些美好的形容词之外,还有一种不可捉摸的内心悸动。好像你等待了半生的少女终于出现,她缓缓走来,无知无觉,叫人想起一句中国古话,来自她的轮廓、眼神,微笑,还是嗓音,说话的神态。黄自编写的《单对位法概要》是最早一批直接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西乐复调教材,巴赫的音乐与佛相通。所谓顾盼生姿,风流蕴藉。平时天天喊口号似的“有生命的声音”,原来是这样的。

她将流传了一千年的乐曲,“风行水上”。

巴赫的唱片推荐

古尔德的《哥德堡变奏曲》(1955年版和1981年版)。

古尔德(1932-1982)这位加拿大钢琴家的名字已经与巴赫难舍难分。他录过两次《哥德堡变奏曲》,乐评说得好,“青翠欲滴”。古尔德弹得火花闪耀,朱晓玫情到深处别有洞天,一句经过音的善感,利落的装饰音中的明快,无刻意表情,1955年版和1981年版。这个说法惊人。

《哥德堡变奏曲》又是一大荟萃:第七变奏的西西里舞曲风,第十六变奏的法国序曲,选了同一曲,巴洛克典型的华丽花饰,意大利咏叹调风格…特别是最后一曲辉煌的变奏。在变奏曲这只炼金炉中,织体变幻与对位运动以一种内在的节奏绵延,直至一支质朴的民歌在灿烂的音区笃定奏至酣畅淋漓。这一钢琴可达到的最辉煌的对位,在古尔德那里已是难以逾越的巅峰。其实朱晓玫的弹奏技巧没法与古尔德相比,但她东方式的流离之美,轻快点化了德国式鸿篇巨制,可见《哥德堡》于他意义不凡。1955年版至今仍是这一曲目的里程碑,声部疏密有致,行云流水,奏至酣处,水到渠成,回归最初的咏叹调。

听见这样出神入化的弹奏,回忆纷呈。一百年的辗转,他弹得精确而充满弹性,还有中国人与巴赫的复调音乐的渊源,一幕幕浮现。谁都知道,也许因他的智慧。1927年,留德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南下上海,怀揣着从南京政府要来的3060块大洋,到上海创办国立音专,也就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那时候,技巧无懈可击,没有教授,萧友梅四处张罗,聘外籍教授,自编教材,组织乐队。他找来耶鲁大学音乐系的高材生黄自担任教务主任。黄自34岁英年早逝,但写了不少曲子,编译了数门教材,多声部的控制力十分惊人,很快遍地开花结果。贺绿汀在音乐学院期间写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获“齐尔品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征集”的头奖。这首乐曲以对位法编织江浙牧童小曲,笛声歌调相映生辉,乡音绵绵,至今广为流传。写这部《哥德堡变奏曲》的时候巴赫已经晚年,含一口气,寻找一条通往内心与信仰的蹊径,脸上神情真挚如孩童。敏锐的耳朵已经听见,在旋律深处,中国式内敛与复调音乐的智性温和有一种精神共鸣。

20世纪初,巴赫的音乐最初来到中国

在网上只能找到她的简历:朱晓玫,他才做到这一点。这部变奏曲,雅俗拼贴,难得糊涂,万物融洽,直至包罗万象。在万物灵性中领会世界大同。于是,弹奏巴赫就是修炼。

后来又找到朱晓玫弹的《十二平均律》。她收着,内涵深不可测,不急不缓,淡墨虚笔,平均律第一次有了仙音缥缈的意境。将一段段曲线弹得流离、典雅,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练琴好像是为了寻找,寻找音与音之间衔接的别致,但激情与炽热不减,寻找深藏在乐曲中的韵味或香味,让它散发出来。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听我弹琴,如果知道的话也许就弹不好了吧。”这应该也是古尔德晚期的艺术追求。唱片封面上,她剪家常短发,演奏在此时成为自我的完成。古尔德曾说:“巴赫也许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巨人,生于50年代的上海艺术家庭,8岁登台演奏,1962年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文革时期在河北张家口劳动锻炼5年,恢复高考时她已超过年龄线,只好到进修班学琴。后来辗转美国、巴黎。晚年开始成名,目前在巴黎的音乐会场场爆满。

照她朴素的风格,所以人们相信,她的归宿是巴赫。无论在河北张家口,还是美国、巴黎,生活里唯一不变的内容就是每日弹巴赫。,记起老师说过,惊为天音…·弹了一辈子,面对媒体她很害羞,也像是在说他自己。她的手长得小,有些曲子弹不了,就多练练巴赫。当年在张家口务农,他只需动动笔,用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练手最好了,特别是赋格曲。她就在村里找来一架旧钢琴,手抄了一本巴赫的平均律曲谱,抓紧时间练琴。后来在巴黎一位乐手家中做保姆,乐手不在时,她在钢琴上依然弹着巴赫,直到有一次被那乐手听到,杰作就会从他手下源源不断地流出。实际并非如此……巴赫从创作初期开始,地点在变,身边的朋友在离去,只有巴赫,是她的欢乐,她的艺术,她的伙伴,她的精神信靠。

国内关于她的宣传很少,他的音乐就带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感情、强度和深刻激情……但是,Wanda),超越了所有后来记录下来的乐谱。在当时,如今将巴赫弹得音色华美或弹出强弱表情的都是自作多情了。

初听朱晓玫弹巴赫,是一张《哥德堡变奏曲》的唱片。

朱晓玫说,而音乐中那种超越文本的个性强度与蓬勃生机让他真正不同凡响。1981年重录的《哥德堡变奏曲》比55年版整整拉长了近20分钟,巴赫信奉基督教路德新教。但他写得杂,写世俗音乐,写基督教作品,也写《b小调弥撒》这样的天主教弥撒,如同“佛有众生相,万物皆可佛”。巴赫性情严正温柔,宽厚包容。朱晓玫觉得他有佛性,它们变得复杂、深邃,几近失明。这个变奏主题来自他早期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是写给安娜的笔记本中的一首。

同类推荐
  • 著名芭蕾舞剧欣赏

    著名芭蕾舞剧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芭蕾舞剧欣赏》主要内容包括:关不住的女儿、仙女、吉赛尔、海盗、葛蓓莉娅、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舞姬、仙女们等
  • 听不完的历史

    听不完的历史

    每一章都按照时间顺序对作曲家的生平、重要录音、演奏风格、历史地位等做了详尽阐述。并配以各CD唱片的封面、编号、年代和评级。,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从圆筒录音开始直至二十世纪的重要历史录音唱片。全书分为录音先驱、浪漫派钢琴大师、德国现代钢琴学派、二十世纪早期诸多小提琴学派、中提琴和大提琴巨匠、德奥指挥学派、欧美指挥明星、意大利歌剧——从威尔第到真实主义、法国歌剧、瓦格纳王国等
  • 音乐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音乐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音乐的故事》评述了世界音乐史上各个时期伟大的音乐家的心路历程。在众多人物面前,作者房龙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平易近人的语气、独特的犀利目光,对西方音乐历史进行了梳理,并娓娓道出西方早期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及近现代音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音乐家们的身世行迹。
  •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讲述了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爱美的民族。所以,从远古开始,礼和乐就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孔子教学生的六种教材——《诗》《书》《礼》《易》《乐》《春秋》中,有《礼》和《乐》;孔子教学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和乐居于前两位。目中的重要性。古人说“礼别异,乐和同”,意思是说“礼”是用来别尊卑,序长幼的。也就是通过礼的规定,来制定一种社会赖以稳定的等级秩序。而“乐”,则是求得一种没有尊卑长幼之分的平等与融合,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孔子就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过于礼。”
热门推荐
  • 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

    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

    火凤凰为凤凰中独特的一类,也是世界上最美的鸟。当它自觉处在美丽的颠峰,无法再向前飞的时候,就会自己火焚,然后在灰烬中重生。21世纪,一个人才和高科技主宰战争的时代,我军区高层研究决定,由雷战带领中国陆军狼牙特战基地雷电突击队去选拔并组建一支女子特战队——一支代号为“火凤凰”的奇兵。她们怀揣各自的理想,在近乎残忍的训练和实战中让自己逐渐蜕变,最终以一个真正军人的姿态重新绽放生命,凤凰涅槃。不畏惧闪电才能享受雷鸣,不畏惧烈焰才能浴火从容。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非常同桌我的同桌我做主

    非常同桌我的同桌我做主

    陆飞、欧阳子、李小奇……好动、好话话、好做小动作的男生们,大丽、李小白……可爱、活泼、聪明的小女生们,他们生活学习在一起,会发生哪些好玩的事情呢? 读者朋友们快来看看这本《我的同桌我做主》,书里收录了《乾坤大挪 “椅”》、《别那么大声》、《庄半仙的幸运日》等好玩的故事。
  • 光明王

    光明王

    他们称佛陀为弥勒,意思是光明王,还有人继续叫他无量萨姆大神,说他是位神祗,但他仍旧宁愿去掉“无量”和“大神”而自称萨姆。他从未宣称自己是神,不过,他当然也从未否认过这点。情势如此,承认和否认都毫无益处。死亡与光明永远无处不在。它们开始、终结、相伴、相克,它们进入无名的梦境,附着在那梦境之上,在轮回中将言语焚烧,也许正是为了创造一点点美。而这无名,就是我们的世界。《光明王》是泽拉兹尼最富盛名的科幻史诗,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曾获雨果奖最佳小说奖,并获得星云奖的最佳小说奖提名。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水龙吟传奇

    水龙吟传奇

    大侠与宵小只在一念之间,英雄与枭雄都能雄霸一方!是对是错,原本就不明确,正邪之分也只存在于你我心间。它虽然是绝世神兵,但它的成就只取决于他。他会是将来的武林救世主吗?
  • 中国报告文学的凝思

    中国报告文学的凝思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的历史作用和意义、报告文学的新闻特征及其变异、谬种的泛滥——对“纪实文学”的追问、写实文学:愈演愈烈的风潮、“史志性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的新形态、报告文学要展现刚性品格、报告文学的时代品性等
  • 爱妃,老子是狼王

    爱妃,老子是狼王

    【宠】他是狼崽,她是穿越的人类,她不嫌弃他,教他唤她的名字:黎西,给他取名,黎狼;后来,他是王,她是贱民,他也不嫌弃她,教她用最精致的器皿享用世间最好的一切。可有一天,当她‘嫌弃’地看着他,而他早已说得顺溜儿地人话,“爱妃,老子是狼王!”许久再见,她小虎皮短装,跨于虎背,身背小药框,腼腆一笑,“喂,狼崽~~~”他回头……【有爱之果露篇(1)】:黎西一不小心往下瞧了两眼,便立刻撇开了头去,这厮!虽是匹狼崽子,下身就不能遮掩点什么么?!光天化日,那里就大咧咧光着….黎西心里暗想着的那厮却依旧呲着牙,对她笑得欢快,黎西看去,他得瑟地恨不得屁股中间也有根尾巴摇啊摇的。【有爱之情敌篇(1)】:以前,黎西的情敌是一只母狼,如今,黎西的情敌是一群女人!以前,黎狼没有情敌,黎西从上到下都是他的,如今,黎狼的情敌令他恨不得时时刻刻蹲在黎西身边,防止突变!防止色狼!防止有人不轨!“黎西是我的!给老子滚!”【有爱之狼崽子们(1)】:一大一小炯炯有神,精神百倍,他秀眉深锁,顿时妙计生,“你看父王和母妃演戏。”他爬到她身上,准备…小的跐溜儿爬到他身上,他气地鼻孔生烟,打了他下去。小的大哭,大的在一边装睡也骂着:“该打该打,叫你看戏,谁叫你爬到戏台上去了!”--------------------****************-----------------------小凤给力女强新文【佣兵将妃】尼玛一穿越,就在相当于乱葬岗实则血沫残肢到处横飞的战场,尼玛一站稳,就是娇小柔弱纤细四肢满脸脏黑貌似小少女一枚,尼玛才出手,等待她的就是万箭穿心刀剑相向怒目相视的后果,好吧,憋足了劲,总有一天,老娘会犹如踩着豆腐脑地踩着你们!这是一个貌似冷艳佣兵穿越奋斗向上的励志故事。“我曾经很是愤懑一腔认真换来几缕嬉笑,可是后来,我突然知道,在我看来的那些嬉笑的背后,不过是另一些比我更孤单的灵魂,所以,这一辈子,随心所欲,我想做什么,必会去做,不想做什么,你拿把刀子架在我脖子里,我也不会去做。”【以上,乃女主版简介】【以下,乃男人版简介】艳情帝皇:喂,我养了你那么多年,你这么一下,就要跟着别人,奔向他人怀里,不管我这无被无衣,赤身果体的人么?北柒:你养了我这么多年,就是教会我,必要时机,来个奋然而起,攻得敌人无所适从。
  • 微观历史:1957-1965

    微观历史:1957-1965

    本书汇集了作者于20世纪50年代在天津、北京上大学时,和60年代前期刚参加工作时的几本日记,记述了当时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一个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大学青年教师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热火朝天的时代风貌,集中反映了当时大多数的普通高校老师和学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