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8300000022

第22章 你喜欢舒曼,还是勃拉姆斯?(4)

此时她34岁,已是6个孩子的母亲,却依然是画像里那副熟悉的少女神情。她有些疲倦,多了一份亲近感。勃拉姆斯一直记着她的眼睛。温柔而独特的眼睛。该如何描述?蓝色、灰色或银色,好像都不准确。当她弹琴入迷,她的眼睛会变成深蓝色。勃拉姆斯感叹:“那美丽的眼睛,对我而言,包含着多少东西。”那是在克拉拉晚年病重的时候。

对于年少热情的勃拉姆斯,克拉拉是老师,是姐姐,是母亲,是朋友,是著名的女艺术家。她是他的女神。

这少年让舒曼夫妇惊为天人。舒曼为他写下了继评价肖邦之后最知名的音乐评论,《新的道路》。勃拉姆斯带来了新鲜的音乐血液。在夸张的浪漫主义音乐潮流中,他的清新古典自成一格。舒曼的一篇文章立即缩短了勃拉姆斯迈入顶级艺术圈的距离。这个朴素的少年,面对大师的赞美几乎有点不知所措,但他从不曾沾沾自喜。

不知道内向少年心里的恋情会如何曲折,但我们相信他的真挚与纯粹。包裹在心里的一汪眼泪,深夜里独自品尝,白天小心看护着不让它流出来。他如何会去向传说中的神仙姐姐表白?但在那一年,舒曼跳河,被救上来之后直接送入了精神病院。克拉拉突发痉挛性情绪崩溃。勃拉姆斯及时赶来杜塞尔多夫。他陪她散步,帮她教学生、照料孩子。她去医院照顾舒曼的时候,他不停给她写信。

后来他们交换了彼此的信件,各自销毁了一部分。有些舍不得就保留了下来。片段拼凑的信件已足以叫人强烈感觉到爱的火焰。这哪里是什么暗恋,爱情分明如鲜血般鲜艳痛楚地存在过。也许压抑的情感更有张力,他的情书比起作家舒曼要真挚多了。他最先唤她尊敬的夫人,亲爱的女友,最可爱的女友,最亲密可爱的女友,后来变成亲爱的克拉拉女士,可爱的克拉拉。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靠近她,靠近自己的心。

可是,接下来,舒曼之死永远横亘在两人之间。之前的些许暧昧之情忽然变成了罪恶感。咫尺天涯,往后只能做朋友。一场举世皆知的暗恋,如今只留下厚厚一摞书信,纪念的内向如勃拉姆斯也有过少年维特的热血澎湃的青春。

后来围绕克拉拉与勃拉姆斯的故事的核心问题,是他俩到底有没有恋过?到底恋到什么程度?克拉拉的后人自然保护她的名誉,可是传记作家却暗暗犯个笔误,露个口风—“离开克拉拉的身体,勃拉姆斯只能……”。这个八卦只能笑对,照克拉拉这样保守的性格和几乎不懂幽默的严肃作风,是不可能闹出婚外情的。

也许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会懂得珍重心里深爱的人,小心轻放,小心掩饰。有时甚至不愿将至爱的人留在身边。炽烈的爱烧过成灰,风吹即散。爱情不长久。所以一定要非常小心地,保持距离,保持微笑,在他背后默默照看。爱人来了会走,朋友才是天长地久,也不管你是否懂得其中曲折。后来他们真的成了天才地久的好朋友。很多年之后,勃拉姆斯依然写情书给她:“让我这份认真的爱情成为你的一种安慰吧—我爱你胜过爱我自己,胜过这世上的一切。”克拉拉回应,勃拉姆斯是她“心灵最深处的折磨”。

1891年,72岁的克拉拉以一曲勃拉姆斯的《海顿主题变奏曲》告别钢琴演奏生涯。

艺术女神克拉拉

在舒曼去世之后,克拉拉的钢琴家事业倒是越来越红火了。在之后的20多年中,她到各地巡演,英国,巴黎,后远赴俄罗斯、荷兰、比利时、瑞士、匈牙利,最后回到德国。在英国她成了家喻户晓的大艺术家,后来她几乎每年都来。1878年,在莱比锡举行的克拉拉登台50周年的庆典音乐会叫她毕生难忘。当她最后弹完舒曼的《a 小调钢琴协奏曲》,人群沸腾欢呼,鲜花如雨点一样撒向舞台。她抬头观望剧场里辉煌的灯火与漫天飞花,也许眼前掠过了舒曼忧郁的脸。罗伯特,但愿你在天上也看得见。在他死后,她一直忙着修订、整理他的作品,不断弹奏他,怀念他,一点一滴地再次理解了他。

一般女性音乐家都是以激情泛滥而著名。在音乐中激情永远先声夺人,它是眼泪与飞翔,心碎与尖叫,激情过度的个性容易脱颖而出,像后来的杜普蕾、卡拉斯都是如此。而克拉拉示范了另一种可能性。她更理性,一位知性女人,在她身上有一种把握全局的力量。她的演奏风格也如是。她是技巧大师,关照乐曲中成千上万个细节,始终要求精确、清晰、完整,但那不是算计着演奏音乐,她有一种来自直觉的敏锐乐感,这才是天赋之所在。她不管不顾,叫人着迷,别人以砖叠墙,她以岩石造城,热情的演奏直撼灵魂。而她的特殊分句、对音乐的沉迷,令演奏个性分明、语意新颖而始终充满活力。是的,源源不绝的活力才是她最终成功的关键,她是个顽强追求完美到龟毛的处女座,喜欢不断给自己目标和挑战。如今我们在一些成功的艺术家身上都能找到这些品质。

年轻时她精力旺盛,风格亮丽,上了年纪越发沉稳庄严,像一颗钻石打磨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璀璨,越老越迷人。到了晚年,她的曲风醇美、睿智而诗意不减。她总是一袭黑衣、戴头纱,坐在钢琴前,眼神温柔、沉醉又执着。她身上有一种献身艺术的气度,高贵的献祭之光闪耀在她额头。

克拉拉的成功,也值得如今的演奏家们借鉴。她那时弹的音乐会曲目已经与如今的钢琴家们相差无几,有肖邦《马祖卡》、巴赫的赋格曲和她特别擅长的高难度的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她一直以擅长高难度的作品著称,她的力量型演奏一反当时女性演奏家软绵绵的温情调调。在父亲的有目的的培养下(或者说是她遗传了维克的精明能干),她在操办音乐会、安排节目,选择演奏时机、组织合作者等方面都有一套。我们先来研究下她设计的节目单。作为战斗在欧洲剧院第一线的演奏家,她擅长从实际出发,考虑受众的音乐接受心理。在演出轰动时,适时推出新作品给予听众挑战与新鲜感,在演出萧条期找来艺术家好友们助阵。她将作为重头戏的经典大型作品放在开场,之后安排短曲让观众轻松一刻,接着是当代的浪漫派乐曲,在返场中弹奏李斯特的华丽作品。在激情奔涌的即兴曲之后紧接着缓慢如梦的慢板,以期听众在乐曲结束之后,稍静默片刻,随即爆发如潮的掌声。但像贝多芬的五大奏鸣曲,巴赫的赋格曲、舒曼与勃拉姆斯的曲目始终贯穿她的演奏生涯,克拉拉从来不为讨好观众而放弃自己的标准。这份干净漂亮的节目表影响了后世的不少演奏家。

在这30多年里,在欧洲几乎没有女艺术家可与克拉拉匹敌,她的影响力甚至推动了斯坦威钢琴的销量。她的严谨与有力常常让她被当作男性对待,这叫人哭笑不得。但在女性主义尚未萌芽的年代,这完全是一种褒奖,她获得了与男性艺术家平等的尊重。只有在李斯特面前,她有些心虚,觉得自己苍白得像个小学生。这一半来自杰出艺术家之间的相互景仰。当时他们分别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一位炫技张扬,一位醇美动人。李斯特被公众吹捧被业界诋毁,他是天才又是杂耍师,他是各种纷争与漩涡的中心,她始终不曾模仿李斯特,她了解自己的道路,而她是那个时代最了解李斯特的人,她看见了他身上的天才,他的独一无二的激情与优雅,她说那些模仿者们只学到了他的缺点。

如今“帕瓦罗蒂与他的朋友们”此类艺术家互相捧场的音乐会,曾经在克拉拉的音乐会中发扬光大。这种沙龙式音乐会伴随她终身。也许自小练琴的孤单,让她更关爱朋友。荣华与艰难岁月,朋友们一路相伴她左右。她的所到之处必有勃拉姆斯的曲子。勃拉姆斯、约阿希姆等当时杰出音乐家的名声与她的四处推广不无关系。到后来,连她的对手安东·鲁宾斯坦都愿意免费帮她弹伴奏。虽然台上风光,克拉拉独自抚养7个孩子一直让她花钱如流心力交瘁,而她一直婉拒朋友们慷慨解囊。在告别演奏生涯之后,她在约阿希姆主持的音乐学院里当钢琴教授。

直到晚年,7个孩子一个一个离她而去。玛丽亚改嫁之后死于难产;路德维希得了脑神经绝症,被送入精神病院;普法战争归来的费迪南特,后来死于风湿病。命运像一座山,此时暴露出坚硬嶙峋的苍凉。孩子们都去陪伴罗伯特了,克拉拉终于觉得疲惫,很快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1896年,勃拉姆斯听说克拉拉去世的消息之后,深夜从伊舍尔赶到法兰克福。他已神志不清,途中乘火车坐反了方向,奔波了14个小时,克拉拉的葬礼为了等他而延迟。在葬礼的纪念音乐会上,他为她演奏《四首严肃的歌》和《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奏至一半,他忽然独自冲到花园里,不能言语。第二年,他患了肝癌,郁郁而终。

1889年,在克拉拉70岁的时候,国王威廉二世授予她大艺术勋章。1996年,德国发行的100马克纸币上,是一张19岁的克拉拉肖像。

唱片推荐:

《霍洛维茨大全集》。霍洛维茨(Vladimir Samoylovich Horowitz,1903-1989)晚年时弹奏舒曼的《童年情景》尤其动人,他自然随性,无动于衷,像用一把沧桑的嗓音念三两句童谣,对时间的爱与哀愁欲说还休。

同类推荐
  • 短片也风流:50部欧洲最新获奖短篇评介

    短片也风流:50部欧洲最新获奖短篇评介

    本书收集了50部在国际知名电影节上最新获奖的欧洲短片,以出品时间为序,对各部分影片进行介绍、评赏,像万花筒一样,能让我们了解到欧洲丰富的短片创作。
  • 米芾与“米家山”画法

    米芾与“米家山”画法

    米芾与“米家山”画法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

    我国古代的戏曲故事,从元杂剧中的《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到四大南戏中的“荆、刘、拜、杀”,再到明清传奇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从充满神话色彩的《柳毅传书》到富有生活气息的《救风尘》,从瞒天过海的《连环计》到引人入胜的《梦黄粱》,从伸张正义的《灰阑记》到大义凛然的《赵氏孤儿》。足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适合大众阅读。
  • 死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作者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讲述了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爱美的民族。所以,从远古开始,礼和乐就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孔子教学生的六种教材——《诗》《书》《礼》《易》《乐》《春秋》中,有《礼》和《乐》;孔子教学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和乐居于前两位。目中的重要性。古人说“礼别异,乐和同”,意思是说“礼”是用来别尊卑,序长幼的。也就是通过礼的规定,来制定一种社会赖以稳定的等级秩序。而“乐”,则是求得一种没有尊卑长幼之分的平等与融合,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孔子就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过于礼。”
热门推荐
  • 凤舞九天:废柴大小姐

    凤舞九天:废柴大小姐

    一朝穿越,看似温和善良实则腹黑护短又记仇的她,重生到了星辰大陆林家的废柴大小姐身上。自此,这世间少了一个废物大小姐,多了一个绝世天才。回眸一笑,风华绝代,紫灿金衣,凤舞九天!
  • 契约小娇妻

    契约小娇妻

    “悠然,记住,我叫夏铭,夏天的夏,刻骨铭心的铭。”她是高傲的贵族女子,一夜之间沦为普通人。他,是坐在轮椅上的美男。一张卖身契,将两人绑在一起。她傲气,他温柔,她暴走,他包容。“除了我,谁敢这样宠你。”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说服你没商量

    说服你没商量

    说服不一定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它可长可短,可多可少;可以精悍,也可以木讷;可以理直气壮,也可以面带委屈。其中关键在于说服时要谣中暗藏玄饥,能在片言只语中把精妙的道理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且让听者心悦诚服,让人体会到你的用心,进而接受你的要求。
  • 马瑞芳趣话王熙凤

    马瑞芳趣话王熙凤

    本书是《马瑞芳趣话红楼梦》的延续,在这部作品中马教授以诙谐而幽默、生动而有趣味的讲述,解析了《红楼梦》中宝黛以外的至关重要的人物——王熙凤身上所潜隐的方方面面,充分显示了马教授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和精湛的红学研究造诣。作品通过对王熙凤的全新解读,一方面是从围绕凤姐的故事及人物活动之蛛丝马迹中,探察、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真实想法;还有另一方面是探询、揣摩文本内外曹雪芹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意图。本书既是一部对王熙凤全面解密、解读、解析的美文,又是一部带有探索、悬疑意味的开放式文本;既是严谨的红学研究学术著作,同时也是一部通俗易懂的轻松风趣的学术随笔;既有学术价值,又具有可读性。
  • 大少就擒有妻徒刑

    大少就擒有妻徒刑

    所以即使是孤儿,楚容华是家中的独女,从小也算是顺风顺水,像一朵温室里的小百合一般生活着。只是,母亲早亡,当真相浮出水面的时候,这一朵小百合也要迎着风雨,顽强站立起来,被父友人收养,变成强筋带刺的血蔷薇!(本文女强男更强,男主们各种无上限的宠溺。)
  • 养生要养根:同仁堂特聘专家马必生的长寿之道

    养生要养根:同仁堂特聘专家马必生的长寿之道

    本书以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原理为基础,应用中老年养生保健中所取得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把老年人自我养保健概括为“饮食保健、运动保健、精神保健、日常生活保健”四大方面。
  • 大智大勇(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大智大勇(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在田忌赛马的故事中,孙膑用了绝妙的策略;望梅止渴的故事中,曹操略施小计,就解决了将士口渴的难题;孙权断案,明察秋毫,根据一粒老鼠屎探查出事情的原委……这些历史上著名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有智有勇者才能成就大的事业,你能从他们故事中得到灵感和启发,得到勇往向前的动力。
  • 嫁给二婚熟男:豪门暗香

    嫁给二婚熟男:豪门暗香

    请抽打我吧,为什么这么慢,为什么进展也这么慢...总有一些灰姑娘能博得王子的欢心,肖蒙却以为她并不是灰姑娘,而且他也不是王子,是国度里无情的国王。即使求婚和离婚那么快,蒋乔的名字依旧是陌生的。高傲到骄傲如同孔雀般的男人,眼神冰凉,言辞刻薄,嘲笑她的木讷和自卑,警告她不准靠近,然而内心渴望类似爱情的东西。他只愿索取,她只愿被爱。
  • 靠山河

    靠山河

    刘浪,生于7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五期高研班学员。若干诗歌、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飞天》《文学界》《山花》《作品》等数十家期刊,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