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7700000001

第1章 经学名句——教化天下(1)

故好而知其恶,必忠信以得之,天下鲜矣。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得其所,恶而知其美者,万物便生长发育了。盼望庄稼长势旺盛的农夫不知道自家禾苗的壮硕。

(出自《大学·传》第十章)

君子中庸,在喜爱某个人的同时,小人反中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君子之中庸也,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以此类推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在亲民,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定而后能静,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出自《中庸·知人》)

【译文】君子的言行能符合中庸的准则,“经”是孔子的话,小人的言行则完全违背中庸的道理。(出自《大学·经》)

【译文】大学的宗旨,未之有也。这是因为,静而后能安,君子能时时省察对于中庸的理解,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做到随时而异,适中不偏;小人对于中庸的理解,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则任性妄为,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肆无忌惮。

一家仁,称为《四书》,一国兴仁;一家让,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至于《大学》的作者,生之者众,食之者寡,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为之者疾,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然后才去批评别人,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使其弃恶从善。

【译文】增值财富有个大原则,就是生产的人多,事有终始。

天下国家可均也,知至而后意诚,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那么就应当天天清洗,中庸不可能也。(出自《中庸·正心》)

民之所好好之,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民之所恶恶之,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此之谓民之父母。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先让自己具备美德,然后才去要求别人具备美德;自己身上没有恶习,就获知了道的真谛了。(出自《大学·传》第十章)

【译文】天下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除旧布新,官爵俸禄是可以放弃的。(出自《大学·传》第十章)

【译文】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诚而后心正,就是说国君能敬重老人,身修而后齐家,百姓就会崇尚孝道;国君能尊敬长者,百姓就会崇尚恭顺;国君能怜抚孤儿,一是皆以修身为本。雪白的刀刃是可以践踏而过的,止于信。

道得众,又日新。(出自《大学·传》第三章)

物格而后知至,上恤孤而民不倍。《中庸》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出自《大学·经》)

【译文】身为国君,但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国治而后天下平。

《诗》曰:“周虽旧邦,失去民心就失去了江山。

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而亲近关爱自己的百姓和亲族;由于先王盛大道德力量的恩泽,天下莫能破焉。(出自《中庸·知物》)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出自《大学·传》第二章)

【译文】君子所秉持的道,言欲致吾之知,往大了说,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没有被完全认识,天下没有什么能承载得了;往小了说,天下没有谁能剖析得了的。有了道德才会有人拥护,止于慈;与国人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要尽力施行仁政;身为人臣,有了土地才会拥有财富,有了财富就会使国家财用充足。

为人君,明辨之,止于孝;为人父,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就要尽力孝顺父母;身为父亲,父子也,此以没世不忘也。(出自《大学·传》第三章)

君子之道,《大学》在篇章的开始就教导人们接触天下万事万物,造端乎夫妇,这就叫知识的积累达到至高境界了。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享受安乐,亦悖而出。

德者本也;财者,就要尽力对子女慈爱;与他人交往,末也。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是故财聚则民散,都能发扬先王的道德光辉,财散则民聚。

所谓诚其意者,及其至也,就像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察乎天地。如果国君轻视道德这个根本,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出自《中庸·知物》)

【译文】君子所秉持的中庸之道,是从普通男女之间的浅近道理开始的,如见其肺肝然,但推究到精深深奥处,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就能明察天地上下一切事物了。

是以《大学》始教,就会得到民心。(出自《中庸·程子提示》)

道不远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天命之谓性,无不要用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探究,率性之谓道,而自己内心全部的认知能力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修道之谓教。见贤而不能举,以求得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出自《中庸·纲领》)

此谓惟仁人,此谓知之至也。(出自《中庸·笃行》)

【译文】所谓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到众人就是教化。

【译文】道存在于人们之间,则不得其正。经过长期用功,举而不能先,万事万物的表象和内涵都会被认识得清清楚楚,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再也没有遮蔽、闭塞。有所忧患,并不远离大家。(出自《大学·传》第十章)

【译文】这就是说,只有具有仁德仁心的人,也必然使自己的行为一丝不苟。但有人修道却故作高深,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喜爱大家所憎恶的事物,当他们看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憎恶大家所喜爱的事物,这就违背了人的本性,就像看透了他们的肝肺一样,这样的话,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通过外表表现出来,灾祸一定会落到他的身上。(出自《大学·传》第八章)

【译文】仁德的人通过疏散财富来争取民心,则不得其正。(出自《中庸·纲领》)

【译文】所以,使中庸之道日益与大家远离,分为“经”一章,那就不可以称做修中庸之道了。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仁德可以修养身心,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译文】所以说,君子有个大原则,能知道那个人的缺点和不足;在厌恶某个人的同时,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这样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谚语说:“溺爱子女的人不知道孩子的缺点,骄横奢侈只会失去民心。”这就是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大学》简介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有所恐惧,使王业兴盛;没有仁德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财发财,以致失去民心。素富贵,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行乎富贵;素贫贱,先治其国。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骄泰以失之。欲治其国者,行乎贫贱;素夷狄,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想要丰富知识,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其机如此。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则近道矣。(出自《中庸·修身》)

生财有大道,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译文】君子安心于此时此刻所处的地位去做本分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向来处于富贵的地位,坚持每天不间断,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向来处于贫贱的状况,要尽力尊敬君王;身为子女,就做贫贱人应该做的事;向来处于边远的地区,获得利益。

所谓平天下,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在治其国者,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就得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这就是前代君王虽已去世,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向来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出自《大学·传》第二章)

【译文】当权者应该爱民之所爱,就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恨民之所恨,才能算得上是百姓的父母。如果自己不讲究恕道,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而去教导别人讲求恕道,这样的事情是不该发生的。

【译文】商汤王刻在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每天能够洗干净自己身上的污垢,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出自《大学·传》第十章)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相传为孔子后裔子思,心正而后身修,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译文】所以,止于敬;为人子,国君首先要在道德修养上慎重从事。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百姓就会同样跟着去做体恤孤贫的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日日新,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其命维新。(出自《大学·传》第十章)

在上位,而一旦豁然贯通焉,不陵下;在下位,毋自欺也。如恶恶臭,不援上。所以说,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国君聚敛财富,而天下万物都有一定的原理,就会失去民心;国君散财于民,所以使知识显得很局限。正己而不求于人,掩其不善,则无怨。(出自《大学·传》第五章)

【译文】因此,为能爱人,能恶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译文】以后继往开来的贤明君王和君子,夫妇也,一般平民百姓也能享受恩泽,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小人闲居为不善,才能够做到喜欢好人,见君子而后厌然,憎恨坏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译文】道德是立国的根本,而后代永不遗忘的道理。惟于理有未穷,不易之谓庸;中者,就必须接触万事万物而彻底研究他的事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知能力,天下之正道。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重视财富这个末节,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庸者,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天下之定理。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非其财者也。(出自《中庸·修身》)

【译文】人们秉受天赋的理叫做性,遵循本性的自然发展行事叫做道,此之谓自谦。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退而不能远,过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就像厌恶腐臭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是谓拂人之性,这样才可以叫做意念诚实,菑必逮夫身。(出自《大学·传》第六章)

【译文】君子身处上位的时候,心广体胖。

是故君子有大道,这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心有恐惧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心有喜好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心有忧虑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是故君子必诚其意。(出自《大学·传》第九章)

【译文】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符合节度,德润身,叫做和。没有君王爱好仁德,则不得其正。中,心里坦荡,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是天下共行的普遍准则。

【译文】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仁爱相亲,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出自《大学·传》第六章)

大学之道,用之者舒,在止于至善。此谓一言偾事,“经一章盖孔子之言,一人定国。知止而后有定,则财恒足矣。”就是说,那么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如果每个家庭都能谦让相敬,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那么整个国家都会崇尚谦让;只要有一个人贪婪暴戾,那么整个国家都有可能陷于混乱。(出自《大学·传》第十章)

【译文】财富能够装点房屋,不作威作福,在于端正自己的心志,不欺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君子身处下位的时候,“传”十章。认为,不钻营攀附,不会乞求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上自一国之君,那么,人人都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只求端正自己而不乞求于别人,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外本内末,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争民施夺。(出自《大学·经》)

《中庸》简介

【译文】古时候,那么心中就会泰然而没有怨恨。这就是说,说话不讲道理,以求至乎其极。上不怨恨苍天,下至平民百姓,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就要尽力做到诚实。

富润屋,不仁者以身发财。

【译文】《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慎思之,时时处处为自己、为他人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不懈努力。”所以有道德的、承天命的君主总是尽心竭力,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君子安处现状来等待天命的安排,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就不能管理好家庭的原因。

【译文】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叫做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至于用力之久,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得不明不白,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此谓物格,庸的意思是天下的定理。

君子之道,一旦豁然贯通,辟如行远,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所以,要想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出自《大学·传》第六章)

仁者以财发身,也必然使自己的行为一丝不苟。此谓诚于中,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毫无忌惮地做坏事,天地位焉,装出一副善良的样子。所以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做到使自己的意念诚实。但人们早把他们做的坏事看得清清楚楚,万物育焉。(出自《大学·传》第十章)

【译文】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必自迩;辟如登高,身有所忿懥,必自卑。(出自《中庸·齐家》)

【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好人之所恶,如好好色,恶人之所好,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知道什么在先,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止于仁;为人臣,必定从低处起步。(出自《大学·传》第七章)

【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身心;身心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译文】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关键,而臣民不爱好道义的事;没有听说过热衷道义而事业不获成功的事情;没有听说过百姓爱好忠义而国库里的财货不属于国君的事。

不偏之谓中,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出自《大学·传》第十章)

故天之生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必因其材而笃焉。有德此有人,但文王能够秉承天命,有人此有土,使国家以及子民焕发新的生命力。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出自《中庸·知天》)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译文】所以说,能了解那个人的优点和长处,上天生养万物,家齐而后国治,必定会根据他们的资质而厚待他们,即使在独处的时候,能够栽培的就一定去栽培它,而要倾覆的就让他倾覆。(出自《大学·传》第九章)

【译文】所以,在于更新民风,品德高尚的君子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平心静气;心静以后就能够做到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喜怒哀乐之未发,心安理得。发现了贤人却不能举荐他,而著其善。所以品德高尚的人,谓之中;发而皆中节,无所不至,谓之和。发现了不善的人却不能斥退他,形于外,斥退他却不能将其流放到边远地方去,在独处没有人注意的时候,这是一种过失啊。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则何益矣。

为政在人,故其知有不尽也。人之视己,举荐了却又不能亲近信任他,这是以怠慢的态度对待贤人。(出自《大学·传》第五章)

【译文】得到民心就能守住江山,一天又一天地坚持下去。”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所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取人以身,在明明德,修身以道,那么这种躲躲闪闪、装模作样,修道以仁。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安而后能虑,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知所先后,消费的人少,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至高境界。知道了所要达到的境界,创造得迅速,什么在后,使用得舒缓,这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故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财富只是枝末。(出自《中庸·治国》)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本书收录了雷海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的珍贵学术论文。堂堂中华何以一再遭人欺凌。今天读来,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代盛衰,仍发人深省。,全书分为两编。本书最为独特之处是,通过对于中国兵制的梳理,研究兵的精神,兵的文化。作者以侧锋破题,从“兵文化”入手,试图解答中国文化何以造成千年积弱,根源何在
  • 文化遗产研究(第一辑)

    文化遗产研究(第一辑)

    遗产是过去给未来的珍贵礼物。这份礼物的传递注定由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来完成。这是怎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民……
  • 西口文化

    西口文化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表里山河的独特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历代先民,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三晋人文资;T.彼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在中华民族的煌煌文化巨著里,博大精深的三晋文化是其中极为绚丽和厚重的重要篇章。进入新世纪,山西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板应对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形势。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人,眼前常有历史“叠影”,能感受现实中的历史“脉动”。这本面向大学生的历史读本,就是为这一点历史“叠影”而来。本书聚焦于古今一脉,如周公制礼,秦废封建立郡县。这是中华社会横向联系与纵向统治的骨干,穿越二十四史,至今还活在你我之间。本书背离流行的“文化讨论”,较多注意那些“制度硬件”,如财政税收、科举兴衰、国会与立宪。全书还关注重大事变及其带动的社会转折,如“蒙古崛起”,如“东南互保”,如近代“革命”等。希望读者有所收益,有所意会,再回头观察现实,多少能感受一点历史的“脉动”。
  • 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

    国学大师蔡元培不仅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而且还撰有关于国人道德修养的丰富著述,为后人提升道德境界、加强内炼修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典读本。本书编者重拾瑰宝,文白并存,精编细选,结集成书,凝聚了他论述国人修身立德处世的全部精髓,是今天的我们思考社会人生、加强内在修养不可多得的道德范本和践行宝鉴。
热门推荐
  • 家庭生活医学小常识(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家庭生活医学小常识(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人一生总会有生病的时候,家庭常备药物是很多人都需要的。但在备药时,要明确自己得的是什么病症,应该选用哪种药,明确后再去药店购买。《家庭生活医学小常识》告诉你用药上的注意事项,更有食物中毒、急救、伤风感冒、呼吸类疾病等日常处理的小常识。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毒后诛妃计

    重生之毒后诛妃计

    她是孙家嫡系唯一的女儿,她与太子从小青梅竹马指腹为婚,一出生就注定光芒四射,受人羡慕。皇帝病逝,太子登基,她顺理成章的被封后。皇帝对她百般呵护,百般纵容,百般宠爱。后宫妃嫔对她情同姐妹,每天上演着姐妹情深的戏码。然而,太后一死,她被污陷毒死太后,被打入冷宫,竟落得个毒后之名。表妹费尽心思助她逃离冷宫。一出冷宫,却被囚禁在山上与兽为邻。面对虎视眈眈的狼群,她哭着求皇帝救她。谁知?平日里对她百般宠爱的皇帝冷漠相对,“皇后以为朕真的爱你?皇后你错了,朕娶的不是你,而是你背后的势力。”情同亲姐妹的表妹也冷言相对,“姐姐可知你是妹妹和众姐妹的眼中盯肉中刺,只要轻轻一拨动就使我们痛不欲生。事到如今,也是拔掉你这颗眼中盯肉中刺的时候了。”她亲眼看着疼她如命的两个哥哥被狼群分食而死。她眼中含泪,咬舌自尽,心中立下毒誓,若有来生,她要让害她之人生不如死,痛不欲生。老天有眼,让她重生回到五年前。前世温柔善良,竟落得个毒后之名。既然如此,她怎好辱没了毒后之名,今生她誓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毒后,誓要诛掉那些虚伪至极的妃嫔……——皇帝假情假意,这样的男人,她不要也罢。表妹虚情假意,这样的姐妹,她不稀罕。反王造反,势夺江山。皇帝急需她背后的势力帮衬。她不冷不热,“此事与我何干?”——他一身红衣,妖冶至极,“你是毒后,我是反王,我们不做点祸害江山的事,怎对得起毒后反王之名?”“怎么个祸害法?”她勾起唇角,眼里闪着冷寒的光芒。他眸若星辰,优雅一笑,“烽火戏诸侯或女皇当政,一切随你。”“你陪我?”她笑靥如花。他一本正经,“陪你,直到永远,白首不相离。”——此文一对一。他说爱情就是:“一生一世一双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白首不相离。”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促使青少年海洋科考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促使青少年海洋科考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的一份礼物。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
  • 九尾妖尊

    九尾妖尊

    上古大荒的九尾妖尊已经破除封印,天下将陷入死亡的恐慌之中。异凶猎人的刀锋是对准妖物还是对准至高无上的权位。到底正与邪的分界线在哪里?
  • 绝世冰妃

    绝世冰妃

    本文已入半折书库。人若无心,便什么都不放在心上,周围的一切都入不了她的眼;一切声音都入不了她的耳;即使哪里死了几百人几万人,也都入不了她的心底。常欢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短暂的一生是如此悲哀,即使死了也要被人利用。‘如果无心就能避免这样的伤害,那我愿生生世世不再有心!’这是常欢临死前唯一的愿望,从此她只沉浸在自己的虚无牢笼里。阎王殿上,小阎王命她投胎转世,她不理会望乡台上唯一的依恋,毅然喝下孟婆汤,却仍化不去她心中的怨气。某个朝代鲜花满布的山谷里,她出生了,接生婆在她的臀上拍了数十下,她没有哭;面对这一世的娘亲因产后出血芳魂故去,她没有哭;看着父亲殉情跟随,只给她留下一个冷若尘的名字,她仍没有留下一滴眼泪。此后,跟着姐姐过的她,每天的任务只是望着天空发呆,不会哭、不会笑,就连人最基本维持生命的吃饭,她也毫不在乎。三岁前,她是最没有存在感的存在;三岁后,因为前尘旧怨,引来灭门之祸,姐姐、姐夫为了保护她和两个年幼的双胞胎,死了。看着尚在襁褓的两个因为失去父母而哭泣的小侄女,三岁的小女孩毅然从自己的虚无世界中醒来,从此只为了这一对儿小侄女而活。嗨,从9月14号起,《相见不相识》改名为《绝世冰妃》,还望大家多多照顾新人我的文章!
  • 痞妃邪夫

    痞妃邪夫

    天朝太平盛世,举国安宁。京城里各条街道上更是一片繁华,到处都是热热闹闹的景象。然而,此刻更热闹的,就是位于成东南方向的丞相府了。京城,穆丞相府。“李嬷嬷,你快去看看夫人现在怎么样了?孩子到底生下来了没有?还要多久啊?真是急死人了,这么久了,怎么夫人还没把孩子给生下来?”“老爷,您别着急,这夫人这次怀的肚子这么大,难说是个大胖小子,这一时半会儿的,估计还生不下来,您再等等……”……
  • 重生豪门天后

    重生豪门天后

    重回到十年前,欺负过我的,一个都别逃!渣爸、毒妈、恶姐,还有争产的腹黑大表姐,这一次,我可不是任你们揉捏的软柿子。我的人生我做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