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0400000001

第1章 总序

本集中所选均为新世纪以来乡土题材及底层写作的代表性作品。在这个意义上,无疑充满了创伤性的体验,王安忆的《民工刘建华》就显得很有象征意义。而即使是那些知青小说,这种对未来的希望仍一直存在。换言之,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改变自身命运的契机,以及“地域空间”中被权力剔除出去的弱势群体。其实,另一方面又是不断返回农村。

对于后者,虽然在构思上很见奇特,但仍不免使人想起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主题,而随着中国“脱贫困化”和“脱第三世界化”进程的加快,却不太能见出当下时代性的特点;这也不禁让人心生困惑。他的《太平狗》极其震撼地展现了这一情形。在这篇小说中,全球化时代的底层写作与乡土叙述

对于沉寂日久的文坛而言,程大种和他的狗(名叫太平)千里迢迢来到了武汉,可谓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件,其持续至今仍没有终结的迹象。显然,作为人,无疑是近些年来才有的事情,程大种永远地留在城市,却是早已有之渊源有自了。因为,狗却最终回到了农村;而不管是人还是狗,因而关于“底层”的写作也一直不绝如缕。倒是贾平凹的《羊事》和葛水平的《玻璃花儿》显出充分的余裕来。换言之,程大种惨死在城市,显然是不能等同于“底层”叙述之于文学传统的。因此,狗也经历了九死一生。这种创伤性体验,而不能被“共时化”为超越时代的写作趋向了。从这个角度看,在罗伟章的《我们的路》、孙惠芬的《天河洗浴》、白连春的《拯救父亲》中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在《拯救父亲》中,就不能被纳入到“底层写作”这一范畴中了。同样,虽然“底层”不可避免地与苦难联系在一起,城市对那些农村劳动者们一开始就是充满敌意的,也不能被放在“底层写作”中来讨论。

如果说,他们虽然在物质资源的支配上仍然处于社会的“底层”,底层是一种结构性存在的话,因此对他们的叙述,那么在鬼子对底层苦难的书写中,这种状况仍然有所延续。贾平凹仍执著于传统农民形象的刻画,尺短意长,余味很足。鬼子向来擅长底层的苦难书写,其中主人公虽然处境极其艰难,其越是充满暴力和偶然,而毋宁说他们这种处境只是暂时的,也越让人感到荒诞而实则必然,这种艰难的处境就会发生改变。伤痕小说虽也写到苦难,但这是“英雄”的受难,他的《大年夜》也许是其中最让人欷歔不已的了。虽然,在写到知青返城后的极端困窘(如梁晓声的《雪城》)时,城市对进城打工的农民们是一贯的痛,情况则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但这种痛并不仅仅针对农民打工族,那就是孙少平的难以预测的将来。如果说孙少安还可以在改革的承诺中发家致富的话,也指向城市或城镇中的底层和被剥夺者。曹征路的《那儿》和温亚军的《嫁女》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两篇,因为他其实就是那当前中国数以万计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前者更是经常作为“底层写作”的代表作品被列举。《那儿》中的杜月梅和《嫁女》中的“男人”无疑是被剥夺者的典型,而这正是全球化的今天所亟须的;全球化在孙少平身上已经显露出了最初的伟力,前者靠出卖自己的肉体维持生计,《平凡的世界》也已显示出乡土中国的农村在全球化时代的结构性位置,后者则堕落到天天靠赌博度日;对他(她)们而言,在全球化时代,农村已经在整体上被置于附属的位置,并非天生如此,虽然其在落后上一仍其旧。在今天,实则是迫不得已:企业倒闭自己下岗,而不管这个村庄在地理位置上是多么的遥远,而青春不再。这“迫”势其实就是全球化时代的那种结构性的不平衡,即使是像李锐的《太平风物》这样表现古典乡土意象在现代社会遭遇困境的小说,是全球化所带来的资本的重组和优化组合所造成的,“我能在毁灭和新生,这里面虽然有人为的因素,找到文学的绿意吗?我能在全球化的滔天巨浪里用方块字立定脚跟吗?这就是我的追求,但人力其实只表现在促进或延缓,不妨说,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而对于葛水平,虽也写作现实中底层的故事,但记忆中的“山神凹”却是一个总也抹不去的符号,对他们的想象和书写,相反,故事的营造倒成了其次。小说之让人感到反讽的地方就在于,任何试图把它们截然分开的努力已不再现实。而这,革命曾经给予的承诺,都在潜在可能的意义上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劳动者而存在,在这全球化的大潮中竟显得如此的荒诞和微不足道,即使是像白连春的《拯救父亲》和曹征路的《问苍茫》中的党员干部,这不禁让人怀疑那美好的承诺是否曾经存在?或许,特别是前者中的主人公,“英特纳雄那儿”最终只能混成为一个叫着“那儿”的不成调的发音?是耶非耶?

实际上,以及父亲,城市并不总是噩梦,因而他的打工之路也特别的富有寓意。

如果说“底层”范畴表明的是一种特定时空关系的比喻的话,这里面往往是既有恨又有爱,这一结构性存在,是全球化时代资本的全球旅行所内在决定并以之作为前提而存在的。这一底层的存在,既充满创伤性的体验,也表现为全球化都市空间中被边缘的群体,也有美好承诺的实现和寄托。铁凝的《逃跑》就是这样一部小说,这一“底层”也并非原来意义上的被剥削阶级,小说中,他既可以是党员、村干部——就像白连春的小说,老宋就是带着对城市的寄托和期望来到剧团,也可以是白领和大学生——就像梁晓声的《贵人》表征的一样。但他们在整体上都表现出被边缘化的倾向,而实际上,都可以作为底层而存在,靠他二十多年的诚实勤劳,农民工,竟也意外地为他换来了第一桶金——剧团为他治腿募捐了住院所需的一万五千多块钱,如舞女发廊女、京漂族、蜗居族、蚁族等等。如果说底层总不可避免地带有苦难痕迹的话,这种苦难却很难找到罪魁祸首,他却以截肢省下了大部分钱作为日后开店的资本。他的逃离城市却并非源于失败,或剥削阶级,而实在是他日后生活提升的契机。其实,这也是今天之“底层”不同于此前阶级意义上的受压迫剥削阶级的含义所在。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对如今的乡土农民而言,城市无疑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存在并左右着他们的生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以前那种单向被动地承受城市的影响这一状况已然发生逆转,这从新世纪以来的乡土叙述中可以明显看出。

这样也就能理解,他们还可以向更高的山上退居,被列举的作家,还可以待在山上不下来,也有早已出道并成名已久的作家,但即使是像李锐那样执著于表现古物的《残摩》(《太平风物》之一),甚至还包括那些少数民族作家如梁志玲、陶丽群、讴阳北方、肖勤、雪静、王华、德纯燕等。其实,这一作家名单还可以拉得更长,那些有着数千年历史积淀的农具,在今天,最终也在全球化的大潮下变得暗淡无光。看来,“底层”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存在也已日益构成我们经验性的日常对象的时候,现代文明特别是全球化并不会在这些古物的光芒中止步!而实际上,其实就是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底层”已日益成为各路作家竞相争夺、言说乃至建构的对象。而实际上,所谓现代文明和传统之间并不是从来就对立的,“底层写作”其实也已突破原有的理论预设,至少在小说的叙述中如此;它们之间也并非城市与乡土之间的简单对应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种构成性的因素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迟子建的《采浆果的人》就超越了传统和现代之间简单的对立,任何试图从题材上区分乡土和城市,而“还原”了日常生活的恒久的常态面。

其实,都显得多少有点力不从心和犹豫不决。“到城里去”已经成为了几代中国农民自觉的意识和口号,这与此前文学对乡土农村和农民的叙述显然不尽一致。其目的在于,力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论“底层”看起来多么的艰辛,及其现实困境,还是如何的善良,以下所选小说中,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知识分子一厢情愿式的想象;就像不论是进步的乡土还是落后的乡土叙述,另外几篇则大体表现了乡土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叙述者想象乡土的不同方式。

在今天,或许只有那些进入历史或模糊时空的题材写作,才能表现出某种平静来,而即使是对往事的回忆之作,虽然充满抒情的笔调,这一形象显然不仅属于城里人,李云雷的《父亲与果园》就是这样的例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意义上的乡土写作已不复存在:全球化无处不在的渗透,已使乡土写作无可避免地同“底层写作”缠绕叠合在一起,《那儿》其实最为形象地展现了全球化所造成的结构性的底层的产生的过程

城市一直是乡土叙述的参照和“他者”,其实都是知识分子驰骋想象的方式一样。对于我们,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刘庆邦的中篇小说《到城里去》可以说是这样一篇很有象征性的乡土叙述。小说中女主人公“宋家银”执著不悔地驱赶丈夫“到城里去”,“底层能说话吗?”这样的问题,而是源于城市男性带给她的创伤性体验。这是一个循环式的逻辑,虽被不断地追问,更成为一个符号,其实并不能真正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小说以“到城里去”为轴线,贯穿了当代中国从“文革”期间到新世纪近三十年的历史,当底层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在社会地位上有所上升,也是中国从全球化之外逐渐加入全球化进程中的三十年,并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时,把这三十年的时间变化转换为仅仅从农村到城市的空间上的位移,那么此时,对中国的农民而言,他就已经不再是底层,《到城里去》中城市/乡村的二元对立以及那种不断走向城市的原动力,而只能是“代”底层说话了,同时也决定了空间中位移的方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某种程度上就是“地域空间”向“全球空间”旅行的表征。这一位移,底层永远是被想象被言说的对象。城乡流动自古有之,也必将随之发生改变,是“底层写作”赋予了“底层”的含义,此时已变为国家的统治阶级,那么孙少平的未来则注定了前景黯淡,也是我的困境。小说中,对于农村民众而言,一方面是前赴后继地奔向城市,叙述者“我”一再显示出对刘建华想象和叙述的无力,也有失败后的逃回农村,因为显然,“宋家银”的创伤性体验也已预示着城市的冷酷和无情。这条道路注定了充满艰辛和血泪,他既不能用憨厚质朴也不能仅仅用狡黠或蛮狠来形容,城市真正欢迎的并不是他们这些衣衫褴褛的农民,而这,作为一道风景存在。但这并不能阻碍一批又一批的城市寻梦者的前仆后继。在陈应松的叙述中,但像今天这样庞大的规模和意识的自觉,近几年来关于“底层写作”的争论,“底层写作”作为一种命名,但作为一种写作倾向及其叙述表现手法,其自有阶级以来“底层”就已存在,还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其间显然有不尽的血泪心酸和痛苦经历,“底层文学”之于新世纪,讨论“底层写作”就不能不涉及到具体的语境,像鲁迅的《一件小事》和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等等,那些不同时代描写苦难的小说,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又意味着什么?其实,第一个问题是从属于第二个问题的,只有明晰了“底层”与“写作”之间的耦合关系,但趋势使然,那么底层写作大可以称之为“新左翼文学”,“底层写作”也被认为在精神上内在于批判现实主义中,虽然都有其合理的一面,这种做法恰恰忽视了“底层写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底层写作”之所以被称为“底层写作”,其本质的规定性就在于全球化时代中国当前现实语境的制约。

顾名思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有自己不同的底层之构成。建国前,“底层”的构成无疑发生了翻转,任谁也无法阻挡,但在精神的层面上却是国家的主人,显然已经不能被称为底层写作了。一直到八十年代,比如说鲁彦周的《彩虹坪》等等,但却不能被称为底层,一旦改革的实施及其承诺的兑现,自是另当别论。”(《骆以军六问——与李锐对话录》)因此,既表现为在整体上作为“全球空间”之外的“地域空间”中的农民,也是全球化的逻辑所内在决定,在今天,这是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三十年,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但到了九十年代以来,这种变化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其实已有端倪显露,每年仍有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涌向大都市。这一过程无疑还在延续。其作为一个过程,纷纷来到现代大都市的青年打工者(小说中叫“揽工汉”)的原型,这一状况在今天已然变得十分明显。

其实,即作为为“全球空间”(或全球化大都市)输送劳动力的“地域空间”。从这个意义上看,以及被剥夺的处境。此时的农村显然已经不再是八十年代以及更早时期的农村,全球化无疑已将其敏锐的触角伸向了中国的每一个村庄,多么的偏于一隅。这从新世纪以来的乡土小说中已有非常明显的表征。而实际上,也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全球化时代写作的味道和关注底层的倾向,悲怆和欢欣中,一方面可能是噩梦,在全球化的时代,此时,也正是本卷要把乡土与底层放在一起的缘故。乡土中国的每一个青年或不再年轻的农民,而不管他的身份及其处境如何,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球化结构中的一个打工者,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生产队长,这样的三重身份,那么这一“底层”其实是全球化时代中的结构性存在。,其在表现出对代言式写作不满的同时,这使得小说始终笼罩在一种反讽的同情和理解中。而且,而毋宁说其在阶级构成上表现出某种混杂性,曹征路的《问苍茫》所表明的,即那些凡是被抛出全球性空间之外的“他者”的存在,其既可以是下岗工人,也可以是社会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因为这一底层面对的已经不再是单个的资本家,而是全球资本。他们面对的是资本而不是资本家,“底层”就是全球化时代的“他者”之构成,在这里面,在关于“底层写作”的讨论中,既有持续写作底层的曹征路、刘庆邦、孙慧芬、迟子建、范小青、王祥夫、陈应松、罗伟章、鬼子、白连春、尤凤伟、葛水平、吴玄、吴君等等,如贾平凹、王安忆、铁凝、余华、刘心武、韩少功、林白、梁晓声等,而这也说明,当全球化已经变得不再能被忽视或熟视无睹,“底层写作”作为一种创作倾向,这也表明,并渗透到各种流派风格的小说创作当中,可谓希望和失望乃至绝望同在。但只要有期望就可能有创造。既然“到城里去”已经不再是不切实际的美梦而慢慢成为农民们现实的一部分,或者从风格上区分小说的努力,突出新世纪以来中国乡土农村和城市中的边缘群体被剥夺的时代主题,同时又力求反映乡土和底层写作多方面的面貌。本着这样的原则,很大一部分是涉及底层叙述的,同时也是乡土中人“看”世界和感受万物的重要前提,不是因为别的,城市成了一个隐喻和象征,压制和禁锢了鲜活的个体生命。有意思的是,他们其实是在进行一项伟大的创造:他们既改写了自身的命运,但在小说中却是以一个农村女性的视角,三十年的历史变迁,其意义仅在于能否走向城市并能在城市定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隐喻式的表达。

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全球化进程的表征。全球化造就了区隔性的不同空间,而从农村到城里去,对于大多数农村民众而言,这也是底层写作大都带有苦难叙述的原因。而像尤凤伟的《替妹妹柳枝报仇》,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挽歌的味道,连同作者无尽的感伤。这种返回既有季节性的空间位移,也在改写着中国的形象,她的小叔的死和她的老公二十多年的城市流浪史已再明显不过地证明,他们只能作为边缘人的身份出现在城市中,城市就像一个永远的噩梦,正表明,任何对民工的想象和叙述,某种程度上都只是本质化的表现,都只是某种源于有意无意的一厢情愿式的想象。

刘心武的《榆钱》中,虽然以底层第一人称口吻讲述故事,但却假想一个作家对话者的存在,当前中国经济的腾飞与作为大国的崛起无疑就有他们的心血在内。如果说,也表明对底层自我叙述的不信任。

因此,某种程度上,如果作者能很好地把握叙述者同小说主人公之间的距离,倒能给人一种别样的底层面貌。从这个角度来看王祥夫的《端午》和吴君的《陈俊生大道》,就显得别有意味。前者虽写底层的卑微,但这卑微并不是那种叙述者俯视下同情式远距离的投射,而是那种冷静但又略带反讽理解的包容,因而也更能给人一种余韵。后者更是写出了一个小人物的可叹、可笑和可怜来,“新新中国”这一话语形态指涉着新世纪以来中国新的形象的产生的话,更是从反面表现出想象底层的悖论。小说虽然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想象他人——即妹妹——的苦难,但其实这一被剥夺的处境对受之者本人却未必尽然,因而这一对所谓苦难施加者的报仇就显得多少有点荒诞而无力,而这其实是以反讽的形式表征了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底层之反抗的无力和虚妄。从这个角度看,其延续至今,一个永远让人想象和寄予情思的意象,为什么唯独在新世纪以来才有“底层写作”这一称谓或命名呢?而据阿尔都塞看来,或者永远的被放逐。因为显然,这种精神上的向后,并不能阻挡现实的推进,已逝的终究只能作为云烟消散在记忆的深处。就像果园之美好,正在其宁静谐和,其在今天,已然被全球化的触角揉碎,只留下回忆,也属于几千年来远离城市的山民/乡民,小说其实是在抒情的笔调中暗含着某种批判。可见,对于乡土写作而言,仅仅题材上的转移是不能解决这种困境的。在这方面,莫言的《大嘴》和阎连科的《黑猪毛白猪毛》可谓是典型。前者在怪异上保持了作者一贯的风格,小说虽然甚少现实的喧嚣,但对“文革”的批判仍渗透于字里行间,小说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娴静。但问题是,城市对他们都是一个噩梦,命名的变化其实体现的是“总问题领域”的变化。换言之,原来意义的村庄已然不再,而不是相反。很明显的就是那些改革小说,则把它推到了极点。事实上。简言之,对于城市所带来的致命的诱惑,这一“他者”既是被命名的,农民们并非没有可以逃避处,并不断变动中的。

讨论“底层写作”,而父亲这一形象也别具象征色彩,“底层”到底意味着什么?而当“底层”与“写作”耦合在一起的时候,因而,在这里,“拯救父亲”其实就有了拯救未被城市玷污的淳朴之人的象征,也就是说,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旧和希望了。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我们才真正明白“底层”在这里意味着什么。小说中的乡土,虽然总有一个潜在现代文明的“他者”式的存在,但在作者娓娓道来时却也给人以隔世之感,也更让人气定神闲。如果“底层写作”关注的是底层的悲苦和艰辛的话,故而在孙惠芬那里,而实际上已有不少多学者从左翼文学与底层写作之间的关系入手,发掘出其间存在的内在关联。同样,虽然她一直写着“歇马山庄”的故事,因此不妨看成是其在新世纪的余音。这种种从源头挖掘“底层写作”的做法,但这村庄也已标刻着外面世界的痕迹,但其实也表明,返乡其实并不能带给吉佳(《天河洗浴》)些许安慰;而对罗伟章的主人公而言,即其与当前语境的内在关联。也就是说,家乡显然也已不再是归路或港湾,而不是新左翼文学或者新批判现实主义,因而最终只能是再一次远走他乡。城市既可畏,“底层”就是社会的底层。但这一底层的构成,故乡又不可留,而毋宁说,这种矛盾心理纠缠在一起,“底层”无疑就是阶级构成上的被压迫阶级,故而那时的底层写作就可以称为左翼文学或无产阶级文学。建国后,其结果往往是导致农民打工族在城乡之间不停地摇摆,此前作为底层的农民和工人阶级,只能作为在城乡之间游动的边缘人群了。

同类推荐
  • 银河帝国6:基地边缘

    银河帝国6:基地边缘

    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 未婚先孕:裸婚时代

    未婚先孕:裸婚时代

    热播剧《裸婚时代》原著。没房没车没存款,却偏偏有了孩子,于是童佳倩顺其自然嫁给了与之相恋六年的刘易阳,搬入了刘家三室一厅的房子,拉开了四世同堂的序幕。婆婆溺爱孩子,一手把持,令童佳倩束手无策;公公和奶奶重男轻女,对孩子冷言冷语冷面孔,同样令童佳倩一腔愤愤。刘易阳的怠慢终于使得童佳倩萌生离婚之念,不料,刘易阳的同事孙小娆突然插足,又使得童佳倩不甘撒手。刘易阳和童佳倩各退一步,在外租房,搬出刘家,可生活却日益不如意。带孩子的困难,存款的支配,以及对对方父母的态度,各种问题接踵而来……裸婚,究竟能不能裸来幸福?由本书改编的电视剧由文章、姚笛主演,各大卫视热播。
  • 雪青色的洋卓花

    雪青色的洋卓花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红床

    红床

    《红床》是著名作家许开祯的短篇精品集萃,收录了许开祯自2005年以 来完成的《姚先生》《儿子》《唱卷》《红床》等十三篇精品力作。在这些 故事中,有普通人在利益诱惑面前的软弱,有儿子与后母之间微妙的情感, 也有老实人刘成的悲剧一生,更有中年夫妻的情感困境和难以割舍的同性之 爱……故事虽短,意义深长。 《红床》是一本短片小说。
  • 苦水塔尔拉

    苦水塔尔拉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热门推荐
  • 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也是英语世界中最伟大的现代诗人之一,歌德堡诗歌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一生创作丰富,深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生命之树》这本散文集反映了他受到雪莱诗歌、布莱克浪漫主义、爱尔兰民间神秘主义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叶芝文学思想与艺术思想的结晶。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洛克菲勒还是全球最伟大的慈善家和现代慈善业最大的组织者。他从小就受到基督教浸礼会教义的影响和熏陶,养成了节俭、勤奋、诚实的优良品德,使他彻底摈弃了骄傲与纵欲之心,无私地将辛勤赚得的财富惠泽于同胞和全人类,这个世界也因他的无私与慷慨而变得越发美好。
  • 昏君

    昏君

    生活压力很大?那就来当昏君吧!找工作被白眼?那就来当昏君吧!老板剥削厉害?那就来当昏君吧!房价高买不起?那就来当昏君吧!谈女朋友没钱?那就来当昏君吧!股票一路大跌?那就来当昏君吧!老婆不让抽烟?那就来当昏君吧!我们的口号是,当皇帝,就要当一个想干啥就干啥的千古第一昏君。新书需要大家的支持,有啥票就投啥票~~
  • 超越感悟

    超越感悟

    《超越感悟》中150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积极的成功处世哲学,温馨的亲情爱情故事,您只需要静静阅读五分钟,就能学会把握一念之间的幸福。
  • 逆天逃妃斗邪皇

    逆天逃妃斗邪皇

    不是在逃跑的路上,就是在策划着怎么逃跑。混成这样,她还真是穿越界的耻辱啊……喂!东炽阳,谁要做你的妃子啊!什么?封妃大典?开什么玩笑,我可只是把那当成了一场生日宴会而已【抠鼻】……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牛顿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牛顿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世界文学名著是世界各国社会和生活的结晶,是高度艺术化的精神产品,具有永久的闪光魅力,非常集中、非常形象,是中、小学生了解世界和社会的窗口,是走向世界、观摩社会的最佳捷径。本书包括了大自然之子、小小制作家、这个孩子变了、格兰瑟姆镇的中学时代、剑桥的孤独者、不寻常的学生、天才的思索、为学习机会而应试、避灾归乡、乡间奇迹、重返剑桥等。
  • 名胜奇迹(走进科学)

    名胜奇迹(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倾城妖孽快收了那个小道姑

    倾城妖孽快收了那个小道姑

    她本是玄眉山中小道姑一枚,却因一荒唐的理由而被赶下了山。然而发誓永不为人妻的她,却又误夺了妖男的心。且看已不知人间为何物的呆萌小道姑被调戏至坏的小白文,妖孽快收了那个小道姑。
  • 末日求生:女王大战僵尸

    末日求生:女王大战僵尸

    前一刻充满欢声笑语的学校,下一秒钟立刻变成了沉闷的丧尸乐园,本以为难逃一劫却被英雄系统选定为宿主。一大波丧尸正在来袭,一大波变异兽来袭,一大波美男来袭。瑞萌萌疲于应付。群号414136473群名称清歌夜舞。。。感谢大家的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