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5700000018

第18章 秋高气爽中的气

炎热的夏天过后,时序就到了秋天。从这时开始,应该是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的时候了,但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在这一时期中,有立秋、处暑、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那么,这六个节气都有什么特点和有趣的习俗呢?

立秋习俗。

“立秋”是夏秋之分的重要时刻,但是天气仍很热,晋南民谚:“秋后一伏,热死老牛。”不过立秋后可分前后晌,即早晚凉、中午热。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农家的大节气,民间十分重视。民谚有“秋收大忙,割打晒藏”、“秋收大忙,绣女下床”、“三春没有一秋忙,收到囤里才是粮”、“抢秋夺秋,不收就丢”。我国江南有谚“立秋处暑地起忙,收了早稻种杂粮”。旧时云南等地禁忌立秋日在田间行走。否则,以为对秋收不利。识字人多用红纸书“今日立秋,百病俱休”字样贴于壁上。妇女们也要用红布剪成葫芦形,缝于儿童后裙之上,用以祛病。山东莱西一带,禁忌立秋日洗澡,否则,以为身上会长秋狗子(即痱子之类)。黄县一带则以为秋日洗澡,秋后要拉肚子。

河南、江苏、湖北一带,立秋日还忌雷、雨、风。俗谚有“(立秋日)一雷波万顷”、“雷打秋,晚禾折半收”、“秋甲子忌雨,雨则多涝”、“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透底”,等等。这些谚语,虽然说法不尽相同,但都表达出了农家对立秋日的重视和祈愿风调雨顺的心情。

戴楸叶。

立秋日戴楸叶的习俗由来已久。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形容立秋这天汴京人戴楸叶的情形说:“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也说:“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

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说:“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可见南宋在立秋这天戴楸叶的情景,与北宋相同。

楸是大戟科落叶乔木,最高可达三丈,干茎直耸可爱,叶大,呈圆形或广卵形,叶嫩时为红色,叶老后只有叶柄是红的。据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说,唐朝时立秋这天,长安城里开始售卖楸叶,供妇女儿童剪花插戴,可见这个风俗的古老。

近代,各地也有立秋日戴楸叶的习俗。河南郑县男女立秋日都戴楸叶。山东地区这天必有一两片楸叶凋落,表示秋天到了。胶东和鲁西南地区的妇女儿童采集来楸叶或桐叶,剪成各种花样,或插于鬓角,或佩于胸前。

贴秋膘。

流行于北京、河北等华北地区。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这种习俗的来历普遍说法是,由于以前我国北方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比较低,经过夏季辛苦劳作,为了弥补劳动者身体的亏损,到了立秋节气就要杀猪宰羊,做些营养丰富的菜肴,给那些壮劳力补补身子,也就是所谓的“贴秋膘”。后来,随着部分乡下人进城,这个习俗被他们带到了城里,渐渐地,城里也流行起“贴秋膘”。

摸秋。

安徽太湖、潜山、宿松西南部和江苏北部地区,在“立秋”之夜,人们结伴去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计较。这个风俗源于元代故事。在元末,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参加起义队伍的将士都是农民出身,他们饱受元军的兵燹之苦,对兵扰深恶痛绝。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不犯。

一天,这支起义军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便旷野露天宿营。少数士兵饥饿难忍,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此事被主帅发觉,天明准备将他们按军法治罪。村民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设法开脱士兵的过错,有一位老人随口说道:“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士兵因此获免无罪。那天正好是立秋节,从此便留下了“摸秋”的习俗。

咬秋。

“咬秋”寓意炎炎盛夏难耐,忽逢立秋,将其咬住不放。北京的习俗是立秋那天早上吃甜瓜,晚上吃西瓜;江苏各地立秋时刻吃西瓜“咬秋”,认为可不生秋痱子。在江苏无锡、浙江湖州,立秋日吃西瓜、喝烧酒,认为可免疟疾。天津讲究在立秋的那一时刻吃西瓜或香瓜,据说可免腹泻。清代张焘的《津门杂记》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代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到立秋当天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咬秋这个习俗到上海变成了向亲友邻舍相互馈赠西瓜。平日吃的都是自种的瓜,这天须吃亲友送来的瓜,除调换口味外,主要是通过互相品尝,发现良种,交流改进栽种技术。

其他的习俗还有,浙江杭州一带大人小孩在立秋时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桃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烧成灰烬,认为这样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辽宁地区立秋日“吃秋饱”,海城、锦县等地吃肉面,义县的城乡居民吃饼、饺子等面食,朝阳吃黄米面饽饽。

四川东西部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立秋水”,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山东莱西地区立秋吃“渣”,这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当地还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从唐宋时起,全国各地普遍有“立秋”日用秋水服食赤小豆的风俗。取7-14粒赤小豆,用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方,据说可以一秋防痢疾。

处暑习俗。

处暑过后,秋天的脚步近了,天地间出现了肃杀之气,就古代中国人来说,这时是出征的好时刻,既不会妨碍农事,也配合了秋天的气氛;官吏也多半在这时处决死囚,称之为“秋决”。

处暑是农作物收成的时刻,经过了春耕夏种,到了秋天处暑,田里尽是一片金黄;笑容满面的农夫在收成后,还要举行谢田祖、谢土地公和祭祖等仪式。如在浙江于潜、杭州,农民带着酒肉到田边祭祀田祖。在安吉,农民宰杀牲口祭祀土地公。上海的农民在竹竿上悬挂纸幡,插到田中,各家还在此日祭祀灶神。在贵州仁怀,各家择期尝新,以新米煮饭,敬献给家中长辈。江苏常州的乡村拜祭猛将刘承忠,祈求驱蝗虫保丰收;在田间插三角形小旗,叫做“猛将令箭”,说能驱虫。

白露习俗。

福建许多地方“白露”祭扫坟墓。山西和顺祭祀火德大帝,设供祭拜,祈祷神灵庇护。江苏太湖祭祀禹王。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节、七月初七和白露节,这里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在上海,白露日取露水和墨点小儿额间、背心,以祛百病,名为“天灸”;家有孕妇的这天清晨割苦草储藏,备产妇煎汤。

在浙江苍南、平阳等地,民间这天采“十样白”煨乌骨白毛鸡,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术槿、白毛苦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在文成,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不会发胃酸。福建福州有白露吃龙眼的习俗,而且认为吃得越早就越好,所以不少人家大清早爬起来,就要喝上一碗龙眼香米粥。

白露以后,农村开始玩斗蟋蟀的游戏,称为“秋兴”;清代顾禄《清嘉录》卷八里做了详细记载:“白露前后,驯养蟋蟀,以为赌斗之乐,谓之‘秋兴’,俗名‘斗赚绩’。提笼相望,结队成群,呼其虫为将军,以头大足长为贵,青、黄、红、黑、白正良为优,大小相若,铢两适均,然后开栅门。时有执草引敌者,曰‘坚草’,两造认色,或红或绿,曰‘标头’。台下观者,即以台上之胜负为输赢,谓之‘贴标门’。分筹马,谓之‘花’,花,假名也,以制钱一百二十文为一花,一花至百花、千花不等,凭两家议定;胜者得彩,不胜者输金,无词费也。”

秋分习俗。

古代中国,朝廷在秋分这天有祭月的仪式,称为“夕月”。夕是黄昏,月亮在黄昏时出现,在黄昏时祭它,所以叫“夕月”。《国语·鲁语》说:“天子少采夕月。”注:“少采,黼衣也;夕月以秋分。”《太常记》一书也说:“秋分祭夜明于夕月坛。”夜明就是月亮,因为月亮在夜晚时大放光明,所以称为“夜明”。

天子为什么要选择在秋分时举行祭月仪式呢?因为日代表阳、月代表阴,秋分以后,阴气渐重,世界归月神主宰,所以要向月亮祈福。《宋史》上说:“秋分之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遂行夕拜之祭。”

由于中国在北半球,一年里只有从秋分以后才能看到南极星(也称 “老人星”或“南极仙翁”),并且一闪即没,到春分以后,更完全看不到了,因此把南极星的出现看作是祥端,皇帝在秋分这天的清晨,也要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南郊去迎接南极星,称为“候南极”。《史记·天官》书上说:“南极老人见,治安;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

寒露习俗。

寒露,地上露水增多,气温更低。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在寒露喜欢登高,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都是登高的好地方,吸引了众多的游人。此时,秋天加快了脚步,秋风已经吹到江南。华南的人们除了赏菊花,还要吃螃蟹、钓鱼。有个说法叫做“秋钓边”,其中的科学道理是:季节到了寒露阶段,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经晒不透了,鱼儿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这就是人们说的“秋钓边”。

霜降习俗。

霜降是秋菊盛开之际,民间在这时举行菊花会,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北京文人多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聚集,参加菊花聚会。菊花会的菊花不仅品种多,而且多为珍品。有的散盆,有的数百盆四面堆积成塔,称作九花塔,红、黑、蓝、白、黄、橙、绿、紫色彩缤纷。品种如金边大红、紫凤双迭、映日荷花、粉牡丹、墨虎须、秋水芙蓉等几百种以上。文人墨客从早到晚饮酒、赋诗、泼墨,直到掌灯时分才离去。

还有一种菊花会,是不出家门的,主要是富贵人家举办。他们在霜降前采集百盆珍品菊花,架置广厦中,前轩后轾,也搭菊花塔。菊花塔前摆上好酒好菜,先是家人按长幼为序,鞠躬作揖祭菊花神。然后邀请至亲好友到家里饮菊花酒、食米糕、赋诗泼墨,自娱自乐。

朝廷在霜降有祭旗神和阅兵大典。阅兵时一定举行骑术表演,骑兵在马上演出各种惊险的特技。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二说:“霜降之日,帅府致祭旗纛之神,因而张列军器,以金鼓导之,绕街迎赛,谓之‘扬兵’。旗帜、刀戟、弓矢、斧钺、盔甲之属,种种精明,有飙骑数十,飞辔往来,逞弄解数,如‘双燕绰水’、‘二鬼争环’、‘隔肚穿针’、‘枯松倒挂’、‘魁星踢斗’、‘夜叉探海’、‘八蛮进宝’、‘四女呈妖’、‘六臂哪吒’、‘二仙传道’、‘圮桥进履’、‘玉女穿梭’、‘担水救火、’‘踏梯望月’之属,穷态极变,难以殚名,腾跃上下,不离鞍蹬之间,犹猿猱之寄木也。”这个活动直到清朝时仍有举行,厉惕斋《真州竹枝词引》说:“霜降节祀旗纛神,游府率其属,枯盔贯铠,刀矛雪亮,旗帜鲜明,往来于道,谓之‘迎霜降’。尝见由南城墙上,而东而北下至教场,军容甚肃……”

同类推荐
  • 解读《宦经》

    解读《宦经》

    古代官场复杂多变,龙蛇混杂,在此立足已是不易,高居人上尤为艰难。有鉴于此,人们对做的学问十分重视,在此精研的人也不在少数。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做官的认识总是失于片面,其观点也是支离破碎,缺乏全面,系统、精准的本质论述。为了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文,注译者作了解析原文要旨和阐释其指导意义的释译,又根据历朝历代的史实,撰写了相关的事典,对原文精髓加以论证和具体说明。释评视野广阔,事典故事生动,它们和原文互为补充,构成了本书哲理性与可读性皆强的显著特色。
  • 中国年画

    中国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 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及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 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 ”、“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 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年画》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本书收录了雷海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的珍贵学术论文。堂堂中华何以一再遭人欺凌。今天读来,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代盛衰,仍发人深省。,全书分为两编。本书最为独特之处是,通过对于中国兵制的梳理,研究兵的精神,兵的文化。作者以侧锋破题,从“兵文化”入手,试图解答中国文化何以造成千年积弱,根源何在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本书是一本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完美的语言文化读本。书中内容包括:琅琅上口的谚语,充满智慧的歇后语,诙谐幽默的精彩对联,深入浅出的日常俗语,知识丰富的谜语,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是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优秀读本。
  • 玛雅文明探寻

    玛雅文明探寻

    在世界远古文明中,玛雅无疑最富有浪漫色彩。古代玛雅人制造了哥伦布之前美洲大陆上最引人惊奇的文明之一:它在气候并不宜人的热带雨林环境中萌芽、兴盛然后消亡,历经千载,遗留下数以百计的大型废墟,激起后人的惊叹和注意。
热门推荐
  •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寓言故事之四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寓言故事之四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寓言故事,编选了经典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明白道理,学会成长,体会人生。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网游之机械时代

    网游之机械时代

    重生一世,北溪回到游戏做起了萌萌哒的机械师小萝莉。双枪重炮,人形萝莉召唤兽,霸气的黄金加特林...一人颠覆整个时代。“我要重现机械师的辉煌。”这是机械的时代,亦是你们的时代。----致所有的机械师玩家!PS:求各种推荐票各种收藏各种打赏各种票票....
  • 体育探谜

    体育探谜

    本套全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小学生各科知识的难解之谜,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中小学生在兴味盎然地领略百科知识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
  • 公主难惹

    公主难惹

    神秘且睿智的突厥商人忽然降临,用蛊惑人心的声音说道:“不就是男人嘛,不仅逼婚未果,我帮你追!”到底最后,本以为碗里的肉在劫难逃,孰料迎来的一道和亲圣旨,谁才是碗里的肉?--情节虚构,反倒把青梅竹马吓得请命自守边疆。七年后,请勿模仿,大周朝最刁蛮的十四公主。打乱了她的全部计划
  • 异世为僧

    异世为僧

    萧舒继《金庸世界里的道士》后之新作。 转世降临,出家为僧,真能离情绝欲,慧剑斩情丝? 修炼武功,有天下第一之志,可世间天才如夜空繁星,他真可达成? 金刚不坏,身陷红尘,落入花丛,真能不垢不坏? 一切皆在《异世为僧》,讲述一个和尚的精彩人生。 VIP群:129395774, 普通群(般若寺):129397232, 普通群(澄静寺):129396968 每周二晚上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都市童话

    都市童话

    也许青春留给我们的仅仅是一场舞蹈、一次演唱落幕后的感慨,在长大后的日子忆起那人、那歌、那梦,恍然如昨。仿佛一粒尘埃入眼,让你自然地落下一滴疼痛的泪。生活就是灯光迷乱的舞台,其实打动人的并非是出众的容颜、靓丽的服饰以及美妙的嗓音,而是那颗用真情演唱的心,不管是掌声如雷,还是知音难寻,这真情演绎的过程自然流淌成一曲精彩的歌。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与校草的吻:若爱只是游戏

    与校草的吻:若爱只是游戏

    曾经灰姑娘式的珊歌,如今华丽归来,在校园中立刻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她究竟能不能俘虏那个又拽又冷酷的校草王子呢?《富二代校草的灰姑娘》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