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31500000007

第7章 神骨(6)

译文

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神态表现。两眼处于静止状态,即无所观之际,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内蕴真情,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两眼处于运动状态,即处于观物看人之际,目光沉稳,敏捷犀利,双目就像春木抽出的新芽,勃勃而有生气。两眼处于静态,目光清明,旁若无人;双目处于动态,杀机内藏,锋芒外露,就像瞄准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而发。以上两种神情清明透澈,属于纯正的精神状态。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如萤火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双目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以上两种目光,一种是善于伪装的神情,一种是内藏奸心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之时,眼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双目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就像惊鹿一样像惶惶不安。以上两种目光,一种是有智慧有能力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种是深谋图巧而又怕他人窥见其内心的神情。具有这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含而不发之人。以上的神情都属于奸邪的神情,可是这类神情却常常混杂在清莹的神情里而,这是观人时必须加以认真辨别的。

解读

考察清中的邪正,要从动与静两个方面入手。动指的是动态,是运动变化的状态、功能。静指的是静态,是相对稳定的状态、情形。

动与静不仅是一组重要的哲学概念,在古代哲学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在哲学中,动与静是互相对立的动态术语,动静结合是一种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之中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辩证的精神和方法。经常采用动静结合,进行整体的综合与分析,可以避免机械性和简单化。讲究动与静的结合,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具有一定的辩证思想和科学性。这是传统神秘文化学派所不具有的一个特点。若仅从“动”或“静”的单方面判断事物,必然有失偏颇,走到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一边。动静结合,则能提高评判的正确性。

曾国藩善于识人用贤,相当多的概括性判断是静态判断,如“项平头圆额又方,定主富贵早功名”“六府高强,一生富足”;一些具体性判断,往往是动态判断,如“气浊神枯,必是贫穷之汉”。如果碰到一个“六府高强”又“气浊神枯”之人,就只会是“必是贫汉”,而不是“一生富足”。而如“双目无神,纵鼻梁高而命亦促”,则是二者的结合。人的行为举止、情态姿容,亦有动与静之别,如“双目无神,纵鼻梁高而命亦促”,“鼻梁高”本来是寿高之相,但是由于“双目无神”,就只能说“命亦促”了。上述两种判断,有时就是对比做出的。

这就是要认真分析清与浊跟动与静之间的关系的原则。

既然“动”与“静”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那么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最易于在运动中流露、呈现出来,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关头,最能见人真心,这就是“动”。但是如果运动太快,难以弄清其本质之所在,就需要观察“静”。“静”虽然是稳定状态,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处于其先和其后的两“动”之中,在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的变化中,它只是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由“动”到“静”再到“动”的过程和由“静”到“动”再到“静”的过程,正是从“动”和“静”两种状态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的最佳时期。所以“动”和“静”相结合,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动”,这里是指眼睛正在看人观物之时的状态;“静”,指目光暂时静止,没有看人观物时的状态。有动必有静,静后必是动,它们是相互连贯的关系。

曾国藩提出这样两组动与静: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这是属于一系列正性的词语,“澄清到底”的“动”“静”,与其相伴的是诸如表里如一、清正纯洁等。

“静若含珠”,眼睛安静,没有观物的时候,就像镶嵌在眼帘中的明珠,灿烂光亮,晶莹生辉,美丽的光华深蕴在睛内,如一汪秋水,却又暗蓄着溢光流彩的动向,含而不露,光华内蕴,静而炫然。这是心神安详沉稳时的端庄状态,心底无私。

“动若水发”,眼睛在观物的时候,犹如春水荡动初波,精光闪射,秀气横溢,闪发着美丽的光彩;又如一湾盈盈流动的秋波,水面光芒闪耀,清气勃发,美不胜收。这是神敏锐犀利而纯正的状态。(有的本子本句作“动若木发”,意指犹如春木的生发。树木经水分的滋养,遇春而生,一冬所藏之精华化而为新芽。观人看物,目光中精气流动,如秀木吐春,新芽自清,生气盎然的样子,本义一样。)

“静若无人”,眼睛没有观物的时候,安详自然,文静如处子,心中没有纤尘杂念,又像身边没有他人存在、独处一样的自然平静。就像空谷幽兰,虽寂然无声,却有高洁的志向和恬然的乐趣,让人想起唐代韦应物的一句诗:“野渡无人舟自横。”本句更深一层的境界是,安静时如老僧入定,丝毫不为外物所动。其状为安详自然,心无杂念。

“动若赴的”,眼睛由“静若无人”转为观看外物时,睛光湛湛,敏锐犀利,其势如劲箭脱弦,飞驰而去,直射靶心,但又锋芒暗收,不存霸气,不怒而威,杀机深藏而锋芒不露,声威自在,暗藏王者之气。

无论是天性无损,还是心无杂念,都是表里如一、抱守难撼、动静无碍的表现,故曰“澄清到底”。以上两组动静状态都是神志澄清到底、纯正无杂的表现。这样的人不论动静还是在人前人后,困境逆境,都表里如一,始终保持着堂堂正正的纯洁品格,以高风亮节显于天下。然面仔细分辨起来,这里也有差别。第一组动静状态比较平缓,如轻盈流水,与日常的行为表现相对应;第二组动静状态变化反差较大,是较激烈的状态,与紧要关头相对应。大敌当前,不能出奇的冷静,就难以清醒、正确地判断形势;决定作出,不能迅速地行动,就会失去机会,时不再来。

更深一层的理解,“静若含珠,动若水发”的境界,似乎胜于“静若无人,动若赴的”的境界,因为前者静柔温和,有盛德中庸之态,属于大哲大慧的圣贤境界,是王者之气;后者属智勇双全的豪杰境界,有旁若无人、盛气凌人的状态,是霸者之气。圣贤与豪杰的分界,正在这里。鉴别栋梁之才,似应从此处发现人才的细微差别。

以上是神清到底、端庄厚重的状态。

邪也托迹于清之中,因而不易辨别。曾国藩列举了邪的几种表现:静若萤光,动若流水;静若半睡,动若鹿骇。这是属于“隐流”“败器”的“动”“静”。与其相伴的是一些负面词语,诸如人面兽心,歪门邪道,等等。

“静若萤光”,眼睛没有观物时,眸子中闪烁着夏夜中萤火虫一样的光。萤火虫的光微弱而明灭不定,萤火虫的活动环境又多是树木草丛等阴气之地,这种感觉带有隐隐的邪气。如果一个人眼中闪烁着这样的目光,往往心有别思。

“动若流水”,眼睛在观物的时候,虽然神清,但又游移不定,像漂流无居的水一样。这种人是聪明的,但缺少恒守。孔子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的特性与智者是有联系的。但正与邪的差别是一个“动若水发”,一个“动若流水”,区别在于正气凛然、胸怀坦荡的人,目光清亮而又源渊深厚,心怀邪念的人目光虽清却游移不定,东西飘忽。

“静若半睡”,安静的时候,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这种状态有一举两得的功用,既可以窥视周遭的动静,又可以静心默守,既养神又做事。这种人有野心,什么好事都想抓在手中,不能专一,本质上是心怀奸诈,即“尖巧而喜淫”的人。

“动若骇鹿”,眼睛运动时,像惊鹿那样惶惶不安。与“静若半睡”联系起来思考就明白了:本来正在半睡半醒中养神,却又深思图巧,怕被他人看破真心,也怕错过外面的好东西,因而一有风吹草动,就睁想眼看个究竟,其状就像一边想吃草、一边又警惕着猛兽,不时抬头四面张望的骇鹿一样。

这两句是说:品行有瑕疵的人,很难掩饰其内心的慌乱,所以与之凝神相望时,其眼神就会闪烁不定,恍如夏日的萤光,难以长时间集中。当其向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因为心口不一,心气不定,有愧疚之感或怕被人识透,所以眼神不敢正视他人,不停地扫顾周围事物,寻找能让他安下心来的目标,眼神就会如流水般忽明忽暗,流转不定。

“别才而深思”,才智颇高,但不知不觉偏离了正道,而且心怀别念,不能始终如一,喜欢见异思迁,缺少忠诚秉性。这类人是属于心计很深的人。因为城府深,不肯以真面目示人,所以与之交流时,发现其眼睛经常是半睁半闭、时开时阖的,偶尔从中泻出的光芒,也往往包含有狡黠、自负、轻蔑、多疑等种种繁复的谱系。当你猛然间提到一个关键问题,将其从半思索状态中拉回时,他会如受惊吓的麂麋,十分慌张。这样的眼神,是边听取、边思考、边狐疑、边暗自盘算的眼神,非常值得当心。这样的人,有很高的智慧,但其智力却没有用到正路上去,也即所谓“别才而深思”者。

对比以上两组动静状态,大致可以区别为,“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属小智小奸之人,奸心内萌而伪饰,总还有漂流不定的踪迹可寻,不至于有大碍;“静若半睡,动若骇鹿,别才而深思”,容易与端庄厚重混淆,“动若骇鹿”又可能与雷厉风行、办事干练,这与刻意掩饰就不一样了,差不多成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种大智大奸的人沉得住气,不到时机成熟不会发难,平常显得是端庄厚重、一身正气的样子(而且勿需掩饰),有很大的欺骗性。比如历史上的王莽、秦桧。他们的才智能力是不用说的,如果在名声事功赞播于四海,未显露本性之前就中止了生命,也许他们真的要流芳百世了。

品行有瑕疵者,谓之“败器”;别才而深思者,谓之“隐流”。仅从五官清浊看,两者可能都是端正而清秀的,头脑也想必是聪明的,但其淫邪、狡诈的眼神却难以掩饰。“败器”的基础还是“器”,本质是不错的,只是后天品行有亏,且有自愧之意,所以眼神才会闪烁。这样的人可以作适当警醒,以期改正。如果是品行有亏而毫无懊悔之态,则为本质不好,也即“非器”,不论也罢。至于“隐流”,是大智大奸的人,奸心深藏心底,不丝毫外扬,因而称其为“隐流”,表示无迹可寻。“隐流”之辈多为野心勃勃、伺机而发之人,恐非言语所能警醒,故不可与之深交;既交之,则不可不防之。如此看来,器为下,因为有迹可寻;隐为上,因为无迹可依,更难以识别。

“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两种邪奸之状都托身在“清”中:败器托身在“静若衡光,动若流水”之中,隐流托身在“静若半睡,动若骇鹿”之中并常以“清”的面貌出现,令人百辨难识,所以曾国藩提醒“邪正”“均之托迹于清,然不可不辨”。

仔细分析下来,“澄清到底”的“动”“静”是“正”;“隐流”“败器”的“动”“静”是“邪”。一正一邪的对比在于,神清而定,神清而浮。

处世活用

大贤大忠的人,平常不显丝毫锋芒,精气内敛,普通如常人,一旦行动起来,却是动若脱兔,迅捷快速,一举而功成。大智大奸的人,奸心深藏,但锋芒也不显于外,赢得好声名,但总有怕人窥破内心的担忧,因此终有踪迹可寻。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辨才》诗,其中有一句是:“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说的是王莽在未篡权之前死去,那么他一身的真伪又有何人能分辨清楚?

王莽(前45年—23年),字臣君,汉族,魏郡元城人,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年—23年在位。

在历史上,王莽是一个专权篡位的奸邪之人,但就他本人的才能胆识而言,其实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人才。如果他不篡取上位,不显露本性,仍像未夺得朝政大权之前那样勤奋忠心地工作、俭朴地生活,说不定会成为一个流芳百世的周公式人物。

王莽的姑姑是皇后娘娘,成帝时,王氏家族非常显贵。因王莽的父亲王曼死得太早,没有来得及封侯,留下孤儿寡母,受到族人的排挤和冷落,这给王莽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也许是他日后篡夺上位的叛逆性格的最初原因。

王莽稍微懂事以后,便发奋读书、恭俭谦让、克己修身,不仅孝敬长辈,同时还结交一些社会名士。他渐渐以一个谦让恭俭、不事享乐的进步青年形象出现在族人面前,标准的儒生穿戴,不仅对母亲和长辈极其孝顺(那个时候孝敬父母师长是最大的美德,许多人因此而做官),而且气度豪迈,深得时人的赞誉。王莽的叔叔、大司马王凤病重,王氏子弟只知享乐宴游,唯独王莽“侍疾,亲尝药,乱首蓬面,不解衣带连月”。几个月下来,王凤的病好了,王莽却是蓬头垢面,满脸憔悴,感动得王凤欷歔而叹:有子不如有王莽。王凤临死前,托姐姐(时已贵为太后)和皇上提拔王莽,大司空和当世的一些名人也盛赞王莽的品德才行,王莽因此被封为新都侯。

封侯以后,王莽仍然保持着廉敬恭让的作风,在人前不敢有丝毫马虎和得意,但暗地里却开始有享乐的意思了。他曾经私下买了一个漂亮的奴婢,却被堂弟无意中撞见,王莽就对他说:“后将军朱子元没有儿子。看相的人说这个女子宜产佳儿,因此就主动帮朱将军买了回来。”当时就把那个奴婢送到了朱子元府上。

王莽的族叔王根辅佐朝政数年,后因身体不好,向皇太后申请退休。另一个大臣淳于长,先与许皇后的姐姐私通,又娶为妾,与许皇后内外勾结,逐渐得到皇上汉平帝的宠信。王莽对王根说:“淳于长想取代您,正在跟手下人商量办法。”王根怒气陡生,叫王莽向皇太后举报淳于长的阴谋。由于太后本对许皇后不满,乘机把淳于长贬谪。

因为这次告发大奸,王莽代替王根成为大司马,时年38岁。他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声誉。他的母亲生了病,其他大臣派夫人来探视。一个穿着粗布衣服,妆饰与一般仆妇无多大区别的妇人出来迎接她们。那些夫人们以前都听说过王莽家居生活比较简朴,都还不以为意,当那个妇人自称是王莽的妻子时,众夫人惊得眼睛如铜铃般大。后人读历史,都知道这是王莽隐瞒自己真实目的的举动,但当时的许多人都被王莽的忠诚耿洁迷惑住了,赞誉之辞盛若花海。

只有新升任司空的彭宣看到王莽之后,悄悄对大儿子说:“王莽神中带有邪狭的味道,权力捞足了后可能要坏事。我不肯依附于他,我现在这官不做也罢。”于是上书称自己“昏乱遗忘,乞骸骨归乡里”。用鉴别人才的“神”来分析,“神清而朗”,指人聪明秀出,不会是一般的人;神有邪狭之色,说明为人不正,心中藏着奸诈意图。王莽可能也感觉到彭宣看出了一些什么,但苦于抓不到把柄,只得恨恨地同意了,却又不肯赏赐养老金。彭宣回乡后数年就死了。

后人读了历史,知道王莽为了隐藏自己的更大野心而矫饰,而当时的人们的确被王莽的谦让恭俭、克己勤政的外表所迷惑。直到后来王莽专权、篡位后,他的奸诈虚伪才袒露于天下,证实了彭宣这个人识人的眼力的确很厉害。

如果王莽在刚刚成名、众望所归的时候死去,后人就会永远将他视为圣贤来敬仰了。如果在王莽得势之前,有当权的人能发现他心怀险诈并能对他采取措施,或许历史就被改写了。

由于眼睛有“心灵窗户”的作用,因此,人们往往从眼睛入手,来区分“清浊”和“邪正”。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掌握人的个性和内心活动,有无规律可循呢?下面就介绍几种通过眼神识人的方法:

同类推荐
  • 小故事大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

    在一本普通的书中,除了我们放进去的东西之外,我们找不到别的什么。但是在一本好书中,心灵能找到存放大量东西的空间。书的内容轻松幽默,而故事的内涵却令人回味无穷。只有精品细读,方能有所收获。此书最适合常备案头,能够使你在茶余饭后,睡前醒来,工作的间隙,休闲的时刻,心情舒畅的瞬间,郁闷烦恼的时候,随手翻阅其中的小故事,相信能给你心旷神怡之感。
  • 办公室潜规则

    办公室潜规则

    “潜规则”不仅仅存在于演艺圈,在许许多多的行业和领域中,在其冠冕堂皇的外表下都有一套看不到的游戏规则,职场也是如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迹的办公室就会存在“潜规则”。这是利益所使、利益所趋,本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却始终不能摆在台面上给众人来看,正因为此,才有“潜规则”一说。
  • 说话滴水不漏的九大隐规则

    说话滴水不漏的九大隐规则

    说话是一门巧妙运用语言逻辑的学问。一个人的说话能力,可以显示他的办事能力。口才好的人,说话说得使人钦服,往往可以很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个人如果具有良好的说话技巧,无论是立身处世,还是交友待人,或是工作创业,都一定会潇洒自如。
  • 人一生应具备的12种黄金心态

    人一生应具备的12种黄金心态

    拥有黄金心态,在顺境中,瞳得感恩,在逆境中坚守快乐,让你获取财富和成长的空间,赢得和谐、健康、富足的如意人生。12种黄金心态为你提供成功的驱动力和竞争力,引领你的命运轨迹,成就你的一生。
  • 给真爱一个空间

    给真爱一个空间

    后来我知道了,一本好书……轻轻抚慰,当我走向你,阅读是一种生命的享受。智慧、美丽、梦幻、快乐……慢慢品味,"我试着接近你,人生永远在书香里跳跃。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需要给真爱一个空间!一杯清茶,我试着呼唤你,一缕光线,原来你也正朝着我走来。"
热门推荐
  •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如果有人问:阴历和阳历是怎么来的?篮球队中为什么没有1、2、3号队员?手术服为什么是绿色的?秋天的枫叶为何会变红?为什么日食发生在初一而不是十五?为什么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是武则天吗?如果不是,那是谁?诸如此类的问题您能答得出来吗?也许您已经发现,这些都是常识性的问题,您所说的每一句话里都包含着文化。本书内容广泛,涵盖文学艺术、科举教育、官政典制、科技发明、风俗礼仪、衣食起居、节日节气、天文历法、宗教哲学、体育娱乐、医疗保健、建筑园林、考古文物、自然生物、地理景观、历史军事、政治经济等文化的各个层面,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一本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 多才风雅:上官婉儿

    多才风雅:上官婉儿

    《多才风雅上官婉儿》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高门王妃:嫡女倾城

    高门王妃:嫡女倾城

    她本是京城第一富商的嫡女,却被冠上了“克爹克娘克兄长”的罪名;他本是频频闯祸的痴傻王爷,却唯独对她言听计从。一纸婚书,将在寺庙“清修”的她许配给他,成就了京城里一段啼笑皆非的姻缘。她,带兵、打仗、赚钱养家;他,卖萌、傲娇、貌美如花。当凌辱、阴谋、迫害纷至沓来,她带他浪迹天涯,他许她睥睨天下!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爱情买卖

    爱情买卖

    如果结婚只为了找一个长期饭票,那卖笑是零售,是批发……生活富有富的开心,穷有穷的开心,重要的是开心,而不是富穷。
  • 妖孽王爷纨绔妃

    妖孽王爷纨绔妃

    相公,是要自个儿挑出来的。云小丫头说这话时,正猫在某人怀里打呵欠,那个得意劲。闺塾师是个正经职业,云未是个不正经的小丫头,纨绔大小姐,臭名昭著,令得将军府外门可罗雀,劣迹斑斑。可巧看上的男人高不可攀,云未眼珠一转,装成闺塾师混迹各个高门后院。嗬,一不小心出了名。
  • 一年之痒

    一年之痒

    我曾经说过,小的时候,理想之一,就是卖文为生。实现了之后,发现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看来,特别单调。每日里就是看书,写字,看书像是从书页上把字一行行拆下来,而所谓写文章,按王朔的说法,就是码字,像小时候在农场砌墙一样,一块一块往上码。所以说,我的生活等于是一边拆字,一边码字。拆别人的,码自己的,码好了给别人去拆。 习惯了这样生活的人,除了读的写的,都非自家喜欢的东西,一般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的。因为拆字的时候,是生活在别人营造的世界里;码字的时候,则是生活在自己手工的世界里,总有新鲜可觅。足不出户,一样好玩儿。
  • 中国商人性格地图

    中国商人性格地图

    本书以华夏历史为脉络,炎黄地域为线索,深入解读站在商界前沿、处于事业高峰的商界达人的成功轨迹,剖析他们在创业守业、企业管理、商务谈判、社交处世、个性修养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从中,你可以了解商业往来各方,降低商业交易潜在成本,知己知彼,游刃有余。
  • 帷幄奇谋:刘基

    帷幄奇谋:刘基

    刘基(1311~1375),浙江青田人,元明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明武宗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并对明初的制度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基博学多识,学究天人,其诗被允为“一代之冠”,其文《郁离子》、《卖柑者言》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对明代文坛影响至深。其“盗天”、“措用”的认识论思想以及教育、人才观念仍具有现代价值。刘基因博识与卓越而受到后人的崇信与神化,成为至今在民间文化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人物。《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帷幄奇谋:刘基》生动介绍了历史文化名人刘基的传奇一生。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