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6500000041

第41章 20世纪音乐(3)

1920年初,法国记者科莱在《喜剧》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俄罗斯五人团、法国六人团和萨蒂》的文章以评论一场青年作曲家的音乐会,他首次提出了“六人团”这一名称,并将之与俄罗斯“强力集团”进行类比。“六人团”的6位音乐家分别是奥涅格(A·Honegger,1892—1955)、米约(D. Milhaud,1892—1974)、普朗克(F. Poulenc,1899—1963)、奥里克(G. Auric,1899—1983)、迪雷(L. Durey,1888—1979)和泰莱费蕾(G. Tailleferre,1892—1983)。当时,这几位20-30岁的年轻作曲家都具有相同的艺术志趣和奋斗目标:努力纠正模糊朦胧的印象主义美学观念对法国音乐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为当代法国音乐创作开辟一条明快、简朴、别开生面的新路。“六人团”赞同法国作曲家萨蒂的新古典主义艺术观,其中奥涅格的清唱剧《火刑堆上的圣女贞德》、管弦乐《太平洋231》;米约的舞剧《屋顶上的公牛》等作品均属于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作品。不过,“六人团”最终并没有实现他们的目标。几年之后,他们的志趣开始出现差异,不久便分道扬镳。

四、 序列主义音乐

“序列主义音乐”又称作“整体序列音乐”,它产生于1950年前后。它在20世纪下叶西方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谓“序列主义音乐”,就是将音乐构成要素(包括:音高、时值、力度、速度、音量、音色、起音、音区分布等)事先按数学排列组合的方式编成序列,然后依一定顺序将序列组合在一起的音乐。序列音乐的技法摒弃了传统音乐的重要结构因素(如:主题、调式、功能和声、节奏型等),勋伯格创立的十二音音乐可谓音高序列音乐,而整体序列音乐实则是对十二音音乐的进一步延伸与扩展。

韦伯恩于1928年创作的《室内乐队变奏曲》对音高和音色均做出序列设计, 1936年,他的《钢琴变奏曲》中的序列设计扩展到节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梅西安(O. Messiaen,1908-1992)、布莱兹(P. Boulez,1925- )、施托克豪森(K. Stockhausen,1928-2007)、诺诺(L. Nono,1924-1992)等一批作曲家,继续延伸韦伯恩的方法,把节奏、时值、力度、密度、音色、起奏法、速度等都做出序列设计,从而建立“整体序列音乐”。梅西昂的钢琴曲《时值与力度的模式》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完整体现序列主义音乐的作品,他在高、中、低三个声部中分别采用三个不同音高的十二音音列,并且在时值、节奏、力度、发音法上都做了固定排列,用并置的手法构建了整首乐曲。除此之外,序列主义音乐的代表作还有:布莱兹的《结构1》、《无主的锤子》;斯托克豪森《群》等。

五、 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

具体音乐(Concrete music)与电子音乐(Electronicmusic),是两种既非演唱也非演奏的音乐。二者均采用录音设备对事先录制的音源进行处理加工而成的音乐,均摈弃了旋律与和声,音律与调式,演唱和演奏等传统音乐方式。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具体音乐的音源为自然界中的一切声音:风雨声、雷鸣声、海浪声、汽笛声、鸡鸣狗叫声、市场上的喧闹声、……;电子音乐所采用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声音,而是电子振荡器所发出的各种各样电子音响。西方电子音乐早期发展的两个中心分别是法国巴黎和德国科隆。 50年代中期以后,其它国家也相继建立起电子音乐实验室,电子音乐日益普及。

1. 具体音乐指一种用自然界中既有声音为音响素材制作出的音乐。其制作过程为:先对录音机所录下的种种自然音响的录音带,以减速、加速、倒行、循环等播放方式处理成新音响素材后储存备用。然后再通过各种不同的拼接组合方式将新音响素材录制成乐曲录音带播放出。具体音乐的第一部作品是1948年由法国音响工程师、作曲家舍费尔(P. schaeffer,1910-1995)在巴黎广播电台音响实验室中创作出的《噪音音乐会》,他将采集到的素材,如噪音、火车声、人声、打击乐声以及其他声音,进行加工处理混录成新的磁带作为成品播放。除此之外,他还创作有《单人交响曲》、《锅盘练习曲》等作品。

2. 电子音乐

1951年德国十二音音乐理论家艾默特博士(H. Eimert,1897—1972)在科隆广播电台发起并建立了德国首个电子音乐实验室,他将电子音响发生器合成的声音制成磁带,采取与具体音乐创作相同的方法合成电子音乐。德国作曲家施托克豪森的第一首电子音乐作品是《练习曲Ⅱ》,1956年,他采用童声和电子音响合成创作出著名的《青年之歌》。1958年,美籍法国作曲家瓦雷兹(E. Varese,1883-1965)使用振荡器、发生器、人声、钟声和打击乐器合成的《电子之诗》被视为电子音乐的里程碑。

六、机遇音乐

机遇音乐(Aleatory music)亦称“偶然音乐”,这种音乐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机遇音乐指作曲家将音乐创作过程完全置于纯粹偶然的客观环境中,彻底放弃人对音乐创作的主观结构力。如:通过抛骰子、掷硬币等方式来确定音乐的音高、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演奏者在演奏中可以随心所欲、漫无条理、不着边际地取舍音乐材料、确定乐谱中音符或小节的顺序。在演奏中许可自由加进诗歌朗诵、舞台表演,甚至听众也可自发加入。机遇音乐的形式具有绝对的不确定性和独一无二性。每次表演都在“意料之外”,且并不须“情理之中”。

机遇音乐的创始人是美国实验音乐大师凯奇(J. Cage,1912—1992),他也是一位作家、视觉艺术家,早年曾经师从勋伯格学习作曲。他常常潜心于印度梵曲、中国《易经》、佛教禅学以获取灵感。并对具体音乐、电子音乐等都有所涉及。他于1951年创作的钢琴曲《变的音乐》可以说是最早的机遇音乐。1952年完成于美国纽约伍德斯托克的《4分33秒》,可谓凯奇偶然音乐的极致之作。这是一首既意料之外又情理之外的典型“作品”,是一首绝对无法重复演出的一次性用品。演出时,由钢琴家在钢琴边无意识地静坐了3个时段,以闭目点头来表示3个时段的“乐章”划分,最终“偶然”形成了3个“乐章”用时:第一乐章33秒,第二乐章2分40秒,第三乐章1分20秒,合计4分33秒则起名《4分33秒》。施托克豪森的《连环打击乐》也属于机遇音乐之类,该作品使用了20余件打击乐器。演出时,演奏者站在由打击乐器围成的圆圈中,依照螺旋形乐谱,沿顺时针或反时针的方向随意选择起点任意地、周而复始地演奏。

七、美国爵士交响音乐

18-19世纪的美国主流音乐文化是由不断涌入的大量欧洲移民带入的欧洲主流音乐文化。直到20世纪上叶才出现一些把欧洲传统作曲技法和美国本土音乐相结合的本土音乐家及其所创作的一大批“美国风格”音乐作品。与此同时,美国也逐渐发展成为西方音乐的中心,美国不仅为远道而来的欧洲传统音乐艺术提供其展示的大舞台,而且也为新风格音乐的创作或实验提供了场所。

从20世纪开始到20世纪中叶,美国先后出现了不少美国风格音乐家和美国风格音乐作品。艾夫斯(C. Ives,1874-1954)管弦乐《新英格兰的三个地方》、《没有答案的问题》,科普兰(A. Copland,1900-1990)的管弦乐幻想曲《墨西哥沙龙》、《林肯肖像》,科普兰的三大舞剧《阿帕拉契亚的春天》《小伙子比利》和《牧区竞技》等都堪称上乘之作。然而,在20世纪上叶美国风格音乐的发展进程中,最具有世界声誉的领域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美国爵士交响音乐。

爵士乐(Jazz)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的美国南部黑人社区。16-19世纪,大批黑人奴隶不断地被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劫掠到北美地区,随之非洲音乐也由黑奴带到北美各地。19世纪下叶,在美国南方新奥尔良等地的黑人社区出现了一种新型民间音乐-新奥尔良爵士乐。新奥尔良爵士乐是最早的爵士乐,其音乐成分中包含西非的节奏、欧洲的功能和声、美国复印格的演唱的因素。1900年以后,新奥尔良爵士乐在全美广泛流传,并经过许多爵士音乐家的改造,逐渐演变成为美国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流行音乐类型-爵士乐。爵士乐分为若干个子类型,如:新奥尔良爵士(NewOrleans Jazz)、摇摆爵士(Swing Jazz)、比波普爵士(Bebop Jazz)、冷爵士(Cool Jazz)、酸爵士(Acid Jazz)等,它们共有三大特点:① 布鲁斯曲调;② 拉格泰姆(切分)节奏;③ 即兴演唱演奏。爵士乐队的主要乐器有小号(短号)、单簧管、长号、萨克斯管、钢琴、班卓琴、鼓等。

20世纪上叶,在欧洲民族主义音乐创作思想的影响下,美国掀起了一种将爵士乐元素引入交响音乐创作的热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是格什温和格罗菲,他们把美国爵士乐风格与欧洲交响音乐传统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鲜明美国特点的交响音乐-爵士交响音乐。

1. 格什温

格什温(G. Gershwin,1898—1937),美国作曲家、钢琴家。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贫苦俄国犹太移民家庭。14岁师从汉比策尔(C. Hambitzer)学钢琴。后来又先后向戈德马克、基伦尼等人学了点和声基础。16岁高中辍学后,格什温到“廷潘胡同”(Tin Pan Alley) 担任音乐出版商的广告钢琴手和歌曲推销员,在这里他开始了最初的音乐创作。格什温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作曲技法,他的音乐创作风格是在长期自学、摸索、实践中形成的。1916年他创作了第一首歌曲,1919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百老汇音乐喜剧《拉拉露西尔》。创作于1919年的《斯瓦尼》使他一举成名。1924年格什温创作并首演了他最著名的钢琴与乐队作品《蓝色狂想曲》,这是一部把爵士乐素材与交响音乐技法融为一体的交响音乐作品,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使他成为享誉世界的作曲家。1925年,纽约爱乐乐团开始委托他作曲。1928年创作了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30年代起开始涉足电影音乐,为好莱坞电影作曲。1932年他的《为君而歌》(Of Thee I Sing)获得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1935年他完成了著名歌剧《波吉和贝丝》。1937年7月11日,格什温因脑瘤病逝世于好莱坞。

格什温是20世纪初活跃于百老汇和好莱坞舞台上的著名作曲家之一,创作出大量的流行歌曲、流行歌舞音乐和音乐剧,他是美国爵士交响音乐的先驱者之一,他在20世纪美国音乐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2. 格罗菲

格罗菲 (F·Grofe,1892-1972),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出生于纽约的一个音乐世家,自幼从父学中提琴,从母学钢琴与和声。因家境贫寒,少时曾当过报童、司机和书籍装订工人。1909年,十七岁的格罗菲入洛杉矶交响乐团任中提琴手。1920年起在怀特曼领导的爵士乐团里当钢琴演奏员并从事乐曲编配和指挥。他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音乐感觉和他在交响乐团与爵士乐队的实践经验,努力创作出古典音乐与爵士音乐相结合的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4年由于为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进行成功的管弦乐配器而一举成名,并开始专业创作。1931年格罗菲完成了他最受欢迎的作品-管弦乐《大峡谷组曲》,这部作品的问世奠定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地位。1932年,格罗菲离开了怀特曼乐团,独自从事自己的音乐事业——作曲和指挥。1937年,格罗菲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成功地举行了一次音乐会,全部演出他自己的作品,并且由他亲自指挥。1972年4月3日,格罗菲逝世于加利福尼亚圣莫尼卡。

格洛菲的创作中,管弦乐作品地位十分突出。他的管弦乐旋律清新、热情、富有民歌风味。音乐调性清晰,和声流畅亮泽而富于变化,配器精致新颖,色彩绚丽。音乐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其中,以描绘亚利桑那州北部自然风光的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最为著名。其著名的管弦乐作品还有《密西西比组曲》、《好莱坞组曲》、《加利福尼亚组曲》等。与格什温一样,格洛菲把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技法和美国爵士乐元素完美融合,是美国爵士交响音乐的先驱者之一。另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电影音乐和多种流行音乐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电影音乐《游吟歌手》。

八、苏联交响音乐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沙皇统治被推翻,苏联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促使苏联的科学、文化、艺术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建国初期主要以歌曲创作为主,其主要作用是配合革命宣传红色思想和歌颂革命者、劳动者的丰功伟绩。这些歌曲既有新创作的也有采用民间曲调的。

1922-1939年间的和平环境带来了蓬勃的音乐文化生活。交响乐团大量出现,交响音乐创作和演出活动频繁,涌现出不少杰出的作曲家和优秀作品,如:米亚斯科夫斯基(N·Y·Myaskovsky,1881-1950)的《第六交响曲》、《第十二交响曲》、《第十六交响曲》、《第二十一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舍巴林(Shebalin,1902-1963)的《列宁》交响曲,哈恰图良(Khatchaturian,1903-1978)的《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

卫国战争期间(1939-1945),前苏联的交响音乐创作常与伟大的反***战争内容相关联,如: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反映苏联军民奋起反抗德国***军队入侵的、具有革命英雄气概的《第七交响曲》又名《列宁格勒交响曲》,哈恰图良创作的反映战争时期苏联人民精神面貌的《第二“钟声”交响曲》等。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卫国战争结束,反***战争的胜利,苏联作曲家的交响音乐创作仍然保持者良好的势头。肖斯塔科维奇的最后6部交响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等作品在此期间相继问世。

1. 肖斯塔科维奇

同类推荐
  • 节日的视觉盛宴:中国贺岁电影研究

    节日的视觉盛宴:中国贺岁电影研究

    本书是第一部专论中国贺岁电影的著作,从电影文化,品牌价值等,结合个案进行解读。
  •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是一个内容繁杂、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表演理论体系。古代声乐艺术以“唱”为本位的形态特色制约了唱技理论的形态构成。因此,就古代唱技理论的整体构成而言,演唱的技术技巧成为其主体和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线索,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同时,由于历代的唱技研究者多为文人士大夫,其思维模式、美学理想基本一致,故在理论观点上多是一脉相承,且体现了越来越细致繁密的趋势,具有发展的延续性。因而,尽管古代唱技理论看似零散、随意,实际上仍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是比较发达的演唱理论。不同时期的唱技理论有其特定的内在特点和精神,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体现了古人对演唱实践不断思考、积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本书以作者二十余年来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和研究为基础写成,其所面向的读者群主要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学生。
  • 生命的舞蹈

    生命的舞蹈

    艺术是一种心灵的舞蹈,是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阐释。懂艺术的人,人生不寂寞;会欣赏艺术的人,生活无处不诗意。林丹环编著的这本《生命的舞蹈》精选了中外艺术家谈论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文章,让您跟随他们一起走进艺术殿堂,领悟艺术之美。
  • 中国古代文人画

    中国古代文人画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在发展过程中,创作的主体始终是文人,创作的思想源泉是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吸收宫廷和民问艺术,在复古和创新的交织中演进。
热门推荐
  • 让心灵透透气

    让心灵透透气

    一杯清茶,一缕光线,一本好书……轻轻抚慰,阅读是一种生命的享受。智慧、美丽、梦幻、快乐……慢慢品味,人生永远在书香里跳跃。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蔓祯吟

    蔓祯吟

    一朝穿越,本是现代医大的在校学生,却成了御药房的打工仔;本想不问世事,明哲保身,却被拉进了阴谋重重的宫斗之中;本以为可以长相厮守的人,却一而再的误会她,成了伤她最深之人;都说帝王无情,她是否该斩断情丝,她该何去何从……(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开拓孩子视野的108个好故事

    开拓孩子视野的108个好故事

    童年的书包里,总是装着吃不完的零食、看不完的故事书;童年的脑海里,总是想着阿拉丁神灯和灰姑娘的那双水晶鞋。童年是美好而又纯真的,童年又是充满希望和幻想的。一片片枫叶悄悄地张开。童年稚嫩而好奇的眼睛,一个个好故事深深地印着童年…
  • 禁忌游戏

    禁忌游戏

    黑暗里微微打开的老宅,没有尽头的走廊,张贴着一个个颤栗故事!熙熙攘攘的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巨大、工作竞争激烈的人们愈来愈喜欢闯进各式各样惊险、刺激的异度空间,在那里释放烦恼与苦闷,在那里寻找诡谲的传说,也在那里解开令人心寒胆战的噩梦。夜深了,办公室的神秘脚印、楼道里若隐若现的怪影、荒郊公路的红衣女孩、旅馆地下室的腐烂尸体……毛骨悚然的事情正在发生着,惊悚的氛围、扑朔迷离的画面让我们身临其境。
  • 神巫之爱·一个天才的通信(沈从文小说全集)

    神巫之爱·一个天才的通信(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一个天才的通信》《沈从文甲集》,发表于1929年7月至1930年6月。作者的短篇创作趋向成熟,无论是对话,还是心理刻画,包括对人物所处的周遭环境的烘托,无不体现出沈从文满腔的热情。
  • 良仙难求

    良仙难求

    天音花了五百年来向衍歧证明自己的爱,可不管她如何死缠烂打或是欲擒故纵,衍歧从来都不屑一顾,所以她只好又花五百年来消磨它。五百年后,她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天界公主,变成一介毫无仙力的凡人,而衍歧却已经成为天界太子。天音对他客气有礼,也不再缠他,他却开始不习惯,过去那个像小尾巴一样老是跟在他身后的天音去哪里了呢?
  • 从亭长到皇帝:流氓的胜利

    从亭长到皇帝:流氓的胜利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烽烟四起。农民、贵族、官僚、强盗、文人、武士,纷纷粉墨登场。攻城略地,纵横捭阖,巧取豪夺,尔虞我诈,最终获得胜利的,却是来自沛县街头的流氓——刘邦。
  • 此生只为你

    此生只为你

    《此生只为你》描绘的是:一个渺小的凡俗的女人,怎样披荆斩棘,在尘世中淌出一条通向梦想和理想的淋漓血路;于是,我们知道了,梦想比强大的生活坚韧,因为,它拥有使一个女人再生的秘密,绽放的秘密。在小说中,作者还借主人公宋梅影的情人高扬之口,宣示出了这一人生的理想。
  • 家有情兽相公

    家有情兽相公

    尼玛,谁能告诉她到底怎么回事,不就是逛个街,买件衣服,进入更衣室后,头有点晕。然后一醒来,竟然穿越了,穿了也就算了,是个丫鬟我也认了,可是为毛是个代替小姐出嫁的丫鬟啊。老娘我在21世纪从没泡过美男,还打算来古代泡遍天下美男滴,可谁知,一穿过来就要嫁人。既然逃不掉,那就嫁吧,嫁过去捞点银子再想想跑路的问题。可是,这个相公实在是太好了,吃饭的时候会帮忙夹菜,睡觉的时候不但会暖床,啥,还会讲宫中野史,江湖秘辛给娘子当催眠曲听,无聊的时候会带娘子到处玩。好吧,既然相公这么好,那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做个被相公溺宠的乖乖米虫吧。小剧场一:某男人看着正在狂吃点心的某女人:娘子,为什么你比我大,却没有我高呢?某女人头也不抬:因为你吃的比我多。某男人一脸委屈:明明就是娘子吃的多,吃过饭后还吃了两窜葡萄,一个苹果,三个桃子,还有这盘点心。某女人:因为你是男人。某男人一脸不解:可是,隔壁的王员外也是男人啊,他家夫人和小妾都比他高耶!某女人大怒:好啊,你敢背着我看别的女人。某男人可怜兮兮:娘子,我错了。某女人:一句错了就完事了,那还要捕快干嘛,罚你去书房把男人的‘三从四德’抄十遍。小剧场二:某女人闲得很无聊,于是屁颠屁颠地跑到书房去找某男人:相公,我听外面的人说咱们家挺有钱的。某男人急忙放下手里的书:娘子,走这么远是不是累坏了,来,相公给你揉揉肩膀按摩按摩腿。某女人撒娇道:相公还没有告诉人家,咱们家是不是很有钱?某男人:咱们家很穷的,穷的剩下大把的钱没地方放了。某女人双眼放光:相公,人家想看金子。看完金子后。某女人道:相公,人家明天想看银子。某男人连忙吩咐小厮:听见少奶奶的话不,限你们一天之内把金子全部换成银子。某女人又道:相公,人家后天想看铜板。某男人看向小厮:知道该怎样做吗?众小厮:知道了,少爷,奴才们一定把这事干的漂漂亮亮,保证让让少奶奶看得心花怒放。小剧场三:某女人怀孕后,被某个天天紧张兮兮的男人勒令不准到处跑,并且这也不准干,那也不准干。于是,某女人思索再三,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带着肚子里的宝宝离家出走。话说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某女人支开身边的所有人,收拾好包袱,卷走大把的银票,在墙的两头架好梯子。谁知刚爬上围墙,就看见某男人笑的一脸灿烂:娘子,家里不好玩,咱们私奔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