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6500000035

第35章 民族乐派(3)

巴托克(B·Bartok,1881-1945),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民族音乐学家,出生于匈牙利(今罗马尼亚)瑙吉申特米克洛什,自幼跟随母亲学习钢琴。1899-1903年就读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他的早期音乐创作受到勃拉姆斯、李斯特、理查.施特劳斯等音乐风格的影响,1903年创作了一首以19世纪匈牙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科苏特为主题的交响诗《科苏特》,这是他唯一的一首交响诗,也是他早期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作。

从1905年毕业后,他结识了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同年他们开始深入匈牙利乡村收集民歌,以后又将触角伸向东欧、西亚、北非等地。1934年,匈牙利科学院为他提供了一个带薪职位,鼓励他进行民歌的收集和出版工作。他的音乐创作并没有因其民间音乐的研究活动而停止。

1905-1939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在此期间的作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原始主义音乐特征的作品,如钢琴曲《粗野的快板》、舞剧《神奇的满大人》等,由于这些作品的创作手法过于激进,其的刺耳音响受到普遍质疑,因而这一类作品当时在国内并不受欢迎。另一类是以民歌为基调的作品,其中包括钢琴曲集《献给孩子们》、《十五首匈牙利农民歌曲》、《小宇宙》,管弦乐《匈牙利素描》等。1917年,他的芭蕾舞剧《木刻王子》和独幕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1911创作)在布达佩斯成功上演使他获得世界声誉。1940年以后,由于健康状况不佳,其作品明显减少。

巴托克还是一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1903大学毕业后,他作为钢琴演奏家长期在国内外从事各种演出活动并享有匈牙利著名钢琴家的声誉。他还从1907-1934年间受聘担任布达佩斯皇家音乐学院钢琴教授。1940年,由于匈牙利国内政局动荡,巴托克不得已离开匈牙利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民间音乐整理与研究工作。在美国期间,他几乎没有获得登台演奏钢琴的机会。1945年因患白血病在纽约去世。

巴托克在世时,其音乐作品常常受到种种质疑,他去世后,音乐界给予他很高的赞誉。他视为20世纪匈牙利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

作为民族音乐学家,巴托克毕生致力于对匈牙利及其周边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发掘和研究,前后收集各地民歌6000余首。他对其所收集的民歌进行了一系列结构、来源和变迁方面的分析,并撰写出三部相关论著和数篇文章。

作为作曲家,巴托克是20世纪新音乐创作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旋律既可以建立在五声音阶、全音音阶以及种种不规则音阶的基础上,也可以建立在正规的自然音阶和伴音音阶的基础上,民间风旋律或音调比比皆是。他的和弦,喜欢在传统三和弦上加一个大二度或小二度以增加刺激性,或用二度堆砌成音簇。他的音乐大部分是调性的,只是调性场不太明确,和声层面往往形成多调性并置。器乐在巴托克的音乐创作中地位突出,其中,钢琴作品数量最大。

2. 柯达伊

柯达伊(Z·Kodaly,1882-1967),匈牙利作曲家、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出生于一个音乐家庭,自幼从父母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892-1900年间就读于纳吉松波特中学,在校期间学校乐队曾演出了他的第一首管弦乐曲。1900他年被两所高等学府(布达佩斯大学和李斯特音乐学院)同时录取。他一方面在布达佩斯大学攻读民俗学专业,并于1906年以学位论文《匈牙民歌中的诗节结构》获布达佩斯大学博士学位;另一方面,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并于1905年毕业。毕业那年他结识了巴托克,并开始到匈牙利乡间搜集民歌。1906年到巴黎进修一年作曲,1907年起在李斯特音乐学院任教。1907-1914年间,柯达伊除了继续民歌搜集工作之外,他还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他关注匈牙利中小学的音乐课程,运用民谣素材创作儿童合唱曲,逐渐形成了以歌唱而不是器乐演奏为基础的音乐教学体系;还和巴托克一起创办了一个专门演出现代音乐的机构;与此同时,源源不断的音乐作品从他的笔下流出。1907年,柯达伊任布达佩斯音乐学院讲师,1919年起,柯达伊历任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副院长和院长。1934年,柯达伊和巴托克应匈牙利科学院之邀,对其所收集的全部民间音乐进行整理出版。在巴托克去美国之后,柯达伊就独自担任起了编辑工作,最终在1951年出版了第一卷民歌集。1942年,柯达伊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退休。1967年于布达佩斯去世。

柯达伊与巴托克是好友,在音乐学研究方面,两人同为民间音乐的收集和研究者,都对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音乐创作方面,两人同为作曲家,不过,科达伊的音乐风格与巴托克截然不同。在创作手法上,柯达伊远不如巴托克激进。柯达伊的创作立足于浪漫主义音乐传统,借鉴匈牙利民间音乐的丰富滋养,将浪漫主义音乐技法与民间音乐素材巧妙结合。柯达伊属于20世纪的传统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哈里·雅诺什》、《纺纱房》,合唱《匈牙利诗篇》,管弦乐《哈里·雅诺什》组曲、《孔雀变奏曲》、《夏日黄昏》等。此外,他还撰写出版了《匈牙利民间音乐中的五声音阶》、《论匈牙利民间音乐》等著作,编辑出版了《匈牙利民间歌曲》4册。

柯达伊十分关心匈牙利少年儿童的音乐教育,提出以教唱本土母语民歌作为少年儿童进入音乐学习的先导,是他们通过音乐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他强调音乐课的民族特色是美育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唱歌、游戏、跳舞合而为一的音乐课。他率先提出对现行教材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案,即著名的柯达伊教学法。

四、波兰民族乐派

波兰地处欧洲中部,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早在17世纪,波兰的民间音乐(如:民间舞曲波罗乃兹、马祖卡等)就已传入西欧各国,成为音乐家的创作素材。19世纪波兰作曲家肖邦大量地采用波罗乃兹、马祖卡等波兰民间舞曲素材创作钢琴音乐,使欧洲艺术音乐界对波兰民间音乐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不过,这些并不足以表示波兰民族音乐具有世界性地位。19世纪末,在欧洲民族复兴运动浪潮的推动下,波兰民族乐派随之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有:莫纽什科和席曼诺夫斯基。

1. 莫纽什科

莫纽什科(S·Moniuszko,1819-1872),波兰作曲家、指挥家,波兰民族歌剧创始人。出生于立陶宛乌比埃尔。1927-1830年和1831-1836年,先后在华沙和明斯克两地读中学。1837-1840年在柏林,学习作曲和指挥。1840-1858年住在立陶宛维尔纽斯(Vilnius)。在此期间,他为维尔纽斯和明斯克的剧院写作了一些小歌剧、喜歌剧和戏剧配乐,如《新堂吉诃德》、《夜宿亚平宁山》等。他一生中共收集了民歌270余首,对波兰民歌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846年,他以诗人沃尔斯基(W·Wolski,1824-1882)描写农奴生活的长诗《哈尔卡》作为题材创作了同名歌剧。这部歌剧于1848年在维尔纽斯首演(2幕)。1858年在华沙剧院上演(4幕),最终获得成功。《哈尔卡》的成功为莫纽什科赢得了声誉,华沙歌剧院认可了莫纽什科的才华,莫纽什科遂于1858年定居华沙,被聘为华沙歌剧院指挥。在此后的10多年中,他相继创作出充满民族主义与爱国热情的《闹鬼庄园》、《帕里亚》等歌剧和以《克里米亚十四行诗》为歌词的藏塔塔。晚年被聘为哈沙音乐学院教授。1872年因心脏病在华沙去世。

莫纽什科是19世纪下叶波兰最杰出的作曲家。他的创作以歌剧为主,他将波兰民歌、民间舞蹈音乐元素和西方歌剧创作技巧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波兰民族特色的歌剧。他共作有歌剧15部,其中,《哈尔卡》被认为是第一部波兰民族歌剧。此外,他还作有管弦乐曲和艺术歌曲。

2. 席曼诺夫斯基

席曼诺夫斯基(K·Szymanowski,1882-1937),波兰作曲家。出生于乌克兰蒂莫斯祖卡的一个波兰贵族家庭,早年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1901年赴华沙学习作曲,1905年赴柏林学习作曲,并在柏林学习期间与一些波兰青年作曲家组成“波兰青年音乐”协会。1907-1914年间,他游历了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领略了各地的音乐风貌,回国后专事作曲。1919年移居华沙。1920-1921年间,他曾两次访问美国举办音乐会,受到评论家和公众的欢迎。1924-1926暂居法国。1927-1932年期间担任华沙音乐学院院长,致力于波兰新一代作曲家的培养工作。繁重的工作消耗了席曼诺夫斯基的健康,他不得不在1929年间出外疗养。1937年,席曼诺夫斯基于瑞士去世。

席曼诺夫斯基十分强调弘扬波兰民族精神,强调提升波兰音乐艺术的国际影响力。他的创作集中体现出多元化互融特征,理查·施特劳斯的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斯克里亚宾的“神秘”风格在他的音乐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其代表作有:歌剧《罗杰王》、芭蕾舞剧《哈尔纳西》等。

五、挪威民族乐派

挪威地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北部,具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由于地域偏远,18世纪以前的欧洲主流音乐文化对它的影响不大。挪威的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从19世纪挪威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背景下产生的。19世纪下半叶,随着民族意识不断高涨,挪威民族乐派逐渐形成。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是格里格、斯文森、辛丁等。

格里格(E·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钢琴家。出生于卑尔根的一个商人家庭,母亲是一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钢琴家。格里格早年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9岁时就写下了最初的作曲习作《德国主题变奏曲》。1858年,格里格接受了挪威小提琴家奥莱·布尔(Ole Bull,1810-1880)的建议赴莱比锡音乐学院求学。1858-1862年间就读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期间,勤奋刻苦,接触到了西欧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其中肖邦、舒曼对他影响颇大。但繁重的学习导致他健康受到损伤,终生都身体积弱。毕业后他赴斯堪的纳维亚最活跃的音乐中心丹麦哥本哈根,师从丹麦作曲家加德(N. W. Gade,1817-1890)学习作曲并从事音乐创作。

1864年,格里格与挪威作曲家諾德拉克(R·Nordraack,1842-1866)等人一道创立了著名的民族音乐复兴组织-“欧特尔珀社”,由此发起了一场挪威民族音乐复兴运动。1866年,诺德拉克去世,格里格独立肩负民族音乐复兴的重任。1867年他移居奥斯陆,以教师和指挥为职业。1867-1871年间,他完成了最著名的《钢琴抒情曲集》(10册,共66首),这些作品洋溢着挪威民间音调特色,创作手法轻灵素雅,一首首小品犹如一幅幅挪威民族民间风情画。1870年在罗马结识李斯特,李斯特视谱演奏了格里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对他的作品给予高度赞扬。1873年,格里格回到故乡卑尔根,1874年,格里格获得挪威政府颁发的终生年薪,这使他能够摆脱教学和指挥的工作,专心从事作曲。同年,他应易卜生邀请为戏剧《培尔·金特》配乐,该戏剧于1876年的首演成功,为格里格获得了世界的声誉。同年,该戏剧配乐又被编创为两套管弦乐《培尔·金特》组曲。1894年和1906年,分别在剑桥和牛津获得名誉博士学位。1907年格里格于卑尔根去世。

格里格是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者,也是北欧国家中第一个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作曲家。他深入山区乡间搜集民歌,并将这些民间作品进行改编或作为创作素材。其音乐技法逐渐突破了德-奥音乐传统技法的束缚,民族性特征日渐突出。格里格的创作与挪威民族精神紧密相连,他的作品总是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他很少在作品中直接引用民歌素材,而是将挪威民间音调作为旋律创作的素材,由此发展出一种曲调优美、诗意盎然、格调优雅、和声精致音乐。他的音乐具有挪威民间清新明快的节奏特色。格里格的创作以钢琴音乐为主,一生中从未创作过歌剧。除上述作品之外的代表作品还有:钢琴曲《挪威民间生活素描》、《挪威农民舞曲》,弦乐曲《两首悲调》,歌曲120余首等。

继格里格之后,挪威民族乐派传统由斯文森(J·S·Svendsen,1840-1911)和辛丁(C·A·Sinding,1856-1941)继承,两位是继格里格之后最重要的挪威作曲家。斯文森早年就读于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后长期居住国外,主要从事作曲和指挥工作,创作有两部交响曲、四首《挪威狂想曲》等作品。辛丁于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后,长期居住德国并在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在无调性音乐流行的时期,辛丁的音乐风格仍然坚持调性音乐传统和民族特色,擅长于创作优美和谐的音乐作品。一生中作有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钢琴曲等器乐作品和250多首艺术歌曲。

六、芬兰民族乐派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境内湖泊众多,素称“千湖之国”。芬兰于12-19世纪初期间划归瑞典统治,1809年俄瑞战争后划归俄罗斯管辖。1917年12月,芬兰在苏联“10月革命”成功、俄罗斯帝国的灭亡之后宣布独立,建立了芬兰共和国。早在18世纪下叶,西欧文化便开始大量地涌入芬兰。19世纪,在欧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大潮的猛烈冲击下,使这个昔日远离欧洲主流文化区域的小国开始发生一系列剧烈变化。首先在政治上,强烈要求摆脱俄罗斯的统治,主张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其次在文化上,强烈要求摆脱对西方文化的依赖,主张复兴与创造具有芬兰民族特色的文化。随着民族复兴运动的风起云涌,芬兰的音乐家们也纷纷效法欧洲各国民族乐派的举措,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复兴与创造运动,芬兰民族乐派亦即产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西贝柳斯。

同类推荐
  • 死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作者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

    现存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书法艺术起源于何时?不过,我们可以从文字研究中得到某些启发。汉字最初叫做“文”,甲骨文写作,像经纬交错的织纹。上古陶器多以织纹作为美饰,因此“文”字引申出美饰的含义,如古汉语中的“文饰”、“文身”等。古人用具有美饰含义的“文”来给汉字定名,说明汉字从一开始就注意美饰,具有艺术化的倾向。并且也可以由此推断,书法艺术与汉字一样古老,书法艺术的起源与汉字的起源是同步的。
  •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专题学术著作。全书以五章篇幅和大量传世之作及考古出土珍贵文物资料,系统而又简明地阐述了工艺美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等中国美术的各种形态自原初社会至明清时期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全书收入水的多幅串文图照,系各种美术形态在不同大力历史时期产生的精品力作和传世之宝,对于充分展示这些美术形态发展轨迹和艺术成就,具有相得益彰的作用。本书观点新颖,方法独到。
  • 昆曲

    昆曲

    这本《昆曲》由金开诚主编,吴风华、张海新编著,适合大众阅读: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等表演艺术。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渐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 皮影戏

    皮影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皮影戏》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当下的修行:要敢于舍得

    当下的修行:要敢于舍得

    舍得,顾名思义,有舍才有得,要想得,就必须先舍。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本书全面论述如何学会舍得,舍是放弃失恋的痛苦,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恨,放弃争吵,放弃虚荣,放弃对权力的欲望,放弃对名利的争夺……该放弃的都勇敢而果断地放弃吧!这种放弃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进;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一种寻求主动的人生态度。退一步,海阔天空。当你把那些应该放弃的都放弃时,你会发现自己一身轻松,那种因为放弃而感受到的快乐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你也会因为放弃而得到更多。
  • 三国之问鼎天下

    三国之问鼎天下

    重生汉末,逆天改命。在乱世中生存,只有强大,更强大,比所有敌人都强大!“碰到比你强大的呢?”“干!”带甲十万,跨蹈汉南,却要不战而降?不,这样的结局我不接受!即便不能挟天子而令诸侯,我也要据荆州以图天下!
  • 末世重生录

    末世重生录

    【读者交流群:219308880看着眼前一张张本以为再也看不见的面孔,人若犯我我必诛之。这一世,滔天的恨意,她可不会窝囊的活着。重生后,她会好好享受。老天,她有一种恍如梦中的感觉。新的改变,撕心裂肺的背叛,新的人生,彻骨的诅咒。新的生活,你一定要好好的看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原来这都已经是上一世的事情了。新浪微博:搜索YQ-悠然小妖,沫然才发现,即可】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回不去的夏天

    回不去的夏天

    青春是夏日里一道明媚的忧伤。是黄昏时响起的人鱼挽歌。是幻觉里衬底的海市蜃楼。明晃晃暖暖的阳光里,突然抬头的瞬间,正看到你扬起的清澈的眼眸。恍惚的一个转身,只见你隐入人海的衣袂。抬头的时间,转身的距离。一瞬间,一恍惚,天空深处唱起伤感悠扬的骊歌。回不去的夏天,触目可及的是明媚,挥之不去的,是忧伤。
  • 霸王奴妃

    霸王奴妃

    天地动,风雷变,爱恨情仇,是非恩怨,转头皆化为虚无。情逝爱去,凤凰涅槃只为浴火重生。一朝穿越,她已是相府出生时即被亲生爹爹遗弃的三小姐,重生的她选择淡然,即使身子已不再清白。而一场花嫁,改变了所有,她代替素有天盛王朝第一美女之称的姐姐嫁入王府,一入侯门深似海。她从此成了他借以羞辱他的棋子,她也是他眼中连棋子都不配的灾星,有父有夫,却似没有。他与他之间又是怎样的一段刻骨深仇?机缘巧合,她白日里是燕王府最低贱的人人可欺的奴妃,夜晚她化身为妖艳的紫罗兰,是天下第一消息组织流云阁的少阁主,面对他的一次次羞辱,责难,她坦然面对;面对宫斗,她应付自如;面对环肆四周的天下顶级杀手,她傲然独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她,是温柔善良,还是巾帼不让须眉................皇室已淹没的秘密,燕王的真实身份,太后与丞相的阴谋,皇帝的算计,她的使命,当这一个个谜团慢慢解开之时,她又何去何从,是皇后,王妃,还是阁主,又或是山野寻常妇人。
  • 中国折扇

    中国折扇

    扇子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扇子的种类和用途都在不断地演变,扇文化也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折扇》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折扇文化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