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3400000030

第30章 著名专家学者(13)

1927年以后,黄侃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绰号为“三不来教授”,即“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这是他与校方的约定,真够牛气的。每逢老天爷欲雨未雨、欲雪未雪之时,学生便猜测黄老师会不会来上课。有人戏言“今天天气黄不到”,往往是戏言成真。

黄侃讲课,总是信马由缰。未入门者,不得要领;已入门者,则觉胜义纷呈。他治学,贵发明,不贵发现;因此听其讲学,常有新鲜感。冯友兰在《三松堂自述》中提及黄侃,说是:“黄侃善于念书、念文章,他讲完一篇文章或一首诗,就高声念一遍,听起来抑扬顿挫,很好听。他念的时候,下面的观众都高声跟着念,当时称为‘黄调’。当时的宿舍里,到晚上各处都可以听到‘黄调’。”黄调与《广韵》吻合,不差毫厘,自是古味十足。

程千帆在他的回忆录《桑榆忆往》里记载,听古文字大师黄侃的课,黄侃先生的性格暴躁、狂放不羁是人所共知的。他讲的最后一堂课是《诗经》,根本没有什么教学方案,兴之所致,随意发挥。对此,初学者往往不着边际,但入其门者则觉得深受教益。程千帆后来回想起来,觉得最吃亏的,就是对整个国学缺乏全面占有的欲望。对于黄侃先生的课,他感觉声韵学比较干枯,很难学,就不选;只选了有兴趣的课,像《文心雕龙》之类。

胡小石先生的语言艺术是惊人的。他能很自然地将复杂的问题用简单明了的话表达出来,由浅入深,使人无不通晓。程千帆在上学的时候,有一天与同学们到胡小石先生家里去请教。胡先生正在读唐诗,读的是柳宗元的《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讲着讲着,拿着书唱起来,念了一遍又一遍,总有五六遍,把书一摔,说,你们走吧,我什么都告诉你们了。

瞿安先生讲授《长生殿》传奇斠律,便都是自己研究多年的独得之秘;由于学生的请求,就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大家。这种精神,使程千帆终身奉为圭臬,对学生丝毫不敢藏私。瞿安先生的学问很有意思,他最早专门研究戏剧,后来研究散曲。他是一个大师,虽然他本人只在曲方面比较全面,但是他的散曲研究传给了卢冀野、任二北,曲律研究传给了蔡瑩、王玉章,对词的研究传给了唐圭璋,南戏研究传给了钱南扬。然后,任二北先生往唐朝发展,也有的往后发展。如钱南扬先生研究宋、元以后,除南戏以外,笑话、谜语都研究。

程千帆在金大的得益处,也不完全来自于大师。有一位历史系的讲师陈登原先生,研究文化史,他的阅读面非常之广,他写的《中国文化史》、《国史旧闻》都是非常博洽。程千帆喜欢博览群书,无论懂不懂、无论是否自己所需要的,都想看看。这就是从陈先生那儿学来的。当时别人并不重视他,但是程千帆在陈先生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1936年,程千帆从金陵大学毕业之后,即去金陵中学教书。临行前,他去请刘国钧先生赠言。刘先生说:“只告诉你一条——你肯定会有讲错的地方。什么时候发现了什么时候告诉学生,说‘我讲错了’。”这句话,此后一直成为程千帆为人师表的“座右铭”。

去中央大学旁听

诸位先生各有专长,程千帆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

程千帆是金陵大学的学生,但中央大学老师的课他也常跑去听,因为那个时候是鼓励旁听的。他曾向林公铎(损)先生请教过诸子学,向汪旭初(东)、王晓湘(易)两先生请教过诗词。汪辟疆先生精于目录学和诗学,虽在金大兼过课,但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他也常常带着问题,前去请教。

中大的管理很松。那时找到一个同乡,就可以躲在该生的宿舍里,费用也不交,就这样读4年。像佘雪曼先生,就完全是在中大偷听出来的。他口齿很好,字也不错,还会画画;后来在南洋大学教书,再后来到香港办了个雪曼艺文院。像这样的人与情况,以前旧社会中就可以产生。

但是金陵大学不一样,有秩序,办事有条理,不像国立大学那样随随便便、纪律散漫。从整个金陵大学的学风,不只是国学的,而是整个的对待学问的态度。教会学校的那种严格,对程千帆大有益处。

艰难中念完大学

程千帆回忆:“我在进金大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什么白话文。这时我开始大量阅读白话文,很多时间在图书馆里看杂志。看整本的白话书倒不多,但杂志看得较多,差不多每一期的《清华学报》、《燕京学报》都看。另外,凡是遇到论战我都很注意,比如中国社会史的论战。到现在为止,托洛茨基的那些理论我还是不懂。不懂归不懂,当时吃下去再说,拿卡片记下来。

“还有呢,就是练习写。最初的白话文写作是学做新诗,现在还留了一本小诗集在那儿。当时练习写作,跟穷困也有关系。在报纸的副刊上写小文章,5毛钱一千字,1块钱就不错了。如果有3块钱一千字的文章,4千字发表了,12块钱,差不多一个半月的伙食费都解决了。因为那个时候6块钱就可以吃一个月饭;如果是8块钱呢,一菜一汤还带一点肉。我是个很穷的学生,全靠自己奋斗出来。我那个时候能写各式各样的文章,只要报刊需要我就写,1个月有个5-6块钱,最好有个10块钱,就能够过下去了。”

原来,当时他父亲大概有2年的时间没有工作,难以支撑他在学业上的开销。所以他就写小说向各种地方投稿。后来,他写的小说在《东方杂志》上发表。就这样,在一个非常困难的环境中把大学念完了。

刚好那个时候,金陵大学的史学研究所被批准成立了。程千帆考取了,那等于是硕士研究生。考取了以后,一年能得到400块钱的奖学金,生活是够了。可是偏偏又要打仗了,也就没有办法读书。所以他是被金大史学研究所录取的学生,但是没有上。

那个时候,程千帆已经同沈祖棻恋爱了,并准备结婚。沈祖棻是研究所毕业,而程千帆是大学毕业。他在金陵中学教书,就想一边教书一边在金陵大学历史研究所读课程。当时还有一个机就是到燕京大学去,那边有个哈佛-燕京学社,也有一定的奖学金。那就像王锺翰先生那些人一样,同他们一辈。

他们审查了程千帆的作业,说他的英语不行,过来补1年英语,第二年录取。当然他们没想到,要打仗了。燕京大学的那些教授有顾颉刚先生、洪业先生,还有陆侃如先生等。当时,程千帆有一种很奇怪的想法,好像自己给黄季刚先生、吴梅先生当过学生的,再去给顾颉刚他们当学生,就吃了亏一样。这种心理很奇怪,程千帆也很少同人家讲起。大概是中国旧学很注重传统、班辈吧。当大师的晚年学生,在辈分上就很占便宜的。

大学毕业论文

程千帆回忆:“除了以前为了生活而投稿,在报纸副刊上发表的文章,我一辈子写得最早的学术论文,是在刘国钧先生的班上写的作业。那时他给研究生讲《汉书·艺文志》研究,因为是研究生课程,不是闭卷考试,而是做一篇文章,我那个时候对目录学、校勘学有兴趣,我就写了2篇,不是1篇,后来收在《闲堂文薮》里面。

“一篇是《〈汉志·诗赋略〉首3种分类遗意说》。因为陆贾赋、荀卿赋、屈原赋没有序,别的都还有几句话,恰恰这个没有。刘先生让大家各抒己见,后来我就写了这篇文章。

“另外又写了一篇《〈别录〉、〈七略〉、〈汉志〉源流异同考》,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汉书·艺文志》,而《别录》、《七略》据推想是在唐末五代之乱中散佚掉的。后来就只有辑佚,大概总有十几、二十种。清朝人作辑佚,慢慢地弄清楚了,我就根据清儒的考订结论作进一步推论。现在弄清楚《汉书·艺文志》是把刘歆的《七略》7卷压缩为1卷。《别录》在留下来的宋版书中有所反映,像《荀子》等。

“所以我写书时,对于底下的篇目我不用目录两个字的,因为目是目,录是录,我总是写作目次,写篇目也可以,无论如何不能写目录。总之,先有一个命题的规范,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就是论证,再就是推出结论。所有引用的材料,要有比较谨严的出处。

“这就是我开始写学术论文,是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也就是1935年的冬天。

“此后我就按照这个规范,陆陆续续写了一些文章。我写的第一篇文学论文是在1936年的春天,写的是《少陵先生文心论》,那是我的大学毕业论文,是中文系主任刘继宣先生指导的。刘先生这个人极其谦和,他拿了也没改,打了个分数,这以后就毕业了。毕业以后,在金陵中学教一班初中二年级的语文,编校刊,一个星期出1期,就是《金中周刊》。这个周刊没有保存完整的。我很想得到,因为那个时候有很多东西发表在上面,也还有沈祖棻的许多散文,我想找来收到她的集子里,找不着,没有办法。”

【名家小传】

程千帆(1913—2000),原名逢会,改名会昌,字伯昊,40岁以后别号闲堂;千帆是其曾用过的许多笔名之一,后来就通用此名。祖籍湖南宁乡,生于长沙清福巷。著名文史学者。

程千帆小时家境比较贫寒,但有丰厚的文学传统,十二三岁即通声律。1923年左右,因军阀混战,长沙不易谋生,举家迁居湖北武汉。在武汉5年中,曾短期进过武昌圣约瑟中学附小和汉口振华中学。

1928年秋天从汉口来到南京,考入金陵大学附中初中三年级。4年后,1932年8月升入金陵大学。受业于黄侃、吴梅、陈恭禄、虎臣、胡小石(光炜)、刘衡如(国钧)、刘确杲(继宣)、胡翔冬(俊)、汪辟疆、商承祚、林公铎(损)、汪旭初(东)、王晓湘(易)、陈登原、王绳祖诸师。

1936年金大中文系毕业,至四川重庆西康建设厅任科员。1940年2月在四川乐山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任国文教师。次年8月任乐山武汉大学中文系讲师。1942年8月任成都金陵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翌年8月任四川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金大副教授。1945年8月起在武大中文系工作,曾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8月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程千帆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在1958年被迫中断学术研究20年后,他又重新开始教学和研究工作,短短10多年中,出版10多部重要学术著作,包括《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闲堂文薮》、《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古诗精选》、《读宋诗随笔》等,都以精深的学术造诣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重视。

张中行在北京大学:往事白描,诸师速写

据张中行先生回忆:某次胡适之先生讲课,提到某一种古代的小说。他说:“可惜向来没有人说过作者是谁。”一个同学张君,后来成为史学家的,站起来说:有人说过,见什么丛书里的什么书。胡很惊讶,也很高兴,以后上课,逢人便说:“北大真不愧为大。”

北大的课堂与学风

一般人谈起北京大学就想到蔡元培校长,谈起蔡校长就想到他开创的风气——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课堂,由宗周的国子学到清末的三味书屋,规矩都是严格的。北大的课堂却不然,事实上总是可以随随便便。说得鲜明一些是:不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每课必到,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经常不到。

不记得是哪位先生了,上课时鼓励学生要有求真精神,并引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改变业师柏拉图学说的故事。有人责问他不该这样做,他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北大红楼里就是提倡这种精神,也就真充满这种空气。

据张中行先生回忆:一次是青年教师俞平伯先生讲古诗,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其中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俞说:“知就是不知。”一个同学站起来问道:“俞先生,你这样讲有根据吗?”俞说:“古书这种反训不少。”接着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出六七种。提问的同学说:“对。”坐下。

另一次是胡适之先生讲课,提到某一种古代的小说。他说:“可惜向来没有人说过作者是谁。”一个同学张君,后来成为史学家的,站起来说:有人说过,见什么丛书里的什么书。胡很惊讶,也很高兴。

据说是对于讲课中涉及的某学术问题,某教授和某同学的意见相反。这只要能够相互容忍也就罢了;偏偏是互不相让,争论起来无尽无休。这样延续到学期终了,不知教授是有意为难还是选取重点,考题就正好出了这一个。这位同学自然要言己之所信。教授阅卷,自然认为错误,于是评为不及格。

照规定,不及格,下学期开学之后要补考,考卷上照例盖一长条印章,上写:注意,67分及格。因为照规定,补考分数要打9折,记入学分册,评67分,9折得60分多一点,勉强及格。且说这次补考,也许为了表示决不让步吧,教授出题,仍是原样。那位同学也不让步,答卷也仍是原样。评分,写60,打折扣,自然不及格。

还要补考,仍旧是双方都不让步,评分又是60。但这一次算及了格,问为什么,说是规定只说补考打9折,没有说再补考还要打9折,所以不打折。这位教授违背了红楼精神,于是以失败而告终。

老北大还有“五公开”让人很是津津乐道:一是课堂公开,有时旁听生来早了先抢到座位,迟来的正式生反而只好站在后边;二是图书馆公开,可以随便进出;三是浴室公开,莲蓬头一天到晚开着,什么人都只管去洗;四是运动场地公开,操场上外校学生有时比本校的还多;五是食堂公开,学生食堂都是包出去的小饭馆,里外用膳价格一个样。

偷听生之所以能天天进北大蹭课,与北大人的自由散漫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是北大人的自由散漫,为偷听生提供了极大便利。

张中行先生后来回忆北大的学生生涯时提到,刚入学时首先感到奇怪的,就是同学之间的隔膜。“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期上课常常在一起,十几个人中哪些是选课的,哪些是旁听的,不知道;哪些是本校的,哪些不是,也不知道。这模模糊糊,有时就会近于笑谈。比如刘半农先生开古声律学的课,每次上课有十几个人,到期考才知道选课的只有我1个人。”还说北大惯例的是“不应该来上课的每课必到,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经常不到”。

据张中行先生回忆,梁思成先生从上世纪30年代起,在老北大讲“中国建筑史”,每次都放幻灯片,课讲得十分有趣,听讲的人也很多。有一年,讲完最后一讲,梁说:“课讲完了,为了应酬公事,还得考一考吧?诸位说说,怎么考好?”听课的有近20人,却无人答话。梁又说:“反正是应酬公事,怎么样都可以,说说吧。”还是无人答话。梁教授这时才恍然大悟地说:“那就先看看有几位是选课的吧,请选课的举手。”还是没有人举手。梁教授大笑,说:“原来诸位都是旁听的,谢谢诸位捧场。”说完,向台下作一大揖。众人报以微笑而散。由此也可见北大旁听之盛。

黄晦闻先生

同类推荐
  • 心情·百味卷

    心情·百味卷

    本书收录的散文包括:“你是我梦中的期待”、“请把我的情感留下”、“将芳年写在心灵”、“珍视心中的爱”、“淡淡柳如烟”五个栏目。
  • 心灵甘泉·草叶集

    心灵甘泉·草叶集

    本书是长满美国大地的芳草,永远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它是惠特曼一生创作的总汇,也是美国诗歌史上一座灿烂的里程碑,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读它,会引导我们对环境、历史、生命进行思索和咏叹,并指引我们的民主不断向前。
  • 青葱的痕迹

    青葱的痕迹

    ,黄忠先生散文集《青葱的痕迹》,犹如一盏清纯的香茗。品后余味无穷。一是文中浸润着微言大义;二是文中充溢着文言大气;三是文中寄予着禅机大意;四是语言中荡漾着真情大美
  • 你总会路过这个世界的美好

    你总会路过这个世界的美好

    这是一本站在青春的尾巴上的回顾和总结之书。直面内心,砥砺成长,献给80、90两代人的青春自白书。毕业十年了,但我们的青春依然不老。学生、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北漂、作家、创业者……伴随着这些不断转换的身份标签,得到或者失去,辛酸还是荣光、荆棘或是迷茫,不管经历着什么,一路走来,我们都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致敬我们都曾路过的青春,致敬回忆里想见却不能再见的人。
  • 披风

    披风

    《披风》是苏忠近作的汇编,多为短句、短章,无冗词,无赘语,简约是他的基本风貌。有时深情绵缈,飘逸着记忆的风烟;有时关涉现世,聚结着日常的烦忧。山晴雪,雨离别,枝乱颤,都是他的所见、所感,美言词,深邃而别有意蕴。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灵武九霄

    灵武九霄

    萧辰,他本是开阳城修炼界第一天才,但是却意外修为全废。四年之后,他卷土重来!九阳塔却让他破而后立,九阳涅槃!灭楚家,败强敌,扬名九阳大陆!在他体内种下九阳塔的神秘存在,蛮荒圣殿,九阳圣城的终极隐秘……且看萧辰如何从一个弱者一步一步踏上巅峰,灵武九霄,傲世星空!
  • 司马懿吃三国2

    司马懿吃三国2

    热闹的三国,为何最终属于沉默的司马懿?论奸诈不及曹操,比智谋不敌诸葛亮,拼武功,关羽、赵云、吕布随便一个都能灭掉他;翻开本书,看司马懿如何靠数十年如一日的隐忍,击败三国所有英雄,独吞天下。司马懿潜伏曹操身边几十年,任由曹操差遣,他装弱、装傻、装病、装瘫,甚至装死来麻痹敌人、对手、上司、兄弟、朋友乃至家人……翻开本书,看司马懿无与伦比的沉默、隐忍和计谋。
  • 我本倾城:妖妃驯冷帝

    我本倾城:妖妃驯冷帝

    作为一名弱国进贡的和亲之妃,她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她本以为,人心是能够感化的,他终会对她心存一丝怜惜。统一江山后的他,面对她的质问,却只冷冷说道:“赵舒窈,你不过是我的一颗棋子!”三尺白绫,就是她侍君的凄惨归宿……红颜尽,江山改,她图谋复国,华丽转身,铩羽归来,她对自己发誓:这一次,她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 女大学生蜕变记

    女大学生蜕变记

    都市贫民出生的我,大学刚毕业时,我的想法很单纯,只想找个能赚点钱保住自己生活费的工作,和自己心爱的人相伴一生。可是由于职场生活的残酷和无奈,让我在短短半年内经历了工作和感情的双重失败。从此,我改变了自己的追求目标。在妈妈的千方百计争取下,我终于有了一个认识“富二代”机会。我就借着这个机遇,运用自己所学到的职场和商场上的规则,来实现自己的各个愿望,最终步入高端生活行列中。在这里,你可亲身体会普通大学生找工作的艰辛路;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底层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和无奈;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职场里所有的勾心斗角;在这里,你可以明白打工者们削尖脑袋赚外快的行为。而所有这一切的起源都是因为“钱”。
  • 捉弄和珅

    捉弄和珅

    本书从古代典籍中精选晏子、东方朔、侯白、苏东坡、解缙、唐伯虎、刘墉、纪晓岚等二十五位中国古代机智人物的一百多篇趣闻逸事。作品隽永幽默,诙谐风趣,能够给读者带来艺术欣赏的乐趣。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预言

    预言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重生农家女

    重生农家女

    ,她重生到乡村。一醒来家徒四壁,且看小女子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
  • 春江水暖鸡不知

    春江水暖鸡不知

    方达明,在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短篇小说《出走》获第八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三等奖。小说《婶婶》获第九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短篇小说《我的土豆》获第四届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气球》获台湾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