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3400000002

第2章 著名作家文人(1)

林语堂与圣约翰大学:擅英文而荒中文

林语堂为自己能进上海的著名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而觉得很幸运。因为那时圣约翰大学是公认的学英文最好的地方。由于刻苦用功,他在圣大一年半的预备学校里,就差不多把英文学通了。

学英文的秘诀

在大学一年级时,林语堂被选为ECHO的编辑人而进入这个刊物的编辑部。他学英文的秘诀,就在钻研一本袖珍牛津英文字典上。这本英文字典,并不是把一个英文字的定义一连串排列出来,而是把一个字在一个句子里的各种用法举出来,所以表示意思的并不是那定义,而是那片语;而且与此字的同义字比较起来,表现得生动而精确。不但此也,而且把一个字独特的味道和本质也显示无遗了。一个英文字,或是一个英文片语的用法,他不弄清楚,决不放过去。这样precarious永远不会和dangerous相混乱。他对这个字,在心中就形成一个把握不牢就可能失手滑掉的感觉,而且永不易忘记。这本字典最大的好处,是里面含有英国语文的精髓。他就从这本字典里,学到了英文中精妙的片语。而且,这本字典也不过占两双袜子的地方。不论他到何处去旅行,都随身携带。

当时他学习英文的热情,持久不衰,对英文之热衷如鹅鸭之趋水,对中文之研读竟全部停止,中国之毛笔亦竟弃而不用了,而代之以自来水笔。此时以前,林语堂已开始读袁了凡的《纲鉴易知录》。此时对中文的荒废,在他以后对中国风俗、神话、宗教做进一步的钻研时,却有一意外的影响和刺激。因为当时的圣约翰大学,学生的中文可以累年不及格而无妨害,可照常毕业。

在圣大的学习和生活

林语堂回忆,当时有一位中国教师,是老派的秀才,不知道如何上课。将近100页的《民法》,他继续不断地读,然后解释,这样1点钟上大约10行;这样一本如此薄薄的书,就可以拖长讲上一学期。每点钟讲完那10行,便如坐禅沉思,向学生们凝神注视,大家也同样向那位老先生望着。因为学生不能在完全真空中将头脑镇定静止,他们大都趁机带进别的书去偷看,借以消磨时间。林语堂分明记得,当时暗中看达尔文、赫克尔的著作,还有张伯伦的《十九世纪之基础》,这本历史对教历史的教授的影响是很大的。那位老秀才有一次告诉他们,可以坐汽车到美国,他于是成了学生们的笑柄。在民国十九年(1930)之后,圣约翰改成中国式的大学,里面的情形也就与前大不相同了。

诚然,圣约翰大学能举出优秀的毕业生如顾维钧、施肇基、颜惠庆等,他们都曾任驻美大使;但是就英文而论,圣约翰这个大学似乎是为上海培养造就洋行买办的。

一直等林语堂进了哈佛大学,他才体会到在大学时代他所损失的是什么。圣约翰大学的图书馆有5000本书,其中三分之一是神学。他对这整个的图书馆,态度很认真、很细心。其中藏书的性质,他也知道,他在这方面是颇为人所称誉的。来到中国做传教士的洋人之中,有些好教授,如巴顿·麦克奈教授,还有一位瑞迈尔,学识都很好;还有一位美国布鲁克林口音很重的教授,因为对圣约翰大学极具热心,自动义务来教书。

校长卜舫济博士娶了一位中国的淑女为妻。他治事极具条理,据说他固定将一本长篇小说每周读一章,1年读毕。在他的图书室里,林语堂看见1卷Bradley的著作。他有子3人。幼子后来为Elmira学院的院长。林语堂永远不能忘记,他在大会后,每日早晨在校园的步行一周。在大会与全体祷告之后,带着他的黑口袋,由宿舍的舍监陪同,他各处去察看。要在回到办公室之前,注意一下哪些事要做。他相信,伦敦伊顿学校校长安诺德博士对学校的理想,是认为学校是训练品格的地方,就好像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对学校的理想一样,安诺德博士他自己总是和学生一同做早晨的斋戒。现在中国好多有地位的领导人物,是天津南开大学的毕业生。

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将近二年级时,学校又增加了一块私产,与原校产相接,有乔木,有草坪,极为美丽。他就在此美丽的环境中度过愉快的时光。倘若说圣约翰大学给他什么好处,那就是给了他健康的肺,他若上公立大学,是不会得到的。他学打网球,参加足球校队,是学校划船队的队长。他从夏威夷的男生根耐斯学打棒球,他教林语堂投上弯球和下坠球。最出色的是,他创造了学校一英里赛跑的纪录,参加了远东运动会,只是离获胜还远得很。学校当局认为这种经验对他很有益处。他记得父亲当时在上海,到运动场去看他,很不赞成他参加比赛,认为这与智能的比赛毫不相干。

林语堂从来没有为考试而填鸭死记。在中学和大学他都是毕业时考第二;因为当时同班有个笨蛋,他对教授所教的各种学科都看得十分正经。在大家拼命死记准备考试得高分时,林语堂则去钓鱼消遣。因为圣约翰大学濒苏州河湾,所以可以去捉鳗鱼、鲦鱼和其他小鱼,以此为乐而已。

爱上隔壁学校的女子

在二年级时,休业典礼上,林语堂接连4次到讲台上去接受3种奖章;并因领导讲演队参加比赛获胜而接受银杯,当时全校轰动。与圣约翰仅一墙之隔的圣玛丽女子学校的女生,也一定相当震动。这与林语堂的婚姻是有关系的。

林氏终生最爱的女子陈锦端,是福建泉州名医陈天恩的长女,当时就在圣玛丽学校上学。她的哥哥陈希庆是林语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同窗好友。陈希庆把她介绍给林语堂后,两人爱得很热烈。她美丽、优雅,还画得一手好画。他一见她就着了魔。

林语堂第一次见到陈锦端,就惊诧于她的美丽,进而为之倾倒。陈锦端则倾心于林语堂的博学多才;爱他的“英俊有名声”,一表人才,谈吐不凡。

很快,林语堂和陈锦端双双情意相合,坠入爱河,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未曾顾及到双方家长的意向和两家社会经济地位的悬殊。陈天恩得知此事,极为恼怒,明白地告诉林语堂,他已为爱女定了亲!林语堂懵了,一言不发,只有暗自垂泪。

陈天恩见此情形,便将自己的邻居、钱庄老板廖悦发的二小姐廖翠凤撮合给林语堂,以弥补自己心中的一点不安。林语堂的心被戳了个血窟窿,他爱的是陈锦端啊!谁知廖翠凤也是个痴情女子,她早就认识林语堂,并一直十分欣赏他。再者,双方父母均表示同意,因此婚事很快就确定下来。1915年林语堂订婚后,回圣约翰大学继续攻读。

失去爱人的陈锦端,其中的苦痛可想而知,她并没有遵从父命,同父亲选定的“金龟婿”结婚,而是孑然一身远渡重洋,到美国霍柏大学攻读西洋美术;学成归国后,在教会办的上海中西女塾教美术。

1919年林语堂同廖翠凤完婚后,到美国、德国等国留学,归国后辗转于北京、厦门、武汉等几所大学任教,并生下3个可爱的女儿,其后定居上海。

陈锦端一直珍藏着对林语堂的爱。登门求亲者踏破了门槛,可她一次又一次拒之门外。直至32岁时,她才与厦门大学教授方锡畴结婚。她终生未育,领养了一男一女。

1949年以后,林语堂一家迁居海外。虽有海峡阻隔,但他从未抹去对陈锦端的记忆。有时,他在笔耕之余,作画自娱,他画的女子总是一个模样:留着长发,再用一个宽长的夹子将头发夹在身后。女儿们问父亲:“您为何老是画这样的发型?”林语堂抚摸着画纸上的人像,说:“锦端的头发是这样梳的!”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林语堂病魔缠身,靠着轮椅活动。他住在香港的三女儿林相如家。一天,陈锦端的嫂子登门拜访,林语堂关切地问起音讯不通多年的恋人的情况。听说陈锦端还住在厦门时,他那有些浑浊的老眼忽地一亮,高兴地说:“你告诉她,我要去看她!”此时,一向通情达理的廖翠凤也忍不住说:“语堂,不要发疯,你不会走路,怎么还想去厦门?”林语堂听罢,颓然躺倒在轮椅上。

1976年,林语堂在香港离开了人世。几年后,陈锦端也辞世而去。

在中文上自觉下功夫

林语堂曾经说过,因为他上教会学校,把国文忽略了,结果是中文弄得仅仅半通。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大都如此。他一毕业,就到北京清华大学去了。他当时就那样投身到了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不仅是他的学问受限制,还有他的基督教教育性质的影响呢!

他过去受限制不得看中国戏,其实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从中国戏里得以知道中国历史上那些名人的。对使巴勒斯坦的古都耶利哥城陷落的约书亚将军的号角,他都知道,可他却不知道孟姜女的眼泪冲倒了一段万里长城。而他身为大学毕业生,还算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实在惭愧。

为了洗雪耻辱,林语堂开始认真在中文上下功夫了。首先,他看《红楼梦》,借此学习北京话,因为《红楼梦》上的北京话还是无可比拟的杰作。袭人和晴雯说话的语言之美,使多少想写白话的中国人感到脸上无光。

那他该怎么办呢?他无法问别人“杜诗评注”的问题,因为好多拥有哲学博士的教授,或是电机系的教授,他们中国文学的知识之贫乏,和他是伯仲之间。他找到了卖旧书出名的琉璃厂,那条街上,一排一排的都是旧书铺。由于和书商闲谈,林语堂发现了自己在国学知识上的漏洞;中国学者所熟知的,他都不知道。与书商的随便攀谈,他觉得非常有趣,甚至惊异可喜。他们的对话比如:“这儿又有一本王国维的著作《人间词话》。”其实,林语堂是生平头一次发现他的此一著作。又如:“这儿又有一套《四库集录》。”后来,他也学会谈论书籍,甚至谈论古本了。

民国六年(1917)到民国七年(1918),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期间,文学革命的风暴冲击到全中国。林语堂是民国五年(1916)在圣大毕业的。中国那时思想上正在狂风急浪之中。胡适之博士在纽约已经开始提倡“文学革命”;陈独秀则领导对“孔家店”的毫不妥协的激烈攻击,攻击儒家思想如“寡妇守节不嫁”、“贞节”、两性标准、缠足、扶乩等。胡适向中国介绍自由诗,提倡用白话写新诗,易卜生剧本《傀儡家庭》,以及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萧伯纳的戏剧。他更进一步指出中国的落后,不仅在科学、工艺,而且在现代政治组织,甚至文学、戏剧、哲学。所有的青年学生都受到鼓舞,好像是吹来一阵清风。其实吴稚晖早已提出警告,他说“把线装书扔入厕所里去”。鲁迅后来也随之说“所有中国的古书都有毒”。

胡适在民国七年回到北京时,林语堂以清华大学教员的身份也在场欢迎他。他由意大利返国,当时引用荷兰神学家ErasBmus的话说:“现在他们已然回来。一切要大有不同了。”林语堂开始在北京的报上写文章,支持用白话写作,理由是欧洲各国文学在15与16世纪兴起时,都是用当时的白话,如意大利的但丁和薄迦丘都是。他的文章引起了胡适之注意,从那时起,此后他们一直是朋友。

【名家小传】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福建龙溪(现属漳州)人。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林语堂出生于一个中国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留学,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次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研究语言,并撰写杂文。翌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以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次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4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

茅盾与北京大学:预科三年亦受益

沈德鸿中学毕业后,知道北京大学预科分第一类和第二类。第一类将来进本科的文、法、商3科,第二类将来进本科的理、工科。报第一类的,只考国文与英文。他自知数学不行,就选择了第一类……从此一步一步地走上了文学道路。

报考北京大学预科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学毕业后,摆在沈德鸿面前的就是以后的求学问题。母亲早有个计划。外祖母留给她的钱1000两(大约等于当时的银币1500元),自父亲逝世后存在本镇的钱庄上,至此时连本带息共约7000元之数。母亲把7000元分作两股,沈德鸿和弟弟泽民各得其半,即3500元。因此,她认为茅盾还可以再读书3年。

中学毕业,当然要考大学。母亲本订阅上海《申报》,《申报》广告栏上登有上海及南京的大学或高等学校招生的广告,也登着北京大学在上海招考预科一年级新生的广告。母亲因为卢表叔此时在北京财政部工作,沈德鸿若到北京,卢表叔会照顾他,因此,她就决定让沈德鸿去北京大学求学。7月下旬,沈德鸿到上海,住在堂房祖父开的山货行中(他是曾祖父8个兄弟中最小一个兄弟的儿子)。这时他才知道北京大学预科分第一类和第二类。他自知数学不行,就选择了第一类。

茅盾后来回忆,考试分2天,都在上午。第一个上午考国文,不是作一篇论文而是答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是中国的文学、学术的源流和发展。第二个上半天考英文,考题是造句、填空(即一句英语,中空数字,看你填的字是否合格,合格了也还有用字更恰当与更优美之别)、改错(即一句中故意有错字,看你是否能改正,或改得更好),中译英,英译中。最后还有简单的口试。

考试完毕,沈德鸿的堂房叔祖留他多住一两天,派山货行的学徒陪同他游了上海邑庙等。此时,上海电力公司供电不足,电灯用户极少,堂叔祖的山货行用的是煤气灯。

沈德鸿回家后,天天留心看《申报》。因为被录取者将在《申报》广告栏刊登姓名。等了约1个月,果然刊登出来了,却是沈德鸣,家里猜想鸿、鸣二字形相近,故而错了。幸而不久,学校来了通知,这才知道他考上了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在去北京求学的路上

那是1913年夏。北京大学由京师大学改名为北京大学后第一次招收预科生,而且第一次到上海来招生,这对于长江以南各省中学毕业生想考北京大学者,是一大方便。这年沈德鸿虚岁18岁,实岁17岁。

同类推荐
  • 徐志摩散文经典全集

    徐志摩散文经典全集

    《徐志摩散文经典全集》收集了徐志摩的全部经典散文,通过这些文章,你可以体会到徐志摩《浓的化不开》的感情、《自剖》的真诚、《迎上前去》的勇气、《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的决心、《艺术与人生》的思索以及《爱眉小札》里无尽的深情。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感受到另一个让人一读倾心的徐志摩。
  • 张中行散文:人物卷

    张中行散文:人物卷

    张中行以他独有的思想家的头脑,哲学家的智慧,国学大师的底蕴去勾勒人物,带有一种“史”的眼光,简单几笔就写出了人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勾魂摄魄。
  • 空山灵雨(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空山灵雨(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小吋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开始创作吋,便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 日落情缘(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日落情缘(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窗台上的一抹春色

    窗台上的一抹春色

    在这里收集的50多篇文章,以时评、调研、随笔的形式,记录了近些年我对一些事情、问题、现象的观察、分析、思考。每篇文章后边有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时间或者写作的时间,是其时的心境与事件、环境和背景在文章里的融合。文章所涉猎的内容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民生方方面面。所叙述的事情,件件都是小事,但事小理大,件件都关乎国计民生,正像一位伟人说的,中国没有小事情。任何事情,只要乘以13亿,就成了大事情。能够通过这些事情,启发人们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独立思维能力,促进社会和人类发展,正是附文于此的宗旨。
热门推荐
  • 血皮人

    血皮人

    品味人生,谈着平凡之心在神秘的世界里翱翔,以坚强笑容,驱赶心酸与耻辱,面面对未来,保持乐观……磨难过后,迎来的就是新生,凌驾于世俗之上。永恒、恒古、盘古三大神族神秘展现在在大家面前,洒脱于世,只希望追寻自由人生,修炼世界又是何等神秘?以为一切都结束了,但危险现在才降临。
  • 农庄男孩

    农庄男孩

    青少年读者们,成年读者们,让我们翻开《小木屋》系列小说。走进开拓时代那充满艰辛、奋斗、有坚定信念与创造力的历史画卷中去。走进拓荒者们那淳朴、乐观、率真而纯净的心灵中去吧!
  • 犬来仪

    犬来仪

    以一条狗怀孕即将产下小狗开头,展开以海平为主人公高考后的暑期生活,面对病重的父亲和上大学作艰难选择,父亲病逝,海平今后的生活又该如何面对?
  • 因为我爱你

    因为我爱你

    少年情怀,初恋的甜蜜和青涩撞到家长的威严施压,少年的抉择是?相恋和单恋,暗恋者的爱情中却有第四个人出现,爱情能否转个弯?友情大过天,大大咧咧的个性,晚熟的少女能否体会到爱情的甜蜜?在最美好的年纪里,他们相遇了,或携手共进,或擦身而过,这一切都是关于青春的美丽回忆,这是一个关于暗恋的伤痛的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爱跆拳道

    我爱跆拳道

    本书是作者继畅销书《我为球狂》后的又一本青春校园读物。故事讲述了某大学以柳成刚为首的一群跆拳道爱好者,在组建团队、学习训练和参赛拼搏的过程中发生的关于爱情、友谊的曲折,以及他们从一开始单纯的赶时髦喜欢跆拳道到最后领悟了跆拳道精神真正从内心爱上这个体育项目,从而展现了当今青年学生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态度。与前两本一样,作者紧紧抓住校园热点,在叙写校园生活的同时糅合进时尚和青春的元素,给人热气腾腾的新鲜感和当下感。小说尤其以帅气热情阳光的柳成刚和同样帅气但又机智沉稳的韩国留学生金大元之间的既是跆拳道对手又是恋爱中的情敌的精彩纠葛为看点,生动刻画出当代大学生中偶像级男生的风采。
  • 医色天香

    医色天香

    时隔五年回归故土。医术高超,及笄之年喜嫁,为了守护稚儿,昔日恩怨渐渐揭露;是破镜重圆还是覆水难收,叶桑萸唯有一身医术及幼儿伴生。那些魑魅魍魉,叶桑萸,阴谋阳谋,是守得月明还是咫尺天涯她,无所畏惧!,只一年有余便被休弃;
  • 拒宠佳人:嚣张女侍卫

    拒宠佳人:嚣张女侍卫

    家国破碎?她独自乔装远行!一路上困顿重重?她英勇善战智计百出!在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她,在滚滚红尘中,她竭尽全力的苦苦挣扎。困顿中,面对纷纷飞至的桃花一朵朵,她却还是初心不改嚣张依旧。。。。。。
  • 倾城歌星在古代

    倾城歌星在古代

    事实证明,穿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醒来之后居然发现自己身在乱葬冈。更可怕的是自己还变成了活死人!?老天爷,能不能告诉她这是肿么回事?第一次遇见他的时候,她坐在树上吃着桂花糕观望剑侠大会。那是她第一次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看着他,也是唯一一次。他永远站在她仰望不得的位置,她以为今生都无法触碰,哪怕是他永远纤尘不染的衣角。可当她由树上被打下且压死某位仁兄的时候……“你,叫什么名字?”他伸出宛若白玉般的手。他从不收徒弟,却说她是唯一的例外……她就这样稀里糊涂踏入江湖。殊不知,一步错踏,一生沦陷。
  •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先秦诸子百家,是后世思想学派的源头,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恢宏历史的结晶,塑造独立性格,传承灿烂文明,两者缺一不可。研习先秦诸子应注意:汲取各家学说要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与时俱进,学以致用。《史记》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拜读应谨记:一、读史学做人,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二、读史学智慧,融会贯通,为己所用。
  •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应酬术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应酬术

    应酬是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人们之间友好的往来、互相帮助,丰富多彩和文明健康的应酬活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人们在闲暇时间里,除学习工作、做家务外,还要互相应酬,要有自己的亲朋好友,要参加自己热爱的活动,还要和许多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