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3800000024

第24章 管理之道(1)

抛弃私心杂欲——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原文]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老子·第7章》)

[今译]

正是由于领导不自私,所以能成就他自己

[按语]

河上公:圣人为人所爱,神明所佑,非以其公正无私所致乎?人以为私者,欲以厚己也;圣人无私而己自厚,故能成其私也。

王弼:无私者,无为于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薛惠说:“夫圣人之无私,初非有欲成其私之心也。然而私以之成,此自然之道耳。

姜子牙回答周文王“领导如何展开工作”这个问题时说:“要安详稳重而心气平静,要宽柔有节而胸有成竹,要善于听取意见而不固执己见,谦虚谨慎而正直,处事公正而不怀私心。”

领导应做到公、正、明、大。领导能公,他的心自然没有私欲;领导能正,他的心自然不存偏见;领导能明,他的心自然没有隐情;领导能大,他的心自然深涵广博。领导自己的心不同于常人的心,让它与万物同体,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行,这样就基本做到了“公正明大”。人心之所以无法和天地一般大,就在于存在私欲。抛弃私欲,心中就只有一个公字了。

伤害领导者形象的,莫过于私心莅事,私心断事,私心处事。平常人可以有私心,他的私心只局限在一人一身而已;领导者不能有私心,有私心就失去了公心。理天下大事的人,首先要以大公无私来应付天下。澄清己心来审理,平静己心来论事,公正己心来待人,宽大己心来应物,镇定己心来处变,这是领导人物的无上心术。

在大道理上谈论大公无私容易,在实际中做到大公无私困难。生活中,真正能舍己为人,舍己成就别人的领导有多少呢?公正就会无私,无私就会宏大。私心为己的人,常以人为私,常以物为私,但最后往往身与物相违,人与己相违,心与理相违,事与行相违。“大道之行,以天下为公。”子贡问孔子:“什么是三无私?”孔子回答说话:“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按照这三条去做,是三无私。”舍己为人,别人就信服;舍己为国,国家就信服;舍己为天下,天下就信服。历代的圣君贤主,清官廉吏,无不以牺牲精神服务于国家,服务于民族,服务于人类。人生当以服务为目的,不以索取为目的。为朋友服务,就会得到朋友;为社会服务,就会得到社会;为国家服务,就会得到国家;为人类服务,就会得到人类。这是永恒的道理。

范仲淹当宰相时曾经办理过这样一件事:他挑了一批精干的官员,到各地去检查看看那里的官员是否称职,不称职的就在名册上画一个圈,结果有不少官员的名字被圈起来了。他的手下知道范仲淹要把画圈的人都免去官职,就劝他说:“您勾掉一个的人名字是件容易的事,可您知道,这一笔下去,他的一家人都要哭了。”范仲淹说:“一家人哭,总比千家万户哭要好。”原来,那时官风败坏,一人当官,他的子孙跟着当,而且当官的只知道敲诈勒索百姓,不管百姓死活,范仲淹就是不让这样的人再当官,他们一家人当然要哭了。但在他们管理下千家万户的百姓都要哭了。范仲淹的公正得了人们的广泛称赞。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领导者首先忧虑的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天下的大事;等到天下人都快乐了,领导自己也就快乐了。将自己的快乐和众人一起分享,众人将快乐着他的快乐;将众人的忧愁当成自己的忧愁,众人将忧愁着他的忧愁。乐以天下之乐为乐,忧以天下之忧为忧,能这样做的人,很少有不能成为领导的,很少有不能领导别人的。

以人才为中心——道大,天大,地人,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原文]

道大,天大,地人,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25章》)

[今译]

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就是其中之一啊。

[按语]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篇: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

《说文·大部》: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劳健:盖古常称天地人为三大,老子引用古语,又加道为四大也。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领导再神通广大,也有“玩不转”的地方;要想让事业发达,买卖兴隆,没有得力的人才相助,是难以成功的。因此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不但要有横刀跃马、驰骋沙场的将才,也要有知人善任、统率三军的帅才。以人才为中心,集众人之所长,依靠众人的智慧、力量,才能成就大业。

现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有机体,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理想、生活信条,丰盈驳杂。身为领导者,把如此形形色色的人们团结起来,尤其是有才华学识者,使他们拧成一股绳,着实不容易。那么,怎样才能团结好下属,当然因人而异。古人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智慧和经验。

西汉末年,当光武帝展开地图,观看他率领将士浴血奋战,平定的全国混乱局面,总结平乱的战绩时,他不禁茫然,便对邓禹道:“天下如此辽阔,如今我才平定了一些小郡,要到那年那月,才能使全国安定下来呀?我真是没有把握呀!”

邓禹回答说:“的确,现今天下群雄兴起,战乱不息,前景不测。但是万众都盼望着明君的出现。自古以来,兴亡都在于仁德的厚薄,而不在于土地的多少。只要您不灰心丧气,一心一意积王者之德,最终天下一定会归于统一的。”

刘秀信其言。半月余,他率领将士击败了称作“铜马”的农民军。对那些愿意归降的将士,非但不治罪,反而维持原职让他们参加刘军,继续作战。对其统领们还一一封侯,并下了一道命令,投降军队不予整编,维护原纺制,各叛军将领仍复原位,带领原部下参战,本部不作干涉。刘秀这样对叛军恩宠有加,以致使他们都不敢相信,心中不免充满疑惑及不安。但刘秀为了观察实际反应,经常一个人单骑巡视各营地,若有人此时想行刺的话,那可是件唾手可得的事情。然而,众叛军将士见刘秀如此诚恳,便产生了景卿之心,都异口同声地说:“刘秀能推赤心置人腹中,诚恳待人,不怀疑我们,真乃是一位度量宏大的宽仁长者。以前我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腹,怀疑他居心叵测,回想起来实感惭愧。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上刀山、下火海我们在所不辞!”从此以后,这些降将跟随刘秀南征北战,披荆斩棘,赴汤蹈火,为最终平定天下混乱,建立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秀他诚恳待人,以君子之心度他人之腹,以温和且实用的态度,感化部下,笼络人心,壮大自己,表现了一位贤明豁达的领导者风范。

只要领导者能从尊重人格,尊重个性的角度多下功夫,以人才为中心,就能和下属搞好团结。

不在意小缺点——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原文]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老子·第27章》)

[今译]

圣人经常善于挽救人,从而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拯救物,从而没有被遗弃的物。这就叫做因顺常道。

[按语]

河上公: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性命,使贵贱各得其所也。

王弼:圣人不立形名,以检于物;不造进向,以殊弃不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故曰无弃人也。不尚贤能,则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为盗;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常使民心无欲无惑,则无弃人矣。

“救人不弃人”,这是老子一个很有意义的观点。好的领导者用人,善于发掘对方的长处优点,这样世上就没有废人。

事实是,世界上既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才,也没有一无是处的庸才。所谓的完美无缺的人,只不过是二流角色,才能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就越显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在每个方面都是突出的。

南宋戴复古在《寄兴》诗中写道:“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才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这种观点,中国古代不少文人学士曾用多种比喻加以表达。如《吕氏春秋·举难》中指出:“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疵。”屈原在《卜居》中写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明代宋濂在《潜溪邃言》中也认为:“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一个人的功绩必有不全面的地方,能力必有不能胜任的地方,才能必有不足够的地方。既然人无完人,那么顺理成章的结论,是对人才不要求全责备。

美国南北战争时,有人告诉林肯总统,说他新任命的总司令格兰特将军嗜酒贪杯,难担大任。林肯却说:“如果我知道格兰特将军喜欢什么牌子的酒,我就会送若干桶给他和其他的将军们。”林肯是在肯塔基州和伊利诺州度过童年时代的,他当然知道贪酒可能误事,但他更知道格兰特将军是当时北军所有将军中最有才能的,只有他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事实上,对格兰特将军的任命成了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这确实是一次有成效的任命,证明了林肯的用人政策,是在于求其人之所长,而不是在于求其人为“完人”。但是,这个用人之道是林肯通过艰苦的努力才学会的。在任命格兰特之前,林肯曾经接连任命过三、四位将军,任命的标准是追求所用之人没有严重的弱点。而选用这些人的结果,尽管北军在人力或物力方面都占极大的优势,而从1861年至1864年这3年间,战争却没有任何进展。

不管任何人,如果他所使用的都是没有弱点的人,那么他所领导的机构,最多也只是一个平凡的机构。所谓完美无缺的人,实际上只不过是二等角色。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越显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在各方面都是突出的。用整个人类的知识、经验和才能来衡量,即使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是完全不合格的。世界上没有“完人”这回事,只是有些人在某一方面显得比别人“能干”一些罢了。

领导者对人才的求全责备,不仅不能知人,而且会陷害人才。历史上不少贤才之所以蒙冤,都是由于领导喜欢追究小过,如司马迁只不过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却被汉武帝处以腐刑,使他遗恨终生。苏轼因对朝政有意见而写几首讽喻诗,却蒙“乌台诗案”之冤,下半生都被贬逐,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在历史上,因皇上苛求人小过,别有用心的和溜须拍马之徒就趁机投井下石,极尽其吹毛求疵之能事加以诬陷,因此,贤才蒙受不白之冤的事就更多了。

有成效的领导者从来都不问这样的问题:“他和我相处得怎样?”而时常会这样考虑:“他做出了什么贡献?”他们也从来不这样问:“他不能做些什么?”而又常会这样考虑:“他在哪方面做得出奇地好?”他们用人的原则只是寻求有某一方面特长的人,而不是在各方面都很在行或大致上过得去的人。知人用人,使他能在工作中发挥才能,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所谓“完人”或者“成熟的个性”,其含义实际上都只不过是忽视了人的最特殊的天赋——尽其所能于某一项活动、某一个领域、某一种工作中的能力——我们不能要求一位物理学家(即使他有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在遗传学(或心理学、医学等等)方面有同样杰出的成就。人的长处只能在某一个方面有所成就,顶多是在极少的几个方面达到“卓越”的境地。

如果你总是想方设法去对付手下人的弱点,结果必然使工作的目的成为泡影。公司、组织、部门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可以用以发挥人的长处,并消除和减弱因人的弱点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能力特别强的人,是不需要也不想受一系列规章制度约束的,因为他们认为靠自我管理会工作得更好。至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光靠自己是搭不成一个让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的平台的,单干也是不可能获得多大成就的。“你想雇佣一个人的‘手’,而他总是‘整个人’一起来的。”一个人不可能只有长处而没有弱点。弱点总是会随着人的长处一起来到领导的身边。

掌握大方向——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原文]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老子·第28章》)

[今译]

当自然本初的质朴解体,就变而为诸般器具;圣人利用它们,就建立起领导和管理。所以用大道制御天下无所伤害。

[按语]

河上公:万物之朴,散则为器用也。若道,散则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地也。圣人开用,则为百官之元长也。

王弼: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以善为师,不善为资,移风易俗,使归于一也。大制者,以天下之心为心,故无割也。

老子说:“朴散则为器,圣人之用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领导可以不做具体的事情,但必须订定法令制度,而且“完美的制度是不割裂”的,一旦职责明确,就不要干涉臣下行施职权,那么,法令、制度自然而然就会传布四方。

管理工作是门大学问,如何当一个好的领导者,很有讲究,如何达到“治之至”很有门道。《吕氏春秋·李贤》提出两个方法:宓子贱和巫马期先后治理单父,宓子贱治理时每天在堂上静坐弹琴,没见他做什么,把单父就治理得相当不错。巫马期则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昼夜不闲,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单父也治理得不错。两个人两种治法,一则事不躬亲,一则事必躬亲。

两种方法孰劣?事不躬亲是“古之能为君者”之法,它“系于论人,而佚于官事”,是“得其经也”;事必躬亲是“不能为君者”之法,它“伤形费神愁心劳耳目”,是“不知要故也”。前者是使用人才,任人而治;后者是使用力气,伤力而治。前者是使用人才,当然可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使用力气则不然,敝生事端,劳手足,烦教诏,必然辛苦。

前人的这套说法今天仍有意义,其道理仍没过时,凡有上级与下级、用人者与被用者关系存在的地方,就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的工作就是抓纲举目,抓紧大事:制定军事战略方针,作战计划是军事统帅的大事;企业的发展规模,产品的品质种类、发展远景是企业的大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军统帅蒙哥马利提出:身为高级指挥官的人,切不可参加细节问题的制定工作。他自己的作风是在静悄悄的气氛中“踱方步”,消磨很长时间于重大问题的深思熟虑方面。他感到,在激战进行中的指挥官,一定要随时冷静思考怎样才能击败敌人。对于真正有关战局的要务视而不见,对于影响战局不大的末节琐事,反倒事必躬亲。这种本末倒置的作风,必将一事无成。

同类推荐
  •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本书第一次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康有为不同时期的孔教思想,阐明了康有为提出孔教建制主张的理学基础和经学基础,揭示了康有为孔教思想背后的庶民关切和国家关切。就过去的研究而言,历史学界重视中年康有为,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儒学界则重视老年康有为,关联于民国后孔教会的成立和运作。本书特别强调青年康有为的重要性,即写作《教学通义》时的康有为,认为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中提出的敷教主张规定了他后来孔教思想的基本方向。康有为的孔教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 北大哲学课

    北大哲学课

    历经沧桑的北大,以其“兼容并包”的风范,将古今中外百家思想融会贯通,同时以“思想自由”的理念培养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经验与智慧。本书汇聚中外哲学大师的思想精华,穿插北大人的生命体悟,不仅是一本哲学思想著作,也是一本指导现代人生活的著作。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读点大师: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人生 问题的讲演实录,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 胡适先生主张修己以安天下:“为己而后可以为人,求学而后可以救国”,这种圆融的态度在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但在今天看来,这种通达的思想未尝不是饱含着热情和希望,将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有力地传承下去。他给读者带来的不一样的声音,足可以引起我们对人生更深层的思考。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热门推荐
  • 一本书,解决女人健康问题

    一本书,解决女人健康问题

    《一本书,解决女人健康问题》一部教会女人从三十几岁就开始正确保养身体的养生圣经!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类疾病、妇科炎病、乳腺类疾病、不孕等多种常见慢性病和抗皱祛斑、美白丰乳、减肥瘦腰等常见美容养颜的中医辩证预防与治疗方案!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如果医生得了高血脂

    如果医生得了高血脂

    书中结合了作者在心内科多年的问诊经验,总结了高血脂患者提问频率最多、最关心的问题,科学地讲解了导致高血脂的危险因素、如何在生活中控制血脂、降脂过程中需要知道的注意事项、怎样避免将来患上高血脂等核心知识。此外,作者还对患者采取书中诊治意见后,复诊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加以说明,更能让读者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全力将本书打造成最有亲和力的高血脂治疗和预防指南。
  • 豪门情断:夜少的废妻

    豪门情断:夜少的废妻

    新坑,求支持【且是情深】http://m.pgsk.com/a/291365/12岁时,突然被领回家,从此姓宫,不姓安。18岁时,嫁入司徒家,成为年仅18岁新娘。20岁时,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她远走他乡。————————婚礼当天,妈妈没空,爸爸太忙,哥哥订婚,连新郎也要参加旧情人的订婚典礼,她一个人面对嗤笑的众人说,我愿意。新婚前一天,领红本,新婚第二天,领绿本,中间夹了,一张白色契约。她想,她是最杯具的新娘,婚期不过一天,就挂个已婚,离婚的身份。他想,不过是一纸婚约,想要,就需付出代价!【情景一】绑匪左手是妻子(妹妹),右手是旧情人(未婚妻)。绑匪问两个男人,只能放一个!是左边?还是右边?他(老公)说,右边!他(哥哥)说,右边!绑匪都可怜她,讥笑的对她说,你看,你比我还多余!被推下楼梯的一刻,她想,也许消失,是唯一的归宿。【情景二】某只:妈咪,听说,外面那只,是我爹地!某人不眨眼:不都知道是“听说”了么,还好意思问我。某只:哦,那为什么他和我很貌似呢?某人一个眼刀过去:都会用貌似了,还问!某只:呜呜……妈咪好凶,小只好怕怕!某大只:别怕,儿子!到爹地这里来!某只一巴掌拍飞:哼!让你害我被妈咪骂!……——————友情推荐好友文——————沫未央——《宝宝放话:蛇妖母后要你了!》链接:http://m.pgsk.com/a/338728/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真话实说:实践的感悟

    真话实说:实践的感悟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随笔集。分为人生篇、社会篇、工作篇、党建篇、家庭篇共五辑,是作者近七十年人生经历的真实、真切的感悟。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真实、真诚的吸引力,每一句话,包括党建篇在内,都是一种发自肺腹的言说。他的真有一种感染力,令读者不由得也真起来。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总裁的抢手小女人

    总裁的抢手小女人

    “爸爸……爸爸……你不要这样……我是你的女儿……我是你的亲生女儿……”她的小手四处飞舞,眼底有着惊悚的泪水。醉醺醺的父亲竟然压在她的身上,大为惊骇的南宫雪拼命挣扎,努力推挡,“不要……”大叫一声的她猛地坐起,这才发现自己紧紧的抓着被子,身上的睡衣已经汗湿,那种恐慌绝望的感觉布满了她大汗淋漓而又苍白的小脸。噩梦再一次重现!如果记忆可以抹杀,那么她愿意让两年前的一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