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9600000002

第2章 尼采篇 不做“好人”做强者(1)

篇首语 关注我们的人生

人生问题是尼采关注的中心问题,他把这个问题看作是哲学的中心问题。他的这种倾向对当代诸多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精神分析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弗洛伊德与尼采的契合。在美学与文学领域,尼采更是一面旗帜性的人物……对尼采的探讨不仅是对一种哲学的探讨,而且还是对文明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对我们的人生的追问。

尼采对自己的人生曾诗意地赞美:“在这个美好的日子,万物臻于成熟,不仅葡萄呈现褐色,同时一束阳光射进我的生活:我向后望去,我从未看到如此之多和如此美好的万物。今天,我并不白白地送掉我的第44年(尼采生于1844年),我有理由埋葬它——生活在这当中的东西已经得到拯救,是不朽的。重估一切价值,酒神颂歌和前去疗养、偶像的黄昏——所有这一切都是这一年赐予的,甚至是这一年的第四季度赐予的!难道我不应该感谢我的全部生活吗?”

尼采对人生的赞美是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出发的。不同的是,他对生命意志持一种肯定的看法,把它看作一种诗一般的沉醉、勃发。这正是原始性的生命力,它充实而又强大。但是这种生命力在现代理性的压抑下停步了,它得到的不是赞美,而是科学与占有欲的狂妄。

人们不再去过问人生了,对于这个万物的奥秘不再是体悟与感受,而只是用知识去测量。虚无成为现代人的最大的痛苦,为了取代虚无主义,尼采要求对一切的价值进行新的估量。这新的标准就是生命力的强大与否。尼采的哲学是一种诗的祝福,他是用艺术的方式审视着科学,同时他用人生审视着艺术。

曾经有人提议尼采对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做一些暗示性的解释以便更好地令人理解,尼采勃然大怒。他认为这是一种无理的要求并断然予以拒绝:“难道我应该屈从地扮演一个荒唐的角色?我想,将来某个时候总会举办讲座,由教授们担任这个角色。在此期间,对于查拉图斯特拉来说,不会是漫长的。”

尼采的这段意见是如此的准确,在他的有生之年,人们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评价是贬多于褒,其中不乏误解带来的中伤。直到今天,人们对这本书和尼采提出的诸多的目标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尼采表现自己的思想的手法比较特别,他不是用传统的学术论文式的研究手法,运用概念与判断作为其合理性的依据。因为后者正是尼采所反对的,在尼采看来,理性的方式是必要的,但是它只是一种工具,不能喧宾夺主地被“恩赐”以人生的意义,而是只能被寄希望于有助于这个问题的推进。尼采自己的著作当中,多数是箴言体的格式,特别是影响比较大的,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偶像的黄昏》等,只有少数的几篇是论文的格式。

同时,尼采对自己的读者是很挑剔的,这种挑剔可以理解为有深深的希望。尼采自称他的书是“献给所有的人和不献给任何一个人的一本书”。这表面上看似矛盾的一句话为何会让尼采挂在嘴边呢?它的深层含义在于他的读者必须是对人生关注并有所体悟的人。他的书关系到每一个人,因为他的问题正是每一个人都接触到并困惑着的,这就是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读者的正确的理解不是靠知识性的把握,而是要充分发掘自己潜在的生命力,依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实现自我的超越,而这样做正是在人生当中预示超人的到来。

一旦他这样做了,那么这本书也就是多余的了。

最后,作者有必要提醒读者的是,尼采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思想家,他的鲜明个性,使他的思想也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其积极的和负面的影响都较突出。我们在为他那充满人性的主张而狂呼呐喊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他的贵族主义、强权主义和反道德倾向。读者在阅读时一定要注意批判地吸收。

尼采的行为与灵魂

我向你们说精神的三种变形。精神变为一匹骆驼,骆驼变为一头狮子,最后狮子变为一个小孩。

——尼采

一、精神三变:解读尼采的钥匙

也许上帝错误地选择了尼采的出生地,将他安排在一个几代相传、虔诚的基督教家庭。这个家庭信仰路德教。《圣经》是他们家庭的道德标准与信念的准绳。在这个德国牧师家庭中你可以找得到一切那个时代虔诚的人应有的一切道德和信念:敬畏上帝、正直。但是,家人不会想到这个家庭的宠儿竟会成为一个高喊“上帝死了”的叛逆者。他的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一种不可阻挡的叛逆。怎样理解尼采的这种转变呢?这种转变对于尼采的哲学又有何种的关系?“精神三变”的寓言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1.智慧之路:骆驼、狮子、小孩

在《查拉图斯拉特如是说》的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著名的精神变形寓言。这寓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尼采精神上的危机与转变,反映了尼采的思想轨迹。正如尼采所说的,在智慧之路上有三个必经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敬、顺从、仿效随便哪个比自己强的人;第二阶段是“沙漠时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壮生长,重估一切价值;第三阶段是“创造时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然而这肯定不是出于我之上的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我自己。

那么就让我们从这三次变形中开始对尼采的探索之旅吧——

我告诉你们精神的三种变形: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变成狮子,最后狮子如何变成小孩。

许多重负是给精神,给强壮忍耐而令人崇敬的精神担载的。精神之大力要求重的和最重的负担。

…………

这一切重负,勇敢的精神都担载在身上,忙着向它的沙漠去,像负重的骆驼忙着向沙漠去一样。

但是,在最寂寥的沙漠中,完成了第二变形:在这里,精神变成狮子;他想征服自由而主宰他自己的沙漠。

在这里,他寻找他最后的主人:他要成为这主人这最后的上帝之仇敌;他要与巨龙争胜。

谁是那精神不愿称为主人与上帝的巨龙呢?“你应”是它的名字,但是狮子之精神说“我要”。

“你应”躺在路上,侦候着狮子之精神;它是一个放射着金光的甲兽,每个鳞上有“你应”的金字!

千年来的价值在这些鳞上放光。这最有权力的龙如是说:“万物之一切价值——它们在我身上闪耀。一切价值都已创造。而一切已创造的价值——那就是我,真的,‘我要’是不应存在的。”

这龙如是说。兄弟们,精神之狮子用处何在呢?那谦让崇敬而能担载的骆驼不已够了吗?

创造新的价值,狮子亦不足为此:但是为着新的创造和取得自由,这需要狮子的力量。

创造自由和一个神圣的否定以对抗义务:兄弟们,这是狮子的工作。

取得创造新价值的权利,这是崇敬而能担载的精神最可怕的征服。真的,这于它是一个掠夺与一个凶恶的食肉猛兽的行为。

从前它曾爱“你应”为最神圣之物:现在它不得不在最神圣之物里,找到幻谬与暴虐,使它可以牺牲爱以掠夺自由:为着这种掠夺,我们需要狮子。

但是,兄弟们,请说,狮子所不能做的事,小孩又有何用处呢?为什么掠夺的狮子要变成小孩呢?

小孩是天真与遗忘,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游戏,一个自转的轮,一个原始的动作,一个神圣的肯定。

是的。为着创造之戏,兄弟们,一个神圣的肯定是必要的:精神现在有了它自己的意志;世界之逐客又取得他自己的世界。

我向你们说明了精神之三种变形:精神如何变成骆驼,变成狮子,最后变成小孩。

尼采的变形学说是理解尼采的一把重要的钥匙。也许,阅读这些可能会使读者第一次和尼采作如此亲密的交流,对这种寓言式的手法会感到有些陌生。从另外的角度来说,这精神变形的内容与尼采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他的家庭状况、受教育的经历以及后来的创作都成为对“精神三变”的最好的注脚。

在10年的幼年和少年生涯当中,尼采无疑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中的小修士。第一次的转变从中学和大学开始,是从对基督教的信仰转向叔本华的意志哲学。第二次的转变,集中批判传统的理性文化,批判基督教文化,是思想的蜕皮时期。10年的飘泊生活,促成了尼采的第三次“精神变形”,在这一时期,尼采思想独立而成熟。他高喊“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他的观点惊世骇俗令整个世界战栗。

2.从一个听话的孩子到反叛者

(1)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家庭

1844年10月15日尼采诞生在德国萨克森州洛肯小镇。从曾祖父开始,或者还可以找得更远,这个家庭就信仰路德教。祖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路德维希·尼采就曾担任教区监督,是一位勤勉的神职人员。法国大革命以及无神论思想扰乱德国的人心,祖父著书立说批评无神论者以表示他对宗教的虔诚和对国王的忠诚。形成对比的是,祖父所坚信的东西则被他的孙子加以破坏,而且是彻底的否定。路德维希·尼采的妻子死后,给他留下7个孩子。他又娶了一个年轻的寡妇,她也出身于一个牧师家庭。这次再婚以后又生了3个孩子,头两个是女儿,也就是后来在尼采的父母家里占部分统治地位的奥古斯特姑母和罗莎丽姑母。最后生的是男孩,叫卡尔·尼采,就是尼采的父亲。

尼采的父亲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而且他对上帝的忠诚丝毫不亚于其父。他在为他儿子洗礼时的讲话足以说明他的这种倾向:“你吉庆的十月,不同一般的年代的十月,发生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而今天我所经历的乃是最重大、最美好的一件事情——我要给我的孩子洗礼!以主的名义为我祝福吧!我以十分激动的心情表示:我亲爱的孩子使我能够把他奉献给主,我的儿子,弗里德里希·威廉,你在世就叫这名字,这是为了怀念我的恩人国王,你是在他诞生这天出生的。你要信奉上帝,忠于国王。”谁也不会预料到,出生并成长在这样一个家庭的孩子,成人后会向世人宣布“上帝死了!”从信奉者转为彻底的否定者。尼采——这位家族中最有才能的子孙在他的一生中却远远地、坚定地背离了父辈的宗教。

尼采后来又有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1846年妹妹伊丽莎白诞生,1848年弟弟约瑟夫出世,但是两年后便夭折。1849年7月30日尼采的父亲因患脑病逝世,这也预示着这个家庭不幸的开始。父亲的去世不仅给这个家庭以冲击,而且也极大地冲击了幼年尼采生活的平静,此时尼采还不满5岁。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他就在完全由妇女支配的家庭中长大。决定家庭气氛的是祖母、姑母、母亲和妹妹,而不可能是他。人们很难将“你到女人那边去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这句尼采名言同这种气氛联系起来。在固执的祖母一个决定之后,小尼采和一家人一起迁往萨勒河畔的南堡。

(2)循规蹈矩的小学生

1858年,14岁的尼采是一位循规蹈矩的学生,可能是因为牧师家庭的关系,他有一个“小修士”的称号。妹妹伊莉莎白的回忆表明了这一点:有一天正当放学时,忽然下起了大雨,所有孩子都发疯似地朝家里跑去,而他慢慢地走着,帽子遮盖着脑袋,小手绢又盖在它们上面。当妈妈催促他赶快回家时,浑身湿透的小尼采却一本正经地答道:“妈妈,我们的校规明文写着:在离开学校时,孩子们不得在街上乱奔乱窜,他们必须安静地、举止文雅地走回家中。”也许,他的母亲应该发现这正是叛逆先兆。

从宁静的乡村生活到小城的生活使他感到很不适应。他不喜欢这里拥挤的街道和喧闹的人群,怀念着他在美丽的大自然当中去自由的呼吸和奔跑。当他遵照祖母的吩咐到南堡的市立小学上学以后,情况更加令他失望。同那些爱游戏、打闹的伙伴在一起,尼采不能很好学习,他也不愿意同这些孩子交朋友。转到私立学校之后他才觉得好一些。尼采在这里结交了他最初的朋友:威廉·平德尔和戈斯多夫·克鲁格。他们是两位法学家的儿子,父辈们是和他的祖母相认识的。尼采8岁时同他的朋友一起入学,他在这个学校里也不是那么轻松的。学习种种规则和任何温顺服从,从根本上使他反感,但在这一时期,这个敏感的孩子的巨大才能已经显露出来。

尼采的身体从小就与疾病为伍,各种病苦并不因为他的幼小而仁慈。他眼睛近视,6岁时就有头痛症。病弱的身体令他经常缺课。尼采喜欢音乐,音乐可以减轻他身体的痛苦。他对音乐的爱好是从父亲那里继承过来的最重要的遗产,这种天赋很早就得到发展。好友戈斯多夫的父亲赫尔·克鲁格是位私人律师。他拥有包括门德尔松在内的许多音乐界的朋友,对尼采进行了启蒙性音乐教育并使他可以欣赏到贝多芬的音乐。母亲还专门为他请了女钢琴手教他演奏。莫扎特、海顿、舒伯特、门德尔松、贝多芬、巴赫和韩德尔是他在南堡时期音乐修养的构成要素。对于柏辽兹或李斯特的未来音乐,这男孩采取怀疑的态度。音乐不仅成为尼采一生中最为持久的朋友,而且也是他的哲学的灵感所在。

朋友威廉的父亲使尼采第一次接触了歌德的作品并了解了优秀的德文作品的韵律之美。他学习写诗和戏剧创作,并以莎士比亚为榜样,“莎士比亚向你展现了如此众多的强者,他们粗犷、刚强、有力,而且意志坚定。我们的时代正是缺少这样的人。”诗歌和戏剧的学习和创作,表现出这位少年对自由与力量的由衷的景慕,“我决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约束,我要像苍鹰一样自由自在。”

幼年的尼采以他的才华与过早显露出来的对孤独的偏好赢得了同伴的注意。对于当时的情形,好友平德尔这样写道:“他做他自己想出来的种种游戏,这一点证明他有一种活跃的、善于发明的独创精神。而且他也领导各种游戏,定出新的游戏方法……”但是其中也有这样一些话:“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喜欢孤独,专心思考,他在一定程度上躲开人们的集会,寻找大自然用非凡的美景装点的地方。”

但是除去与同伴游戏时的欢乐以外,一个严肃的、善于思索的孩子正在成长。他诵读圣经的时候虔诚得足以使人感动。

同类推荐
  •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精神分析以研究性本能为本身第一重要的工作。梦常常是不加伪装地表示一种愿望的满足。神经症是自我在试图压制性欲失败之后,性欲部分压制了自我。禁忌、法律和习惯给性生活加上了更多的限制,这些限制既对男人有影响,又对女人影响很大。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伊德出场,宣讲他“欲望决定命运”的人生哲理,本书是走向人性深处、揭开性欲面纱的必读书。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本书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纵横家指春秋战国时期从事合纵或连横外、交运动的政治家、外交家及军事家。纵横最初只是表方向的概念,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到战国时期,演变成政治概念,当时割据纷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以兵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于是,熟悉政治形势,善于辞令和权术,充分利用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纵横家就应时而生。《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适合大众读物。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热门推荐
  • 妃起一脚:王爷靠边站

    妃起一脚:王爷靠边站

    夏日炎炎,炽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热浪一层高过一层,也带来了新的夏日潮流。在温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美眉们夏装的showtime来临了。“夕夕,这件衣服好看吧?”姜艺拿着新买的衣服在身上左右比划着。“恩恩,还行还行。”林夕夕瞟了一眼后说道,今年最流行的款式当然漂亮。“喂,拜托,你看都没看,就说还行。”姜艺无奈的说道,评价的一点都不认真,估计连颜色都没看清楚。……
  • 逆天毒妃:夫君不上门

    逆天毒妃:夫君不上门

    本以为最伟大的牺牲,却是最残忍的欺骗,死都不能瞑目!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她一定要改变结局,不择手段保护那些曾经因为她而失去的温暖,哪怕被冠上阴狠残忍的罪名也在所不惜!白莲花无辜妹妹欺上门,那就让你哭着回去;伪君子想挽回旧情,哪里凉快哪里呆着;皇帝竟敢乱点鸳鸯谱,把你从龙位上拽下来;小人在背后进言献计,不如让你先感受什么叫因果循环!这一次,她绝不软弱,决不妥协!可这个挂名相公怎么回事,老是死缠烂打的,有时候都没法整治……
  • 宠婚之御夫有术

    宠婚之御夫有术

    第三次见面,她名义上的舅舅却非她不娶!季景琛的人生目标就是,把江染染这个没心没肺的女人叼回家,然后小火慢炖,最后生吞活剥了。呆冷娇妻御夫有术,你要负责!江染染本来豪门独生女,却一夜之间变成了孤女,父亲现任小三带着前任小三的女儿找上门,逼死了染染的亲妈,他说,还把她扔到国外不闻不问十几年。【一句话简介】总之这就是一个有些腹黑有些闷骚的老男人和一个有些天然萌傻的姑娘之间不得不说的红果果的QJ故事!季景琛从来没有想过,腹黑市长诱爱成婚,他决定宠爱一辈子的小女人竟然会是曾经把季家搅得天翻地覆的那个没有血缘的外甥女。好不容回来还是逼着她嫁人的。只不过她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值那么多钱。莫以宁从来没有想过,他默默守候了十年,却抵不上一个目光。他不过是晚了一步,军门权少婚内成妻奴!*第一次见面,却晚了一辈子。宋浩辰从来没有想过,能给他温暖却不能给他钱途的江染染,会是他一生都不能忘记的伤。染染,你勾引,宠妻如命。她以为她真的要嫁个陌生人,谁知道她父亲现任小三的堂弟,堂堂一个市长,她却差一点撞死他。江雨薇更没有想到,她处心积虑这么多年,他把她当成野模,抢走了江染染的一切,可到头来才发现,所有的人的都是爱着江染染的。为了不把抢来的一切还给江染染,她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去换筹码!*有宠有虐,外围女。第二次见面,当然更多的是宠,神马男小三女小三都是炮灰,1对1到底!*
  • 懒丫头的穿越:九指王妃

    懒丫头的穿越:九指王妃

    她发誓,她绝没有要跟皇上抢女人的想法,虽然她真的抢了,而且抢的是他要明媒正娶的皇后,但是她是无心的,什么,这样子他就要下令将她苦心经营的怜花宫夷为平地?不是吧,他是皇上,应该讲个理字,横刀夺爱的事情,他应该不能做的啊,所以她是在帮他…但是拜托,这件事情一个皇上掺合进来已经够叫人头疼了,居然还半路杀出个王爷,天呐,她是不是跟皇家人犯冲啊,个个都跟她过不去?好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她就不信知恩图报也错了。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

    所谓前任,就是一勾手指,二抛媚眼,三迷心智,四等上钩,五任散养,六傲娇状,七女王攻,八推倒之,九扒光之,十嫌弃之,最后挥挥衣袖走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巴金的青少年时代

    巴金的青少年时代

    从青年时代闯入文坛,巴金就以火焰般的激情感染着读者。与激情相伴的是他的超常的勤奋与率真:“日也写,夜也写”;坚持说真话;向读者“掏出自己燃烧的心”。正是这三条,激情、勤奋和真诚,铸就了他的人格和事业,也使他成为中国“二十世纪的良心”。这本由阎焕东编著的《巴金的青少年时代》是一本描述巴金青少年时代的学习与生活的普及性读物。本书的特点是故事性强,叙事生动活泼,说理明白晓畅。它是我们献给中、小学生和广大青年最丰腴的精神食粮。
  • 女人一辈子都要做女王

    女人一辈子都要做女王

    21世纪被称为“她世纪”,说明女人又重返了历史舞台她要主宰自身 、家庭、事业, 她必须一辈子做王者才能兼顾天下所以。她是21世纪的女王。 知识渊博的女人是一本书,充满着智慧的光芒,令人百读不厌; 健康美丽的女人是一朵鲜花,充满着吸引力,令人爱惜呵护; 家居辛劳的女人是一棵绿藤,充满着勃勃生机,令人更加怜爱; 知性自信的女人是一杯红酒,充满着浓烈醇香,令人品味不够; 聪明可爱的女人是一只小鸟,充满着童话般的浪漫,令人新奇快乐;高傲雅致的女人是一件艺术珍品,充满着无穷的魅力,令人遥不可及 。 女人是21世纪一道瑰丽的风景线,她崛起意味着她必须具备王者风范 。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倾城:私逃下堂妃(完)

    倾城:私逃下堂妃(完)

    小鹿新文来袭:《凤凌九州:王妃独步天下》。求收藏:https://m.pgsk.com/book/7730675504009001#Catalog*凌诗沐,医学院的在校学生,穿越成新娘,却遭准夫君肆意地打骂,不为脸上那道丑陋的疤痕,却为另一个女人。他娶她,不过父命难违。“就你,也配做我慕容成的王妃吗?”她乖顺地默认。“你做了这种事,是要用猪笼浸了沉到水底去。”她大怒,“我做了什么事!”“今日起你回成香院照顾婕妃的一切起居!”她强忍。瞧我疤痕尽退,重做美人,她邪邪一笑。下堂之妃,竟私逃!他火冒三丈。“背叛,不会有好下场!”他一朝为帝,她一朝成囚。她的心,霎时碎成一片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