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8500000030

第30章 曾经的辉煌:俄罗斯软实力剖析(1)

俄罗斯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国家,它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疆域和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缘优势,而且还具有较为深厚的软实力。作为它的前身,前苏联依靠自身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而成为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地缘环境、国家实力、政治结构和社会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软实力也随之起伏跌宕。本章从竞争的角度研究软实力对前苏联及俄罗斯内政外交的影响。

一、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性

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构件。要研究俄罗斯的软实力,就必须先对这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有所了解。俄罗斯是个优秀的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悠久的历史积淀汇聚了来自南、东、西三个毗邻地区文化的影响,形成三种独特的结合部文化特性,即西方化与东方情结、不安全感与扩张性以及宗教虔诚与救世主义理念。

一、西方化与东方情结。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发生联系,受到双重文化的深刻影响。辽阔疆域是国际战略的物质载体,也是形成俄罗斯人独特的心理禀赋和政治文化之源。东西方文明在俄罗斯相互交融与相互碰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亚文明。

俄罗斯文明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于一体,使专制与自由、暴力与人道、国家至上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盲从与极端个人主义处于经常不断的矛盾与冲撞之中。俄罗斯当代思想家利哈乔夫精辟地阐述了俄罗斯民族性格深处的特点:“既热爱自由,又专横跋扈;既笃信宗教,又不敬上帝;既大公无私,又爱财如命;既讲求实用主义,又不善处理问题;既妄自菲薄,又搞沙文主义;既对国家绝对忠顺,又多有反抗之举。”284在东西方文明互动的过程中,西方文明始终未能彻底战胜和压倒东方文明。面对西方文明,俄罗斯既接受,又拒斥。在羡慕、向往和效仿西方国家发达经济的同时,俄罗斯又对西方的价值观抱有仇视和拒斥的心理。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使得俄罗斯在处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时往往左右摇摆,反复不定,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积贫积弱、面临危难之时倒向西方,并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一旦势力强盛,或者西方价值观中某些深层次的东西冲击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政治文化思想,就会离开西方,甚至试图征服西方。285正如俄罗斯著名哲学家尼·别尔嘉耶夫指出:“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历史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它将巨大的东西方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286

二、不安全感和扩张性。早期的俄罗斯地处东欧大平原,“被敌人包围”287,没有任何保障自身安全的天然屏障,就像没有护栏的婴儿车。正因为如此,它经常受到来自波兰、瑞典、德国、法国、土耳其和蒙古的入侵,饱受奴役之苦。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经历使俄罗斯民族自古就形成了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对外部世界的不信任感。另一方面,“随着俄国同经济上先进的西方进行接触,除上述不安全感之外,又加上对西方更能干,更强大,组织得更好的社会抱有畏惧心理”288。因此,消除这种固有的不安全感和畏惧心理,就成为俄罗斯历代统治者孜孜以求的战略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就是向外扩张,最大限度地扩大疆域,把“婴儿车”造得越大越好,最终成为令人生畏的强大帝国。为此,它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军队,用使俄罗斯亚洲化的方法战胜亚洲,用使俄罗斯欧洲化的方法战胜欧洲。289可见,俄罗斯国家的形成同安全问题密不可分,而对安全问题的解决又同领土的扩张紧密相连,领土扩张观念伴随着俄罗斯的成长而不断深化,最终在俄罗斯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当俄罗斯民族意识到海洋代表着财富与安全的时候,就开始表现出对出海口的强烈兴趣,用伊凡四世的话来说就是:“波罗的海海水的分量是值得用金子来衡量的。”从1558年立沃尼亚战争开始,夺取出海口便作为一种地缘理念成为俄罗斯民族不懈追求的目标。纵观历史,对外扩张、建立帝国、追求势力范围和帝国威望,一直贯穿于俄罗斯政治文化和对外交往的全过程。

三、宗教虔诚与救世主义理念。俄罗斯是一个具有宗教信仰传统的民族,宗教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正教对俄罗斯影响最大,其信徒也最多。这一宗教特征使得俄罗斯的大国战略具备深厚的精神基础,并对其传统文化的形成乃至国家道路的选择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公元988年到1917年,东正教一直是俄罗斯的国教,处于沙皇政权的控制之下,并为沙皇专制统治服务。它不仅是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的摇篮,也是艺术和音乐的宝库。事实上,东正教已融入俄罗斯的民族血液,铸成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即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在发展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上,均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生成巨大的软实力。正是依靠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俄罗斯在抗法战争中,击败了席卷欧洲大陆的拿破仑大军,在卫国战争中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德国。

“救世使命”观念构成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只有东正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的体现者和捍卫者,只有俄罗斯民族的发展和强盛,才能使基督教复兴。这种“救世使命”意识,奠定了俄罗斯拯救世界、争做世界强国的心理基础。俄罗斯民族的发展与东正教的复兴互为因果,并促使俄罗斯民族具有强烈的大国情结和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俄罗斯传统思想的精髓所在。

因此,历史上俄国沙皇的对外侵略和扩张领土行为深受东正教“救世主义”使命感的影响。正是这种强烈的宗教意识支撑着俄罗斯不断地四面出击和扩张领土,同时寻求其所谓国家安全。俄罗斯崛起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地对外征服与扩张的历史,它通过各种兼并和扩张手段获取了其版图90%以上的领土,借助武力手段实现了斯拉夫人的政治统一。

二、 苏联时期的软实力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苏维埃俄国的诞生,从此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意识形态中的统治地位,俄罗斯开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奋斗,逐步完成了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的转变,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在此过程中,苏联的软实力由小变大,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起来,苏联的软实力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工业不甚发达的农业大国,在经济和技术上依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数据显示,1913年时俄国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为42.1%,农业产值占57%。工业产量占世界第5位,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约50-100年。整个俄国工业的现代化生产装备不及英国的1/4、德国的1/5、美国的1/10。290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苏维埃俄国必须在短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有可能在国际社会中立稳脚跟,才能捍卫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为此,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不久就提出要尽快恢复和发展工业,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最大限度地保证全国在一切重要的原料和工业品方面自给自足,减少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依赖。根据列宁的思想,苏俄首先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方针,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逐步改善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进一步加大了对重工业的投入,并将工业化视为苏联的中心任务。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利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通过对有限财力物力的集中使用,保证了重点项目的建设,很快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用十几年的时间,跑完了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100年才走完的路。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列宁关于全俄电气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末期,苏联已拥有大量的新电站,其中容量达10万千瓦以上的电站就有13个。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已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化系数在1940年达到82%。

与此同时,苏联除继续开发原有的乌克兰煤炭与冶金基地外,还在东方建立了新的煤炭与冶金基地,为重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新的大型重工业企业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是机器制造业,其中包括1933年投入生产的乌拉尔机器制造厂、克拉马托尔斯克机器制造厂、汽车厂、拖拉机厂、飞机厂等等。

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为51%,第二个五年计划为79%。工业总产量由1913年占欧洲的第4位和世界的第5位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跃居为欧洲的第一位和世界的第二位,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的高速发展,与当时正陷入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不少处于经济衰退国家的人们对于社会主义苏联的发展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印象,无形中提升了苏联的软实力。

二战结束时,苏联的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31850个工业企业、1710个城市、7万个村庄、600万以上建筑被战火毁坏,2500万人无家可归291。苏联遭受的直接物质损失按1940年价格计算约3500亿美元,占苏联财富的1╱3。正是在这样艰难的基础上,苏联首先开始执行以恢复经济为主要任务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年),并取得巨大成功。假如将1938年的工业生产指数定为100,那么到1950年,苏联的工业指数为166%,美国为233%,日本为60%,英国为131%,法国为111%,西德为92%292。战后头5年的高速发展,使苏联牢牢确立了其作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的地位,不仅增强了硬实力,而且还提供了相当的软实力资源。

二、俄罗斯在卫国战争中强烈的爱国主义表现。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190个师、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分兵三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国土从此成为世界反***战争的欧洲主战场。

在整个卫国战争中,苏联有超过2500万的军民在抗击**德国时牺牲,他们在东线的抵抗和坚持,让德军遭受了开战以来最为惨重的损失。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经过40多天激战取得胜利,歼灭德军50多万,粉碎了希特勒发动的“闪击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欧洲其他战场反***军民的士气。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德军队进行了激烈战斗,双方参战兵力达到200余万人。这次会战以德军失败而结束,德军损失150万人,从而迫使希特勒转入战略防御,斯大林格勒会战因此成了苏德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性转折点。1944年,苏军对德军发动了10次歼灭性打击,解放了全部被占国土并进入东欧。1945年初,苏军调动150个师在1200公里的战线上提前发动攻势。1945年4月16日,苏军出动250万兵力,开始强攻柏林。经过浴血奋战,4月30日,苏联红军终于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的屋顶。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当日午夜,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凯特尔元帅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5月9日零时开始生效,战争正式结束。

苏联在二战中的牺牲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苏联在抗击***战争中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因此,在战后初期,苏联的影响力获得极大增强,在欧洲、亚洲等国家,特别是被解放地区的民众中的形象颇佳,被视为“英雄”和“解放者”。

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战后初期,欧洲和亚洲先后有12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对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防止东欧国家因面临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困境而产生的离心倾向,苏联于1947年与有关国家缔结了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通过这些协议,初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苏东贸易圈,奠定了进一步形成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基础。此后不久成立的“经互会”,更是将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巩固了苏联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在亚洲地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到苏联的极大帮助。在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承诺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141项重大工程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其中包括钢铁联合企业、有色冶金企业、煤矿、炼油厂、机器制造厂、汽车制造厂等。两国还签订了苏联给予中国5.2亿卢布的长期贷款协定和帮助中国新建15项企业和增加原来援建141项企业的设备。随着中苏经济合作的开展,两国贸易额增长迅猛,从1950年到1957年,两国贸易额从14亿卢布上升到54亿卢布,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增至50%以上。293

苏联对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巩固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密切了苏联与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提升了其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威望,大大增强了国家软实力。

四、重视对外文化交流。1925年,苏联政府专门成立了管理对外文化事务、对外传播苏联文化的机构——苏联对外文化关系协会,负责签订文化协定,并监督协定的执行。1950年,苏联政府同中国政府签订的《苏中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明确表达了两国文化交流的强烈意愿,苏联开始向中国输出文化。1955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决议,表示要在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国家之间建立广泛的文化关系。1956年,苏联与中国签订了政府间的文化合作协议。1958年,苏联与美国签订了第一个文化交流协议。经过多年的自我封闭后,“在政府的领导、监督和授意下”,294苏联开始对西方世界发动了文化攻势。1975年,苏联在赫尔辛基欧洲安全与合作最后文件上签字,同时与主要的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文化交流协议,加强和发展对西方的文化交流。

同类推荐
  •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

    从现代政治学、现代政党文明的视角。全方位、体地展示和解读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思想发展及其政治实践,剖析李大利政党观总结其建党理念,揭示李大钊在矢志于中华民旌解放事业的道路上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耐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
  • 做合格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标准

    做合格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标准

    党员标准就是党章对党员提出的条件和要求,它由入党资格、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以及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三部分组成。坚持党员标准,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与先进性,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不同角度对党员标准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本书有助于广大党员认真对照党章的要求,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符合党员标准,哪些地方还存在差距,从而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改进,完善自己。
  • 多党合作在四川(工商联卷)

    多党合作在四川(工商联卷)

    《多党合作在四川》丛书,分设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工商联卷,共8卷,近400万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 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2007年是杨尚昆同志百年诞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为此几次来向我了解杨尚昆的一些情况。之后,应中央党史研究室资料征集办公室之邀,陆续将杨尚昆同志在撰写回忆录期间有关回忆录第二册的谈话内容整理成文,在《百年潮》和《中共党史资料》杂志上陆续发表,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2008年秋,在杨尚昆同志逝世十周年之际,又以一篇拙文《怀念杨尚昆》回顾了他光辉的一生,缅怀伟人,激励自己。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将这些文稿汇编成《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出版。为了保持内容的完整性,根据出版社的要求,特将经杨尚昆生前审定、以杨尚昆名义公开发表的《高饶事件》一并放入《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步步生情

    步步生情

    深爱的男人布下层层以爱为名的局,原来只为了最后予以她最沉重的一击;深爱的女人被自己一手逼到绝境,他却自觉身受的痛楚未曾减少半分;到最后惊觉自己一错再错,造成的伤害不知是否还来得及弥补……一场情事,是否美好收场?
  • 女职工健康指南(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

    女职工健康指南(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

    这些知识内容包括了职业健康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现代职业健康的良好读物。
  • 三国演义(青少版名著)

    三国演义(青少版名著)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1]演义以史为据,以儒家思想为本,强调“忠义”;着重于描写战争,讲述汉末黄巾之乱至魏、蜀汉及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百余年间的历史,刻画了为数众多的英雄人物。该书叙事“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虚实结合,曲尽其妙。本书是原著缩写本,适合青少年阅读。
  • 梦里花落知多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故事全集)

    梦里花落知多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故事全集)

    站在生命的起跑线上,开始一场人生的马拉松赛跑,为什么起点相同,结局却迥然不同?秘诀就在于学习。学习能够点石成金、削璞为玉。提高学习能力,会让你从平庸中脱颖而出,踏上人生闪光大道,奔赴心中远大前程。
  • 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本书包括生活用品、衣着服饰、美味佳肴、蔬菜水果、良辰佳节、民间风俗、官衔职务、俗语谚语、称谓沿袭九大部分内容。涉及两百多个发明、发现、发展故事与史实,涵盖生活方方面面。有妙趣横生的典故传说如“寿桃” “混帐” “万岁”等,也有丰富的娱乐生活。既可得知传统民俗的流传,又可知悉人间万事的变迁。作为生活中的细节和常识,本书将带你进入历史隧道,分享有趣的新鲜事,为你增加茶余饭后的谈资。
  • 天才宝贝无良娘亲

    天才宝贝无良娘亲

    她,没心没肺,无端穿越。捡了个“第一奸臣”的便宜夫,却遭到百端误解,还莫名其妙怀上宝宝!万般无奈,她只得带球跑,一路上美男元宝纷纷而至,快活似神仙!可是好运遭天妒,什么天才宝宝?根本就是妖孽嘛!一二三四五六七,儿子呀,你到底想找几个爹?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三国之特工皇帝

    三国之特工皇帝

    【巅峰聚焦——品牌佳作,强力推荐】特工穿越汉末成为少年废帝,死里逃生,出洛阳、收豪杰。剑指江山、睥睨天下!任你拥兵百万、一方霸主!吃进去的,全给老子吐出来!
  • 林肯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九辑)

    林肯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九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