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8300000007

第7章 当头棒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1)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相传,佛祖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众都不晓其意。惟有佛的大弟子,迦叶(“叶”读音:Se,瑟,即大殿里站在佛像一侧的年长比丘)尊者,从佛陀的拈花微笑里,顿时体会到了宇宙人生最为神圣的真谛。他情不不禁地发出会心的微笑。

释迦牟尼佛用拇指与食指拈着花茎,其余三个指头微微翘起——他的手,就宛若一朵含苞欲放的、美丽纯洁的花蕾!佛陀以这种高雅的姿态展示着那朵金莲花,然后对迦叶说道:

“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释迦牟尼佛将自己身上那件金缕袈裟解了下来,给迦叶披上。佛陀对迦叶谆谆嘱咐道:“我把禅的秘密玄旨传给了你,你要好好护持,今后将之传授给阿难,并要一代代传下去,千万别使之断绝了!”

后来,有一个学僧问灵山禅师:“佛祖拈花是什么意思?”

灵山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学僧又问:“迦叶微笑是什么意思?”

灵山马上回答:“口是祸门。”

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将要逝世时,文殊菩萨请他再为大家说一次。

佛安详地笑了笑,说:“我在世49年,又何尝说过一句法?现在你让我再讲授一次,难道我曾经讲授过什么吗?”

■感悟——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灵山的解释是:言语说出,就像驷马难追,追回来的必然不是原先的意思。真理是不可言说的,在心里是真理,一说出来,便成为谬误。所以禅宗传法,每每用无言的方式。

《楞伽经》里面,大意菩萨对佛祖提出了一百零八个问题,整部佛经都是佛祖对大慧的回答,明明是问似流云答如沛雨,但是最后经书里面却说“不说一字,不答一字”,这和佛祖自称“吾49年在世,未曾说一字”的道理是一样的。

手指和月亮

无尽臧尼有一天对慧能说:“我研读佛经多年,却仍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

慧能:“你说出来我听一听,也许我可以帮助你。”

无尽臧尼不禁笑了:“你怎么帮我呢?你不识字,连佛经都没有读过,怎么能了解其中的真理?”

慧能答道:“佛性和文字没有关系。”

他看见无尽臧尼惊讶地看着他,进一步说道:“佛性好比是天上的明月,文字就像我们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却不是明月本身,看月亮也不一定非得通过手指。”

无尽臧尼把佛经念给慧能听,慧能真的为她解决了多年的疑问。

■感悟——

历史上的慧能确实是个不识字的文盲,当然不会读过佛经,因此,无尽臧尼自然会不相信他。但慧能的比喻确实入木三分:佛性好比明月,文字语言好比手指,既然识得明月,何须还用手指?慧能正是用这种明心见性的简便功夫,了悟佛性。因此,“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也便成了禅宗的基本教义。禅宗经书《坛经》中就有很多错别字,可见,禅宗对文字语言是很不重视的。

“谁替你拖个死尸来?”

高峰妙祖是南宋时期的禅师。有一天,他师父突然问他:“谁替你拖个死尸来?”这个可怜的家伙不知道怎样回答,因为师父很严厉,常常打人。后来,有一天他在梦中想起他的另一个师父曾要他参悟所谓“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意旨,这使他六天六夜没有睡觉。

在这种内心极度紧张态之下,有一天他看到五祖法演对自己画像的题词,其中一段说:

百年三万六千朝,

返复元来是这汉!

这使他突然打破了“拖死尸者是谁?”的永久疑团。他整个改变了,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他在语录中告诉我们那些日子他的心路历程:

“有一天夜里,当我熟睡时,突然间注意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个问题。我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使我忽略了睡眠,忘记了吃东西,而且不辨东西,也不分昼夜。当我摆餐巾、摆饭碗或上便所时,不管走动或停下时,不管说话或默不作声时,我整个生命中都充满着这个‘一归何处?’的问题。我的心不曾想到别的事情,即使要稍微想到一些与这问题无关的东西,也不能够。我像是被钉住了或胶住了,不管我怎样想摆脱,却根本无法动一下。虽然我置身于许多人或集会中,总觉得好像一个人独处似的。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我的感觉是如此的清楚,如此的平静,如此的超越一切事物之上,绝对地净纯而一尘不染。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心思,外界是如此的宁静,我是如此的忘记他人的存在。六天六夜就像白痴傻子一样过去,最后当我跟着大家来到三塔(佛徒埋骨所)讲经时,偶然抬头看到五祖演师的诗句。这使我突然间从恍惚迷离状态中醒悟过来,而从前老师所问的问题即‘谁替你拖个死尸来?’的意义,也在忽然之间领悟了。我感到这个无边的空间似乎破为碎片,而大地也完全毁灭了。我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这世界,它好像是一面反映另一个世界的镜子。我试验过我所知道的几个公案,发现它们是非常的明白清楚,我不再迷惑于般若(超越的智慧)的妙用。”

后来,当高峰见到他以前的老师时,老师一见他便问“谁替你拖个死尸来?”高峰便喝,老师想拿棒子打他,高峰便把住棒子说:“今日你不能打我。”老师说:“为什么不能打你?”高峰便拂袖而出。

第二天,老师问他:“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高峰回答说:“狗舔热油锅。”老师又问他说:“你从那里学着这些无佛话来?”高峰又回答他说:“正要和尚疑着。”老师便高兴而去。

■感悟——

“谁替你拖个死尸来?”与“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都是著名的禅门公案。高峰的老师莫名其妙地向高峰提出“拖尸者”问题,很有点像今天周星驰演的电影一样“无厘头”。倘若你要按照常人的思路去解答这个问题,就必然会陷入逻辑的圈套,永远走不出来,这也就是高峰为什么苦思六天六夜未果的原因。禅宗反对逻辑的论证,提倡顿悟。所以,顿悟后的高峰并没有按照逻辑去回答老师的提问,而是不予理睬。禅宗的教义之一就是反对文字语言。

掉进井中的人

有一年轻学僧问性空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性空禅师回答道:“假如有人掉进千尺深的井中,你能不凭借任何东西把他救出来,我就告诉你。”

学僧叹了口气,说:“近日湖南的畅禅师去世了。他也是像您这样,讲的话总不合乎常识。”

性空禅师就叫仰山慧寂禅师把学僧赶了出去。

仰山对老师的话也很纳闷儿,后来忍不住问耽源禅师:“依你看,怎样才能救出那井中的人呢?”

耽源禅师反问道:“痴汉,谁在井中?”

仰山无法回答,可是并不死心,又跑去问沩山禅师道:“老师!依你看,怎样才能救出那井中之人?”

沩山禅师出其不意地大叫—声仰山的名字:“慧寂!”

仰山立刻下意识地应道:“在。”

沩山禅师说:“从井里出来吧。”

■感悟——

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千尺深的水井。然而学僧的根器不足以听懂禅师所说的话,反而认为老师讲的话不合常识。其实,禅宗就喜欢用这种“不合常识”的言行来促迷者醒悟。性空所说那“掉进千尺深的井”的人是指迷失了自己本性的人,要救他们,当然不能绳子之类,而是要给以当头棒喝,使其顿悟。祖师西来意,也就是度人出“井”。

一与二

高高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老和尚说:“从前有位禅师,说了两句偈子,‘绵绵雨天两人行,天雨不淋一个人’。你们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一个弟子说:“其中一人穿着蓑衣,另一个人没穿。”

第二个弟子说:“因为一人走在庭院里,一人行在廊檐下。”

还有一个弟子说:“东边日头西边雨,一人干来一人淋。”

你议我论,你争我吵,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列举出一个充分的理由,但结果一样:一个人淋成落汤鸡,另一个人滴雨也未沾。

老和尚大笑,笑够了,弹得那一个个光头“叭叭”响:“你们这些秃瓢里面装的都是糨糊吗?所有人都执著于‘不淋一个人’的表面文字,如同被葛藤缠住,当然无法发现真理。其实,‘不淋一个人’,不就是说两个人都淋湿了吗?’

弟子们恍然:“噢——”

“噢你个头!”师父不是用手指,而是用禅杖敲打那一个个锃亮的脑瓜。

“哦!我明白了!”有弟子体会到了禅宗之所以不立文字的奥妙。

“哇,真有一个不挨淋的!”有人豁然感悟到了自性——我们内心的主人公,无论何时也不动不摇,不干不湿啊!

■感悟——

禅宗不喜欢文字,更反对文字游戏,因为我们观照本性(佛性),根本不需文字。相反,有了文字,使我们与本性之间多了层隔阂,徒增了迷障。比如上面的那句偈,因为理解上的不同,可以有很多种解释,这些解释都可以说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它们正确,就很有可能把人引入种种歧途,而偏离佛性。

虚空以何为体

一个和尚问首山禅师:“虚空以何为体?”

首山回答:“老僧在你脚底。”

和尚问:“为什么在学人脚底下?”

首山说:“知道你是个瞎子!”

■感悟——

古人将虚空视为一种客观的实在,这和尚问什么东西(虚空之体)支持这个虚空。这问题的真正意义并不关涉虚空之体,而是关涉这和尚自己的心境,这心境是他长期禅定之后达到的。像很多信佛者和凡夫一样,他自然以为,虽然无法加以界定,但却有一个东西,总可以视为无支持者的支持者。

这和尚的问题提得相当难解,如果首山是位哲学家,他会加以详细议论。但是,因为他是一个接触日常经验事物重视实践的禅师,所以只提到自己与弟子之间的空间关系。若不了解这一点又向他提出另一问题,他就会感到厌恶。于是他用轻蔑的话打发了发问者。

要行即行,要坐即坐

有一次,一个和尚对首山说:“学人久处沉迷,请师一接。”

首山粗率地回答说:“我没有这个闲功夫。”

这和尚对此回答自然感到不满,于是他又问首山:“和尚为什么如此?”

首山回答说:“要行即行,要坐即坐。”

■感悟——

这是非常简单的,他是完全自由自在的。他不需做任何思虑。在他的行为和意念之间,没有任何道德的或理智的中介,没有“心”介入其中,因此,也没有问题来扰乱他内心的平和。首山的回答只不过确切地表达这一点。

“把心拿来,我给我安!”

禅宗二祖神光,法名慧可,河南武牢人。神光自32岁起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修静定八年,见有一神人指示他向南方寻道,于是就前往嵩山去寻达摩。

慧可在拜见达摩祖师时,曾提了安心的问题。原来慧可在研读佛法以及坐禅的时候,内心总是纷纷扰扰,静不下来。为此他感到非常痛苦不安,便要达摩为他安心。

达摩问道:“一切诸佛的法印,向来不是向别处寻得的。你来找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神光说:“我心不能安,求师你给我一个安心法门!”

达摩道:“你把心拿来,我给我安!”

神光思索良久,说:“我想找心,实在是什么也找不到。”

达摩说:“那么,我已为你安心了。”

■感悟——

慧可“心不安”的症结所在,是把肉团心、妄想心作为本心来追求、来安放了。达摩“把心拿来,我给你安!”这声厉喝如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如利刃斩断乱麻,慧可闻声一震,顿悟到本心与妄想心、肉团心的区别——实际上心也是个虚妄的假名,种种思念不过是虚妄的作用。

“你得到了我的髓”

印度达摩大师来中国传授佛法,若干年后欲回国。回国前把所有弟子召齐,进行考试。首先应试的是道副和尚,他说:

“我们不应执著文字,也不应舍弃文字,因为文字乃求道的工具。”

“你得到了我的皮。”达摩说。

接着是名叫总持的尼姑,她说:

“佛国也不过如此,一见便不再想见。”

“你得到了我的肉。”

道青弟子说:

“地水火风,四大皆空,眼耳鼻舌身,五蕴不实,整个世界,不存一法。”

“你得到了我的骨”。

慧可和尚直到最后还是一语不发,仅向师父敬一礼。达摩说:

“你得到了我的髓”。

于是达摩把拟表传承的袈裟交给神光,又授以《楞伽经》四卷。神光成了禅宗二祖实则为中国禅宗的始祖。唐德宗赐为“大祖禅师”,大祖即一祖。

■感悟——

禅宗反对文字语言,因为文字语言不能准确表达思想,容易失真。禅宗提倡直指人心,靠自性觉悟。道青等人虽然明了空的意义,在心境上却无法离开种种法相,只有慧可确实了无所得,绝言扫相,所以得到了达摩的最高认可。

神光断臂

有一天雪夜,神光参见达摩,希望得到开示,但达摩一直没有理他。神光并不觉得失望,因为他知道过去所有伟大的精神领袖,为了求道,莫不经过许多摧胆裂心的考验。他站在雪中希望获得达摩的注意,最后积雪掩盖了他的双膝。

终于,达摩看到他并问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说:“我来是求和尚开示,希望和尚打开慈悲之门,普度苦难的人们。”

达摩回答说:“只有经过长时间磨炼,忍世界上之最难忍,行世界上之最难行,才能体会诸佛的无上妙道。小德小智岂能了解,只是徒事劳动而已。”

神光立即以所携利刃切断左臂,放在达摩面前,以表示自己追求诸佛妙道的诚意。于是达摩说:“诸佛法印,不可从别处得到。”

神光大悟。

■感悟——

据说,佛在前生某一世曾经舍身于吃人的恶魔口中以求得道。同样,由于禅是实践的,所以禅也希望我们能够为了觉悟和永恒平和,而以同样的决心牺牲我们的生命。因为禅告诉我们,当我们有了这种决心以后,它的大门就会打开。在禅宗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愿意失去身体的一部分来求道,真理比生命更重要。达摩大师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说“诸佛法印,不可从别人处得到”?为什么要刺激神光断臂后才肯说出?事实上,神光正是通过断臂,才发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只有抛弃了肉体,才能得到那永恒的本性。

断腿求道

云门是唐末一位伟大禅师,六祖的六传弟子,云门宗的创始人。他为了悟见那产生了整个宇宙并包含他个人在内的生命真谛,丢掉了一条腿。

他想参拜他老师黄檗门下临济的大弟子睦州,结果到第三次才蒙接见。

睦州问:“你是谁?”

他说:“我是文偃。”文偃是他的俗名,而云门则是他后来所取的法名。

当这位求道的和尚被允许进入门内时,睦州便抓住他叫道:“说呀!说呀!”

云门犹豫不决,睦州便把他推出门外说:“啊!你这个无用的东西!”

当房门很快地关上时,压断了云门的一条腿。

但是,云门却由此开悟了。他悟见了那伟大的生命事实。

■感悟——

断腿的剧痛提醒了云门,正是在这种痛苦的残酷打击下,在绝对孤立无援中,他领悟到人生和宇宙的生命真相。失去的是一条腿,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他不再是一个焦虑乞怜的和尚,他所获得的了悟,超过补偿他断腿的损失。后来,睦州让云门去参访雪峰大师,两人一见心下默契,从此,雪峰便将禅宗的心法一一传授给了云门。云门成了雪峰的法嗣。

“把你的罪业拿来,我给你忏悔!”

禅宗三祖僧璨投奔二祖前是位居士,身患风疾,他以为这是前世罪孽所为,于是在见到二祖时恳求为他忏悔罪过。二祖的回答在反问中同样震人心魄:

“把你的罪拿来,我给你忏!”

三祖言下略有省悟,就又问道:“今天见了和尚,知道什么是僧,可佛、法又是什么?”

“你那个想忏罪的心,就是佛,就是法。佛、法与心哪有什么分别呢?”

三祖一听恍然大悟,说道:“今天我才知道,所谓罪,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罪性就是心性,心里有罪才是罪,心里没罪就不是罪。”

不久,风病痊愈。

■感悟——

同类推荐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佛眼看人生

    佛眼看人生

    佛法,就是智慧。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佛法的妙处:如果把“明心见性,本来清净”用在人生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回归自然,返本还元”用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我们就能泰然自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妙用,使佛光普照在南赡部洲,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痛苦的煎熬,也为了继承大德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编写了这本《佛眼看人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佛学大师的语录、开示、演讲录、文集等。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热门推荐
  • 塑造孩子品质的美德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塑造孩子品质的美德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本书从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出发,内容涵盖了勤奋、坚强、自信、乐观等诸多与孩子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方面,人选的故事通俗易懂,道理清晰明了,版式活泼多样,容易激发孩子强烈的阅读兴趣,能够起到极好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对于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大有帮助。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成就大事业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生命需要鼓舞,心灵需要滋润。《国民阅读文库·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图书的故事极具启蒙意义,可以启迪孩子的心灵,开发孩子的潜能,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为孩子健康茁壮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愿孩子们拥有一次快乐的阅读之旅。
  • 学习改变命运(全集)

    学习改变命运(全集)

    在知识如此迅速激增、变化和老化的今天,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当然是学习,爱学习了。不学习者就会停滞不前,迟早丢掉饭碗。一个懂学习、有知识的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会学习、有知识的人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因为知识是获得生存能力、提升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李嘉诚也曾经说过:没有学习就没有未来,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比我们更厉害的人还在学习。学习是会上瘾的,尤其是当你可以学会你想学的人和东西时!让我们把学习进行到底吧!
  • 王爷的弃妃

    王爷的弃妃

    简介:穿越,她以为获得了重生。怀了孩子是否排得上本年度最倒霉的十个穿越女?从此,她成了被王爷遗弃的侧妃。本想平平静静地过剩下的日子,谁知五年后却发现她的儿子…===片段1:“你不配见他,既然我都不能见他,你凭什么?”柳烟的唇畔噙着一抹笑,但眼神却愈来愈冷,“你不过是一双破鞋而已!”片段2:“他?”柳烟难掩吃惊地挑眉,然后静默了好一会儿,又蓦地疯狂大笑,笑得前仰后合,眼角已然溢出泪花。她用手指擦了擦眼角,满脸鄙夷地看着岚西,语气尖刻无比,“岚西啊岚西,你真是令我太吃惊了。当年,你苟且偷生,还选择生下这个野种;而如今,你更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么多年了,你居然惦着他,哈哈,你知道他是什么人吗?一个乞丐,他不过是我找来羞辱你的一个乞丐而已。你居然惦记着他?看来你还真是一个人尽可夫的荡Fu!”---------------------------------------------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漓城篇,凤族篇和京城篇---------------------------------------------
  • 实用内科疾病的诊治与护理

    实用内科疾病的诊治与护理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医务工作者需要不断用新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算得上称职的医务工作者,也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艺术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艺术

    班主任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岗位,但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未可限量的。正如2006年8月教育部下达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中所指出的:“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 司马懿吃三国5(大结局)

    司马懿吃三国5(大结局)

    热闹的三国,为何最终属于沉默的司马懿?论奸诈不及曹操,比智谋不敌诸葛亮,拼武功,关羽、赵云、吕布随便一个都能灭掉他;翻开本书,看司马懿如何靠数十年如一日的隐忍,击败三国所有英雄,独吞天下。司马懿潜伏曹操身边几十年,任由曹操差遣,他装弱、装傻、装病、装瘫,甚至装死来麻痹敌人、对手、上司、兄弟、朋友乃至家人……翻开本书,看司马懿无与伦比的沉默、隐忍和计谋。
  • 总裁的古妻

    总裁的古妻

    好消息:此文已加入半价促销活动!!!!这是一篇反穿越文,且看古代千金小姐到现代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顺便偷偷众位现代才俊的心!!!她只不过是小小地闹了一下当今新科状元、太师之子的婚礼罢了,居然把她逼到皇宫避难。还有没有人比她更不幸,只是不小心撞了一下墙也能穿越。敢情这是潮流啊,那她就顺应一下吧。她本是府尹千金一下子变成了凌氏帝国小公主,未免晋升得太快了吧。更有人称她为黑道老大‘圣君’的情妇,罢了罢了,就看在那位‘圣君’是她堂妹的份上,她做一下又何妨?可是她的命运会不会太惨了一点,一穿越,迎接她的居然是——绑架!!!他像骑士一样拯救了公主,令一颗芳心从此沉沦。在学校,他是高高在上的王,冷漠而又孤傲,却偏偏对她另眼相看。不出意外地,公主和王子相爱了。可是一场阴谋、一场误会让他们不得不带着对彼此的误会分手。*****************************************************五年后,褪去了昔日青春的羞涩,他不再当年年少轻狂,她不再单纯无知。阴差阳错,他成了她的顶头上司,时不时地就被抓进办公室“训话”。惹得全公司绯闻满天飞。公主和王子是否能够再续前缘?****************************************************面对穿越千年而来的“恋人”,对她的痴恋她又该怎么办?——“在龙轩,我们无法相守。是老天的怜惜,让我能在异世遇到你,我不会再放手了…”深沉阴狠的神秘人为了她背叛自己的主人,只求能与她长厢厮守。为得到她,他可以付出所有,再狠再毒的手段他也在所不惜。——“除非我死,否则你休想离开我一步。”还有大明星的霸道、强取豪夺她又能否抵挡得了?——“你是我的,总裁又如何,我现在的身份还会输给他吗?这辈子,他别想得到你!”*****************************************************五年后的某一花絮——————酒店里“两条路,你是要自己乖乖躺到床上,还是要我绑你上去?”他很民主!“可…可不可有第三条路?”她眨巴着眼睛可怜兮兮地问。答案当然是——不可以!好吧,不可以是吧?某某伟人不是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瞧他一身浴袍就出来乱晃,摆明了就是想让她有机可趁…随风清的其他作品:
  • 中层革命:如何成为最优秀的中层领导

    中层革命:如何成为最优秀的中层领导

    本书详尽为你讲述了如何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完美的中层管理者,让自己真正成为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也让自己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无论是渴望突破的中层领导,还是期待中层领导提升的高层领导,甚至是希望被提拔的基层员工,都会在本书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 爱就疯狂,不爱就坚强

    爱就疯狂,不爱就坚强

    超级媒体大腕杨锦麟、台湾两性作家郑匡宇联合力荐!著名情感作家、实战派顶级婚恋导师、“微观爱情”理论的创始人陈保才,迄今最犀利的“红尘法则”。作为“两性鬼才”,陈保才在新书中通过一个个现实中鲜活的案例,层层剖析,贡献独家婚恋方法论,揭示情爱中最大的秘密!用多少力去爱?怎样爱才能不受伤?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比得到爱情本身重要得多。在准备婚礼之前,请先准备婚姻。
  • 郭沫若翻译研究

    郭沫若翻译研究

    全书分为三部分:上编为综述,对郭沫若作为翻译家的成功之道、翻译活动、翻译思想以及翻译影响进行了整理与提炼;下编为郭沫若译作评介,对郭沫若的主要译作按德语、英语、俄语、日语及其他语种进行了分类评介;第三部分为附录,分为“郭沫若译论选”、“郭沫若译事年表”、“郭沫若译著详考”和“郭沫若翻译研究资料索引”四个部分,旨在为今后的郭沫若翻译研究者提供较为翔实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