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6300000042

第42章 外篇(下)(7)

本章节寓言说明了要“以鸟养养鸟”,而不要人为强求的道理。不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即使给它所谓的“快乐”,它不但不会得到快乐,反而会受到死亡的威胁。这里,庄子把顺其自然的死亡视为“至乐”,把逆时背性的死亡视为“至哀”,这无疑是在教海人们,要追求的应当是“至乐”中的生死,这样的生和死对人来说都是快乐的事。

一种事物有一种事物的特性,一种东西有一种东西存在的特殊环境。如果想要维持一种事物,保存一种东西,就不能脱离它的特性,不能改变其存在的环境,也不能用其他事物的特性要求它,用其他东西存在的环境对待它,否则的话,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也就是说,事物存在的最佳环境,就是与其原本真性相适应的环境。处在这种环境中,事物就安闲自在,这就叫做顺其自然;孔子所以为颜回担心,就是怕他不懂得这个道理,用齐王听不懂的道理去教育齐王。如果这样就会带来两个恶果:一个是齐王更加迷惑不解,一个是颜回遭到杀身之祸。

庄子的生死观,在对待生死的态度上,于我们是有启迪意义的。它能使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存,更加豁达地顺应自然。

生死关头

1912年4月14日,载着2200多人的巨大的“泰坦尼克号”客轮在冰海中遇难,船身开始下沉。人们慌乱地离开轮船,妇女和儿童首先上了救生船。这时,一名妇女大声央求道:“请给我空出个地方!我的两个孩子在那只救生船上,我必须和他们在一起!”有人回答:“这里没有地方了!”孩子们听到妈妈的声音,伤心地哭泣着。一位陌生的年轻妇女坐在孩子们身边,她从容地站起来说:“我这儿有座位!坐我的位置吧!我没有结婚,没有孩子!”说着,她离开了救生船。

不久轮船沉没了,这位年轻的妇女和船上1500多人不幸遇难。她是谁?据说叫伊文思小姐,乘船要回自己在波士顿的家,关于她的情况,人们只知道这么多。

生死关头的表现是一个人的灵魂最完整也是最深刻的展示。人可以在平时装作道貌岸然,做一切伪善的举动,而一旦到了这样的关键时刻,一切伪装便都不攻自破。我们可以说,在死亡面前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从容的人,才是一个可以称得上祟高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原文】

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之曰①:“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若果养乎,予果欢乎?”

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②,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③。乌足之根为蛴螬④,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⑤。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干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⑥,黄軦生乎九猷⑦,瞀芮生乎腐蠸⑧。羊奚比乎不箰⑨,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注释】

①攓(qiān):拔。②陵舄(xì):车前草。③郁栖:粪土。乌足:草名,不详。④蛴螬(qí cáo):金龟子的幼虫。⑤鸲(qú)掇:草名,不详。⑥食醯(xī):蠛蠓,夏虫,喜欢叮人。⑦黄軦(kuàng):虫名,不详。⑧瞀芮(mào ruì):瓜类害虫。⑨羊奚:草名,不详。不箰:不长笋的竹子。

【译文】

列子外出游玩,在路旁吃饭,看见一个上百年的骷髅,拔拨开周围的茅草对着骷髅说:“只有我和你知道你是不曾死、也不曾生的。你果真为死而悲伤吗?我果真为活着而快乐吗?”

物种藏着极其精妙的变化因素,这种因素得到水的滋养便会长成如断丝的幾草,再得到土气,就会在水土之间长出青苔来,生长在山陵高地就成了车前草,车前草获得粪土的滋养,又声称乌足草,乌足草的根在粪土中变化成土蚕,乌足的叶子变化成蝴蝶。蝴蝶很快又变化成小虫,生活在灶下面,样子像蜕了皮似的,它的名字叫鸲掇。鸲掇经过一千天变成鸟,它的名字叫乾余骨。乾余骨的唾沫变为斯弥虫,斯弥虫造出食醋。蛾檬从食醋中生出,黄轵虫从九酞虫生出,蠓虫从黄甲虫中生出,竹蓐与不生笋的老竹并连一起,又生出青宁虫;青宁虫生出豹子,豹子生出马,马生出人,人老之后又返回自然之中。万物的生命都产生于自然,死后又全都回返自然。

【品读庄子】

万物皆有造化

本章节中的化生观念平凡素朴中带着智慧的光芒,个体死生于自然是化,是生命力的传接,也是形骸精神的迁移,是薪尽火传。绵绵若存,反复始终,不知端倪。

哲学家桑塔亚那说:“生与死都无法知,我们只有享受两者之间的间歇。”

人生只是两个无限大之间的一段有限,然而不管运行到哪个阶段,生命力却不曾终结夭折,随着天地宇宙的自然运动周而复始。如此,面对生死,何须患得患失?万物皆有造化。

乐观与悲观的差别

一家卖甜甜圈的商店面前有一块招牌,上面写着:“乐观者和悲观者的差别十分微妙:乐观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观者看到的则是甜甜圈中间的小小空洞。”

事实上,人们眼睛见到的,往往并非事物的全貌,只看见自己想寻求的东西。乐观者和悲观者各自寻求的东西不同,因而对同样的事物,就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态度。

具有乐观、豁达性格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他们都感到光明、美丽和快乐的生活就在身边。他们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光彩使整个世界都溢彩流光。在这种光彩照耀下,寒冷会变成温暖;痛苦会变成舒适。这种性格使智慧更加熠熠生辉,使美丽更加迷人灿烂。那种生性忧郁、悲观的人,永远看不到生活中的七彩阳光,春日的鲜花在他们的眼里也顿时失去了娇艳,黎明的鸟鸣变成了令人烦躁的嗓音,无限美好的蓝天、五彩纷呈的大地都像灰色的布幔。在他们眼里,创造仅仅是令人厌倦的、没有生命和没有灵魂的苍茫空白。

达生

达生,顾名思义,是通达生命的意思,本篇以篇首二字作为篇名。本篇的主旨还是讲养生,与内篇《养生主》宗旨大体相同。篇中把养生分成了两个层次,一个是养形,一个是养神。要搞位通达生命的道理,必须搞懂什么是养形和养神,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文中的十二则寓言故事,也从不同的侧面诠释了养形和养神的主题。

林云铭这样评价本篇:“此篇中大旨,发内篇《养生主》所未备,阐出精、气、神三宝妙用,为玄篆开山秘法。段段设喻,精言知屑,长生久视之道尽于此矣。”

而通过第一节的议论,不难理解,养形和养神同样重要,都不可忽视。养形是养神的前提,不能保全形体,自然也就无所谓养神;反过来说,不会养神,必然要损害形体,疾患频生,又哪里谈得上养形呢?庄子感到可悲的是,世间有许多人,根本不懂得这些道理,不懂得生命的辩证法,或者只顾养形,或者只顾养神,到头来同样损害了生命。那么,怎样养形和养神呢?庄子认为,保养形体的办法,就是摒弃世间繁事的拖累,即所谓“忘物”;保养精神的办法,就是忘记生命的存在;这样才能“形全精复,与天为一”,也就是说,做到形神兼养。

【原文】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①,正平则与彼更生②,更生则几矣。事奚足弃则生奚足遗?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③,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④。

【译文】

①正平:身心自然而平静。②更生:循环变化。③精复:指精神复原。④相:辅助。

【译文】

通达生命实情的人,不努力去做无法做到的事;通达命运实情的人,不努力去探索智力所不能达到的领域。保养形体必须先用物资,然而物资有余而形体未得保养的人还是有的;保存生命必使其不与形体分离,然而形体未分离而生命已伤亡的人也是有的;保全生命必定先得使生命不脱离形体,可是形体没有死去而生命却已死亡的情况也是有的。生命的到来不能推却,生命的离去不能留止。可悲啊!世俗的人认为养育身形便足以保存生命;然而养育身形果真不足以保存生命,那么,世间的事情还有什么值得去做呢!虽然不值得去做却不得不去做,这样勉强去做就免不了受累了。

想要避免为形骸所累,就不如抛弃世间的俗事。抛开了世事就不会受到外物所累了,没有牵累,身心就自然而然地趋于平稳,趋于平稳就能跟随自然一道生存与变化,跟自然一道生存与变化也就接近于大道了。世俗之事为什么须得舍弃,而生命途中的痕迹为什么须得遗忘?舍弃了世俗之事身形就不会劳累,遗忘了生命的涯际,精神就不会亏损。身形得以保全而精神得以复本还原,就跟自然融合为一体。天地是万物生长、繁育的根源,阴阳二气相结合便形成万物形体,物体离散又成为另一个结合的开始。形体与精神都不亏损,就能够随自然的变化而更新;如果能使精神进一步达到更加完美的程度,就能反过来辅助自然的发展。

【品读庄子】

达生与达明之情

本章节揭示了全篇的中心:“达生之情”就是要通晓生之所以为生的内涵,“达命之情”就是要明达命之所以为命的缘由。所以,人通晓了生与命的真正含义,也就能够理解了该怎样存身养生。

存身养生,必先保养形体,正所谓“有生必先无离形”。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也说“修德以保身,安心以全身”。除了形体的保养外,庄子更注重养神。“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形体保全精神不亏损,这就叫做能够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精神汇集达到高度凝聚的程度,返回过来又将跟自然相辅相成。庄子强调的是形体和精神都能“变化”,只有保持精神的精纯,才能反过来帮助自然的发展。

在形体和精神的保养上,文中也提到想要免除操劳形体的情况,不如忘却世事。忘却世事就没有劳苦和拘累,没有劳苦和拘累就算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就能跟随自然一道生存与变化,跟自然一道生存与变化也就接近于大道了。

可惜,人往往痴迷于追逐外在的东西,深陷无边无际的烦恼之中。忘记了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对于生命没有什么好处的东西;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命运中无可奈何的事情。

达生的心安草

有一次,一个国王到花园里散步,发现园中的花草全部枯萎了,花园一片破败景象。原来,橡树抱怨自己没有松树那样挺拔,松树不满自己没能像葡萄那样结果,葡萄哀叹自己终日匍匐,不能直立……他们皆因此自怨自艾而轻生死了。

这时国王发现,在自己脚下,一小撮心安草正在茂盛地生长。于是国王问道:“心安草啊,你怎么能做到这么勇敢乐观、逍遥自在呢?”

心安草回答说:“我一点都不沮丧,虽然我这样弱小,但我知道,你既然要园丁把我种上,就是希望我能够安安心心地做一株心安草。”

人生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羡慕里面的,里面的人又羡慕外面的。结果每一个人都叹息忧愁,世间的快乐因此而减少。

假如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像心安草那样,永远安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自己没能得到的东西保持乐观的心态,那么世界将会变得多么恬静而和谐啊!

【原文】

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①。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②,予语女。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③,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忤迕物而不慴④。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复仇者不折镆干⑤,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⑥,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

【注释】

①慄:感到恐惧。②居:坐下。③郤(xì):通“隙”,缝隙,间隙。④不熠(shè):慴,通“慑”,威慑,害怕。⑤镆干:古代一种宝剑的名称。⑥忮(zhì):嫉妒,嫉恨。

【译文】

列子问关尹说:“道德修养高的人潜行于水中不会窒息,脚踩在烈火上不会感到灼热,行走在极高又险恶的地方而不会感到恐惧。请问为什么能达到这样呢?”

关尹说:“这是因为能够守住元气,并不是靠智巧、果敢之类所能做到的。坐下,我告诉你。凡是有形貌、迹象、声音、色彩的,都是物,为什么物与物之间会相差这么远呢?物怎么能达到未始有物之先的至虚境界呢?这些都是拘于色相之物罢了。而道能达到不露形迹与永不变灭的境地,能够明白此道而穷尽此理的人,外物怎么能扰乱他的心胸呢!他处于大道的尺度内,藏神于无首无尾的大道中,游于万物赖以生死的大道之境,使心性纯一而不杂,使元气保养而不失,使德性与大道相合,与派生万物的大道相通。像这样的人,他的自然天性能持守完全,他的精神没有间隙,外物怎么能侵入呢?

喝醉酒的人从车上坠下,虽然受伤却不会摔死。骨骼关节跟他人一样而受到的伤害却跟别人不同,因为他的神思高度集中,乘坐在车子上也没有感觉,即使坠落地上也不知道,死、生、惊、俱全都不能进入到他的思想中,所以遭遇外物的伤害却全没有惧怕之感。那个人从醉酒中获得保全完整的心态尚且能够如此忘却外物,何况从自然之道中忘却外物而保全完整的心态呢?圣人化藏于自然,所以外物伤害不了他。复仇的人不折断利剑,虽有怨恨,却不怨恨飘落的瓦片,所以天下人人平等相处。因此没有攻击争战的动乱,没有被残杀屠戮的人,就是由于这个道理。

“不去开启人的智巧,而去开启自然的天性。开启自然的天性就能培养好的道德,开启人的智巧就会产生贼害之心。不满足于道德的修养,不疏忽人为的祸患,人就能接近自然的规律。”

【品读庄子】

守住纯正以达生

本章节中的寓言讲“养气全神”,阐述了“养神必先守气”的道理。只有守住了纯正之气,精神才能凝聚而不缺损,外物也就无法入侵,这样就可以悠游于万物之中而任意逍遥。《达生》的养生论宗旨与《养生主》一篇相比,途径上更具体,在本篇中庄子提出了“守气全神”的具体方法。

文中醉酒的人、镆干、瓦片这三个比喻,在递进中表达了“气守则神全,神全则无隙可乘,无隙可乘则可以任意游行于万物之间而物莫能伤,所以养神必以守住‘纯气’为先决条件”。

同类推荐
  •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精选了梁启超先生在政论、文论、讲演和诗词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每篇文章都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独特而汪洋恣肆的文笔和激扬而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积极进取,对无为而治作了新的解释,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对天文、地理、节令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本书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求知格物、创立“心学”的经历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深刻分析了心学中蕴涵的强大能量。比如,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过世事多艰,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太多次违背良知,导致良知被遮蔽,不能发挥它的能量。作者希望读者能从王阳明的智慧中学习到取得成功的正确方法,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在浮……
  • 每天读点哲学

    每天读点哲学

    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而关于人生的“知识。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找到人生的规律,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所以,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每天读点人生哲学,其内容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从这意义上来讲,人生哲学都已经被读了几千年,但今天我们还在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里面是。点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知识。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热门推荐
  • 特勤舰队

    特勤舰队

    一个地球人飘荡在陌生星空的故事。在星空中梦想着家,心中满是悲伤,在悲伤里忍受孤独,空守一丝飘渺的温暖。我的泪水已是无底深海,对你的爱早已无言。相信我有无尽的力量,因为真爱永在我信仰着的你,心中燃烧的火焰。倾尽我所有力量守护尊严,那是忠诚永在____________________起点一组签约,保证完本,放心收藏。(这是标准广告一样的感觉?)书友群号:104466374
  • 毒妃宠之庶女翻天

    毒妃宠之庶女翻天

    昔日丞相府庶女三小姐,清冷小院却也悠然自足,母亲无争只求一世安康,然而嫡母心狠手辣,只想置她们母女于死地。昔日的她无能的被步步紧逼,母女同入青楼招人作践。本以为退一步海阔天空,谁知却是万劫不复,既然如此,那便无需再忍!看她笑靥如华,逆境之中扭转乾坤。听她温软细语,一局套着一局,一计连着一计。叹她无欲无争,手段信手拈来,权力地位不在话下。睿智如她,感情又何去何从?他,嫡亲王爷,骁勇睿敏,辗转宫廷内宅许她一个家!他,纨绔浪子,风流潇洒,百花丛中独赏她一枝寒芳!他,尊贵太子,驾权驭术,倾得天下只为谋求一个她!惊天十三步,步步坎坷,登上最高权力巅峰,处处寒冷,看她一代绝世女子,如何将天下纳入囊中!
  • 误惹不乖小病妃

    误惹不乖小病妃

    “嗯!”见两个男人点头,凌小珏的额头已经黑线密布,但她依旧表现着极为亲和笑颜,柔声道:“那两位不如就把我这个混世小魔女送回人间吧,这样天堂和地狱的安宁自然永葆了!”“这……”听了她的话,上帝和魔王微微一愣,随后似达共识地相视一笑,道:“我俩已决定了你的去处!”望着两人脸上那抹似有若无的淡笑,凌小珏顿觉不妥,大有被人算计之感!“你们确定?”以为是自己听错了,凌小珏半信半疑……
  • 古剑奇谭(杨幂、郑爽主演)

    古剑奇谭(杨幂、郑爽主演)

    杨幂主演同名电视剧原著小说。一段时光中生死相随的爱情传说。剑胆琴心,侠骨柔情;少年英雄,美女红颜,共同演绎江湖组曲。还原你心中最完美的仙侠浪漫经典!一段来自远古的约定与羁绊,一个于时光中生死相随的不朽传说!听说在遥远的极北之地,隐约有关于亡者重生的传说,我即将起程去那里。无论如何,在这一世走到尽头之前,我都会继续寻找下去,一直、一直……总有一天,我会和你回到桃花谷,到那时,我们,再也不分开……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狼之独步:高建群散文选粹

    狼之独步:高建群散文选粹

    ,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中篇小说《雕塑》、《大顺店》、《刺客行》、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等重要作品问世。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当代重要西部小说家。本书收录了《我的饥饿记忆》、《陕北猎奇》、《我家的小保姆》等数十篇高建群散文佳作。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代表人物,高建群,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重量级作家
  • 蝶葬

    蝶葬

    为何高崎舞会从一个善良智慧的天才女子变成荼毒人类的恶魔?为何深爱着林京道的曼莎会把自己的亡魂寄居在高崎舞的冥所——那个通往长平坊尽头古宅院的八音盒里究竟隐藏着什么?
  • 唐非唐:盛世帝国的谎言与真相

    唐非唐:盛世帝国的谎言与真相

    这个朝代给了我们太多的骄傲,太多可以炫耀的资本,太多可以旧事重提的履历大事。这不是正儿八经的所谓真相史,更不是天马行空的无厘头。作为一本试图解读唐朝历史真相的书,作者只能尝试着去反映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境遇和心路历程。
  • 《孝经》的教育智慧

    《孝经》的教育智慧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 世界上最经典的心理学故事全集

    世界上最经典的心理学故事全集

    本书从一个个生动典型的故事入手,以精辟的语言、简单的道理,对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加以剖析,让你在一个个故事中荡涤心灵,让你的心灵在阳光下自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