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100000049

第49章 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5)

确实是这样。据说著名哲学家弗洛伊德写了一本书叫做《梦的解析》,主要是研究人的潜意识和精神现象的。但因为这本书大部分内容是讨论梦魇,很多人都不愿意把这本书当作科学著作。其实,不是科学著作又能怎么样呢?但是弗洛伊德却无法忍受自己著作被打上这种“非科学”的烙印,于是又给这本书增加了一个副标题——“精神分析科学导论”。看来,在西方,是不是“科学的”,并不是无关紧要,而是打上了强烈的价值色彩,尽管不是科学的未必是不正确的,尽管不是科学的未必是不合理的。

●理性和信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理性靠严格的推理追求真理。但任何推理都需要前提。如果前提靠不住,这个推理就有问题。给一个支点,就能撬起整个宇宙!但是,支点又在哪里呢?我们去什么地方获取这个支点呢?这个支点又怎么证明是确定可靠的呢?正如我们盖房子,地基如果没有夯实,上面无论修建得多么牢固,早晚还是会坍塌的。还有,其他的结论都是从支点推论出来的,但支点本身却无法推论出来,我们只能认为支点的正确性是不言自明的,预先给定的。

这个支点,在几何学中被称之为“公理”。比如,在几何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公理,就是“平行线永远都不会相交”。这个公理就无法证明,我们只能认为它就是公理,是什么时候都不会出错的。但我们的经验不能保证这一点。因为我们只是现在看到它们没有相交,但平行线无限延伸下去是否会相交,我们的经验不能保证,也无法去验证,到最后只能相信它是绝对正确的而已。

在古希腊哲学中,这个支点则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完美的善”、“不动的推动者”。意思是说,这个“完美的善”推动着世界万物,自身却不动。它也不能动,否则必然还有别的东西再推动它,这样无止境地倒退下去,必然会陷入悖谬。

就这样,把几何学奉为神明,对理性和思维顶礼膜拜的哲学,最后只能靠信仰来保证了。而信仰又是对理性的反叛,结果导致了一系列的斗争。这种斗争在中世纪时期最为剧烈。

●哲学和神学的关系如何?

西方人喜欢推理,自然要刨根问底,找出最后的支点。但这个支点又只能靠信仰来保障。由此,西方文化走向宗教就不可避免了。上帝就像幽灵一样渗透到了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保证那些自明但又无法论证的前提。但是信仰,总归是一个隐患。因为信仰是个人的事情。有些信仰,理性上未必是自明的;相反,很多理性上自明的,人们又未必去信仰。中世纪一位叫德尔图良的哲学家就说:“因为荒谬,我才去相信。”到底是理性优先还是信仰优先?哲学和神学,哪一个是第一位的?哪一个应该是从属的?

对信仰进行捍卫的是教父哲学家和神学家。他们认为,对上帝,只要相信他存在就行了,根本不需要理性来论证。哲学应该成为神学的婢女,理性应该为信仰来服务。正如托马斯·阿奎那所说:“神学不是把其他科学作为它的上级长官而依赖,而是把它们看成它的下级和奴仆来使用,犹如主要科学使用附属科学、政治学使用军事学一样。”

对理性进行捍卫的是那些深受亚里士多德影响的自然科学家。他们认为,理性和信仰是可以共存的。上帝不仅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还可以成为理性思考的对象。如果我们仅仅相信上帝存在,而我们的理性又否认这一信念,那是非常荒诞的事情。他们宣称:上帝的存在也是能靠理性推导证明出来的。哲学家安瑟尔谟就对上帝的存在进行了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上帝不仅在思想中存在,而且在实际世界中也存在。

●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怎样?

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也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宗教靠的是信仰,科学靠的是推理。宗教一般是很迷信的。马克思不是说吗?宗教就是人本质的异化,是人的精神鸦片。而科学恰恰要打破迷信,打破权威,用事实来说话,靠推理来证明。但是,在西方社会,二者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冲突。究其原因,西方人眼中的上帝,根本就不是能够奖善惩恶的神仙,也不是能为我们带来实惠的观音菩萨,它仅仅是一个符号,是宇宙和谐和永恒的保证。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界之所以如此精致,如此美妙,如此和谐,怎么会没有幕后的制造者和操控者呢?所以说,西方人对上帝的存在深信不疑,其实正是对宇宙奥秘和和谐的信念。正如莱布尼茨所说:“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爱因斯坦也说:“我始终不相信上帝是靠掷骰子来决定这个世界的。”

所以说,西方人探究大自然奥秘的科学活动,是带有宗教情绪的。既然宇宙是和谐的、永恒的,人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就是进入宇宙的永恒,就是接近至真至善至美的上帝。正因为此,西方的很多大科学家都是宗教徒。屈指算来,爱因斯坦、牛顿、笛卡儿、罗素、莱布尼茨,哪一个不是在研究完自然的奥秘之后,又去教堂进行礼拜呢?也许,每当通晓了大自然的一个奥秘,距离上帝就近了一步。正因为此,科学运动和宗教运动在西方是并行不悖的,甚至二者在终极处还相互融会。还是爱因斯坦说得好:“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自然”与“约定”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按照希腊神话传说,人的道德习俗来源于神的规矩。正义女神阿斯特赖亚曾在黄金时代掌管人间事务,在人类道德堕落的青铜时代离开人间,化为天星。希腊悲剧在很多场合都描写了人的规定和神的规矩之间的冲突。比如,安提戈涅不顾克瑞翁的命令埋葬了他的弟弟波绿尼克斯,她遵循的是要为弟弟举行葬礼这条神圣道德准则。而克瑞翁认为不准为叛国者举行葬礼,则是出自世俗的动机。两者的冲突造成了悲剧的命运。神话传说一直是古老的世俗社会习俗的根据,在世俗社会转变成城邦时代,神话社会观开始动摇。于是,古希腊的智者们围绕着国家的起源和性质、个人和法律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自然说和约定说两种观点的争论。

自然说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束缚。比如,在国家起源这个问题上,自然派强调国家是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然发展的产物,尽管在形式上它是约定的。在个人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上,自然派认为,法律不过是弱者联合起来对付强者的工具,法律是“弱者,即大多数人”约定而成的。但按照人的本性,强者应该拥有比弱者更多的东西。

约定说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不在于人的自然本性,而在于其社会属性。在国家起源这个问题上,约定说认为,人类是为了获得在自然条件下得不到的利益而组建国家,国家是集体的人工产物。而法律,则是集体的约定,国家和法律都不是自然形成的。人和动物在本性上并没有差别,只是因为有了约定的法律,人才开始脱离贪婪、凶残的蒙昧状态。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人性善恶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哲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同样,有什么样的人性观,也许就有什么样的管理观和政治观。

在中国社会,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由来已久,可以说是此消彼长,平分秋色。可是在西方,却没有这样的争论。因为,西方社会在骨子里从来就没有相信过人性是善的。伊甸园的神话早就告诉了我们,偷食了禁果的亚当和夏娃被惩罚下了凡间,有了一个沉重的肉身。这个肮脏的肉身让人始终匍匐在地面上,变得异常的邪恶和自私。人一旦失去了外在的束缚,就会作恶。这几乎成了西方社会的一致论调。所以,西方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人的自觉和道德品质上,而是相信外在的束缚。他们不期待人做善事,而是想尽办法约束人不去作恶。正因为此,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在西方才如此地深入人心。让权力互相制衡,彼此监督,就是防止作恶。

这种时刻提防人的做法尽管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但却是一切都说在明处。而且,西方人还引以为自豪。正如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一次演讲中所说的:“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政治和道德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在西方历史上,政治和道德的争论由来已久。道德一般来说是个人的事情,不能强迫,且没有后续的惩罚措施。而政治则不同,它和人的群体生活有关。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无异于说,人天生就该生活在社会中。马克思说的更直接:人在现实性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道德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不过是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人类最初的道德,不外乎是古老氏族社会的习俗和禁忌。人在脱离野蛮状态的时候,正是根据这些道德原则组织政治关系的。在那个时候,政治是道德的体现,而道德是政治的基础。政治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政治化,一直是古希腊哲学家苦苦追求的理想的国家状态。柏拉图所描述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国家:哲学家和君主合二为一,既有道德,又有权力。国家惟有靠这样的“哲学王”来管理,才能实现理想国。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和政治开始脱离,二者的目标越来越远,表现出了个人与群体的巨大冲突。马基雅弗利说:政治无道德。通过这句名言,他把政治和道德作为两个领域严格区别开来:政治是“公共领域”的同义词,道德则被归化于“私人领域”。在这两个领域里,游戏规则是不同的,对人的评判标准也是不同的。一个人成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在私人的道德领域就必须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恶棍。相反,私人领域的老实人到了政治领域则是一个平庸的政治家,无所作为。

●个别与普遍是什么关系?

关于个别和普遍的关系,是中世纪哲学家争论的焦点。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

唯名论以法兰西经院哲学家罗瑟林为代表。他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是实在的。个别先于普遍,普遍只不过是名称。一切词都是来表示客观事物的,个别概念表示单个事物,普遍概念表示一群单个事物。当人们用词表示事物时,他们并没有改变个别事物的实在,但发出的声音也是种实在。他们认为的“共相”,就是这种发出的声音,根本就不是某种脱离个别事物的实在。这种思想反映在宗教上,否认了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只承认分别存在的圣父、圣子及圣灵。

实在论以基督教哲学家安瑟尔谟为代表。他认为,真实的实在是“共相”,而不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有一个“无始无终的真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先。他说,罗林的根本错误在于把感觉印象当作了理解的出发点,缺乏把握抽象观念的能力,甚至不能将颜色与它所属的事物区别开来。有形的世界并不是个别事物的总和,个别事物需要普遍原则的组织才能被联系在一起。这些普遍原则就是实在的。这种思想反映在宗教上,就是承认普遍的教会实在,认为个别的教会是从属的;承认基督教的普遍教义实在,认为个别人的信仰是从属的;承认原罪实在,认为个别人的罪恶是从属的;承认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实在,认为三位分离的神是从属的。

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实际上是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争论的延伸,也为后来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开了先声。

●外在世界是否可以认知?

度过了漫长的中世纪之后,西方社会迎来了文化启蒙的思想大解放时期。这一时期,西方的哲学家将本体论的问题抛在了一边,专心致志地研究起了认识论,也就是“人如何认识外在世界”的问题。外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这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但在哲学家眼里,这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外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它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外在世界中的规律,只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但是,这种浅薄的唯物主义马上就遭到了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的反驳。他们有的说,外在世界是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更别说去认识了。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就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眼前的世界,不过是人在用自己的眼睛打量的结果,根本无所谓客观。近代英国的哲学家贝克莱走得更远。他说:存在即被感知。存在的都是被感知到的。唯一真实的,只有我们的感觉。后来,康德综合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外在世界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只知道它在我们感官中呈现出来的样子,至于它本身是什么样子,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认识范围,我们只能说不知道。

●感性和理性之间的斗争情况怎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近代西方的哲学界围绕着“知识的来源”这一问题也划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阵营是发源于英国的经验论,另一个阵营则是发源于德、法的唯理论。经验论者认为,知识起源于感性认识,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先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认为归纳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方法。但是,归纳的方法无法回答“科学知识为什么是普遍必然的”这个问题,最终导向了不可知论。比如,“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科学命题,就不能依靠归纳法得出。你可以说这一只天鹅是白的,那一只天鹅是白的,但你就是不能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因为你根本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天鹅都抓过来看一看。也许,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一只天鹅就是黑色。这就是著名的“休谟悖论”。

相反,唯理论者是不相信感觉的。他们相信的是理性直觉和演绎推理。“平行线不能相交”、“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些确定的知识,根本就不需要经验,但它们却是普遍必然的。不会因谁而改变,也不会因时空的改变而改变。这样的知识需要感官经验吗?一个人闭着眼睛就能得出结论。感觉都是骗人的,根本得不出普遍必然的知识。但是,唯理论无法解释科学知识所赖以存在的因果关系。因果的观念是哪里来的?难道也是天赋观念吗?既然是天赋观念,为什么很多因果关系是那么的混乱?在经验论者看来,所谓的因果关系并不是确定无误的,它不过是人的一种习惯性联想。你今天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明天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你就能推论出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吗?如果不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又会得出什么知识呢?

●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在康德那里得到了解决,尽管这种解决是唯心主义的。

同类推荐
  •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以历史主义为原则,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范畴一天命观、经学政治指导思想、大一统政治格局、德治治国方略、纲常伦理规范、民本固国执政方策、政治变革对策等概略性地试作哲理梳理,以时间范畴为经、历史时序为纬,论析儒学乃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中心支柱,以民为本执政哲学期许维护大一统政治格局、伦理纲常政治秩序,在时易治变中推行以德治国方略,建构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精神。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原书共分十卷,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概说,并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历史上的显现。
  • 墨子与墨家学派

    墨子与墨家学派

    本书从墨子以及墨子的生平入手,详细介绍了墨家思想流派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思想成就,并将墨家思想和中华侠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释。
热门推荐
  • 好兵帅克奇遇记

    好兵帅克奇遇记

    勇敢善良的帅克相貌平平,还有些愚笨滑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征召入伍,奔赴前线,开始了一段荒唐可笑的军旅生活。小说以笑骂的笔触对黑暗腐朽的奥匈帝国及当时社会的一切丑恶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 贞观幽明谭

    贞观幽明谭

    故事以唐代贞观末年的长安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自幼背负诅咒的少年巫师明崇俨在追寻自己身世之秘的过程中,卷入了太子、虬髯客、南昭郡王等争夺王位的阴谋。与此同时,日本、新罗、百济等周边国家的奇才异能之士也怀着各自的目的纷纷登场。作品中人物众多,架构也铺陈得极开,但是内容精彩紧凑,各条线索交织依存,扑朔迷离,对读者有极大的吸引力。
  • 无价弃妃

    无价弃妃

    她是老大之女,从出生开始,就注定满手染血,一生都过着刀尖舔血的日子。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定会让你后悔终生!一朝穿越,成为被打入‘冷宫’的世子妃,上官灵珠,因为知道南宫离会另娶妾侍,为了吓唬南宫离自杀,谁知道弄假成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这男人欠揍

    这男人欠揍

    他的胳膊伸过来,我一骨碌站起来,留给他一个后背,“走得时候麻烦关门。”走进浴室,打开花洒,水到脸上,再也分不清哪是泪水!裹着浴巾回到房间,他已经不在了。平整的床上安静地躺着一摞钞票,一张纸还有我的正在唱歌的手机。我没有理会手机,皱起眉头拿起了那张纸,只见上面写着:“强力胶小姐,我想告诉你三件事。第一,我不是出来卖的,所以不能收你的钱。第二,你不戴眼镜,不盘头,不穿衣服的样子很美!第……
  • 王牌神医当王妃

    王牌神医当王妃

    【正文已完结】她是21世纪王牌女特工,一朝穿越,废材重生。严重破相?筋骨尽断?爹爹心黑?姨娘狠毒?姐妹凶残?兄长暴戾?无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伤我一点,我干你全家!当废材嫡女死而复生,褪去懦弱,风华尽现!且看废材崛起,携手妖孽美男从泥沼到云端,从任人拿捏到手掌生死,素手遮天,傲视天下,赢得一世深情相付,赢得一场盛世江山。
  • 清润糖水

    清润糖水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普通大众的有益参考书。轻松快乐入厨房,美味营养又健康。材料简单,方法易学,就地取材,为你呈上飘香扑鼻的美食。
  • 灵魂里的铁

    灵魂里的铁

    本书为李克的首部个人诗集。收录作者创作、发表的140首新诗,分为《说出那个词》、《事物的内部》、《光芒涌入》三个专辑。
  • 极品妈咪之老公太腹黑

    极品妈咪之老公太腹黑

    她喜欢他八年,他摧毁她全家。她被迫沦为陪酒女,衣香鬓影,他拥着她最憎恶的女人参加订婚宴。-轮回再转一轮,命运就此翻盘。-蜕变归来,她成了全城最有名的夜总会老板。再相遇,她轻松微笑,他看着她脸上的温蕴笑意,犹如利箭穿心。如今她依附的是与他不相伯仲的商界巨子,亦是他的发小。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手足拿走自己一生最华贵的衣服。-当千帆过尽,终要懂得,什么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为什么当老鸨?”“当然为了钱,不然累死累活干什么。”“嫁给我,一纸协议,半壁江山,很划算吧?”“把自己都搭进去了,才拿半壁,算了。”“所以才要顺便拿下我,连我都是你的了,还愁不能指掌天下?”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红楼之水沁黛心

    红楼之水沁黛心

    红楼之鬼医寵主:-------------------------------------------------------------------------------------一个是被称为鬼医的降世神医,一个是美貌若仙的世外仙子!九子夺嫡,他是一代降世的神医,她是一抹孤洁傲世的淡雅花魂,一期相遇,彼此的命运和人生便命定的纠结在一起,难解难分!这一世都将相互陪伴着走下去!你的眼泪再不会白流,而是化成我掌心最洁白无价的珍珠!******可叹那红楼大厦呼啦啦倾颓,冷月儿孤葬了一抹花魂!我曾夜畔捧书几多想,雪芹先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写出的《红楼梦》寄托了先生对红颜知己李香玉的几多相思?如果那锤炼在红楼梦中的不是那个软弱无能的贾宝玉,而是对黛玉相知相惜的江宁织造局未来继承人曹雪芹。。。梦中一切繁华还原它本来模样,曹家连任60余年江宁织造,李家亦为苏州制造局之主,黛玉还原她的模样,贵为李家之珍宝,美玉无瑕在一片污淖俗世中卓然独立、一尘不染,一代神医曹雪芹又将为了心上之人如何奋起反悖世道命运,受任于康熙末年之间,铲除曹府内贼孽祸,肃清家治,又如何游刃于蛟龙九子之间,在混乱残酷的宫廷斗争之中,使曹家免于抄家之祸,为妹妹铸造一段康雍传奇!(该故事可能结局会跟历史不一样,像“胤禛会不会是最后的雍正皇帝啊?”诸如此类的问题请亲亲们不要再在留言中多问,该文中一切历史都为雪芹先生一心给妹妹筑造一个温馨温暖的爱之巢服务,考究历史者请不要在本文中抠字了)(本篇出于爱的写文,保证完结,但不保证每天一更(我不是专门写文的),也可能一周才一更或我也不知道具体时间,外加无线网那个怨念的链接状态,喜欢青色的文又能接受这一点的亲亲们请不要大意地入坑吧,不能接受的亲请不要在下面发抱怨之言的挥一挥衣袖……吧。最后,谢谢!)红楼之水沁黛心-------------------------------------------------------------------------------------七年之前,七岁之时,她遇大风迷失,她与他机缘巧合偶遇在漫天枯谢的荷塘边,小小的他救起不小心扭伤了脚踝的小小的她,归还原主。她与他就此分别,她没有留下给他什么,只留下了一句“先生常教我诗词,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离他而去。他离去,记住了她留下的这句诗。在此之间,她在那个不属于她梦栖息的富贵之府度过了漫长谨言慎行的七年,有一段奢华的生活,她苦苦的寻觅,却寻不到家的方向。七年之间,她与他再没相见。七年之后,她与他再次重逢,那股莫名的归宿,感到只要和他静静、默默走在一起,心中就就会有甜甜的味道,看到他,就有不再孤单的感觉。尽管,七年来的眉蹙如一道缚住眉梢的胶,习惯了的展不开,心灵头一次知道了家的方向。然,七年的岁月带来故人的重逢,也同时流逝富贵府邸的流金溢彩,贾府大厦将覆,主宰施尽手段力挽倾颓狂澜,昔日的千金万贵,今日成了挽财挽势的工具,人,何可变相作交易?现实的落拓,姊妹命运前程摸不着,妹妹前,夹间进一个别有用心“宝姐姐”争抢水溶。水溶前,面对一个“宝弟弟”兄弟同爱妹妹难。养育恩,不能忘,姊妹情,堪难抛。兄弟情,不能残,神女爱,不能伤。水溶柔情如水,亲吻那一颗脆弱敏感的心,与她度过一度一度的劫难,始终一脉专情,用自己的双手,去给她筑造一个温馨的家。波澜狂大,玉立其中,不偏不倚,玉质本心,兰草皎洁,我本草木,落在旷野雪原,落在冰崖孤岛,落在水涧幽谷,质朴洁净,昭日映月,不类金银。忽喇喇似大厦倾,回眸楼梦,多少岁月记忆模糊泪?水溶,一个白璧无瑕的男子,似一泓清水,沁人心脾,温润着稚嫩黛心,让她歇息停泊,不再孤零漂流!面对着她的水溶,她再不会悲伤,似西子湖的微凉漾开笑靥如花!《水沁黛心》的尝试视频:丫丫的博客:http://m.pgsk.com/smileqs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