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100000027

第27章 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6)

理念是柏拉图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一个塑造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思辨传统的重要概念。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理念是理智把握的对象,与感觉所把握的可感事物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古希腊语中,“理念”来自于动词“看”,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区分了两种认识能力和两种认识对象,从而确定了两种“看”:一是感官的“看”,把握住的是可感的对象;二是心灵的“看”,看到的是“型相”。在古希腊语中,所谓“型相”,指的就是“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

由此,“理念”在柏拉图这里就有了双重含义:作为“理念”而言,强调的是心灵的“看”,说明它是理智所认识的,外在于理智之中的东西。作为“型相”而言,强调的是心灵“看”到的东西,说明它是向人的理智呈现的普遍真相。就前一种情况而言,我们说理智认识的对象是理念;就后一种情况而言,我们说对象向理智呈现的是型相。在柏拉图这里,理念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分离,是柏拉图学说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它与其他学说,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学说分歧的一个焦点。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哪两个概念?

哲学王,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即在“正义”的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哲学家是智慧的化身,他具有将现实国家改造成理想国家的能力。如果他们再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就能够将现实中不完美的国家改造成理想国。否则,如果统治者不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这种所谓“哲学王”的思想也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支柱。

《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什么是正义?用柏拉图的话来说:“正义就是拥有自己的东西,做自己的事情。”在柏拉图这里,哲学王统治是实现“正义”理想的关键,离开哲学王统治,正义的实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为了实现正义理想,哲学王统治是必要的。同样,哲学王统治也是合法的,它的合法性不在于人们的同意,而在于哲学家基于智慧统治的自然正当性,它无需经过人们的同意。有了必要性和合法性,不等于就有了可能性。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统治尽管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极其困难。哲学家的产生就比较困难,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更为困难。最后,柏拉图提到,如果哲学家有幸成为统治者,它要根据理想的模型来改造现实的城邦,建立一个正义的国家。

“正义”是柏拉图在他的名著《理想国》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在认识论中,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正义的人必须让理性统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就这样,柏拉图把“正义”的概念由认识论引入了政治领域,认为应该由三个阶层组成:统治者(哲学家)、管理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如果这三个阶层各自具备了自己的德性,各司其职,不相僭越,国家就达到了正义,否则便是不正义。民主制会带来平庸和对少数人的暴政,不是正义的制度,他先说最好的政体是贵族制,后来又修正为君主制(能者管理)和民主制的结合(公众管理)。

柏拉图把私有制认作一切灾难的主要祸根。为了培养前两个阶层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主张实行平均主义式的共产主义原则,让他们过军队般的生活,没有私产,没有家庭。还要实行优生优育,按照不同年龄进行严格的不同科目的教育。至于如何实现这个方案,柏拉图的答案是:“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利,或者城邦中拥有权力的人,由于某种奇迹,变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中的罪恶将永远不会停止。”简言之,柏拉图的最高理想就是要实现哲学和政治的联姻,产生“哲学王”。

●什么是范畴?

范畴的原意是“表述内容”“最高的种”。范畴实际上就是表述内容最概括的谓词。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事物的偶性、种属、特性和定义,总离不开十个范畴。它们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姿势、所有、主动和受动。在之前,亚里士多德提出过“四谓词”的学说,根据谓词所表述的内容把谓词分为四类:种属、本质、特性和偶性。本质由定义表示,定义等于种加属差;特性是非本质的专有性质;偶性是非本质和非专有的性质。“四谓词”着眼于表述内容与对象的关系,按是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专有属性这两条标准对表述内容加以区分。“十范畴”则是着眼于表述内容与“是”动词的关系所作的区分。如果表述的内容可与“是”的意义相等同,那么可以说它表述的恰恰是“所是的东西”。如果表述内容被“是”归属于对象,那么它们按照所归属的不同方面,被区分为“实体”之外的九个范畴。

在这十个范畴当中,“实体”和其余九个范畴的区分实际上是对长期困惑哲学家的“是”的意义所作的区分。关于“是”的意义的“实体”范畴,是形而上学的主题,“是”的归属意义则是逻辑学的理论基础。

●实体这一概念是谁首创?有何含义?

“实体”是亚里士多德首创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也是后来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使用的重要哲学范畴,又译为本体。其含义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学说仍然和他的谓词学说相关联。就谓词而言,亚里士多德说:有些谓词可以由其他谓词来表述,因此也可以作为主词。比如,在“苏格拉底是人”这个判断中,“苏格拉底”是主词,“人”是谓词。但“人”这个谓词在另外的判断中又能充当主词。比如,“人是动物”。但是,是否有一类词,它们在判断中只能充当主词,不能充当谓词呢?亚里士多德肯定个别事物的名称(专名)就是这样的词。因为专名不是事物的属性,它不表述其他的词,只能被谓词表述。主词的意义不在于表述,而在于指称。更确切地说,直接指称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必须是对立的,与其他对象明显有别。由此,亚里士多德把主词指示的对象当作“所是的东西”,谓词的作用是把一定的性质归属于这个对象,把这个对象表述为“是如此这般”。亚里士多德说,“所是的东西”就是实体。实体有两个逻辑功能:作为主词所指示的对象和作为谓词表述的属性的属主。实体在保持自身不变的同时,允许“由于自身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性质,例如,同一个人可以有时健康,有时生病,但仍是这一个人;实体是变中不变的东西,是生成变化的基础。对此,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这是实体的最突出的标志。”

●物理学的内涵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物理学”,即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自然哲学。关于它的研究对象,亚里士多德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自然是自身具有运动来源的事物的形状或形式,这些形状和形式只有在思想中才能与事物相分离”。根据这一定义,他批评过去自然哲学中的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以伊奥尼亚牌和元素论者为代表,他们把自然混同于可感事物,而忽略了这些事物的形式。第二种倾向以爱利亚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为代表,他们把自然看作脱离开事物的纯形式,混淆了数学对象和物理学对象。

由此,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物理学研究的自然是运动的事物的本源和原因,不能脱离开运动的事物来研究自然。既然运动的事物都有质料和形式两层含义,它就不是纯粹质料的东西,也不是纯形式的东西。他综合了过去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运动的性质、本源、原因以及和运动有关的位置、时间、空间作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勾勒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图景。

●什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这个概念是由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后来成为了哲学的代名词。“形而上学”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本人正是沿着从物理学到形而上学的顺序循序渐进地传授他的思想的。“物理学之后”的意思就是“超越物理学”,即超越经验领域达到靠思辨把握的神圣领域。因此,亚里士多德称呼“形而上学”的名词是“第一哲学”和“神学”。和物理学不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是的东西”。我们从上面关于“实体”的概念可以看出,“实体”作为“所是的东西”是不能当作属性来描述的,它仅仅是指示的对象。因此,“所是的东西”,我们就不可能通过经验来把握,只能通过思辨。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可以在很多意义上说一件东西是,但一切所是的东西都与一个中心点有关系,这个中心点是确定的东西。它被说成所是的东西是毫无歧义的。好比一个人,就是他自己。他可以从婴儿长成青年,他的身高、体重、相貌、性格都可发生变化。但是,这个变化好像都是围绕着一个点进行的。这个点就是“他”。他永远都是他,无论他的属性发生多少变化,发生多么大的变化,他还是他。这里的这个“他”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实体”。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这样的“实体”。

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对象决定了它的性质。因为和经验无关,这门学问也就没有多少实际用途。但是,这门学问因为是纯粹思辨的学问,因而又是唯一自由的学问。

●第一推动者指什么?

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的定义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的变化。既然是变化,肯定是在外力的推动下完成的。因此,任何运动,后面肯定有一个推动者。没有推动者,物体不会自行运动。既然如此,必然就会存在一个推动其他物体而自身却不被推动的“不动者”。因为,它如果再被推动,其后面还会有一个推动者。这样一来,必然会陷入无穷倒退的局面。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因为我们是经验不到它的存在的。后来的牛顿接受并继承了“第一推动者”的设定,并让它成为了“上帝”的代名词。可是,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一次一次地侵入原本属于上帝的领地,一次一次地取消上帝的特权,人们发现上帝所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了。据说,拉普拉斯曾被叫去给国王讲解科学的进展,国王发现他没讲到上帝,便问,那么,上帝在做什么?拉普拉斯说:“陛下,我不需要这个假设。”到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后,人们发现上帝真的几乎没什么事情可做了,一切都可以用科学的原理来解释,除了最开始的运动之外。因为按照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人们就问,那世界最开始是怎么动起来的。因此,牛顿说,上帝给了世界“第一推动”之后就不再管了,世界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和发展了。这就是“第一推动”的由来。

●印象的感念是什么?围绕它的真实性有何争论?

在西方哲学中,“印象”是和感官认识相关联的一个词,一般指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在心灵上留下的印迹。关于“印象”的明确性和清晰性,不同的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巴门尼德、柏拉图否认印象的可靠性,认为凭借感官所得来的“印象”不是骗人的,就是不确定的,不应该纳入知识的范围。亚里士多德承认感官印象一定程度上的真实性。外界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在人的心灵上留下的印象是纯形式的。他说:“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该理解为一种抛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他还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灵魂就好比蜡块,当我们把一个印章印在蜡块上的时候,蜡块接受的是图章的印迹,而不是金或铜这些构成图章的质料。

近代以来,唯理论和经验论围绕着“印象”的真实性继续展开争论。经验论承认感觉印象的真实性,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来自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知识。但是经验论无法回答“科学认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因为我们的感觉印象都是杂乱的,不可能自主地转变成知识。唯理论否认了经验的可靠性,他们认为人的心灵中就存在着清晰自明的“天赋观念”,几何学和逻辑学就是明证。但是,唯理论无法说明科学知识应用于外在自然事物的有效性问题。他们所谓的真理并没有给我们增加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同语反复。后来的康德批判地继承了两派的观点,将感觉和知觉结合了起来,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认识论思想。

●观念是什么?其与印象有何关系?

在西方哲学中,观念是和印象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如果说印象和感官认识相关联,那么,观念则是和理性认识相关联。印象是知觉的要素,观念则是理性的要素。“观念”一词的原意是“进入心灵”,所以被理解为“理性印象”。那么,观念是如何被印制在心灵上的呢?观念和印象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大致有三种答案:1、有些人认为,心灵是一张白纸,感觉是书写的笔,一切印象都产生于感觉,观念是感觉印象的比较在心灵中留下的印记。比较方式有同一、相似、类比、转换、合成、对立、剥夺等等,由此产生各种普遍观念和抽象观念。2、另一些人认为,有些观念来自感觉印象,有些则是不依赖于感觉的“前定观念”。3、还有些人认为,观念作为理性的印记,是“共同观念”或者“天赋观念”。他们的理由是,个人的感觉只能认识个别事物,认识普遍对象是人和神的共同能力,普遍观念是这种神圣能力的天然产物,从一开始就印压在心灵之中。

●驱动力指什么?

“驱动力”是古希腊斯多亚派伦理学中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他们认为,一切动物都有向着自我保存的目标驱动。而驱动力,就是动物以自身的自然构造完成自我保存的能力。动物的自然构造不同,驱动力也就不同。人所具有的驱动力是理性。这就是为什么人要按理性生活的理由所在。作为人的自我保存能力的理性驱动力与控制世界万物的理性力量同出一源,都具有规则性、恒常性和稳定性。

斯多亚派推崇的理性生活既不是纯理智的思辨,也不完全排斥情感,他们所排斥的只是激情。因为激情无规则,既不恒常,也不稳定。对他们而言,激情是过度的驱动力,不服从理性命令,或是无理性的、违反自然的灵魂运动。这样看来,斯多亚派没有用理性否定情感,而且也没有把理性和情感对立起来,他们强调的仅仅是理性情感和非理性情感之间的对立。

●什么是太一?

“太一”是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普罗提诺改造了柏拉图的“理念”,认为“太一”才是世界真正、原初的本体。太一可以有肯定和否定两重规定性。肯定地说,太一是神本身,是善本身,它既是无所不包的统一性,又是单一、唯一的神。它不是万物的总和,而是先于万物的源泉。它的善不是伦理之善,而是本体的完满和圆满。或者说,它是生命之源,力量之源。正因为此,它不能与任何有生命、有力量的东西相等同。否定地说,太一不是一个东西,它无形式、无善、无德性、无意志、无思想、无意识、无运动或行动。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从儒学广角、宋明理学发展背景,以及阳明学的内在机制上来探讨阳明心学与当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者在阐述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儒学大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对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实践道德说”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唐君毅的道德儒学、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贺麟的新心学为个案,具体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在发展——当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与阳明学的思想联系。
  •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是无所谓入门的,更没有所谓的初学者和专业者之分。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 “一部严肃且伟大的哲学著作,完全可以用笑话写成。”哲学之所以可以写成笑话、故事或者寓言,那是因为所有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都源于人类的生活本身,只不过我们是“日用而不知”罢了。只要你是一个用心的人,从哲学的故事中有所感悟,你就是一个哲学家。
  • 厚黑学(全集)

    厚黑学(全集)

    “厚如城墙”,岿然不动,静观其变,一旦时机来到,就需断,“黑如煤炭”,决然出击,勇猛果决。“厚”在伺机,“黑”在决胜,一件事要成功,二者缺一不可。
热门推荐
  •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据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被誉为“民族活化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羌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这个历史上本就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勤劳善良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任务。本书集中介绍了羌族的音乐、舞蹈、刺绣与建筑。共分五章:羌族概况,羌族音乐,羌族舞蹈,羌族刺绣与建筑,羌族民歌、歌舞谱例分析
  • 至尊神位

    至尊神位

    圣龙大陆的绝世天才云不凡年仅二十二岁,已经成为众人仰望的存在。破碎虚空后,机缘巧合之下,被神界四大至尊之一的焚世授以灭世剑诀外,另外又习得三大神诀。此,云不凡踩着天才开始走上强者之路。修真界、仙界、神界,四大神诀融合,战斗中不断成长,成就霸王之道!
  •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本书将藏民族的民族文化这一宽泛概念,从世界观,历史来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一些人人司空见惯,却又个个说不清楚的东西,用几十字、数百字的有限的篇幅告诉了大家。所有的问题答案,来自于已出版的藏学图书、资料,以及网络资料。由藏族青年学者旺秀才丹历时数年,在原有基础之上综合整理、编辑加工而成。可谓是本藏族文化常识的ABC,了解藏族文化常识的基础读本,认识藏族文化常识的指南,进入藏民族文化的敲门砖。
  • 方圆大智慧:成功可以变得很简单

    方圆大智慧:成功可以变得很简单

    谁都渴望人生幸福、凡事成功,每个人也都在倾一生之光阴去无怨无悔地追求幸福与成功。也正因为如此,世界充满了激烈竞争,人们愈发疲惫忙碌。人生到底是什么?成功是否可望不可及?成功是否只是少数人的特权?成功真的要付上很大的代价吗?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力量能够巧妙带来成功?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红楼之雍帝禛情

    红楼之雍帝禛情

    上一世我为帝来你为妃你红颜薄命我皈依佛门这一世哪怕逆天而行定要你为我爱新觉罗·胤禛的皇后“玉儿,四哥从来爱的只有你,生生世世。”上一世我为妃来你为帝我香消玉殒你心如死灰这一世哪怕万人唾弃我定要与你并肩一起“四哥啊,玉儿陪你,生生世世。”······················呼呼分割··························林黛玉,自小被皇上接入宫中,被裕亲王福全认做义女,皇上特封为固伦柔玉公主,在慈宁宫陪伴孝庄太后左右。算得上是炙手可热的人物。炙手可热的人物,当然有人来巴结,可她,只是淡漠的回应了每一个人。她觉得皇家那里有亲情,当然,除了老祖宗对自己的喜欢疼爱,皇帝伯伯对自己的宠溺,还有阿玛对自己的关心,剩下的,她的心都给了她远在江南的亲人了。只却一个人,同他一样冷漠,冷漠的对她,直到慢慢的发现她的好,才做了朋友。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许到,似乎还算圆满。是个好结局,本文贾府戏码颇少,写的却是妹妹跟四四,本文原名情落红楼最新红楼系列文(正在增加中,男主均是老康的儿子们,敬请关注)红楼之逆天纵情沧海明珠红楼之霸玉怡情断崖情牵红楼绛珠缘长河红楼之慧玉证情月色阑珊红楼之玄黛情浓泪语忧潭红楼之禛心锁玉心随碧草泪语潇湘黛儿还是四四的文那是泪的处女作卡卡宛颐水溶的哦喜欢的还不去追月下波比四四的哦步行街男主水溶嘻嘻西窗雨心若芷萱鹤梦竹影纳兰蝶儿月色阑珊力作抢手二婚女不可不看哦四四的粉丝们,追上来吧,相信泪9493186泪的群敲门砖四四呼呼
  • 影无痕

    影无痕

    “影子,你在哪里?”一个无影少年心中无力的呐喊着。前世的尘,今生的果,是宿命的牵绊,还是轮回的枷锁,我的记忆,在冥冥中与影子牵连,这分迷茫,这份无奈。我要去追寻,去寻找前世的记忆。我要去探寻,去解开身上的秘密。我要变得更强,意识告诉我,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只有这样,才能守护。逆天归影,我心无痕,六界风云,生死由命。我...来了.....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火影之夏

    火影之夏

    在修真界如蝼蚁般,可是他却活出了蝼蚁的尊严!在忍界却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他的到来打破了忍界原有的秩序,看他如何改变忍界,给你们一个全新的忍界,前所未有的忍界!时空的错乱,各种穿越,实力的增长,看他如何一步一步踏向巅峰!
  • 腹黑王爷的庶女宠妻

    腹黑王爷的庶女宠妻

    骠骑大将军府门外,两座威武雄健的石狮子前,明亮宽敞的青石板路上,司徒寒天一家不论男女老少,皆穿戴整齐,罗列而跪,神态端正肃穆,大气不敢出一声。在他们身前,站着数个青衣使者,为首一人头戴圆顶官帽,腰配乌墨锦带,下挂剔透翠玉。他翘着一丝兰花指,缓缓打开了一道明黄色的长绢,扯着尖细的嗓子,朗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司徒将军家长女司徒玉纤蕙质兰心,温婉贤惠,德才皆备,朕闻得其作一曲《凤求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