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0000000003

第3章 韩愈(2)

《原毁》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即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最后,再以“某良士”“某非良士”的一反一正的“试语”相对比,甚至把对比和一定的形象性描写结合起来,揭露的作用更鲜明尖锐。两个“责于己曰”“早夜以思”等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往复回环,迂曲生姿,大大增强了造势效果。

全文既有理论概括,又有例证说明;既有正面开导,也有反面对比。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画当时的不良士风,可谓笔锋犀利,入木三分。

后人评论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毁者之情,局法亦奇。若他人作比,则不免露爪张牙,多作仇愤语矣。”

杂说一①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②,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③,神变化,水下土④,汨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⑥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⑦不可欤!异哉⑧!其所凭依,乃⑨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注】

①杂说:论说文的一种。这是韩愈写的四篇托物寓意的短杂文的第一篇,题目为编者加。②茫洋:辽阔无边。穷:极,尽。此处是周游的意思。乎:同“于”,在。玄间:玄,深青色,这里指的是太空。③感(hàn汉):通“撼”,摇动,震动。震电:雷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神:作动词用,使神奇。④水:作动词用,用水浸润。下土:地。《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⑤汨:水四处涌出的样子。⑥神:作动词用。这里是显示的意思。⑦信:实在,真的。⑧哉: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⑨乃:竟然,居然。

《韩昌黎集》中收有四篇杂说,乃是一组杂感式的小品文,本文是第一篇。四篇作品的具体时间难以确定,据推测为公元795年左右,因为此时作者正处于想要在仕途求发展而不得的时期。此文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以龙和云的关系来说明圣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即圣君是要依靠贤臣建功立业,贤臣又要仰仗圣君的识拔才能荷重行远,如此才能相得益彰。

首段讲云和龙的辩证关系。云由龙出,没有龙便没有云。云本来是不及龙那样有神通的,但是,龙借助云才得以显示出它的种种神通。这说明云也是有某种神通的,要不然它怎么能辅助龙显示出那么多的神通呢?

接着说云和龙的神通的来源,说明云依凭着龙,龙也离不开云,龙失去它所依凭的云,也就不可能有神通了。最后,又作一转折,说明龙所凭借的东西(云),乃来自它自己的所为。这一转折寓意深远,进一步说明了龙和云之间的互相依赖,并说明其中的根源是万物互相依凭。

本文全篇极短,仅仅114个字,却有无穷的寓意,似是包罗了人间的万象。行文更是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可谓是一句一转,一转一天地。开篇说“云固弗灵于龙也”,而后转承为“云亦灵怪矣哉”。从龙说到云,又从云转回龙,曲曲折折,变变奇奇。虽然说起承转合,说法多变,但是主旨仍旧不离云之“灵怪”可为龙之所“凭依”上,用字简洁而含义深长。

本文正是因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才深刻表达了作者的寓意——君臣遇合,才能有所作为。君臣之间必须相互依赖,贤臣不可没有圣君,圣君也须依靠贤臣。韩愈此文写得很含蓄委婉,虽然真正目在于提醒君主重用贤臣,但一直到结束,其真正用意在文中始终没有明确点出。

巧妙运用比兴手法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所谓比兴,“比”就是借写他物他事来表达情致,“兴”就是表达委婉含蓄而又令人回味无穷。本文通篇只就龙与云的关系着笔,从一个“灵”字着眼,并无一句点明本旨,可处处扣题。含蓄而又生动形象的写法,使行文委婉曲折,起伏跌宕,读来意味深远。

后人评论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写得委婉曲折,作六节转换,一句一转,一转一意,若无而又有,若绝而又生。变变奇奇,可谓笔端有神也!”

杂说四(马说)

世有伯乐①,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②之手,骈死③于槽枥④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⑤。食⑥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⑦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

①伯乐:春秋时秦人,姓孙名阳,字伯乐。以善于相马著称,孙阳曾过虞坂,见一骐骥伏在盐车下,对着他长鸣,孙阳于是下车而泣。此后,伯乐成了善于识拔人才者的代名词。②奴隶人:仆人,奴仆,此处指马夫。③骈死:并列而死,言死者甚多。④糟枥: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马厩叫枥,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⑤一食:数量词,犹言一顿。食通“饲”,饲养。⑥食(sì肆):用作动词,即饲,喂养。下同。⑦策:马鞭,这里作鞭策、驱赶之意。⑧尽其材:充分显现其才能。

这篇杂文是韩愈诸多散文中非常著名的一篇。作者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以此比喻奇才异能之士的沉沦不得志。不但抨击了封建制度下统治者对人才的盲目和忽视,也藉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悲愤心情。时至今日,本文可以说是雅俗共赏、妇孺皆知了。究其根本原因,也不过是两条:一是文字表达上的通达精练,因而易于理解,便于流传;再是思想内容上的深刻,语势凌厉、一针见血,所以历来都会引起大批自强不息者的强烈共鸣,并被掌权者援引。

此文创作的具体年代不详,各家均未注明。但从作者一生的经历看,应该和《杂说一》一样,都作于韩愈求仕而不得的时期——即应试求官的阶段。这个时期韩愈三次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三次上书,都被冷冰冰的命运挡了回来。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接着,作者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

第二段紧接第一段,解释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虽然“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但人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喂马者的无知。接着,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一句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第三段总结全文。先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后描绘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再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全文托物言志,条理清晰,全文不过150余字,却结构严谨,论证严密,语言简朴洗练。细细数来,文中竟然连用11个“不”字,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值得我们去品味一番。

首先,这是一篇一气呵成的托物言志文章,全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比善喻,字里行间洋溢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浩然正气。韩愈所倡导的“气盛言宜”的创作理论也在本篇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体现。

其次,文中以马喻人,然而由于引得得体,用得贴切,便使读者从中觉不出一点离皮离骨的地方,反倒有一种人马合一、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使那些深有感触的读者们不由联想到自己“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时的种种不幸,产生出与作者之间在心灵上的迅速沟通。而顺势读将下去,更觉心舒气顺,一泻千里,累日积愤为之一吐,阵阵快感油然而生,陡起凌空飞跃、万里急驰之心。作者在全文中无一句讲到人才,但是我们掩卷思定又感到作者无不在讲人才,这一艺术效果正是作者高度的艺术技巧所致。

此外,本文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有才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的嘲讽作用。一篇小品能够取得如此强烈的阅读感受,若非胸中广有丘壑的大手笔是无法达到的。

后人评论

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二引清代鸿儒张裕钊之语:“卓识伟论,上下千古,其文势甚雄阔,而以盘劲之致行之,弥绝声光郁然。”

师说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②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③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⑤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⑥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⑦,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⑧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⑨,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⑩之。

【注】

①学者:此处指求学的人。②传道:传授理论。即韩愈所说的儒家之道。授业:教授学业。③庸知:哪里用得着知道。庸:岂,哪里。④圣益圣:前一个“圣”,指古代圣贤之人,名词。后一个“圣”指明白、贤惠,动词。⑤句读:即“句逗”,也就是断句。古书没有标点,因此老师教授的时候,先要教授断句,以判断句意,停顿处称“逗”。⑥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的君主,传说孔子当时曾经向他请教过关于官位的事情。⑦三人行: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⑧术业:技术专业。⑨不拘于时:不被世俗规定所拘束。⑩贻:赠送。

《师说》一文乃是针砭时弊、有感而发的论说文。“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文章阐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本文创作于唐贞元十八年(802)韩愈任四门博士时。针对当时社会上弥漫着一种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错误观念,加之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的不良风气,韩愈写了此文来说明为人之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同时,本文更是韩愈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他义正严词地表示,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同时也暗示,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作者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接着,第二段开始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分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倒数第二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为了证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特别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

文末,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良好学风。

《师说》构思精巧,语言雄放疏荡。文中有许多千古流传的从师从教名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等,至今仍有十分积极的教育意义。

实际上,还可以把《师说》看做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后人评论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子产不毁乡校颂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①。以礼相国②,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③,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④。下塞上聋,邦其⑤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⑥。及其已衰,谤者使监⑦。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同类推荐
  • 绕不过的肉身

    绕不过的肉身

    这里有汉奸、有志士、有君子、有小人,这里有激情、有理性、有诗意的表述,更有细节的震撼。这样的文字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肉身和灵魂的挣扎。
  • 和你在一起,我很高兴

    和你在一起,我很高兴

    A小姐说:“你知道吗?我和你在一起之后,每天都很快乐。”B先生说:“谢谢,你告诉了我我最想要的答案。”和一个人在一起,如果他给你的能量是让你每天都能高兴地起床,每夜都能安心地入睡,做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动力,对未来满怀期待,那你就没有爱错人。最隽永的感情,永远都不是以爱的名义互相折磨,而是彼此陪伴,成为对方的阳光。和你在一起,我很高兴。”这就是最动听的情话了,没有之一。你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你的朋友影子,也能找到你自己。从过去说到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未来。不管是文章中让你嚎啕大哭的小A,还是让你哈哈大知的小B,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个人让你明白存在的意义。
  • 沉沦:郁达夫作品精选

    沉沦:郁达夫作品精选

    诗集。收诗一百十九首。分上中两卷。上卷大多反映旧中国的社会现实,揭露豪富对劳苦大众的压迫和剥削;中卷主要表现国外的社会生活,揭露西方世界的腐朽、黑暗和战后欧洲经济的凋敝。
  • 落在胸口的玫瑰:20世界中国女性写作

    落在胸口的玫瑰:20世界中国女性写作

    它有着丰富深邃的内涵。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是女人自己,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任何一个女性都不可能只成为其中的一项而置其他为虚无。作为一个独立的自信自足的生命个体,女性应视责任为生命的必需,“女性”一词不是一个空洞的能指,视苦难为生命的营养,视爱和成功为生命的追求。她应圆融、明净、厚重,与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共谋发展。只有当她在事业追求和日常生活中都能敞开心胸去面对时,生命的魔力、智慧的光芒、梦想的花苞才会灿烂地绽放,自由地舒展在蓝天白云之下,风来舞蹈,雨来欣悦
  • 得与失的智慧

    得与失的智慧

    这本《得与失的智慧》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因此,这本书适合大众阅读。叔本华将人生视为痛苦的悲剧,对人生持悲观态度,但其一生却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他虽然生活孤独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年青时虽然学术遇挫但坚持到晚年终获成功。他一直在探寻人生得失的奥秘,他对诸如幸福、人格、地位、荣誉、财富、教育、妇女、政治、伦理、爱情、不幸等一系列困扰人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独到见解,启迪后人。
热门推荐
  • 绮户朱阁

    绮户朱阁

    候门似海,平静的表面下,波诡云谲端木芬一介寒门孤女,投亲而来她左右周旋,谨小慎微,只想换得数年安稳然而形势逼人,她终深陷侯门无可奈何,她只能用自己的聪慧,为自己也为身边的人在重重院墙里谋一世岁月静好
  • 性格决定人生全集(白金珍藏版)

    性格决定人生全集(白金珍藏版)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主宰人生。人的性格渗透于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学习、恋爱、婚姻、家庭……甚至人的健康都受到性格的巨大影响。性格左右着人的思维,影响着人的行为甚至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性格本身没有好坏,关键看你如何运用它,倘若你能很好地利用性格中的优势,性格就能为你服务;否则,性格就会阻碍你成功。本书不仅让读者认识到性格的重要性,而且详细阐释了如何发挥性格优势,摒弃性格弱点,从而创造辉煌的人生。
  • 天玄帝尊

    天玄帝尊

    刘晨在家崩爆米花把自己崩穿越了。穿越之后,他发现自己成了天玄大陆飞云宗内的炼丹废材。这之后,他便碰到两个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一个,他要是再崩坏丹炉,他的师傅云间子就要斩断他的手脚;另一个,深爱着他的小师妹刘芸要出嫁了,她要他参加一月后的比试娶他。为了兑现对刘芸的承诺,刘晨只得加紧练功。几番努力,终于成为掌门,却几番波折。
  • 大援建

    大援建

    纪实作品《大援建》是奋斗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线的广元本土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倾情奋笔的结晶。该书全景式地见证和记录了史无前例的大援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地诠释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深刻地揭示了灾后重建创造奇迹的科学机制和力量源泉。
  • 看见

    看见

    本书精选了阿来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作品40篇,反映了其行走的经历和读写心得。其中,有对熟悉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风光的新观察,有对在病床上经历的点点滴滴的感悟,有对文学新的理解和自己作品新的反思。文字清新、朴素,充满了抒情的气质。读阿来的小说,就像在听他讲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和传奇;读阿来的随笔,则像走进他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魔君宠妻

    魔君宠妻

    云层氤氲如海,天庭宏伟,破云而出。青崖子乃东方之神,是天宫赫赫有名的神仙,传承逆天神力、练成天外化身、手控辟邪神雷、驯服超级魔兽,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踏上终极强者巅峰!雷霆大陆风起云涌,少年雷羽破九幽,战雷霆,独领天下,逆天而行,走出自己的雷道,成就无上雷帝!
  • 郎心叵测

    郎心叵测

    直到她有朝一日认识了齐睿。其实她是真的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才突然明白,叶朝朝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很擅长装傻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总裁大人好难追

    总裁大人好难追

    第一次相见,她直接将他扑倒在地,熊熊的亲了下去。冷峻型男,宁可错杀,绝不放过!倒追!矜持丢一边,羞怯滚远点,追!追!追!追不到他誓不罢休!哪个白痴说的:男追女,隔层山,女追男,隔层纱……为什么她这一层纱比山还要厚呢?损友出主意,教她爱情三十六计,鲜花素果供上桌,情信爱笺满天飞,可他的冰块脸就是不肯融化,好吧,那就休怪她辣手摧草,用上最后一招——霸女硬上弓,然后对他负责到底!该死的女人,口口声声说爱他,现在居然给他逃跑,最可恶的还是“带球”跑,害得他搁下上亿的合同,追着她满世界的跑,还有他那个没良心的二弟,串通她的损友,一起藏着她,阻拦他,总之一句话,不让他见到她。笑话,他的女人,凭什么不让他见?!等着吧,等到他追到她,非让她知道,敢对他“始乱终弃”会是什么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