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0500000022

第22章 雍也篇第六(4)

快乐是人人憧憬的,长寿是人人盼望的,人们常常感觉快乐很难,长寿似乎也不可把握。其实,快乐就在我们身边,生活里到处都是美好,只是我们不善于挖掘而已。我们应该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敞开胸怀接纳生活,让快乐融人心间。智慧的人快乐逍遥,所以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跟随时代的脚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仁德的人长寿安泰,所以我们要坚持做人的原则,遵循仁义的真理,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做一个智者,做一个仁者,既通达事理又静思追远,这样生命必将快乐又长寿。

6.24子曰:“齐一变,至①于鲁;鲁一变,至于道②”

注释

①至:赶上,到达。②道:正道,真理。

译文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一有改革,就赶上鲁国;鲁国的政治一改革,就合乎仁道了。”

名家注释

程颐、程颢注:“夫子之时,齐强鲁弱,孰不以为齐胜鲁也?然鲁犹存周公之法制。齐由桓公之霸,为从简尚功之治,太公之遗法变易尽矣,故一变乃能至鲁。

鲁则修举废坠而已,一变则至于先王之道也。”

朱熹注:“孔子之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余习。鲁则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但人亡政息,不能无废坠尔。”

解读

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是邻国,齐国的开创者是姜太公,鲁国的开创者是周公,因此,齐、鲁的政教都有先王的遗风。但是,这两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又有区别。齐国因为有山海的丰富资源,封建经济发展较早,并且在经济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所以,齐国百姓十分富裕,国力也相当强盛,曾称霸一时;而鲁国的封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却比齐国完备。

孔子十分崇尚周礼,一心推行仁道。所以,他认为如果齐国在政教上做一些改革就可以达到鲁国的样子了,而鲁国在现在基础上加以改变,就能达到周朝的礼制了,这样就能达到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境地了。

历史从来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但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却深深根植于民族的血液之中。文化是社会思想的反映,社会的每一次变革,都透过文化来表达展现。然而,社会形态可以改变,文化精神却永不消失。如今社会,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我们应该珍惜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时刻警醒,以防止西方某些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和影响。

6.25子曰:“觚①觚,觚哉!觚哉!”

注释

①觚:音gu,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译文

孔子说:“酒杯已经不像酒杯了,酒杯啊!酒杯啊!”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

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

朱熹注:“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

张居正注:“然圣人之意,非为一觚,盖见世之有名无实者多因感于觚而发叹也。故君尽君道,而后可以为君,臣尽臣道,而后可以为臣,不然亦皆觚而不觚者也。若其所关系则又岂特一器之小而已哉!”

解读

觚本来是一种上圆下方、有棱有角的酒杯,但是到了孔子的那个时代有了一些改变,觚不再是以前的样子了,所以孔子就感叹:这是什么酒杯啊!这是什么酒杯啊!实际上,孔子是在感叹,这是什么时代啊,怎么一切都变了!

在圣人的思想里,周朝的礼制是不可撼动的,周礼规定的一切都神圣不可侵犯。春秋时期,觚仍然叫觚,但形状却做了改变,其名与实已经不相符合了。圣人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所以,面对当时世风日下、礼乐不兴的状况,圣人不得不发出如此感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事不按规矩往往一事无成。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失去礼仪法制的约束,难免天下大乱。所以,做人做事都应该有理可循。世上万物都有自己的形状样貌,失去其形体也就失去了其规矩,也就失去了其依据和意义。除此之外,凡事还要讲究名正言顺,表里一致。名不符实,名存实亡,往往令人缺乏安全感,也很难让人信任接受。所以,我们为人处世凡事要按规矩来,讲求名实相符,表里一致。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①也,不可陷②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②陷:陷入的意思。

译文

宰我问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说,‘井里掉进去一个仁德的人’。

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名家注解

朱熹注:“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从之于井,则不复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晓,仁者虽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应如此之愚也。”

张居正注:“有智以行仁,而后仁为无蔽,宰我忧为仁之陷害,其不智可知,故孔子晓之如此。”

解读

宰我是孔子的弟子,曾因白天睡懒觉,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也”;但是他聪明伶俐,能言善辩,又很受孔子赏识。本章是讲宰我对施行仁德有怀疑,认为仁和愚很难区分,所以就假设了一个难题来问孔子。井里掉进去一个有仁德的人,作为一个有仁德的人是否也该随之跳进去救助他呢?孔子一贯主张“明哲保身”,认为不能保存自己的人,不是真正的仁者;但同时孔子也主张仁者“杀身以成仁”,“舍身以取义”,不去救助落井之人,也非仁者所为。所以,这是个两难的问题。但圣人毕竟是圣人,他执两用中回答了宰我的难题:君子既要救助有难之人,又要保全自己,不要使自己陷入险境。并且,针对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圣人又接着引申出:君子可以被欺骗但是不可以被愚弄。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个好人,但千万不能做愚人。君子为人正直,善于打抱不平,见义勇为,且很轻易相信别人;所以,有很多人就利用君子的善良热情来欺骗他们。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做个好人是我们坚定不移的追求,但是做好人要懂得辨别是非真伪,不能被别人利用愚弄。秉性正直的君子被人欺骗在所难免,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无良之人利用,被骗多次仍然不能觉悟,这样的好人就变成蠢人了。所以,真正的君子只做合情合理的事,对于不合理的虚假蒙骗应该持有警觉之心。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①。”

注释

①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能广博地学习文献,并且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违背正道了吧!”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博学矣,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则亦可以不畔道矣。”

朱熹注:“君子学欲其博,故于丈无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动必以礼。如此,则可以不背于道矣。”

张居正注:“圣人示人为学之方莫切于此。若就君道上说,则凡亲贤纳谏,读书穷理,即是博文的工夫,以其所闻所见者,而检束其身心,体验于政事,即是约礼的工夫。人主务此,则二帝三王之治可几而至矣!”

解读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懂“礼”的仁德君子。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应该怎么做呢?他认为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制来约束自己。因为君子只有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才能深刻理解“道”,而道的核心是“仁”,仁的具体体现形式就是“礼”。有了广博的学识,再用礼制来约束自己,自然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的高低与遵纪守法的觉悟程度是成正比的。我们要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从学习中唤醒自己的良知,以广博的学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但是,只学习文化典籍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礼法的约束,恐怕知识越渊博的人对社会的危害越大。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遵纪守法,以道德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简而言之,要成为一个仁德的君子,不但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提高思想修养。

.我们提倡知行合一,只有将“文”与“礼”两者结合起来,先知而后行,才能行正道。一个人的内在文化知识和品德修养不容易被觉察,但是外在行为是否合乎礼法却很容易被看到。只有做到表里一致,知行合一,才能获得大家的信任,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①。夫子矢之曰:“予所否②,天厌之!天厌之!”

注释

①说:音yue,同“悦”。②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了。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名家注解

朱熹注:“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其见恶人,固谓在我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然此岂子路所能测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

张居正注:“重言之者,欲使子路笃信乎此,而深思以得之也。盖孔子道大德宏,不为自己甚,故其待南子者如此。至于灵公问陈,则明日遂行。孔子岂屈己以徇人者哉!合而观之,可以知圣人之心矣!”

解读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卫灵公是个无道的君王,南子的品行也不端正,她把持当时卫国的朝政,作风淫乱,名声很不好。在这种背景下,孔子去见南子,着实让入迷惑不解。所以性情莽撞的子路就很不高兴,无法理解老师的行为。面对弟子的不满,孔子情急之下对天发誓,说如果做了任何不正当的事情,让上天谴责他。

这番情景,足以看出孔子和蔼可亲,与学生之间关系亲密融洽,是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所谓“大道载物”,大仁大德之人胸怀坦荡,凡事只求问心无愧。只要我们行得正坐得直,无愧于天地良心,就不害怕别人的流言蜚言恶意中伤。人言可畏,众口铄金,所以我们也不要恶意毁坏别人的声誉,凡事坚持自己的主见,不能随波逐流、人与亦云。

“流言止于智者”,面对对他人的毁誉,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有判断能力的人,坚决不对谣言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评价别人不能窥一斑而见全豹,对任何一个人都要全面客观地给予评价。不能不去观察调查只一味听信他人的传言,也不要过分苛求别人,对待任何人都要持一颗善良宽容的心。

6.29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①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处事不偏不倚,不走极端。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作为道德标准,该是最高的了!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专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

解读

“中庸”即“执两用中”,无过亦无不及。孔子把“中庸”视为最高的美德,因为中庸之道是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识别真、善、美及人生价值、道德价值的根本方法。

中庸之道,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把握住保持事物质的那个“度”,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追求对立中的统一。

中庸之道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修身养性要使自己的性情温和,既不乖张也不自闭,言行举止保持平和中正;处理事情要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不及,避免过犹不及和止步不前。

很多现代人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亲人朋友之间要么过于亲密,爱到窒息;要么就形同陌路,仇敌相待,这都是因为没有秉持中庸的处事原则。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要避免两极化的思维模式,不偏袒一方,也不鄙弃一方,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不能激化矛盾。与任何人相处,既不太近也不太远,既不太热也不太冷,要时时提醒自己保持距离把握分寸。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①其犹病诸②。夫③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④,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①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圣贤帝王,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此二者是“圣人”。②病诸:病,担忧,。忧虑。诸,“之于”的合音。③夫:句首发语词。④能近取譬:能够从切身的生活中选取例子,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施爱于人民而又能救济人民,怎么样呢?可以称得上仁德吗?”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是圣德了!尧舜都恐怕难以做到!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可以称为是实行仁道的办法了。”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属己,自与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已欲立而主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

朱熹注:“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于此勉焉,则有以胜其人欲之私,而全其天理之公矣。”

张居正注:“盖子贡之说,是在功用上求仁,故其效愈难而愈远。孔子之论,只在心体上求仁,故其术至简而至易。况能知为仁之方,则虽尧、舜之所以为圣,亦不外此。盖尧舜之圣岂能遍物而爱之,只是其心常在安民而已。人君若能以安民为心,而推之以治天下,则仁圣之事,一以贯之,而何尧舜之不可及哉!”

解读

儒家人格修养中的最高境界是“圣”,圣人既具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又具有无比崇高的道德修养。在孔子心目中,这样的人只有尧舜等上古贤王才够资格。

就是说极少数人能够达到“圣”的境界。儒家道德修养中的核心标准是“仁”,是一切美好的道德行为的总和,博大而精深,但是只要立志于道,即便是普通人也能接近“仁”的境界。由此可见,“仁”的境界可以努力达到,但是“圣”的境界却不是尽力就能达到的。

“圣”的境界不是单凭个人努力就能创造出来的,但是“仁”的境界却是我们能够企及的。

“仁”的最大特点便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要求我们做事之前先设身处地为他人设想,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做什么,将心比己,推己及人。所以,仁的境界是从我们自己身边做起的境界。

如今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自然有义务有责任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成全别人就是在成全自己,服务人民就是在奉献社会。所以,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得失,凡事要心怀爱意,懂得成全别人。可见,达到“仁”的境界并非遥不可及,一切就让我们从生活的细微处人手吧!

同类推荐
  •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一生虚无缥缈,宛若游龙,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人们甚至还在为究竟有无此人而争论不休。他和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一样,留给后人解不尽的谜题。老子的门徒遍布天下,但除了“玄门十子”确有记载之外,其余众人皆因仰慕其学识、思想、人格、品行而自投门下,古往今来,络绎不绝。老子和他的门徒,在两千多年前便布下了一盘棋局。黑白纵横间,天下之势已尽在掌中……不仅描写了那段刀光剑影的乱世,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众多原本鲜活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性格、心理,以洞悉人性的角度为切入点,探讨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统一与分裂的规律。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宇宙有没有一个边界?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有那至今令人类百思不得其解的时间之谜:在这些亘古谜团之外,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提出“世界”是什么一这个问题?人的感觉是否可靠?语言能不能传达思想?我们能否认识他人的心灵?经过理性的反思和省察后,我们会发现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和答案,原来都小是这么理所当然,闪此在自然面前永远保持谦恭的姿态就成了唯一正确选怿!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热门推荐
  • 花季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花季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天命贵女:妖孽小邪医

    天命贵女:妖孽小邪医

    她是黑道邪医,医术无双,却没想到被一块破玉玦算计灰飞烟灭。再睁眼,居然换了个壳子。丑八怪?与人私奔?败坏门风?这是在说她?当废物体质化为惊采绝艳的妖孽天赋,当丑陋的容颜褪下伪装露出了真颜,修得至尊神术,谁还能拦住她傲视九天!恩她者涌泉以报,仇她者至死方休!重活一世,她素手纤纤必来个风生水起!
  • 数风流人物

    数风流人物

    1950年代初期,台湾特务机关窃取了我正在研制的导弹。市公安局二处反间谍人员复晴以敏锐的直觉和超凡的勇气,识破敌特的一个又一个圈套。  当她就要接近敌特组织的核心秘密时,她遇上了一个不仅涉及到与她自己的感情和命运相关,更与国民党军统机关十多年策划的恶毒阴险相关的难题……
  • 名家名作精选:朱自清散文

    名家名作精选:朱自清散文

    诗歌,抒放我们的浪漫情怀;散文,倾诉我们的心灵密语;小说,容纳我们的英雄梦想。每一种文体,都有它不一样的魅力。《名家名作精选》系列收录了22位著名作家的经典之作,这里有他们的离合悲欢,苦辣酸甜,他们为青春歌唱,为爱情幽伤,在特别的岁月写下了特别的文字。让我们随他们的笔迹再回味一遍青涩年代,再温习一遍陈年旧事,让我们再感动一次……
  • 有益健康128种室内植物

    有益健康128种室内植物

    也许你知道吊兰很适合装饰家里的环境,但你不一定知道它净化空气的能力很强大;也许一盆仙人掌对于你来说并不重要,但当它在夜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时候,对于你的意义就非同小可了。几盆小小的花草,也许不会使你的生活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它们源于自然的气息、绝对天然的属性却会为你的健康生活添加砝码。本书是《有益健康的100种室内植物》的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我们又精心挑选了28种室内植物,并重新修订了内容,目的是让本书更完美超值,更能切实帮助读者亲近自然,拥抱健康。我们建议您看完本书,就立即把适合您的花花草草带回家吧!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嫡女,谋嫁天下

    嫡女,谋嫁天下

    因为他,她的父亲官职被贬,哥哥被迫娶了不爱的女子为妻,而她千里迢迢背井离乡从一个千金小姐沦为深宫婢女。她牢记此仇,发誓一定要找到他作奸犯科的证据,让他人头落地!当然,若能诛个九族更好。谁知他却说,你吃饭的钱是我贪来的,你裁衣的钱是我贪来的,你头上戴的首饰也是我贪来的,你坐的凳子睡的床,这府邸上上下下统统是我辛辛苦苦拼命贪污攒来的。还有,我一定在诛九族之前把你娶进门。这奸臣!*今上昏庸无能,太皇太后培养她将她送至皇上身边,她励志要唤醒昏君,打倒奸臣。谁曾想,昏君酒后戏言轻松将她送给了她眼中最大的仇人。皇上选秀,表姐荣登桂冠,本以为总算有一个依靠,却不想背后竟暗藏漩涡。一段谜案令她身处险境,命悬一线之际心目中的英雄归来,扬言要娶她为妻。谎言织就一张大网,当真想披露,她才知,不是太坏,只是无奈。不是不爱,而是太爱。*她要把他贪污的钱统统充公,他抓住她恶狠狠说,秦禾晏,放下我的老婆本!“……”这是一个有点二的女汉子斡旋在奸臣与昏君之间的狗血故事。
  • 猫空爱情故事

    猫空爱情故事

    对于政大,我有一种似乎永远都抛不开的眷恋。别人问我,为什么对政大有这么深的喜爱?其实说真的,我不太清楚,但我惟一有印象的原因有两个。1、从小就喜欢张雨生,所以爱屋及乌。2、你应该听说过一句话:“得不到的,在心里永远是好的。”如果你一定要问出一个所以然,那我只能告诉你,政大之于我,就像皮卡丘之于小朋友一样。因为在猫空发迹,所以似乎有很多人认为我是政大的学生。对于各位会有这样的误会,我只能说抱歉。
  • 混元至尊

    混元至尊

    一个名叫郭健的大龄青年,在公司组织的郊游中,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灵魂穿越到了南宋时期。并复身在郭靖之子郭破虏的身上。来到南宋以后,又在无意之中得到了独孤求败留下的剑魔令,从此走上了不一样的修真之路。看他如何在地星的成长,修真界的成熟,仙界、神界的脱变。
  • 他身上有条龙

    他身上有条龙

    谁说纹身的都是流氓?且看因为爱人背叛而投身军旅,三年后从神秘部队退役,拥有真龙纹身的最强王牌回归都市,叱咤风云,无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