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8600000024

第24章 文化教育(6)

1989年夏,共青团中央的几名干部通过对我国贫困地区长时间、大量的调研发现,每年至少有100万以上的少年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有待改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根据团中央的决策,经反复论证,决定开展一项动员社会力量来支持贫困地区教育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最终,这项公益事业被定名为“希望工程”。1989年10月,希望工程正式推出。同年,团中央成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面向海内外募捐并在全国贫困地区组织实施希望工程,以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春蕾计划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传统习俗的原因,在我国一些贫困地区每年有大量的失学儿童,而且2/3是女童。1985年,世界妇女大会通过《内罗毕战略》,提出“要消灭女童旷课和失学的原因”。女童教育问题称为各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一项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大型公益活动应运而生。1989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决定设立专项基金“女童升学助学金”,1992年,正式定名为“春蕾计划”专项基金。

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在北京、上海、天津等8个城市率先开展试点,进而在全国全面推开。

小学的由来

“小学”这一名称,来源于汉代,最早并不专指学校。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志》中把古字书及汉时所作字书列为“小学”类,并且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由此可见,“小学”初指学童开始读书识字和识字课本一类的书。古人认为,只有掌握了一个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才算是认识了一个字,所以把学童的识字及有关的书类,称作“小学”。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学校的由来

我国的学校,起源悠久,一直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代。据古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塾、痒、序、学即是周代学校的名称。周代,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住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人们长期出入,受教于此,塾便成了学校的代称;五百家为党,设痒;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设序;而天子之都及诸侯国则设学。后来,人们称塾为私人学校,叫私塾。痒、序则成了乡学之名。学和校合并,称为“学校”,便成为教育机构的通称,一直沿用至今。

母校的由来

我们把自己就读过的学校称为“母校”。“母校”一词是在清末时期由日本传入我国的。当时,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师范馆聘有一些日本籍教员,其中,日本近代著名教育家服部宇之吉讲授教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重要课程。1870年,他在师范馆第一期毕业生讲话时用了“母校”这个词,由于它饱含着亲切感,同学们都非常乐意接受和使用“母校”这一词,所以很快就在全国流行开了。

第一所外语学校

1842年《南京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时,“大清帝国”找不到一个精通外语的人,任凭外国侵略者随意欺蒙。1861年,恭亲王奕诉等上奏朝廷,请求在北京设立一所外语学校,培养各种翻译和外交人才。于是,1862年8月在北京设立了第一所外语学校,定名为“同文馆”,并聘有外籍教师。学校创办时,只招收英语、法语、俄语三个班,每班10名学生,后来又增加了德语和日语班。1902年同文馆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译学馆,是我国第一所外国语学校。

留学生的由来

“留学生”这一词是日本人创造的。唐代时,日本政府派使臣来我国学习先进文化,因为使臣是外交使节,在中国停留的时间不能过长,为了更好地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使臣起,就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是当遣唐使等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则是随同遣唐使一起回国的学生。后来,“留学生”一词就一直被沿用下来。现在,凡是留居外国学习或研究的学生,也称作“留学生”。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它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当时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著名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者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把治校方针定为“兼容并包”,使北京大学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毛泽东、***、陈独秀、鲁迅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今天的北京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核心地带,总占地面积200多万平方米,校图书馆藏书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一,现共有5个学部、43个院系、360个研究所、硕士学位授予点150多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00多个,均居全国高等院校之首。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28年更名为清华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至昆明,与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合并成西南联和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京。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一所具有文、法、理、工、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今天的清华大学位于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建筑面积约300余万平方米,设有学院8个,系30多个,专业40多个,另有众多的硕士、博士授予点。

古代教育

校、庠、序

校是夏朝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是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序是周朝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与乡学

先秦的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是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四学

西周时的国学,设在王都,除了“辟壅”外,还设有东、南、西、北四学。“四学”还指南朝宋所设立的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

门人

春秋时,就有“门人”的称呼。孔子把弟子聚在一起讲学,对亲授业者或转相传授者都称“门人”。战国时,“门人”除指受业弟子外,还指寄食于贵族门下的食客,这些食客都有一定的才能,属于“士”的阶层。

门生

东汉“门生”指弟子的弟子,即转相传授者,但有一些没有实学的钻营投机者,攀附权贵为“门生”,以作升官的阶梯。魏晋南北朝时此风甚烈,门生实际已变成了豪族的扈从了。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主考官称“座主”,及第者就称为“座主”的“门生”。同时,在学问的师承关系上仍然沿用“门生”的称呼。直到近代,“门生”的称呼才渐渐消失。

私塾

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指私人所办的学校。私塾分为很多种,既有私塾老师自己办的教馆、学馆、村校,还有地主、商人为了子女设立的家塾,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义塾,就是指用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私塾。私塾作为私学的一种,除秦朝曾经短暂停废外,它在封建社会经历了2000余年延绵不衰。私塾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与官学相辅相成,并驾齐驱,也为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在这里,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这里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书院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独立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大多是采取自筹经费建造校舍的方式,教学则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并以自学为主。它的特点就是为了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书院制度在唐代兴起,在宋朝达到鼎盛,在清朝废止,前后历经1000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教育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大书院

历史上的四大书院包括: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抗日战争中被日军毁坏,1998年由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接替其四大书院头衔)、应天府书院。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山谷中。唐朝时,喜欢养白鹿自娱的李渤任江州刺史期间,在其隐居旧址建台,称白鹿洞。宋朝初扩建为书院,以后屡经兴废。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都曾在此建院或讲学。现存建筑为清朝道光年间所修,其中碑廊有碑百余块,刻有朱熹手制书院学规、历次修建文记及名人书法等。

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东面山下。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天禧二年(1018年)真宗赐以“岳麓书院”门额。南宋理学家张枝、朱熹曾在此讲学。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存有朱熹“忠孝廉节”四字石刻。

石鼓书院在湖南省衡阳市北面的石鼓山。唐朝时李宽在这里筑庐读书,宋至道三年(997年)建立书院,景祜二年(1035年)赐“石鼓书院”匾额,柳宗元、韩愈、范成大、朱熹、张载、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都曾到此游览或讲学。今存有明清碑刻等文物。

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原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城,因属应天府管辖而得名。最初为北宋著名教育家戚同文讲学之地。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广招学生,范仲淹曾来此任教。自元代以后,院址荒废。

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这是西汉太学建立的开始。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都设,名称虽然不一样,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传授儒家经典,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国子监

西晋改称太学为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教习、教谕等。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朝诗人韩愈、明朝学者崔铣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的职务。

学政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的具体事务。

助教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察举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并选取人才,把有德才的贤者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察举的方法可分为特举及常举,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贤良方正、孝悌力田等。

征辟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是指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

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汉武帝时设立。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没有“孝廉”品德的人不能为官。孝廉举至中央后﹐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熟悉朝廷行政事务。然后经选拔﹐被任命不同的职位。在明清时期,也称举人为孝廉。

学究

唐代科举有进士、明经等科,其中明经这一科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和“学究一经”几种。经,指经书。应“学究一经”试者叫做“学究”。宋朝沿此制度,应此科举者往往只背记经文,未必通晓文义。后来,“学究”泛指书生。随着词意的变迁,“学究”一词也渐渐产生了贬意,人们开始把读古书、食古不化的人称为“老学究”。

科举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此后,科举成为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准备参加殿试。这是3年一度的全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上午10时,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贡士们立即开始撰写对策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这次殿试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曾任民盟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沈钧儒先生,也在这次殿试中获二甲名次。清政府于次年(1905年)宣布废科举,因此甲辰科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举人

同类推荐
  • 解放昌都(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昌都(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失去西藏中国四川的腹地就会暴露无疑,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遮挡,长江三角洲等中国最富饶的地区不会是一片荒漠……
  • 巴山红旗:红四方面军川陕纪实

    巴山红旗:红四方面军川陕纪实

    ,真实形象地描述了1932年至1935年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建立川陕苏区、发展壮大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最后迎接中央红军并进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的全过程,本书以纪实的笔法。满怀深情地颂扬了红四方面军的丰功伟绩,生动有力地刻画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伟大红军精神
  • 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

    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

    有的,就是活着———即使在现实世界上不在了,会结识许多人,也永远活着。在记忆中流失了; 有的却历久弥新,人的一生,怎么也忘不了。本书所记,被时光带走了,就是那些忘不了的人和事。忘不了,经历许多事
  • 解密中国大案(四)

    解密中国大案(四)

    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
  • 依然旧时明月

    依然旧时明月

    46首古典诗词的全新读解,作者透过优美动人的文字,空灵、诗意的分析,梳理了古人的种种生命和情感,并将其与现代人的内心生活做一个沟通,带领我们走进诗人词客的情感世界,去欣赏狂放的李白,潇洒的苏轼,禅意的王维,多情的柳永,以及那些深入骨髓的古典场景:对花持酒的舞姿,踏雪寻梅的笛声,水晶帘栊后的凝望,古刹空山里的啼鸣
热门推荐
  • 生活自立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生活自立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美德是“1”,任何名誉、财富等都是“0”,只有写好了前面的“1”,后面才可以有无数个“0”,否则一切都只是“0”。植根于爱的土壤,吸取古今中外伟大先贤的美德智慧,致力于帮助父母、老师和儿童,为中国培育有品格的下一代而努力。
  • 冷颜笑

    冷颜笑

    从小就看透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人性的丑恶所以她无心,无情,无爱,对任何事都不在乎她很淡,淡的就像是一杯水,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原本只是想很小心与世隔绝的活着,只是老天却偏偏不如她的愿他安定国的三皇子,俊美无双,只要见过他的女子无不倾心于他喜怒无常,天生的恶魔在他一步一步的逼迫下,她当真可以无心,无情,无爱吗?具体内容亲亲们自己看吧,我也不怎么会写~————————————————————————————————————本文看完花费3.7元,还是老规矩,一瓶饮料钱~!推荐本人已完成作品《穿越爱上十三岁的你》地址:
  • 下堂妇

    下堂妇

    第一卷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次意外,来到里朝,成为荆家四小姐。为了荆家女子的责任,为了荆家女子的一世荣华,被迫参与东方无涯的选妻宴。面对东方无涯的鄙夷,东方无涯的厌恶,不以为然。受到东方老爷的喜爱,成为东方家的未来主母,却惹来三姐猜疑,四姨娘的报复。幸而东方无涯的医术,才能化险为夷,也有了心动。大姐夫欧阳风的暧昧,为以后的种种埋下种子……第二卷花逝明明知道东方无涯心有所爱,却仍然是失了心、动了情。初入东方府,东方府遭遇敌对商贾的打击,被下人在背后说我是扫把星,他却会帮我谴责下人,难道他也开始心动了吗……痛失孩子,庄启昇的安慰,又意味着什么?轻烟的到来,对我的种种刁难,在东方无涯眼中,成为了默认。轻烟差点流产,为了给孩子名分,一纸休书,我被休弃……难道,我终究逃不过背叛的命运吗?我认了命,从此淡然生存。却没想到,死于东方无涯之手……第三卷蓦然回首重生,忘记自己的身份,快乐的生活,遇见欧阳风,逐渐想起以前种种。我要复仇,我对自己说……为我那未出生的孩子,为了我曾经的生命,我不介意化身恶魔,搅乱一切!在复仇过后,面对东方无涯的悔恨,欧阳风的默默支持,庄启昇的深情,我又该如何选择?第四卷结局篇东方家的家破,鲜血在庄府别院开始蔓延看着满目疮痍,我只觉得有些荒凉这样的结果,当真是我要的吗?
  • 误惹妖孽:极品废柴太嚣张

    误惹妖孽:极品废柴太嚣张

    当天才特工穿越成废物花痴之体,后果是……嚣张?纨绔?好色?还是枚吃货!!没事调戏调戏美男,虐虐人渣,这人生过得好不快活,反正天赋绝艳动天下,桃花朵朵遍地开!人生座右铭:节操下限皆浮云,美男快到锅里来!不过是误惹了腹黑霸气高冷帝?为毛从此她的人生,她不做主!?求破!新书《御宠狂妃:王爷有种单挑》火热连载中~~推荐留言收藏一个不能少哟~
  •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2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2

    诸葛亮作出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辅佐当时寄人篱下、身处险境的刘备。隆中对让寄人篱下二十年的刘备如醍醐灌顶。正当二人竭尽所能地夹缝中求生存之际,曹操大军南下、荆州降曹,刘备失去了最后一块立足之地。生死存亡之际,诸葛亮孤身前往江东游说孙权,以巧妙的攻心计和精辟的敌我分析促成孙刘联盟,刘备集团由此转危为安。赤壁大战后,诸葛亮又以先人一步的奇谋夺取荆州四郡,在曹操和孙权的势力范围间硬是抢占出一片重要的生存空间。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中外哲理美文精选(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

    中外哲理美文精选(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

    本书精选了数百篇极具思想价值的哲理美文,呈现了大师们的深刻人生感悟,使读者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的关怀。
  • 规划人生:唐骏向左,李开复向右

    规划人生:唐骏向左,李开复向右

    现代很多大学生和职场中的人都生活在一种困惑中。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很少有人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能干什么。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更不知道如何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很多年轻人毕业后在盲目的状态下匆匆选择了一份职业、一个公司、一位老板,从事着与自己的性格、兴趣和天赋完全不相适应的工作。这样的人生,毋庸置疑,很难取得大的成功,甚至很少有人能够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快乐,其结果不是一次次跳槽,就是一次次被解雇。
  • 总裁三岁

    总裁三岁

    他是多金总裁,她是纯情美少女。几年后再见面时,她成了他爸爸钦点的儿媳,她的三岁宝宝成了家族的继承人!他想要得到家族财产,继续过公子爷的生活,就得得到她和宝宝的认可和批准!天啊!他是谁,IQ智商150,经济学博士学历,英俊潇洒,总裁圈里的花花公子,让他丢下尊严去讨好她和三岁小屁孩,绝对不可能!什么,小屁孩是他的种?他啥时候对她撒了种!在哪里撒的?时间、地点、人物,他一点都没有印象!少来骗他!想不到表面上纯洁善良的她,竟然是个腹黑阴险女,把他老爸骗的团团转!
  • 仙妖殊途:殿下,请放手

    仙妖殊途:殿下,请放手

    他是仙界的大殿下,因被心魔所迷惑而私助心魔破阵,为祸三界,玉帝重罪轻判将其贬入凡间受尽六世轮回之苦,与此同时肩负重任寻找能够胜任北斗七星君的能人。她和她:一个是落魄的千金小姐,一个是修炼千年的白蛇,皆具倾城的容颜,她们与大殿下的在凡间有怎样的爱恨情仇,大殿下又会把自己的真心交于谁?三位殿下曾与自己所爱之人的誓言曾经感动天地,可到最后还不是正邪不两立,他们六人的命运会将如何继续?能否长相厮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