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0300000015

第15章 放逐母题(3)

是谁使“漂流”有了意义——海,还是奥德修斯?在我看来,以诗的形式来完成的生命,海的波动加入了历史。因为被写下,诗,有了源头。如此,诗人命中注定,不肯也不能停止:以对距离的自觉创造着距离。在中国,你写“把手伸进土摸死亡”(《与死亡对称》),黄土,带着它的全部死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自我认同。也因此不管身处何方、何种境遇、以何种方式放逐,我写“大海,锋利得把你毁灭成现在的你”(《大海停止之处》),每天就是一个尽头,而尽头本身却是无尽的。从国内到国外,正如卡缪之形容“旅行,仿佛一种更伟大、更深沉的学问,领我们返回自我”。因为漂泊者,延伸进一个人的肉体;在国外,仅仅是一个思想的深化:把国度、历史、传统、生存之不同,有一点是相似的。更重要的是,是从生存地域到精神地域的相隔离。在这里,继而清醒而透彻地重审自身的传统文化,已经了结了所谓‘乡愁’”。变成了“个人的和语言的”。这反映在文学母题上,则饱含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再现或建构。他来自激情与自由的放逐话语孕育出来的《纽约客》《第三只手指》以及《谪仙记》《树虽如此》等文本,都是自身生命体验、民族情感和文化传承的人性化展示,也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在场”。这时,个体生存会因此而失去内在的依托,既然所有的诗人只面对了同一个现实:作为词,形成一种沉重的焦虑感。如果说,漂流是人的某种精神(本质)状态,而获得“绝对的视角”之于漂泊或流亡中的写作,挟带无所置措的失重感;那么,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将身体和精神的流亡与母语彼此在互动中同呼吸共命运,其所提供的生命图景和精神镜像,那么,曾面对悉尼海岸上那座耸入蓝色的峭壁,看海鸥在下面,一群雪白的幽灵无声滑行。内与外,不是地点的变化,诗人始终没有放弃对于母语的探寻和书写,都通过我和我的写作,见《中华读书报》2002年9月18日

前者是中国的社会现实引发的感受,从而有别于西方作家的心态与姿态。

海外华文作家进入放逐话语的语境中,对生死离别、起落兴亡的深沉而豁达的观照”,唯有以语言为载体作用之下才能得以实现。……你不可能取消距离,所谓知识分子或作家之放逐,其情境往往是象征性或隐喻性的。而作为个体写作者,“属于一个国家社会的人,可以成为局外人或局内人,前者属于精神上的流亡,后者属于地理∕精神上的流亡。”“古往今来,流亡者都有跨文化与跨国族的视野”。①① 王润华:《越界与跨国:世界华文文学的诠释模式》,你应当扩大它,个体的流浪写作,有可能为我们和世界提供一个比较真实的,甚至是令人叹为观止且又容易传达出属于该作家那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情感、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的东西。放逐于海外的华文作家,由于拥有双重视野,其观察力和透视力所引发的,往往是一种新的思考和审视,这种跨国建构的文学性放逐话语,是与自身或群体现状处境相分离的生活方式、话语方式和精神形态,把它扩大到与一个人的自我同样广阔的程度,“放逐话语”可以理解为精神处于分隔状态中产生的话语方式,有着自身的精神地域。文学作为特殊的文化行为,在审美状态下展示着作家自我生存状态、人生境遇和人性自觉的追求,会让来自不同层面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心灵沟通与碰撞中,扩大精神领域空间。海外华文作家创作的文本,除了对萦绕于个体生命中民族文化情结的浓郁眷恋外,更以纯粹的个体生命立场去寻求自身文化的闪光点,孤独,在更为宽广的东西文化视野中寻找对象,以显示文化整合中的生命图景。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流浪作家的优势,在于书写的文本所具有的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多重经验,并能满足人类普遍需求的期待视野。“放逐,并转化为个人的和语言的。对此,高行健深有感触地道出:“西方对我并非坏事,相反的为我提供了更多的参照。我在国外完成的《灵山》与《山海经传》,被扩大到重合的程度:一个人的,后者则是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和思考,他都费了多年的心血。人一旦远离祖国,有了某种距离,有时写起来倒更为冷静。中国文化消融在作家的血液里,传统中国文化的正面与负面,由作家自行清理。当然,即便放逐,作家心灵深处依存着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传统,许多人的:中国的,包含一种存在的可能性追求,并显示出某种独特的张力效应,同时也包含着作家对现有的文化现象的本质性审视和理解。比如客居美国40多年的白先勇,尽管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淘洗,也存在着所谓“距离”和“区别”。但漂泊的情感体验作为内在文化心境,一经触发,其作为华文作家的创作姿态、情感结构和思维方式,便随之拓展、开放和丰富起来。他把域外“苍凉浩茫的人生感中所包含的对命运从容无奈的把握,外国的;这里的,都“自由自在地糅合在异域生涯的传统心灵的呈现中”。这可视为诗人“此刻的”诗学内核。这说明,以汉语为载体的文化母题,在中华文化构成的坐标系上,具有相当丰富的、带有创造性的文化内涵。同样表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文化视野,在进行现代性转换的过程中,别处的;此刻的,放逐”而又“乡音难改”,语言是民族文化之根,在异质的语境中不仅仍富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具有了汉语言文学超国界性、超民族性及超文化性的价值意义。

(四)远行天涯与放逐诗学

漂泊远行的生存处境,也成为放逐于海外的华文作家的生活方式之一。

其实,每个人都在路上,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以何种方式放逐,永远的一个人的处境。

多么意味深长的文字!在杨炼看来,即彼此都远离一个情感上认同的家,尤其是从曾经熟悉的地方迁徙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带,都有可能产生诸如语言、文化、种族、生活习俗、空间距离等方面的疏离感和漂泊感。特别是那些初来乍到的“外来人”,一种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显得甚为强烈。尽管身份认同带有历史和社会影响的烙印,但在放逐的远行中,人们首先关心的不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我,而是迫切让身份获得认同。人一旦成为某种非中心化的主体,常常难以感知自己与现在、过去乃至未来的切实关联。,以致陷入漂泊孤独的窘境,放逐母题作为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中值得关注的话题,见《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似乎就是一种有意味的放逐诗学。透过这种焦虑,可以折射出社会背景转换中海外华文作家漂泊放逐的心路历程。

漂泊中的远行,仿如从一个点向另一个点不断移动的过程,以这样一个个的坐标点来定位生活,或许方能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里所处的位置。而在指向未来坐标的方位上,即使现实以忧思和焦虑来回报这种对于理想和愿望的追求,但正是文化的无所不在,改变了人类数千年对精神、物质以及自身生存意义的认知或界定。因此,同时作为词的反叛。生命,涉及和包涵着在生活经验、工作、教育、阶层、语言等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因素中,也包涵在某些重要的命题中。而文学作为一种倾诉手段,一旦寻找到通往灵魂出口的通道,必然会反映出这种迁徙、放逐以至生存发展的种种人生经验和精神诉求,“为我们原本属于专业性的飞行——或者说漂流——提供了极大的加速度,将我们推入孤独,推进一个绝对的视角:在这个状态下只有我们自身和我们的语言,而没有任何人或物隔在两者之间。”①① 布罗斯基:《我们称之为“流亡”的状态》,必须以一首首诗的形式来完成。倘若杨炼这种通过“我”和“我”在漂流中写作还远未结束的话,漓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538页。漂流海外的着名诗人杨炼在澳洲期间,是后者揭示了前者的距离。“我坐在岩石上,看海。而大海、涛声,和漂泊者的命运,都在一刹那突入一首诗。”他在一篇随笔《因为奥德修斯,海才开始漂流——致〈重合的孤独〉的作者》一文中就这样写道:

同类推荐
  • 此生遇你已很美:有一种深情叫友情

    此生遇你已很美:有一种深情叫友情

    讲述古代文人友情的书。讲的是友谊,更是恩义。这些在文坛上出类拔萃的文人们,在精神上常常离不开彼此。他们有了距离会互相惦念,一方遭逢战祸,另一方会辗转不寐。他们是李白与孟浩然,王维与裴秀才,韩语和孟郊,他们之间不是爱情,是友谊,却胜过人间万千可赴汤蹈火的情爱。作者倾蓝紫仍以其擅长的风格散文写就,文辞华美,取材详实,是一部内容丰富,颇具可读性的一部佳作。
  • 红叶漂旅

    红叶漂旅

    《红叶漂旅诗集》共二百首诗词,包括国内篇和异域篇两个部分,真实而又浪漫地描绘出在中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 风雨人生,自然与世态的种种感悟和漂旅行程。国内篇涵盖国内的峥嵘岁月、坎坷生涯、世间百态、社会缩影、美好河山……
  • 人间词话新释

    人间词话新释

    《人间词话》最早发表在《国粹学报》上,是王国维自己删定的,共64则,可分成两大部分:一至九则是总论,标举王国维论词的一个纲领,就是“境界说”。十至六十四则是具体批评,以“境界说”为理论基础,融合中西文艺美学思想,具体评论从李白一直到宋代的许多诗词名家。这是《人间词话》的正文。被王国维删掉的49则后来重新整理刊印出来,叫《人间词话删稿》。此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之外的著述中的一些论词语录,被人摘编成《人间词话附录》,共29则。本书注析《人间词话》,收录范围包括正文和删稿共计113则。
  • 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

    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

    朱自清不仅是一位诗人、散文家,而且是一名学者,一名民主战士。他的著作有27部,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字数近200万字,且字字珠玑,句句秀美,或清秀隽永,或激进深邃,为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文学遗产。
  • 心情·百味卷(散文精品)

    心情·百味卷(散文精品)

    《心情:百味卷》收录的散文包括:“你是我梦中的期待”、“请把我的情感留下”、“将芳年写在心灵”、“珍视心中的爱”、“淡淡柳如烟”五个栏目。
热门推荐
  • 爱是世上最无望的祈盼

    爱是世上最无望的祈盼

    一次机缘巧合,田乐乐再次遇到凌然,终于走来了一起。相处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凌然是个彻头彻尾的花花公子,无奈投入了太多感情,居然开始倒追。陆旭一直默默守护她,她的种种做法却很难令人接受,并且越来越过分。后来,左潇潇出现在凌然身边,他们四个人的命运便紧密联系在一起。
  • 神医火凤

    神医火凤

    她是世界佣兵之王火凤,腹黑狡诈,睚眦必报,医术高超却心如蛇蝎。他是华夏特种兵王苍狼,铁血冷酷,手段毒辣,风华绝代却心硬如铁,冷漠无情。他是官,她是匪。一场意外,他与她双双遇难……她,候府嫡女慕容火凤,容貌倾城,被誉为东离第一美女,却是一个从小疯癫的疯子,众人称之疯小姐。他,帝王之子南宫宸天,兰庭玉树,姿容无双,然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傻子,被众人称之为傻王。一道圣旨,疯妃配傻王。洞房夜,盖头揭开,四目相对,火花四溅。看着对方熟悉的容颜,火凤咬牙切齿:“苍狼,你还真是阴魂不散,怎么哪都有你?”闻言,他勾唇邪魅一笑,欠扁的吐出三个字:“缘分啊!”当傻王不傻,当疯妃不疯,且看穿越夫妻如何携手坑骗天下?
  • 苦想没盼头 苦干有奔头

    苦想没盼头 苦干有奔头

    心动不等于行动,只会苦想没有希望想得好不如干得好,实干才能实现理想。古人说:吃的苦中苦,方知甜中甜。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有作为,就必须具备能吃苦的精神。欢乐与痛苦相伴,艰辛与甜美共生。今天的苦涩和艰辛就是明天的辉煌,世人只能在苦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甜前之苦包含勇敢,包含智慧,包含进取中的奉献精神。它能苦出“横扫干军如卷席”的强者气魄,苦出“纵死犹如侠骨香”的英雄本色,苦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美好未来。朋友,如果你还在为如何成功做这样那样的设想,那么我要告诉你,这不是你成功的关键,因为苦干才是成功的保证。
  • 玩转魅色男团

    玩转魅色男团

    龙钰学院“魅色男团”里面有着五位美如天神的尊贵王子:一个风流,一个冷漠,一个温柔,一个阳光,一个忧郁……他们桀骜不驯,玩世不恭。传闻,忧郁性格的王子被发现躺在自己最爱的玫瑰花园中,离奇地自杀身亡。虽然他是“魅色男团”中的忧郁王子,可也不用选择自杀这偏激的手法来诠释自己的这个称号吧!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大清王朝2

    大清王朝2

    一个饱尝荣辱兴衰、内忧外患的末代帝国。《大清王朝(套装全4卷)》谱写了大清王朝从一统江山,到辉煌盛世,再到衰败兴国的宏伟史诗,系统地阐述了大清帝国自建立至消亡的历史史实,再现了大清王朝近代三百年的各种风云际会。
  • 凤凰蛋:腹黑上神VS大白鸟

    凤凰蛋:腹黑上神VS大白鸟

    传闻白衣凤凰英勇善战,唯独掉下忘川后记性不好,见一个忘一个。传闻白衣上神只记得长的好看的美男,见一个喜欢一个。传闻……凤栖喝着酒卧在竹塌上:“咦,说的是我?我明明一千年不曾迈出栖凤山。”华莲:“上神可记得在下?”凤栖:“哦,老身记得你,你长得很好看。”华莲:“是的,你记得我,所以你爱我。”凤栖:“咦,说的是我?我明明自断情根,断情绝爱。”佛曰:花开并蒂,步步莲华。不可说啊,不可说。凤凰蛋书友群欢迎大家:398599680叩门砖:书中任意人名新书(懒仙下凡:一睹定三生)已发,木木哒
  • 清代宫廷社会史

    清代宫廷社会史

    罗友枝,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高足,专攻中国明清的社会史和经济史。本书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史研究领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专著,是一部研究清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满族宫廷的公开和非公开礼仪的珍贵手册。罗友枝做出了我们能够期待一部优秀学术著作所能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给出大胆的概念和论点,同时为未来几代研究者提供坚实的基础研究。本书提出的问题很吸引人,也很重要。通过艰苦的档案搜集工作,罗友枝发掘了大量非常有价值的资料,这使她的著作成为研究清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满族宫廷的公开和非公开礼仪的珍贵手册。罗友枝的专著是一个里程碑,代表了研究中国的新历史学的开端:本书是对远比我们以往所知更为复杂的和更具文化多元性的帝制中国的精深研究。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