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7600000045

第45章 中共“理论家”陈伯达政治沉浮记(1)

一、大革命失败,别人脱党他入党

陈伯达于1904年10月出生于福建惠安县岭头村一个破落的秀才家庭, 其高祖父陈金城是道光进士、刑部主事,林则徐被诬陷撤职,陈金城和陈庆镛(道光进士、监察御史)曾上书弹劾直隶总督琦善。可以说,陈伯达出身于旧式的书香世家,只不过到其祖父辈,随着旧式科举的结束,家道中落了。或许是家学渊源的影响,青少年时期的陈伯达颇具才学。陈伯达15岁考入华侨富商陈嘉庚创办的厦门集美师范学校,17岁回到惠安老家当上小学教员。18岁的陈伯达一边任教,一边学英文,还忙里偷闲耍耍笔头,当年就在《学生》杂志上发表了《兵?痞?》一文,不久还发表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篇小说《寒天》。小小年纪,初露“秀才”之相。

1924年,20岁的陈伯达来到上海,一边在一家小报当记者,一边进入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与中共合作创办的上海大学文学系学习。学习期间,受在该校执教的著名共产党人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张太雷影响,初步接受了马列主义理论的教育。

1925年春,21岁的陈伯达回到厦门,担任国民党独立第4师师长张贞的秘书,并兼任福建陆军干部学校政治教官。陈伯达一上任,就在《洪水》杂志上发表了《努力国民革命中的重要工作》一文,并为此深得“爱其文才”的张贞的赏识。陈伯达也很快经人介绍,在厦门参加了国民党。在厦门和福州,陈伯达虽然为张贞工作,但与在福州活动的著名共产党人王荷波过从甚密,并受王荷波之邀,担任了王荷波组织的工人纠察队的顾问,因此被福建国民党右派列入“赤色分子”黑名单。1927年4月初,国民党右派“分共”时,在上海的蒋介石签发了福建分共清党要屠杀的“共党”黑名单,陈伯达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也赫然列在黑名单中。仍任独立第4师师长并兼福州卫戍司令的张贞,接到将陈伯达“就地处置”的指示后,竟以私谊为重,送给陈伯达1000元大洋做路费,派心腹秘密护送陈伯达逃离福州至厦门。随后,陈伯达经过化装,从厦门赶往上海。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赵世炎、陈延年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倒在蒋介石的屠刀之下。就在这时,陈伯达由厦门乘船进入上海。这时的上海,腥风血雨,风声鹤唳,报纸上叛徒自首、共产党组织被破坏、共产党员被处死的消息随处可见,共产党人随时都有掉脑袋的危险。但此时的陈伯达对蒋介石叛变革命,尤其自己险些命丧蒋介石之手,极为痛恨,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是向上海的中共秘密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非常时期要求入党,本身就表明陈伯达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所以,经陈伯达的老相识张觉觉和陈少微两名共产党员做入党介绍人,陈伯达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免了陈伯达的一年预备期,直接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陈伯达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很难在上海立足,便奉党组织之命,跟随王明、李立三、罗亦农、王荷波等一批共产党人,撤向武汉。到了武汉,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科科长,开始从事党的宣传工作。不久,他被派赴苏联学习。1930年底,26岁的陈伯达回国。1931年春,陈伯达来到上海,不但见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同班同学王明,还见到了校长米夫。此时,与陈伯达同岁的王明,已经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取代李立三,掌握了中共的实际领导权。陈伯达在上海逗留两个月,随即被王明派往天津,到中共顺直(即河北)省委宣传部工作,负责编辑、出版《北方红旗》,继续做宣传工作。不料陈伯达抵达天津不久,中共顺直省委机关遭到国民党特务破坏,化名王通的陈伯达,与省委其他一些领导一起被捕。

闻知陈伯达在天津被捕,已经转向反共、担任国民党第49师师长兼福建“剿匪司令部”司令的张贞,出于私谊,再次出面营救陈伯达。在张贞的活动下,1932年陈伯达被保释出狱,随即被党组织派到张家口在***部队工作。在***部,陈伯达边工作边研究中国哲学,并撰写了《论谭嗣同》,在***资助下出版。1935年北平发生“一二九”运动,陈伯达奉命与李葆华、柯庆施等一起领导北平学生总罢课。1936年春,***以中央代表身份来天津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随即,***改组北方局,提名彭真任组织部长、陈伯达任宣传部长、林枫任秘书长。自此,32岁的陈伯达因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长,在党内开始有了一定的地位。

1937年7月,北平沦陷。8月,陈伯达带着妻儿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二、毛泽东和陈伯达:“哲学”的亲密接触

陈伯达到延安后,先在陕北公学任教,接着在康生当校长的中共中央党校任教。1938年5月,中共中央培养理论干部的马列学院成立,陈伯达的老朋友张闻天任校长,陈伯达又被张闻天调到马列学院任教,负责讲授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历史和哲学。总起来看,陈伯达自入党之后,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在什么时候,总是做党的宣传工作或理论工作,为他日后成为中共“理论家”打下了基础。

有一次开会,张闻天当众向毛泽东介绍道:“这是刚从北平来的陈伯达同志。”虽然这时的陈伯达在延安已经小有名气,但延安党的高级干部太多,仅仅是个教员的陈伯达并未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令毛泽东对陈伯达刮目相看。

那是一次讨论孙中山的思想理论座谈会。会上,对孙中山思想的阶级性发生了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孙中山的思想属于小资产阶级,另一种意见认为孙中山的思想属于民族资产阶级。双方各有道理,争论颇为激烈。就在这个时候,陈伯达发言说:“我认为,孙中山的思想有两个两重性,既包括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两重性,又包含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的两重性……”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对问题进行两重性分析的高手,陈伯达对孙中山思想的两重性分析,很对毛泽东的胃口。坐在一边静听众人辩论的毛泽东轻声问旁边的人:“现在发言的人,叫什么名字?”旁边的人在纸上写了“陈伯达”三个字。陈伯达讲完,毛泽东当即站了起来,高兴地说:“刚才陈伯达同志的发言很好,很恰当地分析了孙中山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

散会之后,毛泽东把陈伯达留下来,问了一些关于他的情况。当晚,毛泽东即派人通知陈伯达,要他赶到机关合作社食堂吃晚饭。毛泽东邀请,小小教员的陈伯达怎能怠慢?陈伯达闻讯,急忙赶去。到了那里一看,原来是毛泽东宴请一位美国记者。见陈伯达到来,毛泽东对陈伯达说:今天宴请美国客人,顺便也请你。

毛泽东、翻译、美国记者、陈伯达4人,边吃边谈。对中国古代哲学饶有兴趣的毛泽东得知陈伯达在北平中国大学开过先秦诸子课后,开始和陈伯达谈起中国古代哲学,越聊越投机。通过谈话,毛泽东认为陈伯达对中国古代哲学颇有研究,建议陈伯达在延安举办中国古代哲学讲座。

毛泽东提议,陈伯达当然照办。但令陈伯达意外的是,几乎他的每一次哲学讲座,毛泽东都去听。毛泽东去,许多人当然也跟着去。很快,陈伯达在延安理论界声名鹊起。

陈伯达讲授哲学,毛泽东重视哲学,大家跟着毛泽东去听哲学,在延安中共高级领导干部中掀起了不大不小的“哲学热”。于是,1938年秋,“新哲学会”在延安应运而生,俨然“哲学家”的陈伯达成了这个学术团体的领头人,执笔写了《新哲学会缘起》,发表于1938年9月《解放》周刊上。

在一年多的教学和讲座中,勤奋的陈伯达笔耕不辍,连续写出了《墨子的哲学思想》、《孔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三篇大作。

1939年1月,陈伯达将《墨子的哲学思想》一文,恭恭敬敬面呈毛泽东,请求毛泽东给予指正。

毛泽东很仔细地读完《墨子的哲学思想》,亲笔给陈伯达复了一封信:

伯达同志:

《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有几点个别的意见,写在另纸,仅供参考,不过是望文生义的感想,没有研究的根据的。

敬礼!

毛泽东

二月一日夜

通常写信很短、且事务繁多的毛泽东,“写在另纸”的“几点个别意见”,居然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纸,可见对陈伯达此文的喜爱和重视。

陈伯达受到鼓励,又向毛泽东呈送上《孔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两篇文稿。

毛泽东读后,于1939年2月20日写了一封更长的信致张闻天转陈伯达。信中,毛泽东详细写了7点意见,针对陈伯达的文章,谈了自己对孔子哲学思想的看法。当天陈伯达接到毛泽东信,立即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修改,21日改好后再呈毛泽东。第二日,即2月22日,毛泽东又写一封信致张闻天转陈伯达:“伯达同志的文章看了,改处都好。但尚有下列意见,请转伯达同志考虑。……”在这封信中,毛泽东又补充了3点意见。

延安时期,由于国共合作,环境相对稳定,是毛泽东理论著述非常丰富的时期,著名的《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是这一时期毛泽东哲学思维的代表作品。坦率地说,一般性的文章是不入毛泽东的法眼的。毛泽东如此看重陈伯达的文稿,二人如此“哲学”的亲密接触,一方面说明陈伯达确有其过人才气,另一方面也说明两人兴趣相近、意气相投。

饶有趣味的是,毛泽东将给陈伯达探讨哲学问题的信先致张闻天,请张闻天转陈伯达,一是或许有当时毛、陈二人政治地位相差悬殊的缘故,二是似乎毛泽东也有让张闻天知晓陈伯达“理论水平”很高,为将陈伯达调任自己的政治秘书做铺垫之意。

三、调任毛泽东身边,31年政治秘书生涯里地位不断攀升

果然,就在毛泽东、陈伯达往返探讨哲学问题的书信之后不久,身为马列学院院长的张闻天找到陈伯达,告诉他,毛泽东提名,要调他到毛泽东办公室工作。陈伯达以欣喜的心情,立刻答应下来。

陈伯达调到毛泽东办公室后,担任的职务是“中央军委主席办公室副秘书长”,秘书长是毛泽东的老朋友李六如。中央军委主席为毛泽东,因此陈伯达也就是毛泽东办公室副秘书长,实际上也是毛泽东秘书。自此至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陈伯达政治生涯结束,陈伯达给毛泽东共做了31年秘书。其间陈伯达飞黄腾达,“文革”中一度跃居中共第四,起点也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这个岗位。

毛泽东为新调来的陈伯达拟定了四个研究课题:《抗战中的军事》、《抗战中的政治》、《抗战中的教育》、《抗战中的经济》。这种研究工作,可以说正是陈伯达所长。因此,在毛泽东的直接指导下,陈伯达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这些资料,后来分为四册印行。陈伯达后来回忆说:是毛泽东帮助了他,把他的研究工作的注意力,从古代转向了现实生活。

1941年7月,1938年成立的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简称“马列学院”)改组为中共中央研究院,院长为张闻天,陈伯达任秘书长兼中国问题研究室主任。同年,为加强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中共中央又成立了中央政治研究室,陈伯达被任命为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直到1942年延安整风时解散。在此之后,陈伯达的职务虽然不断变动,但毛泽东的政治秘书一职始终牢牢地稳稳地不动。正是在毛泽东秘书这个岗位上,由于毛泽东的信任,陈伯达逐渐进入中共高级领导层。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陈伯达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居第47位。这时,陈伯达已经在中共中央担任宣传部实质性的工作了。

1948年7月24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开办马列学院的决定》,决定在西柏坡李家沟村创办直属中共中央的高级党校,“名为马列学院,以***为院长,陈伯达为副院长”。在马列学院中,著名哲学家杨献珍只是个教育长,艾思奇是个普通哲学教员,著名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是个普通语文教员,而陈伯达居然在中共中央委员会书记***之下做副院长,可见其政治地位已经很高,中共“理论家”地位已经确定。也正因为如此,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陈伯达被递补为中共中央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陈伯达在继续担任马列学院副院长的同时,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郭沫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郭沫若)、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部长陆定一)。与此同时,陈伯达还是***任主任的“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中一个重要成员,从事《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

此时的陈伯达已经在党和国家的文化教育和宣传领域中承担很实质的重要责任。

1955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重建延安时期的中央政治研究室(简称“政研室”),陈伯达担任主任。这个政研室主要由哲学、经济、历史、党建四个组组成,任务很明确,实际上是直接为毛泽东服务的一个秀才班子。作为主任的陈伯达,他的办公室和毛泽东的办公室并列排在一起。

1956年,中共中央正式明确任命中共中央主席秘书,即陈伯达、胡乔木、叶子龙、田家英、江青,俗称“五大秘书”。当时,中共中央主席是毛泽东,所以中共中央主席秘书实际上就是毛泽东秘书。五大秘书的分工是:陈伯达、胡乔木为政治秘书,叶子龙为机要秘书,田家英为日常秘书,江青为生活秘书。身为政研室主任的陈伯达是首席秘书。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陈伯达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从中共七大的第47位跃居第21位。

1958年,中共中央创刊了对现代中国影响深远的理论刊物《红旗》杂志。从现有资料看,这个杂志的创办与陈伯达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

1958年3月22日,在成都会议上,毛泽东谈到关于“出版理论刊物问题”时说:“陈伯达写给我一封信,他原来死也不想办刊物,现在转了一百八十度,同意今年就办,这很好。我们党从前有《向导》、《斗争》、《实话》等杂志,现在有《人民日报》,但没有理论性杂志。原来打算中央、上海各办一个,设立对立面,有竞争。现在提倡各省都办,这很好。可以提高理论,活泼思想。各省办的要各有特点。可以大部根据本省说话,但也可以说全国的话,全世界的话,宇宙的话,也可以说太阳、银河的话。”

同类推荐
  • 公务人员信息安全知识读本

    公务人员信息安全知识读本

    信息化是人类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必然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化应用的快速普及,信息化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 做纯洁的共产党员:谈谈入党动机

    做纯洁的共产党员:谈谈入党动机

    所谓入党动机,就是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在入党前固然要端正入党动机,入党后更要不断端正入党动机。端正入党动机需要每个共产党员一生的不懈努力。本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端正入党动机是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首要问题;正确入党动机是成为合格党员的第一个关口;错误入党动机的主要类型及其表现;现阶段影响入党动机的环境因素分析。等等。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广大入党积极分子、新老共产党员以及党的各级干部。本书有助于大家思考“我为什么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应当做什么、如何做”这些问题,也就是说,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合格党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在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这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终于最后完稿了。跨越了三度寒暑、数易其稿的历程,当画上本书最后一个句号时,我们的心情是难以言说的,既有一些欣慰,更有许多遗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实在还有太多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有些应当深入探究的问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有些章节风格上难以完全统一。但是,这本书的问世,毕竟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的一次努力,同时也为以后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 这本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是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设计、分工写作、统一定稿的产物。
  •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大全集(超值金版)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大全集(超值金版)

    他们一官一商,在清朝的历史舞台上 演绎了一幕大剧。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财富。现代人流行一种说法。,一个人若只知道曾国藩、胡雪岩做了什么,那只是皮毛之见,只有读懂 了曾国藩、胡雪岩为什么“这么做”,继而知道自己该“怎么做”,那才算 读活了他们,也读活了自己。曾国藩与胡雪岩是同一时代的人
  • 艰难的复兴

    艰难的复兴

    中国需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前途虽然光明,道路亦曲折和艰难。而未来8到10年是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能把握好这样一个关键而又充满困境的时期、顺利在本世纪走上复兴的康庄大道吗?《艰难的复兴》将针对相关重大问题,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国际关系、增强中国的外部竞争力、中国贸易货币和自身经济安全战略、21世纪中美关系及其地缘政治战略、中华文明的和平复兴等五大维度进行客观、翔实的分析和回答。
热门推荐
  • 神语

    神语

    当初的废材,交换的灵魂,一步步踏向巅峰的坚持,一次次背负死亡的悲愤,一回回生死的磨练,她终将崛起!她,韩天音,特工部精英,为了祖国不惜牺牲一切,最后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她,炎有情,神幻大陆有名的懦弱废材,为了心爱的人容忍一切,最后却因深爱之人算计惨被活活打死。灵魂交换,异世重生,当坚韧的灵魂附上懦弱的躯体,天下已注定惊起滔天巨浪!……………………………………………………………………………………神幻大陆,有萨伦帝京第一强者坐镇的炎家真可谓要风得风要语得雨,然而天不作美的是——炎家家主不但独子早死连留下的一双孙儿都是废材!孙子性格稳重又细心,虽然魂力低下不过也算有魂力吧?但这孙女炎有情也太惊人了:魂力:无!天赋技能:无!精神力:无!体质:无!天性胆怯懦弱就算了——居然还是个花痴!世人唾弃,众人嘲笑,看戏的、挖苦的、欺辱的、不屑的、打压的数不胜数,家族败落,炎家护短的家主也只能顶着一头白发独自苦苦支撑。然而,当灵魂转换,眼眸张开却已是凌厉的寒光,从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终究成为一段传奇。魂力:无止境!天赋技能:千年难得其一的幻兽师(别说我低调,多的也不告诉你!)精神力:别问,小心吓死!体质:打个几天几夜不成问题!什么?原来废材不是废材而是天才中的神才!?无数人垂首顿足,羡慕嫉妒恨却也只得红着眼睛眼巴巴看着,敢招惹?没见那些人的下场吗!片段一天空中两道翻飞的黑影,一个身影被凌空踩下,地上顿时被震出深坑。被踩之人面容扭曲濒临疯狂:“你要追我到什么时候,为什么不直接杀掉我!”她眼一眯,寒光咋泄:“这就是你伤害我的人的下场,我要一点点磨光你的信心,一点点让你恐慌畏惧,一点点让你无力绝望!一点点让你觉得——不如我!永远不能胜我!”片段二“再说一遍,放了我爷爷!”手一紧,手中之人在她手中徒然挣扎,脸色已经慢慢发紫,双眼前突眼白向上翻。她怒眼圆瞪脸上青筋毕露:“不然我定然让你家门尽灭断子绝孙,让你鸿家消失这片大陆之上,将你满门亲灵送入地狱,永世折磨!”片段三“我要让那座神殿永堕黑暗,让神度之门永为华丽的墓碑,让神国之上建立我们的城池!”她纤细的背影在苍穹中逐渐远去:”那么,走吧,跟我炎有情一起!”顿时,天地间回响起震天的齐喊:“吾等,跟随吾主!”为亲人,她算尽万物,宁负天下人亦要护卫至亲之人。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木槿花西月锦绣(6):菩提煅铸明镜心

    木槿花西月锦绣(6):菩提煅铸明镜心

    在这里,她发现了原氏和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后的秘密……欲望,野心,杀戮,请勿模仿,权力,交织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弥足珍贵的友情,还有,这一世注定凄艳的爱情……错入乱世风云,面对铁血山河,心中却渴望那一曲缠绵的《长相守》……花西夫人,王位。该何去何从?--情节虚构,冥冥之中,仿佛有命运之手在不断牵引,花木槿最终打开了神秘的紫陵宫
  • 超级战神(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超级战神(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综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解密资料,在有关专家和部门的指导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为线索,贯穿了大战的主要历史时期、主要战场战役和主要军政人物,全景式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恢宏画卷。
  • 魂修九天

    魂修九天

    修罗入侵,界面崩塌,龙腾大陆唯一的修魂者宇辰,借助神器残片重生到另一片大陆!幸得五行之体,重修逆天神魂,在新的世界,他有了更好的机遇!收魔兽、灭盗贼,名震各大世家,学制器,炼神丹,魂力超能无双!这一世,他立志成为神级强者,掌控万物命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废都

    废都

    当代文坛最受争议的作品,一部毁誉参半的奇书。1993年该书问世时,季羡林先生曾预言:20年后,《废都》会大放光芒。1997年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是亚洲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003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这是一部1980年代的中国社会风俗史,描写当代知识分子生活的世情小说。小说以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西安当代生活为背景,记叙“闲散文人”作家庄之蝶、书法家龚靖元、画家汪希眠及艺术家阮知非“四大名人”的起居生活,展现了浓缩的西京城形形色色“废都”景观。作者以庄之蝶与几位女性情感的纠葛为主线,以阮知非等诸名士穿插叙述为辅线,笔墨浓淡相宜。在诸多女性中,唐宛儿、柳月、牛月清为他塑造最为成功也最倾心的鲜明人物。在这些充满灵性、情感聪慧而富有古典悲剧色彩的人物身上,体现出作者至高的美学理想。
  •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缔造者,一生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他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 官夫贼妻

    官夫贼妻

    阴差阳错间,她,她将要嫁与他为妻……为了能退婚,她扮成男子接近他,守卫一方的父母官,一探虚实。却不想成了他的拍档,联手共破惊天大案。一个是官,夜晚却化作大盗劫富济贫。势要抓住这个扰乱治安的大盗。他,一个为贼,白日里是深闺中的贤淑小姐,最终是殊途陌路,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情节虚构,为了辖区的安定,请勿模仿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