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5300000009

第9章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变化和发展(4)

“三论”自鸠摩罗什译出后,师徒相传,研究者群起,僧肇“在罗什门下为解空第一”(吉藏《百论疏序》),所以后被三论宗创始人吉藏尊为“玄宗之始”,并常以什肇并称。什肇的学说原流传于北方,刘宋时曾入关研习“三论”的僧朗于梁时来到江南,住建康城郊摄山等地宣扬“三论”大义。后又有僧诠、法朗依次相传,遂有“摄岭相承”的三论学派。此后发扬摄岭相承的学说而建立宗派的是吉藏。

吉藏(549—623),俗姓安,祖先为西域安息人,故有“胡吉藏”之称。先世因避仇而迁居南海(今广州),后又迁金陵(今南京)。吉藏生于金陵,年少时即随法朗出家学“三论”,19岁学有成就。陈末隋初,江南大乱,吉藏在各废寺广搜文疏,浏览涉猎,学识大增。隋朝取得百越(今浙江、福建一带)后,他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嘉祥寺讲法,受学者多至千余人,被称为“嘉祥大师”。后应隋炀帝之请,赴长安住日严寺,完成“三论”的注疏,并撰代表作《三论玄义》,树立自己的宗要,创立了三论宗。此宗中心理论是以真俗二谛为纲,从真空的理体方面揭破一切现象的虚妄不实,宣传世间、出世间等一切万有都是众因缘和合而生,是无自性的,也就是毕竟空无所得;但为引导众生而用假名来说有,这就是“中道”,就是一切无所得的中道观。吉藏门下有慧远、智、硕法师等。硕法师门下的元康在唐太宗时曾奉诏入长安讲“三论”,著述颇多,今仅存《肇论疏》三卷。此时天台宗、唯识宗盛行,三论宗流行不久便趋衰颓。

六、玄奘和法相唯识宗

法相唯识宗是唐代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的宗派。因用许多佛教范畴对世界一切现象进行概念的分析、解释,宣扬“万法唯识”的唯心论,故名。又因他们二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世称慈恩大师,故也称慈恩宗。还因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又名瑜伽宗。《解深密经》、《成唯识论》和《瑜伽师地论》,即一经二论是此宗的最基本的典籍。

玄奘(约600—664)对于经、律、论三藏无所不通,被称为“三藏法师”,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前无一人的。俗称的唐三藏、唐僧,是对他的最高赞誉,最大的尊称。玄奘俗姓陈,本名,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幼年因家境贫寒随二兄住洛阳净土寺。13岁时,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后因隋末农民军纷起,遂与兄同赴长安、成都、荆州、赵州、扬州,后再折返长安。因他遍访各地名师,穷尽各家学说,被推选为庄严寺十大德之一,玄奘深感当时各地佛理异说不一,他尤其对唐初流行的摄论师和地论师两家关于佛性之说不能统一,亟想求得解决。此时恰逢印度波颇蜜多罗来华,宣扬当时那烂陀寺的宏大的讲学规模,介绍当时一代宗师戒贤所授的《瑜伽师地论》是总赅三乘学说的最高体系。于是玄奘便立下西游取经的壮志,正式表请赴印,未准。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因北方灾荒严重,朝廷准许道俗自行四出谋食。玄奘便乘机西行,出玉门,涉流沙,度葱岭,越雪山,历尽艰难险阻,辗转进入北印度境内。玄奘自长安出发,沿途且行且学,约经4年抵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的那烂陀寺——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全寺僧众4000余人欢迎他的到来,被推为通三藏的十德之一,极受优遇。玄奘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学《瑜伽师地论》等佛典,非常勤奋。为了更广泛地参学,5年后离开那烂陀寺,遍游印度各地,4年后回那烂陀寺,后应戒贤法师之嘱为寺众讲《唯识抉择论》,并沟通大乘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两大派系的争论,用梵文撰《会宗论》3000颂,博得印度僧人的高度赞许。又应戒日王之请,为折服南印小乘正量部论师般若多《破大乘论》的学说,用梵文著《制恶见论》1600颂。后来戒日王还在曲女城为玄奘设立大会,命五印度沙门、婆罗门以及其他各种学派的学者都来参加。到会的有18个国王,各国僧人3000多人,那烂陀寺僧1000余人,婆罗门教及其他学派2000余人。大会以《会宗论》、《制恶见论》的论点标宗,任人出难破驳,经18天会终,结果竟无一人能提出改动一字,从此,玄奘更受到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尊他为“大乘天”和“解脱天”。声誉之隆,千古一人。此时玄奘所学已经大成。实际上他知识之广博已大大超过他的老师戒贤三藏,成为当时印度大乘学系的最高权威。他对印度大乘佛教及其前进不坠起了重要作用。

玄奘身在异域,心在故国。虽然印度国王和学人一再恳留,但他还是毅然东归,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返回长安。史载,玄奘西游取经往返17年,途经110个国家、地区,行程5万里,带回大小乘佛典520箧,657部。玄奘回国会见唐太宗时,力辞太宗要他还俗从政的建议,然却应太宗的要求撰《大唐西域记》(又名《西域传》、《西域行传》、《玄奘行传》、《别传》。全书记述他所经历和传闻得知的138个国家、地区城邦的情况,保留了有关西域、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诸故国的史迹、风土、名胜以及民间传说等极为丰富多彩的宝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玄奘回国后的主要兴趣和精力全部放在翻译佛教经典方面。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下,玄奘有计划、有系统地主持翻译,经过19年的艰苦努力,译出瑜伽学、阿毗达磨学和般若学的大量经论。如小乘要典《大毗婆沙》200卷,瑜伽学集大成的《瑜伽师地论》100卷,中观学派根本经典《大般若经》600卷等。由于玄奘所译的是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理论,并且译笔严谨、质量很高,因此被后人通称为“新译”,实际上是在中国译经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玄奘门下人才济济。最著名的是神昉、嘉尚、普光和窥基,有“玄门四神足”之称。而真正继承法象,直绍玄奘所传并能加以阐扬的只有才气横溢的窥基。窥基系唐开国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之侄,17岁奉敕为玄奘弟子。他著述宏富,有“百部疏主”之称。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为后世唯识学者奉为圭臬。由于窥基撰写了大量的阐发有关经论的疏、记,有力地推动了法相唯识宗的建立。也可以说,事实上法相唯识宗的规模是由他一手建立并壮大起来的。

法相唯识宗继承印度大乘有宗,即从无著、世亲相承而下直到护法、戒贤、亲光的瑜伽行系的学说。其基本理论是用逻辑的方法论证外境非有,内识非无,即“唯识无境”说;十分重视“转依”即转变思想的认识,视认识上的由迷转悟为修持目的;主张五种姓说,认为有一种无性有情者永远不能成佛,改变了过去“众生皆有佛性”的看法。此宗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但因此宗的理论过于烦琐及不合潮流等原因,窥基以后慧沼、智周又传承两代,仅三传就由极盛转向衰微了。

七、律宗

律宗是依据小乘法藏部(昙无德部)《四分律》并加以大乘教义的阐释而形成的宗派。因专事宣扬佛教戒律中的“四分律”,又称“四分律宗”。还因创宗者道宣居陕西终南山创立戒坛,制定中国佛教的仪制,而名为“南山宗”、“南山律宗”。

东晋以来,印度小乘部派佛教的四部广律在我国流传。南北朝时,由于国家对佛教僧侣的管理日趋严格,佛教中也就相应地出现了讲求律学的律师。南朝有十诵律师,北朝有四分律师。到唐代国家统一,佛教内部也需要实行统一的戒律以加强自己的组织,在这种情况下道宣创立了律宗。

道宣(596—667),世称“南山律师”。本姓钱,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一说丹徒(今属江苏)人。10岁出家,20岁从智首受具足戒。道宣泛参广学,重点钻研律学。他承接北朝慧光到智首的系统,专事《四分律》的弘扬。同时因参加玄奘的译场,深受唯识宗的影响,所以又用大乘教义解释《四分律》。作《四分律戒本疏》、《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和《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等律学著作。其学说主要是心识戒体论。所谓戒体是指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也即由授受的做法在心理上构成的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道宣说《四分律》通于大乘,以“阿赖耶识”所藏种子为戒体。他把戒分为止持、作持两门:“止持”是“诸恶莫做”的意思,规定比丘250戒、比丘尼384戒;“作持”是“诸善奉行”的意思,包括受戒、说戒和衣食坐卧的种种规定。他说《四分律》从形式上看属于小乘,从内容上看当属大乘。道宣门下有受法传教弟子千人,其再传弟子道岸又请得唐中宗墨敕,使最后奉持《十诵律》的江淮地区改奉南山的《四分律》。这样全国佛教的戒律就基本上趋于统一了。

但是,由于对《四分律》的理解和运用不同,与道宣同时,还有扬州日光寺法(569—635)的相部宗、长安西太原寺东塔怀素(625—689)的东塔宗。它们各成一派,长期争论,不得统一。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代宗敕令三系学者代表集会,讨论佥定统一流行的戒律。虽由国家出面调和异义也未见成效。不过由于南山宗的畅行,其他两宗也就无法振作了。我国佛教由于道宣律宗的流行,僧人在修习大乘三学时,仍重视遵行上座部戒律的止作二持。

八、法藏和华严宗

华严宗,因推尊《华严经》为佛说的最高佛典,用它来统摄一切教义,即依《华严经》立宗,故名。又因武则天赐号其创始人法藏为“贤首”,后人称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还因此宗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也称为“法界宗”。

华严宗学说的传承系统,一般作杜顺(法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智俨(602—668)撰《华严经搜玄记》、《华严一乘十玄门》、《华严孔目章》等,纲要性地阐发了“华严”经文。法藏(643—712)原籍西域康居,本人生于长安。他先从智俨学《华严经》,深得智俨的赏识。后参加80卷《华严经》的新译,对经文的理解更为透彻。接着为武后讲解新《华严经》,据说讲至“华藏世界品”时,“地皆震动”,武后特下敕褒奖。又被请到长生殿讲经,指殿前金狮子为喻,武后豁然领解,后整理为《华严金师子章》。又为教诲不懂得“无尽法界帝网重重”,圆融无碍义理的人,取镜十面,上下八方安排,相去一丈余,面面相对,中间置一佛像,燃灯照耀,互影交光。法藏还为唐睿宗授菩萨戒,成为皇帝的门师。中宗曾给他三品大官的奖赏,又给他造五所大华严寺。著作约百余卷,其中主要是关于“华严”的著述,如《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等,都有自己的新解。

法藏以《华严经》为依据,又吸收玄奘新译的一些理论,完成了判教,充实了观法,建立了宗派。他宣扬“法界缘起”理论。认为本体是现象的根据、本原,一切现象均由本体而起。由此说明一切现象和本体之间,现象和现象之间都是圆融无碍的。佛教各宗派的教义也是圆融无碍的。“圆融无碍”是观察宇宙、人生的法门,也是认识的最高境界。

法藏的理论后一度曾为上首弟子慧苑所修改,以致未得到广泛传播。但不久澄观(737—838,一说738—838)以恢复华严的正统为己任,批评了慧苑的判教理论和缘起学说,重新发挥法藏的教义。其后,宗密(780—841)融会禅宗和华严宗两系的思想,宣传禅教一致论,确立了华严宗新的发展轨道。宗密死后,随即发生武宗会昌灭佛事件,华严宗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寺院被毁,经论失散,转趋衰落。

九、密宗

密宗也称“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因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而真言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故名。密宗是用咒语(陀罗尼)作为修习方便为特征的宗派。密教原是印度7世纪以来大乘佛教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因当时中印交通发达,很快便传入我国。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善无畏带来传承印度密教胎藏界密法的《大日经》,与弟子一行译出;开元八年(公元720年),金刚智及其弟子不空传入《金刚顶经》,由不空译出,开始传习印度密教金刚界密法。后来,传习这两种密法的善无畏、金刚智经过彼此互相传授,融合充实,在中国创立了密宗。

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都由地、水、火、风、空(空隙)、识(意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是大日如来的显现,表现“理性”方面,即本来具有的觉悟,但隐藏在烦恼中而不显,故名“胎藏”。识为“心法”,属金刚界,与胎藏界不同,表现“理德”方面,任何法不能破坏它,而它却能摧毁一切烦恼,故名。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二者摄宇宙万有,而又都具众生心中,所以佛与众生也都没有根本差异。众生修持密法如能达到身、口、意“三密相应”,就能使自己身、口、意“三业”清净,而与佛的身、口、意相应,这样就可以“即身成佛”。由于密宗修习三密相应(瑜伽),还名“瑜伽密教”。此宗的仪轨极为复杂,需经导师(“阿阇梨”)秘密传授。因具最浓厚的神秘色彩,而为当时唐王朝统治者所特别爱好,一时形成了王公贵族纷纷信奉密宗的风尚。然在不空后,经数传也就衰落了下去。

十、净土宗

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唐代善导创立。宋代以来的佛教学者据不可靠的资料,传说东晋庐山慧远曾邀集18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而奉慧远为净土宗的初祖。因此,此宗又名“莲宗”。净土宗的成立是弥陀信仰思潮发展的结果,其立宗的端绪应上溯到北魏时代的昙鸾(477—543)。昙鸾在山西玄中寺提倡净土法门。他撰有《往生论注》等,依照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创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宣扬世风混浊,没有佛的帮助,靠“自力”解脱很困难,靠“自力”解脱的教义是“难行道”,而凭借佛的愿力(“他力”)往生净土是“易行道”。昙鸾认为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唐初道绰(562—645)在玄中寺见记载昙鸾事迹的碑文而受到启发后,专心修习净土法门,每日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大力提倡凭借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是唯一的出离之路。他的弟子善导(613—681),后到长安光明寺传教,撰《观无量寿经疏》和《往生赞》等,阐述立宗的理论根据,组成了完备的净土宗的宗仪和行仪,正式成立了净土宗。史载,当时从善导教化的人不可胜数,有的竟诵《阿弥陀经》10万遍至50万遍,念佛日课1万声至10万声,净土信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净土宗的典据是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和世亲《往生论》。此宗的理论是以修持者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宗强调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只要信愿具足,一心称号念佛,即口称佛名,就可进入佛土。念佛法门原有三种:一是称名念佛;二是观想念佛,即观佛32种相,80种好;三是实相念佛,即观法身非有非无中道实相之理。庐山慧远法师是提倡后两种念佛法门的,到了昙鸾便兼弘三种念佛法门,后经道绰到善导,更转为只侧重称名一门了。

同类推荐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热门推荐
  • 你不可不知的精华胎教100天

    你不可不知的精华胎教100天

    孕中晚期是最适合实施胎教的时段,《你不可不知的精华胎教100天》特别为你们一家三口准备了一份100天的胎教计划书,只要STEP BY STEP,不但会让宝宝在和爸爸妈妈的爱心互动中长得更好,聪明的宝宝还能帮助妈妈顺利分娩呢!
  • 奉子逃婚

    奉子逃婚

    她以为,她会永远的珍藏起这绽放美丽的回忆,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秘密,却不知道天意弄人。从此!她的生活,她的心,再也不能平静。天啦!这是个什么样的天理。她只不过想要拥有一个温暖的怀抱,安全的臂弯,她想要安静的生活而已,谁知道?生活竟然这么难。好吧,走自己的路,流言蜚语全不管。怀着幼小的希望,她独自去力挽狂澜。神秘的组织从此有了朵神秘的“夜兰”。。。。。。
  • 传世兵法

    传世兵法

    《传世兵法》共分三个部分:《五轮书》、《孙子兵法》、《罗马兵法》。这三部兵法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研究。其中《五轮书》重在提倡一种内外圆融、身心合璧、知行统一的制胜法则。《孙子兵法》则是强调战略战术,在军事对阵中如何运筹帷幄。《罗马兵法》是备受西方学术界推崇的一部古罗马时期的军事著作,包含作者对于军事管理的先进思想,是奠定西方军事理论的基础之作。
  • 我的创业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经营课

    我的创业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经营课

    这是一本成功励志书,也是一本创业教辅书。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马云的创业经历出发,向人们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个 名不见经传的大学老师摇身一变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本书针对创业中的关键问题,如管理、经营、营销、融资、竞争、用人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析。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最真实的领袖魅力、人生理想和处事技巧,而最重要的还是获取宝贵的创业经验。
  • 心理暗示的力量

    心理暗示的力量

    心理暗示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能对人产生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心理暗示的力量》详细介绍了心理暗示产生的原因、其蕴涵的潜在能量,以及运用这种能力的技巧,能让读者真真切切地感悟到暗示的力量,从而掌握并运用这种力量,获得人生的成功。《心理暗示的力量》由牧之编著。
  • 抱怨不如感恩

    抱怨不如感恩

    世界500强企业首选的职业精神培训工具书!与其抱怨,不如主动承担责任,学会感恩,才能不断创造卓越。关闭抱怨“工厂”,开启感恩“花园”。只要我们抛弃抱怨,以感恩的心态面对工作,就一定会让自己的世界发生质的改观,从而开创非凡的业绩!
  • 御龙圣心

    御龙圣心

    草根逆袭,乱世枭雄,闯出一片天!集奇幻修真、浴血奋战、斗智斗勇于一体,在山河破碎的不利形势中勇挑重担,救民于水火,还百姓一片安宁天下。
  • 我们老了花什么

    我们老了花什么

    养老金领取年龄如果推后,对于个人来说,面临的有可能就是有相当一段时间,你可能已经没有工作能力了但你还没有养老金可领。如果我们现在没有充足的钱为未来预存,那老了怎么办呢?而且现在即使生活小康,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房贷,生活中的任何一点意外,都可能承受不起。夫妻双方一人失业,老人或者孩子生病住院,再或者经济主力出现意外……年收入低于十万、家庭资产如何配置、要储备多少钱才够养老?孩子的教育投资多少合适、保险是理财手段吗、投资要投什么怎么投、信用卡如何利用……少壮不算计,养老心头慌,财富时代,钱袋也得规划把积累财富和财富规划提前开始吧!
  • 庶女就要狠

    庶女就要狠

    玉玲珑,无依无靠的庶女一枚,只因嫡妹中毒需要至亲之血为药引,便惨死在毒蝎针下;玉梅,叱咤风云的黑道大姐大,手段毒辣,作风狠戾,却在金盆洗手之时被情人害死,心不甘情不愿地落入轮回之道——再次睁开眼睛,她已不是人人可欺的庶女。从前那个深受尊卑等级观念束缚的懦弱庶女玉玲珑,已经化身为地狱使者般令人惊恐的女修罗!大骂嫡母,暴打姐妹,连身负武功的玉将军亲自出马要教训她,都被揍得连滚带爬,满地找牙!什么封建礼教?什么妇德妇言?姐不吃那一套!我的地盘,就得听我的!姐妹敢张嘴开骂?把你打成瘪嘴老太!嫡母端着正室夫人的架势装13?扯烂你衣裳看你怎么装!?亲爹恼羞成怒抬手就打?一脚把你踹到大门外!不出三个月,所有人都不得不接受了事实:玉府庶出四小姐玉玲珑,虽然生得妖颜无双,却性烈如火,乃是京城第一悍女!可是恶名远扬的她,却为何桃花运接连不断?难道古代男人都这么重口味,越是凶悍如她,越是要前仆后继地前来送死?且看黑道大姐大,在古代怎么兴风作浪,活出惊世骇俗的人生!☆◆◇★☆◆◇★☆◆◇★☆◆◇★☆◆◇★☆◆◇★【片段一】“啪”,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那张千娇百媚的小脸上,嫡妹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你、你竟然敢打我?”某女不屑一顾:“打你又怎样?”嫡妹又气又恨:“我去告诉母亲!”某女一脸鄙视:“告诉她又怎样?老娘连她一块儿打!”嫡妹彻底崩溃:“我要去找父亲,让他请家法收拾你!”某女不禁嗤笑:“要去就快去!老娘倒要看看他敢不敢!”◆【片段二】扫了一眼眼前装模作样的神婆,某女不怒反笑:“你说我是什么?鬼上身?”某个不知死活的神婆还在摇头晃脑:“你们可别不信!这鬼上身啊,轻则损耗钱财,重则家破人亡——”话音未落,一只绣鞋已经稳准狠地拍上了她的嘴,伴随着神婆呼天抢地的哀嚎声,只见某女顺手又操起一块板砖,直接往神婆脸上招呼,顿时打得神婆逃之不迭:“你TM才是鬼上身,你TM全家都是鬼上身!”◆【片段三】看着被打成猪头的公子哥,再看看堂下那桀骜不驯的某女,某夫人拍案而起,怒斥道:“你竟然连我的儿子都敢打,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某女冷笑:“谁惹我,我就打谁!你要是不服,不妨也下场来试试!”某夫人气得破口大骂:“谁给你的胆子,让你如此无法无天?!来人,给我拿下!”没等某女说话,门外已经响起一个冷冽的声音:“谁敢!?”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