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5300000021

第21章 佛教的寺院殿堂(1)

佛教的寺院殿堂是供奉佛和菩萨的地方,是佛和菩萨的“住宅”,也是出家僧人居住、生活和修持的地方,历来为佛教活动的中心,是偶像崇拜和宗教宣传的基地。从文化和景观的视角来说,佛寺殿堂作为集中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的琳琅满目的综合艺术馆,既是古代文化活动中心之一,也是人们休憩游览的重要场所。它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神奇的联想,也为诗人和画家提供了创作的激情、冲动和灵感。佛教寺院不仅和宗教、文化、艺术、教育相联系,还和农业生产、商业经济、社会福利事业相联系,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第一节寺院建构的演变

一个佛寺之内有若干院,合称寺院。寺原是古代官署名,如大理寺、太常寺和鸿胪寺等。后来成为僧众供佛处所的名称了。传说佛教最早传来我国时,是由白马驮着经像至洛阳,初止于掌管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次年建寺,以“白马”命名,称白马寺,为我国佛寺的嚆矢。寺院也称“寺刹”、“梵刹”、“僧刹”,这是由于寺前幡杆称为刹的缘故。佛寺还称“兰若”,兰若是梵文音译“阿兰若”、“阿练若”、“阿兰若迦”的略称。原为比丘习静修行处,后指佛寺。如杜甫诗句:“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谒真谛寺禅师》)兰若即佛寺。佛寺也称庙,或寺庙连称,庙是奉祀祖宗和前代贤哲的地方,也用以称作为奉祀神佛的地方。古代隐世修行者所居的茅屋,称为“庵”。后来也称比丘尼所居的佛寺为“尼姑庵”、“尼庵”。

印度的佛寺叫做“僧伽蓝摩”,也称“僧伽蓝”,略称“僧伽”。“僧伽”是僧众的意思,“蓝摩”是园子的意思,合称就是僧众共住的园林。僧伽又有精舍和支提之分。精舍,初为讲道场,后为僧徒住所。精舍立有佛塔佛像,中为殿堂,四周绕置僧房。著名的如祇园精舍、那烂陀精舍,虽早已废毁,然遗址尚存。支提,也称“招提”。因有舍利塔,故也称“舍利殿”。支提一般都是依山开凿的,如我国的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就受其影响。另外,还有一种“阿兰若”,是在村外的空闲处建造的小屋,作为僧人清静修道之所。

我国汉地佛寺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它发轫于汉代,风靡于六朝,继盛于隋唐,没落于明清。相传自东汉早期明帝时于洛阳雍关西立白马寺以来,至东汉末年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佛寺,如笮融在徐州建浮屠祠,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三国志》卷49《刘繇传》)。三国以来,长安、洛阳和长江中下游建寺渐多。至南北朝时佛教隆盛,建寺更多。如北魏时洛阳城内外有寺1367所,各州郡有佛寺3万余所。北朝还着力建凿石窟寺,这些寺弥山跨谷,宏伟壮丽。南朝石窟寺虽少,但各地佛寺极盛,如晚唐诗人杜牧描写当时佛寺之盛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实际上梁武帝时就有佛寺500余所。隋唐时代,佛教空前发达,佛寺林立。唐武宗灭佛时,就毁宫立佛寺4600余所,小寺4万余所。建筑于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是幸存的我国最古的佛寺。宋以来佛教寺院,一般分为禅、教(天台、华严等)和律三类,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规定寺院为禅、讲(讲述各宗的经典)、教(包括修行和应赴佛事等)三类,僧众分别专业,身着不同颜色的袈裟。约自元代起,我国喇嘛教日益兴盛,喇嘛教寺庙,尤其是黄教寺庙的建筑,在明清时代达到了高峰。

我国寺院建筑大约分依山式和平川式两类,与此相应,寺院布局也分石窟寺和塔庙两种。石窟寺大多仿印度佛教的支提窟开凿,如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有的洞正中有方形的塔柱或佛龛,以代表支提分位。有许多窟是正中后靠壁前雕刻大佛,左右是菩萨、天王。有的石窟前面有多余空地,就再建寺院。石窟寺的建凿以北朝至唐为盛,宋代以来就每况愈下了。塔庙,最早也叫做“浮图寺”,这是因为最初的塔叫“浮图”、“浮屠”或“佛图”等,是供奉佛陀的殿阁。塔庙是庙中必有塔,塔建立在寺院的中心。庙的院庭有廊庑围绕,正中院庭的前后有殿堂,房院为僧房。北朝时王公大臣施舍邸第为佛寺成为一时的风尚,这些寺庙因原系私人住宅,很少重新造塔,而以正厅供奉代替佛塔。大约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汉式佛寺布局已基本定型,它基本上是采用中国传统世俗建筑的院落式格局,院落重室,常至数十院,层层深入。回廊周匝,廊内壁画鲜丽,琳琅满目,引人入胜。到了隋唐时代,佛寺建筑就逐渐改变过去以佛塔为主体的布局,而以佛殿为中心了。许多寺庙无塔,塔庙二字也就不再连用了。即使是建塔,也另辟塔院,置于寺前、寺后或两侧。按照中国的营造法则,在南北中轴线上为主要建筑物,在东西两侧为附属设施,布局对称。中国佛寺建筑,早期是以塔为中轴线上的主体,而后期则以殿堂为主体,塔建在附近了。

我国藏式的喇嘛寺不同于汉式寺庙的对称格局,其主殿居中,经堂佛殿环绕四周。喇嘛寺是喇嘛学习经文的地方,“扎仓”(即学院)是寺的主要建筑。大寺有五、六座“扎仓”。小寺仅有一座“扎仓”。喇嘛寺还有供奉佛像的“拉康”(佛殿)、喇嘛的住宅以及安放喇嘛尸体的喇嘛塔等。这些学院、佛殿、住宅构成了一组建筑群,它的布局是“扎仓”、“拉康”等为主体建筑,体量高大,矗立于喇嘛寺的中心位置,周围是数以千计的低矮的喇嘛住宅,立体轮廓十分鲜明。大的喇嘛寺往往占地100公顷以上,有几千乃至上万的喇嘛居住,宛如一座宗教城市。

§§§第二节殿堂配置和塑像释名(①本节参照周叔迦先生《法苑谈丛·寺院殿堂佛像释名》的解说。)

一、殿堂配置

殿堂是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一般地说,供奉佛像,借以瞻仰礼拜的称为“殿”。宋代称孔庙为“大成殿”。佛教也将寺院院落中房舍(称为“堂”或“寮”)以外的主体部分称为殿。僧侣说法修道和日常起居的房舍则称为“堂”。宋代以来禅宗寺院独盛,禅寺盛行“伽蓝七堂”的制度。七堂为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经堂、禅堂、塔、钟鼓楼等建筑。明代以来,伽蓝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像设也大抵一致了。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如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山门的左右为钟鼓楼,山门的正面为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法堂,再后为藏经楼(寺院图书馆),两侧廊庑,气势庄严。正中路左右两侧的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有的大寺还有五百罗汉堂,堂为田字形布置,内有四个小天井,十分精巧。寺院的东侧(左侧)为僧人生活区,建有僧房、职事堂(库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茶堂(接待室)等,西侧(右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云游僧人而名。整个寺院由多层院落组成,形成僧人的独特的宗教生活区。

二、三门殿

寺院的外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是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称“三门殿”。有的寺院虽只有一扇门,也相习称为三门。三门又称“山门”,因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在三门殿内的两侧塑有两大金刚像,手持金刚杵。金刚是金中最刚的意思,用以比喻坚固、锐利,表示能摧毁一切。杵是古代印度的兵器。金刚杵是古印度最坚固的兵器。金刚是侍卫佛、守护佛法的夜叉神,又名“密迹金刚”。我国《封神演义》还称金刚力士为哼哈二将,说哼哈二将是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但佛教典籍中并没有这样的名称。据《大宝积经》卷8《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后来他发誓,在信佛后要经常亲近佛,当金刚力士,出入佛之左右,普闻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他后来果真成了500名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金刚力士”原来只有一个,早期塑像也只是一尊。由于不合乎中国人喜欢对称的审美观念,不知哪朝哪代开始又添了一尊。金刚力士的职责是守护佛法,所以置于山门殿的左右两侧。塑像高大雄伟,做愤怒相,头戴宝冠,袒露上半身,手执金刚杵,双脚分立。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像愤颜闭口,怒目圆睁,平托金刚杵。二金刚力士共同把守山门,显示了佛门的威武森严,令人畏惧敬仰。

三、天王殿

在天王殿供奉的大肚弥勒佛,其左右是四大天王像,弥勒佛的背后是手执宝杵的现天将军身的韦驮天像。

(一)四大天王

古印度神话说,须弥山腹有“四天王天”,佛教吸取这个传说并加以改造利用。佛教通常把世界分为依次上升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最低,因具食欲、淫欲,故名。包括人类在内的所谓众生都属于欲界。欲界又有六天称“六欲天”,为天神所居。六欲天又有六重,第一层是四天王天,为四天王及其眷属(近侍、随从、信徒)的住所。四天王天的空间位置是在须弥山的山腰。山腰耸立着一座犍陀罗山,此山有四个山峰,四天王及其眷属就分别住在四个山峰上。四大天王的职责是“各护一天下”,即掌管四大部洲(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的山河大地,所以也称“护世四天王”。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分别辅佐天王守护十方。四大天王还各有八大名将,代为管理各处山河森林及小神。

四天王像在中国有一个逐渐汉化的过程。在唐代以前四大天王的形象是:

东方持国天王:因为能护持国土,故名。身为白色,穿甲戴胄,左手把刀,右手执(南北朝隋唐时代的长矛)拄地。也有手执弓矢的。守护东胜身洲。

南方增长天王:因为能令他人增长善根,故名。身为青色,也着甲胄,手执宝剑。守护南瞻部洲。

西方广目天王:因为能以净眼观察守护人民而得名。身为红色,也穿甲胄,左手执,右手把赤索。也有仅一手持宝剑的。守护西牛货洲。

北方多闻天王:此天王在四天王中最知名,地位最显赫,和中国宗教文化关系也最为密切。多闻天王的梵文音译是“毗沙门”。传说他是古印度教的天神俱毗罗,别名施财天,意思是财富的赠与者。他一身两任,既是守护神又是财神,能保护人民的财富。传说他原为忉利天的主人帝释天的部下,后脱离上司别树一帜。由于他的独特身份,深为中国僧人敬仰和艺术家们的喜爱。敦煌壁画就有许多关于毗沙门天王抛撒金银财宝的画像。传说毗沙门天王的眷属也很不同一般,吉祥天女是他的妻子或妹妹。有的造像,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是吉祥天女,右胁侍是毗沙门天王,地位极高。毗沙门有五个太子,其中的第二太子“独健”和第三太子“哪吒”最为有名。

唐代毗沙门的画像是,身为金色,着七宝金刚庄严甲胄,头戴金翅鸟(或凤凰)宝冠,带长刀,左手持供释迦牟尼佛的宝塔,右手执印度式的三叉戟(也有执宝棒或长的)。脚下踏三夜叉鬼:中间的名地天(欢喜天),作天女形,左为尼蓝婆,右为毗蓝婆,作恶鬼形。天王右边是五位太子和夜叉、罗刹等部下;左边有五位行道天女和天王的夫人。

宋代以后佛教进一步与中国迷信传说相融合,四大天王尤其是毗沙门天王的职能、形象也有了很大改变。毗沙门天王逐渐失去了他的特殊身份,解除了“财神”的要职而和其他三个天王处于平等地位了。有趣的是:又逐渐从他身上演化出一位“托塔李天王”。李天王指唐代镇守边关的武将李靖。这是用李靖使毗沙门天王变成了汉人。他一手执中国近古才出现的兵器“方天画戟”,一手擎宝塔。他有一妻三子一女,其中以哪吒最有名。哪吒由佛教哪吒演化而来,化洋为中,变为神仙。李天王还被安置为玉皇大帝的天兵总司令,哪吒充任前部先锋官,而另外两个儿子金吒、木吒则分别投奔在两位菩萨门下潜心修道。这可以说是佛教道教的人才交流!

由于上述的演化,四大天王也就成为专门镇守佛门的四大金刚了。相应的塑像也随之变化。在元代,东方持国天王改为手持琵琶,因为是帝释天的主乐神;南方增长天王手执宝剑;明代北方多闻天王改为手持雨伞,以表示福德;清代西方广目天王改为手拿蛇一类的动物。这四大天王的形象表示分主风调雨顺的职能,以迎合中国的社会心理。这和《封神演义》小说所描绘的相一致。《封神演义》还说四大天王原是我国佳梦关“魔家四将”,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和魔礼寿兄弟四人,后经姜子牙开封神榜而被派去西方作四大天王的,这也是民族主体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

(二)大肚弥勒佛

天王殿正面供奉的本尊像是弥勒像,传说弥勒是五代时的布袋和尚,浙江奉化一带人,原名“契此”。契此形体肥胖,面带笑容,语言无恒,常常背着木棒,棒上吊着口袋,在闹市行乞并教化群众,人称“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死在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临终时自称弥勒化身,后人遂在寺院天王殿塑造他的像。这可谓是中国化的弥勒佛。又根据印度佛教《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和《增一阿含经》载,弥勒是南印度人。弥勒是姓,译为慈氏,名阿逸多,译为无能胜,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后从人间往生兜率天(“兜率天”:佛教所谓六欲天之一,此天有内、外二院,外院是欲界天的一部分,内院是弥勒寄居于欲界的“净土”。)内院。经文上还说,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流传1万年之后,世间众生道德逐渐提高,不再需要佛教,佛教也就自行消亡了。此后又经过800余万年,弥勒菩萨由兜率天下降到此世界成佛,所以也称弥勒为未来佛。唐代弥勒像都是典型的佛或菩萨像,今北京广济寺奉天冠弥勒菩萨坐像,犹存中古遗风。

(三)韦驮

佛教天神,传说姓韦,名琨,为四大天王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据佛教传说,道宣律师曾和天人会谈,说南方增长天王部下有一位韦琨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北洲无人出家),护助诸出家人。中国佛教故事中还有韦驮守护伽蓝的传说,因而特别受中国僧人的尊崇,尤其是近世所建寺院必奉他为守护神。另外,北凉昙无谶译的经中,有韦驮天的名称,如《金光明经》说:“风水诸神,韦陀天神”。而《一切经音义》则认为是梵文“室健陀天”的误译。韦驮天是印度崇拜的群神之一。中国僧人心目中的护法韦驮大概是韦琨将军与韦驮天混合化的神。一般韦驮像是身穿古将军服,手执金刚杵,位置在天王殿弥勒佛后,面对释迦牟尼像。韦驮的姿势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十,横宝杵于两腕,笔挺直立;另一种是左手握杵拄地,右手叉腰,左脚略向前立,面向大雄宝殿,仿佛在注视出入行人的动向。后者和《封神演义》中那位手使降魔杵,后来投奔西方肉身成圣的韦护,在造型上是一致的。

同类推荐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的万千进行最智慧的阐释。让我们和星云大师一起活在当下,感悟幸福,了悟人生得失盈亏,离苦得乐,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豪门绯闻:追捕小逃妻

    豪门绯闻:追捕小逃妻

    她是公司的小白领,离婚后,成为了一个后妈。后妈这个字眼,对她来说非常陌生。为了和继女好好相处,她学会了忍耐,并且真心真意的对这个孩子好,她徘徊在两个前夫之间。第一任前夫那可真是,是一个是狗改不了吃屎的主,跟她复婚,却把手里的钱给了小三。第二任前夫,那可是要多温柔有多温柔,要多体贴有多体贴,绝对是一个绝版好男人,他为了前妻和孩子,跟她离婚,她理解,她忍了。
  • 教你打乒乓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教你打乒乓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球类体育运动的起源很早,中国在2300年前,即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足球运动,当时的足球叫“蹴鞠,至汉代,蹴鞠运动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有了专业足球队、竞赛规则,还设立了裁判员。汉代,我国的踢毽子运动也十分盛行,至清末,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不仅用踢毽子锻炼身体,而且还把它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相提并论,可见对其的宠爱程度。
  • 独特的浩然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学

    独特的浩然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学

    浩然作为跨越十七年、“文化大革命”、新时期的见证作家,他在每个生命阶段的创作都预示着当代文学的转折性意义,他在文学意义上的重要性不言自...
  • 二少追妻36天:盛世婚宠

    二少追妻36天:盛世婚宠

    爱情,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是不顾一切的飞蛾扑火,还是海枯石烂的一往情深?于童梦瑶而言,年少轻狂的爱情是她一直追求的天荒地老,然他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切的美好。“你这个该死的流氓,下流。”华灯初上,她甩了他一巴掌,自此,她和他结下了“孽缘”。司徒司宇,司徒家二公子,玩世不恭、桀骜不驯,他不信命运,但命运却让他遇上她。对他而言,童梦瑶的出现是一场意料之外,更是命中注定。于是,这一场爱情追逐賽拉开序幕……【宠文,先虐后甜,男主小气腹黑毒舌,女主美丽高傲,一场邂逅,一眼定情,情定一生。群号:123031463】
  • 兼职老婆

    兼职老婆

    他用尽手段打造她,赐她荣华富贵,硬生生的把她宠成了现实版灰故娘。她知道他只是利用她来得到公司的撑控权,两年后,他霸业功成,她成了弃子。姣贵的名媛瞬间坠落,她只是坚强的微笑,不过做了一场梦而于,醒了,她还是原来的她。但是,她却再也无法潇洒的微笑了,总有抹健影霸占着她的脑海,挥之不去。曾经有人提醒她:“爱上他就万劫不覆!”当被他无情抛弃时,她只能凄苦的自嘲,明明警告自己不要动心,可却还是深陷了!他身边美女如云,她知道,但因为爱上了,她一忍再忍!两年后,他说要选最漂亮的女人做妻子,生下凌氏高贵的血脉,她轻扶着微隆的小腹,暗自离开,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不配生下他的种。两年后,她只身离开,他没有挽留她被抛弃的谣言,一如她姣宠时般,风头正劲,坚强的她被击跨了,原来,她再也不能从容。只是,谣言初起,便消声灭迹,原因是,他买下版权,对着别人的疑惑,他只嘲:“只是怜悯她!”看着她苍白的病颜,他的心竟然波动了,在酒吧里,从一堆男人中将她拽出来,却看见她失望受伤的眼睛。“松手,我和你没有关系了!”夏可发现,只有心死,才能仰视尊贵的他,这种感觉,竟然也不错。“你在陪酒?”他气急败坏。“与你无关!”她咬牙切齿,她的尊严,她的人生,被他一手毁了,他却来讥讽她,真是悲哀。“我不准你做这些愚蠢的事!”他冷冷的说,愤怒的嗓音中掩饰不了他失控的情绪。“因为你这句话,我忽然爱上这分职业了!”她挑衅的微笑。“你不就要钱吗?我给你!”他用一惯的讥讽刺激她。“我要钱,但不要你的!”她恨恨的甩开他,昂着脑袋转身,但却在下一秒被狠狠的扯入坚实的怀中,呼吸被夺。压仰的情感,残酷的现实,逃开的只是身体,心却依然囚困。推荐好友痕儿的新文,望亲们多来踩踩,《邪魅首席的禁锢妻》
  • 棋子

    棋子

    《棋子》已入五折特价书库,全文订阅只须半价,(*^__^*)嘻嘻……本文不是悲剧,想看悲剧的绕道,女主很腹黑,想看善良可爱圣母玛利亚型女主的绕道,谢谢合作!(*^__^*)嘻嘻……她,尝尽人生百味,沧海桑田后,蓦然回首,依然迷茫;他,冷傲绝情,邪魅残忍,欲坐拥天下阴谋,阳谋,玩转天下!一朝穿越,他,成为她的父亲!她,却是他的棋子!他道:就算是死,你也休想逃离我的身旁……她道:除了杀了我,否则,休想完全控制我……十岁那年——他送予她第一件礼物:白玉,通体洁白,唯额上一红点,也是如墨的孩子,一条蟒龙!“它,是如墨的孩子,就如同你是我的小宝贝!”眸中,几许温情,脸上带着邪魅,似笑非笑。白玉,灵性十足,与主人心意相通!此后,白玉便成了她的武器!也成了他的囚裔……此后,是阴谋?是背叛?情伤心死……这是玉玉帮小LL写的简介,看起来比小LL自己写的棒多了,(*^__^*)嘻嘻……下面是小LL自己写的简介,汗颜呀……PS.小LL不写悲剧!!!!她,尝尽人生百味,沧海桑田后,蓦然回首,依然迷茫;他,冷傲绝情,邪魅残忍,欲坐拥天下,但却孤寂茫然;一场荒谬的穿越,她成为他的女儿,也是他手中的棋子,命运让两个感情的初学者相遇,伤害成为他们间唯一的交流,为了妹妹,她助他成就霸业,当妹妹的幸福在即时,当他权倾天下时,她再次选择了飘逝,但她的香消玉碎,却造就了一代嗜血的暴君,欲要天下人为她陪葬……PS.小LL不写悲剧!!!!!!(小LL已经尽力了,自认写简介的确不是我所长,唉……)*************************************************推荐自己的文文,《高中生小后妈》(搞笑)已完结《棋子》(穿越)已完结《权倾弃妇》(穿越)已完结《律政俏妈咪》(现代)已完结《爱妃再嫁我一次》(穿越)已完结《情咒之约定来世》(架空)已完结《夺情总裁退爱妻》(现代)已完结**************************************************推荐小LL姐妹们的作品:《冷情杀手的总裁情夫》夜梦羽,偶的太子妃,(*^__^*)嘻嘻……
  • 你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

    你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

    《你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选择的话题不同于以往的那些名人名言,而是来自民间、来自百姓、来自草根,直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困境。
  • 废妾大小姐

    废妾大小姐

    她,来自现代享誉国际的暗杀组织“夜煞”的掌权大小姐,擅长催眠,媚术,制毒,暗杀,行事阴狠毒辣,八面玲珑!(本书已入半价书库)★★☆☆☆她,大成王朝秦王北宫傲的侍妾,胆小懦弱,败在妻妾勾心斗角的牺牲品,于大雪天被痴恋的男人休弃,不惜苦苦哀求,可怜被冻死在王府门前!★★☆☆☆一场穿越,她成了她,于是一个又一个的优秀美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他,西门影,红叶山庄的冰块少主,风华绝代,医毒无双,一次又一次的针锋相对,她的独特个性一点点的征服了他!他,束岚初,天下首富,自诩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当他再次见到她,为什么他的眼里,心里满满的都是她?他,北宫傲,冷情王爷,外表绝色倾城,实则毒辣冷残,本以为她成了废妾会自生自灭,然再一次相遇,她的与众不同,让他很是着迷,为了得到她,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他,耶律皓,一代枭雄,意在天下,在如画江山与心爱美人之间,他又该做出怎样的抉择?他……且看重生后的废妾大小姐沈若纭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如何玩死陷害她的小人,如何找到属于她的那一份真爱!
  • 国旗阿妈啦

    国旗阿妈啦

    仁曲珍是一位深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藏族老人,在四十五年的时间里,这位老共产党员每天执著地将五星红旗在自己的院中挂起来,成为边陲山村一道美丽的风景。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知道老人的事迹后,都给予了关注与关怀。《国旗阿妈啦》的作者杨年华深入老人所在的樟木镇帮村采访、拍摄,对老人的人生故事进行了解,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升旗行为进行探寻,最终写成本书。《国旗阿妈啦》以老人一生的坎坷经历,尤其作为旧农奴,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生活、尊严上的翻天覆地变化为核心,以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描写对象,进而将镜头拉远,焦点扩大到老人所在的一个村、一个镇的数十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