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39

第39章 玄学思潮

一、魏晋玄学的主题和演变

《南齐书·王僧虔传》引王氏诫子书,比较全面地涉及魏晋玄学的范围和内涵。文中谈的《老子》、《庄子》、《周易》,以及论注百氏、荆州《八袠》、《才性四本》、《声无哀乐》七个方面,就是魏晋玄学的基本内涵。可见魏晋玄学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涉及道家的基本著作《老子》、《庄子》和儒家的经典著作《周易》以及各家的大量注解,还有才能和本性、自然与情感的关系问题等。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这三部书是魏晋南北朝谈玄的主要经典,也是谈玄的主要内容。在“三玄”中,《老子》、《庄子》比《周易》居于更重要的地位,玄学家都以《老子》、《庄子》解《周易》,魏晋玄学家的学说倾向于精神气象,主要是继承先秦道家尤其是秦汉以来的黄老道家的思想和风采,基本上是道家的新发展。

魏晋玄学既玄远又现实,既抽象又具体。魏晋玄学家探讨的主题,是理想人格问题,他们和汉代经学家拘泥于君臣父子之道不同,醉心于人格的完美,由此而有“自然”与“名教”之辨。“自然”指天道的本来状态,天道是自然无为的,“名教”属于人事,是官职名分、名目(对人物的评论)、名节与礼乐等的总称。理解圣人的根本点,在于如何处理和体现天道与人事的关系。玄学家注解《老子》、《庄子》、《周易》都是从社会人事政治方面去说明消息盈虚之理,以阐明最高的理想人格。魏晋玄学不等于哲学,哲学是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从哲学角度来看,魏晋玄学家的思想重心是有无问题。有与无是名教与自然的更进一步的抽象化,名教是有为,是有,自然是无为,是无。有无问题原是先秦道家哲学的轴心,魏晋玄学家探讨有无问题的特点在于采用新的方法,即自觉地用本来范畴作为研究的根本方法,从而把有无问题的探讨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也正是魏晋玄学的根本特征之所在。

魏晋玄学,从所据的经典来说,就是“三玄”之学;从其主题来说,是探求理想的人格,即“名教与自然之辨”之学;从其哲学的内容来说,则是着重探讨本体论的玄远之学。

魏晋玄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在魏晋之际,玄学与政治的关系甚深。在魏末,主张“自然”的一派是曹氏党,如嵇康、阮籍等;主张“名教”的是司马氏党。司马氏统一全国之后,原来主张“自然”的,有的也转而认为“名教”与“自然”没有什么区别,如山涛原来与嵇康、阮籍一样,崇尚“自然”,后来做了大官,又转为主张“名教”与“自然”的统一了。又如才性问题,属于司马氏党的钟会、傅嘏强调才性的“合”、“同”,而忠于曹氏的李丰、王广则主张才性的“离”、“异”。历史表明,玄学一旦脱离政治,它的生命就结束了。根据玄学家与当时政治的关系及由此而产生的玄学思想重点的变化,魏晋玄学大约可以分为三期:1.何晏、王弼,宣传“名教”本于“自然”,主张贵无论;2.嵇康、阮籍,重自然,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3.裴、郭象,重名教,主张崇有。王弼是魏晋玄学的重要奠基者,郭象是魏晋玄学的顶峰。其后张湛,虽也讲贵无,但与王弼不同,且讲生死,离开政治,是玄学家向宗教家的过渡人物。至于佛教学者僧肇,在理论上取消有无、本末的对立,宣扬出世主义,与政治失去联系,客观上宣布了玄学的终结。虽然,此后玄学作为一门学问仍然受到统治者和一些学者的重视,但是,作为一种思想潮流已经失去发展势头而趋于停滞,也就是到了它的历史尽头了。

以下着重论述魏晋玄学家提出的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

二、“名教”与“自然”之辨

“名教”与“自然”之辨是魏晋玄学的基本问题。玄学家们企图通过对这个问题的争辩,把儒家的名教观念和道家的自然观念调和起来,为名教存在的合理性寻找理论根据。

(一)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说

王弼说:“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长官,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老子·三十二章注》)“朴”,自然。“立名分”、“定尊卑”是“朴散”之后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名教是自然的产物,又说:“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以善为师,不善为资,移风易俗复使归于一也。”(《老子·二十八章注》)圣人因“道”的分散而立官长名分,在分散之中,又必须“复使归于一”。也就是名教要合乎自然原则(“道”)。在王弼看来,自然是根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反映。名教既出于自然,又要“归于”即合乎自然。从而论证封建制度是合乎“道”,即符合自然原则的。

(二)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说

和王弼不同,嵇康、阮籍则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认为名教不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它是束缚人性的绳索。嵇康说:“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这里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就是要人们超出名教的束缚,不尚虚荣,摆脱物质享受等欲望,不为追求富贵而胡作非为。嵇康强调名教是违背人性的,他说:“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难自然好学论》)。嵇康把自然归结为人的本性,即真情实感,认为名教促使人们矫揉造作,骛名竞利,是有害于人们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和表现的。阮籍说:“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大人先生传》)认为君臣名教礼法都是压迫和束缚人民的枷锁,主张鄙弃名教。

应当指出,嵇康、阮籍抨击名教,是针对当时的司马氏的虚伪的名教而发的。他们的内心对儒家名教倒是相信到固执之极的。他们是反对司马氏集团所耍弄的那套虚伪的名教,以维护真正的名教。他们揭露自然与虚伪名教的矛盾,目的是为了求得自然与真正名教的统一。

(三)郭象的“名教”即“自然”说

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说:“向子期(秀)以儒道为一”(《辨宗论》)。就是说,向秀主张名教与自然的统一。向秀认为人的本能的欲望要求是“自然之理”,但要“节之以礼”,竭力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郭象则进一步取消名教与自然的区别,认为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两者本来是一回事。他认为一切事物存在的状态都是自然的,合理的,社会上的君臣上下,等级贵贱,仁义礼法,都是“天理自然”,恪守名教也就是顺应自然。由此郭象还有圣人“游外弘内”之说。他说:“夫神人即今所谓圣人也。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庄子·逍遥游注》)“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庄子·大宗师注》)“神人”是神仙,“圣人”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神人就是圣人。“游外”是崇信名教,“弘内”是顺任自然,两者“外内相冥”,则名教与自然合为一体。在郭象看来,只有遵循名教的原则去生活,才符合自然,参加政治活动与思想清高、一尘不染是一回事。十分明显,这是粉饰门阀士族统治的哲学。

三、“有无”之辨

魏晋玄学中,和“名教”与“自然”之辨密切相关的是“有无”之辨。这是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标志着我国古代哲学的新发展。

(一)王弼的贵无论

何晏、王弼注述老子,强调有生于无。何晏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道论》)王弼说:“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老子·四十章注》)所谓有指物质存在,所谓无指没有任何规定性的绝对。王弼以无为本,以有为末,也就是主张一切相对的事物都依靠于超越一切相对的绝对。这里,将相对和绝对加以区别,是有理论思维意义的,但是忽略了绝对对相对的依存关系,把绝对看作超越相对的,这个抽象的绝对只能是主观思维的虚构。因此,王弼的贵无论在本质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王弼在论证有无、本末的过程中,还结合着阐发体用的范畴。他说:“故虽德盛业大而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老子·三十八章注》)这是说,圣人效法天地,而有日新的盛德,富有的大业,这是“以无为用”,由此也说明不能“舍无以为体”。所谓用是指作用、表现,所谓体是指本体、本质。盛德大业都是“无”的作用,换句话说,“无”是盛德大业的根本。这里,王弼认为体用统一于“无”,是一种客观主义观点。但是他主张“体用不二”,本体内在于万有,万有都是本体自身的表现,这又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

(二)裴的崇有论

西晋时代哲学家裴,为了反对“贵无”思想,著《崇有论》,文中说:“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至无”,绝对的无。裴认为无不能生有,原始的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失去有也就丧失生。有以生为本分,虚无就是失去有。裴还指出,如果贵无贱有,必至于“遗制”、“忘礼”,社会秩序也就难以维持了。裴驳斥“有生于无”的理论,肯定物质存在的“有”是根本的,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郭象的独化论

郭象否认“有生于无”,认为“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庄子·齐物论注》)。根本没有造物主,万物都是自造的。裴主张“始生者自生”,郭象则以为“物各自生,而无所出”(同上),他称之为“独化”。对于“独化”,郭象从两方面展开论证,一是无不能生有:“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同上)“无”是空无,“有”即存在。无不能有,有不是从未生状态或他物产生的,万物都是自生的。所谓“自生”也并不是有一个“我”在那里生有,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二是有是“无待”的:“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卒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同上)。如果寻找事物产生的外在条件,即寻找“所待”,那么,对于“所待”者也要寻找其“所待”者,这样就要无穷尽地往上推,最终必须承认是“无待”,即万物是不依赖他物而产生的。郭象的独化论,反对造物主,反对神学目的论,这表现了唯物主义的倾向;但他所讲的“物各自生”的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相对于裴《崇有论》的具体事物都是“偏无自足,故凭乎外资”的观点来说,是一种倒退。郭象由于把“有”抽象化,因此又具有唯心主义的倾向。

四、“言意”之辨

“言意”之辨是和“有无”之辨密切相关的,是探索物象、语言、思维的关系以及语言能否表达真理的问题。

(一)王弼的“言不尽意”说

《易传·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言”,卦辞,语言。“意”,卦的义理,思想。“象”,卦象,物象。意思是说,言不足以尽意,然而可以用象来表示言所不能表示的意思。略早于王弼的名士荀粲进一步说:“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三国志·魏志·荀彧传》注引何劭《荀粲传》)强调理的精致微妙部分是不能用物象来表示的,把“言不尽意”说推向极端。王弼更加以综合和引申,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周易略例·明象》)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用言来把握象,用象来把握意;二是得象要忘言,得意要忘象。王弼十分强调后一层意思,说:“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同上)

应当承认,“言不尽意”,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达思想和真理。王弼的“忘言”“忘象”说,也是强调把握义理的精神实质,而不拘泥于言辞,这对于反对汉儒的烦琐学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把“言”“象”仅仅作为“得意”的手段,否认它在深化理性认识中的作用,因而可以抛弃,这就过分夸大了它的局限性,过分夸大了直观在认识中的作用,是错误的。

(二)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西晋学者欧阳建反对“言不尽意”说,著《言尽意论》,说:“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辨。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辨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鉴”,照。“识”,知。“鉴识”,明晰认识。这段话肯定了名、言的三种功能:一是“言”用来明“理”,即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二是“名”用来指“物”,即分别客观事物的不同品类;三是借以交流人们之间的思想和感情。欧阳建充分肯定名、言的作用。他说,名与物、言与理的关系如同响与声、影与形的关系一样,是彼此一致的,所以言能尽意。这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反驳“忘言忘象”说,是正确的。但是欧阳建对言与意之间的矛盾、对言在尽意方面的局限性则认识不足,是其理论缺陷。

五、“才性”之辨

所谓才是指才能、才干,所谓性是指德行、操行。前者是人的外在表现,后者是人的内在本质。探讨这两者的关系就是“才性”之辨的主旨。三国时曹操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直接推动了才性关系问题讨论的展开。从曹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始,展开了才性同异离合的讨论,经过八九年时间,钟会作出“才性四本”的总结。可惜文已失传,只能从《世说新语》的注和有关传记中看出其梗概。

所谓四本,《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魏志》说:“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四本”就是关于才性同异离合的四种说法。论才性“同”,是以人的内在本质释性,以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释才。性才是统一的,才的美恶即性的美恶的外见,性善必然才美,性恶必然才朽。论才性“异”、“合”、“离”,都是以人的操行释性,才能释才,由此而认为性才是相异的、相离的,或者是相合的。“才性四本”可以归结为两派:合、同派和离、异派。这种才性问题的学术观点的分歧,是和当时论者的政治地位、归属直接相关的。傅嘏、钟会追随当时实际上左右政局的司马氏路线,政治上得到信任和重用,所以主张才性一致;李丰、王广,既非曹氏的密戚匠臣,也非司马氏的党羽,政治地位虽高,但极不稳定,才能受到压抑,所以主张才性不一致。可见“才性”之辨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理论反映。

同类推荐
  • 周易与人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论证了“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为政、处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
  • 厚黑学(全集)

    厚黑学(全集)

    “厚如城墙”,岿然不动,静观其变,一旦时机来到,就需断,“黑如煤炭”,决然出击,勇猛果决。“厚”在伺机,“黑”在决胜,一件事要成功,二者缺一不可。
  •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将《周易》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力求能引导读者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花开的幸福

    花开的幸福

    读者群:58748419梦嫣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身边从不缺少男人,缺少的只是让我心动的男人。可是,当她遇到寻找已久,那个心动的男人时。可是她却不能爱。要努力的压抑着自己内心那火热的情感。爱却不能说。明明爱到痴迷却要说不爱。那种感觉真的是生不如死。梦嫣:因为你是静宜的男朋友,所以我不能爱。天航:爱就要不顾一切。花开了,春天来了,爱情降临了,那么,我们都幸福了。花开的幸福……
  • 二手皇后太嚣张

    二手皇后太嚣张

    “今夜,朕就要毁了你!”他邪鹜地宣告,眼里锋芒尽露,却在顷刻间动弹不得。“我好怕哦!”风琉璃做出一个惊恐不已的动作,缓缓揪住了他的衣领,倏然语气变冷,“不过现在被毁的那个人应该是你吧!”嘴角牵起一个魅惑的弧度,她忽然重重将他从身上甩开,再附以狠狠的一脚,这才施施然翻身下床,“你这么喜欢做运动,我就给你一份特别的分手礼吧!”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几句,看着他的脸色遇见阴沉,她却笑得是分外的灿烂!“凌馨儿……”他想嘶吼却发不出声音来,唯有用目光凌迟她,她优雅地将一纸信笺扔到他的身上,傲然宣布:“轩辕煜宸,这是我给你的休书,从此后你我各不相干!”皇上很帅很英明么?切,纯属一个大变态!反正,她,不稀罕!冥域圣子很厉害吗?她,不鸟他!咦,这个像妖孽一样美艳的男人竟然是第一国师?好!她要他……当她的跟班!乌龙穿越又如何?过气皇后又如何?她风琉璃可不是好欺负的,吼吼!哪管它歌舞升平还是乱世浮华,我自轻狂红尘任逍遥……★○※※千霓绯雅不太会写简介,大家不如直接进去看文好了,觉得不错的收藏一下,赏朵花花,钻石更好,哈哈!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初次写文,不足之处还请亲们不吝于指出,谢谢!感谢读者nikkiyff为本文做了个视频,喜欢二手皇后的朋友们都请去看看哦,好漂亮的视频,哈哈:
  • 丹凤街

    丹凤街

    张恨水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一生写小说100多部,其作品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80年代来,他的作品经久不衰。几年来他的很多作品被搬上屏幕,再度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在众多的读者和观众中有相当的地位。
  • 九重宫阙(上)

    九重宫阙(上)

    意外入宫,深陷其中,步步为营,机磁算尽,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心意爱上一个本不该爱的人。为人淡然,不喜争夺,却被逼步入高位,这营中本就无真正的姐妹与敌人,但即使身处高位,却也高处不胜寒,奈何她却无回头之路……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quot;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3)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前妻

    前妻

    爱,是一种近乎执拗地坚持,即使那爱受了伤!爱一个人,一辈子的执念,如叶桑如林贝贝也如文中某某!叶桑:我终做不成大度的女人,虽然我很想。可是,楚一衍,如果换做是我做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样?楚一衍:离婚五年了,为什么我还会对你一如当初,为什么你的一举一动还能搅得我心神不安。孟鑫:你没忘记他,就像不能忘记你的我一样,我本来就不应该在你们之间掺上一脚,杨睿:婚姻不就是一张纸嘛!可为什么等我想收心的时候,人却不见了。林贝贝:叶桑,我现在才知道,你说的话是对的,女人爱男人没有错,但要在爱男人的同时也要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