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39

第39章 玄学思潮

一、魏晋玄学的主题和演变

《南齐书·王僧虔传》引王氏诫子书,比较全面地涉及魏晋玄学的范围和内涵。文中谈的《老子》、《庄子》、《周易》,以及论注百氏、荆州《八袠》、《才性四本》、《声无哀乐》七个方面,就是魏晋玄学的基本内涵。可见魏晋玄学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涉及道家的基本著作《老子》、《庄子》和儒家的经典著作《周易》以及各家的大量注解,还有才能和本性、自然与情感的关系问题等。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这三部书是魏晋南北朝谈玄的主要经典,也是谈玄的主要内容。在“三玄”中,《老子》、《庄子》比《周易》居于更重要的地位,玄学家都以《老子》、《庄子》解《周易》,魏晋玄学家的学说倾向于精神气象,主要是继承先秦道家尤其是秦汉以来的黄老道家的思想和风采,基本上是道家的新发展。

魏晋玄学既玄远又现实,既抽象又具体。魏晋玄学家探讨的主题,是理想人格问题,他们和汉代经学家拘泥于君臣父子之道不同,醉心于人格的完美,由此而有“自然”与“名教”之辨。“自然”指天道的本来状态,天道是自然无为的,“名教”属于人事,是官职名分、名目(对人物的评论)、名节与礼乐等的总称。理解圣人的根本点,在于如何处理和体现天道与人事的关系。玄学家注解《老子》、《庄子》、《周易》都是从社会人事政治方面去说明消息盈虚之理,以阐明最高的理想人格。魏晋玄学不等于哲学,哲学是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从哲学角度来看,魏晋玄学家的思想重心是有无问题。有与无是名教与自然的更进一步的抽象化,名教是有为,是有,自然是无为,是无。有无问题原是先秦道家哲学的轴心,魏晋玄学家探讨有无问题的特点在于采用新的方法,即自觉地用本来范畴作为研究的根本方法,从而把有无问题的探讨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也正是魏晋玄学的根本特征之所在。

魏晋玄学,从所据的经典来说,就是“三玄”之学;从其主题来说,是探求理想的人格,即“名教与自然之辨”之学;从其哲学的内容来说,则是着重探讨本体论的玄远之学。

魏晋玄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在魏晋之际,玄学与政治的关系甚深。在魏末,主张“自然”的一派是曹氏党,如嵇康、阮籍等;主张“名教”的是司马氏党。司马氏统一全国之后,原来主张“自然”的,有的也转而认为“名教”与“自然”没有什么区别,如山涛原来与嵇康、阮籍一样,崇尚“自然”,后来做了大官,又转为主张“名教”与“自然”的统一了。又如才性问题,属于司马氏党的钟会、傅嘏强调才性的“合”、“同”,而忠于曹氏的李丰、王广则主张才性的“离”、“异”。历史表明,玄学一旦脱离政治,它的生命就结束了。根据玄学家与当时政治的关系及由此而产生的玄学思想重点的变化,魏晋玄学大约可以分为三期:1.何晏、王弼,宣传“名教”本于“自然”,主张贵无论;2.嵇康、阮籍,重自然,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3.裴、郭象,重名教,主张崇有。王弼是魏晋玄学的重要奠基者,郭象是魏晋玄学的顶峰。其后张湛,虽也讲贵无,但与王弼不同,且讲生死,离开政治,是玄学家向宗教家的过渡人物。至于佛教学者僧肇,在理论上取消有无、本末的对立,宣扬出世主义,与政治失去联系,客观上宣布了玄学的终结。虽然,此后玄学作为一门学问仍然受到统治者和一些学者的重视,但是,作为一种思想潮流已经失去发展势头而趋于停滞,也就是到了它的历史尽头了。

以下着重论述魏晋玄学家提出的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

二、“名教”与“自然”之辨

“名教”与“自然”之辨是魏晋玄学的基本问题。玄学家们企图通过对这个问题的争辩,把儒家的名教观念和道家的自然观念调和起来,为名教存在的合理性寻找理论根据。

(一)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说

王弼说:“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长官,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老子·三十二章注》)“朴”,自然。“立名分”、“定尊卑”是“朴散”之后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名教是自然的产物,又说:“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以善为师,不善为资,移风易俗复使归于一也。”(《老子·二十八章注》)圣人因“道”的分散而立官长名分,在分散之中,又必须“复使归于一”。也就是名教要合乎自然原则(“道”)。在王弼看来,自然是根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反映。名教既出于自然,又要“归于”即合乎自然。从而论证封建制度是合乎“道”,即符合自然原则的。

(二)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说

和王弼不同,嵇康、阮籍则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认为名教不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它是束缚人性的绳索。嵇康说:“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这里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就是要人们超出名教的束缚,不尚虚荣,摆脱物质享受等欲望,不为追求富贵而胡作非为。嵇康强调名教是违背人性的,他说:“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难自然好学论》)。嵇康把自然归结为人的本性,即真情实感,认为名教促使人们矫揉造作,骛名竞利,是有害于人们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和表现的。阮籍说:“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大人先生传》)认为君臣名教礼法都是压迫和束缚人民的枷锁,主张鄙弃名教。

应当指出,嵇康、阮籍抨击名教,是针对当时的司马氏的虚伪的名教而发的。他们的内心对儒家名教倒是相信到固执之极的。他们是反对司马氏集团所耍弄的那套虚伪的名教,以维护真正的名教。他们揭露自然与虚伪名教的矛盾,目的是为了求得自然与真正名教的统一。

(三)郭象的“名教”即“自然”说

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说:“向子期(秀)以儒道为一”(《辨宗论》)。就是说,向秀主张名教与自然的统一。向秀认为人的本能的欲望要求是“自然之理”,但要“节之以礼”,竭力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郭象则进一步取消名教与自然的区别,认为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两者本来是一回事。他认为一切事物存在的状态都是自然的,合理的,社会上的君臣上下,等级贵贱,仁义礼法,都是“天理自然”,恪守名教也就是顺应自然。由此郭象还有圣人“游外弘内”之说。他说:“夫神人即今所谓圣人也。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庄子·逍遥游注》)“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庄子·大宗师注》)“神人”是神仙,“圣人”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神人就是圣人。“游外”是崇信名教,“弘内”是顺任自然,两者“外内相冥”,则名教与自然合为一体。在郭象看来,只有遵循名教的原则去生活,才符合自然,参加政治活动与思想清高、一尘不染是一回事。十分明显,这是粉饰门阀士族统治的哲学。

三、“有无”之辨

魏晋玄学中,和“名教”与“自然”之辨密切相关的是“有无”之辨。这是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标志着我国古代哲学的新发展。

(一)王弼的贵无论

何晏、王弼注述老子,强调有生于无。何晏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道论》)王弼说:“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老子·四十章注》)所谓有指物质存在,所谓无指没有任何规定性的绝对。王弼以无为本,以有为末,也就是主张一切相对的事物都依靠于超越一切相对的绝对。这里,将相对和绝对加以区别,是有理论思维意义的,但是忽略了绝对对相对的依存关系,把绝对看作超越相对的,这个抽象的绝对只能是主观思维的虚构。因此,王弼的贵无论在本质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王弼在论证有无、本末的过程中,还结合着阐发体用的范畴。他说:“故虽德盛业大而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老子·三十八章注》)这是说,圣人效法天地,而有日新的盛德,富有的大业,这是“以无为用”,由此也说明不能“舍无以为体”。所谓用是指作用、表现,所谓体是指本体、本质。盛德大业都是“无”的作用,换句话说,“无”是盛德大业的根本。这里,王弼认为体用统一于“无”,是一种客观主义观点。但是他主张“体用不二”,本体内在于万有,万有都是本体自身的表现,这又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

(二)裴的崇有论

西晋时代哲学家裴,为了反对“贵无”思想,著《崇有论》,文中说:“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至无”,绝对的无。裴认为无不能生有,原始的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失去有也就丧失生。有以生为本分,虚无就是失去有。裴还指出,如果贵无贱有,必至于“遗制”、“忘礼”,社会秩序也就难以维持了。裴驳斥“有生于无”的理论,肯定物质存在的“有”是根本的,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郭象的独化论

郭象否认“有生于无”,认为“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庄子·齐物论注》)。根本没有造物主,万物都是自造的。裴主张“始生者自生”,郭象则以为“物各自生,而无所出”(同上),他称之为“独化”。对于“独化”,郭象从两方面展开论证,一是无不能生有:“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同上)“无”是空无,“有”即存在。无不能有,有不是从未生状态或他物产生的,万物都是自生的。所谓“自生”也并不是有一个“我”在那里生有,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二是有是“无待”的:“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卒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同上)。如果寻找事物产生的外在条件,即寻找“所待”,那么,对于“所待”者也要寻找其“所待”者,这样就要无穷尽地往上推,最终必须承认是“无待”,即万物是不依赖他物而产生的。郭象的独化论,反对造物主,反对神学目的论,这表现了唯物主义的倾向;但他所讲的“物各自生”的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相对于裴《崇有论》的具体事物都是“偏无自足,故凭乎外资”的观点来说,是一种倒退。郭象由于把“有”抽象化,因此又具有唯心主义的倾向。

四、“言意”之辨

“言意”之辨是和“有无”之辨密切相关的,是探索物象、语言、思维的关系以及语言能否表达真理的问题。

(一)王弼的“言不尽意”说

《易传·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言”,卦辞,语言。“意”,卦的义理,思想。“象”,卦象,物象。意思是说,言不足以尽意,然而可以用象来表示言所不能表示的意思。略早于王弼的名士荀粲进一步说:“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三国志·魏志·荀彧传》注引何劭《荀粲传》)强调理的精致微妙部分是不能用物象来表示的,把“言不尽意”说推向极端。王弼更加以综合和引申,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周易略例·明象》)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用言来把握象,用象来把握意;二是得象要忘言,得意要忘象。王弼十分强调后一层意思,说:“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同上)

应当承认,“言不尽意”,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达思想和真理。王弼的“忘言”“忘象”说,也是强调把握义理的精神实质,而不拘泥于言辞,这对于反对汉儒的烦琐学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把“言”“象”仅仅作为“得意”的手段,否认它在深化理性认识中的作用,因而可以抛弃,这就过分夸大了它的局限性,过分夸大了直观在认识中的作用,是错误的。

(二)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西晋学者欧阳建反对“言不尽意”说,著《言尽意论》,说:“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辨。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辨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鉴”,照。“识”,知。“鉴识”,明晰认识。这段话肯定了名、言的三种功能:一是“言”用来明“理”,即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二是“名”用来指“物”,即分别客观事物的不同品类;三是借以交流人们之间的思想和感情。欧阳建充分肯定名、言的作用。他说,名与物、言与理的关系如同响与声、影与形的关系一样,是彼此一致的,所以言能尽意。这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反驳“忘言忘象”说,是正确的。但是欧阳建对言与意之间的矛盾、对言在尽意方面的局限性则认识不足,是其理论缺陷。

五、“才性”之辨

所谓才是指才能、才干,所谓性是指德行、操行。前者是人的外在表现,后者是人的内在本质。探讨这两者的关系就是“才性”之辨的主旨。三国时曹操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直接推动了才性关系问题讨论的展开。从曹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始,展开了才性同异离合的讨论,经过八九年时间,钟会作出“才性四本”的总结。可惜文已失传,只能从《世说新语》的注和有关传记中看出其梗概。

所谓四本,《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魏志》说:“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四本”就是关于才性同异离合的四种说法。论才性“同”,是以人的内在本质释性,以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释才。性才是统一的,才的美恶即性的美恶的外见,性善必然才美,性恶必然才朽。论才性“异”、“合”、“离”,都是以人的操行释性,才能释才,由此而认为性才是相异的、相离的,或者是相合的。“才性四本”可以归结为两派:合、同派和离、异派。这种才性问题的学术观点的分歧,是和当时论者的政治地位、归属直接相关的。傅嘏、钟会追随当时实际上左右政局的司马氏路线,政治上得到信任和重用,所以主张才性一致;李丰、王广,既非曹氏的密戚匠臣,也非司马氏的党羽,政治地位虽高,但极不稳定,才能受到压抑,所以主张才性不一致。可见“才性”之辨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理论反映。

同类推荐
  • 康德的世界

    康德的世界

    本书是以康德的精神世界这个角度写的康德的传记,描绘了著名哲学家康德的一生及其思想变化,是研究西方哲学的人应读的著作。
  •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还是流荡空气和水;我们该崇拜的到底是人类还是自然;苏格拉底有个多么剽悍的老婆,顶盔掼甲的智慧女神如何从宙斯的脑袋里横空闪现;滑稽好色的牧神潘的猎艳经历到底有多么惨;世界究竟是一团神奇的活火,柏拉图谈的是什么精神爱恋;犬儒派的哲学家又是多么懒……本书将西方古代哲学家的奇闻轶事和古朴睿智的思想,以极其幽默通俗的方式铺陈出来,使读者能轻松惬意地全面掌握西方古代哲学,在愉悦中获取常人所无的哲学智慧。本书打破哲学枯燥无味的叙述传统,以哲学玩家幽默的语言,化西方哲学史的艰深于妙趣横生的叙说中,使自我的哲学修炼,变成快乐的阅读消遣
  •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是范曾先生负笈欧洲、闲居巴黎时与老庄进行的心灵对话;范曾先生或文、或史、或哲、或艺进行多学科的磨砺互证,对老庄最本原的思想命题展开了深度的阐释和解读。要言不烦,清新隽永;刹那神思,直抵灵府。
  •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本书第一次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康有为不同时期的孔教思想,阐明了康有为提出孔教建制主张的理学基础和经学基础,揭示了康有为孔教思想背后的庶民关切和国家关切。就过去的研究而言,历史学界重视中年康有为,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儒学界则重视老年康有为,关联于民国后孔教会的成立和运作。本书特别强调青年康有为的重要性,即写作《教学通义》时的康有为,认为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中提出的敷教主张规定了他后来孔教思想的基本方向。康有为的孔教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 开心国学

    开心国学

    本书以儒家、道家及诸子百家思想为立足点,从《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中,选取其关于学习、立志方面的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树立坚定、自信的信念,从小奋发图强;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作品中,精选出帮助青少年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内容,引导孩子正确对待人生,提高思想觉悟,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和塑造独立自主,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人格和价值取向;从《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诸子名家作品中,选取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处理日常生存问题,提供指导和借鉴。
热门推荐
  • 狂揽男颜傲天下

    狂揽男颜傲天下

    她,莫清玥,本是现代的孤女,如今是王府小郡主,时而懒,时而黠,时而冒出大堆爱心,时而冷酷无情。在家永远随意札着流苏髪,发际斜插简单的木簪子,一袭白衫永远干净清朗,时而一壶茶,一把琴自娱自乐,时而欺负自己的亲亲小哥,“作威作福”,王府人称“恶魔假少爷”。在外一身月白色的长袍,一把软剑,一壶酒,领着小童,逛着帝都各大繁华之处,人称“逍遥世子”。“与其留一个不定时炸弹在自己身边,还不如现在就拔了!”黑暗中,她看着躺在地上的小男孩,冷声叙述。“不要以为没有人不知道,这天下还没有不透风的墙!”昏黄的光线下,她看着跪在地上的美妇,绝美的容颜闪着残忍的神色。“世上没有我得不到的,只是看我有无兴趣罢了!”傲世山巅,她和他一起煮酒焚琴,霍尔,她放言。———————————————————————————————他,莫萧若,凤天皇朝第三子,野心勃勃,腹黑狡诈,总是无害的表情现于世人,唯有她,一眼望尽他的本质——“笑面狐狸假慈悲!”他,玄渊,凤天皇朝丞相的小公子,温柔似水,语若清风,令人心旷神怡,唯有她,能够触动他的灵魂,“你的笑容令我心疼!”他,风吟尘,一代医仙的嫡传弟子,悬壶济世,清灵出尘,嘴畔永远挂着淡淡的笑意,暖如人心。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故丰神如玉兮,形相清癯,丰姿隽爽,萧疏轩举,湛然若神。“看闲庭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一把剑,一壶酒,一世逍遥,可好?”他,景霜寒,一身傲世功夫,不屑武林盟主之位,逍遥恣意,没有表情的脸,不知碎了多少名门千金的心,只有她,看得到他的无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楚行风,楚臣皇朝的太子殿下,嚣张傲慢,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直到遇见她,才明白这世间的女妆亦不逊色男儿!他,江一刀,武林侠客,憎恶分明。一身风风火火,却被她的凉水所熄灭,“本公子最恨的就是火!”还有他他他……——————————————————————————————世间红尘繁华如锦,这江山谁主沉浮?这江湖谁堪笑傲?凤箫声动,玉壶光转,谁醉清玥?———————————————————————————————本文女主强悍,美男多多,各个风味不同,喜欢的就把收藏和票票给来吧,结局绝对完美!明蓝的旧文《战国殇》战国时期,尚在萌芽的爱情被扼杀摇篮中的殇情明蓝的新文,短篇小言《十年过》她用十年爱他;他用十年还她!
  • 行政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

    行政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

    本丛书分为五个分册,分别为《人力资源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市场营销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行政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财务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生产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为读者提供了在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的制度范例和工作流程。通过最新流程图的绘制方法,将每一个工作流程以最清晰、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企业管理工作者可以得到最实用的工具。制度范例从现实工作中的细节入手,对每一项工作环节都作了切合实际的论述,使企业管理工作者可以从中得到具有可操作性的考评依据和培训蓝本。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千年劫の乱世小狐妖

    千年劫の乱世小狐妖

    她是一只千年狐妖,活在混沌的世界中,她的愿望简单到不行。奈何,千年之前,天地不容。千年之后,正邪两立。她带着鬼医孤寂千年。他横空出世,愿为她阻挡一切,愿同她生死沉沦。等着他们的是千年的阻碍,是又一次的天灾人祸。究竟一切该如何结局。。。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掌掴至尊神

    掌掴至尊神

    浩大世界,三千六界,群英荟萃。人族羸弱,为百族之末,当自强不息,少年强则人族强,人族强则百姓兴。人族一心,上诛仙,下除魔,平灭神,血战六界。战歌吹响,人雄辈出!少年出北麓,闯天人,入圣地,平乱世,荡六界,掌掴天下,谁与争雄?当为至尊神
  • 希区柯克推理经典集:后窗

    希区柯克推理经典集:后窗

    "本套书所汇总的故事,均根据希区柯克的电影和电视剧改编。希区柯克是悬念大师,也是心理大师,更是电影中的哲学大师。而他的悬疑故事集,也重点突出了心理的较量,是生与死、罪与罚、理性与疯狂、压制与抗争的矛盾统一体,是一首首直指阴暗灵魂的诗。故事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惊险曲折,引人人胜,令人拍案叫绝。
  • 是妃之地:王爷,慎入!

    是妃之地:王爷,慎入!

    ◇◆◇传闻,他睚眦必报,左手翻云、右手覆雨;传闻,他一抹柔肠,独独只对那个曾是宫女出身的女子。*她本是现代的一名杀手,一朝穿越,成了亡国的公主。他抓住她的皓腕,邪魅一笑:“割腕?你割得太没创意了,本王教教你,像你这种人理应哪般割?”手起、刀落。*他有仇深万丈,使出天下最卑劣的手段,只为了提醒她前世的记忆。她有万般委屈,用尽世上最伤最痛最苦的方法,不过只想告诉他自己是缕异世孤魂。*“本王食了雄蛊,你食了雌蛊,这辈子,你能逃出的安全距离是一千丈,超过一千的一分一毫,你都会生不如死!”再次相见,她站在亡国的城楼上,一身霓裳、铿锵起舞,气度高洁,绝艳倾城。他一身戎装,脚尖点地,飞身跃出,踩着万千士兵的头盔,翩然落在她的身后,“怎么是你?”女子回头,巧笑倩兮:“只要心中无蛊!身子吃蛊,又有何惧?”
  • 野蛮Angel追恶魔

    野蛮Angel追恶魔

    我,韩妍菲。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女生,是尚高中学顶尖风云人物。从小我就在武当山学功夫,一开始爸爸是为了让我防身,再者呢是为了避免有天因家财万贯而招人绑架。我们家的韩氏集团是亚洲最大的财贸集团,旗下子公司已达四位数。而我却成绩烂到掉渣,打架排行老大。不过我跟哥哥一样,打架都有原则,绝不欺善骗幼。即使再强势的我,也会败在爱情面前,因为他不是别人,是一个会为我而牺牲自己的男孩。若有来世,我一定会用我的命去守护他……谁知天意要我今生去完成我的诺言,他竟然还活着……
  •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本文是一个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课题。从比较的视角,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文本分析、社会批评、实证研究、文化研究等批评方法,对西方互文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影响和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本文所探讨的互文性仅限于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层面,对于国内出现的从语篇分析角度进行的诸多研究中只是在必要时提及,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互文性在中国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迄今为止只出版了一部专著,国内对互文性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说还处于有待深化和提升的阶段,因此本文将用较为浓重的笔墨对互文性理论的前历史、其在法国的诞生、其在欧美的流变及其理论本身的特点进行追根溯源、系统梳理和详尽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