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32

第32章 先秦哲学与人类生存智慧(3)

和汉代经学不同,魏晋玄学开创者何晏、王弼宣扬以“无”为世界万物本源的本体论。《晋书·王衍传》说:“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认为“无”的开展成就了一切事物,阴阳也依靠“无”才能化生万物。“无”甚至对人生的处世,成全德行,免于祸殃都有决定作用。何晏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列子·又瑞》张湛注引《道论》)王弼也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老子·四十章注》)这里是避开了老子哲学的最大难题:宇宙究竟如何能由“无”生“有”呢?何晏、王弼是由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转而着重讲宇宙本体论了。

王弼认为这个宇宙本体,就是统摄万有、赅总一切的宗主。他说:“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品制万变,宗主存焉。”(《周易略例·明彖》)“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老子·十四章注》)“无”是宇宙万物的宗主。

玄学家把本体“无”也叫做“道”。王弼说:“万物皆由道而生。”(《老子·三十四章注》)“道”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关于宇宙的本源问题,《老子》上下两篇说法不尽一致,《老子·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老子·第二章》说是“有无相生”,有无同出于道,道超乎有无而为有无之本。何晏、王弼则认为“无”就是“道”,“无”才是万物的根本。王弼还用《老子》的道的观点解释孔子讲的“志于道”即政治理想的“道”:“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是道不可体,故但志慕而已。”(邢昺《论语注疏·述而》引《论语释疑》)把孔子的道改造为无体超象的、万物无不由之产生和通达的世界本体。

王弼对《周易》十分重视,因为《周易》是讲天道的,而且文字艰涩简略,可以任意发挥。例如,他就着意抓住大衍之数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说:“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一作大极)。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韩康伯:《易系辞注》引《大衍义》)大衍之数中不用的“一”,表示统一,即无形的本体,也就是太极;“四十九”,表示多,是数的极限,即有形的万物。“一”是非数,“四十九”是数,“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万物都不是独立的实体,而由“不用”、“非数”的“一”得以通达和生成,依靠它才能存在和发挥作用。同时,太极(“一”)就是“有物之极”(“四十九”),太极并不是在万物之外另有实体,而是在万物中间孕育万物。“无”是不能用无来说明的,必须通过“有”才能表现自己,所以又常常要在有形的事物上,指出它所根据的宗主就是那个无形的本体。对于大衍之数,尤其是对于大衍之数中的“一”以及“一”和“四十九”的关系的论述,关乎于宇宙生成变化的根本看法,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王弼的体用说,和汉代经学把“一”和“四十九”都看为数,“一”与“四十九”分为二截,体用相分,是大相径庭的。

《老子》讲的道和《周易》讲的道不同。《老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周易》的道约指变化的规律,而《老子》的道则和《周易》的太极相当,于是王弼把两者沟通和等同了起来,说道或太极是万物的本体。同时王弼又和《老子》、《周易》不同,认为道、太极和万物是体用关系,而不是先有道、太极,然后依次相生出天地、阴阳、四象……王弼认为天地并没有开端,天地是太极的体现。太极是本,是体,天地是末、是用。太极和天地,并不是此生彼的关系,也没有时间先后的关系。《晋书·纪瞻传》载有顾荣、纪瞻对王弼太极天地说的批评。如顾荣说:“太极者,盖谓混沌之时,朦未分,……《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诚《易》之太极也。而王氏云:‘太极天地’,愚谓未当。夫两仪之谓,以体为称,则是天地;以气为名,则名阴阳。今若谓太极为天地,则是天地自生,无生天地者也。”顾荣用混沌的元气来解释太极,认为天地由太极产生,而太极不就是天地。这也是用《周易·乾凿度》的观点来反对王弼的思想。王弼对顾荣所引《老子》的话注的是:“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谁之子,故先天地生”。王弼把混沌未分的元气解释成寂然至无的本体,把太极生天地的宇宙生成解释为本末体用的关系。所以王弼解释“先天地生”为“不知其谁之子”。所谓不知其谁之子,就是以寂然至无为天地万物的本体,并不是说先有混沌的太极,后来才分为天地,如汉代经学所论,顾荣所述那样。所谓“先天地生”,也并不是时间先后的先,而是逻辑上先后的先。这里王弼的太极天地论,太极天地即体即用,体用一如的思想,是魏晋玄学区别于汉代经学的至关重要的地方。

魏晋玄学认为本体就是“自然”。什么叫“自然”?“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王弼:《老子·二十五章注》)“自然”,不是自然界的自然,是本然的意思,合乎本性,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王弼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同上)甚至说:“神不害自然也。物守自然,则神无所知;神无所知,则不知神之为神也。”(《老子·六十章注》)这是对神的威力和作用的一种限制和贬低,而且带有无视神的意味。

魏晋玄学家的所谓“自然”,又是无为的意思。《老子》讲的无为,原来指无意于为,排去智慧欲望而自然地生活,这样虽为也是无为,所以又是无为而无不为。而王弼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老子·五章注》)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的,都是按照其自身的本性与趋势而为,即无为的。这是主张以随顺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为无为,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发展。《庄子》注重任从个人的本性而为。向秀、郭象在注解《庄子·在宥》“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一语时说:“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其自为,则性命安矣。”强调个人要顺性而为,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这也是从另一角度发展了《老子》的无为思想。显然,这些观点和汉代经学神学目的论的思想是迥然异趣的。

对于天帝鬼神的看法,魏晋玄学和汉代经学也是不同的。王弼在注《老子》第四章“道……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时说:“帝,天帝也。”在《老子》看来,道象在帝之先,是万物的宗主。王弼继承这种观点,认为在天帝之前还有更根本的道,这虽含蓄地肯定了天帝的存在,但却明显地贬低了天帝的地位。嵇康在鬼神的问题上,和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的态度相仿佛,他在《难宅无吉凶摄生论》中说:“神祇遐远,吉凶难明,……故夫子(孔子)寝答于来问,终慎神怪而不言”。又说:“吾怯于专断,进不敢定祸福于人相,退不敢谓家无吉凶也。”嵇康怀疑、犹豫,采取了依违两可的态度。向秀、郭象主张鬼神自神,他说:“无也,岂能生神哉?不神鬼帝,而鬼帝自神,斯乃不神之神也;不生天地,而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故夫神之果不足以神,而不神则神矣。”(《庄子·大宗师注》)认为道就是无,无所有,既然是无所有,怎么能生出东西呢?鬼帝天地都是自生的。向秀、郭象的观点在反对统一的至上神方面是有意义的,但是也还没有否定鬼帝的存在。晋代韩康伯则认为神就是变化的奥妙。他在注《易传·系辞》“神无方而易无体”、“阴阳不测之谓神”时说:“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这里所讲的神和鬼神的神是不同的。可见,汉代经学的天帝鬼神观念,在魏晋玄学中是被漠视的,天帝鬼神的地位降低了,动摇了。

(二)关于“命”论的演变

“命”论是我国古代哲学中和天道观密切相联的一个重要问题,既涉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也涉及对客观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看法。

儒家是讲命、信命的。汉代经学更是大肆鼓噪天命论。实质上等于纬书的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有《顺命》篇,宣扬“天子受命于天”,为皇权神授制造舆论。纬书则更加狂热地宣扬天人感应的灾异谴告说。如说什么天命直接通过符瑞灾异表现出来,“天命以黑,故夏有元珪。天命以白,故殷有白狼衔钩。天命以赤,故周有赤雀衔书”(《礼纬·稽命征》)。把夏、商、周王朝说成是天意的体现。《大戴礼记·本命》说:“分于道谓之命。”“道”指天道;“命”指生死寿夭贫富贵贱,人的命运从天道而来,是先天命定的。《白虎通·寿命》说:“命者何谓也?人之寿也,天命已使生者也”。《白虎通》把寿命分为三科,即寿命、遭命和随命,而天命决定了这三种命。

魏晋玄学虽然也没有断然否定天命,但它和汉代经学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如王弼在解释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一语时说:“天命废兴有期,知道终不行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为政》引《论语释疑》)这不过只是淡淡地承认有天命而已。嵇康对于那种凡所遭遇,无非相命的观点,明显地持有怀疑态度。他说,如果一切都是命定,“然唐虞之世,命何同延?长平之卒,命何同短?此吾之所疑也”(《难宅无吉凶摄生论》)。为什么唐虞时代,人命都长,而秦昭襄王十七年,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四十万降卒同时被坑死,寿命都同样短呢?命定论是说不通的。向秀、郭象倾向于取消“命”的名称,说:“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谓之命。似若有意也,故又遣命之名,以明其自尔,而后命理全也。理必有应,若有神灵以致之也。理自相应,相应不由于故也,则虽相应,而无灵也。”(《庄子·寓言注》)命是一种必然性,但是把这种必然性称作命,容易使人误认为有意识地支配万物,所以连命的名称也不要。明白必然性是自己如此,这样理也就全了。理和神灵无关。向秀、郭象的主张带有贬低天命论的色彩。

总之,魏晋玄学是不重视命的,它虽然没有否定命,但是怀疑命,贬低命,甚至主张取消命的名称,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汉代经学的“命”论,客观上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关于性情说的演变

性情问题一直为我国古代哲学家所普遍关注,同样也是汉代经学与魏晋玄学高度重视的问题。“性”,指人性。“情”,指感情。“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正名》),古代哲学家认为性情是密切相关的。孔子最早讲性,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认为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才产生相异,并不以善恶论性,后来孟轲讲性善,荀况讲性恶,两相对垒,并成为尔后人性问题的重要争论内容。

汉代经学大讲性情。董仲舒继承传统的以生为性的观点,认为性是生而有之的质。他说:“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他进而提出有什么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而只有后者才可以真正的名为性。汉代经学家还多以阴阳为人的精神中的消极或积极的因素,董仲舒以阴阳来说明人的贪仁两性;纬书《孝经·钩命诀》则以阴阳来说明情性,“情生于阴,欲以时念也。性生于阳,以就理也。阳气者仁,阴气则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白虎通》继承董仲舒和纬书的思想,在《情性》一节中用阴阳说来说明性的善恶,并用阴阳来区别性情:“情性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五性”,指仁义礼智信,“六情”,指喜怒哀乐爱恶。又说:“人本含六律五行气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此情性所由出入也。”这是把性情和人的生理结构机械地结合起来。郑玄也主张性有善恶,他说:“内有其性,乃可以有为德也。”(《诗笺》)“人之心皆有仁义,教之则进。”(同上)人们之所以有道德是由于有内在的善性,而这又需要通过教化才能进步。他还对《中庸》“变则化”作注说:“变,改恶为善也。变之久,则化而性善也。”人性有善也有恶,必须改变恶才能臻于全善。这种说法基本上是董仲舒观点的翻版。

关于情,董仲舒继承《中庸》的思想,强调以“中和”为要义。他说:“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故君子怒则反中而自说以和,喜则反中而收入以正,忧则反中而舒之以意,惧则反中而实之以精。夫中和之不可不反如此。”(《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又说:“喜怒止于中。忧惧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谓之得天地泰。”(同上)不过董仲舒所讲的“中”,不是《中庸》未发的意思,而是指无过无不及、适中。人有喜怒哀乐,当发就发,不宜稽留郁滞,但要返于中,返于中也就得其和了。主张情要中和,这就是汉代经学家对于情的基本态度。

在性的问题上,魏晋玄学家大体上是沿袭道家的主张自然质朴的观点,因而和汉代经学家的观点相去颇远。何晏、王弼都用道家的观点来解释《论语》上讲的“性情”。何晏说:“性者,人之所受以生者也。”(《论语集解·公冶长注》)“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迁者,移也,怒当其理,不移易也。”(《论语集解·雍也注》)强调性是先天之全,情是后天之欲,人们不能任情违道、违理。王弼也说:“孔子曰:‘性相近也’……今云近者,有同有异,取其共是无善无恶,则同也;有浓有薄,则异也。虽异而未相远,故曰近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阳货》引《论语释疑》)认为性不分正邪善恶,只有浓薄的不同。王弼认为圣人的性是不受伤害的,他说:“圣人通远虑微,应变神化,浊乱不能污其洁,凶恶不能害其性,所以避难不藏身,接物不以形也。”(同上)王弼也不尽同于何晏,他综合儒道两家论情的学说,认为圣人是有情又不累于情的。何劭《王弼传》说:“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王弼宣扬有情而不累于情,圣人与外物接触有哀乐之情,但是却不受外物的干扰,不陷溺在情感之中而不能自拔,鼓吹人们要效法圣人,“性其情”(皇侃:《论语集解义疏·阳货》引《论语释疑》),这正成为后理学家们天理人欲说教的张本。

向秀、郭象继承《庄子》思想,认为人性是自然的天性,是不能改变的。强调坚持无为,“自足其性”,安于本分,就能成全性命,得到满足和幸福。这种主张是不同于汉代经学的。

总的说来,在性情问题上,汉代经学一般是强调天命而定,强调性情有善恶之别,强调教化的重要;魏晋玄学则强调性情是自然而有,完满无瑕,不需教化。虽然,两者观点不同,但是,从根本上说来都是唯心主义的。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性情主要是由阶级地位决定的,对于性情的好坏善恶,不同阶级也有不同的看法。汉代经学与魏晋玄学的性情说,归根结底都是超阶级的抽象的人性论。

(四)关于“名”“言”说的演变

“名”“言”是认识论方面的问题。魏晋玄学以“忘言忘象得意”的方法,取代了汉代经学的“以名正实”和象数比附术,这也是一个重大的思想演变。

同类推荐
  • 易经大智慧

    易经大智慧

    国学经典,包罗万象,深奥难懂。如何参悟?如何为我所用?轻松阅读国学丛书结合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利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重新诠释经典的智慧;让您能够轻松领悟!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它主要通过简单的故事,让厚重的《易经》变得生动,用最短的时间将《易经》知识了然于胸。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本书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是无所谓入门的,更没有所谓的初学者和专业者之分。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 “一部严肃且伟大的哲学著作,完全可以用笑话写成。”哲学之所以可以写成笑话、故事或者寓言,那是因为所有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都源于人类的生活本身,只不过我们是“日用而不知”罢了。只要你是一个用心的人,从哲学的故事中有所感悟,你就是一个哲学家。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听朱光潜讲美学

    听朱光潜讲美学

    对于如何处理中西关学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众多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热门推荐
  • 完美人生的7个指数

    完美人生的7个指数

    一个人的完美人生不但包括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还要有个人独特的魅力和面对困难的态度,以及身心的健康。本书从情商、健商、慧商、魅商、心商、胆商和逆商等七个方面诠释完美人生的定义和衡量标准,以及如何获得提高这些指数的路径和方法,让生活更加和谐,人生更加美丽。
  • 女人生活圣经

    女人生活圣经

    你可以看到许多女人的故事,她们如何在情爱中浮沉、如何营造幸福的家庭、如何维系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如何摆脱不堪的回忆拥有快乐的人生、如何在职场中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以及她们对待美、对待金钱、对待性的态度。《女人生活圣经》以诚恳、轻松的笔触记录了女人在生活中的体会和感悟.希望每一个读过《女人生活圣经》的人都能够平和、快乐、幸福、无悔地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智慧的女人最懂生活,懂生活的女人才最有魅力!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Z组织之恋

    Z组织之恋

    “Z”组织,现在在全球相当受欢迎的一个神秘组织。七位成员竟然在一年的时间里全部都红鸾星动,一个接一个的恋爱结婚了。看看在别人眼中这群怪胎们的恋爱史吧!
  • 三国战神之吕布

    三国战神之吕布

    一个普通的少年,意外穿越到三国。且看他如何斗名将,泡美眉,玩转三国,成就一代战神神话。
  • 帝影神朝

    帝影神朝

    卓虎,神王后裔,本应有无尽的资源供其成长,不料却被魔族族长魔天所破坏,从神坛跌落凡尘。但是,人总应该有梦,是一颗宝石就该闪烁。从一个懵懂少年到蜕变成为绝代至尊,靠的是那不屈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心。修士的世界,危险与机遇并存。好运不会眷顾傻瓜,有准备的人才有可能在危险中获得机遇。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安徒生童话精选(世界最美儿童文学第二辑)

    安徒生童话精选(世界最美儿童文学第二辑)

    一代童话大师安徒生倾尽毕生心血打造了一个瑰丽的幻想王国,在这个“献给未来的一代”的神秘世界里,有为了心上人的幸福甘愿化作泡沫的小美人鱼,有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变成了白天鹅的丑小鸭,有全心全意解救变成野天鹅的哥哥们的小公主艾丽莎……她们扣人心弦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爱情、梦想和勇气的惊人力量。与此同时,冻死在新年街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穿着根本就不存在的“新衣”的荒唐皇帝、活活变成自己的影子的附庸的可怜学者……又让我们动容于底层劳动者生活之艰辛、社会投机者手段之奸猾和普通民众认识之浅薄。安徒生的童话充满了诗意的美和戏剧性的幽默,是一部集浪漫与现实、歌颂与讽刺、希望与幻灭于一体的跨时代经典巨著。
  • 激发青少年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

    激发青少年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润美好的心灵。健康的身心、丰富的情感、较强的实践能力、优良的品质、过硬的特殊技能、良好的习惯、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必要的合作素质等,是青少年朋友在成长道路上顺利前进所需要的最基础、最必要的条件,为青少年朋友们从自身着眼、开创成功指明了方向。社会是一幅斑驳陆离的图画,人生是一条蜿蜒扭动的曲线。知识是智慧和能力的基础。知识能够守护生命,是保护自己的盔甲。成长是一种历程,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天真到深沉,我们用生命书写着成长的哲学,正是这些哲学的智慧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成长是一种升华,成长的过程就是将软弱升华为刚强,将平淡升华为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