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400000002

第2章 脾胃论译注 卷上 (1)

脾胃虚实传变论

《五臟别論》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1](天氣:此指天的自然規律。天與地比,天屬陽,地屬陰。故云,六腑屬陽。)之所生也,其氣象天[2],(其氣象天:六府主傳導消化穀物,如天幕中日月星辰之運行,川流不息。)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3],(五臓濁氣:指五臓代謝過程中産生的廢物。)名曰傳化之腑[4],(傳化之腑:傳導、消化穀物的場所。)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5]。(滿而不能實:五臓所貯藏的精氣宜滿,但不能呆實。滿屬生理,實爲病理。)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6]。(實而不能滿:水穀充實於六腑, 但不可滯滿。實屬生理,滿爲病理。)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虚;食下,則腸實而胃虚。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五脏别论》说:“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种脏器是依据天道之理而生成的,其生理功能如天运之川流不息,主输泻化物而不能贮藏,接受五脏的浊气传导输泄,所以叫‘传化之府’,浊物在五腑中不能久留,分别输泻排出体外。”“五脏的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能输泻浊物,所以精气宜贮满而不能呆实。六腑的生理功能是传导消化谷物而不能贮藏精气,所以六腑能充实水谷而不能滞满。一般说,水谷入口,进入胃内,当胃充实的时候,肠内还是空虚的;当食物由胃下达肠时,肠内充实而胃就空虚了。所以说六腑的功能是充实水谷而不可滞满,五脏的功能是贮满精气而不可呆实。”

《陰陽應象大論》云:“穀氣[1](穀氣:兩山之間稱穀。穀氣,張隱庵注:“山穀之通氣也。”)通於脾,六經[2](六經:指人體之手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爲川,腸胃爲海,九竅[3](九竅:指兩耳、雙目、口、鼻、舌、前陰、後陰,合爲九竅。)爲水注之氣。”九竅者,五臟主之[4],(九竅者,五臓主之:肝主目、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腎主耳和前後二陰。)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通評虚實論”云: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胃氣[5](胃氣:指胃所化生的水穀精氣。)一虚,耳目口鼻俱爲之病。

《阴阳应象大论》说:谷气与脾相通应,人体的六经好比河川,肠胃犹如大海,九窍为水气灌注的地方。九窍的功能由五脏所主宰,五脏均得到胃气的滋养,九窍才能通利。“通评虚实论”说:“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利等病证,都因肠胃之气失调而产生。”如若胃气虚弱, 耳、目、口、鼻都可能发生病变。

《經脈别論》云:“食氣[1](食氣:指穀食。)入胃,散精於肝,淫氣[2](淫氣:彌散輸佈的意思。)於筋。食氣入胃,濁氣[3] (濁氣:此指由水呣所化生的精微之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4],(肺朝百脈:朝,朝會、會合之意。肺主氣,爲十二經之首,周身經脈皆朝會於肺,氣血運行於諸經,皆賴肺氣之推動,故云。)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5];(毛脈合精,行氣於腑:指皮毛與經脈中的精氣會合後,又還流歸入脈中。腑,當作府。王冰注:“府,謂氣之所聚之處也”。)腑精神明[6],(神明: 陰陽不測謂之神,事物昭著謂之明。神明,言氣血交换的内在運行機制。)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7],(權衡:權,秤錘;衡,秤杆。權衡此作平衡解。)權衡以平,氣口成寸[8],(氣口成寸:氣口,又稱脈口、寸口,指手掌後腕部手太陰肺脈的部位,中醫作爲切脈診病的部位。)以決死生。飲入於胃,游溢[9](游溢:佈散之意。)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佈,五經[10](五經:指五臓經脈。) 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11],(四時五臓陰陽:根據“人與天地相應” 的觀點,自然界中四時陰陽的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臓陰陽的變化是相通應的,構成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揆度[12]以爲常也。(揆度:測度。)”

《经脉别论》说:谷食入胃,其所化生的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由肝将精微之气布散于筋脉。谷食入胃,其所化生的部分精微之气,输注入心,再由心将精气布散到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而到达肺,在肺气的推动下,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后,又还流归入于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变化的机制,周流于肝心脾肾四脏,气血阴阳归于平衡,具体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作为判断疾病死生的依据。水饮入胃以后,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到脾,经过脾的转输,上归于肺,肺气主通行调节水道,下输于膀胱,如此则水精四布,转输于五脏经脉,其运行与四时变易及五脏阴阳变化相合,测度其变化规律,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

又云[1](又云:以下原文出自《素問·生氣通天論》。):“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宫[2],(五宫:五臟。)傷在五味。”至於五味,口嗜[3](口嗜:對飲食的嗜好。有嗜甜,有嗜鹹,有嗜酸,有嗜辣,各不一樣。)而欲食之,必自裁製[4],(裁製: 節製。)勿使過焉, 過則傷其正也。“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5](道:規律。)如法,長有天命[6]。(天命:自然賦予人類的壽命。)”“平人氣象論”云:人以水穀爲本,故人絶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非肝不弦[7],(肝不弦:弦爲肝脈,肝氣旺於春,春季不顯弦脈,叫肝不弦。)腎不石[8](腎不石:石即沉脈,是腎所主脈象,腎氣旺於冬,冬季不顯沉脈,叫腎不石。由於《素問·平人氣象論篇》中有“所謂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之句,李東垣點評時加一“非”字,是説真臟脈並不表現爲肝不弦、腎不石,而是缺乏從容和緩的徵象。)也。

“生气通天论”又说:阴精的产生来自五味所化生,五脏所藏之阴精,由于饮食不节而被五味所伤害。饮食五味是人们所喜好的,但必须自己节制,不要饮食过量,过量就会伤害脾胃。饮食时要五味调和,才能使营养充分吸收和利用,输布于筋骨,气血周流,灌溉全身,使皮肤致密,肌肉健壮,骨气旺盛,精髓充实。这样谨守生活规律,就足以延长寿命。《平人气象论》说:人的生命赖饮食物来维持,因此人离开了水谷就会死亡。脉象如失去了从容和缓的胃气征象也提示可能死亡。所谓无胃气脉,不是表现肝脉不弦,肾脉不沉,而是指失去从容和缓之象。

歷觀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1]。(元氣:元氣又叫真氣,包括宗氣、營氣和衛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2],(飲食自倍:見《素問·痹論篇》,飲食過量的意思。)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内經》之旨[3](旨:深遠意義。)皎[4](皎:明亮。)如日星,猶恐後人有所未達,故《靈樞經》中復申其説。經云:水穀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 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5],(氣街:即氣碄穴,在鼠鼷上一寸。)下至三里[6]。(三里:即足三里穴,在膝下外側三寸處。)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饑不受穀食。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7]也。(經隧:即經脈。)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

逐一阅读和参考《内经》有关各篇,可征人身元气的充足,都是由于脾胃之气没有受伤,然后经过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而滋养元气。如果原本脾胃虚弱,而饮食过量,使脾胃之气损伤,而元气得不到充养,就难免发生各种疾病。《内经》的意思说得如日月星辰那样明白,然而仍然恐怕后人弄不清楚,所以《灵枢经》中反复阐述这些内容。它说:水谷入口,分为五味,各输注于胃,其所化生的津液各有自己的运行道路。胃是水谷汇合的地方,它的输穴,上在气冲,下在三里。胃受纳食物过量,就出现腹满;胃中食物不足,胃气虚弱,就出现知饥而不能进食。人身所禀受的精气来自谷食,谷食注入于胃,胃是水谷化生的气血所汇聚的地方。大海布行的云气遍于整个自然界,胃所化生的气血运行于经脉。经脉是联络五脏六腑大的通道。

又云:“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1],(宗氣:是積於胸中之氣,由自然界清氣及穀氣和合而成,有行呼吸、貫心脈之功。)分爲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榮氣[2]者,(榮氣: 即營氣。由水穀精氣所化生,行於脈中之氣。有營養及化生血液之功。)必[3](必:即泌,輸注的意思。)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爲血,以榮四末[4],(四末:四肢的末端,如手指足趾。)内主五臟六腑,以應刻數[5](以應刻數: 刻數,古人以銅壺盛水,滴水計時,中有刻度,漏水滿百刻,適爲晝夜,以此計時。營氣循行於周身,一晝夜爲五十周次,恰與百刻之數相應,故云。)焉。衛[6](衛:根據前面文例,原文應爲“衛氣”。衛氣是運行於脈外之氣,爲水穀精氣所化生,有充養肌膚、主司腠理開合、防御外邪之功。衛悍氣:悍,剛猛的意思。指衛氣衛外的性能。)者,出其悍氣之慓疾[7],(慓疾:急疾的意思。形容衛氣運行急速。)而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又云:“中焦之所出,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爲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爲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聖人[8](聖人:指醫學造詣很深的人。)諄復其辭而不憚其煩者,仁天下後世之心亦惓惓矣。

《灵枢·邪客》又说:五谷入胃后, 经代谢,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作三条通路。宗气汇积于胸中,出于喉咙,贯通心肺,以行呼吸。营气出于中焦脾胃,输注津液于经脉之内,化生为血,外以荣养四肢百骸,内而贯注五脏六腑, 营气循行于周身的次数恰与昼夜百刻计时数相应。卫气慓悍,运行急速,分布于四肢、肌肉、皮肤之间,循环不休。《灵枢·营卫生会》又说:中焦之气与上焦之气一样,也出于胃上口,但其出于上焦之后,所受纳的谷食之气,需经过泌别糟粕,蒸化津液的消化过程, 把饮食的精华部分,向上注于肺脉,同时由饮食的精微和津液相和合,乃能化生为血,以奉养全身,它是维持人的生命最宝贵的物质。古代医圣反复谆谆教诲而不厌其烦,其仁爱天下百姓之心是十分诚恳的。

故夫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1],(元氣:又名“原氣”、“真氣”,是生命之本原之氣,根於腎,賴穀氣以培育,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資助[2](資助:支持、助長。)心火[3]。(心火:心在五行屬火,此指心熱火盛的病理變化。)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4](乘:侵侮的意思。)其土位[5],(土位:指脾胃。)此所以病也。

所以饮食失于节制,寒温不当,以致脾胃受伤。如情志出现过度的喜、怒、忧、恐,也可能损耗元气,进而助长心热火旺。火与元气是势不两立的,火旺更侵侮脾胃,而发生脾胃病。

《調經篇》云:“病生陰[1](病生陰:指内傷。)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2]。”(陰陽喜怒:《素問紹識》注:“陰陽喜怒之陰陽,蓋指房事。楊釋爲男女,其意爲然。”喜怒,此處是七情的省文。)又云:“陰虚則内熱[3],(陰虚則内熱:此指由勞倦過度,損傷脾陰,脾胃昇降不行, 氣機陰滯,鬱而化熱。此熱在胸中,故稱内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4](下脘:《甲乙經》作“下焦”。)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爲内熱。”脾胃一傷,五亂[5](五亂:指氣亂於心、肺、腸胃、臂脛、頭五個部位,見《靈樞·五亂》。)互作,其始病,遍身壯熱,頭痛目眩,肢體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爲熱所傷,元氣不能運用,故四肢困怠如此。聖人著之於經,謂人以胃土爲本,成文演義,互相發明,不一而止。麤工[6](麤工:麤,乃“粗”之異體字。粗工,指醫療技術低劣的醫生。)不解讀,妄意施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

《调经论》说:病生于阴的属内伤,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房事失调、喜怒无常所致。又说:阴虚生内热,由劳倦过度,脾失运化,形气衰弱,不能转输水谷精微,上焦不能宣发五谷气味,下焦也不通畅,胃气郁而生热,热气上熏于胸中,因而发生内热。脾胃一旦受伤,“五乱”交相发作,开始发病,见遍身高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困乏无力,倦怠嗜睡等证,此为内热所伤,元气不够运用,所以四肢这样困倦。医圣把这些内容写进典籍,告诉后人,人体以脾胃为根本,立说成文,互相发挥,不一而足。医学知识浅薄的人不能深解, 妄用克伐之剂损伤脾胃,本来医药是治病救人的,克伐太过,反而害人。

今舉經中言病從脾胃所生,及養生當實元氣者,條陳之。“生氣通天論” 云:“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1],(蒼天之氣清凈:泛指自然環境的清潔寧靜。志意治:指人的精神舒暢爽慧。)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2],(傳精神: 傳,《内經辯言》注:“讀爲摶,聚也。”傳精神,指精神專注而内守。)服天氣[3],(服天氣:服,服從、順應。即順應天氣變化的意思。)而通神明[4];(神明:指陰陽不測之機,即事物變化的機制。)失之,内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陽氣者,煩勞則張[5],(張:亢盛而外張。)精絶,辟積[6](辟積:辟,通襞。襞積,衣裙之褶。這里形容多次重復累積。)於夏,使人煎厥[7]。(煎厥:古病名。由於煩勞致陽氣亢盛,煎熬陰精, 積蓄到夏季,引起的昏厥。)目盲、耳閉,潰潰[8](潰潰:形容洪水泛濫的樣子。)乎若壞都[9]。(壞都:都通渚,爲水中的小塊陸地,此引申爲水堤。壞都即潰決的水堤。)”故蒼天之氣貴清凈,陽氣惡煩勞,病從脾胃生者一也。

现在列举《内经》所说关于病人脾胃所生以及养生应充实元气的理论根据,分条叙述于下:《生气通天论》说: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精神专注内守,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背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顺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人体的阳气因为烦劳过度而亢盛外张,使阴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到了夏季时,容易发生“煎厥”病。发作时眼睛昏蒙看不清事物,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昏乱之势好像溃决的堤坝。所以自然界苍天之气贵在清净,人体的阳气厌恶烦劳过度,这是病从脾胃所生的原因之一。

《五常政大論》云:“陰精[1](陰精:指自然界中的陰氣。西北地高氣寒,陰氣盛行。)所奉其人壽,陽精[2](陽精:指自然界中的陽氣。東南地低氣熱,陽氣盛行。)所降其人夭。”陰精所奉,謂脾胃既和,穀氣上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陽精所降,謂脾胃不和,穀氣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病從脾胃生者二也。

《五常政大论》说:西北地高气寒, 阴精上奉气不妄泄,其人易长寿,东南地低气热,阳精下降,气常耗散,其人易夭折。人得阴精所奉养,脾胃和调,谷气上升,像春夏生长万物一样,身健多寿。如果阳精所降,脾胃失于和调,谷气下流,好像秋冬收藏的气象,可损及寿命。这是病从脾胃所生的第二个原因。

《六節臓象論》云:“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廪[1](倉廪:儲糧的倉庫,此指脾胃等藏府受納的水穀的功能。)之本,榮[2](榮:即營,指營氣。)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3],(四白: 張介賓注:“唇之四際白肉也”。)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陰[4](至陰:即到達陰分的意思。太陰爲三陰之始,故稱它爲至陰。)之類,通於土氣[5]。(土氣:指脾胃之氣。)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膽者少陽春昇之氣,春氣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昇,則餘臟從之,膽氣不昇,則餐泄腸澼[6](餐泄腸澼:餐泄,又稱飱泄,指完穀不化的泄瀉。腸澼,指痢下赤白,澼澼有聲。)不一而起矣,病從脾胃生者三也。

同类推荐
  •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朱依真是清中叶广西诗坛上的著名诗人,袁枚推之为“粤西诗人之冠”。然而由于历史、地域及其声名卑微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作品的流传与影响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人们对朱依真及其作品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书着重对《九芝草堂诗存》进行标点、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朱依真的生平、思想、交游及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以期获得对朱依真及其作品较全面的认识与掌握,正确评价朱依真的文学成就,弘扬广西地方文学遗产,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 中华家训2

    中华家训2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劫中得书记

    劫中得书记

    《劫中得书记》乃郑振铎先生在抗战烽火劫难中搜求古书之记录,其间种种为之欢喜为之愁之行状,为灾难中的祖国保存文化薪火之情思,无不怦然动人。这是一幅真正的爱书人的绝美的自画像。
  •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国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梁启超先生一生对曾文正公推崇备至,对其遗著更是“一日三复”,故从曾氏文集中摘录出此《曾文正公嘉言钞》, 以飨国人。本书为文白对照,对疑难的地方多加以注释,翻译精准简洁,将曾文正公的思想与心迹都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人以之为师为范,提升自己
  • 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历代赋评注》全书七卷,选录从先秦至近代三百多位作家的赋近六百篇加以注释和品评。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前没有人注过。主编赵逵夫教授为著名辞赋研究专家,中国辞赋学会顾问。各卷主编和撰稿人也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学者,基本上都是高职和博士。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本文是一个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课题。从比较的视角,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文本分析、社会批评、实证研究、文化研究等批评方法,对西方互文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影响和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本文所探讨的互文性仅限于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层面,对于国内出现的从语篇分析角度进行的诸多研究中只是在必要时提及,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互文性在中国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迄今为止只出版了一部专著,国内对互文性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说还处于有待深化和提升的阶段,因此本文将用较为浓重的笔墨对互文性理论的前历史、其在法国的诞生、其在欧美的流变及其理论本身的特点进行追根溯源、系统梳理和详尽描述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无尽神器

    无尽神器

    太古仙神破空而去,唯有神器道韵铭刻在天地之间,这是一个神器的世界。通过感悟天地法理,获得神器的名称形状,铸造方法,神通妙用,进而描绘成神器谱。通过沟通神器谱,可以将自身法力凝炼成相应的神器,具备莫测威能。周承,携带着一卷金色神器谱来到这样的世界,上面记载的是无尽华夏传说中的神器!青龙偃月刀,倚天剑,赤霄红莲,紫青双剑,定海神珠,诛仙四剑,太极图,开天神斧,造化玉碟!无尽神器,威压万界!——————————————ps:书友普通群:99147558,任何喜欢无尽神器的书友都可以加~全订阅群:188340854,要全订阅才能加,进群验证,欢迎来玩!
  • 宇宙大发现(自然瞭望书坊)

    宇宙大发现(自然瞭望书坊)

    人类是宇宙演化的杰作,宇宙是神秘莫测的存在。当宇宙的精灵与莫测的神秘结合在一起时,便碰撞出无数精彩的篇章。人类对宇宙的解读和探秘跨越了千年,宇宙的面貌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类面前。
  • 决定一生成功的十大素质

    决定一生成功的十大素质

    《决定一生成功的十大素质》从总体上分析成为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它们包括健康的身心、合理的情感、高超的智慧、高贵的人格、成功的形象、深厚的文化底蕴、过硬的专业素质及良好的个人修养等。这些素质涵盖一个人最基础、最必需的成功条件,它为我们从自身着眼开创成功指明了强化的方向。
  • 开启青少年智慧的世界军事故事

    开启青少年智慧的世界军事故事

    本书为青少年朋友精心挑选了世界军事故事,每则故事都浓缩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蕴藏着丰富的生活智慧,每则故事后都配有“精彩哲思”、“慧语箴言”,对故事的内涵进行挖掘和阐述,帮助青少年领悟生活真谛、人生哲理。精彩的故事,生动的文字,配上简洁大方的版式设计,让青少年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学到生活哲理,汲取人生智慧。
  • 逊清遗老的民国岁月

    逊清遗老的民国岁月

    《逊清遗老的民国岁月》主要内容:历史上,每一新旧朝代的更替,都会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有以新朝为“天命人旧”而顶礼膜拜者;有为旧朝尽忠殉难死节者;也有藏身与残山剩水之间,拒不合作者。他们头上顶着“义愤”“责任”“建设”,同时也在心中存着故朝归来的期待,但等到的却永远是泪尽胡尘里。他们,就是一群最可怜的帝国遗孤。被故朝抛弃,又不融于新朝的遗民们。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