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300000039

第39章 李材的“止修”之学(1)

王阳明以良知为“所性之觉”、“天地万物发窍处”,把良知作为天命之性与能体觉此性、显露此性的知体。这种二相合一含蕴着以知觉淆没、掩蔽天理的可能,这种淆没或掩蔽将导致人性中自然的一面、本能的一面的提升,冲破理欲之大防。一些学者看到这种危险,突出知识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区别,使儒家修身为本、修身为治国平天下的先决条件这一传统时时自觉。李材就是这些学者的一个代表,他的学说与前述黄绾的艮止、聂豹的归寂有相同的趋向。

李材(1519—1595)字孟诚,号见罗,江西丰城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擢云南按察使。曾用以蛮攻蛮之法破缅甸兵,平西南边患,以功升抚治郧阳右佥都御史。后被诬在破缅之役中攘冒蛮功,逮问京师。初拟斩,言官据理力争,得拘囚十余年,发戍福建,后终老于林下。有《见罗先生书》二十卷。《明儒学案·止修学案》载其论学书信及《大学约言》、《道性善编》等著作。

一知与性

知与性的分辨在李材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是他止修宗旨的前提。他认为,区别知与性是宋代理学大家一致的意见,他说:

从上立教,未有以知为体者。……明道先生曰:“心之体,则性也。”伊川先生曰:“心如谷种,仁则其生之理也。”横渠先生曰:“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亦是性为心体之见。晦庵先生曰:“仁者必觉,而觉不可以名仁。”知果心之体也,谓知即性可乎?仁为生理,生理即性也;觉不可以名仁,知独可以名仁乎?知不可以名仁,又可以为心之体乎?释氏本心,圣人本天,盖伊川先生理到之语。(《答董蓉山》,《见罗先生书》卷十二,第6页)

李材这里意在说明,程颢主心之体即性,则心不是性。程颐之意同于明道,性是心中之理。张载之“心”,合性与知觉言,心不即是性,亦不即是知觉。朱熹主性即理,心不是理,心的知觉作用亦不是仁。如以心的知觉为性,则堕入佛氏作用为性的坑堑。李材特别赞赏程颐对于儒释所下的分判语:“释氏本心,圣人本天。”佛教弃绝纲常,究心空寂,根源在以作用为性。这里,李材关于知与性的观点很清楚:知是心的作用,性是心的本体,知是知识边事,性是德性边事,知与性绝不能混淆。“止修”即通过修养功夫而止于本体之至善。

在李材看来,儒家的重要经典《大学》的全部宗旨就在于辨明知与性的分别,教人止于性体之善,他说:

《大学》未尝废知也,只不以知为体,盖知本非体也。《大学》未尝不致知,只不揭知为宗。盖知本用,不可为宗也。惓惓善诱一篇经文,定万古立教之宗,总千圣渊源之绪,只是教人知本,只是教人知止。(《答董蓉山》,《见罗先生书》卷十二,第5页)

他认为,《大学》“致知”之知是指知识,不是指德性,所以不能为体。知识是道德本体的作用,不是道德本身。《大学》宗旨在止至善,止至善是本。格物致知必以正心诚意为归宿。这里,李材强调的是目的和归宿。功夫进程,他仍循朱熹先格致而后诚意正心最后止于至善的路径。

李材虽一生对王阳明极表敬仰,但他认为,王阳明的“致良知”有偏。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是为了纠正程朱后学专注于具体事物的考究,无与于身心性命的偏向,但王阳明未将修身立本之意点明,仍有偏于知的嫌疑。而他自己的止修宗旨将止至善、修身等《大学》根本功夫提揭出来了。止修赅体用,兼知行,是全面的修养途径。李材反复强调的是性与知的分别,本体与作用的分别。他甚至认为,“心之精神之谓圣”这一历来被当作儒家训条的话,也有可商量之处:“精神”即心体的作用,属知识理性的范畴,知识理性非圣人之为圣人的本质。他指出:

精神两字,去本体尚隔一层。今人动欲辨体,只为一向以知为本体,故概以游扬活泼者当之。(《答朱汝钦》,《明儒学案》第670页)

“游扬活泼者”指心的知觉运动等功能,它不是本体,而是心本体的作用。它时时灵知不昧,感应外物,但它本身无有主宰,必须返于性。返于性即止于善。知止则知识对外界的反应才在道德理性的统御之下。所以他说:“大率一到发灵,即终日终夜只是向外驰走,闻声随声,见色随色。即无声色在前,亦只一味思前忖后,所以去性转远。故就性一步,则无非善者,无非正者;离性一步,反是。此止之法门所以为《大学》第一义也。”(《答李汝潜》,《见罗先生书》卷九,第3页)

在李材看来,性与情是体用关系,性是体,情是性的发用。知与心的关系也是如此。他反复言性不能用良知代替,良知尽管冠以良字,但它仍是知,属知识理性范畴。知的主要作用为了别,它不具有主宰义。即使如阳明所言,良知能“知亲、知长、知爱、知敬”,这个知也只是一种分别。知只管分别,不管“良”与不“良”;良与不良,是“性”的功能。以良知为性,是“强心之用为体”。如果没有止的功夫,则将在知上立教,以知为体,夷灭性天。

李材对知与性的分别自觉甚早,确立以性为心体的宗旨亦甚早,后多在知止上着眼。他自述这一过程说:

从上立教,未有以知为体者。余二十年前,即不信之矣,故有“致知者,致其知体”之说。良知者,发而不加其本体之知者也,非知体也。辛酉之岁又觉其非,复为觉性之说。今思之,总是鼠迁穴中,未离窠臼。阳明先生曰:“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寂然不动、廓然大公的本体”,尽力推向体边,其实良知毕竟是用,岂可移易!大率救弊补偏,阳明先生自是不得已而说,已大有功于当世矣,今亦何烦更论。……盖在致知,则以知为体,在知本,则以知为用。以致知为宗,则所吃紧者,要在求知;以知本为宗,则所吃紧者,又当明本矣。肯信此学,直截从止上入窍,本地求讨。无端更叠床上之床,架屋下之屋,则所云笼内之光,笼外之光,知觉之知,德性之知,与夫或以独知为良知,或以独之一字为良知,总属闲谈,俱可暂停高阁。(《答詹养澹》,《见罗先生书》卷十一,第21~22页)

李材最初着重的是知与知体的区别。按王阳明的说法,良知是“所性之觉”,良知即性。但李材认为良知只是知,性是良知之体。良知非知体,故特别提揭出致知即是致心中之性体,非致其知识。至嘉靖辛酉,李材四十二岁,又改变此宗旨,复为性觉之说。所谓性觉之说,即认为心既是性也是觉。但总在旧有窠臼中打转,未能将道德理性的主宰作用醒豁提出,故倡止修宗旨。止即止至善,修即修身,命意十分突出。

他认为,王阳明以良知为本体,是将良知由用强拉向体,其实良知只是用。阳明认良知不清,所以弃明本而求良知,弃止于至善而求其作用,则所求者惟知识。能知本,能止,才是向道德理性上求。这里李材对王阳明的理解甚为偏颇,他比王阳明更强调知识与道德二者的分别,更强调道德的主宰地位、统领地位。

李材还认为,把知觉还是把性体作为全部理论的基础,是儒和佛的根本区别,他指出:

儒者之论学,事事归实,释氏之论学,事事归空。……见性一差,弊盖至此。推原其故,则以其只就用上看体,直于知觉运动之中,认其发机之良者,据之以为天命之体。即此而观,则知知觉运动不可言性,儒者之学断须本天。(《答徐清甫》,《见罗先生书》卷十三,第5页)

他认为佛氏之弊,在以人的知觉作用为性,而且认为,知觉作用其性本空。儒家学者中亦有蹈此弊者,以为知觉中发之良者,即是天命之性。在李材看来,知觉中发生的意念、判断等,即使是善的,也属形而下的知的范畴,此善之源是性,性是形而上者。性是无声无臭、不睹不闻、至隐至微的,但因它是形而下的主宰,所以不害其为实。自形而上下言,知觉运动不可言性。儒者所谓性,必归“天命之性”,必归形而上之体。所以程朱严辨形而上下,严辨心性之别,自有其不可掩蔽的价值。

从以上可以看出,李材的止修之学,非常重视性与知、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的区别,这是他的止修宗旨的理论前提。他认为他的这一区别可以杜绝程朱以知识为追求目标,陆王合心性为一、以形下之意见为形上性地,以及佛教以知觉作用言性,从而抛却道德性体、追求空寂等理论错误,所以他不厌其烦,反复申说。

二止修宗旨及其内在矛盾

李材的学术宗旨是止修。止修二字出于《大学》的“止至善”与“修身”。李材曾说:“止为主意,修为功夫,原非二事也。”(《答李汝潜》,《见罗先生书》卷七,第14页)止修宗旨,实际只一止字,止处即是修处,能止即是修。所以,他反复说止,能止则修就在其中了。关于止,李材有个根本的说法,即摄知归止。他说:

有疑止修两挈为多了头面者,不知全经总是发明止于至善,婉婉转转,直说到修身为本,乃为大归结,实下手。此吾所以专揭修身为本,其实正是实做止于至善。故曰知修身为本,而止之是也。(《答蒋崇文》,《明儒学案》第681页)

止修并非分为二截,而是浑然整体,全副精神总不外《大学》宗旨。修身是总结三纲八目,三纲八目可以归结为修身。而所谓修身,即止于至善。他解释他的止修宗旨说:须思命脉只是一个善,诀窍只是一个止。如何反反复复,必要说归修身为本,必要揭出修身为本?必悟此,而后止真有入窍,善真有谛当,乃不为堕于边见也。(《答龚葛山》,《明儒学案》第680页)

止修的全部命脉在止于至善,至善是目标,功夫在于止。止于至善,则身自然修,止修并非两个不同的阶段。止修虽只一个功夫,但须用此二字才说得完全。止于至善是结果,修身是过程。也可以说修身是最后归宿,止于至善是它的步骤、阶段。止至善最根本的就是摄知归止。摄知归止就是将知识理性统辖于道德理性之下,使道德理性做主宰。在李材看来,知识与情欲皆属形而下,两者的发出者、产生者皆是心。而欲使心中所发皆出于性体,必须有摄知归止的功夫。他说:

体则万物皆备,用则一物当机。格物者格其一物当机之物也。……只实实落落与他挈出知本为归宗,知止为入窍,使人随事随物而实止之、实修之,即所云格致诚正者,一切并是实事实功。岂不痛快简易!(《答李汝潜》,《见罗先生书》卷十,第2页)

知本即知修身为本,知止即知止于至善,格物即随事随物止于其善。所有修养功夫皆归结到止于至善,止至善包三纲八目,简易直接。李材的止修与王阳明的“致良知”用功路向正相反。致良知侧重于流行,止修侧重于本体。良知的前提是心即性,心即理,只要无私欲障蔽,此心即是天理。致良知重在推致于外,它虽是本体与功夫的统一,但偏重于功夫,本体是隐含的。故阳明认为致良知即知行合一。而李材的止修,以修身为目的,以止至善为功夫。至善的积累才是本体,至善积累的过程就是本体完成的过程。所以止修总的说更偏向于本体。

但李材的“止修”只是个纲领,这个纲领标举出了道德修养与知识获取的不同。但修身和止于至善是理学功夫论的一般归向,李材并无特别的、具体的路径提揭。所以刘宗周说,止修是“寻将好题目作文章,与座下无与”(《明儒学案》第13页)。意思是,止修是最后的归宿,不是现实的功夫。如止修归于止,如何止,则曰摄知归止;止于何地,则曰止于至善;何为至善,如何止,如何修,李材并无切实的说明,其论证也不出理学的一般内容。可以说,李材的止修宗旨只是指出了一个大而笼统的目标,并没有将其具体化。在这一点上,李材不能与王阳明相比,亦不能与王门弟子中有明确宗旨者相比。

另外,李材在理论上一个相当大的漏洞,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心与理、性与情的割裂。李材的着重点,在知与性的辨别。但由于过分提揭二者的分别,理学传统中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性体情用、动静一如等不离不杂的关系被割裂了。黄宗羲看出了这一点,他尖锐地指出,李材在性情、动静等关系上识认不清:

同类推荐
  •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老子·庄子》是由《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组成。《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了解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书。《老子》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提出了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道观、社会学说及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主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饱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现实社会的愤激批判。《庄子》主要阐述了庄子的自然之“道”及其由此而生的顺应自然的无为理论、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以及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境界的热烈追求和对黑暗现实、虚伪世俗的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 庄子白话全译

    庄子白话全译

    ,使《庄子》更加清晰易懂。译文字斟句酌。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庄子的思想,本书的导读是对《庄子》各篇思想的总结和梳理,让读者对庄子的核心思想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其间的精妙故事,不仅保证准确无误,还力图还原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特色,为人处世上或许于读者会有感悟和帮助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
  •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为唐代学者赵蕤所著述,为历代有政绩、有业绩的君臣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从国家兴衰上讲谋略的,《反经》是从长短利害上讲智术的。它从逆反的心理态势中谋求一种逆反的思维方式,不失为古代心理学的范本。《反经大全集》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每篇前有导读,揭示《反经》的奥秘,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以及为官、经商、管理的必备参考书。
热门推荐
  • 跟着皇妃学美容:十大皇妃美人计

    跟着皇妃学美容:十大皇妃美人计

    人在妆点上标新立异,有人想尽方法保护青春容颜,正所谓“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中国的美容文化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美容方法也别出新裁,从材料上看有贵重的麝香、珍珠、燕窝,也有简单易得的鸡蛋、黑豆、皂角;从制作方法上看有要煮沸的,有要发酵的,有要烹炒的;从使用方法上看有内服的、有外敷的、有涂抹的、有洗浴的。有的皇妃使用的美容方法是经过了历代的传承和验证,有的皇妃为了美貌却不惜甘冒风险,将水银、轻粉、密陀僧、草乌等带有毒性的物质抹在脸上。
  •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读点大师: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人生 问题的讲演实录,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 胡适先生主张修己以安天下:“为己而后可以为人,求学而后可以救国”,这种圆融的态度在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但在今天看来,这种通达的思想未尝不是饱含着热情和希望,将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有力地传承下去。他给读者带来的不一样的声音,足可以引起我们对人生更深层的思考。
  • 腹黑妖帝:金牌召唤师

    腹黑妖帝:金牌召唤师

    她是比浓墨还要黑的黑暗,比邪魔还要无情的存在!墨可邪,拥有穿越次元空间的强大能力者!却被父亲算计,来到了母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美其名曰寻找感情放松心情,实则是灭掉了一个影响夫妻生活的小灯泡。冷情是表象,腹黑是遗传。她在一个非常恰当的时机把‘恩情’还了回去,换来母亲回娘家宣告冷战开始,被父亲戏称是面瘫的她,笑了。力量虽被封印,不过,好在双戒在手,吃穿不愁。丹药一堆吃不完、武器一打用不完,可惜,这些东西常常被她忽略,一对浮萍拐,从容抽飞所有障碍!还有那萌宠幼兽两只刚刚好,一个负责攻击,一个负责防御,大架之余,还能忙里偷闲,磕磕瓜子儿,喝喝果汁儿,真惬意!极品丹药、稀有异兽、旷世宝器还有……极品美男!力量被封又怎样?她依旧强大!猛开外挂!终有一日,君临天下!====★====1v1成长强强宠文。女主成长型,非苏非善类,个头是硬伤。男主……简单来说就一目中无人的抽货。====★====【女主语录】①。“发丝掉落的声音也能吵醒我。”②。“怎么?想被抽飞吗?”③。“不是人形的圣兽我不太想要啊……”④。“看不顺眼的人,见一次揍一次。”【男人语录】抽风时:“想杀小邪儿?这可不行哟~小邪儿是我的,要杀也只有我可以呢~所以,你先死好了~”暗黑时:“死掉了,丢到垃圾堆不就可以了?”变态时:“嗯哼~?真想剖开你的胸膛,撕裂你的肌肤,抚摸你的骨骼,碾碎你的灵魂……吶?给我玩玩你的身体嘛?嗯~?”温柔时:“于这乱世,最美的不过是陪你成长,看你君临天下,不离不弃!”====★====娱乐之作=纯属虚构=切勿当真=友情留言=谢绝恶意攻击。完结文:盛宠——帝尊邪皇:妻主太无能(np):====★====一句话总结:其实这就是个冷情(误)腹黑女跟妖孽变态精分男相‘虐’相‘杀’,斗智斗勇,你追我赶,狗血鼻血齐喷(误),刷新节操与下限的玄幻文(大误!)入坑谨慎!!戳开必收藏!收藏必留言!不收乃总受!留言乃必攻!(っゝω<)っ抱~
  •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

    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萧红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
  • 生存的突破(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生存的突破(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此套书撷英采华,精心分类,不但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创造了一个欢乐、轻松的成长环境,而且更陶冶了青少年的情操,可以说是一套让青少年全面提高、全面发展的青春励志经典读物。
  • 随身空间:重生女修仙

    随身空间:重生女修仙

    人生犹如蜡烛一般,死了就像灭了一般,消失的无影无踪。可是,她偏偏却像小强一样,死了然后又活了。身世神秘,千世轮回,万般劫难,终成正果。他冷酷无情,狠辣无心,却偏偏将她一人置于心间脑海,除了她此生无求。种族覆灭,差点灰飞烟灭,单凭着一股惊人的意志,她靠残魄重生。这一世,她必如凤凰涅槃,笑傲天下。 包月新书《天降横财一千亿》求收,求评,求围观。
  • 大明王朝之朱家天下

    大明王朝之朱家天下

    《大明王朝之朱家天下》将明朝皇帝从头至尾一一道来,叙其登皇位的惊险历程,谈其面对家事国事的决断犹疑,论其治国经邦的成败得失。最终口王现出来的是一部风云起伏的大明王朝朱氏家族史。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朝,也是唯一一个自南向北以南方军队击败北方游牧民族而统一天下的皇朝。在朱家统治的时期,它写就了无数的辉煌,也留下来了无数的骂名。品味朱氏家族近三百年统治史上的光明与黑暗、荣耀与创痛、自由与专制、兴盛与凋敝。纵观明朝的朱家皇帝,皆有近乎病态偏执性格,莫不多疑刻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太祖的多疑刻薄、威祖的狠毒无情、宪宗的滥用私人、武宗的狂妄自大、神宗的偏激逆反、崇祯的目4愎自用等等,不仅皇帝如此,大臣们也是如此,这个偏执者家族写下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琢磨不透的明朝。《大明王朝之朱家天下》为您讲述了一个统治家族的光明与黑暗、荣耀与创痛、自由与专制、兴隆与凋敝。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quot;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它们怎么来的

    它们怎么来的

    本书所讲述的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中事物的诞生和科学道理。
  • 中国未解之谜(中)

    中国未解之谜(中)

    《中国历史之谜》选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中的未解之谜,并加以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