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300000014

第14章 王阳明的良知之学(1)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也是宋明理学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越城外的阳明洞天,自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有《阳明全书》三十八卷传世。王阳明一生波澜壮阔,极富传奇色彩。他走过的道路,与寻常科举出身的人所走的道路大不相同。他的学说,与他平生经历密切相关,是他豪雄式人格的体现和概括。

一道德的凸显

王阳明活动的弘治、正德、嘉靖年间,正是明朝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的时候。西北瓦剌、鞑靼不断侵扰边境,战争连年不断。各地藩王觊觎中央政权,不断发生叛乱。皇帝、宦官、勋臣大建庄田,地主乘机掠夺民田,土地兼并日益激烈,离开了土地的流民多次发生暴动。政治极度昏暗,皇帝荒淫,宦官擅权,党争不断,所有这些,极大地动摇了明朝的统治。

另一方面,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市民阶层慢慢生长起来,功利主义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削弱了理学维系人心的作用。程朱学说成了士人应付科举考试的工具。整个社会显现出士风不竞、道德沦丧的局面。王阳明描述当时的社会状况说:

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渍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于是有训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之以为丽。纷纷籍籍,群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千径万蹊,莫知所适。世之学者如入百戏之场,欢谑跳踉,骋奇斗巧,献笑争妍者,四面而竞出,前瞻后盼,应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惑,日夜遨游淹息其间,如病狂丧心之人,莫自知其家业之所归。时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从事无用之虚文,莫自知其所谓。间有觉其空疏谬妄,支离牵滞,而卓然自奋,欲以见诸行事之实者,极其所抵,亦不过为富强功利五霸之事业而止。圣人之学日远日晦,而功利之习愈趋愈下。其间虽尝蛊惑于佛老,而佛老之说卒亦未能有以胜其功利之心;虽又尝折衷于群儒,而群儒之论终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见。盖至于今,利功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传习录》中)

王阳明这一长段对当时社会潮流和士人风习的描述,正是他的学说所以兴起的背景,也是他的“拔本塞源论”欲拔之本、欲塞之源。

王阳明少年时即豪迈不羁,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取向。《年谱》载,阳明十一岁时尝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第。阳明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幼时的王阳明,已经把读书入仕视为等闲之途,他要寻求通过道德修养来达到圣贤之域的新道路。

王阳明十七岁到江西迎娶时曾谒见吴与弼的弟子娄谅。娄谅告诉他程朱格物之学,并告诉他圣人可由学而至。阳明遵照此说“着实为宋儒格物之学”。但他发现,程朱格物之说存在着矛盾:

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可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传习录》下)

在王阳明看来,圣人之所以为圣,在其心纯乎天理,在其意诚。而格物所得为具体事物的道理,它不能直接成为诚意的根据。程朱的功夫纲领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主张先即物穷理,然后以“敬”的功夫涵养所穷之理。虽然,在程朱看来,道德修养所需要的天理和格物格得的物理在根本上是同一的,“才明彼,即晓此”。但由物理变为“天理”,还须有一识度。这种识度并不是天然具有的,它需要培养。在获得这种识度之前,物理天理是分而为二的。王阳明发现了程朱学说中这种分而为二,他说:

新本(指朱熹《大学章句》)先去穷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荡荡都无着落处,须用个“敬”字方才牵扯得向身心上来,然终是没根源。若须用添个敬字,缘何孔门倒将一个最紧要的字落了,直待千余年后要人来补出?正谓以诚意为主,即不须添敬字。所以提出个诚意来说,正是学问的大头脑处。(《传习录》上)

王阳明认为,敬应是《大学》功夫中本有的,这个本有的敬即诚意。以诚意为目的去格物,才能够落实到道德修养上。否则格物所得只是具体事物的道理,与自己的身心修养了无关涉。阳明反复强调:“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功夫,功夫才有着落。”他多次批评朱熹“析心与理为二”。在他看来,《大学》的“止至善”,《中庸》的“赞天地之化育”,是以诚意带动致知所获致的最高境界,在这境界中,不是“诚明两进”,而是“诚即明,明即诚”。以道德理性为统领,以知识理性为辅翼,这是王阳明心学的基本纲领。

王阳明关于道德与知识的关系的观点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他认识到,道德不能归结为知识,道德是意志的活动,知识是理智的活动。道德的增进,在于意志的培养锻炼,知识的提高在于理智能力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两者相较,道德的提高更难,因为它要与人根性中盘踞难去的许多东西进行搏战。知识才力的大小,并不决定道德水平的高低。这里,王阳明把道德和知识的差异显豁地标揭出来,意在纠正人们在知识才能上争高下、放弃道德修养的弊病,他说:

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传习录》上)

王阳明创立新说的目的,就是把人们从偏离道德修养的路上拉回来,回到圣人之学。在他看来,“圣人之学,心学也”。这个心学,就是在身心上做功夫,以整个人格素质、精神境界的提高为归宿。心学的精髓在“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是理学家共同尊奉的,朱熹就把十六字心传作为《中庸》全部精义所在。但王阳明认为,朱熹虽然奉此为圭臬,但在具体解释和实行的方法上都有偏弊。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人心道心分为二心,惟精惟一分为二事。王阳明说:

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今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传习录》上)

他认为,分道心人心为二,便有道德本体晦而不彰,圣学功夫分为二截之弊。所以他强调道心即人心之本体。至于惟精惟一,阳明更有不同于前人的解释:惟精惟一非为二事,惟精是博,惟一是约;惟精是功夫,惟一是“头脑”。惟精必须落实在惟一上,惟一必须有惟精为之功。所以时时处处无非“学存此天理”。王阳明之学,突出一个“头脑”,这就是道德。道德是一切方面的统领。《传习录》载:

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亦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曰:“何谓知学?”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传习录》上)

涵养是德,讲求是知,讲求正所以涵养。在王阳明,一切学问都是为了人格的培养,精神境界的提高。所以,阳明心目中的圣人,首先在于其德:“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传习录》下)他把《大学》、《中庸》的全部功夫概括为一个,这就是诚意:“《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传习录》上)在道德培养和知识探求的关系上,王阳明以道德培养为首务。他在回答弟子关于孝心与行孝的具体知识的关系时表达了他对道德与知识关系的根本立场:

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传习录》上)

王阳明事事处处强调道德的首要性,道德对于一切具体知识的本原性。道德是统领,知识是辅翼,道德修养可以带动知识探求。道德修养好了,知识便自然在其中了。即使知识在某些方面、某些情境下有欠缺和匮乏,道德心也会驱迫主体自动地去掌握必要的知识。在阳明这里,道德被赋予了极大的能动性。道德主体才是真正的主体,它具有主动地趋赴价值目标并主动地创造实现目的的手段这种能力。知识主体是被动的,它只有积渐地增长知识的功能,只有在价值理性的统领下它的指向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所以王阳明极力强调道德理性对于知识理性的优越性,把道德的培养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王阳明之所以认为道德主体能够主动地趋赴价值目标,并能动地创造知识手段以达到这个目标,是与他的功夫论特点分不开的。阳明功夫论的特点首先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后面还要详论,这里只提及知行合一在德性培养和知识提高上的作用。王阳明道德修养的起点是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即人天赋地具有的善的萌芽,也即孟子所谓四端,陆九渊所谓本心。阳明的功夫,在主动地扩充善端,并将它推致于一切观念和行为中,使这些观念和行为处于善良意志的规范下,每一观念和行为都是价值目的和知识手段共同参与的结果。所以,每完成一件事,它的收获是双重的:既是德性的提高,也是知识的增长,二者是同步的。德性培养是无止境的,知识增长也是无止境的。阳明反对脱离具体事为因而抛弃知性锻炼的德性培养。所以他强调,良知必须在实事上致,诚意在格物,等等。即使他有时强调单纯的德性培养,那也是因病发药,随时立教。王阳明并不特别强调知识理性的锻炼,有时为了突出道德理性的主体地位、统帅地位,针砭辞章记诵、夸多斗靡的时风,他甚至贬损知识,但在道德培养的大目标下带动知识的增长,以知识保证价值目标的实现,在他的哲学中是隐含的,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在阳明这里,“道问学”与“尊德性”不是二事,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致广大即所以尽精微,惟精即所以惟一,博文即所以约礼,明德亲民即所以止至善。王阳明的合二为一正是为了纠正朱熹的分而为二,所以他屡屡讥刺朱熹“支离”、“少头脑”。

道德理性的凸出,是王阳明针对当时道德沦丧、士人竞逐世俗荣利、不复讲求身心性命这种局面提出的救治之方,他的直接目的是改良社会,匡正世风。但作为一个满足了当时社会理论需求的哲学家,作为一个引发了一场哲学变革的学派的领袖,他的救世之方中包含着摇动当时、影响后世的哲学内容。

首先,王阳明在反对传统权威中所表现出的理论勇气,在中国历代大哲学家中是突出的。阳明的时代,是一世皆习于既成的学术局面、恬然不觉、相安相利的时代。阳明以命世豪杰,在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并标揭出了人们相沿相习的权威学说中的矛盾,从而创立新说。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的惊愕和震动是明显的。阳明最早的学生徐爱就曾表露:

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入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旁蹊小径,断港绝河矣。(《传习录》上)

《传习录》中相当多的内容是阳明对熟习旧学的来学者解释、疏通自己的新说。往来致书辩论亦多为此类。甚至有攻其为伪学而申学禁者,阳明对之皆处之泰然,他对自己的学说持之坚而信之固。他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朱子学的一统天下中标揭新说,是因为“有其不得已者存乎其间,而非以计人之信与不信也”(《传习录》中)。他尝自述他的救世苦心:

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报之,亦不自知其量者。天下之人见其若是,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呜呼,是奚足恤哉!(《传习录》中)

在他的苦心倡导下,在他的人格魅力、学说力量的感召下,阳明学传播到各地,席卷大半个中国,蔚成潮流,风靡天下,为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新的内容。

第二,王阳明所倡导、所身体力行的,是一条以内圣带动外王的路线。王阳明一生的经历,就是内圣外王的注脚;王阳明一生的发展途程,给我们昭示了内圣外王人格的培养途径。内圣外王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极致。历史上的儒者在道德文章和经世济民的功业上都达到相当成就的并不多。王阳明庶乎近之。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集内圣外王于一身的豪杰之一。刘宗周把王阳明的学术特点归结为:“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动即静,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明儒学案·师说》)“无之不一”,是造就阳明内圣外王人格的根本因素。他的修养重点在内圣,他是以内圣带动外王,或说内圣开出外王。他的理论的最根本之点在即心即理,即知即行。即心即理使他把每一个具体观念、具体行为和道德修养联系起来,在具体事为中将道德理性和知识理性结合为一,自觉地把知识活动变为对人格的完善有用的资养。即知即行保证了人格完善活动同时是有现实结果的,是个人内心的,同时也是社会群体的。他说:

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证诸先觉,考诸故训,自下许多问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然不过欲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传习录》上)

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惟其有事无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亦即是穷理。就穷理专一处说,便谓之居敬;就居敬精密处说,便谓之穷理。却不是居敬时别有个心穷理,穷理时别有个心居敬,名虽不同,工夫只是一事。(《传习录》上)

这种“一事”是合内圣外王为一的,是即心即理、即知即行的。不是道德和知识平行发展,而是以道德带动知识。在他这里,意志比知识有更多的优越性,他赋予意志主动获得知识以完成自身的价值目标的能动性质。

同类推荐
  •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姆出场,宣讲他“有爱才有幸福”的人生哲理,本书是领悟人类情感、获得最优心理的必读书。弗洛姆是现代思想中的“情爱大师”。他对现代人的研究和批判,对现代人心理状况的准确诊断,被称为“综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使他成为现代心理学领域最权威的典范。他提出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呼吁只有用爱才能拯救人类,使他成为美国最著名、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概说,并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历史上的显现。
  •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以博学著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无所不谈,并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蒙田哲理散文》一书中的文字富有哲理性,能够引人思考,让人深受启发。文中有“平和执中”、“谈三种交往”、“要生活得写意”等等哲理故事。
  • 听朱光潜讲美学

    听朱光潜讲美学

    对于如何处理中西关学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众多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4

    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4

    “凉生”系列收官之作,痴爱八年终落幕。少年时情之所起,此生便不再敢忘。若爱是羁绊,那么,她就是他在这世界上的,画地为牢。霜雪吹满头,也算是白首。凉生:我们重新开始吧,就当现在,你十七岁,我十九岁。好不好?程天佑:我爱你,这就是我们之间最大的门当户对!姜生:我挡不住我的心我的爱情,它们在暗无天日里滋长,独自痛苦又独自幸福!钱至:我在医院里求婚,只想让你知道,从此,无论生老病死,我必不离不弃。八宝:我哥负责脱衣,我负责舞,柯小柔负责娘。程天恩:我久久也放不下的人,就在这一刻,放下了。爱了那么久的爱情,不爱了。
  • 为人后母

    为人后母

    她,是潇洒不羁,脾气古怪,信仰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法医界第一异人。他,时而痴傻疯癫,时而暴戾无常,一身武功更是诡异惊人。一头天然棕紫色长发银色双瞳,是妖孽般的狂人。当二十一世纪的法医界第一异人,穿越时空,成为权倾国野的老王爷最后一个冲喜妾室,成为他这个妖孽小王爷的“后母”。当妖孽王爷迷失心智,却死死的缠上了现代的第一人法医。究竟是谁利用了谁,是谁伤害了谁又是谁毁灭了谁?“傻儿子,叫我娘。”“烟魂。”“哼!再这样缠着我,我管你是真疯还是假疯,是无敌还是有敌,我照样像解剖尸体一样剖了你!”完结文:灵魂错位:女老总的弱受老公:群号:107528062(加入的时候请写上“血儿”两个字)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重生古代做村姑

    重生古代做村姑

    一朝穿越到了古代不知名的村庄,没有电话,没有电视,家徒四壁,只有一对任劳任怨的的父母,极品的爷爷奶奶大伯叔叔,认为自己的就是他们的他们的还是他们的,家人每天吃不饱,哥哥弟弟瘦的像非洲难民,我这个穿越者更是闷头干活,几乎不说话村里人都以为是小哑巴,怎么能这样,我要带领全家致富,撇开这些个极品亲戚。我这个穿越女一会儿买菜单,一会儿折腾板蓝根,一会儿盖新房,一会儿倒腾家具,银子赚了不老少,就是差个听话的相公。(一)感情篇那个死瘸子越靠越近,我的心跳越来越快了,我不是自己发誓要找到呆子,说清楚了,自己不能对别人动心的吗,怎么心脏不受控制的扑通扑通的啊。我不会是爱上这个瘸子吧,带着个面具,一天都不会说一句话,我喜欢他什么啊。什么,那个呆子跟这个瘸子就是一个人,凭什么这么欺骗自己啊,自己可是心心念念的都是呆子,他又不是不知道,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什么,他就是要自己取代呆子在我心中的地位,摸摸他的脑袋,是不是发高烧傻掉了啊,呆子不就是他,他不就是呆子。“我一直都知道你想念呆子,可是你们之间根本就不是爱情,你只是感动呆子舍身救了你,我现在是瘸子了没有自信这样的我,你也喜欢。”“那你觉得我不喜欢你,那干嘛还要出来啊,让我一直挣扎着要跟你怎么对得起舍身为我的呆子啊。”我泪流满面。“那我不是等到了吗?”呆子很开心,我终于不管不顾想跟着他了。“那你现在不是还是瘸子吗,难道你现在就有信心了?”我不懂,固执的抬头一定要问清楚。“现在也没有信心。”呆子低下了头。“那你就给我滚。”真是气死人啊。(二)婚姻篇等了很久终于等到成亲这一天了。“那个我们能不能只拜堂,不宴客啊。”呆子小心翼翼的看着我。“怎么我就这么见不得光。”为啥我的爱情之路走得这样辛苦啊,现在终于修成正果了,居然不想给我正名。“不是,那个我想客人太多的话,闲话就多,笑话你嫁了个瘸子。”这个婚没法结,带着肚子里的小包子走了,吃掉我的时候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些啊。(三)小包子“娘,爹是我的夫君,你再去重新找一个。”“你爹是我的,要找是你去找。”“谁说的,爹答应我他会娶我的。”我怎么这么倒霉啊,哪哪都有小三来,现在可好这个小三还是我生的,怎么办啊
  • 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

    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

    书中记载了她们的奋斗历程,《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一书为我们展示了出自普通家庭的三代女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际遇中,在战争动乱、家庭变动中她们始终以自身的奋斗来抗击外界的纷乱。为中国作协和重庆作协重点扶持作品。而书中的历史背景和呈现出的价值观,来完成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书里的一家三代女人皆善良、坚强、聪颖,吴雅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如何以一脉相承的理想追求,女儿雷吟是加拿大的数学天才。《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是作者余德庄历时六年的倾力之作,皆有我们及长辈所走过的历史痕迹。《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是一本中国女人书
  • 一个管理的真实故事:共好

    一个管理的真实故事:共好

    共好就是大家拥有共通的价值观念,做有价值的事情;自律而有效地完成任务的过程;在团队中相互鼓励,展现团队的力量;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本书主要介绍风靡美、日、台、港一流企业的“共好精神”。
  • 66个你所不知道的《聊斋志异》之谜:玩·聊斋

    66个你所不知道的《聊斋志异》之谜:玩·聊斋

    本书分为纵横聊斋、文本探微、神鬼天地、旁论杂说,从作者、版本、寓意、考证、索引、典故、杂艺、比较研究等各个方面,带你细细赏《聊斋志异》的异想世界。换个阅读角度,本书替经典文学抽丝剥茧。换个阅读方式,揭开作者、人物、故事之迷。换个阅读视野,享受更完整的文学之旅。蒲松龄也有过婚外情吗?卡夫瞳的创作是受到《聊斋志异》的启发吗?趣谈蒲松龄的养生术。66个谜底,带你重新认识《聊斋志异》。
  • 误入豪门:总裁很霸道

    误入豪门:总裁很霸道

    一个霸道的男人和一个聪明的女人,霸道的男人隐藏在暗处的温柔,是他最厉害的杀手锏,聪明的女人时刻都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当这样两个人相遇之后,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