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200000007

第7章 《周礼》的治民思想(1)

民众是国家政权的统治对象,又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故民为国之本,治天下者必先治其民。然而小民弱而不可胜、愚而不可欺,且民心无常,难合易离,治民之势,有如朽索之驭六马,难乎其难。所谓,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云云,反映了两周政治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关于治民的大政方针,在荀子以前主要有德治与法治两种意见。

儒家强调德在治国中的主导作用,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主张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把礼作为德的辅助形式。杜国庠先生曾指出,孔子“以‘仁’为‘礼’的最高精神,而以‘礼’去完成‘仁’的目的”。是很正确的。

法家则认为:“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他们反对用仁义教民,,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乱”,“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们甚至把儒家倡导的礼乐、孝悌等等称为,六虱,他们主张弃礼任法,“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用严刑峻法治民。这种刻薄寡恩的方针,殊失相结相亲之义,不能化民,正如司马迁所说:,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

荀子总结了儒法两家的得失,提出了礼法结合、礼本刑用的方针,把礼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使之与法相辅相成。他说,“治之经,礼与刑”,“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他认为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国将不国:“今当试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天下之悖乱相亡,不待顷矣。”荀子的这套理论,为其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遵奉。

《周礼》六典,以教典扰万民,以礼典谐万民,以刑典纠万民,三者相辅相成,组成了重教化、隆礼义、慎刑罚的治民思想体系。

这一体系正是以荀子“礼本刑用”的精神为底本,增益补苴,精心设计而成的。

(第一节 重教化

《周礼》治民思想之纲有二。

一是大宰之“八统”:

以八统诏王驭万民;一曰亲亲,二曰敬故,三曰进贤,四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贵,七曰达吏,八曰礼宾。

郑注云:,统,所以合牵以等物也。”贾疏:“谓牵下民,使与上合,皆有以等其事,上行之,下效之也。”可见,“八统”是王亲自躬行、使民仿效的八条准则。所以方苞说八统皆“一一实体于王躬”,王安石也说“统言举此而彼从焉”。

八统的含义,诸家多有阐发,而以叶时所说最为精:“亲亲以教民相爱;敬故以教民不偷;进贤则德、行者升;使能则道艺者用;庸者保之,使其乐事劝功;贵者尊之,使其用下敬上;达吏则拯穷拔滞;礼宾则亲仁善邻。”从八统的内容看,亲亲、敬故、进贤、使能等等,都是儒家的传统思想,这是《周礼》治民思想的基本要点和基本特色。大司徒之,十二教”,则是对八统的展开和补充,后面还要谈到。

二是大宰之“九两”: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

郑注云:“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系,联缀也。”贾疏:,使诸侯与民相合耦而联缀,不使离散,有九事。”贾说甚详,但以九两为诸侯统第三章民之要,则失之偏颇。吴廷华云:“此经九两,亦应通天下言之。”从上下文义看,九两所系,当包括畿内、畿外之天下万民而言。

我们在第一章曾提到,大宰“九两”,袭自《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之“七属”,两者都是系属民之法。“牧”指畿外九州牧伯、五等诸侯之君、三等采地公卿大夫等有国邑者,故以其所领之地系民。“长”即官长,指公卿大夫士等有爵位无国邑者,皆以位尊而领贱,故以贵系民。,师”是有德、行、道艺而教人者,故以贤系民。“儒”是“诵说《诗》、《尚》,通该术艺者”,故以道系民。

“宗”包括大宗、小宗,是纪理族人者。“主”是闲民执役之家长,故以利系民。“吏”指乡遂公邑之治民之官,故以治系民。“友”是同井相合耦锄作者,故以任系民。“薮”为主薮之虞,使民占取材物,故以富系民。“九两之中,牧、长等系民之身,师、儒等系民之心,大司徒所属诸官,几乎都是为此而设。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以本俗六安万民等,则是对,九两”的展开和补充。这些内容反映了战国以来井田制被破坏,战争频繁,农民离乡背井、成为流民的现象已成为社会问题,故《周礼》想方设法聚万民、安万民、系万民以稳定社会秩序。

根据大宰“八统”、“九两”的安民、教民的总精神,大司徒所掌教法有比居、任职、施教、制刑、秩序、简稽、井牧等内容,而施教则是其核心部分。下面试加分析。

一、教化的形式——读法和习礼

《大司徒》十二教是《周礼》教民的大纲,其内容为:

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愉;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暴;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

这里的不苟、不争、不怨、不乖、不越、不愉、不暴、不怠、知足、不失职、慎德、兴功,都是要使民安分守己,修德向善,勤于本职,而要做到这一点,除施行“十二荒政”之外,主要靠教化,即用祀礼、阴礼、乐、仪、俗、刑等十二类礼仪制度教育之,使民知敬、让、亲、和等等。

《周礼》一书中,国家的种种政令制度,政府各部门和各级行政机构对民众的各项规定和要求等等,都是通过“法”来体现的。因此,每年正月之吉,大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寇分别悬治象、教象、政象、刑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之。

“法”的概念出现很晚。西周时有刑而无法。故《尚书》称《吕刑》,而不称《吕法》。金文中虽有法字,但均作,废”字用,绝无例外。子产铸刑书,亦称辟而不称法。所以,钱穆先生说,古人治国,只知有礼刑,不知有礼和刑以外的‘法’”,“而所谓‘悬法使万民观’的制度,则其事尚在后,大抵是魏国的李悝以后了”,“悬法象魏,使万民观,似乎是吴起、商鞅城门置令的办法,而加以学者的理想化,决不是周公所制,也不象春秋前所有”。钱说大致不错,但此制《管子》等书中已有雏形,两者当有渊源关系。《管子·立政》篇云:

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宪于国,五乡之师,五属大夫,皆受宪于太史。

《墨子)非命上》亦有类似记载:

先王之书,所以出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

《管子》、《墨子》都是战国时代作品,其中有些篇章年代更晚,而所记布宪事却远不及《周礼》细密,可见《周礼》的成书年代必在其后。

六乡官员属民读法的,有州长、党正、族师、闾胥四职,读法次数疏密不一,读法的时间,一般在岁首、月吉或祭祀、丧纪等众庶聚集之时。

《州长》职云,“正月之吉,各属其州之民而读法”,“若以岁时祭祀州社,则属其民而读法”,“正岁,则读教法如初”。“正月之吉”,贾疏说是指“建子之月一日”。“岁时祭祀州社”,贾疏,“此云岁时,谓是岁之二时春秋耳。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者,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正岁”,指夏正建寅之月。因此,州长每年在正月之吉,仲春、仲秋祭州社以及正岁四次聚集众庶读法。

《党正》职云,“及四时之孟月吉日,则属民而读邦法···春秋祭,亦如之”,“正岁,属民读法”。郑注:“谓雩水旱之神”,是在党一级设坛位的固定祭祀。如此,则党正有四时孟月吉日及春秋祭等六次读法,此外正岁还有一次读法,正岁在寅月,属孟春,前已有四孟吉日读法,故于此月又择日重复读之。所以党正于一岁之中七次属民读法。

《族师》职云,“月吉,则属民而读邦法···春秋祭酺,亦如之”。郑注云,“月吉,每月朔日也”,则一年十二月,每月朔日皆读法。酺是族一级设坛位的固定祭祀,亦在仲春、仲秋之时,郑注云:“酺者,为人物灾害之神也。”可见族师一年之中十四次属民读法。

《闾胥》职云:“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闾胥读法次数最多,凡因事聚集众庶都要读法。“既比”,既训已,案比事竟,众庶未散,则留之读法。聚众庶无定时,故读法亦无数。可见,六乡官员属民读法,不仅有定制,而且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

六乡读法的情况,头绪纷繁,不易明晓,现列如下表,以清眉目。

表中可以统计的,就有二十五次之多。《周礼》六乡官员中,官尊者属民读法次数稀,官卑者属民读法次数密,闾胥属民读法的次数肯定多于族师。因此,全年读法至少在四十次以上,平均一月不少于三次,这在先秦史上是不存在的,也是《管子》、《荀子》所未曾梦及的,完全是理想中的构拟。

“法”中规定的各种礼仪,还必须用演习的方式来巩固和加深理解。所以,各级亲民之官除了要按时属民读法以外,还必须,以礼会民”。《党正》职云,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孙诒让《周礼正义》:“教谓教于党学及后祭祀、丧纪、昏冠、饮酒之礼事是也。”这一类,教”,《周礼》中有很多,如:

《州长》云:“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

《党正》云:“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壹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而不齿。”

“国索鬼神”即岁十二月,大蜡之祭。春、夏、秋三时,万民务在田野,唯冬时农闲,故于此时习礼,教以尊长老及孝悌之道。《礼记·乡饮酒义》云:“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君子之所谓孝者,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很明显,《周礼》教民的做法,是直接继承了儒家关于孝悌的那一套理论,并加以完善和理想化。因此,它们在精神上是一贯的,安排上则更为细密、周到。

二、教化的组织

《周礼》的教育组织有两套:一是国学,教育对象是国子,即公卿大夫的子弟。国学由大司乐掌管,乐师、师氏、保氏、大胥、小胥等职参与教国子之事。二是乡学,教育对象是万民。本节主要讨论乡学组织。

周代乡学制度,典籍语焉不详,说法也不一致。《孟子·滕文公上》云: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前言庠、校、序是养、教、射之别,后又言为夏、殷、周学之异名,令人莫知所从。《礼记·学记》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则塾、庠、序、学又是按民居组织的级别层层划分而成。郑注、孔疏均以,术”为,遂”字之误,陈祥道、毛奇龄则以为是,州”字之误,,当以后说为优。校、庠、序究竟指什么,前人多有调停异说者,但均未安。《礼记·乡饮酒义》有耆老皆朝于庠之记载,可见庠为乡学名,《左传》有郑人毁乡校之记载,则校亦乡学名。愚意校、庠、序均是乡学名,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并非类别或时代的不同,后世礼家强作解人,横生分别,因而歧说互舛。

《周礼》无庠、校之名,但在州、党两级都设有,序”。六乡共三十州百五十党,则六乡七万五千家共有一百八十个序。

六遂中是否有序?《周礼》无明文,因此有人认为“《周礼》记六遂系统的官职中,如遂人、遂师、遂大夫、县正、鄙师、,长、邻长等职掌中,找不出有掌教化和乡学庠、序名称的条文”,因而否认六遂有教育组织。这种意见有两个错误:一是不了解《周礼》文例,《周礼》乡遂体制无别,官员职掌亦基本相同,仅仅是名称有别。所以,可以互文见义,孙诒让说,六遂之吏,与乡吏乡大夫至比长地治不同,而职掌相等。乡吏职详而此略者,亦以其可互推,文不具也”。二是六遂官职中亦有掌教化之文,如鄙师“以时数其众庶,而察其美恶而诛赏”,以时数其众庶”。犹《党正》云,“以岁时莅校比”,“察其美恶而诛赏”。犹《州长》言“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以纠其过恶而戒之”。又如《遂大夫》云,“三岁大比,则帅其吏而兴甿”,郑注:“兴甿举民贤者、能者,如六乡之为也。举贤能是与教化配套进行的工作,可见六遂必有教育制度之存在。《礼记·王制》孔疏云,“但六乡州学主射,党学主正齿位。遂则县与州同,鄙与党同。未知县正主射,鄙师主正齿位与否,亦应与乡有一百八十个之多。

孙诒让说:“盖郊甸之内距王城不过二百里,校其广不及今一大郡,而有学三百七十有奇。···推之甸稍县都四等公邑、三等采地,其学当数倍于乡遂。大率邦畿千里必当有学数千,推之畿外,九州、邦国当有学数万,其教典之详可见矣。”这是一张均匀地密布于全国的教育网,《周礼》正是希望通过它,对万民推行儒家思想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宾兴贤能,这是《周礼》的贤人政治的基础。毋庸赘述,这样完美的制度,不仅先秦,就是整个中国古代都没有实行过,它当然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制度。

三、儒家化的教育内容

《周礼》中有那么多的“读法”,使得人们往往很容易产生这是以法家思想治国的错觉。如侯家驹先生就认为,《周礼》聚众读法,是“‘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具体行为”。但是,这种看法并不正确。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语出《韩非子·五蠹》: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

韩非所说的“法”,是指政府的法律、禁令。他对儒家思想深恶痛绝,把它当做应当扫灭的“五蠹”之一,他当然不可能用儒家思想教民。而《周礼》使民所读之“法”,内涵要广泛得多,除政教、禁令之外,主要是教法。《周礼》之《大宰》职云,“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据《周礼》文例,此为举外以包内,即举畿外邦国、畿内都鄙,以包乡、遂、公邑,文不具也。《地官》、《夏官》、《秋官》均有类似的文字。这表明《周礼》是要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儒家思想统一万民的思想。

《周礼》用以教民者,除前引《大司徒》之十二教外,还有“乡三物”,《大司徒》云: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孟子倡言仁、义、礼、智,《大司徒》本之为“六德”,以与下“六行”、“六艺”相配。关于六德、六行,郑玄《师氏》注云:“在心为德,施之为行。”知、仁、圣、义、忠、和,是教育万民修身养性的六条标准;孝、友、睦、姻、任、恤,是体现在行为上的六个方面;  礼、乐、射、御、书、数,则是对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在技能上必须达到的六项要求。

儒家最重人伦关系,《礼记)王制》云司徒“明七教以兴民德”。“七教”,孔疏以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释之。《周礼》六行与之大致相似。六行按照郑玄的解释,“善于父母为孝”,,善于兄弟为友”,,亲于外亲为姻”,,信于友道为任”,这四行相当于七教中的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则与七教之长幼相当。七教之宾客,《周礼》五礼有宾礼与之相当。七教之君臣,则有《大司徒》十二教,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与之相当。因此,儒家关于教育的基本点,都被《周礼》所吸收。《周礼》实行的是以师儒为教的方针,这是无可置疑的。

四、宾兴贤能与贤人政治

宾兴贤能是《周礼》教育制度中的重要一环。

正月之吉,乡大夫受教法(六德、六行、六艺等)于司徒,退而颁于其乡。乡先生取乡中弟子教之,各级亲民之官记录所治地区内民之有德、行、道艺者。

《闾胥》,“既比,则读法,书其敬敏任恤者”。敬即《大司徒》十二教“以祀礼教敬”,敏即《师氏》三德之“敏德以为行本”,任恤即六行之二,不全举者,为求行文省捷而已,其余各职也都是如此,彼此错举,文义自明。

《族师》,“书其孝、弟、睦、姻、有学者”。孝、弟、睦、姻为六行之另四事。有学即有六艺者。

《党正》,“书其德、行、道艺”。德即六德,行即六行,道艺即六艺。

《州长》,“以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 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姆出场,宣讲他“有爱才有幸福”的人生哲理,本书是领悟人类情感、获得最优心理的必读书。弗洛姆是现代思想中的“情爱大师”。他对现代人的研究和批判,对现代人心理状况的准确诊断,被称为“综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使他成为现代心理学领域最权威的典范。他提出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呼吁只有用爱才能拯救人类,使他成为美国最著名、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德鲁德疑案

    德鲁德疑案

    修道城,一座古老的城市。它单调乏味,门庭萧瑟,到处可以闻到教堂地下墓穴中泥土的味道,到处遍布着历代教士修女们留下的坟墓痕迹……埃德温·德鲁德,我们的男主人公;咪咪,德鲁德美丽可爱的未婚妻;贾思伯,仅仅年长埃德温一德鲁德几岁的舅舅;内维尔,咪咪的仰慕者。几个年轻入围绕在咪咪周围,在幽暗阴沉的修道城里掀起了一场爱情的漩涡。最终,德鲁德生死不明,内维尔成为唯一的嫌犯。格里斯帕克教士对内维尔坚信不疑,与咪咪的监护人一起,带领大家展开了一系列的暗地调查。然而……作者狄更斯的突然辞世让案件真相成了一团永远的疑云。有谁,能够解开这个没有答案的谜?
  • 爱情四叶草

    爱情四叶草

    人们总说,找到了四叶草就找到了幸福。那是因为三叶草的一叶草代表希望;二叶草代表付出;三叶草代表爱;而稀有的四叶草就是幸福。四叶草的意思就是即使你付出了,爱了,也不一定会找到幸福,只有拥有了四叶草,才拥有了真正的幸福。
  • 潘家华诗文选

    潘家华诗文选

    潘家华诗文选是潘家华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生活气息浓烈,文学功底深厚,内容真实感人。管道作家杨德勇为文选作序。潘家华希望在纪念“八三”工程会战40周年的时候,将这本书奉献给为中国能源通道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石油管道人。
  • 神农传承者之位面诊所

    神农传承者之位面诊所

    在位面总部,有一座不受位面法则约束的建筑,但已关门谢客数千年……这日,吴睿终于揭开了神农氏传承千年的黑珠之谜,原来是个独立于五行之外的诊所,可接受治疗宇宙大千位面患者,不仅仅是人族,还有美丽精灵、彪悍蜥蜴、强大神族等等。同时,通过治疗还可以换取各位面的丰富资源,灵药、武器、功法、宠物,一切应有尽有。但其实吴睿的理想很简单,平日里在街头为百姓看看病,偶尔找个富豪压榨一番,有空去各位面到处走走,淘宝、冒险、装逼、踩人,再时常来点奇遇,简直妙不可言。………………新书已经上传,下面有链接《我体内有本山海经》
  • 有一种自由叫孤独:享受孤独的生活艺术

    有一种自由叫孤独:享受孤独的生活艺术

    人的一生就犹如一篇优美的文章,但再好的文章也不能从头到尾地连在一起,没有一个标点符号,那样会使人看得头晕眼花。孤独就是人生中的标点符号,不起眼又不可少。
  • 腹黑七小姐:倾城傻妃

    腹黑七小姐:倾城傻妃

    她是农家弱智傻女,死于荒山野岭。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已经被21少女龙宝宝所代替。脑子迅速闪过一道道记忆,这才知道被自己霸占的这具身体的主人也叫龙宝宝,但她是个痴呆傻女。为了争夺一个王妃之位,被她堂姐毒打致死。【重生种田+家斗】(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