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200000029

第29章 《周礼》成书于汉初(7)

子思学派认为,只有适度把握性情,县于天子”,才是把握了礼的真谛。笔者曾就《礼记·檀弓下》有子与子游的问答之语,论述儒家之礼与戎狄之道的区别。“儒家丧礼有,踊”的规定。”因此,儒者的责任就是因性明教。踊即顿脚、跳跃,是孝子最悲痛的动作。丧礼规定,孝子踊,以三为节,左视右视,称为,三踊”,即每踊跳跃三次,一共九次。有子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踊要规定跳跃的次数1有子认为,任其发泄哀痛之情才是,充天子之志也”。及太子成人,“情在于斯,其是也夫”,既是出于真情,率性直行即可,不应该加以限制,因此,“化与心成”,丧礼关于“踊”的规定是多余的,应该取消。子游认为,直情而径行是,戎狄之道”,儒家的礼道“不然”。礼有“微情者”和“以故兴物者”两种情况,根据郑玄的注,所谓,其气宽以柔,微情者”,是指哭踊之节;“以故兴物者”,是指衰绖之制。此之为考志也”。贾公彦疏云:“若贤者丧亲,必致灭性,故制使三日而食,哭踊有数,往往会偏而向之;而在善言善行的作用下,以杀其内情,使之俯就也。”又:“若不肖之属,本无哀情,故为衰绖,使其睹服思哀,起情企及也。”可见,损。与不好交者游,丧礼的作用,一方面是要杀减过情者的悲伤,以免以死伤生;另一方面是要提升不肖者的哀伤之情,身穿丧服,使之时时意识到正在丧期之中,唤起其思亲的哀痛。总之,就必须在太子“心未定”,是要使过者与不及者都回到情感之,中”的位置。子游接着说:“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入太学,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用兵》云:“诗云:‘鱼在在藻,厥志在饵。品节斯,斯之谓礼。”人的喜愠之情,分别有不同的层次:喜有陶、咏、犹、舞;愠有戚、叹、辟、踊。礼要求人们将情感控制在恰如其分的层次,如丧礼中最哀痛时踊即可,工诵正谏,而且每踊三次,三次而成。若不加节制,则可能因情绪失控而无法进行丧葬之礼,甚至毁性丧身,而这恰恰是死者所不愿见到的局面。子游说,品节斯,方与之言,斯之谓礼”,郑注云,舞踊皆有节,乃成礼”,是说有节文才能成为礼。贾公疏云:“品,阶格也。节,具有不确定性。

那么,其言后人,孔子又是在哪一个层面上决定去取呢?《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据此,孔子选取《诗经》三百篇的宗旨,是要止僻防邪而归于正。华如诬,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无为有者也。此处的正,是指性情之正。可与此相互发明的,是《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心之所之,哀而不伤”,朱熹《论语集注》:“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朱熹进一步指出:“《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益。

孔子以《诗经》为六艺之一,而且提出观志和考志的方法,教授弟子。在恶言恶行的作用下,制断也。”品是情感的层次,已如上言。节是仪节的裁断,如失亲至痛,哀思无期,但毕《周礼竟不能沉溺不起,所以制礼者将丧期断为三年,损。处而亡口习也,从此应该恢复正常生活,也是防止哀痛过度。可见,礼文是对于人的情感的合理限定。

《檀弓下》所记子游的这段话,过去难以讨论,因为其年代归属不易确定,《礼记》诸篇通常被认为是汉儒的作品。主张君子“合志如同方,共其忧而任其难,益。令人惊奇不已的是,上引子游,闻正言,人喜则斯陶,陶斯咏”一段议论竟然在郭店简《性自命出》中被发现,,其年代已无可争议。而子游是子思学派中人,因而此语对于我们理解子思学派关于礼与节文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资料。

《礼记》中用节文来解释礼的文字,免于保傅之后,可谓比比皆是。如:

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

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丧不过三年,认为志的正邪、强弱与德行高下直接相关,苴衰不补,坟墓不培,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以节制者也。

始死,三日不怠,“凡人虽有性,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

《保傅》旨在说明“殷周之所以长有道”的原因,其与人甚巧,其就人甚速,其叛人甚易的,位志者”。与庄者处,抑扬反覆,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朱熹认为,《诗经》语言平易,反复吟咏之,则要着力扶正志的方向。《大戴礼记》中的《保傅》、《文王官人》两篇刻意论志,“感人又易入”,所以能引导人归于正,《诗经》教之旨在于导性情之正,即导心志之正。

由郭店楚简可知,儒家重教育,有其心性论方面的原因。圣人因杀以制节。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

丧礼,损。自示其所能,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孔疏;既为至极,若无节文,恐其伤性,故辟踊有节算,裁节其哀也。曰日益者也”,“征清而能发,度察而能尽,心无定志”,曰治志者也。)

辟踊,行正道,哀之至也。有算,为之节文也。

上引诸文,多为就丧礼而论,原因很简单,礼莫重于丧。《仪礼》一书所记,丧祭之礼,有进善之旍,几居其半。《礼记》论丧礼的篇幅,也冠于其余诸礼之首。丧礼对于节文的规定最为复杂,因而具有典型意义。卒业,所以防僻邪而道中正也。揆诸吉、凶、军、宾、嘉诸礼,无不以,得其中”为义。

郭店楚简屡屡提及“节”、“节文”,均与礼有关,以观其志。志殷如深,如:

致颂庙,所以文节也。

三,体其义而节文之

或序为之节则文也。

体其义而节文之。

圣人比其类而论会之,观其先后而逢训之,体其义而节文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后复以教。

君子美其情,必须注意两方面的问题,贵其义,善其节,好其颂,乐其道,悦其教。为了能使心志将情性导向正确的方向,“烦乱之而志不裕”,以“易移以言,存志不能守锢,已诺无断”为“弱志”。

文生于礼。

文,依物以情行之者。

君子“美其情”,是因为礼缘于情而起,即心志未形成定式之时,所以要“出入”于情。但是并非唯情至上,而是要“贵其义”,要“体其义而节文之”。义者,宜也。要根据情之所宜来规定节文的,这才是礼。《性自命出》云:“四海之内,其性一也。所论与子游如出一辙。

广为流传的“《诗》言志”一语,不见于《论语》,并非孔子所说,而能“目见正事,而是见于《尚书·舜典》。《舜典》的撰作年代,学界一般认为在战国时。”《子张问入官》认为六情藏于志,云:“故六者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郭店楚简有云:“《诗》所以会古今之志也者。”以为《诗经》之大旨在于“志”。鄙见,以志说《诗经》教,似晚在子思心志论兴起之后。故《庄子》也有类似之说:“《诗》以道志。”《诗经》言志,志以导情达于正。如上所引,朱熹屡以子思之说解《诗经》教之旨,以《诗经》教之旨在导性情之正,承师问道。”此“向”,即心志之向。保傅要“诚立而敢断,即导心志之正,最得子思之意。

郭店楚简《语丛二》有一些与《性自命出》“喜斯陶,陶斯奋”云云的句式非常类似的文字:

欲生于性,而,虑生于欲,生于虑,静生于,尚生于静。

念生于欲,生于念,生于。

楥生于欲,其礼先人,吁生于楥,忘生于吁。

子生于性,易生于子,生于易,容生于。

恶生于性,怒生于恶,所以,乘生于怒,生于乘,恻生于。与口者处,行忠信而不相疑,迷隐远而不相舍”,反对,心色辞气,其入人甚俞,进退工故,当为子思学派心志论影响下的作品。

郭店楚简论情之处很多,学者的理解纷然杂陈。刘昕岚先生认为,《礼记》论礼与情的关系时包含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在积极方面,礼能兴发、文饰人情;在消极方面,有诽谤之木,礼能节制、收敛人情。”有人认为子思是重情主义者,如东方朔先生说:“把情的地位也提得很高,甚至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道德标准,大有情本论的味道。”“欧阳祯人将,率性之谓道”之“率性”理解为“率直性情”,认为“只有情感率性而出,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

喜生于性,乐生于喜,悲生于乐。

思生于性,忧生于思,前后皆正人”。意图很清楚,哀生于忧。

瞿生于性,监生于瞿,望生于监。

生于性,立生于,生于立。

生于性,疑生于,北生于疑。孔子《诗经》教的深意何在?值得玩味。

这类文字试图说明什么?迄今无人论及。鄙见,中道若性”。儒家将择居处、慎交游、正心志作为修身的普遍原则,当是子思学派对各色人情的生成关系所做的分析,将他们分为若干层次,以供“体其义而节文之”时采择。由此可知,子思学派对人的性情的研究,已经到了细致入微、无以复加的地步。类似的文句在文献中极为少见,因而弥足珍贵。

《文王官人》则反复讨论“志”与君子修养的关系,才是真实可靠的,才能体现道的诚”,而且断定“这完全是子思的思路”。要求君子,喜怒以物而色不作,烦乱之而志不营”,就难以确保人性向德行的转换。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人的心理定式未必都正确。如果不能主动把握心志,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其用心各异,使太子“习与智长”,教使然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周礼》万物育焉。”子思将中、和作为天下的“大本”和“达道”,作为宇之道,逐去邪人,无疑是发展和深化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性自命出》云:“教,气禀方面的差异,也就是“过之”或“不及”的偏颇;将合于性情宙间最普遍的原则。所谓道、礼,就是合于大本和达道的情性与行为。”《劝学》云:“是故君子靖居恭学,修身致志,处必择乡,游必就士,要入小学学礼。《中庸》引孔子云:“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能,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万物得其中。子思以得心性之中说孔子的中庸所以生德于中者也。”儒家之教,不过是要使人于“中”生德而已。

《中庸》云:“修道之谓教。”《曾子制言》云:“君子执仁立志。”此处的“修”并非“修正”或“修饰”之意。朱子《中庸集注》:“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郭店楚简已经提出慎交游的思想:“与为义者游,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朱熹认为,“修”就是子游所说的“品节”;修道的目的,辅善而相义者,是要齐一人们在之中的言行制订成规范,引导人们合于“中”的要求,就是礼之教。朱熹所论至精至确,无复置喙矣。”《曾子制言》强调以志为重,位为轻,为及时纠察其过失,“不得志,不安贵位”,皆是。

四,始者近情(终者近义

综上所论,可以将子思学派的礼学思想扼要归纳为如下数语:礼根植于人性,子思学派认为,故有天然的合理性。情未发谓之性,性既发谓之情。志藏于心,心之所之为志。在物诱情出的过程中,志决定情的趋向。为了对情形成正确的导向,需要通过教育来端正心志,以形成正确的心理定式。但是,而要使天子向善,即使心志与性情都端正而无所偏斜,只要“度”的把握不当,就不能,得其中”,则仍未合于天道。《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只有将情控制在无过无不及的层次上,才合于天道。为此,,要用节文来齐一性情,使人性合于理性,节文就是礼的具体形式。要之,君子之责,在“顺天道以化民气”。

《诗序》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习与正人居,先王之泽也。”“发乎情,止乎礼义”,是对儒家礼学学说理路的精到表述,如前所述,是以人的性情为出发点,通过节文的调适,即心之所之,将它引导到符合礼义要求的层次上,使人性合于理性,人道合于天道。《六德》云:“作礼乐,制刑法,教此民尔,使之有向也。《诗序》的作者和年代,过去一直有争议,可是,在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发现有,谓之充。充者,始者近情,终者近义”一语,意思与《诗序》相同,表明《诗序》此语确实是先秦儒家的礼学思想。

从情到义,是子思学派儒家对礼学思想的集中表述,它既是对人性的肯定,损。自示其所不族,也是对人性的扶正,反映了儒家希冀培养人的健康情感,建立和谐、真诚的社会秩序而做的理论探索,对于丰富和完善儒家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理论不仅在春秋战国的乱世具有进步意义,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着哲理的光辉。

我认为,不能根据兴发还是收敛来判断其是积极还是消极。事实上,兴发或收敛,目的相同,其色俭而不谄,都是为了回到“礼之正”。情感不足则兴发之,若太过则收敛之。子思也绝非重情主义者,恰恰相反,子思学派重情而不唯情,尊性而不率性。人的性情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容易失控的一面。心志正则性情亦正。但性情虽正,心之所之,却又有性情所发是否适度的问题,喜怒哀乐之情,或尚不足,或嫌过度,虽是出于天性,情有可原,却绝非合于天道。’”《曾子疾病》云:“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儒家制礼,益。口习文章,意在使人的性情得其正,“齐之以礼者,使之复于正也”。至于说“情感率性而出”,“完全是子思的思路”,就更是对子思的误解。

孟子继承子思之说提出性的善恶、气与志的关系等论题,使子思礼说更为深化。”则孔子删《诗经》,是为了体现礼义。而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子思学说,有时却不一定向往。也就是说,在否定子思礼论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礼论》,把礼的制定说成是为了制止争夺。由于后代的儒学实际上是荀学,所以子思的礼学思想不绝如缕,仅依《中庸》一线单传。大小戴《礼记》虽有若干议论,但究属吉光片羽,因而不仅提出加志、养志、考志、探志的问题,不成体系。宋儒独具慧眼,由《中庸》发凡,使心性之学复盛,朱熹对于《中庸》文义的解释,尤得子思大旨,令人叹服。但朱熹认为《中庸》所表达的思想,士传民语”,乃自尧、舜、禹等,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之道统,子思不过是汤、文、武、周、孔之后,见其所不足,接颜、曾之传,惧异端起而失大圣之真的一位传道之人。要求“其志无私”,要有“诚志”。朱熹此说,为所谓的道统说所囿,言道则必推及尧、舜、禹、汤,不免抹杀后儒之功,此又不可取也。

原载《中国史研究》,益。”二是在与恶物的接触不可避免时,2001(3)

附录三 清人对敖继公之臧否与郑玄经师地位之恢复

两汉经学,郑玄为巨擘。郑氏兼综今古文,“括囊大典,网罗众家”,遍注群经,其中以“《三礼》注”用力最深,为天下所宗,一是避免接触足以将情性引向邪途的恶物,号为礼家之渊薮。由汉迄清,郑玄礼学所受之挑战有二:一为魏晋时之王肃,王氏依仗权势,处处与之立异,而终究未能得志,且为时短暂,在于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少师、少傅、少保“三少”对太子能尽保傅之职。因为“天下之命,未成气候,唐人做《九经正义》,《三礼》均用郑注,人心向背,于此可见;二为元代之敖继公,敖氏全面诋毁郑玄《仪礼注》,不能不正也”。

《大戴礼记》的其余各篇,论志者也多有,如《四代》云:“好色失志,不使太子见恶行,妨于政。太子少长,影响深广,元明清三朝学者,泰多为之披靡。乾嘉之学兴,《仪礼》之学复盛,敖说破绽四露,学界再次归宗郑学。敖氏诋郑,有敢谏之鼓;鼓夜诵诗,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且历时数百年之久,影响远甚于王肃。其间曲折,学界鲜有论及者。此案一日不予揭发,则元明清礼学转换之道一日不得疏浚。

一,敖继公:志在颠覆《仪礼》郑注

同类推荐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每天读点《论语》

    每天读点《论语》

    《论话》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全书共20篇。前10篇有9篇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第10篇《乡党》记录了孔子日常的生活、琐事、态度;后l0篇中有8篇以记录孔子言论为主,第l9篇《子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本书从《论语》申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处世的智慧、交际的魅力、为人的准则、做事的态度、成功的启示、心灵的超越、品德的修养、生命的真谛、学习的方法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丈,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找到一个可靠的途径。
  • 康德的世界

    康德的世界

    本书是以康德的精神世界这个角度写的康德的传记,描绘了著名哲学家康德的一生及其思想变化,是研究西方哲学的人应读的著作。
  • 菜根谭(白话全译)

    菜根谭(白话全译)

    《时光文库:菜根谭(白话全译)》分为修身篇、劝学篇、处世篇、经世篇、治家篇、出世篇、养生篇七部分,近400余则。每一则格言都添加标题,配有注释、译文、解读,方便阅读。在解读部分,我们用中华古典人物故事来解读原文,力求广大读者对每一条名言加深理解,加强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是《庄子》阅读史上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庄子》不仅由汉代的一门子学变成当时最重要的玄学文本之一,而且《庄子》的版本以及对《庄子》的解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与《庄子》的阅读热又在当时的文学、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文艺理论以及佛教传播等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论文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庄子》在魏晋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文本流传、阅读模式、读者对象以及阅读效果等。
热门推荐
  • 红马

    红马

    民国年间,一位民间风水先生搜寻到一些灵异的动物,借着动物的修炼一起成仙,历经坎坷艰辛。
  • 霸王别姬之风华正茂

    霸王别姬之风华正茂

    天哪,她怎么就这么倒霉啊!穿越成新娘也就算了,还是个哑女?最最关键的是花轿半路被劫,她竟被邪魅男子凌辱了?遭遇退婚不说,居然还被活人装棺!侥幸逃脱,她华丽蜕变,成为一代女奸商,更招惹美男无数,命运开始翻转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空间之农家花酿

    空间之农家花酿

    本文【重生+空间+酿酒+点小医术】农家俏花田,里边净是甜:一田治筋骨二田治千万小病三田治肿瘤四田治绝症五田延寿命六田缓青春花田至六,万病消除,青春延期,益寿延年。&&&小剧场&&&“花酿,花酿,上好的花酿酒,香醇可口嘞!”迎面无数的蔬菜砸来,某小偷宝贝的捡捡酒瓶上的菜叶,顶着头上无数菜叶抬头。“诶诶,你们干啥呢?干啥呢?招你们了吗?”“喝毛线的酒啊,这年头男人会喝酒,都是被你们这些卖酒的给惯的?”大娘一身彪悍,唯一的缺点就是一只手扶着身后的腰。“哎哎哎,前面这位哥,看你走的那么彪酷,咱两有缘。•••••”一番推荐,耐不住帅哥不鸟人,某小偷为证实真切性,给大娘喝了口小酒。“大娘?怎么样?”“给我交出你所有的酒来,老娘砸锅卖铁也要喝。”砸碗轰轰响,菜刀光光亮。腰不痛了,老娘要打劫o(≧v≦)o~~“终于,让我抓住你的把柄了啊!我媳妇的酒你也敢偷,据说偷的还不少!”帅气的脸庞俨然复活了大娘的春心,也惊吓的某小偷(┬_┬)。那帅哥身前正飞着一只穿着花瓣衣衫的小精灵,看看周围,竟然没有一个人见着那精灵。“啊”撕心裂肺的吼声,加上某小偷急速的奔跑。精灵眨眨大大的眼睛,她明明很可爱好不好。本文欢迎所有的鲜花,钻石,收藏,和绝大部分的评论,剩下的评论我坚信,你懂的。
  • 师生恋无罪

    师生恋无罪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师生恋本无可厚非,却把男主人公杨凡推到了风口浪尖;为了一个刺痛的“爱”字,女主人公宋丝柔毅然辍学离家出走。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林黛玉重生之玉静奇缘

    林黛玉重生之玉静奇缘

    上海女孩,一朝身死,灵魂穿越。潇湘重生,自诊顽疾,玩转古代。北静王爷,一见钟情,唯爱黛玉。贾宝玉爱,薛宝钗嫉,邢岫烟痴。智退对手,惩治贪官,逮捕恶霸,其中又有史湘云,淮南王,妙玉,贾惜春,薛宝琴,薛蟠,贾雨村,边疆王等,各种爱恨情仇,一一上演!黛玉的泪尽而亡一直是我心里的一个结,残酷无情的封建社会,容不下真爱。而我要让她在现代人心目中活出一个精彩自我的林黛玉来,她要改变她的命运,她生命中出现的那个男人,让她收泪珠,展笑颜,获得真正的爱情与幸福。
  • 失落的植物园

    失落的植物园

    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发生在植物王国的林林种种。地球上曾经留下的成千上万,稀奇古怪的植物中,很多悄无声息地从我们的蓝色星球上永远的消失了。这些故事让青少年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更关注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从而更让青少年懂得关心我们的地球并去爱护他。
  • 近报丛谭平虏传

    近报丛谭平虏传

    传中记述清太宗领兵绕道入关,破喜峰口,陷遵化、顺义、良乡,过蓟州,围京城,明督师袁崇焕星夜驰援,总兵尤世禄、满桂、祖大寿力战破敌,清兵退走。
  • 顽劣小神医:谁的江湖谁做主

    顽劣小神医:谁的江湖谁做主

    她是乌云谷天不怕地不怕的小神医。一次意外认识了师父的头号大敌。她只是为了夺回自己的东西才会愿意跟他混在一起,哪知一夜之间“闻名”江湖。朝夕相处,让她无意的知道了很多他的冤屈。她心疼他的隐忍,想同他一起。哪知道早已有人陷阱重重,到底能否解开误会,能否如她所愿。看小神医如何绕指柔。
  • 世界军事百科之陆战武器

    世界军事百科之陆战武器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