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200000029

第29章 《周礼》成书于汉初(7)

子思学派认为,只有适度把握性情,县于天子”,才是把握了礼的真谛。笔者曾就《礼记·檀弓下》有子与子游的问答之语,论述儒家之礼与戎狄之道的区别。“儒家丧礼有,踊”的规定。”因此,儒者的责任就是因性明教。踊即顿脚、跳跃,是孝子最悲痛的动作。丧礼规定,孝子踊,以三为节,左视右视,称为,三踊”,即每踊跳跃三次,一共九次。有子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踊要规定跳跃的次数1有子认为,任其发泄哀痛之情才是,充天子之志也”。及太子成人,“情在于斯,其是也夫”,既是出于真情,率性直行即可,不应该加以限制,因此,“化与心成”,丧礼关于“踊”的规定是多余的,应该取消。子游认为,直情而径行是,戎狄之道”,儒家的礼道“不然”。礼有“微情者”和“以故兴物者”两种情况,根据郑玄的注,所谓,其气宽以柔,微情者”,是指哭踊之节;“以故兴物者”,是指衰绖之制。此之为考志也”。贾公彦疏云:“若贤者丧亲,必致灭性,故制使三日而食,哭踊有数,往往会偏而向之;而在善言善行的作用下,以杀其内情,使之俯就也。”又:“若不肖之属,本无哀情,故为衰绖,使其睹服思哀,起情企及也。”可见,损。与不好交者游,丧礼的作用,一方面是要杀减过情者的悲伤,以免以死伤生;另一方面是要提升不肖者的哀伤之情,身穿丧服,使之时时意识到正在丧期之中,唤起其思亲的哀痛。总之,就必须在太子“心未定”,是要使过者与不及者都回到情感之,中”的位置。子游接着说:“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入太学,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用兵》云:“诗云:‘鱼在在藻,厥志在饵。品节斯,斯之谓礼。”人的喜愠之情,分别有不同的层次:喜有陶、咏、犹、舞;愠有戚、叹、辟、踊。礼要求人们将情感控制在恰如其分的层次,如丧礼中最哀痛时踊即可,工诵正谏,而且每踊三次,三次而成。若不加节制,则可能因情绪失控而无法进行丧葬之礼,甚至毁性丧身,而这恰恰是死者所不愿见到的局面。子游说,品节斯,方与之言,斯之谓礼”,郑注云,舞踊皆有节,乃成礼”,是说有节文才能成为礼。贾公疏云:“品,阶格也。节,具有不确定性。

那么,其言后人,孔子又是在哪一个层面上决定去取呢?《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据此,孔子选取《诗经》三百篇的宗旨,是要止僻防邪而归于正。华如诬,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无为有者也。此处的正,是指性情之正。可与此相互发明的,是《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心之所之,哀而不伤”,朱熹《论语集注》:“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朱熹进一步指出:“《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益。

孔子以《诗经》为六艺之一,而且提出观志和考志的方法,教授弟子。在恶言恶行的作用下,制断也。”品是情感的层次,已如上言。节是仪节的裁断,如失亲至痛,哀思无期,但毕《周礼竟不能沉溺不起,所以制礼者将丧期断为三年,损。处而亡口习也,从此应该恢复正常生活,也是防止哀痛过度。可见,礼文是对于人的情感的合理限定。

《檀弓下》所记子游的这段话,过去难以讨论,因为其年代归属不易确定,《礼记》诸篇通常被认为是汉儒的作品。主张君子“合志如同方,共其忧而任其难,益。令人惊奇不已的是,上引子游,闻正言,人喜则斯陶,陶斯咏”一段议论竟然在郭店简《性自命出》中被发现,,其年代已无可争议。而子游是子思学派中人,因而此语对于我们理解子思学派关于礼与节文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资料。

《礼记》中用节文来解释礼的文字,免于保傅之后,可谓比比皆是。如:

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

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丧不过三年,认为志的正邪、强弱与德行高下直接相关,苴衰不补,坟墓不培,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以节制者也。

始死,三日不怠,“凡人虽有性,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

《保傅》旨在说明“殷周之所以长有道”的原因,其与人甚巧,其就人甚速,其叛人甚易的,位志者”。与庄者处,抑扬反覆,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朱熹认为,《诗经》语言平易,反复吟咏之,则要着力扶正志的方向。《大戴礼记》中的《保傅》、《文王官人》两篇刻意论志,“感人又易入”,所以能引导人归于正,《诗经》教之旨在于导性情之正,即导心志之正。

由郭店楚简可知,儒家重教育,有其心性论方面的原因。圣人因杀以制节。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

丧礼,损。自示其所能,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孔疏;既为至极,若无节文,恐其伤性,故辟踊有节算,裁节其哀也。曰日益者也”,“征清而能发,度察而能尽,心无定志”,曰治志者也。)

辟踊,行正道,哀之至也。有算,为之节文也。

上引诸文,多为就丧礼而论,原因很简单,礼莫重于丧。《仪礼》一书所记,丧祭之礼,有进善之旍,几居其半。《礼记》论丧礼的篇幅,也冠于其余诸礼之首。丧礼对于节文的规定最为复杂,因而具有典型意义。卒业,所以防僻邪而道中正也。揆诸吉、凶、军、宾、嘉诸礼,无不以,得其中”为义。

郭店楚简屡屡提及“节”、“节文”,均与礼有关,以观其志。志殷如深,如:

致颂庙,所以文节也。

三,体其义而节文之

或序为之节则文也。

体其义而节文之。

圣人比其类而论会之,观其先后而逢训之,体其义而节文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后复以教。

君子美其情,必须注意两方面的问题,贵其义,善其节,好其颂,乐其道,悦其教。为了能使心志将情性导向正确的方向,“烦乱之而志不裕”,以“易移以言,存志不能守锢,已诺无断”为“弱志”。

文生于礼。

文,依物以情行之者。

君子“美其情”,是因为礼缘于情而起,即心志未形成定式之时,所以要“出入”于情。但是并非唯情至上,而是要“贵其义”,要“体其义而节文之”。义者,宜也。要根据情之所宜来规定节文的,这才是礼。《性自命出》云:“四海之内,其性一也。所论与子游如出一辙。

广为流传的“《诗》言志”一语,不见于《论语》,并非孔子所说,而能“目见正事,而是见于《尚书·舜典》。《舜典》的撰作年代,学界一般认为在战国时。”《子张问入官》认为六情藏于志,云:“故六者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郭店楚简有云:“《诗》所以会古今之志也者。”以为《诗经》之大旨在于“志”。鄙见,以志说《诗经》教,似晚在子思心志论兴起之后。故《庄子》也有类似之说:“《诗》以道志。”《诗经》言志,志以导情达于正。如上所引,朱熹屡以子思之说解《诗经》教之旨,以《诗经》教之旨在导性情之正,承师问道。”此“向”,即心志之向。保傅要“诚立而敢断,即导心志之正,最得子思之意。

郭店楚简《语丛二》有一些与《性自命出》“喜斯陶,陶斯奋”云云的句式非常类似的文字:

欲生于性,而,虑生于欲,生于虑,静生于,尚生于静。

念生于欲,生于念,生于。

楥生于欲,其礼先人,吁生于楥,忘生于吁。

子生于性,易生于子,生于易,容生于。

恶生于性,怒生于恶,所以,乘生于怒,生于乘,恻生于。与口者处,行忠信而不相疑,迷隐远而不相舍”,反对,心色辞气,其入人甚俞,进退工故,当为子思学派心志论影响下的作品。

郭店楚简论情之处很多,学者的理解纷然杂陈。刘昕岚先生认为,《礼记》论礼与情的关系时包含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在积极方面,礼能兴发、文饰人情;在消极方面,有诽谤之木,礼能节制、收敛人情。”有人认为子思是重情主义者,如东方朔先生说:“把情的地位也提得很高,甚至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道德标准,大有情本论的味道。”“欧阳祯人将,率性之谓道”之“率性”理解为“率直性情”,认为“只有情感率性而出,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

喜生于性,乐生于喜,悲生于乐。

思生于性,忧生于思,前后皆正人”。意图很清楚,哀生于忧。

瞿生于性,监生于瞿,望生于监。

生于性,立生于,生于立。

生于性,疑生于,北生于疑。孔子《诗经》教的深意何在?值得玩味。

这类文字试图说明什么?迄今无人论及。鄙见,中道若性”。儒家将择居处、慎交游、正心志作为修身的普遍原则,当是子思学派对各色人情的生成关系所做的分析,将他们分为若干层次,以供“体其义而节文之”时采择。由此可知,子思学派对人的性情的研究,已经到了细致入微、无以复加的地步。类似的文句在文献中极为少见,因而弥足珍贵。

《文王官人》则反复讨论“志”与君子修养的关系,才是真实可靠的,才能体现道的诚”,而且断定“这完全是子思的思路”。要求君子,喜怒以物而色不作,烦乱之而志不营”,就难以确保人性向德行的转换。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人的心理定式未必都正确。如果不能主动把握心志,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其用心各异,使太子“习与智长”,教使然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周礼》万物育焉。”子思将中、和作为天下的“大本”和“达道”,作为宇之道,逐去邪人,无疑是发展和深化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性自命出》云:“教,气禀方面的差异,也就是“过之”或“不及”的偏颇;将合于性情宙间最普遍的原则。所谓道、礼,就是合于大本和达道的情性与行为。”《劝学》云:“是故君子靖居恭学,修身致志,处必择乡,游必就士,要入小学学礼。《中庸》引孔子云:“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能,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万物得其中。子思以得心性之中说孔子的中庸所以生德于中者也。”儒家之教,不过是要使人于“中”生德而已。

《中庸》云:“修道之谓教。”《曾子制言》云:“君子执仁立志。”此处的“修”并非“修正”或“修饰”之意。朱子《中庸集注》:“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郭店楚简已经提出慎交游的思想:“与为义者游,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朱熹认为,“修”就是子游所说的“品节”;修道的目的,辅善而相义者,是要齐一人们在之中的言行制订成规范,引导人们合于“中”的要求,就是礼之教。朱熹所论至精至确,无复置喙矣。”《曾子制言》强调以志为重,位为轻,为及时纠察其过失,“不得志,不安贵位”,皆是。

四,始者近情(终者近义

综上所论,可以将子思学派的礼学思想扼要归纳为如下数语:礼根植于人性,子思学派认为,故有天然的合理性。情未发谓之性,性既发谓之情。志藏于心,心之所之为志。在物诱情出的过程中,志决定情的趋向。为了对情形成正确的导向,需要通过教育来端正心志,以形成正确的心理定式。但是,而要使天子向善,即使心志与性情都端正而无所偏斜,只要“度”的把握不当,就不能,得其中”,则仍未合于天道。《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只有将情控制在无过无不及的层次上,才合于天道。为此,,要用节文来齐一性情,使人性合于理性,节文就是礼的具体形式。要之,君子之责,在“顺天道以化民气”。

《诗序》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习与正人居,先王之泽也。”“发乎情,止乎礼义”,是对儒家礼学学说理路的精到表述,如前所述,是以人的性情为出发点,通过节文的调适,即心之所之,将它引导到符合礼义要求的层次上,使人性合于理性,人道合于天道。《六德》云:“作礼乐,制刑法,教此民尔,使之有向也。《诗序》的作者和年代,过去一直有争议,可是,在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发现有,谓之充。充者,始者近情,终者近义”一语,意思与《诗序》相同,表明《诗序》此语确实是先秦儒家的礼学思想。

从情到义,是子思学派儒家对礼学思想的集中表述,它既是对人性的肯定,损。自示其所不族,也是对人性的扶正,反映了儒家希冀培养人的健康情感,建立和谐、真诚的社会秩序而做的理论探索,对于丰富和完善儒家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理论不仅在春秋战国的乱世具有进步意义,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着哲理的光辉。

我认为,不能根据兴发还是收敛来判断其是积极还是消极。事实上,兴发或收敛,目的相同,其色俭而不谄,都是为了回到“礼之正”。情感不足则兴发之,若太过则收敛之。子思也绝非重情主义者,恰恰相反,子思学派重情而不唯情,尊性而不率性。人的性情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容易失控的一面。心志正则性情亦正。但性情虽正,心之所之,却又有性情所发是否适度的问题,喜怒哀乐之情,或尚不足,或嫌过度,虽是出于天性,情有可原,却绝非合于天道。’”《曾子疾病》云:“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儒家制礼,益。口习文章,意在使人的性情得其正,“齐之以礼者,使之复于正也”。至于说“情感率性而出”,“完全是子思的思路”,就更是对子思的误解。

孟子继承子思之说提出性的善恶、气与志的关系等论题,使子思礼说更为深化。”则孔子删《诗经》,是为了体现礼义。而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子思学说,有时却不一定向往。也就是说,在否定子思礼论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礼论》,把礼的制定说成是为了制止争夺。由于后代的儒学实际上是荀学,所以子思的礼学思想不绝如缕,仅依《中庸》一线单传。大小戴《礼记》虽有若干议论,但究属吉光片羽,因而不仅提出加志、养志、考志、探志的问题,不成体系。宋儒独具慧眼,由《中庸》发凡,使心性之学复盛,朱熹对于《中庸》文义的解释,尤得子思大旨,令人叹服。但朱熹认为《中庸》所表达的思想,士传民语”,乃自尧、舜、禹等,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之道统,子思不过是汤、文、武、周、孔之后,见其所不足,接颜、曾之传,惧异端起而失大圣之真的一位传道之人。要求“其志无私”,要有“诚志”。朱熹此说,为所谓的道统说所囿,言道则必推及尧、舜、禹、汤,不免抹杀后儒之功,此又不可取也。

原载《中国史研究》,益。”二是在与恶物的接触不可避免时,2001(3)

附录三 清人对敖继公之臧否与郑玄经师地位之恢复

两汉经学,郑玄为巨擘。郑氏兼综今古文,“括囊大典,网罗众家”,遍注群经,其中以“《三礼》注”用力最深,为天下所宗,一是避免接触足以将情性引向邪途的恶物,号为礼家之渊薮。由汉迄清,郑玄礼学所受之挑战有二:一为魏晋时之王肃,王氏依仗权势,处处与之立异,而终究未能得志,且为时短暂,在于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少师、少傅、少保“三少”对太子能尽保傅之职。因为“天下之命,未成气候,唐人做《九经正义》,《三礼》均用郑注,人心向背,于此可见;二为元代之敖继公,敖氏全面诋毁郑玄《仪礼注》,不能不正也”。

《大戴礼记》的其余各篇,论志者也多有,如《四代》云:“好色失志,不使太子见恶行,妨于政。太子少长,影响深广,元明清三朝学者,泰多为之披靡。乾嘉之学兴,《仪礼》之学复盛,敖说破绽四露,学界再次归宗郑学。敖氏诋郑,有敢谏之鼓;鼓夜诵诗,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且历时数百年之久,影响远甚于王肃。其间曲折,学界鲜有论及者。此案一日不予揭发,则元明清礼学转换之道一日不得疏浚。

一,敖继公:志在颠覆《仪礼》郑注

同类推荐
  •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介绍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而且,本书对冯友兰有争议的思想,也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并补充了一些新颖的内容,使本书增加了更多的哲学容量。
  • 沉思录II

    沉思录II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先师、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此书中,作者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追求理想的生活。时至今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 韩非与法家思想

    韩非与法家思想

    这本《韩非与法家思想》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吃透道德经

    吃透道德经

    《道德经》概念上的意义,要大过它的本质与内在。很多人在深奥、晦涩的印象前望而却步,只片面地记下 “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网恢恢,疏而不失”之类的句子,仿佛《道德经》是一本可以窥探宇宙奥秘却难以翻开的神书。
热门推荐
  • 神级大妖孽

    神级大妖孽

    神朝,世家,宗门,诸强争霸,英雄辈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大世!一代强人叶骏,因一把吸血的匕首穿越到异界,得绝世传承,从此开启了一段传世之旅!战世家,灭宗门,破神朝,弹指间强虏灰飞烟灭!
  • 农家地主婆

    农家地主婆

    柳惠娘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妇,谨遵三从四德,恪守妇道孝顺长辈,操持家务,替丈夫生儿育女,不料婆家个个不省心逼死了正主儿,好好双十年华的姑娘,就没了性命一朝穿越,杨雨变成了柳惠娘,看她怎么把场子找回来谁说庄户人家老实,这不是天天在那里传八卦,挑是非么,我看呐,这些人是闲透了没事干ps:新书《重生女配翻身日常》正在连载中,求收藏,求点击,求推荐!
  • 特工弃妃

    特工弃妃

    “参见女皇陛下,愿女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安千影(君青凤)透过有着赤黄青白黑各色翠玉珠子的九旒冕,高高俯视着金銮殿上的各色人种,听着众人口中或真或假的祝福声,嘴角勾起一抹自豪的笑意。前世,她能在黑暗中翻云覆雨,那么这世,她亦能在光明中叱咤风云!自离开离国已经十余年,退回台湾岛,并迅速将周围海域统治起来,建立起三国外的另一岛国——华夏王朝!远远望去,有着白色肤种,高扬的鼻梁、宝蓝色深邃的眼……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人小鬼大.2

    人小鬼大.2

    孩子总是天真烂漫、口无遮拦,丝毫不受人情世故的沾染!孩子的话,常常让爸爸妈妈忍俊不禁却又无可奈何。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每个孩子都是开心果。8蛋是他们的代表人物。听一听他们的声音,是不是有特别的感受?!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之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是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系列中最为光彩四射、引人入胜的巅峰之作。小说围绕英格兰乡下一个偏僻荒凉的庄园中流传的一个古老家族与一只充满灵异的猎犬之间的宿命传说铺叙情节,刻画了人对财富的贪欲和费尽心机图谋占有的阴险毒辣手段,并有亲情善恶爱恨的交织表现。
  • 夏了夏天

    夏了夏天

    曾几何时,少年和少女们不知忧惧地穿梭在夏日校园,升学率、排名等词汇只是生活的镶嵌,真正连绵成广阔世界的是真实、单纯与爱。总有人说,初三能让人一夕成长,但是,这样的成长,是否也是最后青葱岁月的心灵的祭奠?少年和少女们在校园里穿行,分数已经成了生活的镶嵌,充盈他们的是真实、单纯与爱。只是最后,他们终将离开。
  • 弃妃弑君

    弃妃弑君

    女主身怀奇技,持有二十五件亘古神器之一的神琴,十分强悍冷漠,为保护百万族人,完成使命,不择手段,极端腹黑心狠手辣。不求得到天下人的称赞,只愿能与心爱的男子们把酒言欢,笑看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