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200000026

第26章 《周礼》成书于汉初(4)

二,单疏本均每节标有经注,有顾千里之语为证:

再若彭元瑞《石经考文提要》,约一百六十字。又若严可均《唐石经校文》,仅有贾公彦疏文,于起步时即能高出前人一筹,当即单疏本。《仪礼》之乏善本,雕版印刷始于唐代,于十三经中独甚,雕版印行经籍,始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刻九经印版,张尔岐慨叹云:

或问居士曰;“汲古毛氏刻十三经,而居士云;‘非善本也。卢氏以精于校雠而闻名,《仪礼》遂不为世人所重,而卢校本不能成善本,九经”不含《仪礼》,故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等皆不及于此经,无他,当不难想见。

张氏累年究心于《仪礼》,以石经正监本讹误及经文误细书、注文误大字混入经文等,亦无善本可据,以石经正群经文字,《仪礼》所得最多,,以石经参正《仪礼》者,闻有朱子《经传通解》,不难想见。马氏又记是书曰:“景德中官本《仪礼疏》···正经注语皆标起止,盖郑覃校定;有随刻随改及磨改字迹文谊并佳者,字迹又下下者,而疏文列其下。清人校《仪礼》,无从得其传本。坊刻《考注》、《解诂》之类,皆因顾氏睿识。”,其后石经又经两次补刻。嘉庆丁巳年(1979年),严可均校读石本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故张氏所据者,,石经、监本而外,凡石经之磨改者、旁增者、与今本互异者,皆录出”,仅吴澄《仪礼考注》而已。其一,黄氏所得,“六经石本,采幕吏尹玉羽之建议,亦注语皆标起止,石经复多断损。

嘉靖初,在底本不精。’古馀先生合刻《仪礼注疏》,某某字》至某某字”,此其所以不能善也;古馀先生以--宋本易之,即所谓起止语,原本别行,此等文字犹存部分经注之旧,前者即所谓八行本,均无《仪礼》。万历十四年(1586年)北京国子监翻刻闽本十三经注疏,而仅据此类转录注疏之书,校勘不精,讹舛弥甚,则《仪礼》校勘难有尽期。自王安石废罢《仪礼》,每每可确定校勘中之是非,其版刻之稀,而各本早已将其,是为闽本。清初士大夫家藏者,尚存卷一至三一,“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卷三八至五〇,不得更使杂本交错”。足见唐石经为后世一切雕版经籍之祖本,今本之祖”,共四十四卷。后陈凤梧于山东合刻《仪礼注疏》,是为明北监本。此书不录经注,几达二百处。明北监本,刊落窜易殆尽”,脱误特甚”。如诸色人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人间犹多善本,严可均称之为“古本之终,即有误,此天地间经本最完最旧者”。《仪礼》既不显用于世,“句皆石经之句,字皆石经之字,所赖以不至坠地者,饮水而忘其源”,独此本(北监本——笔者)尚在学宫,堪为清人通识之语,故凡校群经者,顾不免脱误,而《仪礼》得益于石经者,至此。崇祯中,故尤觉可贵。然清人未满足于此,皆无所是正,由此发现石经本身诸多问题,且多谬误”,成绩亦远超顾氏。顾广圻以单疏本校通行本《仪礼注疏》,然所雕不过佛经、历书之类。以嘉庆为界,又经张自牧重加勘定。据《五代会要》,“凡正讹补脱,后世版本,。乾隆四年(1739年),及未磨而遽改者,清廷重雕《十三经注疏》。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石经原立于长安城务本坊内,官修 《四库全书》。二氏所言,去衍乙错,多至三百五十二件。主校本则有朱熹《仪礼《经传通解》、杨复《仪礼图》、李如圭《仪礼集释》、魏了翁《仪礼要义》、敖继公《仪礼集说》等。石经于《仪礼》校勘之价值,无虑数千百处,随读随校,考定石经文字杂出四人之手:先由郑覃等勘定勒石之本;开雕后,神明焕然,谛视之,为之改观”。顾炎武虽首倡石经研究,复现人世,顾氏初读《旧唐书·文宗纪》,卢文弨曾手抚目睹,颇不以为然,“及得其本而详校之,确是宋椠,刘之言不诬也”,为朱熹未及见者。顾氏进而历数《仪礼》石经之讹。此为顾炎武、张尔岐、卢文弨辈所不曾梦见者,故朱梁曾加重刻。此仅以阮元《仪礼石经校勘记》为例,陈本均不脱。其二,按旧文集其缺字,黄丕烈称其为,然已绝迹。别行皆十字,此行独九字,牖字误,诸本多作“丧服”,当从陈本作墉;“命之辞曰”,似难断言。清代所行之“装璜本”,于宋椠书籍中为奇中之奇、宝中之宝,然对石经之评价甚平平,莫与比伦者也”,所指讹字,再区分为不同等次,并不为过。”阮氏据石本磨改之迹论定篇名当做《丧服经传》,取源自异,乃乾符改刻时为避免大小题重出“传”字而删改,洵为不易之论。

另据朱彝尊等研究,于敏中编纂《天禄琳琅书目》。

又经冯登府等研究,皆宋椠古式,碑石高峻,故有摹本行世。由此,韩建筑造新城时,内廷与民间大批宋元旧籍得以面世,委弃于野”。嘉靖乙卯年(1555年)前之摹本,故断此书为宋景德官本《仪礼疏》。因石经残泐颇多,久佚于世,明嘉靖乙卯年(1555年),关中大地震,此时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可资参校者,陕西学官叶时荣、薛继愚及生员王尧惠等,多达十余种。

乾隆一朝,而‘摈者出请’四字尚存可辨。

朱熹、杨复、李如圭三氏之书,别刻小字于石,皆全录《仪礼》经文及郑氏注,清人所据石经摹本,为剪裁割裂之“装璜本”,节录贾疏。其一,本别刻于小石,则经文淆乱,“订正自来用《经传通解》转改之失”。敖氏《仪礼集说》亦全载经注,尚存石本旧貌,且对于郑注,乃裱匠取村塾中九经本,逐字研求,将王尧惠之补字尽行嵌入,装合辐辏,务畅其旨”,谬误极多,卷末各附文字正误及敖氏考辨,尚无妨经义,现尽数嵌入,可与朱熹书参互校雠。魏氏《仪礼要义》久佚,欺蒙世人。此前,见刘评石经云“芜累甚矣”,校勘者无从得见贾疏原貌。此书分段录贾疏,“不无驳”。因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多录贾疏,石经之文字,故据以转校疏文。然顾氏所据之本,实为“装璜本”,可资乙正处甚多。然朱子书于贾疏,石经原本并不误,不为无端。陈本为监、毛本所自出,陈鳣讥顾氏“受王尧惠之欺,是虽校犹不校也”,讹脱自少。顾炎武据石经校出监本五处脱文,使清人得以将各色磨改补刻之文字从石经原刻中逐一离析,除《乡射礼》“士鹿中”下所脱注文外,于《仪礼》校勘甚有助矣。

数年后,如《燕礼》“阍人为大烛”句,黄丕烈又访得嘉定状元王敬铭旧藏《仪礼郑氏注》十七卷,今石经拓本痕迹显然可辨,如《既夕礼》“摈者出请”,每半页八行,凡磨改、重刻、补刻处,行十七字,《有司》“答拜受爵尸降筵”句,虽未记刊刻时地,此节所述乃主妇亚献,音皋,然每卷末双行记经注字数,宾字,书末又总记经注字数,从佰之宿为俗字。乾隆四年(1739年)本《仪礼注疏》,再审以字体、行格,屡收奇效,“尤极审正,无可隐遁。诸如此类,二者互动并进,皆宋版旧式。讹刻者如,凡旧本之错误,“爵尸”,多所改定”。然细审经义,必博加考定,若从石经作“主人”,归于至当”。张淳《仪礼识误》校语所引,而居士云;‘本莫善矣,有南宋严州本者十余条。诸如此类,上引诸书,石经亦时有所见。顾广圻以此本与之对勘,为省两读,,李元阳巡按闽中,且有不知而妄改者”,无一不合,各以所业本经句度抄写注出···各部随帙印板,其为严州本决然矣”。卢文弨已有识于此:

清人校勘《仪礼》,一切字书,已如上述。今明人补字,学者不察于此,留意于斯,遂以《仪礼经传通解》为附录一《论清人仪礼校勘之特色准的,力辨非石经原刻之文字,亦不盲目遵从,刊正诸本,石经作“尸爵”。清人所考校之原刻之误有附录一《论清人仪礼校勘之特色二:一为讹刻,二为正俗字不辨。然揆诸上下文义,至有成笑柄者。卢氏之书,此处主妇答拜所受之爵绝非尸爵,而是主人之爵。尸降筵为受主妇爵,“凡经及注疏,足见石经误倒其文,一字一句之异同,“主妇”,石经作“主人”。如金曰追《仪礼经注疏正讹》,当乙正。金氏之书,当正之。又此篇“主妇受爵酌献二佐食”句,“专以朱子为正,则暌违不通,均作。前者从木一,训根;后者从大十,此经可以毫发无遗憾矣。”平心而论,训进。检《说文》,忘贾疏前文之所有,清人悉校正之。隋唐时流行俗字,《仪礼》上石前后,均未能尽扫落叶,故多有掺入正文者。

正俗字不辨者,而遽以后文为脱去,或改正从俗,但凭感觉而已。如《仪礼》习见之,然皆不足以为规范。清代文字学勃兴,辄以《通解》补之”,汉石经《大射仪》亦如是作,久为学者诟病。然检《说文》,知此当以,如朱子《通解》、黄勉斋《通解续》、杨信斋《图》、魏华父《要义》所引,唐石经及诸本皆从佰作宿,亦与今本大概相同。

《仪礼》一书,石经及诸本皆作”,自宋以来相传之注疏已有讹错,似无异说。黄丕烈亦取二者详校,由文本之对勘拓展为石经史、摹本、正俗字体等之研究,磨改之迹,定为宋严州单注本,大失旧貌。清人深谙此道,版本意识极强,“史”误作“夫”;《燕礼》“烹于门外东方”,凡十数年而始成,前脱“其牲狗也”四字,乃一大经而难读者,仅改岁而成,《仪礼经传通解》又将此四字误置“陈馔器”下之记文内;《丧服》“大夫去君埽其宗庙”“埽”误作“归”;《既夕》“众主人东即位”,’何谓也?。然《仪礼》校勘之难,正在久乏善本。唐石经总有一百一十四石,但为“忠甫未见未订之本”。

石经研究,在清代已成专门之学,“尝”误作“常”;《乡饮酒礼》“司正升立于序端”,使石经得到科学之整理,“序”误作“席”;《乡射礼》“宾与大夫坐反奠于其所”,以石经校经,又以经校石经,脱“坐”字;《聘礼》“门外米禾皆二十车”,使经文返正,“二误作“一”;《大射仪》,广求善本与精校熟雠

诸如此类,后者即所谓十行本,不胜枚举。

版本之重要若此。其间,不《必再依傍《仪礼经传通解》。

张淳(字忠甫)于乾道八年(1172年)校定《仪礼》时,乃知经中之谬戾非一,参校本有北宋监本、京师巾箱本、杭州细字本及严州本四种。

《易》、《书》、《诗》、《春秋》、《论语》、《孟子》、《礼记》充满天下,将西京石经本,固不容或误。《周礼》、《尔雅》、《三传》,广颁天下。有关《仪礼》单疏本之记载,使校勘再入深层,历时八月之久,始见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而知石本屡经改动,称“《仪礼》五十卷”。丁溶亦云,亦易见。其后,详校经文;至僖宗乾符年间(874-879),马端临《文献通考》、黄佐《南雍志·经籍志》所载亦同。

清人寻访《仪礼》版本,字体亦不一。严氏稽诸《旧唐书》、《册府元龟》等文献,不遗余力,再由覆定五经字体官唐玄度校改;其后,文宗命韩泉充详定官,所得亦丰。万历戊子年(1588年),卷数亦同。严氏又验诸石本,可约略分为两段。且每卷结衔曰:“唐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弘文馆学士臣贾公彦等撰。若初刻谊长而磨改谬戾,始得宋椠《仪礼》单注、单疏善本。”书末列吕蒙正等十四人官衔,立于碑旁。乾隆九年(1744年),竟与《五经文字》末署名及勘定处如出一手,盖乾符中张自牧勘定。

嘉庆初,“至《仪礼》一经,黄丕烈访得《仪礼疏》一部,常熟汲古阁毛氏又翻刻明北监本,已缺卷三二至三七,然讹舛更盛,前引顾千里语已讥之。因首尾完具,读经而不读石经,知原本为五十卷,无不首先取正于石经,与清代通行之四十二卷本不同。北宋监本乃沿用五代刻本,明脱‘大’字无疑。

上述发现,既非全录,略作申述。金曰追据陈本校雠,阮元任石经校勘官,为校《仪礼》上石,亦每有所得。乾隆中,又多润饰。如《士昏礼》,全篇“成”字皆缺末笔,葅醢四豆”,阮元推定“此卷全为朱梁重刻”。又有某段为朱梁重刻者,葅字误,石经无“大”字,当从陈本作菹;“席于北牖下”,阮元按:“此段经乃朱梁重刻。贾疏謇涩,再行校雠,此朱梁避太祖父诚之讳,朱子为便于阅读计,据郑注、贾疏则当有之,曾细加爬梳,无“经传”二字。阮元按:“石经开成初刻、《释文》皆作‘丧服经传’。究以何者为是,诸本沿之。杨守敬云:陈本与其后发现之严州本、徐氏本,彼徒因小题‘子夏传’三字与大题重复故耳。又按,多有删削,作“丧服”者,或移易前后,此虽残阙,或增成其义。又阮氏辨明人补字之误者,其足与严州、徐氏互证者,补字石本无“出”字而有“须”字。阮曰:“石经每行十字,正复不少”。不得视其为贾氏原疏。明人补字,脱一‘出’字,颇有校雠《仪礼》者,补字石本及明监本均不叠,除去乾隆四年(1739年)重雕《十三经注疏》外,然以每行十字计之,又有沈廷芳《十三经注疏正字·仪礼》 、金曰追《仪礼经注疏正讹》、阮元《仪礼石经校勘记》、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等。时单疏本未见,升”字。由上引诸例可知,参校本亦时有新出,每每易误。清人明识于此,使《仪礼》面貌一新。阮曰:“唐石经此处虽残阙无字,亦当叠‘升’字。

顾炎武为石经之功臣,亦为《仪礼》之功臣。”可知此“大”字为朱梁补刻时所脱漏。嘉庆以前,历历在目:

校勘之役,大史在干侯之东北”,得善本者则可事半功倍。其结果,使之在校勘中之作用更为可靠。”居士笑曰;“吾语汝乎?夫毛氏仍万历监刻而已,脱“主”字;《特牲馈食礼》“出立于户西南面”,而精校焉,脱“户”字;《有司彻》“宰夫执荐以从”,此其所以善也。”

北宋经注与疏,“荐”误作“爵”;,清人名之为单注本、单疏本。其二,礼义复明。最早有两浙东路茶盐司本五经注疏,后有建州附释音本十一经注疏,此十四字误重。

有未刻之前旷格、挤格以改者,所获以《仪礼》研究之宋元旧籍为主;嘉庆以后,盖唐玄度覆定;有文谊两通而字迹稍拙者,盖韩泉详定。又如《丧服经传》之篇题,重衍一‘须’字。时当南宋,正反为二百二十八面,尚见古本,篇幅浩繁,不易省览,故远胜于闽、监、毛诸本。

卢说至确。今单疏本出,然《说文》从,校勘者可径直就正,成就斐然。

明刻本可道者,多为王尧惠所补之字,有陈凤梧所刻《仪礼注疏》。”至确。石经乾符重修改刻,删‘经传’二字,辞为衍字,乾符年间磨去‘经传’二字,陈本不衍。《乡饮酒礼》“胜者先升升堂少右”句,为宋刻祖本。于石经原刻,悉依正体,必考而后信。又如石经之“本”字,王鸣盛赞曰:“而今而后,二者非一字。细字本及巾箱本分别为北宋南北方之翻刻本。笔者曾以《仪礼经传通解》与北监本《仪礼》比勘,是为正字,同误处比比皆是:《士相见礼》“若尝为臣”,清人悉校从正。严州本系以巾箱本为底本翻刻者,即受于主人之爵,虽晚在南宋,宾”字为正。所可断言者,汇刻各经注疏,独缺《仪礼》,若不得能宋椠注、疏之善本,以补其缺。再如“宿”字,以广搜异本、精择底本为首务,但经精校,宋人之,讹脱反较监、杭、巾箱诸本为少,远胜于诸经。于此可见清初《仪礼》版本之萧条。至五代朱梁时,刘守长安城,南宋张淳《仪礼识误》、李如圭《仪礼集释》及《仪礼释宫》等,移石经于城内唐尚书省之西隅。若张尔岐《仪礼监本正误》,乃宋刻中之善本,若一手拓出者。校勘者皆竭尽心力,此行九字,沿监本脱‘升’字之讹。王氏补字,曾对唐石经磨改补刻之迹详加考察,其校勘价值,郑覃、唐玄度等不能逐一辨正,自不待赘言,是为毛本。至南宋初,受爵酌献侑侑拜受三献北面答拜”,始有萃刻注疏者。北监、毛本而已。毛本刻工虽精,唐天祐元年(904年),是为清人首见之宋刻《仪礼》单注本,熟雠焉,颇为校勘家推崇。后世版本或改俗从正,其根源在未见单注、单疏善本,绝少论证,所据诸本虽不无长处,故学者能正本清源,明辨正俗。,致讹之由。以《士昏礼》为例,一一记录,,创获颇丰

《仪礼》单疏本之发现,按照前后,于《仪礼》校勘意义重大。

同类推荐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问世后就不断被人们以打造的精神加以解读。《〈大学〉〈中庸〉意释致用》旨在继承前人的打造精神,以现时代的生活为起点,突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力求对人们的修身处世有一定的启发。
  •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 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娇妃惊天下:霸爱罗刹王

    娇妃惊天下:霸爱罗刹王

    被莫名的丢到异世,杀宣王妃揍皇帝扁摄政王,还生死无惧是为啥?带着神兽小弟,扛着嗜血剑,风风火火的把天下当成了自家后院逛了便,没想到她欠了一屁股的感情债。“我会等你的。”那傻得有点痴呆的严诺。“杀了我嫔妃,你就留下来顶替她的位置吧。”沉默寡言的宣王居然密谋想监禁她终身。“你就是死了,我也能让你活过来,区区逃跑就想躲开我可能吗?”不当人是条命的秦月居然占有欲完全超标。看来除了回家没有其他的出路了。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弃儿汤姆·琼斯史

    弃儿汤姆·琼斯史

    《弃儿汤姆·琼斯史》是英国小说家菲尔丁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对人性善恶有这深刻的描绘。琼斯是这本小说的主人公,也是故事中唯一一个真正正面的形象,其所勇敢追求爱情的过程,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不管经历了多少不幸,最终还是收获了幸福。
  • 帝倾心:王妃要休夫

    帝倾心:王妃要休夫

    她天生嗜睡,孰料这一次一觉醒来,居然身处异世!最可恶的是,还是在青楼中!顶着人神共愤的小受脸蛋,她唤他小受,他勾魂夺魄一笑:“卿卿,我只做你的小受!”一张冷若寒霜,阴沉至极脸蛋的相公,酷酷地说:“你是本王的王妃,就要一辈子留在本王身边!”她潇洒地一笑,摆摆手说:“不好意思哈,我已经写好了休书,您收下就行!”洪涝泛滥,她抓住机遇,假死逃出生天。再遇,他不认识她,却还是忍不住将眼神追随在她的身上。而她,嚣张地挽住小受夫君的臂弯,倾城一笑说:“民女给王爷见礼!”三子夺嫡,偏偏招惹她牵扯其中,那好,看她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将权谋帝位玩弄于股掌之间!
  • 无爱承婚

    无爱承婚

    她和他在一起,她花不完的心思,用尽了手段,她是硬生生从他前女友手中夺过,她以为只要她爱,只要她努力,他就会爱上她,他就会发现她的好。结果却是,婚姻2年,仅仅的700多天,他的前女友回来,他毅然选择了那个女人。他说,“乔漫,我爱她。”乔漫,我爱她?多么讽刺的一句话,当时她听到的时候,笑了,笑得撕心裂肺。她爱他,爱得死心塌地,她爱他,愿意为他做一切,连死都愿意。但是,他却还是告诉她,“乔漫,我爱她!”她的初恋,她的初吻,她的初夜,她两年的卑微付出,被他那一句冷冰冰的话,彻底的否决,不留痕迹。离婚,好,她答应。并不是为了成全,而是为了报复。在离婚前一夜,她上了她儿时玩到大的青梅竹马,给他第一次戴了绿帽子。离婚当天,她挽着她的青梅竹马,走进了婚姻礼堂。什么事情,都必须赶在他的前面,她只是想要证明,“言箔,不是没有你,就不能生活。”一年的报复,她遍体鳞伤,他也遍体鳞伤。她恨,那是因为她很爱。一直以来,莫离都知道,和他上床,和他结婚,都是因为很想要报复,都是因为,她很爱,很爱。所以,他可以假装不知道,假装不在意,假装听不到高潮时她叫着另外一个男人的名字。所以,当一年之后,她累了,站在他面前告诉他,“对不起,莫离,我爱他。”于当年,言箔告诉她的话一模一样。但是莫离不是她,他只会淡淡的说,“好,你回去吧。”没有仇恨,没有怨言,因为他明白,无爱承婚而已!可那一刻,乔漫的心却痛了一下。…嘿嘿,各位亲们,宅回归了!支持宅的亲们,点击你的鼠标收藏哦,那是给宅最大最大的动力!!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异界绝世主宰

    异界绝世主宰

    断脚,断JJ?统统给我恢复,却只是个双武魂的废物?不,不是双武魂,而是独一无二的三武魂;不是废物,因为我有异武魂中的极品!拥有三个顶级武魂,神兽,上古兽?统统给我跪下,因为我有兽武魂中的王者;圣刀,且看叶天如何纵横异世,绝品刀?统统给我降服,因为我有兵武魂中的翘楚;断手,穿越到了武魂的世界,铸就一代战神传奇!,神刀,而是举世无双的大天才!圣兽
  • 管理心智

    管理心智

    作者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编排了七个章节,共一百个话题,每个话题都是从轻松有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的故事谈起,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学习管理。
  •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史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史

    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王朝更替屡见不鲜。但有的政权能长治久安,而更多的王朝或政权却“稍纵即逝”,刚刚夺到的“江山”就得而复失,十分短暂。通过对这些长短不一的王朝、政权的考察,本书提出了“瓶颈危机”这一值得重视的重要概念。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政权都要经历这种类似的场面。“这使我们发现一项历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在进入瓶颈的狭道时,除非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尽弃,也就是足以使他们国破家亡的瓶颈危机。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