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400000060

第60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3)

希迁以后,石头宗人也纷纷宣扬无心合道的思想,如德山宣鉴说:“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注释:《朗州德山宣鉴禅师》,《景德传灯录》卷15,《大正藏》第51卷,317页下。]妄求是有心,无心是勿妄求,也就是要做到心上无事,事上无心,这样也就达到虚空灵妙的境界。石头宗人中最积极宣扬无心合道思想的是洞山良价,他有一首著名的《无心合道颂》,文云:“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欲识个中意,一老一不老。”[注释:《景德传灯录》卷29,《大正藏》第51卷,452页下。]“道”,此指宇宙万物的体性。这是以道和人相对,讲合道和合人的不同特点。“道无心合人”是说,道体以其无所不在的特性(全体性、整体性)而自然地合人。即遍于人的身心。“人无心合道”的无心,是针对人有心(分别心)而特意强调修持要求。良价说过这样的话:“直须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注释:《筠州洞山良价禅师》,《景德传灯录》卷15,《大正藏》第51卷,322页上。]“夫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注释:同上书,323页中。]众生不觉悟,心心触物,附物,真正的修行就是要不触物、不附物,这就是无心。也就是说,无心是无心于物,不追求物,不执著物。人只有无心于物才能契合道,即只有超脱物的束缚才能体认道体。人体认道,人与道契合,也就是人合道。道合人。不等于人合道。这里的原因是人老道不老。老是指的人身相续变异,而道则是不老,是无变异的,永恒的。生命短押暂的人,契合永恒的道,人归属于道;永恒的道遍于短暂的人之中,但永恒不同于短暂,道不同于人。

良价的“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的颂句,在禅林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弟子龙牙遁禅师作颂十八首,阐发了无心合道的思想。先引三道颂文如下:

寻牛须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注释:《景德传灯录》卷29,《大正藏》第51卷,453页中。]

夫人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注释:同上书,453页上。]

心空不及道空安,道与心空状一般。参玄不是道空士,一乍相逢不易看。[注释:同上书,453页上。]

这三首颂文的思想要点有三个:其一,无心是学道的根本途径;其二,无心也就是心空,其内涵是不贪求,对万事万物都不贪求;其三,心空与道空状同一般,但参玄者应当由无心而合道,达到道空即“道亦休”的境界。居遁禅师还发展良价的思想,进一步打通人心与道的思想界限,认为人心与道是无异的,史载:

问:“如何是道?”师(居遁)曰:“无异人心是。”又曰:“若人体得道无异人心,始是道人。若是言说,则勿交涉。道者,汝知打底道人否?十二时中,除却著衣吃饭,无丝发异于人心,无诳人心,此个始是道人。若道我得我会,则勿交涉,大不容易。”[注释:《湖南龙牙山居遁禅师》,《景德传灯录》卷17,《大正藏》第51卷,337页下。]

这里讲的“道无异人心”的人心是指人的本心,真心,也就是无心。[注释:居遁有颂云:“唯念门前树,能容鸟泊飞。来者无心唤,腾身不慕归。若人心似树,与道不相违。”见《景德传灯录》卷29,《大正藏》第51卷,452页下。]人的真心、无心就是道,能体悟到道与人心的一致,就是禅修成功的道人。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在日常行事中随时注意保护真心,不损害真心,否则是难以得道的。

无心合道与即事见理是一致的,两者是石头宗人禅修的途径和所达到境界的不同表述。居遁十八首颂中还有一首颂云:

眉间毫无焰光身,事见争(怎)如理见亲。事有只因于理有,理权方便化天人。一朝大悟俱消却,方得名为无事人,[注释:《景德传灯录》卷29,《大正藏》第51卷,453页上。]

这是说理比事更根本,理见比事见更重要。见理是修持的根本,一旦体悟事理圆融,就是获得解脱的“无事人”。匡逸禅师也说:“不见先德云:‘人无心合道,道无心合人。’人道既合是名无事人。”[注释:《金陵报恩匡逸禅师》,《景德传灯录》卷25,《大正藏》第51卷,411页中。]即事见理和无心合道都同为“无事人”。理和道是相通的,见理和合道是一回事。在禅修实践上无心与见事是统一的。这就是无心于事,万事无心,如此才能见理合道。

如前所述,牛头山法融禅师反对道信、弘忍的东山法门“安心方便”说,提倡“无心合道”说。法融所讲的“无心”是指心性本空,“道”是指具有虚性、无分别性、无限性和无所不在性特征的宇宙本质。“无心合道”就是主体无心而悟达宇宙万物的虚空、本无。法融讲的道,也称为理,“无心合道”也可以说是“冥心入理”。牛头禅的无心合道思想对石头宗人的影响颇大,以致成为石头宗区别于洪州宗和荷泽宗禅法的重要特征。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2就将石头、牛头并举,共列为“泯绝无寄宗”,文说:

泯绝无寄宗者,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盘,我说亦如梦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石头、牛头下至径山,皆示此理。[注释:《大正藏》第48卷,402页下。]

在此,宗密揭示了石头和牛头两宗“无心合道”思想的空寂性质,应当说,这是符合史实的。但是宗密作为华严禅的倡导者,没有指出华严宗理事圆融思想对宗人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石头宗与牛头宗的思想差异,这又是令人费解的。

无情说法

神宗里最早讲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等无情之物也有佛性,无情也可成佛的,是牛头宗法融。后来慧能弟子南阳慧忠国师更进一步认为:不仅无情有性,而且无情也在说法。无情说法只有无情才能听得到,人是无法听到的。石头宗人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也同唱无情有性和无情说法的论说。

石头希迁在回答门徒的问题时,有这样的话:

问:“如何是禅?”师曰:“碌砖。”又问“如何是道?”师曰:“木头。”[注释:《南岳石头希迁禅师》,《景德传灯录》卷14,《大正藏》第51卷,309页下。]

这是为了截断提问者向外追求所作的回答,这种回答明确地表示了希迁将道与禅视为一事,也就是以道论禅。而且他认为道与禅遍于一切、无所不在。连无情之物的碌砖、木头也是禅,也是道。实质上这是无情有性说的一种变相。

洞山良价因对慧忠国师的无情说法未究其竟,曾向洪州宗人沩山灵祐请问,灵祐又介绍他到云岩昙晟那里去讨教:

既到,云岩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云岩曰:“无情说法,无情得闻。”师曰:“和尚闻否?”云岩曰:“我若闻,汝即不得闻吾说法也。”曰“若凭么即良价不闻和尚说法也?”云岩曰:“我说法汝尚不闻,何况无情说法也。”师乃述偈呈云岩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声不现,眼处闻声方可知。”[注释:《筠州洞山良价禅师》,《景德传灯录》卷15,《大正藏》第51卷,321页下。]

云岩和慧忠的观点一样,也认为无情说法只有无情得闻。良价通过参究,领悟到无情说法是不可思议的,是人们感官难以直接感知的,也是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述的。人们通常是耳听声,眼观色,而对于无情说法则是“眼处闻声方可知”,言外之意是只有自心才能直接体悟到。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讲,良价因涉水睹影而悟云岩“即遮个是”的意旨是得闻无情说法的结果吧!

从佛教理论思维来看,有两条理路通向主张无情有性、无情说法:其一是吸取中国传统的道无所不在的理念,结合佛教的真如遍在的思想,强调道、真如遍于无情,由此无情也有佛性,也能成佛,甚至也在说法;另一条是按照佛教的万法由心造,即万物不离心而存在的理论,无情之物也是不离心,心物一体,而心是有知的,有佛性的,无情之物也由此而有知、有佛性。这是分别从宇宙本体和主体本体,即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推论出无情有性和无情说法的命题。但这些命题并不是佛教各派都赞成的,在禅宗内部,荷泽宗就持相反的立场。

一心为宗

同类推荐
  • 尼采哲理诗歌

    尼采哲理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谁从根本上是教师,谁就只在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严肃对待一切事物——甚至他本身。”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出自《尼采哲理诗歌》。《尼采哲理诗歌》收录了大量的格言与诗歌。读读这些,必定让你深受启发。
  •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包括: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奴隶制和权力、政治社会的建立和流弊、财产权的问题、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公益与众意之间、人民与政府等内容。
  •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一生虚无缥缈,宛若游龙,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人们甚至还在为究竟有无此人而争论不休。他和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一样,留给后人解不尽的谜题。老子的门徒遍布天下,但除了“玄门十子”确有记载之外,其余众人皆因仰慕其学识、思想、人格、品行而自投门下,古往今来,络绎不绝。老子和他的门徒,在两千多年前便布下了一盘棋局。黑白纵横间,天下之势已尽在掌中……不仅描写了那段刀光剑影的乱世,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众多原本鲜活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性格、心理,以洞悉人性的角度为切入点,探讨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统一与分裂的规律。
  • 沉思录II

    沉思录II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先师、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此书中,作者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追求理想的生活。时至今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热门推荐
  • 温柔的挣扎

    温柔的挣扎

    每个人都处在某种生活状态中,这种状态既包含着物质的拥有,更显示着精神的姿势。因为身在此山中,我们自己往往很难用一个词来描绘这种由诸多元素合成的状态。但旁人,或许因为与你存在着距离,反而能清晰地穿透你的言行,对你的生存状态作出一言以蔽之的、综合性和概括性极强的评价。“温柔的挣扎”这个语汇就出自我一位文友的描述,“温柔”与“挣扎”这两个情感指向迥然有别、行为姿态截然不同的词,居然能如此浪漫而又理性地、轻柔而又有力地统一于同一个话语环境中,不由让我怦然心动,我认同它作为我生存状态的语言形态了。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异世之欲血修罗

    异世之欲血修罗

    帝王将相,终有一死,有些人修道,是为求脱离生老病死,长生不灭。<br/>千乘铁骑,敌不过天威,有些人修道,是为追求超越旁人的力量。睥睨天下.<br/>天地玄妙,星辰浩瀚,有些人修道,是为追寻本源,参透宇宙奥妙。超脱三界六道.<br/>&nbsp;&nbsp;天地之间,肉身的结构,神通的奥秘,逍遥自在的长生者,傲世苍生的永生者,睥睨天下的祖神,超脱三界六道的不灭者!<br/>&nbsp;&nbsp;一个卑微的生灵,怎么样一步步炼就不灭之体?<br/>&nbsp;&nbsp;人间的爱恨情仇,恩怨纠葛,神界的争斗,尽在《异世之欲血修罗》。&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青少年生活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青少年生活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这是一套包罗生活万象的、有趣的书,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中的常识。包括文学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安全常识、文化常识、动物常识、植物常识、科技常识、天文常识、生活常识等。这些都是一些生活常识性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为零散,平时想了解又难以查找,我们将这些你们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搜集并编辑成册,以便您在遇到问题时随时查询,轻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魂帝

    魂帝

    天生缺少命魂的少年踏上一条追求无上修为的飘渺之旅,七星剑下尽数天下苍生,笑声间轻断天下沉浮!
  • 倾世皇妃

    倾世皇妃

    “崔青漫我要你死!”少女一袭白衣,乌发三千肆意披散在身后。又是这个梦。这是深宫中每个女人的不幸。她们的身上背负着太多的血债,以至于夜夜噩梦。“爱妃,你怎么了?”少女僵硬的摇头。这就是她的命。注定与别人共侍一夫的命!
  • 红颜诛花

    红颜诛花

    一段爱与守候的故事,一场华美的视觉盛宴:江湖风雨路,生死两茫茫。唯暗夜听雪,方能心神怡。他是光,温暖如阳。他是夜,清冷如月。为了爱,她甘愿坠入魔道。伊人已转身,究竟谁才是她的归家路。他对她说:“歌飞,我寻了你好久好久。”他对她说:“九年前你看到的那个白衣少年并不是我。”
  • 陶冶青少年高尚情操的美德故事

    陶冶青少年高尚情操的美德故事

    世界充满了色彩,充满了诱惑,名誉、金钱、权势……当我们在各种色彩面前目光缭乱的时候,什么才是最珍贵和最需要的呢?是品格,拥有一份高尚的品格,就如同有了一种参照物,不会被迷惑,不会再挑选的时候,浪费时间;有了美德的牵引,我们才会在沧桑与风雨的日子里不偏离前进的航向;正因为有了美德的积淀,生命才变得如山一样不屈,如海一样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