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400000052

第52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3)

“如”,即真如,指一切事物的本来实相。这段话的意思是,真如是自性清净的,不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既然是不生的,那么,也就是不灭的。所以,也可说不生不灭就是如,真如。真如佛性是清净的,这是心的本原,也是众生和佛同样具有的。由于心是本来清净,不生不灭的,因此也是“无有分别”的。心的这三种规定性是从不同侧面说明心的原本性质、状态,即“自性圆满清净”。或者说,由心的本来清净,而不生不灭,而无有分别,三者具有前后的推导关系。总之,这是强调心具有清净性、永恒性、绝对性的特质,是众生和诸佛的共同本原、本体。

守心的心,《最上乘论》也称作“自心”、“本心”、“真心”、“本真心”。该论援引了《华严经》经文来说明“守本真心”的意义。说:“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但于行住坐卧中常了然守本真心。”[注释:同上书,378页中。]这是从论识论和宇宙论的角度,强调要在日常生活和修持中,了解“守本真心”对于认识世界虚幻的重要性。又说:“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注释:《大正藏》第48卷,378页上。]“我所”,指为我所有之观念。这是从心性与成佛的关系,即心性生佛的角度强调众生要先摄守真心,以使妄念不生,灭除执著外物为我所有的观念,然后就得以成佛。“守本真心”是众生成佛的起点、根据和关键。在《最上乘论》看来,众生转化成佛,就是守住真心,不使驰散,不起妄念,不和我执的工夫。众生一旦了悟心愿,真心不失,妄念不起,也就解脱成佛了。对自性或真心的迷悟是为众生与佛的分水岭。

道信和弘忍树立的东山法门有着共同的禅法、禅风。相比较而言,两人又各有所重。道信信奉《楞伽经》与《文殊说般若经》,尤为侧重于后者而倡导“念佛”、“看净”(空无一物)。弘忍则侧重于《楞伽经》和依魏译《楞伽经》所作的《大乘起信论》,更推崇“看心”、“守心”。道信和弘忍的法门及其变化,反映出他们心性理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之点是他们都信奉《楞伽经》,都以众生同具如来藏或佛性为理论基石,都以心性为本,倡导“即心是佛”说。不同的是,弘忍比道信更强调“守本真心”,即把“守心”的心明确地落实到《大乘起信论》的心真如门,从而更鲜明地在心性论上表现出返本归源的倾向。这也就游离了菩提达摩通过壁观而与道冥合的禅法,转而通过看心而守心,强调在摄守人类心灵本原上着力用功,即更注重主体内在精神世界的转换与超越,从而淡化了对佛教经典的信奉和对宇宙万物空性的体认。

道信和弘忍的心性论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弘忍从一心说转而采用《大乘起信论》的染净二心说,阐扬妄心不起、真心不失的思想,为后来禅师们所继承、运用。由于侧重点不同,有的后继者偏于息灭妄心,有的后者重在直指真心,从而形成不同的流派。由于弘忍注重摄守本心,从而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特重法统传承的典型中国化的慧能禅宗南宗一系开辟了道路。

牛头法融的无心与忘情说

稍晚于道信又略早于弘忍的法融(594-657)是江苏丹阳人。他早年饱读各类典籍,认为“儒道俗文,信同糠秕;般若止观,实可舟航”[注释:《法融传》,《续高僧传》卷20,《大正藏》第50卷,603页下。]。于是,19岁时入句容茅山,从三论宗僧灵法师剃度,并潜心钻研“三论”和其他经论,深有造诣。后又以为“慧发乱纵,定开心府”[注释:《法融传》,《续高僧传》卷20,《大正藏》第50卷,603页下。]认为全凭文字知解并不能获得心灵的解脱,因而再入静林,凝心默坐,修持习定20年。最后入牛头山,建茅茨禅室,日夜参究,不再离开。法融是一位由般若三论而入禅门、禅教并重而又更侧重于禅悟的学者,著有《心铭》和《绝观论》[注释:《绝观论》又名《达摩和尚绝观论》、《入理缘门论》和《观行法》(无名上士集)等,全书为问答体,共107番问答。见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丛书·禅宗编》(一),245~254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等。他祖述般若三论,主张心性空寂,以寂静虚明为理想的精神家园。与此相应,他在禅法上提倡无心绝观,认为没有心可守,也没有什么可观,表现出了与道信、弘忍一系截然不同的禅风,因此,后世一些禅宗学人把他的禅法称为“泯绝无寄宗”,他本人则被称为“东夏之达摩”。

二、“无心”合“道”

法融心性论的核心思想是无心说,这一学说,涉及了心的涵义和状态、无心的意义、无心合道的命题以及否定安心说等比较丰富而独特的心性论哲学内容。

据延寿《宗镜录》卷97引《绝观论》说:“问云:‘何者是心?’答:‘六根所观,并悉是心。’”[注释:《大正藏》第48卷,941页上。]“六根”,指五种感觉、认识器官和内在意识。法融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精神作用,总称为心。又说:“问:‘心若为?’答:‘心寂灭’。”[注释:《大正藏》第48卷,941页上。]心的本性是空寂的。心性本寂就是“无心”。“心性寂灭为定,常解寂灭为慧。”[注释:《大正藏》第48卷,941页上。]这是说,心理活动归于寂静是“定”,日常见解归于息灭是“慧”。定和慧是佛教修持的基本内容,达到心性寂灭和常解寂灭是佛教空宗的要本要求。《绝观论》认为智慧的作用是对境界产生见解,而智慧的境界是主体自身的心性。[注释:同上书,941页中。]由此真正的智慧就是要对心性有正确的见解,即要把握心性空寂的道理。法融还认为心有两种形态:“舒”,照用,活动;“卷”,寂灭,静止。“舒则弥游法界,卷则定(疑为‘踪’字之误)迹难寻。”[注释:同上书,941页中。]认不心发生照用时,能远游无边法界,心处于静止时则无来去,无踪迹。心寂静时无踪迹可寻,这说明心和万物都是空的、不可得的。“目前无物,无物宛然”[注释:《心铭》,《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7页下。]。明白了万物皆无,心也就空寂了。这也就是所谓“心境本寂”的思想。《心铭》说:“开目见相,心随境起。心处无境,境处无心。……心寂境如,不遣不拘。境随心灭,心随境无。两处不生,寂静虚明。菩提影观,心水常情。”[注释:《心铭》,《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7页下。]这也是从心与境的关系上,强调心随境而起,而实际上并没有境,境也没有心。心是空寂的,境应随心而灭,同时心也随境而无。如此两者不生,同时寂灭,境灭心无,而得菩提觉悟。

《宗镜录》卷45所引的法融的话,集中地表述了法融的“无心”观念,文说:

融大师云。镜像本无心,说镜像无心,从无心中说无心。人说(“说”字,衍文)有心,说人无心,从有心中说无心。有心中说无心,是末观,无心中说无心,是本观。众生计有身心,说镜像破身心。众生著镜像,说毕竟空破镜像。若知镜像毕竟空,即身心毕竟空。假名毕竟空,亦无毕竟空。若知本无亦假名,假名佛道。佛道非天生,亦不从地出,直是空心性,照世间如日。[注释:《大正藏》第48卷,681页中。]

这段话是从价值判断和修持境界两个层次上阐述“无心”意义的。法融运用般若学的“无所得”和“本无”观念,以镜像为喻,从镜像毕竟空论证身心毕竟空,即身心本无,也即无心。这里法融还联系一切事物乃至佛道都是本无、假名来强调身心的本无,表现出般若空宗彻底反对执著的思想,体现出对身心的否定性价值判断。同时,上述引文的末后两句“直是空心性,照世间如日”又肯定了心性空寂,有如日照世间,是一种极高的悟证境界。《心铭》说:“慧日寂寂,定光明明,照无相苑,朗涅盘城。”[注释:《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8页上。]是说众生若果修持得心性空寂,也即具有“灵知”、“妙智”,慧和定同时发生作用,洞照万物无相,也就成就了涅盘境界。这种空寂之心即无心之心,被认为是禅修成佛的根本。《绝观论》说:“心为体”,“心为宗”,“心为本”[注释:《宗镜录》卷97,《大正藏》第48卷,941页上。]。这里的体、宗、本三者分别是指修持成佛的体性、宗要、根本,这三者都归结为寂灭之心。也就是说,无心是成佛的关键。这其间不包含着无心的另一层意义——修持工夫和方法,并表现了离心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倾向。

法融讲“无心”以成佛,而成佛也就是“合道”。“无心合道”是法融禅学的基本命题。“道”是什么呢?敦煌本《绝观论》说:“大道冲虚,幽微寂寞”[注释:转引自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丛书·神宗编》(一),245页。],“虚空为道本”[注释:同上书,247页。]。《宗镜录》卷9也引法融的话说:“牛头初祖云:夫道者,若一人得之,道即不遍。若众人得之,道即有穷。若各各有之,道即有数。若总共有之,方便即空。若修行得之,造作非真。若本自有之,万行虚设。何以故?离一切限量分别故。”[注释:《大正藏》第48卷,463页中。]这是说“道”具有虚空性、无分别性、无限性和无所不在性的特征,而最根本的特征是虚空性。法融从佛教修持的角度出发,依据般若空观,吸取并改造了先秦道家和魏晋玄学的“道”的范畴,把道作为契悟的根本内容、觉证的精神境界,也即作为成佛的最高目标。这个“道”实是对宇宙本质、万物本性的总概括,是最高存在、世界本体。“道”作为一种绝对观念,又可称为“理”。法融讲“无心合道”,也讲“冥心入理”[注释:《心铭》,《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7页下。]。无心即冥心,合道即入理。道或理的基本涵义就是虚空、本无。“无心合道”就是主体无心而悟达宇宙万物的虚空,本无。《绝观论》说:“无心即无物,无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注释:转引自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丛书·神宗编》(一),245页。]“天真”,语出《庄子·渔父》,是自然不可变易的意思。此句是说,主体的心空无,外物也就空无,外物空无也就自然纯真,自然纯真就是大道。由此也可推论说,无心即大道。或者说,由无心而无物而大道而成佛。这中间无物具有重要的关联意义。所以法融在回答“云何名为佛”时又说:“觉了无物,谓之佛。”[注释:同上书,251页。]认为体悟无物,无心无物,通达一切(“道”),谓之佛。

法融不赞成东山法门的“安心方便”,强调“不须立心,亦不须强安心”[注释:同上书,245页。]“一切莫顾,安心无处。无处可安心,虚明自露。”[注释:《心铭》,《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8页上。]即是不要着意去安心,也无处可安心,如此修行,就可自然显露“虚明”,从而获得解脱。法融还说:“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注释:同上书,457页中。]又说:“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注释:《心铭》,《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7页下。]意思是说,须知见的心性不生,须熏炼的事法本空,须追求的菩提本有,须灭除的烦恼本无,既然如此,那么也就无须安心,无须摄心,只要“绝观忘守”,“无心用功”就是了。这种思想实际上与慧能南宗的顿悟说以及后来禅宗的五家七宗思想是相通的。

二、丧己忘情

法融认为,要达到“无心合道”即心境本空的悟境,必须破除众生的迷妄,特别是众生的爱恶一类的情感、欲望,必须泯除。宗密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叙及法融牛斗宗“本无事而忘情”的禅法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精选了曾氏家书两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点评,结合时局以及曾国藩的前后经历,唐浩明将曾氏的一生串联起来,评析独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 忏悔录

    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迄今为止对罪恶、神的显现以及拯救探索最为深入的著作之一,它激扬地宣告:信仰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本书对我们思想的影响至今未衰。
  • 沉思录II

    沉思录II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先师、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此书中,作者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追求理想的生活。时至今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公元前 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 4个时期: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智慧书

    智慧书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三部智慧奇书之一。本书汇集了300则绝妙的格言警句,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自164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淘洗而不衰。
热门推荐
  • 通灵鬼眼

    通灵鬼眼

    一起校园灵异事件的偶然目击,“我”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死亡的阴影浓罩着整个大学校园,为了拯救无辜的生命,“我”踏上了一条死亡之旅。谁是导演这校园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幕后黑手?谁又在窥伺这万古神书《天道酬勤》?失传已久、传说中的阴魂吟、亡魂十三杀,能够对付十万大山里的鬼王和游魂吗?师门恩怨、人鬼奇缘;奇怪的小和尚、苦难的少年,魔窟,阴阳离魂镜……是道高一尺,还是魔高一丈?真正可怕的是妖魔,还是人心?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人际交往的艺术(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人际交往的艺术(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校。清华学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以“造就中国领袖人才之试验”为宗旨,培养学生钻研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学校教育质量很高。1928年正式成立清华大学,其后清华大学虽历经几个发展阶段,但却一直倡导一贯的校训、宗旨和学风,并以高质量、严要求闻名中外。
  • 血路

    血路

    小说以清末革命先驱熊克武为主人公,通过描写百年前以他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四川泸州、成都、叙府、广安、嘉定、屏山等地发动的数次革命武装起义,真实再现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辛亥风云。小说成功刻画了孙中山、熊克武、但懋辛、谢奉琦、佘英、喻培伦等英雄人物,讴歌了他们为推翻封建帝制,前仆后继、屡败屡战、不畏牺牲、英勇拼搏的奋斗历程。这是一部以清末革命先驱熊克武为主人公,全景式展现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为主线的历史小说,讴歌了革命志士们为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国家,不畏牺牲、英勇拼搏的奋斗历程。作者文笔清晰流畅,描写细腻生动,是一部比较优秀的作品。
  • 小寓言大智慧:写给爱创新的那些人看

    小寓言大智慧:写给爱创新的那些人看

    阅读《小寓言大智慧:写给爱创新的那些人看》可以学会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从经济学的视角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你可以发现,这些寓言有的揭示了某一个经济学原理,有的反映了某一种管理理念,有的会告诉你某一种投资技巧或者励志方略。当我们心里有什么疙瘩解不开的时候,书中的寓言是浅显的,读一篇寓言,思考一会儿,也许疙瘩就解开了;当我们钻进了某个死胡同的时候,读一篇寓言,但是寓言背后所反映的哲理却非常的深奥。阅读《小寓言大智慧:写给爱创新的那些人看》,思考一会儿,也许就从死胡同里跳出来了;当我们在哪里跌了一跤。爬不起来的时候,回想一下曾经读过的某一篇寓言,也许就顽强地站起来了
  • 纵横大唐之雷霆霸主

    纵横大唐之雷霆霸主

    残唐。此时已不复往日之辉煌。男主角无意中结识了诺羌国的公主,于是开始了他的重铸大唐辉煌之路……
  • 枭爷盛宠之极品狂妻

    枭爷盛宠之极品狂妻

    “开车!”她一抬眼,撞进一对孤冷幽深的黑瞳,如寒霜利刃,看得她小心肝颤巍巍抖了三抖。劫财?劫色?还是……变态?咳咳,真是衰神附体!那边,咋又蹦跶出一个男人?目标锁定——她?碰上俩祖宗,谁不逃谁是蛇精病!有枪,了不起啊?姐有车——宝来!(她小胸脯一挺)宝来草根怎么了?别不把宝来当车看!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某女开着寒酸残损的宝来,傲娇酷毙地甩了杀气腾腾的法拉利,有范儿!初次见面,他负伤在身,举枪威逼假挟持,惊悚飙车,她沉着机智,全力保命真紧张。谁知——啥?!要跟她回家!坑爹……【正版简介】她,泼辣果敢,擅长飙车,肆意挥洒速度与激情。一个冷情冷心的女汉子。有多冷?——气死你不偿命!他是绝密首脑,权覆云巅,阴鸷诡诈,潇洒游走腥风浴血雨。一个只手遮天的纯爷们。有多纯?——过一招你尝尝?这是一个情场失意的女汉子与奸诈腹黑的纯爷们之间见招拆招、没招耍泼的无赖经历;这是一个从劫匪人质到绝壁真爱的言情故事……***【小剧场】1、血,从肩头汩汩涌出,染红了墨绿的裙。“别怕,你不会有事的。”某男自己个儿都没意识到,这口气——真温柔!“我的命硬着呢!别说得跟我要死了似的!丧气!”某女大气凛然堪比革命先烈,心底里呲牙咧嘴、呼天抢地——尼玛疼死我了!“死?想得美!”某男目光灼灼。2、“做我媳妇吧。”某男笑得邪气。这声儿,听起来的确诚恳,可是,味儿却不对,太张狂。“放手!”“不放,放了,媳妇就飞了。”轻佻,太轻佻!“我再说一遍,我不是你媳妇!”某女咬牙。垂脸,吸气,曲肘,使出吃奶的劲儿朝他的肚子撞去。靠之,这厮的肚子竟是石头做的,那么硬!“陈大少,咱们都是文明人,讲道理,是用嘴,不是蛮力!”“用嘴?”灿若星辰的眸子,忽地射出黑亮的狼芒。下一秒钟……重要声明:◎文中专业术语及名称皆来自网上,谬误之处还请行家一笑了之,拒绝考究。◎故事人物情节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 独家密爱:风少的亿万新娘

    独家密爱:风少的亿万新娘

    二萌宝:“老爸,她招惹上他,你还管不管你老婆了?我就一天没交作业,零花钱妈咪全扣了!”某老爸继续低头看报纸。你还管不管你老婆了?我昨天回家晚了一分钟,妈咪下了禁足令!”某老爸低头看报纸。小小萌宝开了口:“老爸,大萌宝:“老爸,你还管不管你老婆了?昨天她到学校接我,跟TOM老师在一起笑得可开心了!”下一秒,某老爸扔了报纸就上楼:“这事,为了报复,得管!”三个萌宝面面相觑,老爸,他却宠她到极致,该管的事情你不管,你老婆跟别的男人笑一下,你就抓了狂,契约变成了婚约。某日清晨,这样真的好么?风少宠妻语录:只要你想,只要我能!
  • 西方大学改革史略

    西方大学改革史略

    众所周知,现代大学诞生于中世纪欧洲,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大学改革的历史,严格地说只有两百年。改革的含义是指改掉事物中陈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合理、完善且更加切合需要。
  • 刀纵天穹

    刀纵天穹

    谢尘重生了,只不过身上又多了一个屠龙刀灵。这里是一个崇尚天赋的大陆,只有拥有本命灵,才有机会成为大陆的强者。但在谢尘看来,大陆的强者?蝼蚁尔!生而不俗,谢尘必将看得更远,站得更高!问吾名,斗灵大陆,妖刀重生。宣我志,混沌归墟,刀纵天穹!————————————————————————新书《星海虫神》已发,推荐力作中有直通车,欢迎新老朋友光临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