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400000024

第24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1)

部派佛教各派虽都以虚无寂灭为涅盘的主要内涵,提倡厌弃身世,厌恶世俗,也就是佛身说。后来,厌离世间,但对涅盘有无实体的问题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后来大乘中观学派提出以实相为涅盘,而实相就是空性,这空性也是生死世间的实相,这样在实相同为性空的理论基础上,把涅盘与世间统一起来了。《中论·观涅盘品》云:

涅盘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盘,释迦牟尼在现世成道即由人成就为佛后,亦无少分别。……涅盘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注释:《大正藏》第30卷,36页上。]

这是说,涅盘的实际与世间的实际,即两者的本来面目、状态,都是性空,如,并无丝毫的差别。也就是说,世间事物的实相即是涅盘的内容。”[注释:《大正藏》第1卷,682页中。中观学派以实相为涅盘,称为“实相涅盘”。这种涅盘观否定了有的部派视涅盘为实体的看法,强调涅盘的真相也是空性,不能执著;同时否定期定派佛教离开世间另行追求涅盘境界的主张,认为不能离开世间去追求涅盘,把涅盘与世间对立起来,并不能真正达到涅盘境界。中观学派的观点,相应地我们将分三章依次论述涅盘、佛、净土三个概念在中国的演变,在佛教人生理想论方面引发了四个转变:一是把修持所追求的目标定位在把握世间事物的实相即空性上,也就是说,体悟实相,直悟性空,就是涅盘,就是人生理想境界。二是把修持实践的重心转向对事物实相的认识,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获得人生的解脱,是否定性的认识,是超越语言、思维的直觉体认。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智慧——般若观照。三是彻底地、全面地确立空观,强调不仅世间是空的,涅盘境界也是空的,对理想境界也不能执著。四是确立涅盘与世间无差别论,这不仅填平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鸿沟,拉近了人与佛的距离,而且使佛教转向贴近世间,他的门徒又提出法身说,关怀人生,因而又使涅盘成为具有现实生活内容的人生理想理论。

三、《大般涅盘经》的涅盘四德说

《大般涅盘经》在般若空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部派佛教的涅盘思想,提出“常、乐、我、净”四种属性的理想境界说。”[注释:《大正藏》第2卷,126页中。

《大般涅盘经》指出,声闻和缘觉二乘所得的涅盘不是大涅盘,“二乘所得非大涅盘,何以故?无常、乐、我、净故,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盘也。”[注释:《大般涅盘经》卷23,通过佛教道德和禅定等修持实践,《大正藏》第12卷,502页中。]这是说常、乐、我、净是大涅盘的特性,而大涅盘唯有佛、菩萨才能得。所以称为大,是表示不可思议、大自在的意思。“常”是永恒、永久,“乐”是安乐、幸福,“我”是自我、自由,“净”是清净、高洁。此经认为,常、乐、我、净有两种:一是凡夫以无常为常,为了说明他所阐扬的教理的恒久性,苦为乐,无我为我,不净为净,是四种颠倒的邪见;一是诸佛的常、乐、我、净,也称作大常、大乐、大我、大净。如经文说:“乐有两种:一者凡夫,二者诸佛。

二、中观学派的涅盘与世间无差别论

在印度,随着佛教的发展,不同的教派和经典以对涅盘有不同的诠释,其中最重要的是部派佛教、大乘中观学派、《大般涅盘经》,以及大乘唯识学派的涅盘观。凡夫之乐无常败坏,是故无乐,诸佛常乐无有变异,实现超越生死痛苦,故名大乐。”[注释:《大般涅盘经》卷23,《大正藏》第12卷,503页中。]又说:“涅盘之性是大寂静,何以故?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静][注释:“静”字,据文义加。]故,名大涅盘。”[注释:《大般涅盘经》卷23,由此又相应地提出佛所在的理想空间——净土说。涅盘、佛、净土,《大正藏》第12卷,503页中。]还说:“有大我故,名大涅盘。涅盘无我,大自在故,名为大我。其肉体死亡,也称涅盘、般涅盘、大般涅盘。”[注释:同上书,502页下。]“身若无常则名不净,如来身常故名大净,以大净故名大涅盘。”[注释:同上书,不向空门何处销?”[注释:《王右丞集》第6卷,503页下。]此经还强调:“涅盘实非是有,诸佛如来随世俗故说涅盘有。……随世俗故说言诸佛有大涅盘。”[注释:同上书,503页下。]意思是涅盘是非常纯净的,纯净就是非有,是超越世俗的有无,而涅盘有无是世俗的观念,所以说有是随世俗而讲的。同样,常、乐、我、净也是超越有无、生灭的,梵语nirvana音译,是不可思议的德行和境界,是不能以世俗的有无论之的。

一、部派佛教的两种涅盘说

部派佛教通常视涅盘为灭除烦恼痛苦的状态、境界。

四、唯识学派的涅盘即真如离障说

大乘佛教还从与最高真理真如的关系角度切入,来界定涅盘的意义。唯识学派就是这样阐述的。《佛地经论》云:“涅盘即是真如体上障永灭义。”[注释:《大正藏》第26卷,312页中。]《成唯识论》卷10云:“此(大涅盘)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盘。此依真如离障设施,故体即是清净法界。”[注释:《大正藏》第31卷,消除痛苦的理想境界。释迦牟尼逝世后,55页中。]那时把涅盘分为有余(依)涅盘与无余(依)涅盘,认为后者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这部是说,真如即最高真理,它的体性是清净的,真如如实显现其本来相状,就是涅盘,而真如的显现又要通过离障的工夫,也就是说,要从主观上努力灭尽障蔽真如的烦恼,就是自觉、自得、自由。表示佛教解脱境界的概念有涅盘、佛、如来、法身、净土、佛土、真如、实相、自性、无位真人等。这些概念的内涵有的是相互交叉的,在离障灭障的努力中,真如就能自然显现,从而达到涅盘境界。唯识学派还把涅盘分为四种:本来自性清净、有余依、无余依、无住处。[注释:《大正藏》第31卷,55页中。]其中有余依和无余依两种涅盘的意义和部派佛教所讲的没有什么不同,这里不加论述。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就是上面所讲的真如,真如的本性是清净的,佛教是富于理想主义和超越精神的宗教。中国佛教最高目标是,是一切众生所平等共有的,只是凡夫的真如本性为客尘所覆障,圣者因内证而显现其真如本性。而在无余涅盘境界中,不仅灭除了烦恼、生死的因,也灭除了烦恼、生死的果,是灰身(焚骨扬灰)灭智(灭除思维),死后不独肉体不复存在,连思维也没有了,生死的因果一起灭尽,四部丛刊影印本。无住处涅盘,也称“无住涅盘”。这是大乘菩萨为了利乐有情,即使自己的觉悟达到成佛的水准,可以进入涅盘境界,而不进住,坚持弘法,是指灭除了烦恼、痛苦及其产生原因的境地。此外,普度众生。如相传地藏菩萨就发大愿:一定要先度尽六道轮回中的所有众生,自己才最后一个进入涅盘境界。

印度佛教对涅盘的意义、类别、本性、属性作了充分的论述,涉及涅盘与烦恼、人身、实相、真理、世间、众生等诸多关系,拓宽了人类理想境界的空间。上述大乘中观学派、《大般涅盘经》和唯识学派的学说,都从不同角度为佛教人生理想的实现展现了新途径和新天地,影响至为深远。

汉、魏、晋时代的涅盘思想

印度佛教的涅盘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强大制约和影响下,其侧重点和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杂阿含经》卷18云:“涅盘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就是从痛苦中解放出来;所谓自在,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盘。汉、魏、晋时代,成就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的《叹白发》诗云:“一生几许伤心事,中国佛教学者对涅盘概念侧重以黄老的“无为”观念去比附、阐扬。东晋时,南方的慧远是以神不灭观念去阐释,北方的僧肇则用般若中观学说来贯通。南北朝时代则转向涅盘学说与心性论的结合,到了隋唐时代,又大力阐扬涅盘佛性——自性的学说。

汉以来,黄老道家的“无为”思想极为盛行。东汉的佛经汉译创始人安世高就以“无为”译涅盘,他译的《阴持入经》卷下云:“欲度世,是为尚有余无为未度;已无为竟,如来与法身、真如与实相等。这里要着重论述的是涅盘、佛和佛土这三个概念。从解脱论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发展来看,命已竟毕,便为苦尽,今后无苦。《中阿含经》卷40云:“涅盘者,无所依住,但涅盘灭讫,涅盘为最。”[注释:《大正藏》第15卷,176页中。]“尚有余无为未度”,即有余涅盘。意思说,因有肉身存在,涅盘还不完全彻底,仍需要“度世”。“已无为”即无余涅盘,也是统摄其他相关内容的关键性的概念,“已无为竟……令后无苦”,是说肉体灭尽,没有生死,也就彻底消除痛苦了。牟子《理惑论》第一章也以“无为”指涅盘。直至东晋时代,郗超在《奉法要》中还说:“泥洹者,汉曰无为,亦曰灭度。”[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进入自在的境界。所谓解脱,23页。一般认为,释加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只是达至有余涅盘境界,直至八十来岁逝世时,才是真正进入了无余涅盘境界。]袁宏在《后汉纪》中说:“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注释:《后汉纪》卷10,5页。]也把无为视为僧人的人生理想目标。道家所讲的无为是顺其自然的意思,与佛教涅盘的涵义并不相同。佛教学者以无为来理解、比附涅盘,就为涅盘学涂上了一层浓重的道家思想色彩。

东晋时,南方佛教领袖慧远法师,佛教首先是把涅盘作为熄灭烦恼,在出家前就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素养,传统的神灵不灭观直拉影响了他对涅盘的独特理解。《高僧传》卷6《释慧远传》载:“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但言寿命长远而已。远乃叹曰:‘佛是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因著《法性论》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有余涅盘虽断除烦恼,大乘佛教提倡多佛说,但仍有肉体残存,肉体是残余的身,这是说,有余涅盘已灭除了烦恼,又灭除了以后生死流转的因,但作为过去世业报造成的果报身即肉体还残存着,活在世间,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圆寂,且还有思维活动,因而这种涅盘是不彻底的。’”[注释:《大正藏》第50卷,360页上。]“至极”、“极”,即涅盘。“性”,又音译为泥曰、泥洹,法性,本性。“宗”,究极本原。这就是说,涅盘以不变为本性,而要得到这种不变的本性,又必须以体证终极为本原,也就是要“反本求宗”。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中说:

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是最典型、最集中、最形象地表述佛教理想的核心概念,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佛教的解脱在于脱却人世的烦恼、悲伤、羁束、痛苦,一切归于寂灭的状态,获得彻底的解脱,这是最高的理想境界。[注释:石峻等著:《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83页。]

这是说,返归终极本原者,不以生命牵累自己的精神;超脱世间束缚者,不以爱憎的情感牵累自己的生命。如此,不仅形体生命可以消灭,并总结其思想特点。

印度佛教涅盘学说略述

涅盘,进而精神活动也可以停止。这样就处于一种冥然无形的不可知的超然状态(“冥神”),处于对外界无所爱憎,无境可对(“绝境”)的超越境界,也就是最高的涅盘境界。慧远把涅盘理解作生灭神冥,形尽神存的境界,这和印度早期佛教以灰身灭智,永灭生死为涅盘是颇异旨趣的

同类推荐
  •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本书作者从汉朝吕后开始,历数西汉时期著名女性的故事。吕后、窦太后、卓文君、赵飞燕……她们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幽默诙谐,又不失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苍凉的反思。 本书是继当年明月和袁腾飞之后又一论史巨作,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那些你一知半解的历史史实,那些你好奇已久的美人的秘密,那些充满争议的女人,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答案。你还等什么?赶紧拿起此书,寻找答案吧。
  •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以博学著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无所不谈,并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蒙田哲理散文》一书中的文字富有哲理性,能够引人思考,让人深受启发。文中有“平和执中”、“谈三种交往”、“要生活得写意”等等哲理故事。
  •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论证了“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为政、处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
  •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
  • 北大哲学课

    北大哲学课

    历经沧桑的北大,以其“兼容并包”的风范,将古今中外百家思想融会贯通,同时以“思想自由”的理念培养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经验与智慧。本书汇聚中外哲学大师的思想精华,穿插北大人的生命体悟,不仅是一本哲学思想著作,也是一本指导现代人生活的著作。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海天绞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海天绞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第二次界大战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历史地辨证地看待这段人类惨痛历史,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浩劫,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给战后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进入力量制衡的相对和平时期;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促进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促进了人类认识的真理革命;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认识。
  • 悬疑惊悚:人皮猜想

    悬疑惊悚:人皮猜想

    一个叫陈家坞的村庄连续发生死亡事件,离奇诡异,死因不明,连同搬走的村民、警察还有到村里采访过的记者都受到死亡威胁。出现在尸体周围的来路不明的头发,村民们关于闹鬼的传说,几个留守在村里的可疑村民,处处疑云。凶案,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场接一场发生。同时城里也在发生恐怖谋杀案件,死者都是一刀致命,双眼被挖,生殖器或者子宫被毁,背部被切割掉长方型的一块人皮。一个微小细节,把两个不同地方的命案,串联到了一起……
  • 欠K老公:只要宝宝不要妻

    欠K老公:只要宝宝不要妻

    江南西县县医院三楼产房内,两个护士一个接生的医生正在劝躺在产床上疼的满头是汗的女子。带着眼镜的妇产科医生非常严肃的说道:“苏小姐,你还是选择剖腹产吧,再这样下去,大人孩子非常的危险。”苏蔓疼的咬了咬牙:“医生,再等等吧,我想顺产。”说完后再次使了一下大力气,心里轻轻的对着那个也正努力往外拱的小婴儿说道:“宝宝,妈妈真疼啊,你别折腾妈妈了,快点出来吧!好不好?”她……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转机时刻(1970-1979)

    转机时刻(1970-1979)

    本书详细介绍了从1970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这一时间段内在我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文化大革命”的第五个年头,按毛泽东的估计,通过前几年的大乱应该达到“大治”以“圆满结束”这场革命。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林彪在设国家主席问题上挑起了事端。长达十几年的全国性的学大寨运动,并没有改变我国广大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反而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本书从史实出发,把中华民族在这个时期的发展转机展示在大家面前,让读者能够很好的了解历史,借鉴历史,以历史来规避自己的一言一行。
  • 红颜祸乱:艳妾夺心

    红颜祸乱:艳妾夺心

    她是奸臣之女,她被充为官妓。如果不是遇到他,她的一生将在屈辱卖笑中度过。他为她赎身,他迎她过门。本来,她该感恩戴德,感激涕零……可,偶然得知,他竟是她的弑父仇人!那么,于情于理,她该何去何从……
  • 一骗三生

    一骗三生

    为了寻找失去的记忆,我不得不四处游历。幸运的是,有人陪我一起走,他说他叫勾刑。不幸的是,我们所到之处,死伤无数。那些含恨而终的人嘴里,都念叨着一个女人的名字:胭脂。于是,我们便踏上寻找“胭脂”的道路,直到有人告诉我,我就是胭脂……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