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300000059

第59章 论社会舆论在王朝兴替过程中的作用(1)

——以秦汉为例

赵凯

王朝兴替,政权交接,构成了传统社会中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兴替交接的过程,有时是通过军事斗争来完成,有时则是有和平色彩的禅让。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应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社会舆论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体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刘建明:《基础舆论学》,1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一个王朝,纵然貌似强大,一旦施政不当失去民心,社会上就会出现消极性舆论,对现存政权的合理性做出批判。随着舆论传播范围的扩大和强度的增加,现存政权的统治基础逐渐动摇。在此基础上,一些强力人物顺风而呼,利用现有舆论,或者制造舆论,公开否定旧政权及政治对手的合法性,努力营造有利于自己的声势,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自己的阵营中来。在舆论由批判的武器演变为武器的批判的过程中,新旧王朝完成了交替,历史迈出了新的一步。

一、秦、西汉之际

秦王朝以猛烈的兼并战争摧毁了东方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在百废待举、人心未稳的历史时刻,秦始皇没有以惠政来恢复经济、安抚人心,而是修驰道,筑长城,营建宫陵,击胡攘越,劳民伤财,令原来对新政权充满期待的士庶极为失望。“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太平御览·乐部》。)这首歌谣,反映了秦王朝繁重的兵役、劳役在民间引发的怨恨情绪。天下一统,非但没有给人们带来福祉,反而使百姓陷入更为悲惨的境地,残酷的现实勾起了怀旧情绪,人们对“统一”本身产生了反感,希望秦帝国早日灭亡,让历史重新回到列国分立时代。东郡陨石上的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就反映了这种社会心理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在秦统一全国的短短十余年间,社会上出现了数种对帝国国运构成冲击的说法,如“亡秦者胡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东南有天子气”(《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还有上面提到的“始皇帝死而地分”,深刻反映了当时的舆论形势:秦的统一,不过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想统一社会思想、心理,得到社会舆论的认可,新帝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这个意义上讲,流传在社会上的“咒秦”之语,是来自六国残余势力及新帝国受害者发动的舆论反扑。秦以苛法酷役致使人们发出怨言,又以“焚书”、“坑儒”、“尽取石旁居人诛之”之类的强硬手段来打击消极性舆论,等于是将尚处在犹疑观望状态下的民心推向了政府的对立面,扩大了反秦运动的群众基础。《汉书·异姓诸侯王表》所谓“向秦之禁,适所以资豪杰而速自毙也”,可谓一语中的。舆论的功能表现是自在的,而引导舆论则是自为的。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战争中,各支武装势力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大做舆论文章。《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吴广举事之前,先制造舆论: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胜、吴广利用戍卒的迷信心理,制造“鱼腹丹书”、“篝火狐鸣”这样的异常现象,煽惑人们的情绪,在数百人的群体中形成共同意见,即以“大楚”名义反秦,陈胜为领袖。但是这个经过精心炮制的舆论只能使这批戍卒“敬受命”,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反秦行列,形成更大的声势,就必须制造具有更大影响范围的舆论。于是,举事之后,陈、吴又“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在百姓心目中,公子扶苏是一位颇有威望,又颇得同情的人物,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有人认为扶苏已经屈死于胡亥之手,也有人相信他还活着。项燕是楚国名将,“数有功,爱士卒,楚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在楚地颇有影响。陈胜、吴广利用扶苏、项燕的声望来获取人们的关注与支持,既是顺应舆论,又是制造舆论。不过,利用欺诈手段形成的舆论,往往只能生效于一时,一旦诈术暴露,舆论的社会功能便不复存在,舆论制造者有时还会遭到报复。陈胜兴师之初势如破竹,后来屡遭败绩,将反秦大旗拱手让人,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项羽集团的前期领袖项梁,本是项燕之子,起兵江东后,楚人纷纷来附。为了“从民所望”(《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梁听取谋士范增建议,将在民间牧羊的楚怀王的孙子立为“楚怀王”。在利用、制造舆论方面最为成功者,当属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进入咸阳,接受秦王子婴之降后,马上着手进行收揽人心的工作。他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声明自己入关,意在“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又宣布废除秦的苛法,与父老“约法三章”,要求吏人尽职尽责如故。接着,又派人跟随秦吏深入到基层乡邑,向百姓解释、宣传自己的主张与新政策,结果“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刘邦以“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为由,谢绝劳军,秦人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刘邦入咸阳之初,附属于战败一方的关中吏民,对作为胜利者的关东反秦武装存在着的恐惧与敌视情绪,与秦灭六国后关东百姓对秦人的恐惧与敌视相比,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就是说,当时关中地区的主流舆论对率先入关的刘邦集团来说,是消极性的。但是,刘邦集团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争取到秦人的支持,成功地将不利舆论转化为有利舆论,将消极性舆论引导成积极性舆论。反观反秦势力的另一位领袖人物项羽,进入关中后,“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令“秦人大失望”。关中舆论对刘邦和项羽的不同评价,实际上已经为日后楚、汉之争的胜负归属埋下了伏笔。

在楚、汉相争之初,刘邦又一次巧妙引导、并成功利用了舆论。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将义帝徙往长沙,又指使人将其杀死在途中。刘邦出关至洛阳,从新城三老董公那里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并遣使遍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义帝虽处虚位,但仍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项羽以不仁不义处置义帝,此事一旦公开,必然会招致舆论大哗。刘邦在周都洛阳为义帝发丧,又将项羽的恶行通告诸侯,实际上取得了舆论先机,为最终战胜项羽增加了筹码。

二、西汉、新莽之际汉武

帝之后,随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在“天人感应”理论框架下,借灾异言政事之风颇为盛行。由解释灾异形成的意见,往往具有批评时政的倾向,持续不断的批评,使最初的个人言论逐渐蔓延成普遍意见,在这一过程中,质疑汉祚的舆论也在缓慢发展。在官方言路上,昭帝时,鲁人眭孟对当时的一些异常自然现象,以《春秋》推意,得出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汉书》卷七五《眭弘传》。)哀帝时,夏贺良提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汉书》卷七五《李寻传》。)在民间,元、成之际的童谣“井水溢,灭灶烟,灌玉堂,流金门”(《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暗示着汉家国运在劫难逃。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全国范围内的“行西王母筹”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心摇荡的社会心理状况。舆论领域内的种种迹象表明,延续了近二百年的西汉王朝正在步入衰微末世。

西汉王朝的终结者是王莽。从《汉书·王莽传》的有关材料来看,王莽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与亲和力的政治人物,早在辅汉之前,就因克己下士,颇得人望,“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之谈说”,声誉远在他的几位叔父之上。在王莽由辅汉进而代汉的过程中,来自社会舆论的支持,起了重要作用。哀帝时,王莽得罪外戚丁、傅,就国。“在国三岁,吏上书冤讼莽者以百数”。为了让安汉公的女儿入宫为皇后,“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阙上书者日千余人”。王莽辞让新野食邑,“吏以民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诸生、吏民翕然同辞,连守阙庭”,恳请太后以九锡之礼尊宠王莽,太后诏下群臣议,“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列侯张纯等九百二十人”一致认可。“齐郡新井”、“巴郡石牛”、“扶风雍石”、“金匮策书”之类的符命也为王莽代汉推波助澜。王莽本人也有意识地利用并制造舆论。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改元事件中“太初元将元年”,被王莽解释为“大将居摄改元之文”;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行诏筹”事件中的“西王母”,则被与王太后对应起来。可以说,是强烈的社会舆论把王莽推上了政治神坛。

支持王莽的舆论,并非出自某一或某几个群体,而是泛社会的。人们支持王莽,原因相当复杂。总体来说,人们在对成、哀以来的汉世失望之余,希望能从新政权中得到实惠。在某种程度上,王莽已被视为“救世主”。王莽本人也试图通过复古改制来整治西汉后期以来的积弊,但恢复“井田制”、禁止买卖奴婢、改革货币这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非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招致混乱,引来非议。王莽以强硬手段推行改革,结果“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及坐买卖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新莽行大、小二品钱,百姓不便,私自以汉五铢钱交易,讹言“大钱当罢”。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一个名叫碧的疯癫女子在长安道路上高呼:“高皇帝大怒,趣归我国。不者,九月必杀汝!”天凤二年(公元15年),“讹言黄龙堕死黄山宫中,百姓奔走往观者有万数”。王莽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等征讨关东反抗势力,大军“所过放纵”,关东为之语曰:“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这些谣语表明,曾是众望所归的王莽,如今沦为社会舆论抨击的对象。地皇三年(公元22年)冬,王莽准备派遣风俗大夫司国宪等分行天下,“除井田奴婢山泽六筦之禁,即位以来诏令不便于民者皆收还之”,这一举动等于是宣布了改制的失败,新莽政权因无法兑现世人的期望而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一个被舆论捧举起来的政权,又在舆论与战争的双重打击下,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三、新莽、东汉之际尽管

社会上流传着一些对汉祚表示怀疑的说法,但在两汉之际,刘氏汉朝的正统地位仍然得到多数人的承认。以刘氏宗室的身份,在“复汉”的名义下举事,无疑更具感召力,更容易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故两汉之际的反莽运动中,各武装势力的领袖或名义领袖多为刘氏子弟,如早期的严乡侯刘信、安众侯刘崇、徐乡侯刘快、陵乡侯刘曾、扶恩侯刘贵、真定人刘都,后来的刘玄、刘盆子、刘永,以及刘、刘秀兄弟等。冒称刘氏宗室者亦不乏其人,如赵国邯郸人王郎诈称是成帝子子舆,安定三水人卢芳自称是武帝曾孙刘文伯,“常以是言诳惑安定间”(《后汉书》卷一二《卢芳列传》。)。

同类推荐
  • 汉末之中华崛起

    汉末之中华崛起

    王宇是一个全世界最顶级的特工,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却意外的来到了三国时期。来到了三国时期,他是如何改变三国文化,又是如何成为那些一个个诸侯的噩梦,听到他的大名都乃为之胆寒。将那些天下闻名的文臣武将一一收入麾下。统一了汉朝,又是怎么远征R本,H国等亚洲国家的!
  • 明史演义

    明史演义

    明太祖朱元璋,应运而兴不数年即驱逐元帝,勉强支持了数十百年终弄到一败涂地,把明祖创造经营的……,其问如何兴,如何盛,如何衰,如何亡统有段极大的原因。但总属普通说法,不能便作代兴衰的确证。明代由兴而衰由盛而亡,却蹈着元朝五大覆辙:第一弊是骨肉相残,第二弊是权阉迭起,第三弊是奸贼横行,第四弊是宫闱恃宠第五弊是流寇殃民。先贤有言:“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国必兴盛,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国必衰亡。此外还有国内的党争,统一华夏,嗣后传世十二,凡十七帝历二百七十有六年,国外的强敌,胶胶扰扰,愈乱愈炽,这句话虽是古今至言,明朝的系统是汉族为主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在编写中体现家庭藏书计划的理念,依据市场需求分批出版,所推书目遵循从“基础”到“拓展”的延伸,体现层级深入的理念,展现家庭藏书的层次。内容遵从经典,约请国内古代文史哲领域的专家把关,具有权威性;形式追求现代,采用双色印制;全面照应“经典藏书”理念。
  • 史记精华:楚汉风云录

    史记精华:楚汉风云录

    《史记》不但是一部历史巨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巨著,是史传文学的承前启后的丰碑,也是国民必须了解的经典之一。本书用选本的方式将《史记》精华部分呈献给大众,对于普及国学,宏扬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本书对原著文选的导读阐释,实用而便览,包含有三种内容:提示,即在篇首介绍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文学特色;段意,即对原文加以分段,逐段概述段意;注解,紧接段意,对该段的疑难字词进行注解,并对疑难句子进行疏通。读者循此体例,即可窥《史记》之壶奥。
  • 读者报·旧闻(0223)

    读者报·旧闻(0223)

    百姓故事;稗官野史;盖碗茶;国学;环球档案;旧案新读;旧知录;历史内幕;人物;煮酒论史。
热门推荐
  • 晚清之后是民国

    晚清之后是民国

    本书系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晚清三部曲”(《晚清有个李鸿章》、《晚清有个曾国藩》、《晚清有个袁世凯》)续篇,由晚清而入民国,由个案扩及群像,从大历史角度描述自袁世凯去世后,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嬗变。古老的东方帝国,在一跃成为亚洲最早的共和国之后,不但没有新生,反而陷入内斗的泥淖,一切都在崩溃:政治和军事,经济和文化,信心和信仰……最后不得不以再度集权的方式,画了一个简单的句号。真实的北洋民国是怎样一种状态?内外各种势力如何博弈?世道人心如何演化?历史走向是否可以掌控?这一切与国民性有何关联?作者从容织出一张历史的网,其间,偶然与必然交错,变幻与恒定交织,振奋与悲怆交替。
  • 失眠调养:一觉睡到自然醒

    失眠调养:一觉睡到自然醒

    失眠,如工作压力、感情压力、长期不正常生活习惯和疾病等。白天精神不振,失眠是困扰许多现代人的问题。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10%。很多生理疾病都和失眠有关,是指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不佳,其表现主要是夜晚难以入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风湿等。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其中3亿以上在城市。职业女性中更有高达80%的人受睡眠不良困扰。,中医称为“不寐”,在所有失眠患者中占七成;睡眠不良者高达5亿人。其中有2000万人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症,工作和学习效率低。在失眠患者中仅有21%就诊,求助于专科医师的人更少
  • 小妾皇后

    小妾皇后

    杭州在杭州树人大学隔壁的一个小楼房,正在上演一出好赌的夫妇将自己年仅十八岁的女儿卖给一个年轻的古怪医生当小妾的闹剧。“老爸老妈,我回来了,老爸老妈,我放学回来了。”一道娇柔好听的少女的声音自大门外响起。“咦,奇怪了,老爸老妈呢?”随着声音,一个穿着校服的美丽少女推开门走进大厅。她将那轻的书包放在桌子上,口渴了从桌子上拿起茶杯到……
  • 湘西秘史

    湘西秘史

    清末,湘西昔日最繁华的水码头浦阳镇正走着下坡路,浦阳镇西帮三十六家商号的两个主要商家张家和刘家也在逐渐走向衰落。张家的公子张复礼和刘家的千金刘金莲定下了娃娃亲,但张复礼逢场作戏的出轨惹怒了刘金莲,从此开始了两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小说以此为主线,抒写了清代末叶浦阳镇近半个世纪的生活图景,由此而衍生出的枝叶藤蔓,更是几乎涵盖了这一时期湘西社会生活的所有层面,把百年前一个神秘而真实的湘西展现在你的面前。纷繁世事,千头万绪,奇风异俗,色彩纷呈……
  • 绝世神偷:废柴七小姐

    绝世神偷:废柴七小姐

    她是二十四世纪的神偷,却穿越到了一个白痴废柴的身上,没爹没妈,还要看家族里那些人的脸色。白痴?废物?很好,她很快就会让这群愚蠢的地球人知道,什么叫后悔莫及!斗气?魔法?她魔武双修碾压一切天才。家主之位?朱雀神兽?想要?不好意思她拿了不过谁来告诉她,这个坐个马车都晕车狂吐的萌正太,真的是神兽朱雀?那个寄居在她身体里,跟个大爷一样的神秘灵魂又是哪位大神?还有……为什么别人家的小伙伴都是各种霸气外露,霸王之气无可比敌。怎么她身边这几只,不是奸商狐狸男,就是面瘫冰山技术宅,要么就是花心风流鬼,最好的只怕就是那个病美男了!说好的争霸天下,凌虐四方呢?求不坑爹!
  • 老陈说鄱阳事

    老陈说鄱阳事

    本书是江西省鄱阳县电视台开播的《老陈说鄱阳事》一档节目的文学结集。在书中作者较完整系统地回顾了鄱阳历史的悠久和鄱阳文化的璀璨。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女孩最喜欢读的108个好故事

    女孩最喜欢读的108个好故事

    本书为女孩们展示出一个令人向往的故事世界,其中不乏世界著名童话故事、进取故事、励志故事等。好故事犹如一杯陈年的老洒,愈久弥香。我们真诚地希望这本书能够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伴随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好故事是孩子手中的花盆,用勤劳、善良把自己的生话美化;好故事是旅行者的背囊,承載着对美好旅程的梦想和希望;好故事是女孩脚下的皮球,如影相随,亲密无间,伴随女孩快快地长大。
  •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学会了选择,你才能拥有美满的人生。仅仅学会了选择还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懂得放弃。懂得放弃是一种智慧。其实有时候,你会发现,放弃也许让你离目标更近。选择什么放弃什么,也需要一种勇气;放弃不是失败,而是寻找成功的最佳契机。当你真正学会了选择,懂得了放弃的美,或许你就得到了寻回自我、重获自由的又一次生机。选择是人生成功路上的指南针,放弃是智者对生活的选择。
  • 天才脑筋急转弯(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

    天才脑筋急转弯(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

    潜能是人类原本存在但尚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是潜在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