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5100000003

第3章 欧亚文明视野中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西南(3)

长江横亘于西南地区的中部,宛如蜿蜒的巨龙,劈开四川盆地的边缘,打通一条天然的东西向通道。自古以来,长江就是西南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交通的孔道,尤其是与相邻的楚地。《华阳国志?巴志》“江州(今重庆巴县)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的论述,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代巴人的发源地本在长江中游的鄂西地区,其进入四川盆地,应当是沿着长江及其支流(张勋燎:《古代巴人的起源及其与蜀人、僚人的关系》,《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不仅如此,蜀文化的一些因素,也曾经影响到湖北西部的宜昌地区(有关情况,可参考宋治民《巴文化与蜀文化》,页211-212,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除了长江干流外,其支流在古代交通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亦不容忽视:一方面,一些大的支流,在连接西南地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如嘉陵江;另一方面,纵横的水道犹如毛细血管,将西南地区的内部交通连缀成网。目前学术界已经意识到长江在西南地区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囿于材料和认识,若干细节尚不能够明确。李学勤先生说:“远古以来的巴蜀地区,除接受北方中原文化的影响外,还与长江中下游的文化交流,而且后者也许关系还更密切些。中原文化的影响,很可能是通过长江中游,间接传入上游的巴蜀地区的。无论如何,把长江流域不同文化放在一起来考虑,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李学勤:《三星堆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前言》,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这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了长江水道在西南地区交通的重要作用,值得今后加以更多的关注。

关于沿盘江到达两广的通道,《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建元六年(前135),大行王恢击东粤,东粤杀王郢以报。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晓南粤。南粤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牁江,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粤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桐师,然亦不能臣使也。蒙乃上书说上曰:‘南粤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余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万,浮船牂牁,出不意,此制粤一奇也。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甚易。’上许之。乃拜蒙以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符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厚赐,谕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牁江。”其中的“牂牁江”据考证有狭、广二义:从狭义上说,专指今南、北盘江汇合后,自西向东流于黔、桂边境上的盘江;从广义上说,包括今南盘江和北盘江,沿途汇合柳江、郁江、桂江、北江、东江,经广州番禺入海,首尾两千余里,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关于牂牁江为后代的什么水道,历代均有考证,意见有所不一,参见张荣芳《西汉蜀枸酱入番禺路线初探》,收入其《秦汉史与岭南文化论稿》,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此处不具引。)。这条水道一是将西南地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二是将西南地区通过两广与域外相连接。唐蒙所献之策,在历史上具有极重大之意义,诚如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论:“唐蒙浮舟牂牁之策,诚为凿空。初时臣民惊疑、蛮夷煽动,然劳师殚货卒置郡如土者,虽来喜功之讥,自是华夷一统,亦足征武帝善任成功矣。”其价值确可和张骞“凿空”西域相提并论。

以上叙述了先秦两汉时期西南地区对外交通的基本情况,当然只是就主要方面而言,其他还有一些小的道路,或作为西南各区域之间的连接孔道,或作为大道的支道,情况不能具述。甚至,有些过去的古道,已经湮没于历史岁月之中,今天已不为人所知。诚然,由于地形的原因,西南地区的古代交通并不如平原或草原等平敞的地区顺畅,其间的交通多从山脉、河流形成的谷地穿行,山高水险,多有险阻。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从远古时候起,西南地区就非封闭的系统,而是与周边地区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交通的网络,甚至可以说,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西南地区是一个“四汇”地区。

西南地区与欧亚大陆的联系,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发挥主导作用的应当是北向的三条通道,它们虽然在整个历史上都发挥着作用,但总体而言,仍有其时代性,这当然和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华戎势力的消长即所谓“华夏边缘”的变迁有关,限于主题和篇幅,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三西南地区对外交通动因的初步分析

区域间的交通与文化交流,总是伴随着人群的流动。在历史时期,人群流动的情形复杂,动因各异,但背后总有深刻的自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西南地区在上述四个阶段中,接纳了数次大的人口迁移。而形成人口迁移的原因,与欧亚大陆及中国内部的整体历史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竺可桢先生根据大量考古资料、物候记载,认为近五千年来我国的气候可以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从仰韶文化到商末是第一温暖期,西周前期是第一寒冷期,东周和西汉是第二温暖期,其中在西汉后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阶段,东汉到南北朝是第二寒冷期,隋唐是第三温暖期,两宋是第三寒冷期,宋末元初是为期不长的第四温暖期,以后即进入漫长的第四寒冷期。这种气候的变化,并不局限于我国,而是世界性的(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考察》,《考古学报》1972年1期。)。气候的变化与民族迁徙方向交替的总趋势是一致的,一般而言,温暖期北方民族向北拓展,寒冷期南下“窥边候隙”或“入居中壤”(翁经方、叶文宪、朱立平:《中国历史上民族迁徙的气候背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4期。)。当然,民族的迁徙,主要的因素还在于人,但从自然条件变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认识和把握规律性的东西。蒙文通先生根据文献记载和古气候学材料,证明西周末造宣幽之世中国北方气候大旱,江域雨泽独丰,故宣幽继世南向移民,就是极好的例子(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依据现有的材料和认识,我们还很难将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族群移动和考古、文献材料很具体地结合,但自然条件的变化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值得今后加以更多的考察。

许倬云先生论及公元前第二个千年期的中叶欧亚大陆的族群移动,用“推背行”来形容族群连串大移动,并且指出在中国域内,族群的“推背行”,也不会止于华北;而中国内部不少族群的移动,不仅是“推背行”的连锁反应,还须加上中原大型国家具有引力与推力,征服与涵化(许倬云:《西周史“三联版”序》,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这种情况在西南地区的族群移动也有存在,除前述战国中期秦国的军事行动迫使羌人进入西南之外,巴蜀的南迁亦是很好的例子。

前已述及,秦灭巴蜀以后,在巴蜀旧地采取郡县制与羁縻制式分封制相结合的策略,实行移民政策(有关秦移民的考古学材料和研究,可参考江章华《巴蜀地区的移民墓研究》(《四川文物》1996年1期)、吴怡《从秦移民墓看秦移民对巴蜀地区的影响》(《考古与文物》2004年增刊)等。),统治手段比较温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在于巴、蜀土著势力依然较为强大,且不安于秦人的统治,历封的三世蜀侯,都因发动反秦的武装战争而被诛。在与秦人的征战中,蜀的残余势力不断南迁(具体情况可参考王有鹏《犍为巴蜀墓的发掘与蜀人的南迁》,《考古》1984年12期。),有的甚至南下到了今天的越南(徐中舒:《〈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王史迹笺证》,见其《论巴蜀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关于巴人的南迁,《太平御览》卷一七一引《十道志》载:“故老相传,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曰酉、辰、巫、武、沅等五溪,为一溪之长,故号五溪。”张勋燎先生认为其时代应在春秋以前,并结合文献材料对巴人南迁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张勋燎:《古代巴人的起源及其与蜀人、僚人的关系》,《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另外,云南昭通水富张滩坝发掘的五座土坑墓,时代在秦举巴蜀前后,出土器物大量反映出典型巴蜀文化的特点,是巴人沿朱提江迁徙到云南水富一带的铁证(丁长芬:《从昭通巴蜀土坑墓看巴人南迁》,《四川文物》1996年3期。)。巴蜀势力之南迁,显然是由于秦、楚等周边政治势力的扩张而引发的西南地区的族群移动。

当然,西南地区的族群移动有它特殊的一面,即土著居民和先进入的民族散布于广阔的西南天地间,由于各自历史发展进程的不一致,加上西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统治中心,从而为族群移动提供了宽广的纵深和活动的余地,所以“推背行”的痕迹不是那么明显和典型。

公元前三世纪,匈奴在大漠兴起,自此以后三百余年,活跃于大漠南北,这在中国乃至整个欧亚大陆都是一件大事。中原王朝与周边势力和匈奴之间的征战、媾和等政治、军事手段所引发的族群移动、涵化与征服以及交通线路的开辟等一系列后果,深刻地影响到欧亚大陆以后的整体格局。中国西南地区虽然与匈奴并不接壤,但作为欧亚大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不能够居身事外。

秦末,匈奴冒顿单于杀父自立,东击东胡,西破月氏,势力开始强大起来。汉方兴,国力尚孱弱,不足与之抗衡。汉武帝厉兵秣马,思破匈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欲联络月氏以攻匈奴。但这个目的并未达到,月氏已经西迁到大夏生活,逐渐淡忘对匈奴的仇恨,致使张骞在西域度过了十余年,“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但是,张骞在大夏亦有两个重要收获:一是得知匈奴之西,尚有乌孙可以联络,亦可达到“断匈奴右臂”之目的;二是见到邛竹杖与蜀布,从而引发了汉王朝从西南地区寻找通往大夏道路的探索。

《史记?大宛列传》载,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回朝后向汉武帝报告:“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汉武帝接受了张骞的建议,以成都、犍为为据点,“出駹、出冉、出徙、出邛僰”,四路使者,因受阻于土著势力,并未成功,探求身毒与大夏的道路“终莫得通”,但是由此开启了汉王朝经营西南的序幕,将西南地区与中原王朝乃至欧亚大陆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历史意义十分重大,“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当溯源于此。这些都应当与匈奴的崛起与扩张有着密切的联动效应。

上述情况,只是西南地区与欧亚大陆密切联系的显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西南地区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大背景存在“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般历史的有机联系与互动效应。

综上所述,西南地区的古代文化,绝不是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它既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又在合适的历史条件下,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原乃至欧亚大陆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事务。那种认为古代西南地区“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印象,当是文人的文学夸张。相反,本地区在历史上与周边地区,应当有过相当密切的交往,是多种文化的融会之地。从欧亚文明的整体视野去考察中国西南地区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是考古发现给我们的提示,更是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学术研究的必然诉求。从另一个角度讲,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永远把学术视野局限于较小的范围,那我们将很难跳出前人的窠臼,无法体会历史的博大与精微。

在下面的各个章节中,我们将通过对考古材料的梳理与分析,结合文献记载所提供的线索,对西南地区战国秦汉时期与外部世界发生交往联系的情况展开一些具体的分析,基本的观察视角和认识方法,也是将这一区域置于欧亚大陆这个大的文化体系当中来加以考察。

同类推荐
  •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史话:海上丝绸之路》为丛书之一,生动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兴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贡献等内容。
  • 新国学(第九卷)

    新国学(第九卷)

    《新国学(第九卷)》,本书收录了国内外学者论文18篇,内容涉及文学、文化学、哲学、史学及文献学、各篇文章均具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 中国书籍发展简史

    中国书籍发展简史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书籍发展简史》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你介绍了文字的起源与书籍的产生,书籍的发展和演变,书籍的制作方法,书籍的维护与收藏等有关内容。
  • 中国年画

    中国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 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及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 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 ”、“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 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年画》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四大玉石

    中国四大玉石

    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近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玉石文化保持着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其影响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都难以比拟的,其地位在中国人心中也是不可低估的。中国玉器以其7000年的历史,与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一样,成为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盛誉,堪称东方艺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四大玉石》全面介绍了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四大玉石的文化故事。
热门推荐
  • 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书

    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书

    影响着世界管理学的发展进程的书,世界各国著名管理学家理论精髓的荟萃。本书汇集了国际著名管理大师的45本经典作品,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和全新的视角全面阐述了管理大师的管理理念,引导广大管理者吸收和掌握管理大师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提高自己以实现个人目标,指导企业走向成功。
  • 大国的崛起

    大国的崛起

    《大国的崛起》威尔士以他开阔的视野,明快简洁的笔调将一部世界强国从成功走向辉煌的历史有条不紊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部经典著作,不仅具有非凡的吸引力,也具有非凡的价值。
  • 三国鸿蒙道

    三国鸿蒙道

    洪荒初年,动乱不堪,爆发了洪荒之难,龙凤初劫两大灾难,后巫妖争斗不休,妖帝帝俊,妖皇东皇太一和十二祖巫双双身陨,洪荒破乱不开,鸿钧道祖现,修补洪荒大地。
  • 勾魂计划:菜鸟老婆快就范

    勾魂计划:菜鸟老婆快就范

    【很二很天真】菜鸟娱记温桑桑误撞BOSS心,于是BOSS洒下天罗地网,勾魂计划启动——目标是虏获菜鸟老婆芳心一枚!当腹黑遇上天然呆,当金龟碰上狗仔,气势磅礴甩下挑战书:“BOSS,我们来恋爱吧!”
  • 九世鬼缘

    九世鬼缘

    孙昭:原是天界第一武神龙奇第十世的转世之人。当年龙奇因犯错被天帝责罚,不得再位入仙班。前九世的结局皆为妖魔在其二十岁时所害,第十世是否可以力挽狂澜呢?吴朋:孙昭的好朋友,与孙昭共同打击妖魔。其实吴朋也并非普通人,他的前世也不是池中之物。周毅:茅山法术传人,收了吴朋当徒弟,是第一个救助孙昭的人。也是第一个说出孙昭是龙奇转世的人。龙米:龙奇的妹妹,当初与龙奇一同受罚。在遇到孙昭之后,便与孙昭一起对抗妖魔。赵陆:钟馗的凡间名字,先是在冥界帮助孙昭,然后受地藏王菩萨之命陪同孙昭一起降妖伏魔。怪皇:孙昭等人费尽艰辛要消灭的妖怪,也是一系列发生在孙昭身上的幕后人。
  • 嫡女权色

    嫡女权色

    母死父续娶,苏云希带着幼弟,想要不被人欺负,就只能变强。有人谋算她的婚事还有亡母留下的嫁妆,狠狠打过去,打痛了就知道好歹。姨娘们生出异心,将她们狠狠的踩在脚下,才知道什么叫做规矩。老太太不想让她管家,她偏要管家,还让老太太无话可说。堂姐奇葩,她就让堂姐知道什么叫做后悔。新太太贪心,苏云希就让她知道什么叫做适可而止。参加宫中选秀,谋求一生富贵尊荣。嫡女权色,一世荣华。
  • 诗人的春天:法国当代诗人十四家

    诗人的春天:法国当代诗人十四家

    本诗集是为了纪念中法文化交流活动“诗人的春天在中国”举办五周年而特别推出的,由诗歌的摆渡者—树才、孟强和余中先先生翻译,收录了法国当代诗人雅克·达拉斯等十四位诗人的优秀作品。诗集展现了法国诗歌的现代性音调,使读者在聆听、阅读和分享中传播诗歌在文字理解之外的美妙旋律。
  • 穿越医女嫁贤夫

    穿越医女嫁贤夫

    本文已经改名为《菀心有晴天》实体出版上市,当当、淘宝等各大网站均有销售,晚晚求支持哦~穿越不可怕,可怕的是穿越到苦哈哈的农村,医科女研究生摇身一变成为被退亲的村姑。她一不会种田,二不会刺绣,父亲早亡,家里一穷二白,破旧的院子关不住前来顺手牵羊的大伯一家,不怕,她有灵泉有空间良田千倾,更有一身医术,且看她如何带着一家大小发家致富穿金戴银。神马?新皇要选妃?所有及笄未嫁女子都要参选?“关朗哥,要不我嫁给你行么?”某女一脸试探。一句话,被村民笃定嫁不出去的陆家菀姐儿终于出嫁了。丈夫没田?没事!她有!丈夫是猎户,是武夫?没事!有安全感!她陆紫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猴子满山走!那个~贤夫,等等媳妇啊~(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