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4800000031

第31章 试论推孝为政与孝文化重构(1)

杨敬芝

上学时候习修古代汉语,我一直有一串疑惑:在《论语》中,孔门后人为什么一连四章编进了孔子对于“孝”的论述?又为什么要把孝归纳到《论语·为政》篇里?因为与考试无关,所以一直存疑而没去深究。多年后的今天,省民俗学会召开孝道文化研讨会的通知,又触发了我当年未解的疑惑,因而又重温了《论语·为政》篇。今天的我毕竟已非当年的小丫头。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使我有如茅塞顿开,终于破解了当年的疑团。对“孝”与“为政”的关系,也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和认识,并在钱正杰老先生的鞭策下,用心写了这篇论文。

一、孝是帝王的最高德政

在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金文中的“孝”字,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像是一个孩子背着一位老人。康殷说:“像‘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东汉许慎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他们都认为“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之意。《礼记·礼运》也说:“何为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从上述文献古籍可见,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孝敬父母,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也因此延续至今。唯因先圣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孝乃为政之本,所以,历代明君都强调“以孝治天下”,强调“百善孝为先”,并带头身体力行,做出榜样。《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孝感动天”,就是赞颂虞舜对多次想害死他的父亲瞽叟和继母及异母弟象毫不嫉恨,仍对父母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帝尧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继承人的故事。

周朝开国明君周文王姬昌也以孝著称。其以德治国,以德教化四海百姓,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都达到至极。其开创的周朝八百年基业,也成了我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传说姬昌继承王位之前,对父母就非常孝顺。每日三次问候父亲从不间断。父亲身体安康就心中欢喜,父亲身体欠安就很担忧,并想方设法帮助父亲解除不安的因素。这就是传统童蒙教育课本《弟子规》中“入则孝”篇说的“晨则省,昏则定”。周文王因此成为举国民众的表率。周文王作为“天子”,位尊于万众百姓之上,其道德也高于万众百姓之上,行为世范,因而有号召力、凝聚力。周文王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圣人。

再看《二十四孝故事》记载的汉文帝侍奉母亲的故事。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是嫔妃所生,原本不是太子。因孝顺贤能,而被群臣拥立为帝。汉文帝即位之后,没有一点骄慢之气,侍奉生母薄太后非常殷勤体贴。薄太后生病,三年不起,文帝一直尽心尽力在床前照顾,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看药味是否适中,是否太苦太烫,然后才送给母亲服用。汉文帝虽贵为天子,却能成为久病床前的孝子。其耐心、勤勉、体贴,真正做到了《弟子规》中所说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证明了久病床前有孝子!这说明为政不在多言,“己身正,不令而从”。汉文帝的仁孝因此传遍四方,感动百官百姓。其在位二十四年,由于重德治,兴礼仪,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同其继位之子汉景帝刘启一起,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

正是虞舜、周文王、汉文帝这等古代明君,既自身践履孝道大义,又推廓至治国方略,开创了“以孝治天下”的教化模式。无论是从《大学》的修、齐、治、平,还是从《孝经》的“天子之孝”来讲,他们都比较完美地体现出了传统孝道的精神所在,所谓“以孝治天下”的方略才得以历代相沿。民则以“忠孝传家”,统治者则获得“必出于孝子之门”的“忠臣”。有了忠孝双全的重臣良将,天下方可太平而得长治久安。所以,《论语·为政》篇向天下统治者发出了忠告:最高的德政即是行孝,最好的德政才有最好的报答。后世明智仁君也心领神会,“以孝治天下”,使“万国欢心”,“百姓欢心”。所以孔子早就断言:“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即圣贤明君之德,又有哪一种能够超出于孝道之上的呢!由此可见,孝是帝王高于一切的德行。

二、孝道是为政之本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还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核心是爱民。如何爱民?那就是实行孝道,因为孝是仁的根本。在《论语·学而》篇中,有子遵照老师孔子的教导,说了一段极其重要的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是说君子凡事用于根本,根本立,道就生发出来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主张,要像孝顺父母、恭敬尊长那样地去爱护天下万民。民是衣食父母,民为邦本,为政为民,理所当然,通行天下。

《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论语·为政》篇中,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你为何不为官从政呢?)孔子回答:“《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段话明确指出:实行孝悌之道就是为政,为政就是做人。一人行孝,能感化亲朋邻里;一人行仁,能唤醒多人良知。所以,孝慈就是为政,修身就是教化。

《尚书·君陈》篇中记载:周公去世后,成王命令他的臣子君陈代替周公治理东郊成周。成王说:“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其意是说周成王表彰君陈有孝顺恭敬的美德:“因为你孝顺父母,又友爱兄弟,以此就能够推定来从政了。”

上述这些论述解释角度虽然有所不同,但是意思基本一致,就是强调世人对父母要孝,为政之人也要以孝子之心来为政。而把这种仁爱恭顺父母之心推广到君王就是忠诚,推广到兄弟就是友爱,推广到夫妇就是和睦,推广到朋友就是守信,推广到天下就是能敬爱天下百姓万众。正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古时的官员被称作“父母官”,治下的百姓便是自己的“子女”(子民),当然要像怜爱自己子女那样爱护他们。

由此可见,将“孝”的养成归入“为政”篇,实在是有深意的。孝悌之道就是为政的根本。没有这个思想准备的人,不懂得要以孝子之心来为政的人,就没有资格为官从政。

三、先贤行孝的启示

孔子在《孝经》中说:“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段论述是关于孝子侍奉双亲时,对父母日常饮食起居,生养病丧祭等五个方面提出的明确要求。即日常生活中对父母饮食起居要恭恭敬敬,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供养父母要真正乐意而不当成负担,使父母心情愉快;父母有病要心怀忧虑,及时治疗,日夜侍候,不轻易离开;父母去世时,能给予临终的关怀,并认真地办好丧事;逝后每年祭祀要严肃认真,常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五样具备了,才算是事奉双亲。

此外,《论语》中关于孔子学生子游、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精髓,孔子对答的论述中,还特别强调孝子对父母长辈要依“礼”行事,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唯其疾之忧”;做到尊“敬”父母,“无违”父母心愿;做到对父母总是和颜悦色,始终心存爱敬,保持善良、敬爱的心,不拿难看嘴脸给父母看,而非“色难”勉强。

《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子路百里负米养亲、郯子鹿乳奉亲、老莱子戏彩娱亲,这就是养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使父母生有所养,养有所乐,感受到爱的温暖的典型实例。

至于孔子关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的论述,更阐明了孝道的更高一层境界——就是要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继续先人的事业。譬如孟子不负孟母三迁、断机杼以教子的栽培厚望,发愤读书,继承孔子儒学,而成孔孟之道,成为千古亚圣而光宗耀祖,做到了大孝显亲。而汉代班固继承其父班彪的遗志续写《汉书》,班固去世后,其妹班昭继续哥哥的未尽事业续修《汉书》,两代三人终于完成这部光耀千秋的史册——这当是善继先人志业的最好范例了。

如此看来,先贤行孝可以归纳为三:孝养父母之身,孝敬父母之心,孝行父母之志。

四、推孝为政的思考

从历代史册可见,当儒学将孝道演绎成“五伦”而推家及国以后,儒学便从以孝齐家延伸到以孝治国,以至于推演到以孝达到和谐大同了。

《孟子·尽心上》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就是讲“不得志时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这一观念就是将个人家族和谐与社会和谐高度统一的思想精华。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强调从政者一要“修己”,二要“安人”。“修己”是“安人”的前提。《吕氏春秋·孝行览》中明确说:“人至孝,则事国忠,处官廉。”这一论点阐明,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掌握国家的重要权力,才能忠于职守,廉洁奉公;而没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则不应让其掌握国家的重要权柄。后一种人即使当了官也必然是贪贿之徒,既办不好事,也安不好民,治不好国。为政为官与做人做事是一个道理。由此引发了笔者的如下思考:

首先,为人子女者要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法则。人之一生,恩莫大于父母。孝就是知父母恩,感父母恩,只有这样,每个家庭才能和谐,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综观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无论哪一个时代,都强调讲忠孝,讲知恩图报。哲人卢梭也说:“一个不懂得感动、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最无知、最失败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别人尊重的人。”因此,做人先要行孝,尽心尽力侍奉父母颐养天年,让父母无牵无挂,安详地走完人生之路。人人都这样,何愁社会不和谐安定!

其次,为人父母者要关爱子女。呵护晚辈,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为人父母的天职。朱熹《家训》有言:“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他还说:“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而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文明一直延续下来,不能不说与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关注子孙的繁衍与教育有关。所以,历史上中原虽屡受征服但仍然能迅速同化外来民族,延续华夏文明,使华夏文明没有像古罗马那样蛮族化,没有像拜占庭那样突厥化,也没有像印度那样杂化。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无论对家族和民族来说,古人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客观上对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文明的传承,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根本就是肩负着传承下一代的使命,教育和关心子女的成长就是关心我们的民族传承,就是为社会的长远和谐铺垫基础。

同类推荐
  • 狼人的月夜迷踪

    狼人的月夜迷踪

    本书将带我们一起追寻狼人的传奇和秘密。,古世纪欧洲盛传的传说:“即便一个心地纯洁的人,一个不忘在夜间祈祷的人。”这是一个关于月圆之夜变狼的秘密。也难免在乌头草盛开的月圆之夜变身为狼
  •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对我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坏处:首先,会大大妨碍我们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其次,会使我们对生活中许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现象感到费,解。此外,不懂文化常识,还可能使我们在许多场合“出糗”。为了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文化常识,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每天读点文化常识(插图典藏本)》选取了读者感兴趣又实用的文化常识,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涵盖了在生活中及与人交往谈话中所能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领域,如天文历法,民族地理,王朝皇族,官制法律,礼仪宗法,军事兵器,宗教风俗,饮食器用,建筑交通,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
  •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建筑历史悠久,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在孔子故乡曲阜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立庙,内藏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岁时奉祀”。这是中国最早的孔庙。
  • 商人也要学点国学

    商人也要学点国学

    从修身之道、用人智慧、危机管理、协调沟通、有效激励、创新思维、制度管理、团队建设、竞争策略等方面阐述了经商谋业的经验技巧、策略及素养,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商人的综合能力。相信您读完这本《商人也要学点国学》后,不仅能学习到更多的经营管理智慧,还能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国学修养,受益终生。
  • 关庙与关公文化

    关庙与关公文化

    将近10年前,笔者又和王峻峰、郭汾阳合写过一本同名的30余万字的专著。本书是对这本专著的浓缩和深化,又加上了一些新的思考。
热门推荐
  • 劫修传

    劫修传

    书中,原承天第九世转生的时候,因阻止魔界魁神硬闯昊天。终于有了重修仙道的机会,原承天本是昊天界的金仙,带着前几世的记忆和修仙的经验开始走上修仙的道路……,失手毁了飞升殿,被贬九世轮回重修仙道的传奇故事
  • 嫡女无双,腹黑世子妃

    嫡女无双,腹黑世子妃

    穆祁然,上一世全心全意为所爱之人宁愿沾染鲜血。却遭遇惨死。即便她曾甘愿与所有人为敌。好在上天待她不薄,12岁重生,被襄王府世子爷御君倾所救,这一次,她要一个个解决上辈子背叛对付穆府的人!
  •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

    纪伯伦生命中曾有两位红颜知己,对他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这位年长纪伯伦的异国女性,在纪伯伦生命最艰难、最晦暗的时候给了他巨大的帮助,注入给纪伯伦的绝不简简单单是金钱,而是一种高山流水的能量。在所有纪伯伦的通信中,从来没有这样巨大数量的书信写给特定的一个人。纪伯伦蒙受她的照顾,迅速在异国成长。因为命运的安排,这对高尚的精神情侣未能在一起。纪伯伦临终前,把所有的画作全部送给了玛丽。因为这些画全都来自于玛丽的精神指导。本书收入了纪伯伦致玛丽的信179封,玛丽致纪伯伦的信72封,纪伯伦日记3篇,玛丽日记34篇。读者今日有幸一睹他们之间的通信,真是莫大的福气。
  • 红顶女商

    红顶女商

    当商业奇才穿越成宅门庶女,遇见闷骚坠夫门主,萌萌哒正太皇子,老少通吃的帅哥掌柜,风流倜傥的江湖剑客……将上演一段怎样的离奇故事?
  • 痛苦都是自找的

    痛苦都是自找的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所有的人都迫不及待……有一位作家说过:"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
  • 中小学班会、队会的主题设计与组织

    中小学班会、队会的主题设计与组织

    本书分为爱国励志、遵纪守法、学会学习、崇尚科学、热爱劳动等八大类。每例设计,均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准备和详细的程序,始终围绕知、情、意、行开展活动,集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趣味性于一体;在活动方式上,有讨、讲座、演讲、竞赛、模拟、相声、小品、咨询和现场参观访问等。
  • 前尘旧梦

    前尘旧梦

    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变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和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极道修真

    极道修真

    相传,天地初开之时与创世之灵相伴而生的七色神光现世!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重生不嫁豪门

    重生不嫁豪门

    原简介——一觉醒来,余然重生到十岁,依然是父亲早亡,母亲改嫁,奶奶带着她,靠卖绣品为生。然而这一次,她将不再希冀麻雀当凤凰,不再羡慕豪门的奢靡繁华。她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属于她的幸福家园。没有了锦衣玉食,那她就靠前世今生的积累一步一步慢慢地改变。钱不要太多,够用就好;食物不需要太精致,好吃即可;衣服不用太华丽,一袭布衣,足以慰暖人心……修改版简介——前生,余然父死,母改嫁,和奶奶相依为命,靠家传绣艺嫁入豪门。五年同床异梦的婚姻生活,直到小三挺着肚子出现,她才得以摆脱那张人人艳羡“出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佳媳位置。然而,摆脱豪门倾轧的她,离开夫家以后,却找不到一处容身之地。一场意外,让她重返改变一生的十岁那年。重生的她找到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得织女传承,获乞巧殿随身空间,捡家传绣艺,拜医药界名师,挽救奶奶得癌症过世的命运,改变悲剧,让自己走上与前世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风雨过后,彩虹漫天,余然笑靥如花,这一生她无怨无悔!抹泪,我实在是简介无能,亲么若是捧场,可直接点进去看几章。这文其实就是一句话——重生种田,修仙生活两不误!纯属虚构,禁止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