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4600000001

第1章 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会有意或无意地察觉到,民间宗教逐渐重新在我国内地城乡社会活跃起来。

1986年,我们结伴游览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黄龙寺。对于所见所闻,我在《松潘黄龙寺的宗教融合现象》(《宗教学研究》1988年第4期)一文中写道:“近几年,每逢农历六月十六日,川、甘、青数省邻近黄龙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族群众,携帐蓬香帛,备美酒佳肴,成群结队,翻山越岭,赶到黄龙寺前,转山朝拜,盛会3天。除了庙会,平时也有各族群众前往黄龙寺敬神上香。我们来时,庙会才过不久。他们在寺中及沿途树丛、石堆下留下不少香梗、灰堆和藏文‘经马’,就是庙会期间敬神上香的遗痕。”

1995年,“首届中国民俗论坛讨论会”期间,与会学者游览了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我在《何谓庙会——〈辞海〉“庙会”条释文辨证》(《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2月)一文中写道:“笔者追随钟敬文、马学良二位先生,同与会全体学者并肩携手,踏着七十年前顾颉刚诸先贤的足迹,伴着熙熙攘攘的香客和游人,攀登遐迩闻名的妙峰山,亲身体验了‘前可践后者之顶,后可见前者之足’的艰难历程,目睹庙会如火如荼的盛况,可谓心旷神怡,获益匪浅。”这次庙会,秧歌、少林、五虎、开路、太狮、少狮、高跷、杠子、小车、中幡等香会表演,臂穿铁钩悬灯、两颊透穿铁钉等还愿苦行,都粉墨登场。我心中纳闷:沉寂了四十多年,这些技艺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1997年9月15日至30日,我与两位年轻的同事南下实地考察,参观了湖南省望城县的郎公庙和戴公庙,张家界市的观音庙和紫霞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白娘子庙和刘三姐庙,广东省深圳市的东山寺等。当时将群众集资新建的民间宗教庙宇统称为“小庙”。我考察的上述庙宇,只是湘桂粤“小庙”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有人反映说:“越是经济发展快的地方越修小庙。” 有人反映说:“各地官员最怕上级命令他们拆小庙。”我考察深圳市福田区拆掉小庙后修成的绿化带时,邂逅一位在拆掉的小庙原址设供、烧香、磕头的妇女。

最近,具体说是2011年5月31日,我与一位博士及几位官员一起攀登了河北省唐县清虚山。清虚山脚下有一座以东晋道士葛洪的名字命名的葛洪村,抗日战争时支援中国人民的加拿大白求恩大夫和印度柯棣华大夫曾在葛洪村居住和工作过。清虚山麓森林茂密,建有道教宫观,现住有全真派道士。清虚山高耸入云。我登上了清虚山腰,山岩上有一通记录神仙葛洪降笔的摩崖石刻,石刻附近建造的殿堂多奉民间宗教的神灵,最突出的就是供奉无生老母。

关注现实的宗教学者,对重新活跃起来的民间宗教进行了调查研究。2009年,濮文起教授《当代中国民间宗教活动的某些特点——以河北、天津民间宗教现实活动为例》(《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2期)一文,在深入实际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为民间宗教30年来的活动归纳出四个特点:一、公开建造庙宇或殿堂。二、开始整理并印刷自己的经卷。三、一些民营企业家或村干部成为民间宗教当家师傅。四、 一些信徒“信而不仰”或“信仰而不归属”。据濮教授解释,只崇信伦理道德却不仰视膜拜神灵,叫做 “信而不仰”;只信仰教义却不加入组织,叫做 “信仰而不归属”。他总结说:“这些充分说明乡村社会至今仍有民间宗教生存与发展的肥沃土壤。”前三种现象在上世纪内地的所谓“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如同天方夜谭,是不可想象的。第四种现象极具现代特色。

由于民间宗教的重新活跃,对民间宗教的研究也相应地多起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更值得重视的是,对民间宗教的正面评价比过去增加,而且评价人显得很轻松。比如赵世瑜教授在《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一书中轻松地说:“民间宗教不仅构成了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集中体现了特定时节、特定场合的全民狂欢。这一静一动,一平常一非常,正是我们的生活节奏。”这样的评价和这样的轻松,在所谓“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不可想象的。

上世纪50、60年代,无论是政界还是学界,普遍接受了错误的“宗教鸦片论”,大多不承认民间宗教的存在。一些学者以研究宝卷、秘密宗教、民间秘密宗教、秘密会社、民间信仰或民俗的名义研究民间宗教。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宗教理论经历了拨乱反正,学术环境也改善了。

美籍华裔学者杨庆堃教授于1961年出版了《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一书。杨庆堃教授以跨文化诠释的方法,对中国宗教进行社会学研究,提出中国广泛存在着“弥散性宗教”(diffused religion,亦翻译为“分散性宗教”)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一些宗教信仰和实践缺乏独立自在性,但却无所不在,融合在世俗制度的概念、仪式或结构里,这些叫做“弥散性宗教”。

其实,将基督教等“制度性宗教”称为“religion”,并不符合这一英语单词的原义。“religion”一词在拉丁语的本义是人神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表示人对神的信仰和祭祀,并没有独立自在或教团的意思。而中文单词“宗教”出现于汉语佛经时,指佛教宗派和佛的教义,而佛教是独立自在的体系,宗派是教团组织。当近代用“宗教”一词翻译“religion”时,更是径指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制度性宗教”。由此可见,将基督教等“制度性宗教”称为中文单词的“宗教”,将“弥散性宗教”称为英语单词的“religion”,反而符合原义。但今义已经约定俗成了,“religion”与“宗教”已经画上等号,所以需要“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 和“弥散性宗教”(diffused religion)两个新术语。

按照杨庆堃教授的说法,中国的“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包括“诸如佛教和道教,以及其他宗教和教派团体。对专业术士以及巫师的崇拜同样包括在其中”。如果只承认“制度性宗教”,那么,中国是一个信教人数在总人口中占极少数的国家。胡适先生甚至断言:“中国是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个不迷信宗教的民族。” “弥散性宗教”的概念扩大了中国宗教概念的外延,诠释了中国宗教存在的普遍性,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也就是跳出了西方宗教的标准。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被欧大年(Daniel Lee Overmyer)教授称赞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获得极高赞誉。2007年,《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的中译本《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范丽珠等译)问世后,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一些学者对该书进行了深入研读和详细介绍。

杨庆堃教授的中国“弥散性宗教”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和日常风俗囊括其中,并且为中国民间宗教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杨庆堃教授对中国“弥散性宗教”整合性与解释性功能的分析,充分肯定了中国民间宗教的积极作用。国内学者使用“民间宗教”术语的论著渐多,对民间宗教的正面评价继续增多。或曰民间宗教表现着民间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曰民间宗教是中国文化的不可割断的组成部分。濮文起教授在前述论文中说:“在目前缺少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并由此导致精神贫瘠和信仰危机的乡村社会,正是民间宗教发挥了教化民心的功能,使民间宗教信众和那些‘信而不仰’者或‘信仰而不归属’者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获得生命领会和精神自觉。”这些评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杨庆堃教授观点的启发大概不无关系。

刘雄峰博士的博士论文《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就是在上述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中完成的。他的论文对罗教、闻香教、西大乘教等明清民间宗教给予极高的正面评价,认为这些宗教“给广大信众提供了一个安全温馨的精神家园和思想归宿”,“显示了民间宗教伦理思想的创新性和超越性”,认为这些宗教的救赎观念证实了杨庆堃教授关于中国宗教的论断。罗教、闻香教、西大乘教等也就是过去常说的“秘密宗教”、“民间秘密宗教”等,属于与政权关系紧张的“制度性宗教”的范围。刘雄峰博士虽然论述的是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但其论文的基本精神与濮文起、赵世瑜等学者是一致的,对研究现实亦具有参考价值。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儒家的这种远鬼神而敬之的理性主义传统,“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无神论宣传和学校教育等新传统,在当今社会中的功能不可低估。

如何对待当今中国的民间宗教,考验着当今中国人的智慧。

朱越利 2011年6月6日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四分册,讲述耶稣门徒的故事并介绍使徒的书信作品,对应《圣经·新约》的后23卷。使徒保罗原本是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但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得到神启,归信了基督,从此冒着巨大风险坚定不移地展开三次传教,曾被投放监狱,依然坚持信仰直到最后被杀害。本册同时也讲述了基督教早期领袖彼得、基督耶稣厚爱的门徒约翰等其他使徒传播基督之道的故事。由于早期基督教是被罗马帝国禁止的,这些使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然而他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大无畏精神,对后人有相当大的榜样作用。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热门推荐
  • 女人这样最聪明:改变女人一生的八堂课

    女人这样最聪明:改变女人一生的八堂课

    同样是女人,为什么有的人能一帆风顺,而有的人却步履艰辛?个中原由不尽言说,但唯有一点却可概括,那就是女人的聪明与否。聪明的女人应该是智慧与从容并存的,具备这种特质的女人才能从内向外雕琢,透出一种让人信服的气质。魅力是女人至尊无上的风韵,总是与高贵、温馨、精美的气质联系在一起。女人是一件华丽的饰物,一份优雅的心情,一种精致的生活,一种永不褪色的魅力……
  • 价值链会计发展研究

    价值链会计发展研究

    本专著在当今会计学界已有的有益成果基础上,从价值链会计信息重构的角度下,深入研究和分析了价值链会计的基本理论、价值链视角下的管理会计方法、基于价值链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以及价值链会计信息交换的方法,提出了具体的、可行的价值链会计应用模型。
  • 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你也许对“心理健康”这个词感到生疏。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经常谈论和使用“身体健康”这个词语,而很少说“心理健康”;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到生理上存在着健康问题,而忽视了心理上同样也存在着健康问题。比如说,在日常生活里,许多人都体验过在学习、工作、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许许多多的心理学问题,这些问题如若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人们的心理矛盾、情绪紧张、忧愁苦闷等等。如果人们对这些来自身体内部与外部的刺激,适应能力很差,那么,这些刺激便会成为恶性刺激,损害身心健康,并可导致心理上的失常,甚至会引起心理疾病。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健康”的意义,只着眼于生理上的、身体上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
  • 武帝

    武帝

    曾经的废柴少年坚信,只要他狠命努力,他就是最强的!奇遇石门,跨过南天门,少年掀起一段与天争锋,舍我其谁的热血传奇!天庭无主,为我武帝!
  • 快捷记忆法

    快捷记忆法

    世界一流教育大师教你如何开发大脑记忆潜力快捷记忆法——开发青少年记忆的超级宝典教你在7个小时内学会2000个单词,决不是无稽之谈.教你在一个月之内成为班上学习尖子,决不浮夸事实.教你轻轻松松考取名牌高校,决不是吹牛瞎扯.
  • 第三极崛起

    第三极崛起

    那段历史最想让人去改变,也许只需要一点点变化,就会影响整个时代,穿越者的思想,能否改变这一切?从零开始,建军北方,在乱局中博弈,让我们影响世界、影响历史,成为不可忽视的第三极。本书纯属幻想,不是历史,请勿对号入座,也不讨论历史细节。
  • 西方大学改革史略

    西方大学改革史略

    众所周知,现代大学诞生于中世纪欧洲,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大学改革的历史,严格地说只有两百年。改革的含义是指改掉事物中陈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合理、完善且更加切合需要。
  • 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丛书)

    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丛书)

    《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介绍、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包括《钦差大臣》、《狼与羊》、《上尉的女儿》、《父与子》、《母亲》等在内的苏俄现代著名作品进行了剖析。是我们学习和了解苏俄现代文学概貌的良好读物,也是广大图书馆珍藏的良好读本。
  • 地理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地理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本书系统阐述了地球地表形态的特点及其变化、陆地和海洋、水及水循环、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地球资源和世界人口概况。在这个生动的地理王国里,读者将近距离认识地球,不仅从自然科学,而且从社会科学角度深入理解地理的完整含义,从而有效地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 极品纨绔妃

    极品纨绔妃

    她凶悍霸道,为夺家产直接PK掉柳家少爷,再赢光柳府所有产业,一跃成为陈州首富,却被皇帝下旨赐婚于病弱眼瞎的大皇子;因心中的爱情她与三皇子私奔!却不知某人早已设陷阱等她跳下……她被生擒泪奔,控诉道:“你不是瞎子吗?”“我眼瞎心不瞎。”“你不是病弱吗?”他邪魅一笑。“我是弱是强,你试过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