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900000038

第38章 附录 印顺法师撰《神会与坛经》——评胡适禅宗史的一个重要问题(2)

又可知此种驳议,不会出于慧能生时,乃是神会驳斥普寂的话。慧能生时,不会有那样严重的驳论。因为慧能生时,普寂领众不过数年,他又是后辈,慧能怎会那样用力批评。但若把《坛经》中这些话,看作神会驳普寂的话,一切困难都可以解释了。普寂是慧能的后辈,慧能当然不会批评普寂。然《坛经》所批评的,是普寂所创立的吗?如普寂有所禀承,在慧能生前,或者比慧能更早,这种“看心、看净、不动、不起”的禅风已经存在,那为什么不可能是慧能的批评呢?胡适一口咬定《坛经》所批评的是普寂,只是凭一部《神会语录》。其实禅宗史的发展,是不能凭一部《神会语录》而可以充分了解的。如“一行三昧”,出于《文殊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梁曼陀罗仙所译)。四祖道信在双峰引用了“一行三昧”,与《楞伽经》的“诸佛心”相统一。智者在玉泉寺说《摩诃止观》,早就以“一行三昧”为常坐三昧。道信引用一行三昧也是重于坐的,如杜朏(约713年作)《传法宝记》说:(道信)每劝诸门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莫读经,莫共人语。能如此者,久久堪用。从道信修学的荆州玄爽,也是长坐不卧的,如《续高僧传》卷二十(大正五〇·六〇〇上)说:往蕲州信禅师所,伏请开道,及发幽微。后返本乡,唯存摄念,长坐不卧,系念在前。坐,原是禅的好方便〔威仪〕,道信是重视一行三昧而常坐的。禅有常行的“般舟三昧”,常坐的“一行三昧”,又行又坐的“方等三昧”,在行住坐卧一切生活中修的“觉意三昧”;坐只是学禅的一种〔威仪〕形式而已。但一经道信提倡,门下翕然成风,终于东山门下极大多数以为禅非坐不可,这就是慧能所要批评的。“不动不起”,就是迷执一行三昧法相的“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这哪里是“出自北宗门下的普寂”?什么是“看心”“看净”?这也是渊源于道信,经五祖弘忍而大为发展起来。如杜朏《传法宝记》说:自忍、如、大通之世,则法门大启,根机不择,齐速念佛名,令净心。忍是弘忍,弘禅于652—675年。如是弘忍弟子潞州法如,弘禅于685—689年。大通是玉泉神秀,弘禅于690—706年。自弘忍以来,“念佛”“净心”——“看心”“看净”,成为东山门下最一般的禅法。如传为弘忍所说的“修心要论”,传为神秀所制的“五方便”(第一“离念门”),都是这样,这都是慧能生前的事。到了神秀弟子普寂、降魔藏手里,精简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四句诀,这是见于《神会语录》的。神会一再反对的,以四句诀为主,但《坛经》却没有批评这四句。慧能与法如、神秀同门,不可能批评普寂,难道不可以批评法如与神秀时代的禅风吗?其实,东山门下“念佛”“净心”流于形式的事相的禅风,北宗学者杜朏也在慨叹批评了。如《传法宝记》说:今之学者,将〔齐念佛、令净心〕为委巷之谈,不知为知,未得为得!……悲夫!岂悟念性本空,焉有念处!净性已寂,夫何净心!念净都亡,自然满照。於戏!僧可有言曰:四世之后,变成名相。

信矣!这位北宗学者在慧能生前,就对当时的“净心”方便,加以批评,慧能为什么不能批评呢?了解禅宗的当时史实,确信《坛经》所批评的,是东山门下最一般的禅风(慧能也出于东山门下,但是深一层的禅)。神会继承慧能,也就批评当时禅学(所以部分与《坛经》相同),而主要是批评神秀门下普寂的禅学。慧能批评神秀(其实是东山门下的一般禅风),神会批评普寂,师资相承,与历史是完全符合的。不知道黄梅(四祖、五祖)以来的一般禅风,但凭一部《神会语录》以“辟当时的禅学”为例,想证明《坛经》为从《神会语录》中抄出凑成,这怎么能成立呢!再评第四例“论《金刚经》”:原书引《坛经》及《神会语录》,以表明“论《金刚经》”部分,文义大同。神会是慧能弟子,继承师说,可说是当然的事,然胡适却引用来证明《坛经》是出于神会的,这就不能不略加说明。《坛经》所说的,主体是《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分别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渊源于道信(四祖)所传的《文殊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坛经》说到“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并多次说到,但这只是举当时佛教界、禅宗所通行的《般若经》,使人受持,而并非以《金刚般若波罗蜜》为主体的。慧能以《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为主,而劝人持《金刚经》;到神会就以《金刚般若波罗蜜》为主,并把“摩诃般若”都改为“金刚般若”了。如《坛经》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去亦无来,三世诸佛于中出。这四句,似乎是成语。慧能引用了,更一句句的分别解说。神会极力赞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造了一部《顿悟最上乘论》,编入《南宗定是非论》(《神会集》卷二百九十七至三百一十一)。这部论也引用这四句,却改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最尊最胜最第一,无生无灭无去来,一切诸佛从中出。又如《顿悟最上乘论》,广引《金刚般若》、《胜天王般若》、《小品般若》,而一切功德都归于《金刚般若》,如引经说:是故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用一切珍宝造七宝塔,高于梵天,不如诵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一段,显然是引用“大品”或“小品”的帝释问部分,并非《金刚经》,而神会又把“摩诃般若”改为“金刚般若”了。

慧能以“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为主,而劝大家持诵易于奉持的《金刚经》。到神会,专提《金刚般若波罗蜜》,而把“摩诃般若”都改了。比对《坛经》与神会所说,只觉得由《坛经》而发展到神会,看不出从神会而到《坛经》的任何迹象。如真的是从《神会语录》七拼八凑而成《坛经》,那为什么《坛经》保持古传的“摩诃般若”,而不如神会那样的一切改为“金刚般若”呢?评第五例“无念”:《坛经》立“无念为宗”,神会也立“无念为宗”,正可见法门是有所承袭的。然关于“无念”,曹溪慧能的原义,可能近于神会,但敦煌本的“无念”,却是“近于南方宗旨”的,与神会说多少有点距离。神会说“无念”,略有两个意义:一,称悟证的境地为无念(敦煌本也有此义);二,以“不作意”为无念,无念是不起心,没有念的意思。神会大大应用了“不作意”一词,这是《坛经》敦煌本所从来没有的。敦煌本反对不念不思,如说:莫(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是名边见。依敦煌本的见解:“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死了)。”敦煌本肯定我们当前的一念(念念),念念不住,也就是本来是无住无著,解脱自在的。念是不可能没有,没有就是死了。这不是悟者的境地,是凡圣一如的。由于随境而转,念便住著了,不得解脱。只要“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就得了。直指人类当前的一念,本来解脱,“无念”是肯定的,近于洪州门下的“触类是道”。神会的“无念”,着重于“不作意”(否定的),不是有点貌合神离吗?这样,敦煌本的无念,与神会说的差别,被发现出来了。敦煌本(胡适也引用此文)说:无者无何事?念者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敦煌本说“念是何物”?念是名词,是问“念是什么”?所以回答说:“念是真如之用。”这就是说:念是自性所起的作用;是自性(或“本性”)的用,所以本来就是念念不住的。《神会语录》所说不同,如说:问:无者无何法?念者念何法?答:无者无有云然,念者唯念真如。……言其念者,真如之用,真如是念之体。《神会语录》的“念者念何法”?念是动词,是问念的是什么。

所以回答说:“念者唯念真如。”神会说无念,偏重于遮遣的“不作意”,不像敦煌本那样,肯定当下的一念。这是禅者的偏重与派别问题。胡适依明藏本,为敦煌本补上一句“念者念真如本性”,也许合于慧能的原意,但与敦煌本的体例不合。慧能、神会与敦煌本的“无念”说有关,这是不会错的。说敦煌本是神会或神会门下所造,决定是不对的。胡适在几个名字上看来都是差不多,但在我看来,内容的差别大着呢?这样,第二例“坐禅”,也可以解说明白了。敦煌本说: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神会语录》是说:“今言坐者,念不起为坐。今言禅者,见本性为禅。”敦煌本是肯定当前一念的,看作自性的作用,不可能没有的。所以说“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是说“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神会但说“念不起”,还是“不作意”的意思。念是不可能没有的,不可能不起的。但说“念不起”,依敦煌本来说,这句话是有语病的。第五例“定慧等”:所引敦煌本及《神会语录》,句义都是一致的,这应该怎样解说呢?从上面以来,对胡适所列举的证据,已一一的加以论证。“更无可疑的证据”——“竟成《坛经》传宗”,是误解了。不知“《坛经》传宗”是一项付法制度,而误解为造一部《坛经》与《传宗》。“很明显的证据”,确是神会门下,为了“《坛经》传宗”而增补一部分。如就此而说《坛经》为神会所造,就犯了少分而概全体的谬误!“最重要的证据”中,“辟当时的禅学”与“论《金刚经》”。证明了《坛经》所说在前而神会说在后。“无念”与“坐禅”,证明了敦煌本的见解与神会不完全相同。剩下这最后一则——“定慧等”,文句意义都相同,应该说神会继承慧能的成说呢?还是说从《神会语录》中七拼八凑出来的呢?我想胡适如健在人间,也不能不说神会继承慧能的了!总之,胡适所举的种种证据,经审细的研讨,没有一条是可以成立的。所以,神会或神会门下造《坛经》的论断,不能成立,不足采信!五现在还要进一步的,提出我的“最重要的证据”来推翻胡适的主张。

“我的根据完全是考据学所谓内证,《坛经》中有许多部分和新发见的《神会语录》完全不同”,足以证明《坛经》不是神会门下所造的。敦煌本《坛经》而与神会门下所说相合的,只是“《坛经》传宗”的小部分而已。(一)有关慧能的1慧能的隐遁与弘法年代:如《坛经》(以下都是敦煌本)说:汝去努务,将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韶广二州行化四十余年。五祖弘忍告诉慧能“三年勿弘此法”,是说得法以后,回到南方,要过三年的隐遁,然后可以出来弘法。“三年”,与圣寺本作“五年”,这或是传写的错误。弘法的时间,是四十多年。《坛经》所说极简,意义却很明白。这在《神会语录》(石井光雄本)中,说慧能是二十二岁去黄梅得法的。没有说到多少年不弘法,只是说:能禅师过岭至韶州,居曹溪山,来往四十年。与《坛经》说不合,但距离还不太远。在神会晚年,及神会门下的传说,就与《坛经》完全不合了。神会晚年,托王维撰《曹溪能禅师碑记》(《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七)说:〔弘忍〕临终,遂密授以祖师袈裟,谓之曰:物忌独贤,人恶出己。予且死矣,汝其行乎!禅师遂怀宝迷邦,销声异域。众生为净土,杂居止于编人;世事是度门,混农商于劳侣。如此积十六载。碑中有两个传说:一,临终密授说:五祖弘忍将去世(675),将法付给慧能。后来神会门下别派——《曹溪大师别传》,是以此说为主的。二,十六年隐遁说:慧能得法以后,过了十六年的隐遁生活(与《坛经》的“三年”或“五年”说不合),才出家弘法,这是神会门下主流所采用的。这两说,是矛盾而不能并存的,传说在神会门下,而王维都记录下来。不但这二说是自相矛盾的,无论那一说,都是与《坛经》“行化四十余年”说不合。2.十弟子分化一方:《坛经》曾这样说:大师遂唤门人法海、志诚……神会。大师言:汝等十弟子近前!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汝各为一方头。吾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大师言……十弟子已后传法,递相教授一卷《坛经》,不可失本宗。法海为首(《坛经》的记集者)的弟子,与别人不同,都是分化一方的首领,这就是传法。在中国禅宗的开展中,黄梅四祖以来,有两种传法说,互相对立。一,一代付一人的付法说,这是印度旧有的付法说。二,多头分化,如认为彻悟了的,就付法,给予分化的责任。

同类推荐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热门推荐
  • 我说嗯

    我说嗯

    这是一本四辑合成的短诗集,第一辑题名为《在路上》。包括《我说嗯》《等待》《我想告诉你》《敲门》在内,共计33首短诗。第二辑《局外者》中灯灯共收集了45首短诗。从《春天的敌人》开始,诗集进入了入第三辑组成。这一辑题名是《灌木丛》,别有意味。当一首《桃花劫》的闪现,灯灯似乎找到了必须革新自己以往的写作真谛,她的诗歌感觉又开始了新一程扫描。在整个第四辑《桃花劫》中,灯灯竟然放进了73首短诗,这是灯灯写作求新,求变,求质,求深的结果。与既往写作经验不同,灯灯把自己的写作视域,逐步从高山庙宇,内心墙壁,移向了烟火缭绕的尘世,移向身边的人事,移向历史场景、生活思考和文化反思。并逐渐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作。
  • 古龙文集:绝代双骄4

    古龙文集:绝代双骄4

    书中栩栩如生刻画出小鱼儿、花无缺、铁心兰、江玉郎、燕南天、江别鹤、移花宫主、十二星相、苏樱等众多典型人物,是古龙所有小说中篇幅最长,情节最丰富的小说。《绝代双骄》也是一个关于仇恨和宽恕的故事,以仇恨开始,以宽恕结尾,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全书高潮迭起,诙谐斗智,充满幽默,让人笑中带泪。小说问世以来,被改编无数,梁朝伟、刘德华、林青霞、林志颖、苏有朋等明星先后参与演出,陪一代又一代人度过了人生的美好时光。
  • 重生之玩物人生

    重生之玩物人生

    重活了。花鸟鱼虫,瓷器陶器,书法字画,翡翠赌石,明清家具,梳妆饰品,古代钱币,烟标海报……从此,我的古玩人生华丽地开始了。…………
  • 恶魔女狂追绝色美校草

    恶魔女狂追绝色美校草

    乔茗儿感觉到两条热乎乎的“毛毛虫”从鼻子里哧溜哧溜地爬了出来……前一秒她还在呼噜呼噜地流着哈喇子做春秋美梦,可是当她睡醒之后准备推开柜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千年的约定

    千年的约定

    她不是我要等的人,而真正等我的人却一直就在我身旁,只是,我没有发现。当我明白这一切的时候,却已来不及说爱你。下一世,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在一起了?在一起看细水长流……
  • 武道狂神

    武道狂神

    耿直带着神秘武道之书穿越到异界,从此废物变天才,张狂昂扬,纵横不败!底层功法?刷选最给力神功,完美契合!武技意境领悟起来太困难?进化成盖世神功就不用领悟了!炼丹救命?我炼丹只用来医天疗地!就这样,耿直打碎风云大陆,打破三千世界,打穿十方维度,打遍满天神灵,打出一条金光灿灿的武道之路!
  • 巫神鬼之恋Ⅱ:北岸之云

    巫神鬼之恋Ⅱ:北岸之云

    【喜欢本书或者小伊其他作品的朋友们,可以在百度落木伊人吧查看到读者群号码,欢迎大家加入啊!】一条当归河将北云大陆划为生死两界,神魔两岸。南岸光明,北岸黑暗。你问我哪一岸是天堂,哪一岸是地狱。我笑着回答:有你的那一岸,就算是地狱,也是我的天堂。碧落黄泉,生死不离。她本是神,她本是魔,毫无关联的两个女子因一次童年邂逅命运从此改变。神入魔道,魔渡众生,当她们的命运再度交集,北云大陆将会迎来怎样一场地覆天翻?白世卿(男):今生虎啸只为龙腾,哪管他神魔之别,纵用白虎之血,换你青白之意。修寂引(男):鬼族公子绝风华,翻手为云覆手雨。痴情却似无情,宁负天下不负卿。任青瓷(女):我用八千年岁月换君惊鸿一瞥,此生为你而来,跋山涉水,我心磐石。殷皎月(女):命是尊贵之神,身是颠沛之卑,你说我是冷月傲梅,我为你成魔不悔。步南萧(男):天生神力的释梦者,偶然陷进你编织的梦境,泥足深陷,愿长睡不醒。
  • 明治天皇:天皇降生卷(上册)

    明治天皇:天皇降生卷(上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未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洋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薄幸

    薄幸

    离婚三年后,严幼微和曾子牧不期而遇时,身边多了个小包子。曾子牧:“哪来的孩子?”严幼微:“前夫的。”“我的?”“不,你是前前夫。”曾子牧恍然:“哦,我记起来了,那个男人娶了你不到三个月,就……死了。所以说这孩子……”“遗腹子。”严幼微带着小包子转身离开。她宁愿让孩子当遗腹子,也绝不让他做曾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