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800000001

第1章 《历代赋评注》序(1)

赵逵夫

赋是中国特有的文体。过去有的学者总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东西用西方现成的理论框架来套。有的把赋说成是古代的散文诗。但散文诗也以抒情为主,正由于它“散”,形式上突破了句子大体整齐和押韵的要求,故更突出诗的抒情特质。但作为赋的主体的文赋却以描写场面为主,诗体赋、骚体赋是可以看做诗的,但汉代以后的诗体赋、骚体赋同文赋一样,都以善于铺排为能事,“铺采摛文”成了赋创作风格上的主要特征,而同诗含蓄、凝练的要求正好相反。也有学者说赋是史诗。但史诗以叙述历史事件和故事为主,以故事贯穿其他,而赋基本上没有什么情节,文赋只是“述客主以首引”(《文心雕龙·诠赋》),引出要讲说的内容,问对只是一种手段,是结构的需要而已。至于骚体赋、诗体赋就同史诗差得更远。俗赋是在从敦煌佚书中发现《燕子赋》《晏子赋》《韩朋赋》之后才引起人们注意的,学者们才知道唐五代还有这样一种民间的文学样式,因而向前追溯;后来又在连云港发现了汉代的《神乌赋》,但到今天可以肯定为俗赋的东西也不多。同时,俗赋多以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为题材,篇幅短小,同“史诗”的概念也相去较远。还有人提出赋是戏剧。我们说,赋,尤其是俗赋同中国古代戏剧有密切的关系,但就文赋来说,关系不大,因为文赋虽然大体以对话为框架,但主要由一个人讲说,另一个只不过是作为引出话头的人物,有时还有第三个人物评判二者的是非,而在读诵之时,似乎这些都是由一个人来完成的。至于诗体赋、骚体赋,则同戏剧毫无关系。当然,更多的学者将赋归入“散文”一类,有不少散文选本中,也选入了文赋。这样做不是没有道理,但从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的状况说,这样就等于将赋这种文体抹杀掉了:文赋归入散文,骚赋、诗体赋归入诗,俗赋或归于文,或归于寓言,赋也就不存在了。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拿西方文体的概念来衡量我国古代的文体,削足适履地去套西方文体的框框?西方没有的,我们便不能有?

我们认为赋就是赋,不是其他,不必以“差不多”这句中国人历来爱用的口头禅为由,将它视为别种文体的附庸,使它在文学史上消失,在古代文学研究中被边缘化。赋不但产生得早,而且在古代,其作品的数量不下于词、曲、剧本、小说,大约也仅次于诗。就创作时间说,赋的创作从先秦一直延续到近代乃至当代,作为旧学殿军和新学开辟者的章太炎等也有赋作。二十世纪以来,继杨朔《茶花赋》、峻青《秋色赋》、颜其麟《崴海赋》之后,《光明日报》上又陆续刊载《百城赋》。文言小说是小说,白话小说是小说,五四以来吸收了西方技法的新小说也是小说。诗也有古体、近体、新诗之别,也都称作“诗”。不能说用现代汉语写的赋就不是赋。这当中只有一个应该如何认识赋的文体特色,做到既有创新,也有继承,不失其基本特色与基本风格的问题。

我们说赋是中国特有的文体,不仅仅因为中国古代有这种文体,别国没有,还因为它的形成与发展同汉语汉字,同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赋的体制与表现手法同汉语的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一)汉语是孤立语,没有词的内部变化;它的语法意义是由词序和虚词来完成的,所以,词在句中次序的调整比较灵活,便于布置,便于使词语在千变万化的组合中表现各种复杂的意思,表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和引起不同的想象与联想。

(二)反过来说,为了表现不同的意思或强调不同的重点,差不多词在句中可以任意变化。这种变化一般得有一句说明其条件,这便自然形成了一个“上句”。这便是汉语(尤其古汉语)骈俪句多的原因。这当中有的是一般对句,有的则是必须要有的条件句。启功先生曾举了王维诗中的“长河落日圆”一句,说这一句可以变成若干形式:

河长日落圆

圆日落长河

长河落日圆

这三种句式语意上并无差别,句法上也无不通之处,这是“常式”,所以其上句“大漠孤烟直”是完全与之无关的一个对句。至于“长日落圆河”、“河圆日落长”、“河日落长圆”、“河日长圆落”、“圆河长日落”、“河长日圆落”这六种句式,如果没有条件,就不是通顺的句子。启功先生说:“从前有人作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成了笑柄。另一人给它配了一个上句‘夕阳返照桃花坞’,于是下句也成了好句。”启功先生按照这个办法给上举六句也各配一个上句,便都成了构思新颖的佳句:

巨潭悬古瀑,长日落圆河。

甕牖窥斜照,河圆日落长。

瀑边观夕照,河日落长圆。

夕照瀑边观,河日长圆落。

潭瀑不曾枯,圆河长日落。

西无远山遮,河长日圆落。

五个字,可以排出十种不同的句子。只是很多情况下是以上下两句中的上句所设定条件为前提的。这样看来,汉语词序的灵活变化、修辞上的词序灵活变化同上下两句相连是相互依存的。

(三)就古代汉语而言,除个别从少数民族语中吸收的词汇及形容词性连绵词之外,基本上是一个音节为一个词或一个词素,也就是说,从声音延续上说,每个词的长度大体上是相等的,无论怎样调整,都可以做到相邻两句或几句音节的对应。

(四)汉语有声调,声调又有平、上、去、入之别(此四声就古汉语言之),平声同上、去、入(这三种统称为“仄”声)的巧妙搭配,可以显示出声音的协调及句组间抑扬顿挫的安排。

以上就是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除诗之外,产生以口诵为传播特征、介于诗与文之间的文体——赋的根本原因。

其次,赋的形成也同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美学思想,同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有关。中国古代哲学最根本的范畴是阴阳学说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周易·泰卦》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易·系辞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又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这种思想是基于对整个大自然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而形成的。一年中的寒暑变化,一日中的昼夜之别,以及人在任何可视环境中对事物向阳、背阴、阴晴明暗的感觉,形成了“阴阳”的概念,阴阳学说因而产生。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大小、高低、远近、明暗、强弱、深浅的比较,其运动都有一个上下、来去、起落、出进、开闭、起止的过程。从音乐与诗歌美学方面说,先秦道家认为最高境界的音乐与诗歌是“天籁”。天籁是什么?乃是指出自于人的情感,出自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古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劳动都可抽象为一组相对的动作,如砍、挖,是石斧、石锄一起一落;割、锯,是石刀之类一来一去;采、摘,是手一伸一屈等等。而且,人一生最主要的动作走路,也是左脚跨一步,右脚跨一步;与生命相随相伴的人的生理活动呼吸和心脏跳动,也是二节拍的。胎儿在母体中,随着知觉的产生,对母亲心脏“扑腾”、“扑腾”的跳动已有感觉;初生的婴儿,对抱着他的大人走路时的节拍,也有感受。中国最早的诗歌是二节拍的,这由传说中黄帝时产生的《弹歌》及《周易》中的古歌谣已经证明(两句二言诗的连接,又形成四言诗)。这说明,中国古代的韵文体现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节奏感。而且,《周易·系辞》中的有关论述也与之完全一致参赵逵夫《本乎天籁,出于性情——〈庄子〉美学内涵再议》,《文艺研究》2006年第3期……所以说,我们的先民对事物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关系很早就有透彻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形成中国古代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观念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阴阳、刚柔的理论范畴与关于对称美的理论。古人的行文中,便也体现出这一精神。《文心雕龙·丽辞》对偶俪有专门论述:“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我们读古代文献,发现古人的文章也往往表现出上下句相连、相应的情况。如《周易·乾卦》开头,各卦爻的卦辞、爻辞:

(乾)元、亨、利、贞。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这当中只有“九三”、“九四”两爻稍显特殊。但“九三”也可以看做是“君子终日乾乾”为上句,“夕惕若,厉无咎”为下句。“九四”上下句字数不相侔,但也算是上下句。这就是说,复句多,复句中上下相连、相应者多,大体成并列或递进关系,从属结构者少。再如《尚书·虞夏》第一篇《尧典》的开头,除去“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之后为:

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然后以“黎民于变时雍”一句来收束上文。上面这五个句组即使不分别提行,也能看出各句组上下两分句在内容上的连带关系。《论语》所记全为平时所说的话,但也可以看出这种特征。如《学而》第一节: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关于这种现象,启功先生有几篇文章论及,可以参看启功《古代诗歌骈文的句法结构》《有关文言文中的一些现象、困难和设想》《文言文中句词的一些现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1985年第2期、1987年第4期。 一并收入启功《汉语现象论丛》,中华书局1997年版……所以,从语言上分析先秦时的文献,无论是《尚书》《逸周书》《国语》《左氏春秋》等史书,还是《老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著作,上面所谈的现象都大量存在。这种现象可能受平时简短对话的影响,但也受汉语词序的变化总要根据一定的条件安排词序,以及汉语没有词的重音,而讲究句子抑扬语势有关。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美学观念、文学理论,都同人的生存本能、生活实践,同人对自然的感受有密切的联系。《周易·系辞上》云:“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是故谓之象。”并对一些对立事物、现象有所论述,如: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周易·系辞下》总结归纳各种自然现象与八卦起源的关系云: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画八卦……

我们以往看这些论述,以为都是古人非科学的迷信观念的表现,是神化圣人的胡说。伏羲(也写作包牺)氏的有无及远古一些发明是否由伏羲氏所完成,暂且不说,先民们认识世界从自己的身边开始,从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事物开始,应是没有问题的。值得重视的是:中国古代竟将这种对世界的基本认识体现在各个方面,至汉代则被总结为“天人合一”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书《阴阳义》:“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这种思想在最早的诰、誓、命、辞、祭、颂、诔、铭等文中也自然流露出来,与汉语的特征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国语文的一个传统,即偶俪之句多。

汉语是借助于汉字来记载、书写、流通的。就古汉语而言,记载语言的汉字是一字一音,一音一义,可以适应词语根据修辞需要变化词序的特征。又汉字以形声结构和象形、指事、会意为主,形声字使意思上同类的字具有相同的形旁,给人以直观的暗示,容易调动人的联想与想象,如写山峰岭岫则有嵯峨峻峭一类词,描写江河湖海则有汹涌澎湃一类词,写草则如见芊蔚,写花则如闻芬芳,土石、金玉、树木、谷果、鸟兽、虫鱼,字形已显出其意义,使读者的阅读在不经意间转换为语音的过程而直接调动生活经验,进入作品欣赏的再创造阶段。象形、指事、会意字也同样是目见其字、意入于心,大大地增强了文字在铺排描写上的表现功能。

正由于这些原因,古代散文在描写中不是完全追求语言描摹的细致,而是可以在描摹中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汉字字形的直观表现功能,同时注意到句子结构的整齐、声音的协调响亮,或具有同文情适应的节奏。

因此,在日常语言和应用文字基础上产生的诗和赋这两种中国美文,在相邻句子的对称、相应方面,越来越精细,形成了上下两句中相应部分的词语在词类、词义及意思类别上的对比或互衬,进而形成比较严格的对偶。诗赋中的对偶在唐代近体诗和律赋中达到极致,而事实上在先秦文献中对偶情况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前面所说,它同汉语、汉字的特征有关。所以,作者们尽管不是有意识追求,这种特点自然地呈现出来。产生在春秋中期以前的《诗经》中,就有不少对偶的句子。如: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召南·草虫》)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邶风·终风》)

彼晨风,郁彼北林。(《秦风·晨风》)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大雅·灵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屈原作品中也有不少严整的对偶句,如《离骚》中:

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离骚》中的对偶句,还能摘出相当于上面的数量。可见对偶句比例之高。其中有的对句,如上引例子中的倒数二、三、四对,除去“兮”字,不仅词性,甚至词义相对,而且做到了上下避重,在今日看来,也是极工稳的对句。

由此可以说,作为赋体语言最基本特征的偶俪排比,是由汉语的特征衍生而来,同时又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潜意识的影响。赋与其相近文体如骈文、对联等的产生,是中国语文发展之必然;反过来说,中国赋的一些特征,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这种特定的文化基因体现在血液(语言)之中。在我国古代所谓纯文学中,赋的产生仅迟于诗歌和寓言,而其创作一直延续至今天,不是没有原因的。

同类推荐
  • 俗语

    俗语

    本书收入的是从传世的文史典籍中搜集整理的俗语,并加以必要的注释和例句。所收俗语包括:拔出萝卜带出泥、白日做梦、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 中华家训2

    中华家训2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袁天罡与推背图

    袁天罡与推背图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袁天罡略传;袁天罡墓地之说;袁天罡与李淳风;袁天罡叔父袁守诚;初出茅庐;拜师孙思邈;给武则天算命等。
  •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国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梁启超先生一生对曾文正公推崇备至,对其遗著更是“一日三复”,故从曾氏文集中摘录出此《曾文正公嘉言钞》, 以飨国人。本书为文白对照,对疑难的地方多加以注释,翻译精准简洁,将曾文正公的思想与心迹都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人以之为师为范,提升自己
  • 六韬

    六韬

    《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和《犬韬》,是以周文王、武王和姜太公对话的形式写成的一部兵书。《《六韬》是一部卓有价值的军事经典著作,在战国和秦汉时即已广泛流传,具有很大的影响,深受刘备、诸葛亮、孙权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重视。
热门推荐
  • 智力快车冲冲冲(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

    智力快车冲冲冲(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

    潜能是人类原本存在但尚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是潜在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顽妃来袭:魔尊大人快接招

    顽妃来袭:魔尊大人快接招

    她对着面前的人蛇说:“我真的是你的妻子?真的是吗?”“是的!”他的回答干脆利落。呃,好吧!她认了,结果却被告知系统出错。再次进入游戏,却是天下闻名将军府的痴傻二小姐,尼玛,真是坑爹!说她傻,好吧!就来个装疯卖傻,傻给你们看!~智斗后母,严惩嫡姐,把整个将军府搅得鸡飞狗跳。整个将军府上下,战战兢兢,只要被此女盯上,不如干脆趁早上吊。神秘手镯在手,无限量强大空间,奇门异兽,痴傻二小姐从此作威作福,尽情享受游戏人生……那些拿了我东西的人,请自觉还回来,那些曾经欺负过我的人,请自觉自尽。一场游戏邂逅一场爱,各种帅气美男接种而来,神秘人蛇男高傲冷酷,唯独对她却是宠到极致。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中国文学大家

    中国文学大家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蛇蝎寡妇

    蛇蝎寡妇

    前世的她被未婚夫背叛,伤心之下穿越到另一个女子身上,而且还是一个寡妇的身上自己相公死在青楼女子的身上不说,自己更是怀着身孕。她本来想要安生度世,却发现自己不光不被祖母喜欢,更是被那几个姨娘看不起,被小姑子嘲笑,甚至连丫鬟都可以踩到自己头上作威作福。不光少吃短喝,更是被父亲扶正的姨娘夫人百般欺压,被人陷害肚子里的孩子。更被管家差点凌辱。由此她方明白:女人,没有地位,什么都是空想。没有钱财,一切都是幻想。掌嘴丫鬟,教训妹妹。陷害这个姨娘,拿捏那个姨娘的短处,人前笑颜如花,人后百般算计。为坐上当家嫡母的位子而努力。商场上,她腹黑狡诈。家里,她步步为营,当家人的位置被她捏在手中。声名鹊起的同时,风流,水性杨花,口腹蜜剑,心如蛇蝎的词语也伴随着她而来。被人背叛的她觉得爱情神马的都不如钱财还有地位来得重要,可是那个冷酷如冰山的男人是怎么回事?第一次,俩人在青楼为一个美人而言辞激烈,而她以微弱优势而取胜;第二次,她装弱抛洒眼泪让商场的对手名誉扫地,然后就看到不远处一双似笑非笑的眸子看着这一切,而她只是张了张嘴,翻了个白眼无声道:“关你毛事?”第一次是偶然,第二次是巧合,那么第三次,第四次,直到无数次之后,那么偶然也成了必然,巧合就成了成心。于是乎就有了下面这对话:他说:“本世子看上你这女人了!”她点了点头,波澜不惊的道:“哦!”然后就听到对面的人有些咬牙道:“我说,我看上你了!”然后她瞄了他一眼道:“我是个寡妇,还带着一拖油瓶。”他回答道:“没关系,我也成过亲,还带着一儿子。”然后她又道:“我风流成性,水性杨花。”他的身子动了动,然后道:“以后只对我一人风流就好了!”她淡淡一笑,道:“人家说我腹黑狡诈,心如蛇蝎。”他极快的答道:“别人还说我嗜杀成性,冷酷无情呢!”她看了他一眼道:“可是我还克夫呢!”然后就听对面的人低沉笑道:“无事,我命硬,而且克妻!”她翻了白眼道:“所以呢?”就听那人道:“所以,我们两个是绝配!”当她的身世被揭开,一切真相大白之时。似乎只有报复才能抹平她心中的伤痕。也唯有那个男人不顾一切的宠她,爱她,一如既往。如果说复仇给她的是无尽的黑暗,那么爱情,就是是开在黑暗之中一朵永不凋谢的生命之花。本文宅斗,商斗,各种斗神马的都会有。简介很无能,看文是正道。喜欢的姐妹请收藏。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惊心的照相(原创经典作品)

    惊心的照相(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快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而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萌徒追妻:梦魇除妖师

    萌徒追妻:梦魇除妖师

    眼见一美男差点命丧车轮之下,她一好心将某男救下,却不小心开启了一场萌徒追师之路。只是这男徒弟平日里看起来一本正经,对她细心体贴、无微不至,可是为啥她悄悄进入他梦里的时候……看见的场景却有些不对劲?!并且这梦的女主角竟然是她,而男主角是他自己!“我们已经断绝师徒关系,你不用再回来了。”她被某徒弟逼得连连后退。(呆萌?腹黑?)徒弟笑道:“你不想继续师徒关系,那我们换一个关系好了?”
  • 前清旧梦

    前清旧梦

    爱上一个人,可否是罪过?时光流逝,千帆过尽,那些痴情人的耳畔依然听不到回答。若是,为何还要相遇,且心底执着不知悔恨?若不是,那你为什么此刻,不在我身边?只道是万劫不复,恨红尘却把终身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