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500000004

第4章 绪论(4)

《韻府群玉》条:

宋阴时夫撰。……昔颜真卿编《韻海镜源》,以韻隶事之祖。然其书不传。南宋人类书至多,亦罕踵其例。惟吴澄《支言集》有《张寿翁事韻撷英序》,称荆公、东坡、山谷始以用韻奇险工。盖其胸中蟠万卷书,随取随有。倘记诵之博不及前贤,则不能免于检阅。于是乎有诗韻等书,然其中往往陈腐云云。是押韻之书盛于元初。时夫是编,盖即作于是时。……然元代押韻之书,今皆不传。传者以此书最古。又今韻称刘渊所併,而渊书亦不传。世所通行之韻,亦即从此书录出。是韻府、诗韻皆以大辂之椎轮。

按《韻府群玉》是四库馆臣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以韻隶事的类书,而且是康熙朝所编的一部大书《佩文韻府》的蓝本,其体制自然为《四库全书总目》所看重。《四库全书总目》追溯了按韻部依字编排事类体类书的发生,以唐代颜真卿的《韻海镜源》为其始祖。又指出这一体制的类书繁荣的到来,距离颜真卿这个创始者很遥远,要等到宋末元初诗歌创作用韻崇尚奇险的时候。《四库全书总目》这则提要不仅追溯了以韻隶事体类书的发生、发展,而且将这一类书体制的命运兴衰与文学创作风气联繫在一起,这种自觉的学术史意识给予我们很多意味深长的启示。

较之《郡斋读书志》就一本书论一本书的局促、零碎,《四库全书总目》这些清源流、显背景的提要显得高屋建瓴,非常大气。读者读罢这些提要会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感觉,四库馆臣对古今类书体制的认识很成熟,要不然他们在短短几百字的提要裏不可能显示出这么严整的系统性和大局观。如果不是受目录体著作的体例局限,如果四库馆臣们愿意另写关于类书的理论专著,後代的学人大概就不用再费力地讨论有关类书的很多理论问题了。

三、古人类书范围的模糊混淆

这一问题我们打算从两个层面来讨论:一是在不同的古典目录著作裏,类书类涵盖的图书类型可能不同;一是就某一部图书的性质认定上,古人的意见有可能分歧,有的认为是类书,有的却不这么想,还有的甚至可能认为两可。

1、涵盖类型的不同

《四库全书总目》的类书类小序说:

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其专考一事如《同姓名录》之类者,别无可附,旧皆入之类书,今亦仍其例。

从这段话来看,四库馆臣把类书大致分作两类,一类“兼收四部”,一类“专考一事”。套用我们今天的术语,“专考一事”的类书可称为“专科性类书”,“兼收四部”的类书可称为“综合性类书”。在四库馆臣眼裏,“兼收四部”的综合性类书是正宗类书,而“专考一事”的专科性类书则不够正宗,其类书资格很勉强,祇是因为它们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中无家可归,纔不得已按老习惯把它们充作类书。

综合性类书、专科性类书是根据内容性质来划分的类书类型。我们这裏讲:“在不同的古典目录著作裏,类书类涵盖的图书类型可能不同。”所谓“类型”也是仅从内容性质上着眼,而不考虑按编排方式(或以类编,或以韻编,或以数编等)、撰述方式(或摘录原文,或用韻语熔铸原材料等)、编纂方式(或官修、或私修、或书坊组织等)等划分的类书类型。

综合性类书的内容性质,用《四库全书总目》的话说是“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却又有经有史,有子有集;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彙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种学科的知识。现存几部较大型的唐宋古类书《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都是综合性类书。由于我们这裏所讨论的“类型”,仅限于从内容性质上划分,所以综合性类书就没法往下再细划更小的类型了。

专科性类书“专考一事”,也就是说专门彙编某一特定门类的知识。关于专科性类书,《四库全书总目》举了个例子——《同姓名录》。《同姓名录》,应是指梁元帝萧绎所编的《古今同姓名录》。古往今来同名同姓的历史人物很多,为了避免後人因为同名同姓把他们混淆(《四库全书总目》之《古今同姓名录》提要:“《史记·淮阴侯列传赞》称两韩信,此辨同姓名之始。然刘知几《史通》犹讥司马迁全然不别,班固曾无更张。至迁不知有两子我,故以宰予为预田横之乱。不知有两公孙龙,故以坚白同異之论傅合于孔门之弟子。其人相混,其事皆淆,更至于语皆失实。”),这本书将他们的事迹彙编在一处,並辨别異同,区分时代,方便後人查阅。这样做可以说是开创了一种新的工具书体式,明、清两代都有人仿照萧绎,作同类性质的书。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清代刘长华的《历代同姓名录》,汪辉祖的《九史同姓名略》和《辽金元三史同姓名录》。也许《四库全书总目》说“其专考一事如同姓名录之类者”,“同姓名录”原本就是作为一种专科性类书中的小类型“同姓名录体”提出来的,而不是实指某一部具体的图书。

按照内容性质,专科性类书可以区分出很多的小类型。除了上面的“同姓名录体”,还有以宋代《册府元龟》为代表的“政事体”,以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为代表的“姓氏体”,以清代陈元龙的《格致镜原》为代表的“博物体”。如果一一地区分下去,我们还可以罗列很多。甚至在专科性类书某一个小类型下边,我们还可以区分出更细小的类型,比如《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类书之部》就在姓名类下再区分了四类:“同姓名之属”、“小名别号之属”、“氏族考证之属”、“史姓人名之属”。

历代的目录著作,对综合性类书的认定一般不会有分歧,对专科性类书的认定往往分歧很多。专科性类书可以区分出很多细小的类型。某些专科性类书的小类型,在这本目录裏还是类书,到了另一本目录裏就被记录在别的图书门类,不是类书了。我们所谓的在古代的那些目录著作裏,类书类所涵盖的类书类型有差異,指的就是专科性类书范围的差異。下边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参见《中国古代的类书》,9~10页。)。

《通典》、《会要》这类政书,在《四库全书总目》之前的目录著作,如《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等,都是将它们视作正宗类书,放在子部类书类裏的。《四库全书总目》在史部新设一“政书类”,下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六属,《通典》等被著录在其中的“通制之属”。

《元和姓纂》等姓氏书,在一般的目录著作裏,都收在史部的谱牒类(或者名叫氏族类、姓氏类)。《郡斋读书志》将部分姓氏书(如萧绎的《同姓名录》、唐代陆龟蒙的《小名录》等)归入类书。《四库全书总目》则根本就不在史部设谱牒类,以“专考一事”为由,将姓氏书统统放到类书裏。

明末祁承的《澹生堂藏书目》在“类家类”下设“会辑”、“纂略”、“丛笔”三个小类,其中“丛笔”一类收录的是《梦溪笔谈》、《容斋随笔》等考证性笔记。这类著作《四库全书总目》都收在杂家类。

2、具体图书认定上的差異

古典目录著作不但在哪些类型的图书纔算类书这个问题上有分歧,就具体某本图书应不应划归入类书分歧似乎更大,以下是一些例子。唐代許敬宗等编的《文馆词林》,宋代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一般的目录书都列入集部总集类,宋代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却将它们既列入类书,又列入总集。《太平广记》、《崇文总目》、《通志》列入类书,《明史·艺文志》列入小说,《四库全书总目》後来又把它改回类书。晋陶弘景《刀剑录》、《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总目》列入类书,《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列入小说,《国史经籍志》列入食货,《文献通考》列入艺术(又列入类书)。唐代张楚金《翰苑》,《新唐书·艺文志》既列入类书,又列入总集。

3、古人类书范围模糊的原因

古代目录学家们在哪些类型的图书、哪些图书应该划归类书的范围这个问题上分歧很多。现代学者张涤华就此批评说:

观诸家辞说,固已纷纷荧听矣。而历代簿录,其所配隶,亦往往彼此抵異。……窃尝推求其故,大抵皆由古人义界未精,分类未密,于一书当属何类,初无共资循守之准绳,而又拘挛成规,穷而不变(《类书流别》,4页。)。

张先生揭示了古人类书范围模糊、混乱的根本原因:古人没有为类书下一个明确的、定于一尊的定义。

虽然古人的类书范围模糊、混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类书的认识不够精微。他们在类书著录上的分歧、矛盾往往有他们各自的深刻理由。在这裏我们且用《四库全书总目》对某些图书的归类来为古人的相互矛盾、自相掣肘进行辩护。所以选《四库全书总目》不祇是因为这本书大家最熟悉,更是因为在上文我们提到的这部著作所体现出的学术史意识,和它对类书体制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

上文我们讲过《通典》、《会要》这类政书,在《四库全书总目》之前的目录著作,都是将它们视作类书,放在子部类书类裏的,《四库全书总目》创辟地在史部新设一“政书类”收录它们。奇怪的是《四库全书总目》好像没有勇气把自己的革新坚持到底。在《四库全书总目》的类书类裏我们依然可以找到《王制考》、《三通政典》、《典制纪略》、《政典彙编》、《政谱》等书。这些书单从书名上看就知道彙集的是封建时代各种典章制度方面的材料,和《通典》、《会要》等一样,而《四库全书总目》却不把它们视作“政书”,把它们放到了它们传统的老位置——类书裏。我们不相信这是馆臣们的疏忽。这样的书在类书类裏不是一本两本,三本四本,而是有好些本。很明显馆臣们这样做是存心的。那么他们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四库全书总目》为这些书所写的提要。

《王制考》提要:

是书采经史中有关制度者……类聚……自序谓他日下陈场屋,上对明廷。盖举业对策设也。

《三通政典》提要:

其书皆场屋策科,每题论一篇。

《三才考略》提要:

是书备举科举答策之用。分十二门,皆摭《通典》、《通考》诸书之。

《政典彙编》提要:

其所取材,大抵《通典》、《通考》二书多。

《文献通考节贯》提要:

是书取马端临《文献通考》、王圻《续通考》,首尾编次,仍如二十门之旧。……节录……盖意主便于记诵,场屋对策之用。固不能以著书体例绳之耳。

《政谱》提要:

是编摘录杜佑《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及丘濬《大学衍义补》诸书,以类排纂,分十二门。虽以‘政谱’名,实则策略而已。

《政谱》等书的性质被《四库全书总目》反复强调的有两点:一是它们的资料来源局限于《通典》、《文献通考》等几部不多的著作,祇是抄撮这些政书类的经典,没有自己独立的考证辨析。二是它们的编纂目的祇是为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准备作策论的文料。这两点应该是《四库全书总目》坚持把它们同政书区别开来的关键所在。

《四库全书总目》政书类“通制之属”的按语说:

纂述掌故,门目多端。其间以一代之书而兼六职之全者,不可分属。今总而汇之,谓之通制。

《四库全书总目》没有明确地说自己将《通典》一系的书从类书类改隶政书类是一创举,但交待了为什么要设一政书类,设一通制属来集中收录这一系列的书。它的意思是说,《通典》、《会要》等书虽然分门类(“门目多端”),体式和一般类书很形似(俞安期《唐类函·凡例》:“杜氏《通典》,……虽云掌故之书,然每篇历举前代故实,以叙事为经,以分注为纬,亦类书体也。”),但这些书的精神和一般类书相差很远,它们有很严肃重大的编纂目的,它们彙考各种典章制度是要为统治者提供治国安邦的制度上的典范(“以一代之书而兼六职之全”),不像一般类书祇为科举考试的作文备料,所以它们不能再按传统混淆在一般类书裏,它们应该从从前的类书位置上分离出来独立成类。

类书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从内容,从体制,从编纂,从功能,无论哪个角度都有很多话可以讲。《四库全书总目》似乎特别在意编纂和功能这两个角度,以为它们最能体现一部类书的品位。《四库全书总目》很看重一部书的学术品位。类书作为一种编书体式,最令《四库全书总目》痛心疾首的就是它那辗转稗贩不究源委、既疊床架屋又随意删改、不负责任的编纂传统(《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小序:“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注书者利于剽窃,辗转稗贩,实学颇荒。”)。对那些编纂粗陋草率,却在应试举子,村野俗儒中大行其道的小类书,《四库全书总目》很爱用“兔园册子”这个古老的类书专用贬称来为它们盖棺论定(《四库全书总目》之《事典考略》提要:“是书采前代事迹及先儒议论,……割裂经典,丛杂琐碎,盖兔园册子也。”《五车霏玉》提要:“是编于诸类书中掇拾残剩,割裂餖飣,又皆不著其出典。盖兔园册子之最陋者。”),不屑于用通常的著书体例来对它们评头论足(《四库全书总目》之《群书纂粹》提要:“是编掇摘诸家议论之文,分类纂辑,以备策论之用。不足以言著述。”《含元斋别编》提要:“殆偶然劄记,以备遗忘,本无意于著书,故事无始末,亦不详出典。”《姓氏谱》提要:“其书杂钞《万姓统谱》而成,舛漏颇甚。疑其录以备用,本非欲著书也。”)。《四库全书总目》大概正是从编纂过程、使用功能这两个角度,为貌似政书的《政谱》等书定了性,以为它们的学术品位太低,不配在政书类立足,从而把它们贬到类书类了。

讲典章制度的图书为什么既可能被划归政书,也可能被划归类书,这种从内容性质上无法作出圆满解答的矛盾现象,还存在于别的一些图书类型中,比如讲时令的书。《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有时令类,时令类祇收录了宋人陈元靓撰的《岁时广记》和康熙皇帝钦定的《月令辑要》两部书,数量少得惊人。时令类存目也只记录了十一部书。在时令类收书这么少的情况下,《四库全书总目》在类书类却有一本内容甚至体制都与《岁时广记》差不多的书《岁华纪丽》。张涤华先生就以为《岁华纪丽》是一部时令书,归入类书不妥(《类书流别》,5页。)。在展开分析前我们还是先看看《四库全书总目》为它们所写的提要。

《岁时广记》提要:

书中摭《月令》、《孝经纬》、《三统曆》诸书纲,而以杂书所记关于节序者,按月分隶。凡春令四十六条,夏令五十条,秋令三十二条,冬令三十八条。大抵启劄应用而设,故于稗官说部多所徵据。而《尔雅》、《淮南》诸书所载足资考证者,反多遗阙。未可以称善本。特其于所引典故尚皆备录原文,详记所出,未失前人遗意。与後来类书随意删窜者不同。

《岁华纪丽》提要:

其书以四时节候分门隶事,各编骈句,略如《北堂书钞》、《六帖》之体。《唐志》、《宋志》皆列其名。陈振孙《书录解题》亦载之。然久无传本。……《书录解题》称其采经史子传岁时事,类聚而以俪句间之。此本乃全作俪句,已不相合。又俪句拙陋殊甚,所引书不过数十种,而割裂餖飣,往往不成文句(《岁华纪丽》,《新唐志》归入子部农家类,《宋志》同。《新唐志》、《宋志》史部无时令类,故将之归入农家,若有时令类,大概也会将之归入时令,而不会像《四库全书总目》在设有时令类的情况下还把它归入类书。)。

同类推荐
  • 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变奏

    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变奏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学术背景,重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进程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问题。本书的方法与特色是:第一,由单薄的个案研究与历史描述模式转向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模式。第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观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第三,贯彻了中外对话的理论生原则和方法原则。本书既有明晰的历史线索,又有厚重的观念辩析,为今后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参照和观念指导。
  • 国防部长浮沉记

    国防部长浮沉记

    这一历史的大悲剧仅仅是本书的序幕,而层出不穷的磨难和骇人听闻的迫害才是彭德怀坎坷命运的真实记载。老奸巨猾的康生之流如何在毛泽东面前诡进谗言;毛泽东将彭德怀遣往大西南目的何在;奉“中央文革”之命的两大派红卫兵头头如何十万火急抢押彭德怀进京。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敢于为民请命、犯颜直谏的彭德怀从此罹难。为民族昌盛两呕心沥血的彭大将军如何被惨不忍睹的法西斯手段摧残至死
  • 心月何处:欧阳自远与中国嫦娥工程

    心月何处:欧阳自远与中国嫦娥工程

    作者从世界几大强国争相进军太空这一背景出发,也同样令人感慨不已。尽情讴歌了有关科技人员为了人类的未来与祖国的尊严,本书即是全面描写这一光辉历程的纪实文学。这是本书的思想精髓,一部无字的天书”、“看似淡淡的喟叹里”、“月球,也是本书价值之所在。全书分“携带一壶月光上路”、“序曲:1958”、“陨石,在太空探索事业上不断追求与奋斗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与神圣的历史使命感;书中同时还涉及无论是在近代化,还是现代化进程中无不艰难跋涉的一个民族的心路历程,以大开大阖的格局、气势澎湃的激情及目极八荒的视野,其中所表现出的光荣与梦想、奋斗与追求,末路上的英雄”等二十个章节
  • 三地书

    三地书

    由于过去有较长时期生活在农村,生活的贫困和想象的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致使我喜欢写瓷实而又有质感的诗,不喜欢故弄玄虚的东西。这里的瓷实,即有生活,有感悟,有真情实感;质感,即有形象,有诗感,有艺术境界。
  • 当代报告文学流变论

    当代报告文学流变论

    这里所汇集的论文,报告文学的崛起,是作者多年来研究报告文学的成果。文章对许多优秀作家作品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方面的成绩,是当前文坛较为突出的。报告文学仍然是一种需要人们再认识,再实践的新型文体,是新时期最为突出的文学现象之一。对报告文学的潮起潮落及其流变有着直接的参与和体验。本书作者一直处于新时期文学活动的中心,此前相关的理论著作极少。这本书的出版,有助于人们了解认识报告文学,并对报告文学的理论建设有所补益
热门推荐
  • 多情少东俏管家

    多情少东俏管家

    他是浩瀚帝国的总裁,更是黑道老大,阴冷霸气,身边的女人多如浮云,他从不会付出任何的感情,他不介意女权主义者扔他砖头,他会用钱狠狠的砸下去,天下所有的女人都会用金钱来收买。她从没有见过这么无聊的人,而她是他的女佣,并且是他买来的女佣,没得跳槽,没得薪水,甚至没有公假!因为她的父亲是烂赌鬼,欠了浩瀚帝国的钱!过分,真的过分,她虽然卖身为奴,却是待字闺中……
  • 霸皇的专宠

    霸皇的专宠

    他,帝都皇朝八王爷,用一切的坏得词语来描绘他都不为过,变态,恶棍,魔鬼.他视女人为玩物,视生命为贱草,目中毫无一切。我,名叫平凡,人如其名,平凡如沙粒。大学四年专修心理学,喜好研究一切病态的事物。被隔离了人群,成为了异类。一个前世的召唤,让我的平凡变得不再平凡。“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专人心理大夫!官居五品!”“是!”“.”“求求你,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已经给你了!”“你说过,不会放弃我的?”“可我也说过,一旦被列入黑名单的人,就是在浪费我的时间!”888888888888888888888声明,本文不是NP.哈哈.乐乐不喜欢NP.推荐:紫树叶子---<妖王暴后>紫树叶子---<总裁的正牌情人>野人乙---《绝代妖娆》http://m.pgsk.com/info/m.pgsk.com惟兮---《离婚以后》
  • 无敌悍女妖孽男

    无敌悍女妖孽男

    总之一句话,暗主就是一位世间仅有绝世无双的好男人一个叱咤风云的黑道女罗刹,一个俊美绝伦的暗夜妖孽男,一段交锋似的初见,只是一句“你真菜!”结下一段不解之缘,男妖孽腹黑狡诈阴险,女罗刹自恋贪财好色,到底是谁在养谁?到底是谁在主沉浮?是他,妖孽无双?还是她,举世风华?男妖孽言他血统高贵,女罗刹自诩血统上天下地无双,血统强强联合得出的小包子又该如何?血统的强强联合可不是闹着玩的哦;-);都市异能爽文!男强女强,双强联手,结局一对一!本文纯属虚构,架空现代,涉及专业知识方面纯属自创,娱乐足矣,蔷薇岛屿上的美男都是她的男人;传言大姐是一个奇丑无比的女人。不可较真,传言世界之端有一座美丽的岛屿,名曰蔷薇岛屿;传言蔷薇岛屿上,蔷薇绽放,妖娆无双;传言蔷薇岛屿上最多的都是美男,龙潜凤采的俊美;惊才风逸的英俊;悠然自若的儒雅;精雕细琢的妖孽…各色各样,云风无匹。传言美丽妖娆的蔷薇岛屿上却有一个人神共愤的女人,道上的人称之为大姐;传言大姐心狠手辣,心思歹毒,手段残辣,辣手摧花,以免石化凌乱雷绝倒!期待留言!!!期待收藏!!!,人见人吐,鬼见绕路,就连仙人看见从此不再修仙途;传言道上男人谁见谁躲,实在不成就直接撞墙以保自己的清白;传言…传言…总之一句话,大姐就是一个丑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母夜叉。传言世界上有龙门,龙门有四主,三主皆现人世,个个玉树临风风流人物,只有暗主无人缘见真容;传言暗主风华绝代、玉面无双,既有龙潜凤采的俊美,又有惊才风逸的英俊,还有悠然自若的儒雅,也有精雕细琢的妖孽;传言暗主俊美绝伦,脸如雕刻般犹如妖精现世,风华妖娆绝世无双;传言暗主眼眸深邃,只为心爱之人闪烁;传言道上的女人为之疯狂,犹如海洋之水前赴后继,绵延不绝;传言…传言…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重案缉凶

    重案缉凶

    “在这个世上,没有破不了的案,只有破不了案的人。任何看似完美的罪案其实都不完美,因为制作罪案的人本身就不完美。”《重案缉凶》(作者九木)收集了近年来中国最为刺激、惊险、复杂的真实案例,以档案小说的形式,深度剖析犯罪动机,完美演绎犯罪情节,并对罪犯心理做了深入的解析探讨,完整地还原了扑朔迷离的复杂案情。《重案缉凶》将给“犯罪”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权威性借鉴。
  • 浪遏扁舟

    浪遏扁舟

    人生如浪里扁舟,坎坷似遏浪而来;没有爱情的支撑,生活就难以前进。本文写主人翁从小立志要富起来,可在他求索中才知道生存是那么的难,他受尽了人间苍伤。他与几个女子都有爱情,可是都被现实击破了踏入伊甸园美好梦想,以致他的爱情多次受挫而痛苦的经历。
  • 遇见了你

    遇见了你

    如果遇见你是出于意外,爱上你却不再是意外。幸好我们还是遇上了,我的人生没有遗憾了……世界上有没有永不不失恋的方法?答案或者是永不恋爱。但是谁又愿意用这种方法来换取永不失恋呢?在没有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她们可以独自勇敢地面对所有的困苦。从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起,就丧失了一个人生存的所有本能。
  • 红楼之潇湘水云

    红楼之潇湘水云

    人人尽说天上好,谁又懂得那亘古的寂寞。看似高高在上,却是高处不胜寒。当众仙们昂然站在那不可企及的高度时,才知道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情谊,时间,如指尖流沙,如梦里流光,如天边清云,再也没有意义。遨游在时间里,却不知因何而存在,不知何处是心乡。他们早已经忘记,有泪有笑,有情有恨才算是活着啊。但是在这永恒的荒漠里还是有一处勃勃绿洲,那里警幻仙子的太虚幻境,如一朵莲花静静驻立在西方灵河岸的三生石畔……
  • 我的青春不完美

    我的青春不完美

    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完美的人。学习拔尖,运动万能,而且还会英语,韩语和日语。我是在部队出生的,也是在部队长大的。我一直认为世界是一个完美的世界,是一个规矩的世界。好吧,那已经是我来绿中之前的想法了。自从来到绿中,住在名叫别庄的宿舍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我的青春不完美!书友群【9939309】欢迎喜欢我的读者们加入,多提提意见啊!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